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
正定崇因寺明神宗圣旨碑
图一碑首拓片崇因寺坐落于河北正定城内北门里街路西,历史上曾是这座古城的八大寺院之一。
然而历经岁月风雨,偌大的寺院如今仅存南端的照壁和北端的藏经楼,其它的建筑及文物,除1959年将寺内重要建筑毗卢佛殿与毗卢铜佛迁至隆兴寺中轴线末端,一口明代铜钟和一尊韦陀铜像藏于隆兴寺进行保护外,大多均已坍毁和流散。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后经调查,发现了一些自崇因寺流散的石刻文物,明神宗圣旨碑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
此碑原立于崇因寺内,20世纪50年代移至寺外,被砌于今常山公园门前的桥上,1980年重修该桥时拆下,运至隆兴寺保存。
碑为青石质,座失,首身一体,高221厘米,宽76厘米,厚19.5厘米。
碑首部分高60.5厘米,阳面碑额刻正书“圣旨”二字,两旁线刻二龙戏珠,且辅以祥云纹(图一)。
碑身边饰亦为图二碑文拓片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
故谕。
」大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吉旦」从圣旨内容可知,崇因寺全称为“敕赐护国崇因寺”,系明神宗赐额。
性定为其开山第一代住持。
碑文中记“况国初建置僧录司,职掌厥事”。
僧录司是管理佛教事务之机构,唐文宗开成年间置左、右僧录司;宋承唐制,设左、右街僧录司;后几经改制,元朝于各路设僧录司,后期废。
明政权建立之初,僧侣出身的明太祖对佛教进行整顿,洪武十五年(1382)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在京设僧录司,为管理僧人之最高机构,隶于礼部,负责颁给僧人度牒、总理天下僧人以及统领地方各僧官衙门,即府之僧纲司、州说的理论;律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之著述。
明代的大藏经有“南藏”和“北藏”。
初刻南藏系洪武五年(1372)敕令点校,三十一年(1398)刻成,因版刻成后不久即被焚毁,故流传极少。
明成祖永乐年间又敕令雕印,称永乐南藏,亦即世所称南藏,刊成于永乐十七年(1419)。
北藏是明成祖朱棣敕命编撰的一部大藏经,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而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
《三屯总府题名碑记》考证
《三屯总府题名碑记》考证作者:闫启鑫来源:《文物春秋》2019年第01期【关键词】蓟镇;三屯营;《三屯总府题名碑记》;明清时期【摘要】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城东街立有一方三屯总府题名碑,上面镌刻(残存)有39位共计42任三屯营(蓟镇)总兵、副将的姓名及其任职情况,可补《明实录》《明史》等文献的不足,对研究明代中后期,特别是天崇年间三屯营总兵的升迁调转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屯总府题名碑简介《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简称《辑录》)收录有《三屯总府题名碑记》(以下简称《碑记》)[1],据悉原碑现立于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城东街。
据《辑录》介绍,该碑圆首,首身一体,现已残缺,青石质。
碑首高96.5厘米,宽121厘米,厚26厘米;碑身高113厘米,寬110.5厘米,厚26厘米。
碑首阴刻祥云纹,碑额阴刻篆书“三屯总府题名碑记”。
碑身周边阴刻卷草纹边框饰。
碑阳正文用楷书阴刻三组任职三屯营职官的情况,其中第三组只残存“薛”“唐”“孔希”“沈应”“潘”“张”8字,以下碑身残断不存(图一)。
碑阴文字全部磨蚀不可识。
《碑记》录文如下:第一组:戚继光,号南塘,山东登州卫,少保兼太子太保。
隆庆三年二月内莅任,万历十一年二月内转广东。
杨四畏①,号知庵,定辽左卫人,都督同知。
万历十一年二月内莅任,十二年十月内转保定。
张臣,号东山,榆林卫人,都督同知。
万历十二年十月内莅任,十五年十月内转左府。
董一元,号少山,万全都司都督同知。
万历十五年十月内莅任。
张邦奇,号云谷,宣府蔚州卫人,都督同知。
万历十六年十月内莅任,二十年十二月内转山西宁武。
王保,号麟岗,榆林卫人,都督同知。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内莅任,二十四年七月内推海防备倭,本年十二月内转辽东。
尤继先,号绍庵,榆林卫人。
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内莅任,历升左都督加太子少保,三十五年正月内转延绥。
倪尚忠,号肖泉,宣府龙门卫人。
见任保定总兵,都督同知。
万历三十四年十二月内署蓟镇事,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内交代回镇。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碑文
同居。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乡里称为世长。先 伯娶刘氏,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于盱眙,次重五公,生钟离; 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于五河。某其季 也,先迁钟离,后戊辰所生。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未已,相继而殁;先兄重四公 有子曰文正,今为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 岁甲申,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家,三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二十四岁,天下 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为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和。龙凤三 年,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乡土 之思,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居,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 举族父母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 之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高祖葬泗 州,先考葬钟离,此朱氏之原委也。爰自金陵太平驻师,开府为建台之所也,实乡 郡焉。连岁征伐,拓境吴楚瓯越,方数千里;由是累膺显爵,乃龙凤九年三月十四 日丙辰,降制赠曾祖为资德大夫、淮南等处中书省左丞相,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 祖妣侯氏,吴国夫人;先祖考为光禄大夫、江西等处中书省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先祖妣王氏,吴国夫人;先府君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平章、右丞相吴国公;先 妣陈氏,吴国夫人;以闰三月十一日祗诣先垅。焚香告祭,遵旧典也。重念报本者 礼所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实先世灵长之泽,垂衍后昆,宜得推恩三代, 并为上公,以遂为子孙者之至。(《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易》曰:“积善 之家,必有余庆。”先祖父积功累善,天地之报,茂于厥后,凡子孙当体祖父之心, 循德存仁,以承其绪于无穷,是吾之所望也,于是备书于石,以传言将来,有所考 焉。
