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 无症状的未破裂患者需随访,控制危险因素 • 症状性动脉瘤应予积极治疗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韩国 )

无症状动脉瘤治疗指征
• 动脉瘤直径超过5mm • 合并危险因素, 5mm以下破裂风险高 • 症状性颅内动脉瘤 • 前交通、后交通、后循环动脉瘤 • 既往有SAH病史 • 随访动脉瘤瘤体增大或形态变化 • 多发动脉瘤,年纪50岁以下合并高血压等危 险因素 •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体瘤颈比较大 • 因诊断动脉瘤导致抑郁、焦虑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首选麻醉措施 常规全身肝素化,加压滴注冲洗微导管 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前服用抗血小板 药物 破裂动脉瘤抗血小板药物无统一规范
• 术前3h或术中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增 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建性治疗
• 单纯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复发率高(ISAT ) • 支架辅助降低复发率,增加缺血风险 • 术后复发与再出血率与瘤体大小、即刻栓塞 程度、动脉瘤部位(后循环)有关 •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颅内动脉瘤相关指南解读
背景
ISAT、 ISUIA、UCAS研究发布
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已经得到广 泛认可
Hot Tip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研究 (ISAT)
ISAT


随访了英国22个神经外科中心 1644接受开颅夹闭(835)和介入栓塞( 809)治疗的病人 随访时长约10年至18.5年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5mm的颅内动脉瘤
• 动脉瘤的形态(不规则、子囊) • 位置(前、后交通,后循环)(海绵窦段) • 颅内多发动脉瘤 • 家族性动脉瘤 • 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颅内动脉,其中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包括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是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而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为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和昏迷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为常见的病变之一,而脑室内出血通常预后较差。

SAH还可能导致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诊断SAH的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高血压、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迟钝或昏迷以及眼底出血等。

眼底出血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其中透明膜下出血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C。

玻璃体出血是指在眼球玻璃体中发生的出血现象,也称为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

通常是双侧发生,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AVM破裂等导致颅内压增高。

初次检查时常常会被遗漏,但通常会在初次检查时表现出来,迟发性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可能会伴随再次出血。

患有玻璃体出血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出血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在6到12个月内可以自行消退,但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希望更快地改善视力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玻璃体摘除手术。

3.临床血管痉挛是指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或运动受限。

症状通常会缓慢出现,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体征,可能会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大脑前动脉综合征:以额叶症状为主,可能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迟缓、精神错乱、低语等。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为医生在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疗方面提供权威性的指导。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

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及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根据患者症状、体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可初步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手术治疗方面,可采用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预后和预防方面,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癫痫等。

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实践中,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加强疾病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降低发病率和致死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疗水平将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ICA)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ICA这一潜在的致命性疾病,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的发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指导,帮助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率。

ICA可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SAH、脑梗塞、脑积水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威胁。

影像学检查,特别是血管造影技术,对于IC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表现上,ICA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也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癫痫等神经功能异常表现。

动脉瘤【权威解读】

动脉瘤【权威解读】

动脉瘤【权威解读】——河北医大一院侯凯大夫权威认证一、动脉瘤的症状体征1.常有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创伤史。

2.患肢远端动脉供血不足,若瘤体较大,压迫附近神经,静脉,可出现肢体疼痛,麻木,静脉曲张,肿胀,颈动脉瘤可引起脑供血不足,压迫邻近组织,可出现声音嘶哑,呛咳,呼吸困难及霍纳综合征。

3.沿动脉行径有圆形或梭形肿块,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弹性,膨胀性搏动,触及细震颤,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压迫动脉近端,肿块缩小,搏动,震颤和杂音消失。

4.X线片,瘤壁可有钙化影,动脉造影可确定瘤体部位,大小,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

二、用药治疗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吃一些豆制品,不要吃一些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

人要特别的平和,不要动不动发脾气,越发脾气的人,就会越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要有良好的心态,平和的,很多人就是把什么东西看的很淡。

