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本质

合集下载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3.1 复习笔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1)真理的具体性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

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

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真理的本质与获取方式

真理的本质与获取方式

真理的本质与获取方式在人类的探索历程中,寻求真理一直是思想家、学者和普通人都无法绕过的话题。

然而,真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又该如何获取呢?这是一个充满深度与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将探讨真理的本质以及不同的获取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真理的本质。

真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正确理解。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它与主观个人的意识和观点无关。

真理超越了个体和时间的限制,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准则,它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获取真理的方式有多种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感知和经验。

我们生活在一个感知世界中,通过感官接收和认知事物,从而逐渐获得对于真理的理解。

无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还是嗅觉,我们通过感知与外界进行交互。

感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的方式获得实证的真理。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感知也存在局限性,因为感知是主观的,容易受到个体的主管意识和情感的干扰。

所以,感知的真理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

另一种获取真理的方式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

人类具有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来推断出新的真理。

逻辑推理是一种由特定前提得出合理结论的思维过程,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真理。

逻辑推理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思考,超越感知的局限性。

然而,逻辑推理也有其限制,因为它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如果前提是错误或信息不完整,推理的结论也可能出现偏差。

除了感知和逻辑推理,知识传承也是获取真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人类通过学习和教育,从前辈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获取真理。

知识传承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历史经验和智慧的积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认知真理的基础。

通过学习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获取更深入和准确的真理。

然而,知识传承也有其不足之处,因为存在传统观点的主观偏见和错误理解。

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真理的客观本质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①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检验手段的客观性。

具有客观性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手段。

真理的辨证本性是指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一、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相对真理)的定义
真理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确定性和无条件性。

包括:①真理内容的客观性;②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近似性和有条件性。

包括:①真理内容的近似性;②具体真理的有限性。

二、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和真理相对性(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

1、相互依存。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

从是否符合客观对象的角度看,真理是符合客观对象的,具有绝对性;从符合客观对象程度的角度看,
真理只能近似地符合客观对象,具有相对性。

2、相互渗透。

绝对性与相对性在具体真理中相互渗透。

①真理绝对性存在于具有相对性的具体真理之中;②具有相对性的具体真理同时蕴涵着真理绝对性。

3、辩证转化。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①真理的内容越来越精确;②真理的发展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

真理的本质和作用

真理的本质和作用

真理的本质和作用真理具有普遍性。

无论时间、地点、人群如何,真理都是相同的。

它不受个人、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与人的主观意识相对立。

真理不以人们的信仰、意愿或利益为转移,它是与人的感受和欲望解脱的。

真理是稳定而不变的。

当我们通过合理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得出真理时,它是长期有效的。

真理不会因为潮流、时尚或舆论的改变而改变。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情感和短期利益无关,它不随时间、环境和主观意识而改变。

真理是客观的。

它与个人主观感受、个人意愿和个人偏见无关。

真理可以通过观察、实践和实证得到,并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解释和表达。

真理是超越个人认知和主观意识的,它不因个人的感受和偏见而改变。

真理是科学的。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观察和实证现象,推理和验证结论。

科学的方法可以消除主观性和个人偏见,从而得到客观的真理。

科学的方法是一种严谨而系统的方法,它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构建,可以达到对事实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真理的作用是指导人类行为和决策。

真理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只有通过合理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得到客观的真理,从而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真理的作用还包括提供知识和启示。

通过寻找和理解真理,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和视野。

真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开辟人们的认知领域,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相。

真理也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真理还具有纠正错误和迷信的作用。

通过追求真理,我们可以辨别和纠正错误的观念和偏见。

真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迷信和盲从,理性地对待问题和现象。

真理的追求也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观念和理念,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真理的本质是客观、稳定、科学的,它是与事实和现实相符合的观点和命题。

