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中学2018级高一(下)语文周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兴化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周测(一)

语文

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宗白华

六朝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即“气韵生动”。

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画里有音乐的韵律。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答答的声音,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的传达。其实不只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因此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再说“生动”。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飞动、虎虎有生气的。画家喜欢画龙、画虎、画飞鸟、画舞蹈中的人物。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谢赫以后,历代画论家对于“六法”继续有所发挥。如五代的荆浩解释“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这样的形象就能让欣赏者有丰富的想象的余地。所以黄庭坚评李龙眠的画时说,“韵”者即有余不尽。

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一幅画要表现出内在神情,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形象内部去,这就叫“迁想”;经过—番曲折之后,把握了对象的真正神情,是为“妙得”。颊上三毛,可以说是“迁想妙得”了,也就是把客观对象的真正特性、内在精神表现出来了。

顾恺之说:“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受了时代的限制。后来山水画发达起来以后,同样有人的灵魂在内,寄托了人的思想情感,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譬如倪云林画一幅茅亭,就不是一张建筑设计图,而是凝结着画家的思想情感,传达出了画家的风貌。

总之,“迁想妙得”概括了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方法的特殊性。后来荆浩《笔法记》提出的图画六要中的“思”,凝想形物,也就是这个“迁想妙得”。

(选自《天光云影》,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赫仅停留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层面,是绘画中的自然主义者。

B.徐渭作画能巧妙地将驴蹄行进的节奏感即驴蹄的答答声融入画中。

C.山水画只有凝结着画家的思想情感才可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

D.“迁想妙得”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艺术家不必过于拘泥。

2.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并认为不只绘画中都潜伏着音乐感,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也是如此;进而论证: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

B.文章为论述历代画家对于“六法”继续有所发挥的现象,用五代荆浩解释“气韵”和宋代黄庭坚评画之例加以论证。

C.文中提到,为了达到“气韵生动”,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这就是顾恺之论画时说的“迁想妙得”。此类语句使得文章论证层次清晰,过渡自然。

D.文章为阐明“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

法加以论述。

3. 下面的画论与文意相关内容不相符

...的一项是(3分)()

A.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王原祁)

B.美术可以来源于对抽象的强烈要求,而不一定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康定斯基)

C.艺术家的画笔就是拨弄琴弦的双手,在缤纷的色彩中产生震撼人类灵魂的乐曲。(勋伯格)

D.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白居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口预测表明,我国总人口还将保持七八年左右的增长,并将在2028年左右达到高峰。此后一路下滑,到2037年下降至14亿以下,到2050年约为13.13亿。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占比均将出现持续下降,老年人口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双双保持上升态势。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稳定而高质量的劳动力群体是维持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新增劳动力供给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十三五”期间,预计新增劳动力年均规模1552万人。

2031年以后,生育政策放松所导致的新生人口增加,将逐步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新增劳动力数量逐步回升,2046年后新增劳动供给将再次出现快速下降。

从受教育结构来看,劳动者素质将逐步提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重有明显提高。比较未来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可以发现,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会带来就业需求的下降,但教育会延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平滑劳动力供给。

在未来10多年中,劳动力需求虽然大于供给,但供需缺口并不是太大。

过去数十年,“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5%。随着出生率的降低,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十三五”期间,“人口红利”对潜在增长率的贡献降低,而2020年之后,“人口红利”将逐步变为“人口负债”。

这种背景下,要将劳动供给潜力转变为实际劳动供给,政策部门需要瞄准关键群体和目标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和手段。

当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短缺,在增加资本投入的同时也要求机器设备的技术进步、操作者素质的提高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以释放出更多的微观效率。

(摘自《2018年中国人口数据预测》)材料二:

(摘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材料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