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王道俊《教育学基础》考试要点

王道俊《教育学基础》考试要点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的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人的发展特点1未完成性:认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对儿童来说,不仅出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
儿童的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2 能动性:能动的,自主的完成和完善,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胜生理基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流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他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多额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的概念: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次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的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科课程: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 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 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教学的定义: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点活动,在这一活动下,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思想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教学原则: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知道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1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的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练习法5实验法6实习作业法7讨论法9研究法皮亚杰认知理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阶段德育原则:1理论和生活结合耳朵原则,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与初等教育②主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说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主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精编版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

2016年10月整理最新最全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D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特点:A 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 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 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
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
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
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
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更到底产生于生产生活,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了新生代的成长。
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先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13.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班主任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教 师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15.1 复习笔记
15.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6章 学校管理
16.2 课后习题 详解
16.1 复习笔记
16.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绪论
0.2 课后习题详 解
0.1 复习笔记
0.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2 课后习题详 解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王道俊《教育学》(第 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详解》
思维导图P章 教育的概念
03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 展
04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 展
05 第4章 教育目的
06 第5章 教育制度
07 第6章 课 程
目录
08 第7章 教学(上)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美 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体 育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3章 综合实践活动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

苏州大学考研论坛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分析
绪论 第1章教育的概念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 展
1
第4章教育目的
2
第5章教育制度
3
第6章课程
4
第7章教学(上)
5
第8章教学(中)
1
第9章教学(下)
2
第10章德育
3
第11章美育
4
第12章体育
5
第13任
第16章学校管理
读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 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第版
实践
教育学
郭文安
教材
综合
教学
王道俊
教育学
王道俊 第章
班主任
习题
教育
德育
活动
发展
体育
目的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供 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 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 题规律精心编写了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1.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2.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3.王道俊《教育学》 (第6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47.8小时高清视频】4.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配 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本书是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 教材的配套e书,参考大量教育学相关资料,对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6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 作答和临考冲刺。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指人类有意识地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主指学校教育。
指在专门的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由专业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体系完整、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教育4、古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内容是古典人文类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
4)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教学方法是灌输和死记硬背。
5)出现了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体系。
5、人类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已有“序校”殷商、西周有“学”等、6、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广大的大众化道路目的的科学性班级授课为最基本形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含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分析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还特别重视体育。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王道俊-郭文安1)

(四)主要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
2016/11/22 22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产生的,而
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 断进步,现代教育的体系在不断完善。 (一)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二)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的公共事业,受教育成 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2016/11/22 26
2016/11/22 21
(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主要是“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主要是“四 书”、“五经”;欧洲古代封建社会主要是两 种学校: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教会学校学习 “七艺”,骑士学校学习“七技”。统治阶级 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如《论语》中记载 的孔子的学生樊迟请“学稼”和“学圃”的故 事。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 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广义的教育中, 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在学校教 育中,受教育者是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 定的对象—学生。 决定谁是教育者谁是学习者的关键是个 人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任务, 而不是个人的年龄、性别和职位。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 发展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双向互动的活动,缺少了受教育者,就无法 构成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学习目标: ◆理解教育的概念 ◆把握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2016/11/22
1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2016/11/22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大纲绪论教育学;《学记》;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卢梭和《爱弥儿》;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是教育者;二是受教育者;三是教育中介系统。
4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5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一、古代教育:(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制教育人员;二是内容简单;三是此时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是平等的。
(NEW)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经验,写 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 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
①前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②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③近代以来科学分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愿和她一起玩。久而久之,这位同学形成了孤僻的性 格。
类似的事情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很常见的。应试教育往往仅关注学生智能 方面,如学习成绩,其他领域则很少关注,割裂了学生的整体协调发 展,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人的个性素质的各方面是一个整体,教育 应遵循这一规律,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
(2)事例二
14.3 考研真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6章 学校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 会存在,它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学对教育活动 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 贵的、但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它蕴含着教育规律、 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又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 艺术。人们学习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学习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 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是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我国的教育遗产, 吸取外国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 色的教育观念及原则、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人 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书也试图立足中 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来编写。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的)【圣才出品】第4章教育⽬的4.1 复习笔记⼀、教育⽬的概述1.教育⽬的的概念教育⽬的是对教育活动所需要培养的⼈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它体现⼀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界定和要求,也体现了⼈⾃⾝发展所应该达到的⽔准和⾼度。
(1)从内涵上看,教育⽬的有⼴义和狭义之分①⼴义的教育⽬的是指存在于⼴泛的⼈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②狭义的教育⽬的是指在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的。
它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明确⽽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作以及⼈的成长和⼈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
(2)实施教育⽬的对学校教育的意义①定向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发展的根本⽅向,是学校教育⼯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其全过程。
②调控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式起调节和控制作⽤。
③评价作⽤。
教育⽬的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教育⽬的的建构教育⽬的是教育活动主体的⽬的,是主体建构出来的。
⼈们建构教育⽬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是⼈的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的统⼀。
(1)教育⽬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教育⽬的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活、⽣产、分⼯、交往状况以及它的发展需求来建构,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才。
①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官吏和学者,为政治服务,注重伦理。
②近现代社会,教育则要培养从事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要培养出⼀⼤批具有⼀定科学⽂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门⼈才,以此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
③当今社会,新科技⾰命的浪潮推动⽣产⼒的迅速发展,从⽽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2)教育⽬的的建构还需要反映⼈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王道俊 教育学 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16 第15章 教 师
017 第16章 学校管理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 供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 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 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 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 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 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 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 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 完善。作为《教育学(第6版)》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学教材对各 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 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 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 课后思考题详 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代表人物:杜威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奴隶社会-17世纪特点:A 教育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B 教育思想、观点和理论大多体现在哲学著作中,并停留在经验描述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和完整的体系C 教育观点、著作打上阶级烙印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19世纪中叶)特点:A 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B 逐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思辨-演绎的方法C 出现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教育著作和资产阶级教育家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打破了原有的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教育学研究的细化和多元化。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特点:A 教育学理论不断深化,内容不断丰富B 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C 不同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在争论、冲突中,逐渐融合互补,形成新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
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
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
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
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更到底产生于生产生活,它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了新生代的成长。
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先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的含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教育中介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宗教持有者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最古老的观点,是非科学的,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和冲动(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一、原始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原始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结果相适应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贫乏性:内容、方法简单3.原始全民性(同一性)二、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特点:1.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 古代学校以古典学校为主3. 学校培养目标是统治阶级人才:官吏、文士、武士、僧侣、骑士三、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机器大生产的工具为标志,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特点: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现代教育特征的理解: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且生产性不断增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人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以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1.人类的发展2.个体的发展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③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
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6.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
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功能:一、经济功能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二、政治功能1、促进政治民主化2、培养社会管理人才,领导人才3、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