真理的作用是指导人类行为、提供知识和启示,纠正错误和迷信。

真理的本质与多样性

真理的本质与多样性

真理的本质与多样性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理的概念总是不断出现。

无论是科学、哲学、艺术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我们都在追求真理的本质。

然而,真理并非简单明了,而是一个多维度、多样性存在的概念。

首先,真理的本质应当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独立于我们个体意识的存在,不受主观感受或个人观点的影响。

无论我们是否相信,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而非平的,这个事实并不会改变。

科学的发展,正是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逐渐揭示真理的本质。

当科学发现新的证据时,我们对某些事实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真理是根植于客观实际的。

然而,真理的本质也具有相对性。

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或领域,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答案。

这是因为人们的经验、背景和文化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

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每个人对一幅画或一首歌的解读都可能不同。

这种相对性并不意味着真理可以随意变动,而是因为不同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事实的一部分,进而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真理框架。

此外,真理的本质也具有历史性。

真理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

在过去,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但随着科学方法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我们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平的,直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的理论。

同样地,在社会道德和法律中,我们对某些价值观的认知也在发展变化。

这表明真理的本质是与时俱进的,它不断与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有所互动。

然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真理的多样性。

不同的学科领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会给予我们不同的真理路径。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并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多样性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真理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切入点。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真理路径中寻求共识,并逐渐接近更为全面的真理。

在总结中,真理的本质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多样性是真理追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丰富了我们对真理的理解,而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点。

真理都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辨析题

真理都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辨析题

"真理都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辨析一、引言我们需要明确真理和有用的概念。

真理,指的是客观存在并能被认知和理解的事物和规律。

而有用,则是指对个人或社会有益、有价值的东西或观念。

本文将针对“真理都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的观点展开探讨和辨析。

二、真理的本质1. 真理的定义在普遍意义上,真理是指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不变规律和事实。

这些规律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它不受主观因素和时间的影响,因而是可靠的认知基础。

三、有用的定义和特点1. 有用的界定有用指的是对于特定目标、需求或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有贡献的东西或观念。

有用可以是具体的工具、技术,也可以是一种理念或智慧。

2. 有用的属性有用具有目标导向性、实践性、可量化和相对性等特点。

它的价值取决于特定的需求和情境。

四、真理与有用的关系1. 真理的价值真理本身具有认知和指导行为的价值。

人们通过了解和依循真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目标。

2. 有用真理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必然是有用的。

因为真理本身具有客观存在和普遍性,它对于认知、实践和价值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真理都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的辨析1. 真理和有用的并非同一概念虽然真理和有用有一定的关联,但它们并非同一概念。

有些有用的东西可能不符合真理,例如谎言和欺骗也可以对特定目标有所帮助,但并非真理。

2. 思考真理的边界在某些情况下,真理可能并不适用于特定的需求或情境。

某些抽象的哲学真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有用并不一定等同于真理。

六、结论与展望"真理都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是一个有待深思和辨析的命题。

真理本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特征,是认知和实践的基础。

但有用并非真理的必然属性,它取决于特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对现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达。

但是,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真理的定义和理解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真理的本质和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

一、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一种对现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达。

然而,真理并不等同于现实本身,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感官和思维来认知世界。

因此,真理是人类对现实的一种主观认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产物。

但是,真理并不是任意的主观认识,而是要符合客观事实。

客观事实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与人类主观意识无关的客观实在。

因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二、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有所不同。

1.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的,不存在客观的真理。

他们认为,现实是由人类主观意识创造的,因此,真理也是由人类主观意识创造的。

在他们看来,真理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与客观事实无关。

2. 客观唯物主义客观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存在于客观事实中。

他们认为,客观事实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真理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达。

在他们看来,真理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与人类主观意识无关。

3.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

他们认为,人类主观意识和客观事实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真理是人类主观意识和客观事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

在他们看来,真理既不是纯粹的主观认识,也不是纯粹的客观实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它既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又要符合客观事实。

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对真理与主观、客观的关系有不同的回答,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以逐步接近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什么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什么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什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人类思考和认知世界的核心问题。

