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来龙去脉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六个阶段
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这一时期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初。
第二阶段是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创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
这一时期大约从1917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创和发展阶段,其标志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一时期大约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
第四阶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迷或倒退的时期,其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期。
第五阶段是21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
第六阶段是全球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兴起的时期,其标志是21世纪以来拉美、非洲等地区出现一批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全球范围内的反全球化和共同富裕等课题也引起了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回归的思考。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共同财产制度为基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进行探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政府机构和权力运行体系,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进行经济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生产力发展。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鼓励人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通常是一个艰难的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来解决。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发展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文化事业的建设,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对较少,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发展中,积极探索适应当地国情和人民需求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了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经济出版社,共同发起了推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活动。
历时两年多的推选过程中,25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论证评选委员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万计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反复进选,先后提出了83本和52本备选书目,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而选出10本优秀经济学著作。
此书目刊于《书与人》1999年第6期。
1.《社会主义经济论稿》孙冶方著人民出版社 1985年该书是孙冶方先生在60年代受中共中央委托所写的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以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果,即为全书的“红线”,提出用利润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
2.《新人口论》马寅初著北京出版社 1979年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反对从苏联传到我国的所谓人口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错误观点。
到70年代末,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成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薛暮桥著人民出版杜 1983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专著。
该书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开始摆脱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某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转的规律性。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于光远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年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不能用理想的社会主义标准来判断我国的社会形态是不是社会主义,纠正了传统理论的错误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阶段,也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5.《中国经济原论》王亚南著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年虽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却对新中国克服旧中国的经济顽疾起了明显的指引作用。
该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以及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等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来源——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来源——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作者:赵家祥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4年第9期赵家祥提要: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的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一个孕育和形成的过程,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个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来源。
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在1875 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3)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还简要地论述了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列宁在1917 年十月革命前夕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的第五章,对上述马克思划分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分析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列宁把把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当然是首先过渡到它的第一阶段,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后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3)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重要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解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解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界定。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解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涵,旨在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提出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早是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经济改革开放,面临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科学界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1. 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公有制经济是主导力量,同时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 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落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要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核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体系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属于人民,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
4. 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这一价值观念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仰为核心,注重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培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1.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阶段,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根据中国国情和阶级斗争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判断。
考虑到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有其自身的特定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因此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3. 政策导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
