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学期末复习
教育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5、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6、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7、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8、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9、个体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主要有以下观点:⑴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⑵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⑶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10、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教育学》期末考试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教育学:一·教育够成的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三·教育相关的名著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1776年康德《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的教育学专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教育学之父”。
三、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基础教育:是向每一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范围。
基础教育是指: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而在有些国家,“基础教育“还包括初中教育。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学: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的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的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教学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即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知道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里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各种组织体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机能不断提升,日趋完善,直至退化的全过程。
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期待,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教育原理第六章
教育学复习笔记(第六章)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考试内容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概念;(2)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
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
知识点讲解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圈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外乎单轨型、双轨型和中问型三种学制类型。
单轨型学制是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下衔接,自下而上构成连接阶梯的统一的直线型学制。
双轨型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不同形式的学校系统,以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间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型和双轨型之间的一种学制,是在双轨制教育受到社会强烈抨击后,一些实行双轨制教育的国家作出变革的结果。
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单轨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子弟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则实行双轨分流一一结束基础教育后,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普通中等教育乃至大学教育,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就业作准备。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状况学校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
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只有社会剩余产品可以保证一部分人去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才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
到了近代,随着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才可能出现各种职业学校、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等。
而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制度也日益完备起来。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广义的教育概念和狭义的教育概念;教育学的概念;十八大教育热点2、人的发展以及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特点;教育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素质教育概念;当前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教育改革中推行素质教育3、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4、教育目的概念;《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对我国教育目的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实施要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概念;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区别;我国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及内涵5、学制的概念及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的特征;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6、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成长阶段特点;进步主义学生观代表人物及思想;现代学生观;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7、广义的课程概念;影响课程的因素;课程标准概念;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潜在课程;课程资源利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8、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的概念;中小学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9、德育的概念及地位;德育原则;德育基本途径10、班主任概念;班主任素养;班主任工作内容;班级活动的设计。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简答、论述、班级活动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学考点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 的形成
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
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
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梳理(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之分。
广义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是学生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3.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的原则。
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在现出来,卓有成效的运用的原则。
5.修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是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性活动。
7.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承担教书育人,培养国家和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8.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经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9.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他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10.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 学校层级与类别的制度
• 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
从层级上看,往往分为初等教育学校、 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
学校入学制度是对学生入学年龄、条 件的制度规定。学校修业年限依学校层
级而定,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从类别上看,往往可分为普通学校、 职业学校、成人学校。
• 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
• 学校本身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 果与结晶,赋有传承文明和促 进文明发展的使命。所以,学 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 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 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与意义。
二、学校的发展
• 自从学校产生之后,学校的发展便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依。一方 面,学校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 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学校的发展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人 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 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主要特点是:具有十分完备的职业 教育学校系统,初等教育修业年限 相对较短,中等教育修业年限相对 较长,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清晰,定 位合理,发展均衡。
•
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 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深化改革 • 学校教育制度改革需要系统推进 •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两大维度:
拉丁语的schola,而schola又源于意为“闲暇”、“休息”的希腊语 skhole。从词源上看,西方最初的学校是一种带有闲暇性质的机构。
学校产生的条件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 • 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 剩余产品出现—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分离—专职教师出现
• 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成 为学校可选择的教育内容,也 构成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教育学复习重点doc资料
学校教育学复习重点学校教育学一、填空1.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学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战国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2.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变》,生存竞争是教育的基础,生物冲动是教育的主流,教育起源于动物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技能”、“知识”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
3.美国教育史家孟禄:教育最早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属于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相对独立性、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明显的保守性、个别教学的形式、灌输与死记的方法、注重实践、象征性。
6.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
7.现代教育的特点:鲜明的生产性、大众化、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8.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9.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10.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11.赞可夫,运用维果茨基的理论,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成为“一般发展”。
(指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主要是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力的发展,其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二、选择/判断1.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②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社会性);③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④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2.教育的历史形态:①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②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划分的教育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③依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划分教育的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一次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现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一)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大致来说,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寅学制”)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二)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三)现代化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二节教育的发展过程一、古代社会的教育(一)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古代中国。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西周之后,学校教育制度已发展的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过渡的学校与建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