在哲学上,真理是一个基本概念,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息息相关。

真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存在、真实和虚假等。

本文将以“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什么的哲学范畴”为题,探讨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一、真理的本质真理是指与现实相符合的思想或陈述。

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或表述。

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

真理是普遍的,它适用于所有人类,不受个人的喜好或偏见的影响。

真理是永恒的,它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真理是有限的,它只能揭示事物的一部分,而不能揭示事物的全部。

真理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

真理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或想象得出的,而是由客观事实和规律所决定的。

例如,地球是圆的、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不受人们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二)真理是普遍的真理是普遍的,它适用于所有人类,不受个人的喜好或偏见的影响。

真理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

例如,人类需要水、空气、食物等,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真理,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或偏见而改变。

(三)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永恒的,它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

真理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存在的。

例如,数学中的1+1=2,这个真理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正确的。

(四)真理是有限的真理是有限的,它只能揭示事物的一部分,而不能揭示事物的全部。

真理是一种局部的认识,它只能揭示某些方面的真相,而不能揭示所有方面的真相。

例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宇宙的一部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人类去探索。

二、真理的特征真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存在、真实和虚假等。

真理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的哲学范畴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的哲学范畴。

马哲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习题

马哲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习题

马哲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习题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怎样理解真理的本质和特性?答: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1)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性真理的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相对性与绝对性。

①具体性与全面性a.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

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b.真理的全面性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

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②相对性与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独断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

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

c.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d.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

论真理的本质

论真理的本质

论真理的本质【摘要】真理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它承载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本文从引入真理的概念开始,对真理的定义进行了探讨,以及真理与主观感觉之间的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真理的重要特征,它们超越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并且适用于所有人。

真理也具有相对性,不同背景和文化下的人们可能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真理认知。

最终,在论述真理的本质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受主观感知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相对性。

正确认识和理解真理的本质,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世界和自己,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认知之路。

【关键词】真理、本质、定义、主观感觉、客观性、普遍性、相对性、结论1. 引言1.1 【论真理的本质】导言真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之一。

人类追寻真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讨论,而如今,在科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关于真理的探讨仍然如火如荼。

真理究竟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去认识、理解和接受真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讨论,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对于真理的定义,有人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的存在,而有人则认为真理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产物,是由人们根据自身经验和观点得出的结论。

无论是哪种观点,真理都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既有客观性的一面,又有主观性的一面,因此真理的本质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揭示。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真理的定义、真理与主观感觉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普遍性以及真理的相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真理的本质。

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或许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理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真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导言到此结束。

2. 正文2.1 【论真理的本质】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表达和反映。

在哲学上,真理被定义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表达和判断。

换句话说,真理是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观点或看法。

真理的本质和作用

真理的本质和作用

真理的本质和作用
真理是指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或观念。

其本质在于它是对现实的反映和理解,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真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指导实践:真理是实践的指南,是行动的依据。

真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目标和愿望。

2. 形成共识:真理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共识和共同认识,减少分歧和误解,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促进发展:真理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真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提高思维能力:真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真理可以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指导实践、形成共识、促进发展、提高思维能力等多种作用。

真理的本质在于它是对现实的反映和理解,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在现代社会中,真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做出贡献。

真理的本质与获取

真理的本质与获取

真理的本质与获取人类作为思维生物,一直追求着真理。

而真理,作为一种无所不在却又无法直接捕捉的概念,一直困扰着人类。

那么,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获取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真理的本质。

真理,可以被理解为与现实相符合的观点或事实。

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和扭曲。

真理不是主观上的任意猜想,而是通过科学研究、实验验证、逻辑推理等方式得出的结论。

真理是稳定而持久的,它不会因为个人情感、信仰或意识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然而,获取真理并非易事。

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受限于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条件限制,无法获得绝对的真理。

我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去接近真理,去不断追寻和探索。

科学方法是获取真理的一种重要途径。

科学通过观察、实验、数据收集和推理等方式,不断积累和验证知识。

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实证主义,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证实或否定假设。

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已经取得了众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突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除了科学方法,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真理。

