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化不良-FD指南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02
本共识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进行
了系统总结和规范。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具有可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的诊疗建议,有利于提高FD
03
诊治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
需要进一步研究FD的发病机制,以便为临床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加强儿童FD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研究,以提供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需要制定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症状特点的个 性化治疗方案。
预防
合理饮食
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清洁,避免感染 肠道疾病。
均衡营养
合理搭配蛋白质、糖、脂 肪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不过度摄入脂肪和糖分。
控制零食
适当控制零食摄入,避免 影响正餐。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 心理健康。
规律作息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使身体适应一种规律的生 物钟。
应用前景
本共识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儿童FD 的规范化诊疗。
有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 医疗成本。
为儿童FD的预防、教育和健康管理提供有力支 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完整版)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 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诊断 • 治疗 • 预防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严 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建立适合中国儿童的FD诊断和治疗共识,有助于规范诊疗行 为,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与流程
与全身疾病所致的消化道症状鉴别。
与肠易激综合征鉴别。 与消化道外症状鉴别。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精)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精)

空堡逍丝銎查!!!!生!旦筮i!鲞筮!塑g丛!』堕g!△P苎!!!!!!y!!:!!!堕!:!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邹多武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口3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

2015年又发布了最新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

综上,有必要重新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

《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1(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2015年FD共识分为6个推荐级别:A+,非常同意;A,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一,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一,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完全不同意。

条目的证据分为4个等级:高质量,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任何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一、FD的定义罗马Ⅲ标准中消化不良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3]。

我国2007年消化不良诊治指南对FD的定义是指源于上腹部,血生物化学和内镜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亚洲FD共识意见则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6.04.003作者单位:200433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邹多武,Email:duowuzou@hotmail.corn ・共识与指南・将上腹部胀气也纳入定义中,因为多数专家认为上腹部胀气在亚洲消化不良患者中十分常见[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避免滥用药物
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 药。
控制饮食
控制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导致肠胃 负担加重。
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感染。
05
指南解读与建议
最新指南解读
诊断标准
01
最新的罗马IV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为“非器质性、持续
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
病因
0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包括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胃
酸分泌过多、心理社会因素等。
评估方法
03
医生应首先排除器质性病变,然后根据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
进行评估。
治疗建议
调整饮食
避免过度饮食、高脂高纤维饮食和辛辣食物,避免过多摄入咖啡 因、酒精和烟草。
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选用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和抗抑郁药 等。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
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心理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
功能医学研究
进一步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肠道动力、内脏高敏感和胃酸分泌等生理功能的变化 ,探讨其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研究
进一步研究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方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评估 其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研究
PDS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胀满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而EPS则主要表现 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F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 敏感、胃酸分泌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FD患者常存在胃排空延迟、胃顺应性下降、胃电节律紊乱等 问题,可能与FD的发病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要长期进行管理和治疗。
病情迁延不愈
部分患者病情持续迁延,症状 持续存在,需要长期治疗和管
理。
影响预后的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越严重,预后 相对较差。
患者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加积 极的治疗和管理。
精神心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预后有一定影响,焦虑、 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加重症状,影响预后。
应用范围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适用于临床医生对功能性消 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限制
尽管指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但在实际应用中仍 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 可能导致指南的适用性有所降低。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
未来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的研究方向应着重于 完善指南的制定依据和方法,提高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 性。同时,应加强临床实践中的验证和应用,不断完善 和更新指南内容。
展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 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 指南将更加科学、规范和个性化。同时,随着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指南的制定和应用也将更加智 能化和精细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提高患者 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预 防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后与 转归
预后与转归类型
短期内自愈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 在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后,短 期内自行缓解症状,恢复正常

长期反复发作
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后症状得 到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需