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教育学是一门多元的学问,研究教育的历史、内涵、功能和发展规律。
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基本概念、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史、学前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教育组织和教育经济等。
下面就是教育学基本知识点的必背内容。
首先,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基本目标是探索教育在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目标方面发挥的作用,解决教育问题,以改进社会功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自我调整性取向,它提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重视教育的长远影响,特别是在贯彻“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立足于社会的理性取向,形成积极的世界眼光和和谐社会的文明观念。
第三,教育学对教育组织、教育监督、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提出了许多有益启发和建议,教育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提升教育水平为主要目标;教育监督应依据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加强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的有序实施;教学活动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评价活动应重视客观性、权威性、及时性和可信度,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收获。
最后,教育学还强调“伴随责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授学习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和谐、适应的精神,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点是探索教育在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目标方面发挥的作用,解决教育问题,以改进社会功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基于自我调整性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重视教育的长远影响;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加强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的有序实施;以及指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和谐、适应、正确价值取向的精神,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了解教育学基本理论是教育行业的基础,也是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前提。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2篇)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2篇)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篇)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实践,还探讨教育理论,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思想:从中国古代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这些思想家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洛克、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学的内容。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等,都对现代教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法:通过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来探讨教育问题。
实证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历史法:通过研究教育历史,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个体性: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发展个性的过程,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个体功能:教育通过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促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发展。
3.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规范性。
非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形式,如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指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交往等。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对象的具体要求。
2.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社会需求:教育目的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个体发展:教育目的必须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规范。
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并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在于:一是教育实验必须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二是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三是人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2.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1)因果关系性探讨。
探讨和论证因果关系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特征。
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的条件,观察由于这些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事物的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自变量的操作。
实验研究要求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把复杂的条件分解成若干单独的因素,使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受干扰地以相对纯净的形态,清晰的、可做定量分析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利于认识和研究。
因此,教育实验不是消极地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而是要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3)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这就应当做到以下三方面:①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景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
②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③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教育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实验,它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在合理控制的条件下,主动采取某种措施,诱发一定的教育教学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发生,这样就能用反复观察到的事实对以往的实验结果加以核对,以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从而具有科学、准确、客观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能够验证、修正或丰富某种教育理论和主张。
教育实验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这对于适合于自变量数目较少且可以分解加以操作的实验研究往往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教育研究对象是生命个体,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可能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个别差异]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个别差异第一节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一、智力的个别差异(一)智力发展水平方面人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关于智力水平的划分问题,一般都参照推孟的做法,按照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划分成九类:天才,IQ是140以上;上智,IQ在120~140之间;聪颖,IQ在110~120之间;中材,IQ在90~1lO之间;迟钝,IQ在80~90之间;近愚,IQ在70~80之间;低能,IQ在50~70之间;无能,IQ在25~50之间;白痴,IQ在25以下。
人们的智力优劣差异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二)智力发展时间方面不同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时间也有差异,有人才华早露,有人大器晚成。
王勃6岁善文辞,曹子建7岁能诗,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4岁可自由阅读书籍,这是一批早期就显露出天才的伟人。
爱因斯坦3岁才开始学说话,被认为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孩子,但他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30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更有大器晚成者,我国明朝学者李贽,57岁才写成《焚书》.了解智力发展时间的个别差异,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智力和智力培养是有指导意义的.(三)智力类型方面同样智力优秀的人,他们的智力类型并不完全一样。
有的智力优秀者记忆力特强,抽象概括能力并不怎么好;有的智力优秀者相反,抽象概括能力很好,而记忆能力并不突出。
又如同样是天才,有的是音乐天才,有的是美术天才,有的是数学天才,有的是文学天才等等,他们虽然都是智力优秀者,但在智力类型上,各有特点。
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为了适应智力个别差异,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下面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如何因材施教问题。
(一)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常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同质分组,二是留级和跳级。
1.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较大的方法之一。
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
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各章重点考核知识点]
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各章重点考核知识点] 《教育学》各章重点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___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___。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____的产生而产生,随着____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5、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也就是指__。
(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____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__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__学制)以及__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学制)。
(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10、普通教育主要以__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__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升学,就业)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化、职业中学__化的趋势。
(职业,普通)16、隋唐以后盛行的___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
(科举)2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_,_,_,_,_。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1、教育学是__。
(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__的《__》。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__的《__》为标志,美国__的《__》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14、___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___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赫尔巴特,杜威)15、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教育思想有:__,__等。
教育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基本要素。
2.教育史:中外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
3.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与特点、学习理论、学习动机与兴趣、情感与态度。
4.教育法律法规:国家教育政策、教师权益与义务、学生权益保护。
二、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及其优缺点。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步骤安排、教学评价方法。