哲学作为一门探索思维和本体的学科,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真理的方法。

通过哲学思考,我们能够追问真理的本质和意义,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伦理学、形而上学、知识论等哲学分支,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真理。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人们获取真理的一种方式。

宗教信仰不同于科学和哲学,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类的灵魂和信仰。

通过信仰,人们可以获得超越人世间的真理和智慧。

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人们安慰和指引,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然而,真理的获取并不仅仅是靠方法和途径,也需要我们拥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观点和观念。

只有摆脱固有的偏见和束缚,才能更好地理解真理。

其次,我们要保持思辨的精神,不断质疑和探索。

只有勇于挑战和怀疑,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我们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真理应用于生活。

总结起来,真理的本质是与现实相符合的观点或事实。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第一节真理的本质和特性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是一成不变的还是不断发展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不同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任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自古以来,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认识所追求的目标,但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却一直存在尖锐的分歧和对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虽然有的包含某些合理因素,但是都没有真正解决真理问题。

一般来说,旧唯物主义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和可知性前提出发,认为真理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把这种“符合”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接的反映的结果。

唯心主义从意识、思维第一性前提出发,通过各种方式把真理说成是某种精神自身的属性,是意识、思维自身的同一。

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等:主观唯心主义者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的符合,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等。

在这些关于真理的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符合论”、“融贯论”、和“工具论”三种。

“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在主张符合论真理观的哲学家中,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所提出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合论的真理观。

旧唯物主义肯定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在这一点上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不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认识理解为消极直观的反映,对认识的真理性的理解是形而上学的。

而赞同符合论真理观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符合”,则是指观念与观念相符合。

真理的本质与定义

真理的本质与定义

真理的本质与定义众所周知,真理是人类一直以来追寻的哲学问题之一。

对于真理的定义和本质,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真理的本质以及可能的定义,并思考它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首先,真理的本质可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象。

它是与人类主观感受无关的,不受个人意愿的支配。

例如,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一个经过验证的事实,其真实性不受任何人的怀疑或否认。

在科学领域,真理与实证数据紧密相关,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寻找真理。

然而,真理的本质不仅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还包括了价值观和道德等主观方面。

其次,真理的定义取决于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文化传统。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真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证据来确定,而相对主义者则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个体或文化的。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真理可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来传达的,这些故事根植于该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社会建构主义者则主张真理是通过社会共识和文化共同构建的。

无论哲学观点如何,真理的定义和本质都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的一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理作为一种价值和准则,对我们的行动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在决策和判断问题时,人们通常会寻求真理或事实的支持。

例如,在购买产品时,我们会寻找产品的真正性能和用户评价,以判断其是否真实可靠。

其次,真理对于建立信任和发展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分享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起真诚和深厚的关系。

而对于科学和学术领域来说,真理的追求是推动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真理的本质和定义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真理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如何确定真理,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焦点。

哲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假设,试图解构和定义真理的本质。

此外,由于文化和个人的差异,真理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这种主观相对性给真理的定义和本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真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现象,同时也包括主观的价值观和道德。

如何理解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论述题

如何理解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论述题

如何理解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论述题如何理解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引言:真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众多哲学家和学者对于真理的本质、获取和判断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理解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一、真理的定义和本质1.1 真理的定义真理是指与事实相符合的陈述或命题。

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主观感受无关。

1.2 真理的本质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另一种认为真理是人类主观认知和经验之后形成的。

二、不同哲学流派对于真理问题的观点2.1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经验可被接受为真实,并且强调科学方法和可验证性。

他们将真理视为基于经验和实证数据得出的结论。

2.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由意识或思维构成的,并且强调个体内心体验对于确定真相至关重要。

他们将真理视为主观感受和个人信仰的结果。

2.3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

他们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和客观证据来获取真理,并将真理视为客观事实。

2.4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个体或文化背景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他们认为真理是由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决定的。

三、不同学科领域对于真理问题的研究3.1 哲学哲学作为研究普遍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学科,关注真理问题已有数千年历史。

