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全书3_第三章 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自己的优点
遇事首先想到别人、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自恃之心,不敢相信自己,不敢自行主张,不能自己决断;在家中依赖父母、爱人;害怕爱人出差;在外面依赖同事、依赖上司,就是不敢自己创造,不敢表现自己,害怕独立,这些都意味着人格没有成熟,没有健全,是身体懒惰和心理懒惰的伴生物,取其名日“依赖”,可算是另一种安然。
依赖之心,就来源于惰性。
小时候父母包办过多,没有独立行动、自作主张的训练,吃饭、穿衣及日常起居没有较早地自己处理而让别人侍候。
总是绕着妈妈的围裙转,不敢离开几步,于是直接形成了依赖心理,形成了惰性。
此外,父母给予你的凭借过多,几乎不用努力奋斗也能生活下去,这更是形成依赖心理、不能独立自恃、不能健全发展个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你得到父母的凭借过多,你的父母并不是爱了你,而是害了你。
他们使你不能健全发展和成熟——人生的损失还有什么比这更惨重的呢?
处处依赖别人,白白地消费这个世界,没有创造和贡献给这个世界,甚至不能谋取维持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更谈不上给妻儿父母什么幸福了。
那么在这个世上存活简直就是废物。
不能独立地办成任何事情,便无从谈起操纵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命运只能被别人操纵。
如果你有利用的价值,人家便会利用你;如果你的利用价值消失了,或者已经被利用过了,人家会把你抛开,让你靠边站。
只因为你太软弱无能,只因为你的心目中只能相信别人,不敢相信自己,更不能自信胜于他人。
依赖性强的人是一个可怜而孤独的人。
四处碰壁,不被信任,不受欢迎,遭人鄙视,是依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依赖性强的人就好比是依靠拐杖走路的不健康的人。
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如果如此这般地度过一生,实在是枉为一生,太遗憾、太悲哀了。
依赖别人,即使跟着别人获取过成功,拥有过什么,占据过什么,实际上也是一无所有。
因为依赖别人而成功的,实质上那是别人的成功,而自己仍然是一个不会独立、不会创造的失败者。
物质上的拥有和占据,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和苍白。
常言道:吃别人嚼过的或剩下的馍馍不香,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所获取的成功,才是最有价值、最耐自己咀嚼回味的享受。
终身依赖别人,当你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回首苍白的一生,只有悔恨,别人不会在你的坟前洒下热泪。
相反,别人会指着你的坟头笑话说:“世上又少了一件废品。
”
其实,脱离对别人的依赖,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扔掉拐杖,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自己并没有比别人少一条腿,别人能够做成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够做成。
走自己的路
遇事犹豫不定,做后马上后悔,是少许人的坏毛病。
遇事毫无主见,分不清轻重缓急,人云亦云,这样的人处世做人都难免后悔不迭,所以后悔药不好吃。
刘伯温先生对他们有一言可谓对症下药:“人之于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
”意思是说在做事前要考虑周全,做起来才不会后悔,如果人云亦云,那么失去主见就更不知所从了。
汉献帝初平三年,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董卓,对如何处理董卓的部下一时拿不定主意。
吕布主张全部杀掉,王允不同意;有人主张大赦,王允也不同意。
这时,王允错杀了蔡邕,董卓的部下更加惊慌,便派人请求王允下赦免令,但王允坚决不肯,结果双方发生激战,王允被杀。
王允这种无针对性的乱逞威法,无疑是属于暴察、狂妄之列。
有这样一则古老的寓言:一对父子牵着马走路,路人说:“好傻呀!一人骑上多好!”听了这话,儿子就让父亲骑在马上,自己牵着马走。
走了一段,又听人说:“儿子好可怜呀!”于是父子交换,父亲牵马,儿子骑在马上。
此时,又听到“好一个不孝子”的闲言。
父子两人思索了一会儿,为了不再受人责难,便决定两人同时骑在马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安心赶路了。
岂料又被人指责说:“真是虐待马啊!”他们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双双下马,又恢复到原先牵马走路的样子。
可以再推想一下,如果又开始有人说:“好傻呀!一人骑上多好!”那么这对父子又该怎样做呢?不外乎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还像先前那样,听到别人的议论便没了主意,诚惶诚恐地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做法,一路怕被人责难,却还是注定被责难。
也许会因为过于紧张,最后连方向都迷失了;另一种是彻底地认识到,只要是行路,途中受到各种批评是在所难免的,而在批评声中丧失主见却是愚蠢的。
于是他们采取一种自认为最合理的方式上路了,并且顺利地抵达目的地。
许多人失败的原因是在乎别人怎么看,但实践证明,如果你过于有意识地关心“别人怎么想”,如果你过于谨慎地想取悦于别人,如果你对别人真正的或假想的不赞成过于敏感,那么,你就过多地得到了否定反馈,你会多疑造成抑制和不良表现。