诊治指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诊治指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和压 力。
生物反馈疗法
利用生物反馈原理,指导患者自我调节生理状态,改善胃肠功 能。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对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有限,长期使用可能产 生副作用。
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治疗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可有 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 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疏导在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疏导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放松 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症状。
心理疏导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 疗效果。
病。
02
情绪与胃肠功能
情绪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导致胃痛
、胃胀等症状。
03
心理障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障碍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与胃肠功能密切相关。
功能性胃肠病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轻心理压力,缓解胃 肠症状。
心理疏导与支持
分类
根据症状的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两型:餐后不适综 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症状与表现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等精神症 状。
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可伴有恶心、嗳气、早饱感等症状。疼痛多 与进食有关,常在餐后加重,可因进食冷、辣、油腻食物而诱发或加重。
03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应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仅仅追 求治愈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score
100
75
FD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受损
Using SF-36 Health Survey Scale
健康人140
Good
Bad
50
25 生生理理功能 生生理理职能 躯体躯疼体痛 功能 职能 疼痛
RE n=100
NERD n=50
p<0.05
FD n=135
活活力力 情情感职感能 精精神健神康 社社会功会能 总总体健体康 职能 健康 功能 健康
FD临床相关检查 •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FD 患者;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容纳功能 及感知功能检查;对其动力与感知功能进行 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上述检查也可用于对其他动力相关疾病所 致消化不良的评估;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等&
内容
▪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概述 ▪ FD的罗马III诊断标准 ▪ FD与其它疾病的关联 ▪ F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 小结
上腹痛综合征 EPS:
必须包括以下所有项: 1. 至少中等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 每周至少1次 2. 疼痛为间断性 3. 不放射或不在腹部其他区域/胸部出现 4. 排便或排气后不缓解 5.不符合胆囊或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的 诊断标准
支持诊断的条件有: 1. 疼痛可为烧灼样;但不向胸骨后传导 2. 疼痛常因进餐诱发或缓解;但也可发生 在空腹状态 3. 可同时存在餐后不适综合征
GERD与FD
▪上腹部位烧灼感-FD; ▪ 胸骨后的烧灼样疼痛或不适-烧心: GERD的特征性症状 ▪GERD与功能性消化不良PDS或EPS的重叠也较常见 ▪存在经常而典型反流症状者应暂时诊断为GERD
N = 2025 “上腹部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四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早饱综 合征和恶心呕吐综合征。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样,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 不振、恶心等。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 症状。
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同时需要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 病。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理生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主要是胃肠运动与感觉功能异常 、胃酸分泌异常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参与。这些因素相互作 用,导致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解读
2023-11-10
目 录
• 引言 •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评估与诊断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与管理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控制 •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的解读与展望
01引言背景介绍源自•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 胃肠疾病,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早饱等症状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全球范围内,FD的发病率较高,且治疗 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对于临床实践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南的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规范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 者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还可以促进多学科合作,提高全社会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重视。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病例分析
药物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具有重要作用,特 别是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对于李某的病例,采 用抑酸剂和促动力药可以有效缓解其上腹部疼痛 和饱胀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病例二: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
01
总结词
心理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的患者。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熬 夜,戒烟限酒,保持良
好心态。
0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新研究进 展
新药研发
抑酸药物
益生菌和益生元
针对胃酸分泌过多的消化不良症状, 开发新型抑酸药物,如新一代质子泵 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探索益生菌和益生元在调节肠道菌群 、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方面的作用,开 发相关药物。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治 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认 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 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 和抑郁情绪,从而缓解症状。
病例三:生活方式调整的成功案例
总结词
生活方式调整在功能性消化 不良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特 别是对于轻症患者和预防复 发。
详细描述
统功能。
预防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幽门 螺杆菌等病原体。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如 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等。
保健建议
适当运动
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胃 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
能。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 药、促胃动力药等药物
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等 症状的患者,可寻求心
理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指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复杂,涉 及多个因素,包括胃动力异常、胃酸 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目的意义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指南旨在 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的诊断和 治疗方案,以提高该疾病的诊疗 效果。
02
诊疗指南的意义在于提高医生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指导医 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诊断性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排除 胃肠道器质性病变。
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等,可缓解上腹痛、反酸等症状

促胃肠动力药
如胃复安、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 肠蠕动,缓解腹胀、恶心等症状。
抗抑郁药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 取抑制剂等,可改善患者焦虑、抑 郁状态,促进症状缓解。
胃癌患者可有上腹痛、 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 ,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 似,但胃癌患者胃镜检 查可见肿瘤病灶。
评估工具与方法
01
02
03
04
1. 症状评估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症状 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频率
等,评估病情。
2. 体征评估
通过体格检查,评估腹部体征 及全身情况。
3.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 规等检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 况及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流行病学概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在消化门诊中占到20%-40%。
随着年龄增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 与地域、人种、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早饱感、餐后腹胀、恶心、呕吐、上腹痛、 上腹烧灼感等。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2023-10-30contents •指南概述•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消化不良诊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答目录01指南概述指南的目的和意义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规范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促进消化不良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意义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而对其病因、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仍存在不足。