文字裕陵圣德神功碑亭
裕陵圣德神功碑亭重檐歇山式建筑,黄琉璃瓦覆顶,厚重的墩台四面各辟券门。
亭内高6.64米的两统石碑分别竖立在两只巨大的石雕龙跃之上,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字。
碑文由仁宗嘉庆皇帝撰写,文字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亲书。
此碑至今保存完整无损,字迹清晰。
亭外广场四角各竖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
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
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
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亦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
圣德神功碑亭开放分类:文化文化遗产景区编辑词条分享目录1 简介2 明十三陵神功圣德碑亭遗址调查3 注释:神功圣德碑亭圣德神功碑亭又称大碑楼。
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
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
每面檐强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
文字来源:徐广源《清西陵》明十三陵,原制各有神功圣德碑亭,亭内树碑,用以彰显皇帝的功德。
其中,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建于长陵神道即十三陵总神道上,其余各陵神功圣德碑亭均建在近陵处。
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及人为所致,现各陵碑亭完残状况不一。
为此笔者对各陵碑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一、碑亭现状神功圣德碑亭(一)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现保存较好。
其形制为重檐歇山顶。
亭身平面作正方形,四面各辟券门,亭壁下部有石雕须弥座,再下承以陡板式台基,台基边长各为26.51米,四面各设礓台阶。
亭内石条券顶。
亭顶外部形制每面各显三间,其中明间的上下两檐各施以单翘重昂平身科斗栱八攒;次间上檐各施三攒,下檐各施五攒。
亭内树一石碑,螭首(六螭下垂式)龟趺,土衬石的上部浮雕海浪漩流。
碑顶至亭内地面高8.1米。
碑首正面刻有篆额“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碑身正面刻明仁宗朱高炽撰文,翰林学士程南云书丹的神功圣德碑文;背面刻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左侧刻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御制诗;右侧刻清仁宗嘉庆九年御制文。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关于瓷墓志--兼谈闽北瓷墓志及其他墓志起源于东汉,盛行于西晋以后。
墓志的发展、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曹操“以天下凋敝,禁立碑”。
西晋初年,武帝咸宁四年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与此,一禁断之。
”正是“禁碑”,才衍生出这种与棺椁同埋墓中的小型墓志碑。
至南北朝,除刘宋以外,不再实行禁碑政策,以至树碑之风再起,但瘞埋墓志此时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与立碑一样受到人们重视,这时的墓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盛行。
墓志是葬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有着和其他类不同的三个特点:记载墓主卒时、生平事迹及对其的颂辞;形制与碑类似,但小于碑;都瘞埋于墓室内,不同于树立地面的碑。
1“唐会昌二年”越窑青瓷墓志罐.jpg (337.46 KB)2011-2-24 19:071“唐会昌二年”越窑青瓷墓志罐墓志一般以石刻为主,有时也兼用砖瓦、陶瓷。
墓碑和墓志合称“冢墓碑志”,墓碑立在墓前,墓志安放在墓圹中。
唐代始见瓷质墓志出现于浙江上林湖一带,其他地区均不见。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以陶质作地券或墓志,可追溯秦代,秦代瓦文刑徒墓志曾见出土。
河南偃师大郊村曾出土东汉刑徒砖墓志。
但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墓志,只能说初具雏形。
最早的陶质“墓志”是1990年河南偃师城关镇北窑村东汉墓中出土的“姚孝经买地砖券”。
1992年3期《考古》以《河南偃师东汉姚孝经墓》为题作了简报,2001年4期《书法丛刊》发表了《洛阳碑志选刊》。
2001年4期《中国书法》又见王木铎《洛阳新获砖志说略》,指出该“买地券”“已初具墓志特征,或可指为墓志的初期代表”、“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东汉墓志”等。
近读涂白奎《<姚孝经砖文>性质简说》质疑了以上几篇文章中,把“买地券”误为墓志。
该买地券释文:“永平十六年四月廿二日姚孝经买桥伟冢地约亩出地有名者以券书以事历中囗弟囗周文功囗”,永平十六年为公元73年,比目前所知的建初六年(公元81年)“武孟子买地玉券”还早。
明宣宗皇帝《敕赐宝觉寺碑记》蕴含的历史信息考述
明宣宗皇帝《敕赐宝觉寺碑记》蕴含的历史信息考述作者:陶琦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1期摘要:《敕赐宝觉寺碑记》是明宣宗朱瞻基为“承祖宗之鸿业”,对他祖父成祖敕赐的甘州弘仁寺卧佛殿进行全面维修后于宣德二年(1427)而御制的。
该碑文详尽记述了西夏乾顺敕建甘州卧佛寺(即今张掖大佛寺,下同)这一历史事件。
可惜原碑已失,但庆幸的是其碑文完整保存在清顺治十四年重刊的《甘镇志》①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
文章据史志文献资料录出《敕赐宝觉寺碑记》内容全文,并重点对碑文所载西夏敕建甘州卧佛寺的时间、缘起、过程、名称及具体倡造者嵬咩国师其人等相关问题作了考述,同时对其价值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甘州卧佛寺;价值1 《敕赐宝觉寺碑记》内容全文《敕赐宝觉寺碑记》原碑已失,庆幸的是碑文完整保存在清顺治十四年重刊的《甘镇志》中,全文722字,现将碑文摘录如下:大觉师之道,充周而不穷,神妙而莫测,瞻之而不见,感之而随应,古今所传,彰彰盛矣。