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探讨真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

3.2 科学科学作为一种系统性、可重复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并寻求真理。

科学方法强调经验数据和可验证性,以此来获取可靠的知识。

3.3 语言学语言学探讨了语言与真理之间的关系。

语言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描述事实,并且在判断真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 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类认知和感知过程,探讨人类如何获取和判断真理。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类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方式。

四、真理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4.1 真理是知识的基础真理是获取知识的基础,只有在真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起可靠的知识体系。

真理的本质及其意义

真理的本质及其意义

真理的本质及其意义真理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根源,它是人类在认知世界和追求智慧的过程中不断追寻和探寻的对象。

那么真理的本质是什么?真理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一、真理的本质真理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1、真实性真理的核心是真实,它是陈述一切存在的真实状态的陈述,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本质。

因此,真理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只有在实践中被验证出的相对稳定、相对客观的真理才能被认为是真理。

2、普遍性真理具有普遍性,它不是片面和局部的。

它是和具体事物的关系并列而不相等的,因为真理承载的是一种普遍意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与人类本身、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联结有关的所有事物的总体信息。

3、相对性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这是因为真理本身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以一种相对存在的方式出现。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沟通概念实现的过程中,真理既源于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共同参考系,又与不同阶段、不同范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关。

4、历史性真理是具有历史性的。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也随之变化。

因此,真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具体根据背景和历史背景来进行把握。

二、真理的意义真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启示人的认识真理是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础。

认识真理有利于启迪人们的思维智慧,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素质。

2、推动社会进步真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对社会变革、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社会得以发展进步。

3、塑造人的价值观真理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它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从古到今,真理是多种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对于人类价值观的塑造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倡导人类和谐真理促使人们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协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理念。

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都可以凝聚在真理这个普遍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之下,建立一个更加宽广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共同体。

真理的本质及其与知觉的关系

真理的本质及其与知觉的关系

真理的本质及其与知觉的关系真理是人类思维的追求和探索的目标之一。

它代表着客观存在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然而,真理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移而演变的。

真理的本质可以被视为客观的现实或事实。

它是独立于个体的观念和信仰的存在,无论人们是否知晓或接受它。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使用各种方法,如科学方法、逻辑推理、直觉等,来发现和验证真理。

然而,真理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当我们涉及主观领域或抽象概念时,真理变得模糊且主观。

这时候,知觉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进行的感知和理解。

它是我们对世界的第一手观察和感受。

然而,知觉并非绝对可靠的,因为它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正是因为知觉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个现象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这也导致了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存在分歧和争议。

例如,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和美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此外,知觉也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

认知偏见是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所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这些偏见可能导致我们对真相的判断产生偏差,使我们无法接近真实的真理。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扩大知识领域和积累经验来减少认知偏见的影响,从而更接近真理。

例如,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和接触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对话和辩论的方式来接近真理。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意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观点中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理解。

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错误的观念,还能激发创造新的思考方式和观点。

在思考真理的本质和与知觉的关系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并非绝对的,它可以因为时间、地点和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例如,社会进步和科技革新的发展,可以改变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真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知觉作为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工具,在接近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理的本质与现实的矛盾

真理的本质与现实的矛盾

真理的本质与现实的矛盾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

真理被赋予了神秘而庄重的色彩,被认为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份宝藏。

然而,正是由于真理的神秘性和抽象性,导致了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真理的本质与现实的矛盾。

首先,真理的本质是多样的。

每个人对真理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不同,取决于他们的背景、经历和观点。

这就导致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真理究竟是什么?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心境的产物?一些人认为真理是可以被发现的,通过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考,我们可以逐渐揭示真理的本质。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是由个体内在的信仰和情感塑造的。

这种多样性使得真理与现实之间存在困境,因为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和了解一部分真理,而无法完全把握全部。