通过制定指南,可以提供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诊治方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编写过程编写团队由多位临床医学专家、药理学专家、内镜学专家等组成编写团队,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

编写流程采用了文献综述、专家讨论和临床实践总结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审核与发布经过国内外专家审核和修改后,最终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

指南涵盖了消化不良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科研等方面的内容,针对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提供了相应的诊治方案和建议。

范围适用于临床医生在诊治消化不良时参考和使用,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消化不良的机会。

适用性指南的范围和适用性02消化不良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暴饮暴食、食物过于油腻或辛辣等,导致胃肠道负担过重,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饮食不当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精神因素如胃炎、胃溃疡、肠道炎症等,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发消化不良。

胃肠道疾病如糖尿病、肝炎、肾病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其他疾病消化不良的病因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蠕动减缓,食物在胃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消化液分泌不足,导致食物消化不完全。

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胃肠道动力不足消化不良患者往往存在胃酸分泌异常,如胃酸过多或过少,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细菌,其感染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过程。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为及时更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制定了2022中国FD诊治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2:FD指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解释的消化不良。

大多数无警报征象的消化不良为FD(证据级别:高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3:FD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FD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较大(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4:多种因素参与FD的发病过程,肠-脑互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证据级别:低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5:对于FD患者,除了评估有无警报征象、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外,还应进行心理社会状况评估(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6:我国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家,推荐初诊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7:对经验性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患者可行幽门螺杆菌检测(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82%)。

陈述8:消化不良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物化学、粪便隐血试验、腹部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等,应根据临床诊疗需求进行选择(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陈述9:胃肠功能检测有助于了解FD发病机制,可用于胃轻瘫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97%)。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一、消化不良的定义:消化不良是指有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早饱四种症状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的症侯群,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人群中消化不良患病率较高,也占消化专科门诊的很大比例。

二.消化不良的诊断及分类:⒈病史询问以了解: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和频度;②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③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体重下降及营养状况;④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⑤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⑥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⒉提示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报警征象包括:消瘦、贫血、上腹包块、频繁呕吐、呕血或黑便、年龄40胃镜、十二指肠镜、腹部B超,必要时可选择肝、肾功能、血糖、消化系肿病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胸部X线片、腹部CT等),对有精神心理障碍者,也建议及时检查。

2~4周的经验治疗,对相应处理疗效不佳,或有关检查无阳性发现或不能解释其症状时,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还可行胃功能检查,并进行心理评估以了解患者有无精神心理障碍。

对诊断所需的辅助检查,指南建议将胃镜作为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

⒊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 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⑴器质性消化不良(OD): 是由于各种器质性疾病造成的。

常见病因有: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病、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肿瘤、胃部感染等);肝胆系统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胆石症等);全身疾病(糖尿病、甲亢、肾上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风湿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腹腔肿痛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酒精、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氯化钾、硝酸盐、雌激素、ACEI、地高辛、铁剂、镇静剂等);其他(应激、吸烟、妊娠等)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附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2007,大连)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一、定义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征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

从病因上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生化学及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二、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我国广东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消化不良的患病率为18.9%,美国社区居民的患病率为2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流行病学调查的患病率是指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后发现OD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数,多数患者为FD。

有关消化不良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推测年发病率约为1%。

虽然人群中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很高,但总的就诊率不到50%。

研究表明腹部症状明显、胃肠外症状较多者就诊率较高。

此外,焦虑情绪(如担心重大疾病)及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也是导致消化不良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在我国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普通内科门诊的11.0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

采用罗马III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符合FD罗马III诊断标准者占就诊患者的20.17%;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7.2%。

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有脑力劳动、工作紧张、睡眠状况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饮食不当也与消化不良有一定的关系。

三、消化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一)器质性消化不良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生疾病均可引起消化不良,其中以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为多见,消化系统恶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在我国也不少见。

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硬皮病等。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