另外多吃水果,少吃盐。

比如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吃一点鱼,鱼是可以有助于松弛动脉或者稀释血液,多吃一点这个是可以的。

平时适当的运动,吸烟和喝酒对主动脉瘤有激发作用,红酒我们提倡一天喝一杯,多了就起反作用了。

动脉瘤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方法多,如单验方有梅花点舌丹,增生平、六味地黄丸、参莲片、肝复乐等。

外治药有蟾酥止痛膏,经临床观察对肺癌、肝癌、胃癌及胰腺癌等引起多种癌性疼痛确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具有活血化疾,消肿止痛功效。

扶正抗癌方(党参20g,生黄芪30g,白术lOg,生苡仁l5g,仙鹤草9g,白英3g,白花蛇舌草3g,七叶一枝花l2g,石见穿20g等)。

动脉瘤西医治疗方法一、治疗1.手术应在侧支循环充分建立(一般在动脉瘤出现3~6个月)后进行。

如有动脉移植的条件,手术时间可适当提前。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紧急或尽早施行手术:①动脉瘤破裂或迅速增大有破裂倾向者;②瘤体远端的肢体或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而影响肢体的存活或因脑部损害危及生命时;③动脉瘤感染;④严重压迫邻近组织器官时;⑤有夹层动脉瘤形成时。

指南中主动脉瘤定义

指南中主动脉瘤定义

主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疾病,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全层向外扩张,形成局限性或广泛性的异常扩张。

如果将主动脉比喻为人体内的巨大水管,主动脉瘤就像水管局部的膨出部分,失去原来的形状,随着血压的增高,随时都有可能破裂。

其定义为:如果动脉壁的局部区域可能或已经显示扩张性,以致向外形成囊状或膨出,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主动脉瘤。

根据其形状和位置,主动脉瘤可以简单分为向心性、外周性和中间型主动脉瘤。

而其破裂的危险性随着动脉瘤的增大而增加。

主动脉瘤的症状通常在破裂前无特异性,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度出血后突发疼痛。

一旦出现症状,可能意味着病情已经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及早发现、正确诊断及适当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指南中主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A等,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此外,对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也是早期发现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上,指南建议应根据主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全身状况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包括手术切除、血管修复、腔内修复等都是可能的选择。

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功能。

总的来说,主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和适当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后循环)有关
*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 *非重建性治疗 * 载瘤动脉原位闭塞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术 * 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OT)4%-15%缺血 * 难治性动脉瘤如末梢、假性、夹层动脉瘤等
*大复发 (瘤体显影、弹簧圈压缩)
* 再次治疗
*小复发(瘤颈少量复发)
* 间隔3-6个月再次随访
*技术上推荐行介入治疗
*症状性动脉瘤都应积极治疗
* 动脉瘤体积增大——动眼神经麻痹 * 少量渗血——前哨性头IA表明动脉瘤越大出血风险越高(>7mm) * 日本SUAVe表明<5mm与5-10mm无统计学意义
* * 长海医院破裂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5.63mm,<7mm的动脉瘤占 70.3%
*再治疗的风险低于首次治疗的风险
* *两次介入风险之和仍低于开颅手术
*CVS严重影响aSAH预后
*SAH后3d即可出现,持续2-4周
*DSA是诊断CVS金标准
*腰穿、脑室、腰大池外引流,尼莫地平
* *CVS药物无效及CVS继发神经障碍
* 球囊成型术或抗CVS药物灌注
*颅内动脉瘤患者危险因素多
* 遗传、血流动力学、高血压、烟酒等
*
*确诊
* 头颅CTA、MRA、DSA
*环中脑出血是一种良性SAH *头颅CTA和DSA可明确诊断 *2.5%-5%的环中脑出血由后循环动脉瘤所致 *DSA明确诊断
*
*一旦破裂尽早手术治疗
*后循环动脉瘤行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争议较多
* 巨大血肿建议行手术治疗 * 血管痉挛建议行介入治疗
* *Hunt-hess 分级高、高龄患者建议行介入治疗
*动脉瘤术后患者终身随访
*动脉瘤随访策略个体化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解读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解读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解读贾鑫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定义l腹主动脉瘤动脉瘤(A b d o m i n a l a o r t i ca n e u r y s m,A A A)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l精确定义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l通常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c m可诊断A A A发病率•3-117/100,000/y r s•M/F5:1•男性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80岁以上达5.9%高龄、男性、白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A A A发生率会相应增高。

