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视的实用性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解“非礼”及“非礼勿行”的长期可实践性

心学传人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曾提出:经典不是理论上空洞的道德说教,学习之后必须要能一以贯之,达到“百姓日用即道”,“愚公愚妇”都能知能行的程度。

我想“百姓日用即道”这一观点也可以理解为能在日常生活中行之有效的理论才是“实用的道”。近年来,大家都在读传统经典,《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等等等,以期作为自己的修身之本,进步之资。但同时,大多有身体力行之愿,却难以落实知行合一之行,如此,让“一心向上”的人们难免困惑或颓丧,以为是自己愚笨;或失望的认为“经典”的确过时,甚至生出古人思想确有“局限性”的感叹,在这个时代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似乎终究做不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原因大部分和时代变迁无关,而是我们自身,不一定是古今传承中没有人做出正确的解读,而是被主流解释屏蔽了。自然我们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不提注释可能产生的谬误,我们带着自己当下的现代文化知识背景去认真阅读经典原文显然容易误读,但忙碌的现代人乐于做“我读(过)经典”这样的事。至于是否接近“真理”和实用,不在乎,我觉得“爽”,足矣。这和传统的“我注六经”一样,只是因为现代的信息自由,导致每个人都可以和古代大儒一般“注六经”,尤其是披着现代儒衫的“于”老师们,因为受众和传媒集体的懒于思考,更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所以,“认真”读经典的原文,很多时候是不够的,要验证自己的理解或他人的解说,必须认真琢磨经典原文的主旨和出处、上下文,相关的某一段,某几段,历史背景和同一话题在同时期不同时期著作中的表述等等。才有可能,且只是可能,接近或打开传统文化经典的宝库,获得真正具备现实指导意义的文化宝藏。

我们以《论语》卷六颜渊第十二中颜渊问仁为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重点是针对什么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论语》是教人如何为人,做人的学问,不是专门讲“礼”的《礼记》,所以讲述的重点是针对每个人自己和每个自己的内心,并通过“人心”的修养,达到真正的有道德的君子的“人”,甚至接近“圣人”的人。这其中,“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的素质,或素养。

颜渊问的,也是人如何可以做到仁,而绝不可能是请教外在的行为规范。孔子强调:达到“仁”,靠的是自己,这个“仁”无论如何不会是靠别人(包括任何外界形式)给予的。颜渊进一步问,请您告诉我们如何做?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经典的四句同样不会是按现代汉语字面理解的意思,如果理解为目前流行的:不合符礼教(或规矩)的话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做。甚至有“老师”在《弟子规》的推广中结合举例说:“非圣书,不能读”的。这种用近乎预设和指定方法来要求一个人,不是死板,就

是滑稽,甚至有法家专制的味道。更有解释成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事实上这种理解自古至今一直是大放光彩的。在当前彰显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现代社会,除了人们喜欢的“君子佩之”般的作秀,这类诠释当然缺少可以真实应用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基础,对于认真自我提升的人来说,摒弃掉这样的文化糟粕就没什么不对,扯得远点,正是这种浮华的表现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全面西化和文革打到孔家店的主因或之一。

那么,这段关于”非礼“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笔者先把整段话按我的研究结果,完整的解释一遍,再提供给有时间和有兴趣研究论证的朋友们审查、验证与指教。

接近真意的原文解释应为:

做到让自己恢复如祭祀时敬神般专注、恭敬的心理状态(人只要原意,都有这个能力,只不过经常处于敬神散乱分心的状态,所以需要自我收敛。)就是仁的状态,如此,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就可以达到或接近最佳的效果(为什么是任何事呢,比如:我们和另一个人为了任何事打交道,内心真做到了专注、恭敬、真诚,无论你的能力如何,其实对方是能感觉到的,因为你的这种状态,对方善,自不必说精诚合作的结果;对方不善,你的专注会使你第一时间感受到对方的恶意而避免与减少灾祸,你的恭敬渗透到言行中,在道义上气势上也上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达到仁的效果(首先)在于自己,不是靠别人。颜渊说:具体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视、听、言、动之前,应该要求自己,内心做不到(或还没调整到位)如敬神般的恭敬、专注、就不要仓促的去看、去听、去说,去采取行动。颜渊说,我一定按您说的去身体力行。

我认为,只有这样理解,也符合我们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过)对人对事的结果,才真的可能长期将“非礼”不行,做到知行合一的程度,并原意在自己的生活中一直实践下去。

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医生(无论个人道德品质和兴趣爱好如何),见到一个着装暴露的性感美女来就诊,按传统的对非礼勿视的理解,这时应该掩面而去或把这患者赶出诊室,不可能这样做吧,那么他该如何实践非礼勿视呢?只要他自己正心诚意,进入职业状态,尊重自己的职业,专注于自己的医疗行为,那就就没有什么不可看,不可说,不可以做的,即使他下班后可能会去见情人找小姐,但至少他在此时此刻,做到了“仁”,也一定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取得最好的诊疗效果,反之,个人德行与患者利益双双受损。所以真实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一个怀着一颗恭敬的心(至少当时)耍流氓的大夫。同理,公务员也不可能怀着一颗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心去贪污受贿和消极怠工,出现低级错误,除非。他没有进入恭谨,精神集中,尊重一切工作对象的状态(说到这,年龄大的朋友应该更能领会“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对自我的意义吧。同理,任何行业和追求的人皆如是。延伸开去可以举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到治国和修身,小到养生和日常,比如基督教徒在饭前的祷告,就会很好的进入“非礼勿食”的状态,不提对神的感恩,至少其长期养成的专注进食状态,对消化乃至健康的良性影响就是不言而喻的。好了,不多罗嗦,想必明眼人都能领会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下面重复一遍。

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孔子说:让自己进入或从散乱中恢复到敬神般专注、恭敬的敬神状态,就是仁,如此,做任何事、面对任何人,就可以得到最好的结果。所以,达到仁在于你自己,不是靠别人。颜渊说:具体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视、听、言、动之前,应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