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创新与国际化中山大学吴传斌教授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PPT课件_OK
38
排除 1、加入掩蔽剂 丙酮或甲醛
2、加酸、加热使抗氧剂分解 3、加入弱氧化剂 4、利用紫外吸收差异进行测定
39
(二)溶剂油 1、有机溶剂稀释法 2、有机溶剂提取法 3、柱色谱分离法 (三)等渗溶液,溶剂水,助溶剂的干扰和排除
40
另取20片复试, 按30片计 A + 1.45 S ≤ 15.0
(若改变限度,则改15.0)
符合规定 不符合规定
符合规定
17
(二)溶出度的测定(6片) 是指药物从片剂等固体制剂在
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ChP 转篮法、桨法和小杯法
18
37±0.5℃恒温下测定 通常规定限度(Q)为标示量的70%
(一)糖类的干扰和排除
干扰氧化还原滴定
淀粉
糊 蔗
糖 精水 解葡
萄
糖 [ O ]葡
萄
糖
乳糖
( C 6 H 1 O 5 ) 2 x 分 C 6 H 解 1 O 6 2 [ O ] C 6 H 1 O 7
22
排除 改用氧化电位稍低的氧化剂
氧化剂
氧化电位
KMnO4
+ 1.51 V
Ce(SO4)2
+ 1.44 V
等当点时+ 0.94~ + 1.28 V )
HNO3 FeCl3 I2
+ 0.94 V
+ 0.77 V
+ 0.54 V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硫酸亚铁 高锰酸钾滴定液
硫酸亚铁片 硫酸铈滴定液 维生素C片 碘滴定液
24
(二)硬脂酸镁的干扰和排除
第十七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PPT课件
第三节 微型包囊技术
• • 一、概述 微型胶囊简称微囊,是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亦称衣膜包料), 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亦称芯料、核料)包裹而成的的微小胶囊。将药物制成 微囊的过程称为微型包囊术,简称微囊化。微囊的直径也由最初的1~1000µm减小的 后来的1~250µm,与微球(第六节介绍)属同微米级制品,但后者为分散药物的骨 架型微小球状实体。 药物微囊化以后,可根据临床需要制成散剂、片剂、胶囊剂及注射剂等剂型。 二、微囊在药剂中的应用特点 药物微囊化以后,具有延长药效、提高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降低胃肠道副作用、 减少复方制剂中的配伍禁忌、改进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可将 液体药物制成固体制剂及控制微囊大小而起靶向作用等优点。主要缺点是尚缺乏适合 所有药物的包囊方法。 1.利用微型包囊技术控制药物释放速率 2.微型包囊技术可制成多种药物剂型 3.能使药物在指定的部位发挥作用 4.能使某些液体药物固体化 5.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二、固体分散体的类型
• • • 根据药物在载体中高度分散的程度和形态不同,固体分散体主要分为四大类: 1.固体溶液 固体溶液系固体药物在载体中以分子状态分散而成的分散体系。 2.低共熔混合物 药物与载体按适当的比例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必要时借 助于少量水或液体),得到完全混溶的液体,搅匀,速冷固化而成。药物以 超细结晶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当该分散体与水(或体液)接触时,载体便溶 解,药物以微晶状态分散在介质中,然后进一步溶解。 3.共沉淀物 共沉淀物是由药物与载体以恰当比例而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 物。质脆、透明、没有确定的熔点,状态似玻璃,故有时称其为玻璃溶液。 这种固体分散体常用多羟基化合物为载体。有较强的氢键效应,能抑制药物 析出结晶。药物的溶出较固体溶液容易 。 除上述类型外,尚有将药物与载体按一定比例缔合生成分子化合物、络合物, 以使溶出速率增加的其它固体分散体。
药物制剂新剂型介绍PPT课件
纳米技术
将药物制成纳米级颗粒, 以达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 用度、改善药物的溶出度 等目的。
优点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改善药物的溶出度,提高 药物的疗效。
缺点
制备过程复杂,对设备要 求较高,成本较高。
乳化技术
乳化技术
缺点
将药物制成乳剂,以达到提高药物的 稳定性、改善药物的口感等目的。
制备过程复杂,对设备要求较高,成 本较高。
口腔速溶片
优点
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避免胃肠道刺 激和首过效应;方便使用,无须用水送 服。
VS
缺点
口腔黏膜对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速率有限 ;对口腔黏膜有刺激性或异味较大的药物 不适用。
03
药物制剂新剂型的制备 技术
薄膜包衣技术
01
02
03
薄膜包衣技术
利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片 剂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以达到防潮、避光、控制 释放等目的。
药物制剂新剂型的评价方法
01
02
03
04
有效性评价
评估新剂型是否能够提高药物 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
。
安全性评价
对新剂型进行毒理学研究,确 保无毒或低毒,符合相关法规
要求。
稳定性评价