在社会中你过于谨慎,想要造成一个好印象,反而阻塞、限制和压抑了你的创造性自我,其结果是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给别人造成好印象的方法是:永远不要有意识地“想”让他们对你印象好,永远不要仅仅为了有意识地达成别人期望的效果而行动或者不行动。
永远不要有意识地“猜想”别人会怎样考虑你和评价你。
著名教育家维加姆博士小时候自我意识太强,在课堂上简直不能背诵课文。
他躲着别人,在同别人谈话时总是低着头。
他不断地与自我意识作斗争、努力要克服它,但是没有成功。
后来有一天他产生一个新的想法,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在于“自我意识”,而是过多的“他人意识”,对于别人如何考虑他所说的或做的一切,他过于敏感了,因此被束缚起来,不能清晰地思考,也想不出该说什么话。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感觉,而是十分平静、放松、泰然自若,能够产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很多有意思的话要说,而且能够完整地体会到自我的存在。
这时候,他就不再苦苦挣扎着克服“自我意识”,而是集中精力培养更多的自
我意识,改正这种看法后他和别人相处得更好,并且很好地从事他的事业——给别人当顾问,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说“一点也没有自我意识感”。
其实生活中最简洁最明确,也是最为有效的一条计谋,就是看似不是计谋的,但确实是名言的“走你自己的路”。
求人不如求己
对于个人来说,求助于他人也许有助于成就大事,但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即使面对再好的机遇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自古以来办事的恒定规律。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
”
鲁迅认为对于子女,也应该“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
“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
一个人不得志时应该怎么办呢?古人曾借一个失意之人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君子当自强,而不甘自弃。
生活中有许多人,特别是读书人常埋怨自己时运不济,他们叹道:我有智慧,却为什么生在这个时候?是时运呢,还是命运呢,让我独自受苦难。
这样叹息不能改变现实,对这些人来说,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举例说,赤城山上有座石梁高四丈,小路狭窄并且光滑得像龟背,下面是千丈深谷,悬泉从上面流下来,四周被潮湿的苔藓覆盖,也没有藤萝用来攀缘。
有个打柴人背着柴就能越过它,而且到达对面不留足迹,看见的人都不住地赞叹。
有人让他回去再越过一次,那个人站立那里望着石梁,摇动双足却怎么也抬不起来,眼睛不敢往远处看。
过瞿塘峡而不恐惧的人,是因为他未曾见到过江水的惊险;见了牢狱而不心慌的人,是因为他未曾有过犯法的经历。
许多人是因为事先恐惧而失去了勇气和自主,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所以君子当自强,而不能自甘自弃。
西尼十六岁来到了纽约。
当时他仅上过一年半学,他到美国黑人剧团应试,因念不下台词,主考官打断了他:“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
”
回去后他买了台收音机,几小时几小时地收听广播,模仿播音员的发音。
后来,西尼再次来到美国黑人剧团,他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演员。
这就是强者对挫折的态度。
美国加州的一位大学生,急于找一份工作,他几乎是冲进一家报馆,对经理说:“你们需要一个好编辑吗?”对方答:“不需要。
”“记者呢?”“不需要。
”“排字工人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大学生从公事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经理看了牌子,笑了,立刻打了个电话,把这件事说给老板听。
随后经理笑嘻嘻地说:“如果你愿意,请到我们广告发行股来工作。
”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了这家报馆出色的经理,事实证明,只要努力自强,真正有用的人是会自己找到位置的。
做自己的主人
你是否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你是否有下列表现:在饭店里吃着不合你口味的牛排,却不敢退回,因为你要退回,侍者就会不高兴。
没有得到你亲近的人的赞同,不敢做一件大事。
当得到对你具有影响力的人的允许,你才购买某种东西。
对能言善道的推销者表示怯懦,所以不得不购买你并不喜欢的东西,或者害怕他对你不满而不敢把自己不满意的东西退回。
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说一些关于抢劫、凶杀、离婚之类的事,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更加注意你。
为了引人注目而行动怪异;为了外界的称赞而毕恭毕敬;在公众场合大声说笑;身上穿着西服,脚上却是球鞋;这些都是在希望引人注意,寻求赞许的行为。
在所有的场合都迟到,也许你自己还没有觉察出来,但这也是用来引起人们注意而寻求赞许的一种方式。