其法肇自乾竺,以达震旦,所历之地,人之归向,化之感孚,显著尤多。
甘州,故甘泉之地,居中国西鄙,佛法所从入中国者也。
李乾顺之时,有沙门族姓嵬咩,法名思能,早从燕丹国师,妙领真乘,深造密奥,阖境之内,贵贱耆壮,尽信无间,号之为国师。
一日,敛神静居,遂感异瑞,慧光烨煜,梵呗清和,谛听久之,嗈嗈非远,起而求之,四顾无睹。
循至崇丘之侧,其声弥近,若在潜翳之下者,发地尺余,有翠瓦罩焉,复下三尺,有金甓覆焉,得古涅槃佛像。
时四境之内,僧行善信,传闻欣跃,奔走聚观,咸咨嗟曰:“吾侪于此,睹光明、聆音韵,匪一朝夕,顾以暗昧,莫加寻究,非师善力,曷致感通欤?仰惟上善,与佛有缘,在我下愚,虽近弗遇。
”于时嵬师欣快灵遇,心在感激,欲建弘刹,用崇祇奉。
殚厥劳贳,经营缔构,不逾期岁,岿然焕然。
惟肖像未就,旋感神工,效其妙技,不疾而速,中月以成。
竣事之晨,大众咸集,瞻仰欣悦,合掌归诚,膜拜祝赞,诸天龙像,来共鉴观,雨花缤纷,祥云缭绕,其功徳甚盛,无量吉祥者也。
明邑侯魏公设永清堡碑铭
明邑侯魏公设永清堡碑铭
永清堡碑铭,又称永清堡石刻,是一处历史悠久的碑文遗迹,位于明朝时期魏公所建的永清堡内。
这处碑铭记录了当时魏公在永清堡修筑城池的事迹,以及对当地百姓的帮助和关怀。
永清堡位于明代河北保定一带,是当时边境要塞之一,为抵御北方鞑靼、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魏公作为当时的明朝官员,被任命为永清堡的堡主,他在这里修筑城池,加强防御,保护当地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永清堡碑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记载了魏公在永清堡修建城池的经过,包括他的计划、筹备、动员,以及最终的竣工情况。
另一部分则是记录了魏公对当地百姓的帮助和关怀,他在修建城池的过程中,积极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永清堡碑铭的文字简洁明了,行文流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关怀。
通过这处碑铭,我们可以窥见明代时期的一些历史风貌,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永清堡碑铭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当时魏公在永清堡的努力和奉献,也反映了明代时期的一些社会风貌和人文关怀。
通过对这处碑文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责任。
愿永清堡碑铭永远流传下去,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文化,传承文明。
《大明诏旨碑》考证
长年 战乱 , 社会 经济受 到严 重破 坏 , 姓生 活 困苦 百 不堪 。古语有 云 “ 之 大 事 , 祀 与 戎 ” 是 说 祭 邦 在 , 祀 和战争 一样 , 国家头 等重要 的大 事 , 花费 自 是 其
然也 是 巨大 的。历代 对神 灵 的不 断加 封是 常有 的 事, 如济 水神 在唐代 被封 为清 源公 , 宋徽宗 又加 封
国策略 , 而且 深知 百姓 的疾 苦和要 求 , 白治 乱安 明 危 的关 键 是 百 姓 境 遇 的好 坏 。他 常 说 : 民 富 则 “
来, 当时全 国刊刻 这 样 的碑 刻 应 接 近 2 0通 了 , 像
这 样遍 布各地 , 刻 的 内容 、 制 、 体 都 如此 一 刊 形 书 致 的巨型圣 旨碑 , 中国历史上 是极 其少见 的。 在
圣 旨内容 是朱 元璋称 帝后 , 国家祭 祀 的名 山 大川 、 隍及 历 代 忠 臣烈 士 的神 号进 行 改 定 , 映 了明初 对 城 反
的礼制改革情况, 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碑 文由明初著名书法家詹希元书写 , 具有很 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关键 词 :大明诏 旨碑 ; 朱元 璋 ; 制 改革 礼
二、 立碑 的历 史背景
祭 祀祀典 , 唐代 以来 , 从 国家祭 祀 的五岳 、 五镇 、 四
海、 四渎等山水神灵都有封号 , 崇名美号 , “ 历代 有加 ” 。但 朱 元 璋 认 为 这样 的 做 法 是 不 妥 当 的 , 因 为“ 岳镇海 渎 , 夫 皆高 山广 水 , 白天地 开 辟 以至
中镇 霍 山庙 、 北 曲 阳县 北 岳恒 山庙 至今 都 还 保 河
为 清源 王 , 至元 代 又 加 封 为清 源 忠 护善 济 王 。这
大明《御制皇陵碑》
大明《御制皇陵碑》《御制皇陵碑》(明)朱元璋撰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
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朝突炊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趍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
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飘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於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
已而既归,仍复业於觉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
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
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
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
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
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
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
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
明孝陵功德碑碑文功德碑文明孝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即成祖)的陵墓,位于中国南京市栖霞区紫金山麓。
明孝陵陵园庄严肃穆,是一座体现明朝皇陵建筑艺术风格的典范。
明孝陵不仅以其壮丽的建筑和难以置信的工艺美术而闻名,还因为其中包含的一尊碑文,而被誉为“明朝功德碑”的代表之一。
明孝陵功德碑是一块巨大的石碑,高约十米,宽约七米,厚约一米。
碑文以隶书刻写,描绘了明成祖的伟大事业和对国家的贡献,以及对先祖和后代的慈爱与期许。
下面是明孝陵功德碑中的碑文内容:明成祖仁皇帝功德碑:余之祖考,高皇帝太祖皇帝赐号为明成祖,谥号仁皇帝。
其在位期间,倾力兴修国家,奠定了明朝的基业。
严明法纪,推行兴文化,勤务教育,大力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位期间,明成祖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繁荣发展。
他通过改革农业税制,调整土地政策,提供农业贷款,促进农民生产力的发展。