对新剂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 学稳定性进行评估,确保在储 存和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
经济学评价
评估新剂型在生产、销售和使 用过程中的成本效益,以确定
透皮贴剂等。
创新阶段
目前,药物制剂新剂型已经进入 了创新阶段,更加注重个性化治 疗和精准医疗的需求,如靶向制
剂、智能释药系统等。
药物制剂新剂型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药物制剂新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副 作用和用药成本,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生活质量。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ppt课件
• 3.复乳包囊法:
W/0/W型微囊示意图
10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明胶为囊材单凝聚法 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
的工艺流程
的复凝聚法工艺流程
11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二)化学法 化学法是在液相中发生化学反应而成囊。 可分为界面缩聚法与辐射化学法。 1.界面缩聚法(界面聚合法) 2.辐射化学法
• (三)物理机械法 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 1.喷雾干燥法 2.喷雾冻结法
2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处方】 β-环糊精 4g
薄荷油
1mL(28d)
蒸馏水
50mL
【制法】称取β-CYD 4g,置100mL具带塞 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50mL,加热溶解, 降温至50℃,精密滴加薄荷油1mL,恒温搅 拌2.5小时。冷藏24小时,待沉淀完全后过 滤。用无水乙醇5mL分三次洗涤沉淀3次, 至沉淀表面近无油渍,将包合物置干燥器 中干燥,即得。
3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β-环糊精包合技术 • 包合技术系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
子的空穴结构中形成包合物的技术。处 于包合物外层的大分子物质如环糊精 (CYD)、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核酸等称为主分子,被包合于主分子内 的小分子物质称为客分子。也可形象地 将包合物称为分子胶囊。
4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LOGO
1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熟悉包合物的概念、重要性、材料及其特点, 包合方法及包合物的应用 2.了解包合物的鉴定 3.掌握微囊的概念、特点 4.熟悉囊心物、囊材、包囊方法、评价方法及 微囊性质
W/0/W型微囊示意图
10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明胶为囊材单凝聚法 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
的工艺流程
的复凝聚法工艺流程
11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二)化学法 化学法是在液相中发生化学反应而成囊。 可分为界面缩聚法与辐射化学法。 1.界面缩聚法(界面聚合法) 2.辐射化学法
• (三)物理机械法 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 1.喷雾干燥法 2.喷雾冻结法
2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处方】 β-环糊精 4g
薄荷油
1mL(28d)
蒸馏水
50mL
【制法】称取β-CYD 4g,置100mL具带塞 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50mL,加热溶解, 降温至50℃,精密滴加薄荷油1mL,恒温搅 拌2.5小时。冷藏24小时,待沉淀完全后过 滤。用无水乙醇5mL分三次洗涤沉淀3次, 至沉淀表面近无油渍,将包合物置干燥器 中干燥,即得。
3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 β-环糊精包合技术 • 包合技术系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
子的空穴结构中形成包合物的技术。处 于包合物外层的大分子物质如环糊精 (CYD)、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核酸等称为主分子,被包合于主分子内 的小分子物质称为客分子。也可形象地 将包合物称为分子胶囊。
4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包合技术、微囊包裹技术
LOGO
1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熟悉包合物的概念、重要性、材料及其特点, 包合方法及包合物的应用 2.了解包合物的鉴定 3.掌握微囊的概念、特点 4.熟悉囊心物、囊材、包囊方法、评价方法及 微囊性质
药物制剂技术说课PPT课件
药物制剂的研发案例
案例一
某制药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口服制剂,该制剂采用先进的 包衣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减少副作用,提高患 者的用药体验。