【整理不易,如果有帮助可以点点文中的广告,谢谢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先明确地提出来的,毛泽东曾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中国人民取得政权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而不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当新民主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转向社会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党进行了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
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
2、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造成社会生产的严重错误的损失。
3、20世纪50年代末,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意识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并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对不论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等观点的批评,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4、20世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左”的倾向发展,中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5、1979年叶剑英,在建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
7、1982年党的十二大,再次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8、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作了比较科学的概括。
9、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0、1992年党的十四大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1、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且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特征,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幕后故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幕后故事作者:孟兰英来源:《世纪风采》2017年第11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它准确地界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保证了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的日子里,让我们重温这一理论的提出及其写进中央文件的前前后后,科学地把握国情,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早在1979 年9 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这是中央文献中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的提法。
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6 年后,在1987 年10 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昭示着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崭新时代的到来。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最初提出,到最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间经历了鲜为人知的波折。
提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一个发言激起千层浪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问题,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权威的观点都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之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中间不再划分阶段,整个过渡时期都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这个权威的观点在1978 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便受到了挑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到半个月,中央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
会议共开了3 个月,参会人员为各省市理论、宣传工作者数百人。
就在这次会议上,有两名理论工作者对社会主义阶段问题提出了与当时主流观点不同的看法,他们一位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冯兰瑞,另一位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副所长的苏绍智。
60年口述经济史
60年口述经济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来源:人民网2009年11月26日14:17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口述者: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
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948年—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五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日期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
会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日期是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为期36天,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七倍,的确为全会做了充分准备。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理解,何以五天的全会能开得那样成功。
出席者和列席者名单中央工作会议于1978年12月15日散会,18日就要举行三中全会。
不是中央委员的人要离开京西宾馆。
曾涛、胡绩伟和我等少数几个“非中央委员”留下来了,仍住在原先的房间没有动。
12月15日是个星期五,周末我回家休息了两天。
在回家前我已经知道三中全会的议程,18日是阅读学习文件和传达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三位中央领导人的讲话。
议程上当然不会说参加了工作会议的人可以不阅读文件,但事实上听过那三个讲话,又在14日、15日两日讨论过那几个讲话的人,18日能自由支配时间。
12月18日星期一我回到京西宾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那个三中全会参加者和列席者的名单。
从这张名单知道,十一大选出的333名中委和候补中委中,有六位已经去世,他们是郭沫若、罗瑞卿、彭绍辉、王铮、林李明和谢正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由于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残余和影响,因此需要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保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但同时也需要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消除资本主义残余,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国家经济文化水平极为落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口号,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首先,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化和分配,使广大农民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主人。
其次,中国进行了国有化和合作化,实现了对工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文化大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一些极端的错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济萎缩和浪费。
然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和引导,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同时,中国也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1O月到1956年底,中国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国50多年来,对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
尽管各个时期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上也存在着差异,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几年。
为扩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理论界展开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高潮。
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式下达,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这时,以宣传和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主。
第三,从1958年起,全国出现研究毛泽东“革命阶段论、革命转变论与不断革命论”的高潮。
这时理论界忽视了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等内容的研究,不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
第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党的路线上,强调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
理论界对刘少奇在建国初期主张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进行严厉批判。