3.课堂管理:课堂纪律维护、课堂氛围营造、学生互动与参与。
4.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三、教育评价与测量1.教育评价理论:评价的目的、原则、方法。
2.学生评价: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心理健康评价。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
4.教育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与解释。
四、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学1.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干预。
2.教育社会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五、德育与班级管理1.德育原理: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2.德育实践: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班级管理:班级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组织。
六、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1.课程改革理念: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
2.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资源整合、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评价改革。
3.教育创新实践: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七、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师风建设。
2.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教师培训与进修。
3.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教育课题研究、教育成果推广。
以上是教育教学知识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考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顺利通过教资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古代教育制度在原始氏族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的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学制。
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古代学校就应运而生了,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古代学制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古代学制只有等级性和阶级性,没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古代学制的不系统和不完善。
古代学制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的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
古代学制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二)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
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人才。
因此,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生产性和科学性。
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和完善的性质。
(三)当代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它已由过去的现代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发展成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
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二节现代学制及其类型一、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一)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现代学校是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的产物,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有生产性,有为生产服务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学校结构上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现代学制的系统而完善的性质。
现代学校发源于文艺复兴前后的欧洲,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学校的产生分为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它们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化为现代学校的;一条线索是自下而上地发展:由小学,而初中(及职业学校),而高中(及职业学校)。
(二)现代学制的形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在古代,学校没有大、中、小之分,更没有幼儿园。
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现代大学和现代中学,特别是随着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国民学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为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的严格区分,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
1.大学和高等学校在欧洲,随着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于12世纪时就产生了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到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当时大学的四科,对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文科一般为6~7年,其他三科为5~6年。
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
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一条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的,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等;另一条是创办的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在18~19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中学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了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
这些学校修业年限不等,有6年的,也有8~10年的,它们的教学内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也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基本相同,都是为大学培养预备生和为教会、国家培养僧侣、官吏的。
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古典文科中学。
这类学校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有的就是从中世纪大学的文科演变而来的。
在18世纪初,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欧洲出现了一类以实用学科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比起古典文科中学来,实科中学更适应生产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更接近生活,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学的特点。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中等学校在现代学校的方向上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实科中学和具有浓厚的古代学校传统的古典文科中学,曾经历了200多年的长期斗争,其结果是实科中学的地位越来越强大。
在斗争中,两者都得到了改进和发展,但总的方向是两者都逐步变成愈加完善的现代中等学校。
现代普通中学是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3.小学早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欧就有了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了许多小学,这些可称为小学的前身。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这一百多年里,欧洲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初步的读写算能力和一定的自然与社会常识,从而推动了以劳动人民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小学教育的广泛发展。
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
在这个阶段,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4.初级中学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发生了以电气在工业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这一要求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延长。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义务教育先后延长到了8~9年。
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
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而且只延伸到了初中,高中还是从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劳动人民子女还不能接受这种教育。
而在美国,群众性学校已开始继续上延到高中了。
5.职业学校适应电气化生产的劳动者不但应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而且应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而传统的学制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了,于是许多国家先后通过职业教育法令,在发展中等水平教育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
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通过群众性小学一初级中学一职业学校的学制系统来适应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要求。
美国则除了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外,更主要的是把普通中学办成综合中学,设立职业科,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创造了通过单轨学制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办法。
前苏联也建立起了完善的初中程度和高中程度的职业学校,形成了初等教育或初中教育后的职业教育系统,形成了苏联型的分支型学制。
这是通过分支型学制解决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办法。
6.高级中学从20世纪中叶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各种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生产和劳动性质甚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生产者必须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要求。
因此,从20世纪中叶起,各发达国家的教育都经历了一个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水平、普及完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期。
7.短期大学和大学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大发展,随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学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传统,开始向大众开放。
同时在中学与大学之间开展出一个高等教育的广泛空间,如各种短期大学。
8.幼儿教育机构作为公共教育的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时,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
20世纪前半叶,随着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在发达国家,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走向普及。
同时,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已从以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幼儿教育机构在不少国家已被列入学制系统,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9.研究生教育机构由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
于是19世纪初在德国首先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并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
到20世纪,研究生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学制系统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20世纪中叶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0.成人教育机构在现代社会,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创造周期和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如果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的自由时间不断增多,这就为人的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为此,成人教育在20世纪中期之后蓬勃地发展起来,并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现代社会已经显示出学习社会的若干特征,未来社会将是教育社会、学习社会。
现代学制正在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如果从教育的施教系统的结构来分析,现代学制是由两种结构构成:一种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另一种是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前者叫做双轨学制,后者叫做单轨学制。
原来的西欧学制属于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属于单轨学制。
介于上述两种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叫做分支学制,前苏联学制就属于分支学制。
(一)西欧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同时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是从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英、法、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多属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