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失衡在消化不良的发病中 也起到一定作用,如益生菌减少、 有害菌增多等。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消化不良发病的重要 原因之一,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异 常可导致症状加重。
02
临床表现
症状
腹胀
反酸
恶心
呕吐
胃痛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 现腹胀的症状,尤其是 餐后。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 现胃内食物向上反流的 情况,尤其是在进食后 。
流行病学
发病率
消化不良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更为常见。
影响因素
消化不良的发病与饮食、生活、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
发病机制
胃动力异常
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动力异常,如 胃排空延迟、胃顺应性降低等。
胃感觉异常
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对 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导致腹痛、腹 胀等症状。
根据罗马Ⅳ标准,有上腹痛、上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症状超过3个月,或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等表现,经内镜检查未发现胃肠道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无肝胆胰疾病,无HP感染。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CD)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标准,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症状超 过6个月,或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表现,经内镜检查发现慢性胃炎等病变,无其他器质性病变。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 现恶心的症状,尤其是 在进食后。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 现呕吐的症状,尤其是 在进食后。
消化不良患者能会出 现胃痛的症状,尤其是 在进食后。
体征
腹部压痛
腹部胀满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压痛的症状, 尤其是在胃部。
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 尤其是在进食后。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针对儿童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儿
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家长育儿知识
提高家长对儿童饮食卫生的认识,避免食物污染或交 叉感染。
家长应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避免过度喂养或不当喂养。
家长应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 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卫生,避免食 物污染或交叉感染。
注意儿童的饮食规律和饮食习惯,避免 适当控制儿童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
暴饮暴食或过度进食。
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适当运动锻炼
鼓励儿童参加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
诊断标准包括:年龄在10岁以上,有上腹痛、上腹胀等症状,经检查排 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病程至少2个月,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存
在或反复发作。
FD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的描述和体格检查,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
03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发病机制
01
02
03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 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 管,引起食管刺激症状。
流行病学特征
儿童FD患病率高, 国外报道为10%~ 30%,国内报道为 25%~30%。
儿童FD男性多于女 性,性别差异随年龄 变化。
儿童FD发病率随年 龄增长而升高,10~ 12岁为高峰期,14 岁以后逐渐下降。
临床表现与诊断
儿童FD症状通常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不振、 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02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2. 抑酸 剂 : 目 前 广 泛 应 用 于 FD 的 治 疗 , 适 用 于非进餐相关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 症状者。常用抑酸剂包括 H2 受体拮抗剂( H2RA) 和 质 子 泵 抑 制 剂 ( PPI) 两 大 类[16]。H2RA 可 有 效 治 疗 FD, 常用药物有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 等。小剂量 PPI 能有效治疗 FD, 常用 PPI 制剂有奥 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 唑等。
询问病史时需了解: 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 和频度; ②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 有无夜间出 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 ; ③进食量有 无改变, 有无体质量下降以及营养状况; ④患者的 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 ; ⑤有 无重叠症状, 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 ⑥引起 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 注意有无警报征象。
3. 促动力剂: 促动力剂可明显改善与进餐相关 的上腹部症状, 如上腹饱胀、早饱等。常用的促动力 剂包括: ①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具有较 强的中枢镇吐作用, 能增强胃动力, 但因其可导致 锥体外系反应而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多潘立酮 为选择性外周多巴胺 D2 受体拮抗剂, 不透过血脑 屏障, 因此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该药能增加胃窦 和十二指肠动力, 促进胃排空, 明显改善消化不良 患者上腹不适、早饱、腹胀等症状 。 [17,18] 个别患者长 期服用可出现乳房胀痛或溢乳现象。依托必利通过 拮抗多巴胺 D2 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起作 用, 可增强并协调胃肠运动,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9]。 ②5-HT4 受体激动剂: 莫沙必利在我国和亚洲的临 床资料显示其可显著改善 FD 患者早饱、腹胀、嗳 气等症状[20]。目前未见心脏严重不良反应报道 , 但 对 5-HT4 受 体 激 动 剂 的 心 血 管 不 良 反 应 仍 应 引 起 重视。③红霉素: 具有胃动素样作用, 静脉给药可促 进胃排空, 主要用于胃轻瘫的治疗, 不推荐作为治 疗 FD 的首选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解释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广东城镇居民患病率为18.9% 美国社区居民的患病率为25%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经检查后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为主诉的患者占普通内科门诊的