第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重新肯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提法后,理论界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理论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这为研究毛泽东的转变理论增添新的活力。
当人们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不能不联系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后来的发展变化。
第六,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理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上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最早提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他认为在十月革命后,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里即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2年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这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后来,他又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以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从根本上建立了。
但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对三大改造的评价一、摘要我国从1953至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
对此,我认为应历史地认识事物,历史地考察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大社会变革,既要从政治上肯定其历史作用,又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指出其偏差和不足。
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二、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三、正文(一)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1。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占主导地位,带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联合政权,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家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想促使人民民主专政的联合政权向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过渡,就必须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只有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适应新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才能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当时已经成为年青新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保证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技术上的革命,增加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向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转变。
2.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随着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这种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并存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格格不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作者: 于光远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73-88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经济;理论问题;资本主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社会
摘要: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章着重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两个重要特征,并且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理论问题。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章着重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两个重要特征,并且阐述了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理论问题。
从世界和中国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
作者: 于光远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页码: 53-68页
摘要: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首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现象,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制定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的模式,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建立起来的。
斯大林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把一国一时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这一模式。
作者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历史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生产关系上的又一次伟大的变革,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苏联三十年代建立的经济体制中那些对社会生产发展不利的因素去掉,代之以能够适合各国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并对我国当前正在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节选)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节选)
于光远
【期刊名称】《现代审计与经济》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三中全会把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建国的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的整整3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曲折前进最后觉悟到必须改革的30年。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实行改革。
在前30年中,从1949年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年到1956年用4年的时间进行了一个匆匆忙忙的不像样子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56年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从1957年到1978年这21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早产儿.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于光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52
【相关文献】
1.《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J],
2.亲历东北战局大转折——开国将军宋维栻纪事 [J], 吴东峰
3.我亲历的历史大转折 [J], 于光远
4.中国命运的那次大转折 [J], 叶永烈;
5.尊重历史者,必受历史尊重——于光远《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读后 [J], 李冰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来龙去脉2009-05-01 来源:书摘(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于光远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理论务虚会与“阶段风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到半月,中央就召开了理论工作务虚会。
会期很长,从1979年1月8日一直到4月初才结束。
当时集中了北京和各省市的理论工作者和宣传人士共四五百人,主要讨论真理标准问题。
所以,理论务虚会是真理标准讨论的第二阶段。
在预备会上,中央秘书长兼宣传部长胡耀邦讲话强调解放思想,总结经验。
几年的、十几年的、几十年的经验教训都可以议。
还提出了一些可以议论的具体问题,如“四人帮”问题、文革的问题、宣传问题、思想战线甚至毛主席的错误等,都可议论。
当时许多人颇为振奋,感到真正要实行民主了,所以都认真地做了准备。
会议成立了一个11人的领导小组。
就是在这个会议上,有人对社会主义阶段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个是当时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的冯兰瑞,另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副所长苏绍智。
他们两个合作写过一些文章,这次又一起参加了理论务虚会。
冯兰瑞提出谈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这时正巧苏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他看到《外国哲学资料》第二辑上发表的一个重要历史文件:共产主义者同盟科伦领导人之一勒泽尔的供词,其中谈到共产主义建成以前必须经过几个阶段。
这个材料对他们研究的问题很有用。
于是决定在会上做一个有关的联合发言。
两人并没有在一个组,1979年2月5日,他们分别在小组会上做了联合发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文中批评了过去长时期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过渡时期,看做无产阶级专政时期,不再划分阶段”的观点。
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应该划分阶段,中国当时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个阶段还要向发达社会主义过渡,然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与会的《经济研究》主编看了简报后,认为这篇文章很好,征得他们同意在该刊发表。