病因学•生物学机制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蛋白酶感染最终表现为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继而形成动脉瘤遗传易感性•A A A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15%A A A患者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家族性A A A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A A A更早A A A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动脉硬化因素•AAA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常常伴发•AAA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AAA发生密不可分蛋白酶的作用组织结构变化•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 M 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先天性动脉瘤先天性疾病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u M a r f a n s y n d r o m 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骨骼畸形、韧带松弛、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u E h l e r s-D a n l o s s y n d r o m e—染色体2q31C O L3A基因编码的Ⅲ型胶原的蛋白质链结构缺陷—关节活动度过大、皮肤伸展过度和组织脆性炎性AAA•是一种特殊类型动脉瘤•占全部A A A的5%左右•外观瘤壁厚,呈发亮的白色,质硬,易与腹腔内脏器(如输尿管、十二指肠)纤维化粘连•与普通A A A相比,炎性A A A壁内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分布异常增多•在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等诸方面,炎性A A A和普通A A A 均无明显差异慢性腹痛、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是诊断炎性腹主动脉瘤的三联症感染性AAA•一种很少见的AAA•发生率正不断降低•主动脉壁原发感染导致的动脉瘤很罕见•大部分感染性AAA是继发感染引起的•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结核杆菌和梅毒也可致主动脉瘤AAA自然进程•直径<4c m时,年增长在1m m-4m m左右•直径4c m-5c m时,年增长在4m m-5m m左右•直径>5c m,年增长率>5m m,破裂率达20%•直径>6c m,年增长率在7m m-8m m,破裂率40%髂总动脉瘤自然进程•不伴发A A A的单独髂总动脉瘤很少见•约1/2-1/3的髂总动脉瘤为双侧发病•髂总动脉瘤直径大于5c m时易破裂•尚没有小于3c m的髂总动脉瘤破裂的报道小于3c m的髂总动脉瘤只需密切监控A A A瘤体局部压迫或侵蚀•A A A压迫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瘘—消化道出血•A A A压迫下腔静脉/肾静脉/髂静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腹主动脉-肾静脉瘘腹主动脉-髂静脉瘘—急性心力衰竭诊断n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u疼痛;中腹部或腰背部;钝痛;不会随体位或运动而改变u疼痛突然加剧预示A A A即将破裂u动脉瘤破裂入后腹膜,出现G r e y-T u r n e r征u瘤体破裂入腹腔,低血容量休克u瘤体破裂入十二指肠,低血容量休克80%的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生在腹膜后;80%可生存6小时;50%可生存24小时;30%可生存6天;10%可生存6周■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大多数AAA无症状•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查体时发现•直径大于4c m的A A A大部分可以通过细致的查体发现,肥胖可能会影响查体的敏感性•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查体会增加A A A破裂风险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费用低廉、无辐射,数据可靠•广泛应用于A A A筛査•用于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敏感性>90%•缺点:操作依赖性强,影响测量结果的客观性位置较深的A A A和髂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下降腹部X线平片•相当一部分A A A在进行腹部X线检查时发现•影像表现为主动脉区域膨大的弧形钙化•主动脉瘤附壁钙化达90%•腹部巨大的软组织影,腰大肌轮廓显示不清C T血管造影(C T A)•创伤小,费用低,准确测量•逐渐成为A A A术前术后检查金标准•A A A术前C T评估内容包括:瘤体最大直径;瘤体和肾动脉的关系;肾动脉下瘤颈的长度、直径及成角、钙化;髂动脉直径及迂曲情况;血管变异,如副肾动脉、双下腔静脉等。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这份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的指导,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形成,涵盖了诊断、治疗和后续管理的各个方面。