11.05%、占消化专科门诊的52.85%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经验性治疗
40岁以下、无警报征象、无明显精神 心理障碍的患者
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可首选促动力 剂或合用抑酸剂
与进餐非相关的消化不良选用抑酸剂 或合用促动力剂
经验治疗时间一般为2-4周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消化不良的诊断
对消化不良及相关症状的评估 相关检查 胃功能检查 FD的罗马III标准
对消化不良及相关症状的评估
餐后饱胀: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 不适感
早饱感:指进食少许食物即感胃部饱满, 不能继续进餐
上腹痛: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 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
患者可具备:
疼痛为烧灼样,但不是胸骨后 疼痛可在餐后诱发或减轻,但空腹时亦可发生 可同时具备餐后不适综合征
Tack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466-79
消化不良的治疗
消化不良目的: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去除诱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预 防复发
罗马Ⅲ标准: 4项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4项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Drossman et al. Degnon Assoc. 2000 Drossman et al. Degnon Assoc. 2006
对消化不良及相关症状的评估
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和频度 症状与进餐、体位、排便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 症状与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体重下降及营养状况 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 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 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警报征象
复方消化酶、益生菌制剂可改善与 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不振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根除Hp治疗
根除Hp可使部分FD患者的症状得 到长期改善
抗酸剂
抗酸剂可减轻症状 疗效不及抑酸剂 铝碳酸镁能吸附胆汁,对伴
有胆汁反流患者可选用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抑酸剂
用于非进餐相关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 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
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 (PPI)
H2RA可有效治疗FD,小剂量PPI能有效 治疗FD
相关检查
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消化不良诊断 的主要手段
其他检查:肝肾功能、血糖、腹部 超声、肿瘤标志物
必要时行腹部CT扫描 对经验性治疗或常规治疗无效的FD
患者可进行Hp检查 对怀疑胃肠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
者选择相应的检查
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对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 的FD患者
FD餐后不适综合征
正常饮食下出现餐后饱胀不适
由于早饱而不能进常规量饮食 每周发作数次
患者可具备: 上腹胀气或餐后恶心或大量嗳气 上腹疼痛综合征
Tack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466-79
FD上腹痛综合征
同时具备:
每周至少1次中度上腹痛或烧灼感 疼痛间歇发作 不向胸部或腹部其他部位放射 排气或排便后不能缓解 不符合胆囊及肝胰壶腹扩约肌功能障碍标准
消化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器质性消化不良(OD)
消化系统的良恶性疾病 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 某些药物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FD的发病机制
运动功能障碍 内脏高敏感性 胃酸分泌 幽门螺杆菌感染 精神心理因素
对其动力与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 调整治疗方案
胃电图、胃排空、胃容纳功能及感知 功能检查
FD的罗马Ⅲ诊断标准
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下列至少1项
餐后饱胀不适 早饱 上腹痛 上腹烧灼感 同时无器质性原因可查(包括内镜检查)
Tack J,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466-79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促动力剂
明显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
如上腹饱胀、早饱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依托必利
5-HT4受体激动剂
莫沙必利
红霉素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助消化药
消化酶和微生态制剂可作为治疗消 化不良的辅助用药
OD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FD的治疗策略依据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
异常进行整体调节,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胃肠动力学组 .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2):832
一般处理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 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
和习惯 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因素 提高患者应对症状的能力
上腹烧灼感:局部的灼热感,与烧心不同, 烧心是指胸骨后的烧灼样疼痛或不适
罗马Ⅲ标准确认了FD特异性症状
对胃十二指肠区域特异性更高
餐后饱胀感
嗳气
早饱
恶心
腹胀
上腹痛
呕吐
上腹部烧灼感
罗马Ⅱ标准†: 消化不良症状
腹胀
餐后饱胀感
嗳气
早饱
腹胀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腹胀
上腹痛 上腹部烧灼感
恶心 呕吐
呕吐 / 胃轻瘫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定义
消化不良(dyspepsia)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 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征候群,可伴食 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 胆、肝脏疾病等引起
根据病因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பைடு நூலகம்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生化学及内镜等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