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心理学批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心理学批评

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询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古已有之。但是,古代批评家所进行的心理批评,只是一种直观性、常识性的心理描述,还不是具有现代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心理分析。本节研究的心理学批评,是有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批评。

魏伯·司各特在《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中认为:“心理学知识应用于艺术可以产生三种认识方式”,一是对作家创作过程的认识更为精确;二是深化作家传记的研究,发现作家的无意识及其在作品中的潜在模式;三是心理学可以用来分析虚构人物,寻找驱使人物活动的下意识模式。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第八章则归纳出心理学批评的四个重心: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类型(如“外倾”、“内倾”),研究艺术创作的心理特点(如创作灵感、无意识和意识活动的作用、创作中的自觉与非自觉性),研究作品本身的心理学问题,研究读者心理学。

在20世纪的心理学派中,对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弗洛伊德,还有阿德勒、荣格、琼斯、奥托·兰克、弗洛姆、拉康等人。精神分析心理学最初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临床方法,以后形成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不同之处有三:其目的是治疗精神病患者,其研究对象是变态心理,其方法是临床观察中的自由联想法(任何联

想都不是无因而生,都有一定意义,因此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便可以挖掘出深埋在病人心理最底层的动机与欲望,即无意识欲望)。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1、找到了探索无意识领域的方法,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三层次说,提出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冲动和压抑,是构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本质的内容;2、对梦的解释,认为梦是无意识活动的真实区域,是无意识欲望和本我冲动的最主要的发泄途径和完成方式;3、提出“性欲说”,认为性力(即“里比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心理内驱力,是人类社会活动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学受到西方文学经典的启发,同时又对文学经典的弗洛伊德式阐释使其广为传播,所以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对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学的批评理论

1、“无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又译潜意识,是与意识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把人的语言、行为都看成是意识的产物。弗洛伊德背离了这一传统,认为人是无意识的动物。人的精神世界虽然由“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组成,但起决定作用是“无意识”。弗洛伊德还说:“无意识是一个更大的圆,其中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每一个意识都具有某个无意识的原始阶段;而处在那一阶段的无意识

依然可被视为具有完全的精神过程的价值。无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现实。”(《释梦》)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主要由性的冲动构成。它不受逻辑、理性、社会习俗等一切外在因素的约束,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行事。弗洛伊德说:“本我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与快乐原则如此紧密相连的效益因素--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叫做数量因素--支配着本我所有的活动。本我发泄总在寻找出路,在我们看来,这就是本我的全部内容。”(《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一级的层次是自我。“我们现在把个人的心理看成是不可知、无意识的本我,自我在它的上面,以知觉系统为核心发展而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地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对本我进行控制的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弗洛伊德以骑手和马匹的关系来说明自我与本我的关系:“自我的重要性表现在对转移来的能动性的正常控制。它与本我的关系正如人骑在马背上,他必须证实自己驾驭马的能力,所不同的地方在于骑手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这一点,而自我则要借助别的力量。”这一“别的力量”就包含着超我。弗洛伊德说:“我们假定在自我中存在着另一个级别的自我即自我理想,或者在别处所说的超我……这部分自我与意识的联系比其它部分更远。”超我是性冲动被压抑之后,经过一番转化或变形,通过自我的审查,向道德、宗教或审美等理想形态的升华,可视为道

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常讲的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不断以内疚或犯罪感来纠正偏离及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个层次总是以一种及其复杂的方式相互转换、渗透着,永远处于抑制、抗拒、激发、扩散、集聚等等动态活动中,这是因为“自我从根本上讲是外部世界的代表,是现实的代表,与此相反,超我则是内部世界的代表,是本我的代表。正如我们现在要看到的那样,在自我与理想意志之间的冲突最终反映了现实与心理之间的冲突。”在人格结构的内在冲突中,其中最强大的是以里比多为主的无意识潜流,自我与之相比是可怜的,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本我,而且时时处处要受本我的限制和支配。本我的冲动若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只有通过各种玄妙的无意识过程和改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都是本我的升华,是以想象的满足替代实际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无意识。一个观念的意识转瞬即逝,但消逝了的观念一旦需要时可以再次进入意识,这便是随时可以召回或浮现到意识中来的前意识;无意识则因其内容被意识反对,所以它一欲出现,就遭到意识的抵制,被压抑下去而摒弃于意识领域之外。但无意识虽然隐而不现,却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由于不能被意识,“无意识”便带有神秘的性质,但这种心理活动系统,却可以通过某些不被意识

(“下意识”)的个别行为抵达。所谓“个别行为”中,首屈一指的是“梦”。精神分析的目的,便是旨在克服病人的抵制因素,化无意识的欲望为意识,而使治疗奏效。

无意识中最强有力的是性的冲动,由于意识的监视和压制,这些冲动平时只能被囚禁在无意识深处,一旦压抑稍懈,或有一突破口,性本能便寻隙而出,或成为平衡失调的精神病人,或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文学艺术或科学技术的创造力等。因此在弗洛伊德学派看来,文学唯有深入到无意识的领域,才能达到心理上的真实。批评的目的也因此而转向意识活动表面之下的深藏的无意识的决定因素。如弗洛伊德本人就称德国作家詹森的《格拉迪瓦》中主人公的行动,始终是受幼儿时性欲的无意识支配。强调创作和批评中的无意识决定因素,一方面是扩展了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现空间,一方面也导致非理性主义。精神分析学批评家将作品视为路标,将分析步步引向深藏不露的无意识领域给以描述和解释,而忽视对作品的评价。

至于被压抑的欲望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主要是性的欲望,由此,构成精神分析学分别与“理性的成见”和“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的两大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2·“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弗洛伊德的学术领域和影响范围实际上远远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