案例二
某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注射剂,该注射剂采用纳米技 术,能够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减少注射次数,提高患 者的依从性。
案例三
某医疗机构研发了一种新型吸入剂,该吸入剂采用新型药 物载体,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有效 治疗哮喘等疾病。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4学时)
02 药物制剂技术概述
CHAPTER
药物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 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适合临床应 用的剂型,满足医疗、预防、保 健等需求。
分类
根据剂型的不同,药物制剂可分 为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 剂型和气体剂型等。
药物制剂的重要性
生化检验法
利用生物学手段对药物制 剂进行活性成分的检测, 如微生物法、免疫法等。
仪器分析法
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药物 制剂进行检测,如光谱法、 色谱法等。
药物制剂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保证
是指为保证药品质量符合预定的 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 活动,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
和质量改进。
质量控制
课程内容
01
02
03
04
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 分类
药物制剂的常用辅料和 添加剂
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和 工艺
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 评价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第一部分
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学时)
第二部分
药物制剂的常用辅料和添加剂 (4学时)
药物制剂新技术PPT课件
单分子:环糊精、笼状 多分子:尿素、晶格洞穴 大分子:葡聚糖凝胶、纤维素 ,多孔结构 • 组成比例 摩尔比1:1 • 对药物的要求 原子数>5 溶解度<10g/L 稠环数< 5 分子量100~400 • 药物极性 是形成包合物的重要因素
第11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5洗涤、干燥 包合物滤过后,用适当的溶剂 洗涤,将未包封的药物除去, 干燥即得。
第10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1.6验证 包合物特点: • 主分子不同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结构:环糊精由6~12个 D-葡萄糖分子以1,4-糖 苷键连接的环状中空圆筒 形;孔穴的开口及外部呈 亲水性,孔 穴的内部呈疏水性。
降低分散度。
第22页/共42页
3.溶剂-熔融法
3.1药物+载体 3.2有机溶剂
3.3蒸发
3.4骤冷固化
适宜剂量小于50mg 液体药物 常用材料: PEG 糖类 有机酸
第23页/共42页
4.溶剂-喷雾(冷冻) • 适宜连续生产 干燥法 • 溶剂-冷冻干燥法适宜对热不稳定药物。
4.1药物+载体
第5页/共42页
第11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5洗涤、干燥 包合物滤过后,用适当的溶剂 洗涤,将未包封的药物除去, 干燥即得。
第10页/共42页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1.6验证 包合物特点: • 主分子不同
1.饱和水溶液法
1.1包合材料 1.1.1包合材料种类 1.1.2环糊精 1.1.3环糊精衍生物
1.2β-环糊精饱和水 溶液
1.3加入药物
1.4搅拌包合
1.5洗涤、干燥
1.6验证
结构:环糊精由6~12个 D-葡萄糖分子以1,4-糖 苷键连接的环状中空圆筒 形;孔穴的开口及外部呈 亲水性,孔 穴的内部呈疏水性。
降低分散度。
第22页/共42页
3.溶剂-熔融法
3.1药物+载体 3.2有机溶剂
3.3蒸发
3.4骤冷固化
适宜剂量小于50mg 液体药物 常用材料: PEG 糖类 有机酸
第23页/共42页
4.溶剂-喷雾(冷冻) • 适宜连续生产 干燥法 • 溶剂-冷冻干燥法适宜对热不稳定药物。
4.1药物+载体
第5页/共4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lf-programmed therapeutic system)
缓释控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
美国市场上销量 排名前一百的药物
非口服类 24%
▪ 持续释药在有效浓度以上 ▪ 减少药物浓度在峰谷值之间的波动 ▪ 避免副反应 ▪ 减少剂量 ▪ 减少用药频率 ▪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口服 类
76%
药物释放系统
2000
142 117 82 24 67 38
4 5 12 0 15 506
2005
263 226 160 65 127 72 10 12 33 50 25 1043
增长率
85% 93% 95% 171% 90% 89% 150% 140% 175% --67% 106%
我国药物制剂产业发展现状
低水平重复仿制制剂 无药物制剂产品国际化 缺乏市场产品创新性
怎么办
?