他坚定地推行对外政策,拓展朝廷的疆域,加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保障了国民的安全。
明成祖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兴建学校,开展科举考试,为后代选拔人才。
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他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修建了众多著名建筑,修缮了许多庙宇和陵墓,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孝陵功德碑记录了明成祖的壮丽事业和全面贡献。
他的智慧、勤奋和卓越领导能力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座碑文永远地纪念了明成祖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贡献。
明成祖身后是世休草荐彩碑,上刻"天下士民弔其德瑞",旁第一崇文院碑,第二再肯献事,第三归功石,第四再肯延祀事,第五"太子解元"碑,并刻歌士文,秀才策,及授哲科。
称我成祖功德,钜细津约。
总结明孝陵功德碑是明成祖在位期间所建立的众多纪念碑中的一块,它是一部生动记载了明成祖杰出贡献的历史文献。
通过这块碑文,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明孝陵功德碑凝聚了明成祖的智慧和勇气,它是一座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遗迹。
贞石永固定中轴——北京中轴线碑刻探微
贞石永固定中轴——北京中轴线碑刻探微作者:关笑晶来源:《北京档案》2023年第09期位居老北京城正中、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区域,保有数量众多的碑刻文物,遍立于宫苑坛庙、庙宇、会馆、城市设施等处,自唐朝至今,横亘千年。
除汉文碑刻外,还有数量可观、形制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字碑刻。
镌刻于砖石上的文字,承载着北京中轴线重要的历史信息,展现其延续不断的历史脉络,提供独特的一手史料文献价值,也向人们徐徐倾诉着北京中轴线那刻入贞石的历史、文化和风貌。
作为四方之枢极,北京是中国封建社会辽、金、元、明、清的都城和政治中心。
北京中轴线重要建筑所立御制、敕书、诰封碑刻,彰显着殊荣的地位和帝都风范。
这些碑刻普遍造型高大、用材讲究、雕刻精细,既是帝王的意愿和偏好,又属于国家祀典性质,具备其他碑刻没有的特殊功能。
中轴线北端为钟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建,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
其南立有巨大碑石一通,碑阳为《御制重建钟楼碑记》,乾隆帝弘历撰文、清代大书法家梁诗正书。
[1]碑文篇首即强调“地安门有鼓楼、鼓楼之北有钟楼”“二楼相望,为紫禁后护”轴线建筑之间一脉贯穿的呼应关系,更表示以国家礼制在钟楼、鼓楼祀典是国之要事,“弗可以已也”。
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外的燕墩为元大都京师“五镇”之一,是北京中轴线早期历史的标志性见证物。
其上立有乾隆十八年(1753)御制《皇都篇》《帝都篇》二碑,从空间上阐释北京在山河显要上“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为“天下宜帝都者”之最佳选择;从时间上回溯了从开阳至北京“阅今千年峨天阊,地灵信比长安长”的悠久历史,肯定了北京富鼎昌盛、位居中央的地位。
[2]中轴线穿过的皇家宫苑,御制碑文艺术形式多样,稳重而不失华丽,烘托了帝都中轴的皇家之气。
位于北海公园琼华岛东部的《琼岛春阴碑》为清乾隆十八年(1751)御制,方顶碑,上部有檐,四角各雕一龙,碑座、碑身、须弥座比例协调、造型精巧,不仅享誉“燕京八景”之一,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設计的重要参考物。
明代 功德碑 排名 顺序
明代功德碑排名顺序一、《嘉靖重建西湖功德碑》这座碑是明代嘉靖帝为纪念西湖修建而建立的。
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赞美。
嘉靖帝下令修缮西湖,并在湖边立碑,以表彰修建者的功绩。
这座碑记录了修建过程中的艰辛和修建者的名字,对于后人了解明代社会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万历皇帝行基重修寿昌寺碑》这座碑是明代万历皇帝为纪念寿昌寺重修而建立的。
寿昌寺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被誉为“国寺”。
万历皇帝为了表达对佛教的敬仰和对寺庙修缮的重视,亲自主持了寿昌寺的重修工作,并在寺庙旁立碑纪念。
这座碑记录了修缮过程中的细节和修缮者的名字,对于了解明代佛教文化和皇帝的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三、《天启皇帝敕建太和殿功德碑》这座碑是明代天启皇帝为纪念太和殿建成而建立的。
太和殿是明代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也是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天启皇帝为了纪念太和殿的建成和对明朝的贡献,下令在太和殿前立碑纪念。
这座碑记录了太和殿的建设过程和建设者的名字,对于了解明代皇帝的政治活动和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四、《崇祯皇帝敕建大明湖功德碑》这座碑是明代崇祯皇帝为纪念大明湖修建而建立的。
大明湖是中国著名的湖泊,被誉为“南方明珠”。
崇祯皇帝为了纪念大明湖的修建和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下令在湖边立碑纪念。
这座碑记录了修建过程中的艰辛和修建者的名字,对于了解明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五、《成化皇帝行基重修天下名山碑》这座碑是明代成化皇帝为纪念天下名山的修缮而建立的。
明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山水景点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修缮和保护。
成化皇帝为了表彰修缮者的功绩和对山水文化的重视,下令在名山之间立碑纪念。
这座碑记录了修缮过程中的细节和修缮者的名字,对于了解明代山水文化和皇帝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明代功德碑的排名顺序。
这些碑都是明代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纪念碑,对于了解明代社会的文化、建筑、宗教和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敕建历代帝王庙碑
南京敕建历代帝王庙碑敕建历代帝王庙碑宋讷两仪判而人极立,大统建而君道明。
粤自上古,神圣继作,代天理物,以开万世太平之治。
故天地以之而位,四时以之而序,万物以之而育,大经大本以之而立。
盛德相继,传至于今。
钦惟圣天子受天明命,肇修人纪,以建民极。
缵皇帝王之正统,衍亿万年之洪基。
稽古定制,作庙京邑,以祀历代帝王,重一统也。
相旧庙地,介乎通衢,亵而弗严。
洪武二十一年秋,始命改作于钦天山阳。
越明年己巳夏五月三日,工部尚书臣秦逵奏成功,请文劖石,诏臣讷为之记。