诊断1.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颅内出血等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2.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主要依靠脑部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病情的关键检查手段。

治疗1. 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早期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症状和防止再出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如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内腔修补术)或介入治疗(如动脉瘤栓塞术)。

2. 在手术治疗中,医生应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手术后需加强患者的监护和抗凝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剂引入动脉瘤内,阻塞动脉瘤内腔,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后续管理1. 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潜在并发症。

复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DSA。

2. 患者需终身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以预防动脉瘤再出血。

药物的具体种类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对于特定情况下不能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动脉瘤的生长和预防出血。

保守治疗包括规律的随访和严密的血压控制。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提供指导,但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我们鼓励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并积极应用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指南所阐述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医疗决策应在临床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病变,其特征是血管壁的异常膨胀和扩张。

它可以发生在体内的任何一条动脉,并且可能在任何年龄发作。

动脉瘤通常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有关。

由于动脉瘤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导致内出血,故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最新的动脉瘤指南发布于XXXX年,其中包含了关于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信息。

以下是对这些指南的解读。

1.动脉瘤的诊断:指南提出了一系列对动脉瘤进行诊断的方法,其中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估以及成像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使得动脉瘤的检测和定位更加准确。

2.动脉瘤的监测和观察:对于小型动脉瘤,指南建议进行定期监测和观察,以确定其是否增大或出现其他变化。

这一策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大型或快速增长的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3.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对于那些达到手术指征的动脉瘤,指南强调采用开腹手术或经血管内修复治疗(如血管支架放置术)。

此外,还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特殊情况下的手术治疗方案,如妊娠期女性或严重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4.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指南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减缓心肌收缩速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以达到减少动脉瘤扩张的目的。

此外,也可以考虑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和ACE抑制剂。

5.动脉瘤的远期护理和复发预防:指南强调定期随访和监测,以确保动脉瘤的病情稳定。

此外,还提供了一些预防动脉瘤复发的建议,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总之,最新的动脉瘤指南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它强调了准确诊断、定期监测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这些指南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动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2023 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2023 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更新要点

《2023 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指南》更新要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5%~10%。

颅内动脉瘤是SAH 最常见的病因,所占比例为85%。

01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UIA)引起的常见症状是什么?各个部位的动脉瘤有什么临床特点?UIA 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等,较小的UIA 大多无明显症状。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后动脉P1 段动脉瘤以及小脑上动脉起始段动脉瘤靠近动眼神经,压迫动眼神经时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后下动脉瘤若压迫后组颅神经可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

瘤体较大的动脉瘤可引起占位效应,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类颅内高压症状。

巨大的床突旁动脉瘤,引起视力下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基底动脉瘤可能引起眩晕和脑干症状。

02对于UIA 什么情况下需要积极治疗?低危患者应该如何做?1)UIA 患者合并控制不达标的高血压、吸烟无法戒断、既往颅内其他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5 mm(或测量上明显大于载瘤动脉)、症状性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或分叉部位、动脉瘤不规则如有子囊或多分叶状等情况,以上条件出现一项或多项,则动脉瘤患者有接受积极治疗的指征(II 级推荐,A级证据)。

2)UIA 行颅内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风险预测(HR-VWI)检查,若出现瘤壁强化,建议积极治疗(II 级推荐,C级证据)。

3)对于低风险患者,推荐在患者确诊UIA 后定期进行动脉瘤复查,并且在随访中戒掉不良生活习惯,监测血压,避免不良情绪(II 级推荐,B 级证据)。

4)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增大,其破裂风险升高,应积极治疗;随访过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加重,可考虑治疗(II 级推荐,A级证据)。