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竟然捏造出某种事物来告诉别人。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期望取悦于人,寻求他人的赞许是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
当取悦于人成为一种需要时,便令人讨厌了。
很显然,这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把自己的感觉、责任和言行准则交给了别人,交给了那些可能会称赞你的人。
同自暴自弃一样,取悦于人的寻求赞许包含了许多自我挫败的行为。
在别人的称赞之中,你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传统的生活一再鼓励人们去取悦于人,并且把这一行为作为生活的规范。
不愿意独立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总以为独立思考是违背习俗的。
“不要过分相信自己”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格言。
由于别人的意见比你自己的还要重要,所以如果你得不到别人的赞许,你就会感到沮丧、无能,甚至产生一种罪恶感。
取悦于人就像是一个巧妙的操纵者,使你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
要是他拒绝施舍赞许,你便毫无价值,显得一无是处。
你需要越多的恭维,就越是受别人的操纵。
因此,你要记住,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要取悦于人。
学会“找乐”
有一次摩拉在一条小道上走着,那是条偏僻的小道,太阳下山,黑夜降临了。
忽然他感到害怕,因为对面来了一群人,他想:这些人一定是暴徒、盗贼,周围没人,就我自己,怎么办?于是他翻过附近的一道墙,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墓地。
他就躲了进去,让自己冷静下来,闭上眼睛,等着那批人过去,然后他再回家。
但那批人也看到他在那里。
摩拉突然越过墙头,不禁使他们害怕,这是怎么回事?有人躲在那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吗?于是他们全都越过墙头。
现在摩拉肯定了:我的推测是对的,他们是危险人物,现在毫无办法,只好看运气了。
于是他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
但那群人看见有人翻墙,他们也十分担心,于是就围在坟墓四周。
他们发现了摩拉,问他:“什么意思?你在干什么?你为什么待在这里?”摩拉看看他们,然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危险,笑了,说:“看,你们问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还想问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呢,我在这里是因为你们,你们在这里又是因为我!”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你害怕别人,别人害怕你,你的整个生活乱成一团。
放下这种胡思乱想,放下这种恶性循环,不要在意别人,你的生活就足够了,不要顾虑别人。
如果你无牵无挂地生活,你的生命就会开花,别人也会分享你的生命。
你乐意分享,你也乐意给予,但首先你必须停止顾虑其他人,以及他们对于你的想法。
这种顾虑是很危险的,谁都不自在,谁都不轻松。
因为其他人也顾念别人,每个人都跟在另一个人后面——生活成为地狱。
做!不要顾虑你在做什么——全心全意地做,于是,做本身就成为极乐。
不要考虑什么大事,事情没有大小之分。
不要想你是在做大事,演奏伟大的音乐,绘制伟大的画作,你要成为毕加索或凡·高或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或弥尔顿等。
没有什么——没有大事,也没有小事,只有伟大的人和渺小的人,但事情不分大小。
一个伟大的人能把这种色彩带进他所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他与众不同地吃,与众不同地睡,与众不同地行。
他将其伟大的品质带进他的所作所为。
什么是伟大?自然——没有比自然更伟大的了。
像国王一样饮食,这并不取决于食物的质量,而是取决于吃的人以及他从中取乐的方式。
即便只有面包、黄油和盐,你也能做一个国王。
不信赖父母
我们都不希望人生坎坷,但坎坷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数量和程度上每个人不同罢了。
其实,我们在感受压力时,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是由于自己的认知造成,也许在你认为痛苦难耐、无路可走时,稍微改变一下认知,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一位女子从小就长得很胖,肥胖成了她的一块“心病”,使她感到生活很不快乐。
她不敢去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只要有可能,她都远远躲开他们,她的潜意识告诉她,自己是很讨厌很不受人欢迎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变得越来越神经质、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伤感、越来越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好几次想自杀。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整个生活。