新药开发的代价
❖ 平均每5,000种药物中有5种药可以申报进行人 体临床试验,而仅有一种可以被批准。
❖ 市场上开发的新药的平均花费是八亿美元。 ❖ 发现和开发一种新药耗时 12-15 年。
制剂的创新
由于新药投入风险愈来愈大,技术要求显著
提高,化合物新药开发相对放缓
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时代
释药孔径 400~1000μm
常见的渗透泵释药系统
双层片心是由含有药物和赋形剂的药物层和由含 有能增大渗透压的活性物质的推动层组成
骨架片的缓释机理:溶蚀 骨架片
药物
高聚物 骨架释药技术是通过单一或混合型亲水高分子来控制骨架药片 的溶蚀以达到控释药物的效果
包衣微丸
包衣微丸
包衣材料可以是水溶性的, pH 依赖性或不依赖性,也可以是水 不溶性的,取决于化合物的个体需要。
药物缓释的机理: 溶出
无药颗粒
包含药物
蜡或聚合 体包衣
非缓释成份
缓控释制剂的基本分类
1)骨架型或基质型(水凝胶型、蜡质型等)
2)贮库型、膜控型或包衣型(微孔膜、半透 膜等)
3)其它(渗透泵、植入型、透皮、脉冲式和 自调式等)
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微丸, 胶囊剂, 骨架片, 包衣小丸, 包衣骨架片, 薄膜包衣药物树脂控释制剂, 微孔膜包衣控释制剂, 胃内滞留漂浮型控释片, 滲透泵控释片,定位控释制剂, 控释液体制剂, 控释干混悬剂, 口服缓释膜剂等。
➢ 为适应药物性质的需要 ➢ 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为运输、贮存、使用方便
药物的传递系统(DDS)
缓释、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包括靶向修饰) 脉冲给药系统 择时给药系统 自调式释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生物技术制剂 粘膜给药系统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制剂:普通制剂 第二代制剂: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oducts, late 1940s and early 1950s) 第三代制剂:控释制剂
药物制剂创新与国际化
吴传斌 教授
中山大学药学院 中山大学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2008年12月3日
提纲
❖ 制剂的概述 ❖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 ❖ 靶向药物制剂 ❖ 制剂产品研究现状 ❖ 制剂自主创新的策略 ❖ 制剂技术的研发热点 ❖ 中山大学制剂室简介
基础理论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表面活性剂 药物微粒分散系理论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粉体学基础 流变学基础 药物制剂的设计
制剂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微囊化技术 纳米技术 脂质体技术 球晶制粒技术 包衣技术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 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
(1)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速效剂型:注射剂、舌下含片、吸入气雾剂 长效制剂:植入剂、缓控释制剂 (3)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缓控释制剂毒性范围
最低毒性浓度
`
最低有效浓度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
▪ 在作用部位较稳定的血药浓度 ▪ 血药浓度的峰值和谷值差最小, 确保治疗 安全 ▪ 避免由于剂量过大和服药频率过高而导致 的不良反应 ▪ 减少剂量, 减少药物治疗中的失误 ▪ 减少用药频率, 方便患者服用 ▪ 提高患者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的缺点 ➢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 给药方案无法灵活调节 ➢ 价格较贵
其它 2%
透皮制剂 8%
口服控释制剂 60%
植入型 10%
吸入型 27%
Source: IMS America - Drug delivery based products
药物传递系统的全球销售额 (亿美圆)
DDS技术
控释制剂 经肺吸入制剂 经鼻吸收制剂 粘膜给药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 注射剂/植入剂 无针注射剂 直肠给药 脂质体 细胞/基因 治疗 其他 总共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mid- to late 1960s) 第四代制剂:靶向制剂,欲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