臣忝职胄监,惧不敢辞,谨拜手稽首而言曰:“帝王功德,于昭于天,宜有清庙,以宅神展敬。
历世以来祀典斯阙,三皇五帝祭于肆类,仅见于周,而尧舜禹汤,发迹肇基,及所经历之地,或有祠焉,遣使致祭,后世有之。
至于合庙京国,岁修享礼,古未之闻。
皇上定鼎江左,治功既成,神人洽和,礼乐明备。
凡庙祀之读礼不经,谄神非法者,一切去之。
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列像于庭,金玉其相,衮冕焜煌,聚精会神,咸宅于兹。
每岁春秋二仲,诹日誓士,上御宸极,制命大臣,斋明承事,笾豆静嘉,粢盛丰洁,告充告硕,神格洋洋。
所以推惟本始,式昭旷典者,至矣。
三年,则命官奉香币,诣陵寝,具仪物,以时致享,又以昭圣显灵,而示不忘也。
呜呼!天生民而立之,君所以靖乱也。
康济天下,阜成兆民,而登之仁寿之域者,皆以奉若天道而已。
是故前乎三代之官天下者,天也,后乎三代之家天下者,亦天也。
皇帝王之继作,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
右之序之,不亦宜乎!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黜而不与。
是可见皇上敦名实,重理道,崇德报功,大公至正之心,真足以度越百王,垂宪来世,永永无斁,谨为之铭曰:惟皇作极,克配天地。
丕昭盛化,以正大位。
皇道而皇,帝道而帝。
历夏商周,三王迭继。
熙熙皞皞,同底于治。
于赫汉祖,宽而有制。
御制广仁寺碑文内容
御制广仁寺碑文内容
《御制广仁寺碑文》是一篇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铭文,记录了当时皇帝的感悟和对佛法的尊重。
这篇碑文不仅是对当时广仁寺建筑的赞美,更是对佛教的崇高评价和对民众的祝福。
在这篇碑文中,皇帝提到了自己亲自御笔所撰写,这显示了皇帝对佛教的尊重和对广仁寺的重视。
广仁寺作为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和期望,皇帝的亲笔御制让这座寺庙更加神圣和庄严。
在碑文中,皇帝对广仁寺的建筑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赞美了其雄伟壮丽的气势和精美细致的工艺。
这种对寺庙的赞美,不仅是对建筑工艺的称赞,更是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对广仁寺的赞美,皇帝传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信徒的祝福,体现了皇帝作为国家元首和佛教信仰者的身份。
除了对广仁寺的赞美外,碑文还表达了皇帝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民众的关怀。
在碑文中,皇帝强调了修身养性、慈悲善行的重要性,呼吁民众尊重佛教教义,修身齐家,助人为乐。
这种对道德伦理的强调,体现了皇帝对社会秩序和人民幸福的关注,也体现了佛教教义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御制广仁寺碑文》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情感的铭文,它不仅是对当时广仁寺的赞美和对佛教的尊重,更是对道德伦理的强调
和对民众的祝福。
这篇碑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皇帝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观念,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和教诲。
通过阅读这篇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感受到皇帝的仁爱之心和对人民的关怀,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修身养性,助人为乐,追求人生的真谛。
明代北京寺庙“敕赐碑”书家研究
第22卷㊀第1期2021年1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2㊀No.1 Jan.2021Ѳ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明代北京寺庙 敕赐碑 书家研究张金梁[摘㊀要]明代出现了皇权独尊专制的状况,因此建立寺庙者为了提高品位,请求皇帝赐予寺庙名号㊂皇帝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大都愿意为之赐名㊂于是寺庙要立碑作记,简称之为 敕赐碑 ㊂碑记的撰文者皆出自朝廷中高官文臣,碑的书丹及篆额者,也应由朝廷中有影响及资格高的书家为之㊂因此北京寺庙的 敕赐碑 ,便成为明代朝廷书家活动的重要缩影,是研究明代朝廷书家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㊂故将北京的 敕赐碑 按发展情况分为三个时期,结合朝廷书家㊁书事加以讨论研究㊂[关键词]敕赐碑;朝廷书家;明代;书法与政治[中图分类号]K248,J29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21)01-0042-13[收稿日期]2020-11-04[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21.01.004[作者简介]张金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书法史㊁书法文献研究㊂(长春㊀130012)封建社会迷信于神灵,寺庙庵观建筑遍地皆是,而明代社会建立庙宇之风尤为严重,特别是在京城表现得最为突出㊂明代是皇权专制最为强烈的时期,出现了唯皇帝独尊的状况,因此建立寺庙者为了提高品位,寺庙建成后便上书朝廷,请求皇帝赐予寺庙名号㊂这样不但强调了寺庙的合法性,还表现出对皇帝的尊敬㊂皇帝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大都愿意为之赐名,既可以满足建立者的要求,又可以显示出天子的权力和威严,同时也可间接地表达对神灵的尊重,可谓一举多得㊂寺庙获得皇帝勅赐名号后,还要勒碑纪念以存永久,于是 敕赐碑 便出现了㊂由于寺庙由皇帝敕赐名号,碑记的撰文者大都出自朝廷中高官文臣,碑的书丹及篆额者,也应由朝廷中有影响及资格高的书家为之㊂因此北京寺庙的 敕赐碑 ,便成为明代朝廷书家活动的重要缩影,是研究明代朝廷书家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㊂为方便起见,笔者将明代的 敕赐碑 分为三个时期,结合朝廷书家㊁书事加以讨论,以补书法史之不足㊂一㊁宣德 天顺年间从目前流传下来的资料看,明代最早的敕赐碑是‘敕赐法华寺碑“和‘敕赐崇化寺碑“㊂‘敕赐法华寺碑“载: 司设监太监吴公亮,生遇明时,叨居禁近,恩眷悠久,报称无能,愿托能仁,用酬大德㊂尝闻之故老,都城北百里许,合有 大延圣寺 ,银山铁壁,岿然天成,真佛境也㊂历世既久,殿宇颓坠,丹青剥落,有待于好事者㊂比幸公暇往谒之,瞻礼之余,深慨于中,归而谋及㊂ 经始于宣德四年夏四月,告成于正统二年春二月,乃请于朝,赐额 法华 ,施财协力者,悉俱名于后云㊂ [1]83由此可知,此寺原名为 大延圣寺 ,因年久失修塌损㊃24㊃严重,太监吴亮发现后,筹款重新修建,开工于宣德四年夏,完工于正统二年二月㊂同时完工的还有一处,也是太监吴亮倡议修建的㊂‘敕赐崇化寺碑“载: 旧有清水禅寺,世传黄龙禅师讲道之所,肇建元至正中,历世既久,殿宇颓废,遗址榛芜,人用嗟咨,鲜克举之㊂司设监太监吴公亮,素崇佛教,用图规复,谋于同志,翕然景从㊂乃发素积,乃鸠群工㊂经始于宣德九年夏四月,告成于正统二年春二月,乃请于朝,赐额 崇化 ㊂ [1]85这两处寺院,皆为吴亮议筹资修建,又同时请于朝而赐寺额,由此可以看出太监财力之强,影响之大㊂二处寺院建好后立碑以记,撰文者是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㊁ 三杨 之一的杨溥,书丹者是吏部主事夏,篆额者是吏部郎中程南云㊂夏,字仲昭,崑山人㊂碑文的撰写者在永乐十二年乡试中举,三年得中三甲进士,选为庶吉士㊂庶吉士初设于洪武年间,为皇帝近侍官㊂ 永乐二年既授一甲三人曾棨㊁周述㊁周孟简等官,复命于第二甲择文学优等杨相等五十人,及善书者汤流等十人,俱为翰林院庶吉士㊂庶吉士遂专属翰林矣㊂ [2]1700此时所选庶吉士与洪武时不同在于,前者为朝廷命官,后者则是以进士身份进入翰林院再进行学习,有为国家培养储备人才之意㊂‘明史“曰: 其与选者,谓之馆选㊂以翰㊁詹官高资深者一人课之,谓之教习㊂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㊁检讨,次者出为给事㊁御史,谓之散馆,与常调官待选者,体格殊异㊂ [2]1701庶吉士一般学习三年,散馆后都受到重用,所授之官为翰林院给事中㊁御史等,皆是朝廷非常重要的职位,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㊂明代特别重视科举身份,自天顺二年,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㊁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㊂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㊂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2]1702㊂由此可知,夏是非常幸运的,进士后便选为庶吉士㊂其殿试名次为三甲一百零二名,成绩不太突出,能被选为庶吉士,大概是因善书的原因㊂夏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散馆后, 而书法特妙,由庶吉士改中书舍人㊂文庙尝试其书第一,特命书诸宫殿牓,遂赐第宅,免朝参,眷顾极隆㊂初字作昶,因召见,上曰: 日岂可从傍?宜加永上㊂ 遂为更定故今字,皆从之㊂ [3]夏是进士㊁庶吉士出身,因书法高妙被授予中书舍人后,大得永乐帝的赏识,一些非常重要的宫殿匾额皆命其书,得到了 赐第宅免朝参 的待遇㊂更有一事让人们津津乐道:夏有兄夏昺,字孟旸㊂亦能书,初未知名㊂洪武季年为永宁丞,谪戍云南㊂‘甫田集“载: 永乐乙未,仲昭以进士简入中书科习字㊂一日上临试,亲阅仲昭书,称善㊂仲昭顿首谢,因言: 臣兄昺亦能书㊂ 召试称旨,与仲昭同拜中书舍人,时称 大小中书 ㊂ [4]以弟荐兄善书而授官,成为同朝的 大小中书 ,说明了永乐帝确实对于善书之人不拘一格进行任用,同时也成就了书坛上的一段佳话㊂正统二年为‘敕赐法华寺碑“‘敕赐崇化寺碑“书丹时,夏已由中书舍人升为吏部主事㊂尽管永乐帝之后又经过洪熙帝(一年)宣德帝(十年)进入到正统帝,但由于夏为人厚道,书法优秀,仍然被留在翰林院为朝廷服务,所以其在署自己官职时为 行在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 ㊂王直‘抑庵文集“记其: 升考功主事,然未尝去翰林㊂凡有大辞命及修先朝实录,仲昭皆执笔其间㊂史成蒙厚赏,加五品禄,而犹在翰林㊂ [5]我们从夏所书‘敕赐法华寺碑“可以看到,其楷书完全学习唐人,尤以柳公权为法,端庄整饬,劲健大气,功力深厚技法娴熟,非常难得㊂因夏是进士㊁庶吉士出身,朝廷唯恐让其以书法服务朝廷而耽误前程,于是主事考满后,外放瑞州知府(正四品),颇有政绩,后又回朝廷任太常寺卿(正三品),致仕㊂可以说㊃34㊃张金梁㊀明代北京寺庙 敕赐碑 书家研究夏一生功名和荣誉,是永乐㊁宣德及正统年间科举功名及善书者的优秀代表㊂正统年间敕赐碑出现较多,杨溥年老去职后,撰文者以礼部尚书胡濙撰写为多㊂而书丹及篆额者,则由朝廷书家程南云大显身手㊂上述‘敕赐法华寺碑“‘敕赐崇化寺碑“二碑的书丹者为夏,而篆额者便是程南云㊂程南云,字清轩,南城人㊂ 永乐初,以能书征中书舍人,精篆隶,为时所尚㊂ 篆法得陈思孝之传,隶㊁真㊁草俱有古则,又善大字㊂ [6]程南云以能书为官,朝廷不少大制或篆额,皆出自他的手笔㊂如‘宣徳二年进士题名碑“,大学士杨士奇撰文,中书舍人程南云书㊂之后的正统四年及七年‘进士题名碑“亦皆为程南云书及篆额,[7]由此可知程南云书法在朝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㊂其间程南云所书篆的 敕赐寺庙碑 还有:‘敕赐崇化禅寺藏殿记碑“,正统八年十月十三日,翰林院编修倪谦撰,太常寺少卿程南云书,翰林院修撰张益篆;‘敕赐太清观记“,正统十二年九月九日,礼部尚书胡濙撰,太常寺少卿黄养正书,太常寺少卿程南云篆额;‘敕赐静安寺记“,正统十二年十月十六日,礼部尚书胡濙撰,太常寺少卿程南云书并篆额;‘敕赐崇福禅寺碑“,景泰元年五月五日,国子监祭酒萧镃撰文,太常卿程南云书并篆额;从上面也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在为朝廷众多的笔劳过程中,程南云的官职也不断升迁,从中书舍人(从七品)一直擢升到太常寺卿(正三品)㊂与程南云同时的朝廷书家,比较重要的还有黄养正,不少 敕赐寺庙碑 为其书丹或篆额,如:‘敕赐广宁寺碑“,正统五年三月立,杨荣撰,夏衡书,黄养正篆额;‘敕赐太清观记“,正统十二年九月九日立,礼部尚书胡濙撰,太常寺少卿黄养正书,太常寺少卿程南云篆额;‘敕赐宝光寺刺血写经题名之记“,正统十四年正月立,礼部尚书胡濙撰,太常寺少卿黄养正书并篆;‘敕赐弘庆禅寺之记“,正统十四年四月八日立,胡濙撰,黄养正书,朱勇篆额㊂黄养正也是永乐年间以能正书荐入仕途者,在朝廷的书名与程南云不相上下㊂黄养正,即黄蒙,瑞安人,以字行㊂其父潮光,官国子学正㊂‘奉常黄公传“曰: 养正自幼岐嶷聪慧,善楷书,七岁随父赴京㊂永乐中引见,授中书舍人,朝廷碑刻宫殿坊扁多其所书㊂性尤端谨,博学工诗文,宣宗皇帝甚爱之,南还时,执手赋诗以别㊂正统七年任太常少卿,己已之变,先事陈谏,弗从㊂乃扈驾于土木,也先冲逼行营,臣属无不惊怖,养正独毅然卫护,无所畏避㊂至驾北狩,慷慨死之,衣冠归葬㊂天顺初追赠太常卿,仍录其子世袭锦衣卫百户,以旌其忠㊂ [8]黄养正之人品书法学问,在当时皆有时名,书法得到了永乐帝的认可而为中书舍人,而人品学问又颇得宣德帝赏识,曾得宣德帝赠诗㊂正统帝朱祁镇宠溺太监王振,使朝廷混乱不堪,值蒙古瓦剌部在边境作乱,王振怂恿皇帝亲征,造成 土木之变 ,使英宗被俘,当时黄养正随从扈驾,牺牲于乱军之中,成为少有的朝廷书家烈士㊂英宗在 土木之变 被俘后,其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㊂时间仅八年,此前朝廷的撰文者及书家,仍然活跃在其中㊂如景泰三年八月十五日立的‘敕赐妙缘观记“之碑,胡濙撰,赵荣书,程南云篆额㊂胡濙之撰文及程南云之书法,皆有名于前朝,比较而言,赵荣在书法上不㊃44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1年第1期张金梁㊀明代北京寺庙 敕赐碑 书家研究太著名,但他的业绩及经历却在以书法进入仕途的官员中,具有非常强的传奇性㊂赵荣,字孟仁,其先西域人㊂元时入中原,家闽县㊂其舅父萨琦在翰林为官,从之入都,永乐时以能书授中书舍人㊂ 土木之变 后,蒙古瓦剌部也先拿住朱祁镇后如获至宝,想以此为筹码使明廷就范㊂当也先拥英宗兵临北京城下谈条件时,官员们大都束手无策,不敢前去交涉㊂此时,官为中书舍人的赵荣挺身而出慨然请行,提出要去面见也先及英宗,整个朝廷官员无不为之感动㊂‘明史“记曰: 荣慨然请行,大学士高榖拊其背曰: 子,忠义人也㊂ 解所佩犀带赠之,即擢大理寺右少卿,充鸿胪卿㊂偕右通政王复出城朝见,进羊酒诸物㊂也先以非大臣,遣之还,而邀于谦㊁石亨㊁王直㊁胡濙出㊂景帝不遣㊂改荣太常少卿,仍供事内阁㊂景泰元年七月擢工部右侍郎,偕杨善等往㊂敕书无奉迎语,善口辩,荣左右之㊂竟奉上皇归,进左侍郎㊂ [9]4568-4569也先在北京城没有达到目的,押着英宗又回到瓦剌部大本营,接着赵荣又协助右都御史杨善到瓦剌部交涉,最终完成使命,竟然陪伴着英宗回归朝廷㊂虽然赵荣因功擢升为工部左侍郎,但仍然以笔墨供事内阁㊂赵荣有胆有识,名气不断提高,逐渐受到皇帝的重视,不久奉敕会山东㊁河南三司相度河道,曾亲自摄衣探水深浅,但不少官员以其不是科举出身怠慢之,挞辱误事官员㊂英宗复辟后,赵荣以两次使瓦剌部深入虎穴之功,擢升工部尚书㊂天顺五年七月,总督京营太监曹吉祥及昭武伯曹钦反, 荣策马大呼于市曰: 曹贼作逆,壮士同我讨罪㊂ 果有至者,即率之往㊂贼平,英宗与李贤言,叹荣忠,命兼大理寺卿,食其俸㊂七年以疾罢㊂成化十一年卒㊂赐恤如制㊂ [9]4569尚书为正二品,大理寺卿为正三品,以享受两份高级官员的俸禄来表彰赵荣之功彰㊂据‘甘肃通志“记载,朝廷还 录其子珙锦衣指挥 [10],由此可以看出其在英宗心目中的地位㊂二㊁成化 正德年间成化年间,朝廷渐趋稳定,敕赐碑增多㊂书丹的朝廷书家也大显身手㊂如赵昂㊁姜立纲㊁马绍荣㊁李应祯及程南云之子程洛等,皆留有诸多碑刻㊂赵昂,字伯颙,号竹溪㊂其进士出身,因善书而授之中书舍人㊂ 修‘历代君鉴“,(景泰)壬申兼司经局正字,书成赐金织文绮㊂甲戌以岁旱代祀淮渎,乙亥修‘寰宇通志“,丙子成,复赐金币,权翰林院编修㊂天顺丁丑英庙复辟,超擢通政使司右参议㊂ [11]赵氏在朝廷中参与了诸多编纂事,得赏赐颇多㊂其书丹的敕赐碑有景泰四年‘敕赐静觉禅寺香火碑“㊁成化五年‘敕赐正果禅寺碑“㊁成化十年‘敕赐法华寺碑“㊁成化十六年‘敕赐玉虚观碑“㊁成化十九年‘敕赐宝觉禅寺碑“等,还有不少非敕赐碑,亦出自其手㊂而成化间真正有大名的朝廷书家是姜立纲,‘续书史会要“曰: 姜立纲,字廷宪,瑞安人㊂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天顺中授中书舍人,历官太常少卿㊂善楷书,清劲方正,中书科写制诰悉宗之㊂ [12]94所谓翰林秀才,就是少年时以书法荐于朝廷,安排在翰林院深造学习者㊂姜立纲以此为基础进入仕途,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朝廷书家,评者谓 立纲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㊂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扁,立纲为书之㊂其国人每自夸曰: 此中国惠我至寳也㊂ 尝临湖舍作 皆春 二字,适有操舟过其前,冲涛骇浪,遂成风波行舟之势㊂法书行于天下,称曰 姜字 ㊂ [13]从明代朝廷书法发展的角度看,永乐年间的沈度是朝廷 中书体 的鼻祖,而姜立纲则是将其发扬光大者,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㊂㊃54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1年第1期弘治年间,孝宗朱祐樘尊敬儒士,广用贤能大臣,宽容大度,勤政爱民,是明代最为贤明的君王㊂在此期间,内宫无太监作乱,朝臣无擅权成党,朝野上下政治清明㊁社会安定,逐渐出现繁荣太平景象㊂从敕赐寺庙碑刻的情况看,此段时间内的敕赐碑刻较少,说明孝宗把主要注意力用在了政治方面,并没有在宗教方面下很大功夫㊂此时的朝廷书家为敕赐碑书丹的有李纶㊁张骏㊁周文通等㊂李纶非儒士出身,而是传奉官㊂所谓 传奉官 是内官为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取悦皇帝所推荐的人,他们不经过吏部铨选,而是由皇帝直接传旨授予官职,此在宪宗统治期间最为严重㊂成化十九年冬,王瑞以传奉冗员淆乱仕路,率同官奏曰: 祖宗设官有定员,初无幸进之路,近始有纳粟冠带之制,然止荣其身不任以职㊂今幸门大开,鬻贩如市㊂恩典内降,遍及吏胥㊂武阶荫袭,下逮白丁㊂或选期未至,超越官资,或外任杂流,骤迁京职㊂以至厮养贱夫㊁市井童稚,皆得攀援,妄窃名器,踰滥至此,有识寒心㊂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㊂ [14]大臣们认为传奉官们不坐数十年寒窗,不经科场考试,不能吏部铨选试用,没有真才实学㊁经史知识,仅靠一些粗俗手艺表现,通过在太监面前献殷勤以获得名器,破坏了正规的吏制,是小人行为,因此深恶痛绝,大加口诛笔伐㊂李纶原为内宫御用监雇用的能文善书的工匠,与太监们处得颇好,亦得到了皇帝的喜爱而得传奉授官,朝廷大臣们为此诸多奏章提出反对㊂‘明史“载: 御用监匠人李纶等以内降得官㊂(吏部尚书耿)裕言: 先有诏,文官不由臣部推举传乞除授者,参送法司按治㊂今除用纶等,不信前诏,不可㊂ 给事中吕献等皆论奏,裕亦再疏争,终不听㊂ [15]成化传奉官数以千计,虽然吏部尚书㊁御史㊁言官们反复论奏,但皇帝置若罔闻㊂弘治帝孝宗皇帝嗣位后,曾以很大的力度来淘汰传奉官,但也不得彻底㊂弘治十二年,大书家张弼之子张弘至奏书: 初汰传奉官殆尽,近匠官张广宁等一传至百二十余人,少卿李纶㊁指挥张玘等再传至百八十余人㊂异初政者一㊂初追戮继晓,逐番僧㊁佛子,近斋醮不息㊂异初政者二㊂ [16]由此看来,孝宗虽然有贤君名,但也难免步前朝信任内臣㊁大量使用听话的传奉官之后尘㊂其实大臣们呈上众多奏章要求淘汰传奉官,其好意,孝宗的心中是非常清楚的,但因与其切身利益有诸多关系而难以割舍㊂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写好了淘汰传奉官的遗诏㊂‘明史“载: 孝宗崩,(吏部尚书马)文升承遗诏请汰传奉官七百六十三人,命留太仆卿李纶等十七人,余尽汰之㊂ [17]有意思的是,在遗诏中,仍然留下官已至太仆卿的李纶,可知李纶定有过人之处㊂孝宗登基之初排斥宗教,后来的态度起了变化,逐渐接近以至斋醮不息,敕赐碑也不断出现㊂现在有弘治年间敕赐碑14通,其中7通无书丹人姓名,在所剩7通碑中,有4通是李纶撰文书丹和篆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㊂在现存弘治年间的敕赐碑中,开始于弘治六年的‘敕建西竺寺重修记“和‘敕赐普照寺重修碑记“皆为李纶撰文㊁书丹㊁篆额,其署官 直文华殿前,中宪大夫㊁太仆寺少卿,安成李纶 ㊂弘治十年十月‘敕赐慧照寺修建记“,其官衔为中宪大夫㊁太仆寺少卿㊁文华殿前中书舍人㊁安成李纶书并篆额,到弘治十七年‘敕赐西域寺重修碑铭“,其官衔为 大中大夫㊁太仆寺卿㊁奉敕提督书筵事㊁金陵李纶 ㊂这样我们便基本上能够勾勒出李纶的仕途经历㊂其原是在内宫御用监雇用的匠人,因能文工书,善解人意,得到了太监们的好感而推荐于皇帝,此后又被皇帝认可,授予官职,后经中书舍人,逐渐升为太仆寺少卿,最后官至从三品的太仆寺卿,还承担着文华殿提督书筵的责任,要经常以笔墨在皇帝身边服务,可能他的做事能力和处世方法㊃64㊃张金梁㊀明代北京寺庙 敕赐碑 书家研究获得了孝宗的好感,成为孝宗身边颇得信任的近侍,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朝廷几次淘汰传奉官,而他得以一再留之,其中可见孝宗有多么重视李纶了㊂从李纶的书法看,其楷书学唐代颜真卿㊁柳公权之法,亦深受沈度的 中书体 影响,点画劲健,体势优美,章法和谐,功力颇为深厚,不逊一般中书舍人之书㊂然篆额之书,字体不太娴熟,笔画欠骨力而略嫌生硬,体势不很工整规范,可知其对篆书没有深入的临习研究,只是应付篆额而已㊂至于为什么李纶参与的 敕赐碑 皆为其自己撰文㊁书丹㊁篆额,此可能与其非吏部铨选官员的身份有关,若 敕赐碑 让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及翰林院的官员撰文,他们会分派内阁书办的书写官员书丹㊁篆额,不会让名声不佳的传奉官李纶参与其中㊂另外,寺庙请得 敕赐 额号,不是真正的朝廷事务,大都由内臣近侍为之请求,甚至很多寺庙重修立碑是太监们的行为,如‘敕赐西竺寺重修记“与‘敕赐普照寺重修碑记“,皆为太监罗秀㊁陈庭等立石,因此李纶有机会直接参与其中㊂为了避免与朝廷大员们合作带来麻烦,他便一人将撰文㊁书丹㊁篆额全部承担之㊂张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书家,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崇祯时期‘松江府志“的记载颇为详细可信:张骏,字天骏,华亭人㊂十岁能诗,长工书法,与东海齐名,时称 