一天,她去看自己的外婆时,外婆谈到自己如何把孩子抚养长大时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始终认定他们将成为他们自己。
”这话提醒了她,刹那间,她觉得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伤感就是因为自己非要把自己塞进一个不适合自己的模式中去。
仅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成为她自己。
她研究自己的个性,研究自己的长处,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打扮自己,还出去交朋友,努力学习。
现在,她已大学毕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她非常快乐。
她时时不忘告诫别人:不管情况怎样,你都要成为你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以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以自己的方式绘画。
你是由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基因所造成。
无论好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当你了解自己,你就会扬长避短,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撞击,也不会为本来就不可能成功的事发愁、怨恨自己,你会欣然接纳自己,从而摆脱了那无法接受、无法认可自己的痛苦。
成为你自己,除了要接纳自己之外,还必须学会自己支配生活,逐渐离开过去的指导者(亲人、师长、朋友等),逐渐地摆脱对他们的依赖。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指导者们交谈,需要他们帮助成长,需要他们提供一种安适感和一种我们也能与他们匹敌的感觉——这种他们所给予我们的希望预言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未来,给了我们一种以实现自己梦想的额外的动力。
在成长中,不管我们选择谁为指导者,总有一天我们必须准备抛弃他们,恢复自由之身而变成我们自己。
我们已超越出他们加给我们的信仰,而步向我们自己的信仰。
为了变成你自己,有一天你不得不告别你的指导者,离开你的指导者意味着你已学到足够的方法来支配自己的生活。
你会发现,不管你多么倾慕他们,如果你追随大学中的导师、高中时的朋友、那些帮助你在就业后的第一种职业中成为专家的老人,或那些曾引导你如何生活的可敬老前辈或朋友,你便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美国学者伍尔夫的名句“你不能再回家”,意思是你必须长大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而不能像小孩一样还凡事依赖父母。
只有你成为你自己,你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完全证明你自己已成长且超越了那个过去的自我,而且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
对权威的不服从,从传统角度看来是犯了弥天大罪。
在某些学术权威看来,他领导的这个学科几乎已成为他一个人的自留地,不允许他人发表与其不同的意见,如有违反便要对其无情地打击。
这种权威在传统的服从习惯影响下,失去了其固有的理性,几乎成了新一代的学阀。
有一位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上造诣甚高,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名度很高”。
但是,有一次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他所研究的领域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不过,这个新的概念却是和这位教授的原有设想完全不同的,因此,所推导之结论也自然大相径庭。
事情终于被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知道了,这次他那修养有素的态度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原来颇为自信的内心也遭到了重重的刺激。
他冷静不下来,总觉得这位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翅膀硬了,就故意拆自己的台。
于是他决定反击,虽然他也觉得对方的见解和看法并非全无道理,而自己的理论也不见得无懈可击,可是自尊心却使他认定不管什么场合之下,都必须尽一切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理论,保全个人的面子。
他这样想了,也立即这样做了。
他的那位学生开始感到迷惑,不知道自己的老师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会有那么强烈的反感,所以他总想找个机会,去向他解释。
但是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无益,他的每次耐心阐述和解释,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带有敌意的责难和反击。
这时,他逐渐相信老师是认为自己在蔑视他的权威,是陷进了过分相信自己的误区,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他却百思不得
其解。
科学是客观的,正确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是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消失的。