胞,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并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Targeted drug delivery, 1970s) 第五代制剂:智能给药制剂(自调式给药系统), 反映时辰生物 学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即在发病 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
胶囊
片剂
药物缓释的机理: 扩散
膜
药库
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库
不溶性高分子膜扩散释药
小孔由高分子膜上 可溶性的部分产生
水溶性高分子膜扩散释药
包衣片释药机理: 扩散
包衣片或包衣微丸
药物核心
液体通过小孔进入
释放速率控制膜 药物通过扩散或 溶蚀释放
渗透泵释药系统
▪ 以膜内外的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药为
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释药系统
▪ 恒定的零级释药速率 ▪ 释药原理:利用渗透压在可控制的速度内释放药
物 ,使得释放时间超过24小时
▪目前控释效果最为理想的控释制剂
药物缓释的机理: 渗透
渗透释药小孔
半透膜
高渗透核心 中含有药物
基本的渗透泵界面图
渗透泵控释片 内的渗透压一般
比释药环境的 渗透压高5~6倍
半透膜厚度 10~100μm
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药物创新的前沿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
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
缓
控
释
经济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
制
剂
技术含量高,便于市场宣传
药物浓度
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最低毒性浓度 治疗范围
最低有效浓度
时间
理想血液或组织中药物的持续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常规制剂、缓释制剂与零级控释 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缓释控释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
美国市场上销量 排名前一百的药物
非口服类 24%
▪ 持续释药在有效浓度以上 ▪ 减少药物浓度在峰谷值之间的波动 ▪ 避免副反应 ▪ 减少剂量 ▪ 减少用药频率 ▪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口服 类
76%
药物释放系统
2000
142 117 82 24 67 38
4 5 12 0 15 506
2005
263 226 160 65 127 72 10 12 33 50 25 1043
增长率
85% 93% 95% 171% 90% 89% 150% 140% 175% --67% 106%
我国药物制剂产业发展现状
低水平重复仿制制剂 无药物制剂产品国际化 缺乏市场产品创新性
怎么办
?
新药开发的代价
❖ 平均每5,000种药物中有5种药可以申报进行人 体临床试验,而仅有一种可以被批准。
❖ 市场上开发的新药的平均花费是八亿美元。 ❖ 发现和开发一种新药耗时 12-15 年。
制剂的创新
由于新药投入风险愈来愈大,技术要求显著
提高,化合物新药开发相对放缓
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时代
释药孔径 400~1000μm
常见的渗透泵释药系统
双层片心是由含有药物和赋形剂的药物层和由含 有能增大渗透压的活性物质的推动层组成
骨架片的缓释机理:溶蚀 骨架片
药物
高聚物 骨架释药技术是通过单一或混合型亲水高分子来控制骨架药片 的溶蚀以达到控释药物的效果
包衣微丸
包衣微丸
包衣材料可以是水溶性的, pH 依赖性或不依赖性,也可以是水 不溶性的,取决于化合物的个体需要。
药物缓释的机理: 溶出
无药颗粒
包含药物
蜡或聚合 体包衣
非缓释成份
缓控释制剂的基本分类
1)骨架型或基质型(水凝胶型、蜡质型等)
2)贮库型、膜控型或包衣型(微孔膜、半透 膜等)
3)其它(渗透泵、植入型、透皮、脉冲式和 自调式等)
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微丸, 胶囊剂, 骨架片, 包衣小丸, 包衣骨架片, 薄膜包衣药物树脂控释制剂, 微孔膜包衣控释制剂, 胃内滞留漂浮型控释片, 滲透泵控释片,定位控释制剂, 控释液体制剂, 控释干混悬剂, 口服缓释膜剂等。
➢ 为适应药物性质的需要 ➢ 为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为运输、贮存、使用方便
药物的传递系统(DDS)
缓释、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包括靶向修饰) 脉冲给药系统 择时给药系统 自调式释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生物技术制剂 粘膜给药系统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代制剂:普通制剂 第二代制剂: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oducts, late 1940s and early 1950s) 第三代制剂:控释制剂