文章发表后的一天,当时理论务虚会已经结束两个月了,胡乔木在社会科学院办公楼过道遇见我的秘书胡冀燕,突然对小胡谈起这篇文章,称苏冯的文章会引起公愤,还问我事先知不知道苏冯发表这篇文章。
同时,胡乔木指示《经济研究》组织批判文章,邓力群在社会科学院小范围的会议上说,“这不是学术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布置写批判《阶段》的文章,并且说明不许反批评。
经济研究所的孙冶方当场提出异议,说:“这样不是与文化大革命时一样了吗?”邓力群说:“这是中央决定,党员要守纪律。
”这些情况当时我不知道,是事后知情人告诉我的。
1979年适逢国庆30周年,中央确定由叶剑英在纪念会上讲话,中宣部起草了一个叶剑英讲话的宣传提纲。
当时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由党中央秘书长胡耀邦同志兼任,他主持了会议。
提纲最后部分是对当前一些错误观点的批评,《阶段》一文也包括在内。
会议开始,工作人员将宣传提纲分发与会者人手一份。
主持人请大家看后提出意见。
参加会议的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编译局局长王惠德看了宣传提纲后提问:这个提纲是否发出去了?答:还没有发出。
王惠德说,这个提纲还要研究一下。
《阶段》一文观点没有什么错。
这个意见一提出,就引起分歧,有的说,《阶段》一文实质上否定中国是社会主义;有的说该文提出了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能讨论,不可以讨论,不允许讨论。
有的同志发言激动,表示要写文章批判。
也有个别同志表示同意《阶段》中的观点,认为不应组织批判。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以前,都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中间不再划分阶段,整个过渡时期都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时期。
由于这个观点是毛泽东提出的,十几年来已成定论,直到毛泽东去世,没有一个人敢就此提出不同意见。
“文革”结束后,人们在反思“文革”的时候,就认识到,这种划分显然是不正确的。
因为这种将阶级斗争长期化、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观点,对实践也是十分有害的。
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和路线的误导下,发生了由毛泽东亲自发动亲自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1979年初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为纠正当时酝酿中的“新跃进”的冒进设想而提出来的重大决策。
不久,中央又提出,原来沿用的“到本世纪(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是开了大口,现在要改一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到20世纪末只能以达到小康为奋斗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更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任务。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叶剑英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
我参加了这个讲话的起草小组。
讲话几经讨论、修改和压缩,最后定稿时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
”“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经济和文化还不发达。
”“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说:“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30年的经验。
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
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正在总结建国30年的经验”就是后来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这个决议是在邓小平、胡耀邦指导下,由胡乔木主持起草的,我也参加了起草小组。
我认为中国社会与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有明显差异,但是我也不赞成说我国仍然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说法,因为强调“过渡阶段”很容易强调无产阶级专政。
我的结论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认为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比说“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更好,所以我主张党中央应该肯定中国还处于这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当时,一些领导人认为,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否认和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
他们把理论上讨论不发达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的文章都视为是“大肆宣扬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的表现。
所以他们要在《决议》里写进针对苏、冯提出阶段问题进行批判的语言,我坚决反对这种做法。
我特别找到胡乔木对他说,你这样做非常不对。
这次谈话,我因为很生气,表现得非常激动。
我对他说:“你至少要承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讲我的意见时嗓门越来越高,激动得都拍了桌子。
在我的强烈抗议下,最终在《决议》第33节才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是党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提法。
但还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次写进党中央报告十二大报告是由当时的中央主席胡耀邦做的,在胡耀邦指导下,起草工作由胡乔木主持,我也参加了报告起草小组。
在讨论草稿时,因为意见不一致,有很多争论。
主要是三方面的争论。
第一,是强调改革,还是强调整顿?第二个争论的焦点,是发展商品经济还是坚持计划经济?第三个争论的问题就是初级阶段问题。
胡乔木仍然不同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
一次胡耀邦在场时,我提出应该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胡耀邦连说“很好,应该写”,胡乔木才不好反对了。
但胡乔木执笔的报告只是把胡耀邦肯定的这句话孤立地写了进去,对于初级阶段将会给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及其方针政策带来哪些特殊问题,并没有展开论述;相反,他还是用更多的篇幅讲他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政治报告在阐述精神文明时,用了相当多的“共产主义”词句。
例如:“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制度,在我国得到完全的实现,还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长期的努力奋斗。
但是,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
”“现在这个运动在我国已经发展到建立起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包含着共产主义,都离不了共产主义。
”在这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说成已经“建立起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了。
尽人皆知,“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胡耀邦察觉到这个报告脱离实际的空泛之话多了一些,出于对胡乔木等人的尊重而未加删除。
大会期间有些代表们在讨论中婉转地指出了应当坚持双百方针、应当有切实措施等修改意见,又被拒绝了。
报告一方面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强调共产主义思想,两者很矛盾,尤其是在后来的实践中,二者的矛盾越发显现出来。
十二大结束后,宣传部门是以此为“纲”来组织全党学习十二大文件和要求全国的宣传、教育、思想战线来遵循的。
还在十二大报告起草时,起草小组另一个重要成员、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兼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就反复向宣传系统的干部说,十二大报告的精神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精神贯穿整个报告。
在十二大闭会以后布置如何宣传时,他也特别强调十二大精神是共产主义。
他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贯穿着实践共产主义这条红线,学习宣传十二大文件,一定要突出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
”正是这些解释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误解。
以中宣部名义发布的一份名为《共产主义实践活动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研究提纲”说:“共产主义好比一座宏伟的大厦,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在大厦的门外,而是已经进入了大厦的门内。
进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已经不仅是一种理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我们现在实行各项社会主义政策,也就是共产主义在今天的实践。
”众所周知,十二大精神当然是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胡耀邦加以具体化提出来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而宣传部门硬要说十二大精神是共产主义。
这不但不能使十二大报告更好地贯彻下去,而且使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停留在“共产主义”的口号上,难以形成群众性的自觉行动,陷于混乱之中。
对这一点,当时很多人都感觉到了。
比方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的老革命温济泽就认为,他听见某人说过,现在有人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心,要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
共产主义曙光已经冒出地平线,怎么还能说渺茫呢?他还听别的同志说,“乔木说过,共产主义就在脚下”。
他向研究生院传达过乔木的这些说法,引起一些人的诘问。
他自己也开始怀疑: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成这个样子,怎么倒要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呢。
这种宣传的结果,造成大话、空话盛行,左倾错误思潮又重新抬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次出现在党中央报告中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次出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