所以,那位青年的科研成果到底还是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然而,为此他已耗费了比理应付出的要大几倍的精力,原因就是他遭受到这方面的权威、他自己的老师强烈的反对。
早在两百年前,西方的一位学者向当时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却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法国科学家洪堡德(1769—1859)是一位德高望重而又豁达大度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顺利发展的时候,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秀盖·吕萨克(1778—1850)却向他发起了挑战。
盖·吕萨克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化学家,在气体基本定律上有突出贡献。
当时他正在研究气体受热膨胀的规律。
经过实验,他发现洪堡德的研究有误。
于是他发表论文,尖锐地批评了这位前辈的疏忽,并提出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新的气体定律。
盖·吕萨克的论文无疑是对这样一位有名科学家的冲击,但是洪堡德却不曾仅仅为了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
当他通过认真研究,发现真理在对手一方的时候,他的不安顿时冰释,并且主动地来到盖·吕萨克的住所,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你的论文很有道理,虽然语气刻薄了一些,但是你是对的。
”随后他诚恳地道出自己此行的目的:原来他想约请盖·吕萨克和他一道参加对空气进行测定的研究。
随后洪堡德兴致勃勃地向盖·吕萨克介绍了自己在美国考察了四年的情况,并提出去意大利、德国的考察计划。
他不仅建议盖·吕萨克一起来整理自己在美国考察的工作结果,而且还计划在新的考察中,与这位年轻的化学家共同设置流动实验室。
老科学家的诚挚无私感动了初出茅庐的盖·吕萨克,他立即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盛情而真诚的邀请。
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而且更是有成效的。
上面两个例子,一中一西,恰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权威的不同态度,也给我们处世提供了有益的警示。
不落俗套
常听到有人说:“最近忙得团团转!”你是否也如此呢?目前,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相当丰裕,而我们每天为俗事缠身,但却不知在忙些什么。
在某国,有人提议设置写上“在这么狭小的国土上,何必匆忙地赶路呢?”的交通安全标语。
许多人早饭不吃,便赶着上班和上学,走到十字路口,连红灯也不耐烦等,一看到没有车辆就闯红灯。
整天就是忙着从这儿到那儿,回到家里,匆匆地解决晚餐又赶着看电视了。
在路上碰到朋友,互相寒暄:
“好吗?最近过得怎样?”
“哎呀!老样子,总是忙得团团转!”
大家似乎总是这样回答,好像忙碌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也常希望能悠闲一点,但却一天天忙碌起来,很自然的就加快了步调。
譬如,家中来了访客、电话响了、收报费或出外应酬等,这些都是不便拒绝的事,若拒绝应酬,往往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批评:“他真是个怪人,不太好相处。
”
于是,人们不得不牺牲该做的事或休息时间,而忙碌于应酬。
然而,仔细想想,交际的幅度愈大,工作量也就增加得愈多,随着忙碌而来的是机械化的生活,一切反而更显得不灵活,更得不到好的成绩,对于这种结果,我们自己也推卸不了责任。
即使日常的生活再忙碌,也不要受工作和琐事所左右,应采取主动的方法,如果听其自然,事到临头才想做的话,事情一定不能处理得好。
有一次,一个旅人向旷野西方走去,发现一条深不可测的大河阻挡了去路。
河的南岸有熊熊的烈火,河的北岸则没于水下,只有中间留着一条宽约四五寸的细长白道,一直通往西岸。
旅人正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背后出现了许多强盗和凶猛的野兽,似乎随时准备扑上前来。
旅人心想:“我现在要是后退的话,一定会死。
可是,前进或留在这里,还是会死!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东岸传来一个声音:“你要赶快下定决心,朝那条白道走去。
只要顺着白道前进,一定不会死的。
如果你犹豫不决,就会必死无疑。
”
接着西边也传来一个声音说:“你一心正念,快走过来吧!我会保佑你的。
不要害怕掉入水火之中!”
当旅人顺着白道走过去时,身后的强盗和野兽都大声喊道:“喂,回来呀!那条路太危险了!”
可是,旅人不再理会,一心一意地走过白道,终于到达西岸,而得救了。
在这个故事中,东岸比喻烦恼多的时间,西岸比喻极乐世界,强盗和野兽是指我们的感觉作用,河水象征贪婪,白道代表我们的信心。
这个“二河白道”的比喻,就是要我们不可受异端学说的困扰,要抛弃偏见与独断的想法,追求宇宙的自然真理,以全部心灵生活。
“时间是现在,事情就在身旁,该做的事情就要立刻去做,此时此刻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即使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也不可失去原则。
对自己的事要仔细选择,然后放手去做,才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