5)合并多囊肾的UIA 患者,以及动脉瘤AR 或SR 值较大,此类动脉瘤患者治疗倾向高于随访观察;此外,建议UIA 患者戒除或限制饮酒(Ⅲ级推荐,C级证据)。

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引言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的概述。

这些指南是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意见,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建议。

诊断1. 临床表现:颅内动脉瘤患者常常出现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颅脑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

分类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解剖位置,颅内动脉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桑迪母癣型(Saccular):最常见的动脉瘤类型,呈梗阻状。

3. 动脉瘘型(Arteriovenous):由异常动脉和静脉通道组成。

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以下治疗方法:1. 外科手术:- 血管内手术(Endovascular surgery):通过导丝和导管进入动脉瘤,使用线圈或支架进行栓塞或修复。

- 外科开颅手术(Open surgical clipping):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部,阻止其血流。

2.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动脉瘤破裂。

- 降压治疗:控制血压,减少血管壁的压力。

3. 影像学监测:- 定期进行颅脑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观察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变化。

随访与预后患者在治疗后应进行定期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

结论中国颅内动脉瘤治疗指南2023版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外科手术、药物治疗或影像学监测等治疗方法。

定期随访和评估预后有助于治疗效果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预防。

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

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

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一、定义:脑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细菌性,外伤性,肿瘤性和动脉硬化性,其中先天性占绝大多数.二、诊断要点1.主要症状与体征2.蛛网膜下腔出血三、急性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1. 主管医生应及时向家属交待病人在住院期间随时可能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2. 治疗主要是镇静(安定等),止血(6-氨基乙酸等),脱水,激素,防便秘(果导,番泄叶),同时预防性给予抗癫痫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等)3.高血压者应用降压药,测生命体征四、主要的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型,凝血项2. 血生化全套,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急诊病人床旁检查)3.CT或MRI及MRA4.全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共2次,同时请家属签字)五、手术适应征对无明显手术禁忌征的病人均可手术治疗六、家属工作1. 向家属交待病人疾病的诊断和发展的后果,再出血的危险,并请家属签字2.向家属交待目前该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法3.交待手术治疗的危险,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和后遗症,及手术后对病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七、手术方式:1.对前循环和后循环(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动脉瘤一般采用额或/和颞开颅,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夹闭2.对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和椎动脉动脉瘤一般采取后颅凹开颅八、围手术期处理1.手术前30分钟应用抗生素(如罗氏芬),激素(地塞米松,10mg)2.手术前30分钟应用抗癫痫药物. 如德巴金800mg 静推3.手术后当日泵入抗癫痫药物防止癫痫发作, 德巴金1mg/Kg/h4.手术后注意及控制血压的增高5. 防止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可应用尼莫地平, 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等解痉活血,用药7-10天6.其它同神经外科手术后的处理7.手术后5-7天均应复查脑血管造影九、出院处理:1.一般出院后休息1-3月2.三个月后于我院门诊复查,必要时随时就诊3.出院带药(1)抗癫痫药物: 同住院用法和用量,一般带药量3个月①对手术前无癫痫发作的患者,可不给药或具体酌情给药,药量3个月, 然后在3-4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②对手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要术后用药6-12月, 如无癫痫发作可在3-4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药;如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则应重新开始用药,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来指导用药(2)其它药物: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脑复康等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进展一、病因学在颅内动脉瘤中,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其发生、扩大和破裂的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方案