其次,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使得真理变得模糊。

现实是一个庞杂的网络,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

面对现实的复杂性,人们往往选择去简化和理解。

这种简化往往会导致真理的扭曲和片面性。

例如,在政治领域,不同的政治派别往往选择性地接受和宣传符合自己意识形态的真理,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解释。

这种现实与真理的矛盾使得真理变得模糊不清,难以捉摸。

此外,真理的本质与现实的矛盾还体现在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中。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真理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个人主义和竞争被看作是真理,而在其他文化中,合作和共享被认为是真理。

这种多样性导致了不同的真理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在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中,我们往往面临着真理的困境,无法准确地传达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最后,真理的本质与现实的矛盾还表现在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逃避之间。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经历着痛苦和矛盾。

这时,人们往往寻求真理的力量,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然而,真理并非总能给予人们所期望的答案。

有时,真理的面纱被揭开后,人们会发现真理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他们更加困惑和迷茫。

三个代表本质

三个代表本质

三个代表本质
人们常说,真理只有三种。

首先,真理的本质是不变的,无论它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出现,它的本质永远不变。

这意味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真理的核心原则永远不会改变。

第二,真理的本质是令人信服的,无论任何人怎么想,真理的核心原则都是永恒不变的,所有看法都会被信服,而不会有任何变化。

最后,真理的本质是可证明的。

无论多么复杂的情况,真理都可以通过数学和实验进行验证,以证明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总之,真理的本质就是不变的、令人信服的和可证明的,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

在宇宙中,真理是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推翻一切虚假的东西,最终指引我们走向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的学生比梅尔将存在问题与真理问题看作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双重主题。

这或许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所有的海德格尔研究者都会认同,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乃“存在之真理”的观点,将两者看作是同一个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真理问题的确与存在问题一样贯穿于海德格尔思想之始终。

例如:在前期的《存在与时间》中真理问题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是围绕真理问题展开的,后期思想的主题――解蔽与遮蔽――亦与真理问题有关。

如果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那么不恰当地说,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唯一的问题,而追问存在问题则始终与真理问题密切相关。

实际上,在古典哲学中,存在问题(本体论)与真理问题(认识论)原本就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这两个问题从问题的问法、层面(维度)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都与古典哲学大相径庭:存在问题被回溯到了存在论乃至基础存在论中,真理问题亦是作为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或本体论的问题来讨论的,这就使海德格尔深入到了问题的本源之中,而所有这一切都与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海德格尔将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追溯到希腊语中的aletheia,亦即“无蔽”或“解蔽”,显然具有现象学的色彩。

全面解读海德格尔的真理学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那需要深入研究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才有可能完成。

我们在此想与诸位讨论的是海德格尔思想“转向”时期的真理学说,而且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海德格尔前期与后期的转向主要发生在他的真理学说之中,至少从形式上看是这样的:1927年《存在与时间》出版后不久,海德格尔思想就发生了“转向”,在此转向过程中,体现其思想转向的一系列讲演,例如《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和《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都与真理问题有关。

在这一系列讲演之中,给人突出印象的是“非真理”概念的提法和内涵的变化。

近年来研读海德格尔的著作,至多有了一点点皮毛之见,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则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原则而已。

我深知这是研究现象学之大忌,也是研究海德格尔之大忌,唯有今后加倍努力才是。

按道理说,我对现象学没有发言权,但是我现在的问题却与现象学有关。

众所周知,与现象学相遇,是海德格尔获得解决存在意义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关键。

夸张地说,没有现象学,就没有海德格尔。

然而,胡塞尔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明见性(Evidenz),而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则始终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因素,这似乎与现象学的格格不入的。

如此说来,究竟如何理解海德格尔与现象学之间的关系,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的粗浅之见是,胡塞尔(部分地包括前期海德格尔)追求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显现,而海德格尔(尤其是后期海德格尔)更关注的由显现所引发的东西,因而在其思想中始终存在着解蔽(显现)与遮蔽(隐匿)之间的内在张力。

