海钓常见鱼类图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性黑立/牛屎立。在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分布,在四大海区中的岛屿,岩礁和港湾相对多一些。黑鲷鱼属清洗暖温性底栖鱼类。它喜欢栖息在岩礁或者沙泥底质的海区。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

以小型鱼类,虾类,贝类和环节动物为食饵。

体重体长一般为12-30CM,最大重量4KG

钓场近岸岩礁周边、港湾、码头防波堤,河流出口处,内湾沙泥地,养鱼排,养殖场等

钓法手竿拖动底钓法,矶竿浮漂钓法,投竿远投底钓

饵料沙蚕,虾肉,海蛎肉,小活虾,小活螃蟹,双壳蟹肉,鲎膏,鱿鱼膏面团,鸡肠等。

钓期1-12,旺季:5-10

鲻鱼又名:乌支、普通鲻、大头鲻、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

鲈形目(Perciformes)鲻科(Mugilidae)多种有经济价值的群栖性鱼类的统称。与名为red mullet的绯鲤科(Mullidae)山羊鱼(goatfish)无亲缘关系。近100种,遍及所有温、热带区水域,一般生活於咸水或半咸水中,常见於沿岸浅水带,以挖取泥沙中的微小动植物和其他食物为生。体色银白,长30~90公分(1~3呎),鳞大,体粗壮,呈雪茄烟状;尾鳍分*;背鳍二个,第一背鳍有四根硬棘。多数鲻具强大砂囊状的胃,其肠长,能消化大量植物性食物。普通鲻(Mugil cephalus,即条纹鲻)因生长迅速,是见於世界各地的著名鱼类。

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 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全身被圆鳞,眼大、眼睑发达、牙细小成绒毛状,生于上下颌的边缘、背鳍两个,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深*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鲻鱼外型与梭鱼相似,主要区别是鲻鱼肥短,梭鱼细长;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黑色,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体重体长一般为20-40CM,大者可达80CM,重达5KG

钓场河口附近,内湾,码头附近。

钓法远投竿远抛钓法,矶浮钓法,伐钓、阿达利钓法。

饵料小活虾,沙蚕,面粉团,面包。

钓期1-4,8-12旺季:1-2,10-12

鲻鱼虽产于海中,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海水、咸淡水和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是沿海池塘养殖的主要鱼类。从沿海捕捞的鲻鱼苗,要经过暂养、淡化后才适于运输到内陆淡水养殖。暂养池最初用加入1/4淡水的海水暂养,以后逐渐增加淡水的比例,直到最后全部使用淡水,整个过程约一星期。

苏眉

中文名:苏眉(曲纹唇鱼、波纹唇鱼)

俗名:拿破仑、龙王鲷、海哥龙王、大片仔、石蚱仔、汕散仔、阔嘴郎、波纹鹦鲷

形态特征:体延长而呈长卵圆形;头部轮廓自背部至眼平直,然后凸出;成鱼前额突出。口端位,中大;上下颌各具锥形齿一列,前端各有一对大犬齿;前鳃盖骨边缘具锯齿,左右鳃膜愈合,不与峡部相逢。体被大形圆鳞。成鱼背鳍与臀鳍后部延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老成鱼腹鳍可达肛门之后。幼鱼体浅绿色,每一鳞片具黑纹;眼后具2条黑纹。成鱼体绿色,体侧每一鳞片具黄绿色及灰绿色横线;头具橙色与绿色的网状细线;奇鳍密部细斜线;尾鳍后缘黄色。

栖所生态:主要栖息于很陡的礁岩斜坡、海流道斜坡和舄湖的礁岩上,深度从2-60公尺左右。通常单独出现,偶尔会成对出现。是隆头鱼科中的大型种,个性温和,容易与人亲近。肉食性,以鱼类及底栖性动物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由红海及南非到土木土群岛,北至日本琉球与台湾,南至新加勒多尼亚。

渔业利用:大型之隆头鱼,个性温和,又因为高高隆起的额头,就像拿破仑戴的帽子,所以有「拿破仑」之称,因此是水族馆之常客。此外其是南方岛屿居民的重要食用鱼,因而捞捕过度,许多海域中已难见踪影,是国际公约中受保护之鱼种。有报导其肌肉可能含热带鱼毒素,食用后会引起中毒,特别称为「热带鱼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热带鱼毒素中毒」最早来自古巴,当地人是指中了一种名叫「雪卡(cigua)」的贝类(Livona pica)所引起的肠胃不适及神经系统障碍,现已被引用做为食用所有热带海域珊瑚礁区有毒鱼类所引起的中毒现象。其毒性是因为生物食物链所累积的,毒性之大小,通常视鱼体之大小而定,且珊瑚礁鱼类的肉毒性具有区域性,有的鱼在某区域是食用鱼,但在另一区域则是

有毒鱼类,所以最保险的方法是不要轻易尝试食用曾经报导过有毒性或者不常见的珊瑚礁鱼类

黄鳍鲷

正种黄脚

澳洲黄脚

习性黄鳍鲷分布在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它喜欢栖息在潮流缓慢的岩礁海区,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摄食沙蚕、贝类、虾、藻类和有机碎屑。生活於1~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属广盐性鱼类。。冬季繁殖,集结至河川出海口处产卵,春季时幼鱼开始出现於河口,并能溯河至淡水域。

体重一般为体重500G,最大个体达3.5KG

钓场港湾乱石处,养殖场,养鱼排,内河出口处,内湾沙泥地,近岸岩礁周边,红树林内沟等。

钓法手竿拖动钓法,轻矶竿浮钓法。

饵料沙蚕,小活虾,小螃蟹,螃蟹肉,鲜虾肉,海蛎肉,鸡肠等。

钓期1-12,旺季:7-10

形态特征:体长13~30.6厘米。体高,侧扁,长椭圆形,背部狭长,腹面钝圆。吻钝。体被薄栉鳞;颊部与头顶部均具鳞,颊鳞5行。侧线完全,弧形,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尖长。腹鳍胸位。体色青灰而带黄色,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黄色。

习性

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海沿海及河口区,偶尔进入淡水。在广东已有人工养殖。

经济营养价值:黄鳍鲷是上等鱼,其肉质细嫩,鲜食、盐制均宜。

补充:

黄鳍鲷又名黄脚立、赤翅。适应力强,生长快,为我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形。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为黄色。该鱼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红海及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沿海。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 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食小型甲壳类。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期常因饥饿而相互残食。摄食强度以水温24℃以上最大。1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2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3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