最新动脉瘤指南解读方案
再治疗的风险低于首次治疗的风险
两次介入风险之和仍低于开颅手术
SAH后CVS
CVS严重影响aSAH预后 SAH后3d即可出现,持续2-4周 DSA是诊断CVS金标准 腰穿、脑室、腰大池外引流,尼莫地平 CVS药物无效及CVS继发神经障碍
球囊成型术或抗CVS药物灌注
术后随访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韩国)
无症状动脉瘤治疗指征
动脉瘤直径超过5mm 合并危险因素, 5mm以下破裂风险高 症状性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后交通、后循环动脉瘤 既往有SAH病史 随访动脉瘤瘤体增大或形态变化 多发动脉瘤,年纪50岁以下合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体瘤颈比较大 因诊断动脉瘤导致抑郁、焦虑
动脉瘤部位(后循环)有关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非重建性治疗
载瘤动脉原位闭塞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术 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OT)4%-15%缺血 难治性动脉瘤如末梢、假性、夹层动脉瘤等
动脉瘤的复发
大复发 (瘤体显影、弹簧圈压缩)
再次治疗
小复发(瘤颈少量复发)
间隔3-6个月再次随访
aSAH的诊断基本一致
CT、MRI、腰穿、CTA、DSA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尽早手术(开颅或夹闭) 动脉瘤的完整夹闭和完全栓塞为目标 治疗方案由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和介入医师共同评
估 技术可行的情况下优选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韩国)
开颅夹闭优先指征
患者年纪较轻 颅内血肿占位效应 大脑中、胼周动脉的动脉瘤 动脉瘤复杂:宽颈、囊壁有分支、血管条件差、形
颅内动脉瘤相关指南解读
背景
ISAT、 ISUIA、UCAS研究发布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3 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等。

囊性动脉瘤,也称浆果样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即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

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破裂出血症状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

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

当存在脑室内出血时通常预后较差,而脑室大小是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1)SAH症状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高达97%的病人出现。

通常合并呕吐、晕厥、颈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及畏光。

如果有意识丧失,病人可能很快恢复神志。

可伴发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然而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警示性头痛通常突然发生,程度严重,在1天之内消失。

2)SAH体征A.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特别是屈曲时)常发生于6-24小时,病人Kerning征阳性(大腿屈曲90度,同时膝关节弯曲,然后伸直膝关节,阳性表现为腘肌疼痛),或Brudzinski 征(屈曲病人颈部,阳性表现为不自主髋部屈曲)。