由此可见,现象学的确是海德格尔走上存在之路的关键,但另一方面胡塞尔(还有一些研究者)将海德格尔“驱逐”出现象学运动的大营亦并非没有道理。

不恰当地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现象学方法而通达“明见性”,而他所欲通达的境域或维度则具有“构成性”的意义。

显然,关于构成性的思想是海德格尔始终坚持的,至于明见性就难说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使用现象学方法的目的并不在于直观的明见性,他所理解的构成性的境域亦不是“显现-无蔽”的,而是“隐匿-掩藏”的。

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分歧――如果我们可以称之为分歧的话――比较突出地体现在海德格尔的真理学说之中。

海德格尔的真理学说别具一格。

海德格尔以希腊语aletheia释真理,视真理的本义为“解蔽”或“无蔽”,从而使真理问题突破了传统哲学认识论或本体论的限制,深入到了真正源始的维度。

这是他一贯的思路,《存在与时间》如此,《论真理的本质》亦然。

不同之处在于,在《存在与时间》中他所关注的似乎主要是真理的解蔽意义,而在《论真理的本质》中,他更关注的则是解蔽与遮蔽之间的关联。

究其深层的变化,《存在与时间》(当然是成文发表的部分)的意图是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找到使此在立足于自身而本真地在世的途径,因为此在乃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故此在敞开自身作为能在而在世,即是真理之无蔽,存在亦因此而得以显现。

而从《论真理的本质》开始,海德格尔不再向上展开此在的“本真状态”,而是“调头向下”,要求追问比“解蔽”更源始的境域――“遮蔽”。

由此,他的真理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由于当海德格尔一味地强调此在之为“能在”当其本真地在世时必然使存在得以显现,以至于大有此在决定存在的趋势,而他费尽心机试图消解的主客二元式认识论框架的主体性原则或人类中心说,则有可能以生存论的方式死灰复燃,实际上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正是这一思路的彻底发挥,而这是海德格尔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海德格尔哲学运思的对象是源始的东西,因而由此在而进一步深入探索存在实际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存在与时间》到《论真理的本质》,最重要的变化是海德格尔关于“真”与“非真”的思想。

1、《论真理的本质》在《论真理的本质》这篇讲演中,海德格尔基本上还是延续着《存在与时间》的思路讨论真理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他对“非真”和“遮蔽”的讨论。

传统的真理概念其核心是知识与对象符合一致。

海德格尔并不是简单地反对这一真理概念,而是要求追问这种符合一致的可能性的根据。

在他看来,知识与对象(事物)不同,若要“符合一致”,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系”,即“表象关系”。

所谓“表象”(vorstellen)就是把物设立为对象的活动。

但是,“表象”如何可能将对象设立为对象呢?为了将事物“表象”为对象,物首先必须是显而易见的,即,物必须先已进入了“敞开领域”(das Offene),这个“敞开领域”就是“无蔽领域”(Unverborgene)。

显然,这里所说的“敞开”与“无蔽”有所区别。

虽然《存在与时间》也讲真理即无蔽,不过在那里“无蔽”主要指此在的展开状态。

现在却不同了,至少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这个“敞开领域”不是人力所为的,反之,人的所作所为亦要受制于这个“敞开领域”。

因为不仅物必须置于敞开领域才能向我们显现,而且人也必须置身于这个敞开领域才谈得上“表象”物,从而将同样处于敞开领域中的物设立为对象。

那么,人是怎样进入敞开领域的?人进入敞开领域是一种对存在者保持开放的“行为”(Verhalten)。

在此敞开领域中,存在者自行显示,而不是借助于人的表象才显示出来的。

所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已经“显”出来的存在者保持开放,才能遭遇到存在者,将存在者“表象”出来而设立为对象,从而对之有所陈述。

由此可见,陈述或命题的“正确性”或“符合一致”即表象关系的根据,就在于人的向存在者保持开放的“行为”中。

这种“开放行为”也就是一种“自由”的态度,亦即向着存在者自行开放。

所以海德格尔说:“作为正确性之内在的可能性,行为的开放状态植根于自由。

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

这里所说的“自由”指的是“让存在者成其所是”,亦即“让存在者存在”(das Seinlassen von Seienden),也就是“让存在”(Seinlaseen)。