药物制剂创新与国际化
吴传斌 教授
中山大学药学院 中山大学药物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2008年12月3日
提纲
❖ 制剂的概述 ❖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 ❖ 靶向药物制剂 ❖ 制剂产品研究现状 ❖ 制剂自主创新的策略 ❖ 制剂技术的研发热点 ❖ 中山大学制剂室简介
基础理论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表面活性剂 药物微粒分散系理论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粉体学基础 流变学基础 药物制剂的设计
制剂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包合技术 微囊化技术 纳米技术 脂质体技术 球晶制粒技术 包衣技术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 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
(1)剂型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速效剂型:注射剂、舌下含片、吸入气雾剂 长效制剂:植入剂、缓控释制剂 (3)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缓控释制剂毒性范围
最低毒性浓度
`
最低有效浓度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
▪ 在作用部位较稳定的血药浓度 ▪ 血药浓度的峰值和谷值差最小, 确保治疗 安全 ▪ 避免由于剂量过大和服药频率过高而导致 的不良反应 ▪ 减少剂量, 减少药物治疗中的失误 ▪ 减少用药频率, 方便患者服用 ▪ 提高患者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的缺点 ➢ 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 ➢ 给药方案无法灵活调节 ➢ 价格较贵
其它 2%
透皮制剂 8%
口服控释制剂 60%
植入型 10%
吸入型 27%
Source: IMS America - Drug delivery based products
药物传递系统的全球销售额 (亿美圆)
DDS技术
控释制剂 经肺吸入制剂 经鼻吸收制剂 粘膜给药制剂 经皮吸收制剂 注射剂/植入剂 无针注射剂 直肠给药 脂质体 细胞/基因 治疗 其他 总共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mid- to late 1960s) 第四代制剂:靶向制剂,欲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
胞,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并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Targeted drug delivery, 1970s) 第五代制剂:智能给药制剂(自调式给药系统), 反映时辰生物 学技术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即在发病 高峰时期在体内自动释药.
胶囊
片剂
药物缓释的机理: 扩散
膜
药库
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库
不溶性高分子膜扩散释药
小孔由高分子膜上 可溶性的部分产生
水溶性高分子膜扩散释药
包衣片释药机理: 扩散
包衣片或包衣微丸
药物核心
液体通过小孔进入
释放速率控制膜 药物通过扩散或 溶蚀释放
渗透泵释药系统
▪ 以膜内外的渗透压差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药为
基本特征的一种新型释药系统
▪ 恒定的零级释药速率 ▪ 释药原理:利用渗透压在可控制的速度内释放药
物 ,使得释放时间超过24小时
▪目前控释效果最为理想的控释制剂
药物缓释的机理: 渗透
渗透释药小孔
半透膜
高渗透核心 中含有药物
基本的渗透泵界面图
渗透泵控释片 内的渗透压一般
比释药环境的 渗透压高5~6倍
半透膜厚度 10~100μm
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已成为药物创新的前沿
缓控释制剂的研发
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
缓
控
释
经济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
制
剂
技术含量高,便于市场宣传
药物浓度
缓释制剂的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最低毒性浓度 治疗范围
最低有效浓度
时间
理想血液或组织中药物的持续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常规制剂、缓释制剂与零级控释 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