B.高血压;C.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如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D.迟钝或昏迷;在SAH后可由于一个或几个合并原因导致昏迷,包括颅内压升高、实质内出血损伤脑组织(同样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积水、弥漫性缺血(可能继发于颅内压升高)、抽搐、低血流(减少脑血流):由于心输出量减少所致等;E.眼底出血:伴随SAH发生的眼出血可以有三种形式,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发率与复发时间与动脉瘤性质、大小、形态、即 刻致密栓塞等因素有关
影像检查CTA、MRA、TOF-MRA、DSA
Hot Tip
2014年韩国发布的《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 南》
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南(韩国)
aSAH的诊断基本一致
CT、MRI、腰穿、CTA、DSA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术前需充分评估
Hot Tip
2012年Stroke发表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治疗指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发病率、危险因素 预防、诊断 自然病史转归 手术和介入治疗 术中麻醉 术后并发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动脉瘤危险因素及预防
小动脉瘤常常是导致SAH常见的原因,评估出 血风险需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多学科共识2014 已确定的主要因素
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 合并的相关慢性疾病(糖尿病、冠心病) 危险因素(家族aSAH史、遗传病史、使用尼古丁) 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不规则、分叶) 动脉瘤的生长速度、变化(非线性生长,可能是插 曲式生长,比如突然增大,继而稳定) 合并临床症状(神经症状、占位症状等) 手术风险相关因素
Hot Tip
2014年Stroke发表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 多学科共识》
Hot Tip
2012年Stroke发表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治疗指南》
Hot Tip
2012年欧洲卒中组织发表的《颅内动脉瘤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指南》
2013年长海医院发布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 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非重建性治疗
载瘤动脉原位闭塞和近端载瘤动脉闭塞术 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OT)4%-15%缺血 难治性动脉瘤如末梢、假性、夹层动脉瘤等
动脉瘤的复发
大复发 (瘤体显影、弹簧圈压缩)
再次治疗
小复发(瘤颈少量复发)
间隔3-6个月再次随访
再治疗的风险低于首次治疗的风险 两次介入风险之和仍低于开颅手术
所有aSAH患者均应口服尼莫地平(I级A类) 推荐维持体液平衡和正常循环血容量,预防DCI (I级B类) 在发生影像学CVS前,不推荐预防扩容或球囊成型 术(III级B类) 建议TCD监测CVS发生(IIa级B类) 对症状性CVS,控制血压不能起效的患者,行脑血 管成形术或选择动脉内灌注血管活性药是合理的 ( IIa级B类)
<5mm的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的形态(不规则、子囊) 位置(前、后交通,后循环)(海绵窦段) 颅内多发动脉瘤 家族性动脉瘤 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治疗 ISAT结果发布 技术允许优先选择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控制血压能够降低SAH风险(I级B类) 避免吸烟、饮酒降低SAH风险( I级B类) 讨论动脉瘤破裂风险,除大小、位置、年龄等,还 需要考虑形态及动力学( IIb级B类) 食用蔬菜可降低SAH风险( IIb级B类) 对SAH家族史或既往SAH患者进行无创筛查时,筛 查的风险和益处需进一步评估( IIb级B类) 动脉瘤术后建议即时行DSA识别动脉瘤瘤颈是否残 留或复发( I级B类)
充分权衡抗癫痫药的益处和风险,对SAH急性期可 考虑预防给予抗惊厥药(IIb级B类) 不推荐长期服用抗惊厥药(III级B类) ,除非有已知 的危险因素如癫痫病史、脑实质血肿、脑梗塞等 (IIb级B类)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后相关内科并发症的处理
SAH急性期积极控制体温正常是合理的( IIa级B类) 积极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可作为重症监护管理的 一部分 ( IIb级B类) 对存在脑缺血风险的SAH患者,输注红悬纠正贫血 是有益的,但Hb具体目标尚不明确( IIb级B类) SAH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和合并深静脉血脉血栓并 不少见,应早期识别并针对性治疗( I级B类)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首选麻醉措施 常规全身肝素化,加压滴注冲洗微导管
未破裂动脉瘤(支架)术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破裂动脉瘤抗血小板药物无统一规范
术前3h或术中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增加动脉 瘤破裂风险
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 重建性治疗