“让存在”并不是随随便便,听之任之,“让存在”乃是一种“参与”(Sicheinlassen auf,即一任自己来到存在者中),亦即参与到存在者那里。

由于存在者乃是在敞开领域显现自身的,因而“让存在”就意味着“参与”到敞开领域及其敞开状态之中去。

所以,自由就是人向存在者开放自己――“让存在”,而人有自由的态度并不是由人决定的,他置身于敞开领域或无蔽状态,是受制于“敞开”和“无蔽”的。

从根本上讲,自由并不是人的自由,而是一种把人的行为置入“敞开领域”中的自由,这就是“绽出(ek-sistent)”,即自身出离,或出离自身。

这样的自由是由作为无蔽的真理所开启出来的。

“让存在”实际上乃是存在之真理(无蔽)的运作和发生,即真理自身的演历,人不过参与其中罢了。

由此可见,“人并不把自由…占有‟为特征,情形恰恰相反:是自由,即绽出的、解蔽着的此之在(Da-sein)才占有人”。

在这里,“此之在”(Da-sein)的意义不同于《存在与时间》。

在《存在与时间》中,“此之在”指的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指的则是“敞开领域的敞开状态”(Offenheit des Offenen),后来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此之在”中的da亦叫做存在的“林中空地”或“澄明”(Lichtung des Sein)。

我们发现,海德格尔前后期强调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前期强调的是此在的生存活动使存在得以展开,而后期强调的则是存在的敞开或敞开领域的敞开状态乃是此在之绽出的生存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换言之,前期似乎有此在规定存在的意味,而后期则强调的是由存在来规定此在。

因此,海德格尔所说的自由一方面指的是人向存在的开放态度,另一方面根本意义上的自由并不是人的自由,指的乃是“敞开状态”。

然而,既然人在敞开领域与显现着的物相遇,以自身开放的方式(自由)“让存在者存在”,从而参与到展开或揭示状态之中来,那么自由不仅有可能使存在者被揭示出来,也可能使存在者被遮盖起来。

如果说存在者的“解蔽状态”是“真理”(Wahrheit),那么可以说存在者的“遮蔽状态”就是“非真理”(Unwahrheit)。

显然,非真理与真理一样植根于自由之中。

由于“自由”具体化为人的自我开放的“行为”,“让存在”总是让这个或那个,至多是这些或那些存在者存在,因而解蔽也是遮蔽――解蔽了个别具体的存在者,却遮蔽了存在者之整体。

这就象灯光一样,它照亮了这里,却使其他所有的地方陷入了黑暗。

所以,“让存在”本身也是一种遮蔽。

如果我们把真理称为“无蔽”的话,那么就可以称非真理为“遮蔽”。

在《存在与时间》中,“非真”主要是由于此在之能在的本性所造成的遮蔽状态:此在可以使存在显现,也可以使存在不显现,虽然“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

而在《论真理的本质》中,“非真”却直接具有存在论的意义,它不是由此在造成的,甚至比无蔽状态更加源始。

因为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乃是在解蔽之先的,比“让存在”本身更古老。

正如黑暗在先,光明在后一样,解蔽是“显现”,遮蔽则是“隐藏”。

先有“隐”,才谈得上“显”,黑暗是光明的基础和背景。

那么,既然存在者整体处在遮蔽状态,“隐而不显”的东西怎么可能达于思想和语言呢?人以开放的方式投身于敞开领域,“让存在者存在”就是要使遮蔽的东西达于思想和语言,从而显现出来。

但是,人“让存在者存在”只能是个别具体的行为,只能让个别具体的存在者显现,而不可能让存在者整体显现。

显然,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乃是更源始的境域,它“深不可测”,“神乎其神”,故而海德格尔称之为“神秘”(Geheimn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