单纯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复发率高(ISAT) 支架辅助降低复发率,增加缺血风险 术后复发与再出血率与瘤体大小、即刻栓塞程度、 动脉瘤部位(后循环)有关 以即刻致密栓塞动脉瘤为目标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后脑积水
aSAH后急性脑积水推荐行腰大池引流或脑室外引流 (I级B类) 对 aSAH后慢性症状性脑积水应考虑行永久性脑脊液 分流术(I级C类) aSAH后晚期(超过24h)停止脑室外引流并不能减 少行脑室分流术的患者(III级B类)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后癫痫
术后死亡率(OR1.35,95%CI 1.06-1.73) 生存依赖率(OR1.34,95%CI 1.07-1.67) 生活质量(OR1.25,95%CI 0.92-1.71)
背景
动脉瘤治疗理念进一步丰富
动脉瘤治疗仍有部分争议及困惑
Hot Tip
2014年韩国发布的《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指 南》
DSA明确诊断
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一旦破裂尽早手术治疗 后循环动脉瘤行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争议较多
巨大血肿建议行手术治疗 血管痉挛建议行介入治疗 Hunt-hess 分级高、高龄患者建议行介入治疗
技术上推荐行介入治疗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症状性动脉瘤都应积极治疗
动脉瘤体积增大——动眼神经麻痹 少量渗血——前哨性头痛(10%-43%)
无症状动脉瘤治疗指征
动脉瘤直径超过5mm 合并危险因素, 5mm以下破裂风险高 症状性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后交通、后循环动脉瘤 既往有SAH病史 随访动脉瘤瘤体增大或形态变化 多发动脉瘤,年纪50岁以下合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瘤体瘤颈比较大 因诊断动脉瘤导致抑郁、焦虑
背景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膨出 总的人群发病率2%-7% 地域及种族差异 40-60岁常见
背景
aSAH致死、致残率高 10%-15%直接猝死 首次出血死亡率35%
再出血死亡率60%-80%,遗留功能残疾
对于具备手术指证的aSAH进行治疗得到认可
背景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再出血的内科治疗
aSAH发病后到手术治疗前,建议静脉滴注药物控制 血压平稳,权衡脑灌注与再出血风险(I级B类) 具体血压控制幅度不明确,建议控制在160mmHg以 下(IIa级C类) 对于无法早期行手术治疗的aSAH, 再出血几率很高 且无禁忌症的患者可给予短期(72h内)止血药物降 低再出血风险(IIa级B类)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的自然史及转归
推荐简单有效量表(Hunt-hess, WFNS分级量表) 评估SAH患者临床严重程度(I级B类) aSAH再出血发生率高,对怀疑aSAH患者应紧急评 估和治疗( I级B类)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突发剧烈头痛高度怀疑aSAH(I级B类) 早期诊断包括头颅CT,阴性则进一步行腰穿(I级B 类) CTA可指导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但结果不明确,建 议行DSA( IIb级C类) 对CT或MRI都为阴性的SAH患者,建议行脑脊液分 析( IIb级C类) 除CTA非常明确的手术治疗方案,建议行DSA确定 治疗方案(I级B类)
颅内动脉瘤相关指南解读背景源自ISAT、 ISUIA、UCAS研究发布
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已经得到广 泛认可
Hot Tip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研究 (ISAT)
ISAT
随访了英国22个神经外科中心 1644接受开颅夹闭(835)和介入栓塞(809) 治疗的病人 随访时长约10年至18.5年
开颅夹闭与血管介入治疗
2002年ISAT结果发布
证实了血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颅内动脉瘤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
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表现
偶然发现 头痛 眼睑下垂
高危患者无创筛查是合理的(CTA、MRA)
吸烟、酗酒、高血压、性别因素 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病史 遗传疾病:多囊肾、I型神经纤维瘤、马凡综合症
动脉瘤的大小与破裂出血充满争议
ISUIA表明动脉瘤越大出血风险越高(>7mm) 日本SUAVe表明<5mm与5-10mm无统计学意义 长海医院破裂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5.63mm,<7mm的 动脉瘤占70.3% 韩国研究表明破裂动脉瘤直径中位数为6.28mm, 71.8%<7mm
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美国) aSAH的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
尽早行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治疗(I级B类) 尽可能完全闭塞动脉瘤(I级B类) 手术方案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和介入医师共同制 定(I级C类) 技术允许,优先考虑血管内治疗(I级B类) 术后复发的患者,强烈建议再次行血管内栓塞或外 科夹闭处理(I级B类) 对于合并脑内血肿(>50ml)或大脑中动脉瘤建议 行开颅夹闭,高龄、预后差、基底动脉顶动脉瘤行 血管内栓塞治疗(IIb级C类) 支架治疗aSAH增加残死率,应慎重(III级C类)
颅内动脉瘤诊断 破裂动脉瘤
临床表现典型
剧烈爆炸样头痛 头痛不明显(少数不典型)
怀疑aSAH
头颅CT、MRI、腰椎穿刺
确诊
头颅CTA、MRA、DSA
环中脑出血
环中脑出血是一种良性SAH 头颅CTA和DSA可明确诊断 2.5%-5%的环中脑出血由后循环动脉瘤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