二张 ㊂景泰癸酉乡荐,成化初选中书舍人,直文华殿㊂应制多称旨,赏赉极优㊂孝庙命写‘风入松词“,拜羊酒之赐㊂升太常少卿,再晋光禄卿㊂比修‘诗海珠玑“成,诏官进一级,考最,荫一孙㊂后以足疾上章乞休,命乘传归㊂逾年,即家以原官起,特免朝参,仍令于文华供事㊂会进呈‘通鉴纂要“,命骏等再誊,晋礼部尚书,时公年已八十,复乞致仕㊂命乘传,岁给舆廩㊂卒赐祭㊂[18]举人身份的张骏以善书得授中书舍人,在文华殿当值,做事认真谨慎,皇帝非常满意,官职不断提升㊂成化二十三年张骏为‘韦胜及妻常氏衣冠合葬志“[19]篆盖,署衔为 文华殿直㊁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从五品) ,由从七品的中书舍人升到了从五品员外郎㊂弘治十三年张骏为‘敕赐圆通禅寺重修碑“[20]书丹,署衔为 尚书吏部验封郎㊁晋阶朝请大夫㊁赞治少尹㊁直文华殿㊁特升太常寺少卿 ,官职为正四品了㊂弘治十七年立石的‘敕赐法华寺碑“,为 尚书吏部郎㊁进阶大中大夫㊁光禄寺卿㊁直文华殿㊁前京闱进士㊁中书舍人㊁奉敕提督纂修事㊁云间张骏撰文㊁书丹并篆额 ,此时张骏已官至从三品的光禄寺卿,可谓高官厚禄了㊂弘治十八年孝宗去世,正德帝登基,张骏以80高龄致仕㊂回家年余,有旨以原官回朝供职,一直不忤帝意小心谨慎做事的张骏,不顾年老身弱到京赴任,其不知由此便卷进了难以说明的是非之中㊂孝宗去世,其真正的嫡长子,15岁的朱厚照嗣位为武宗㊂因武宗年少,故孝宗临终前,召大学士刘健㊁李东阳㊁谢迁受顾命,委托他们协助朱厚照治理朝廷㊂但武宗宠信身边的内官,太监刘瑾公开与内阁大学士们分庭抗礼,为了打击顾命大臣李东阳等,对其弘治末年受命编纂的‘通鉴纂要“大做文章㊂‘明史“载: 先是,东阳奉命编‘通鉴纂要“㊂既成,瑾令人摘笔画小疵,除誊录官数人名,欲因以及东阳,东阳大窘㊂ [21]在此事中被惩罚及罢官者数十人㊂之后,刘瑾又矫旨, 命文华殿书办官张骏等改誊,超拜官秩,骏由光禄卿擢礼部尚书,他授京卿者数人,装潢匠役悉授官 [22]张骏因重新誊录‘通鉴纂要“得以超级提升,由此人们认为其帮助太监打击大臣,成为后世人们非议的对象,其中祝允明之批评尤为激烈: 又有张天骏者,亦将婢学夫人,咄哉!樵爨厮养,丑恶臭秽,忍涴齿牙,恐异时或得其名失其迹,妄冒误㊃74㊃。
碑刻研究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保定古莲花池碑刻研究装订线学院文学院学科门类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2012年5月14日保定古莲池碑刻研究摘要石刻文献蕴藏着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历史、艺术、医药、科技等众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调查统计,保定莲花池收藏碑刻140多通(方),其中包括书法碑帖碑、皇帝御制诗碑、歌咏古莲花池和修建莲池书院碑、墓碑、庙碑、经幢碑及德政碑等。
这些碑刻对研究保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及莲池书院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保定;古莲花池;碑刻;莲池书院The study of Baoding Ancient Lotus Pond inscriptionsABSTRACTStone Inscriptions bears first-hand information on many aspects of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philosophy, religion, literature, history, art,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the survey, Baoding Lotus Pool collection inscriptions through more than 140 (square), including calligraphy rubbings monument, the emperor imperial monument, singing Ancient Lotus Pon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tus College monument, gravestone, temple monument, Pillar Column monument and benevolent rule monument, etc. . These inscriptions on the research the Baoding customs and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Lotus College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Baoding; lotus pond; inscriptions; lotus pond College目录1 引言 (1)2 古莲花池碑刻…………………………………………………………22.1 书法帖碑………………………………………………………………22.2 清代皇帝御制诗碑……………………………………………………22.3 关于莲池及莲池书院建设的碑刻……………………………………42.4 元明清墓碑庙碑………………………………………………………52.5 明代经幢碑……………………………………………………………82.6 德政碑…………………………………………………………………83 保定古莲花池碑刻价值和意义 (10)4 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 引言保定古莲花池历史悠久,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慎行敕建慈寿寺碑记
于慎行敕建慈寿寺碑记一、引言慈寿寺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于慎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下令修建了慈寿寺,并亲自撰写了一块碑记,以记录这座寺庙的建造过程和意义。
本文将对于慎行敕建慈寿寺碑记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二、背景2.1 建造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于慎行作为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深知佛教在社会稳定和人民心灵安宁方面的作用。
因此,他决定修建一座佛教寺庙来弘扬佛教思想,使人们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2 修建意义慈寿寺作为明朝时期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圣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于慎行敕建慈寿寺碑记记录了这座寺庙的修建过程和背后的意义,对于研究明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碑记内容3.1 碑记简介于慎行敕建慈寿寺碑记是明朝时期为了纪念慈寿寺修建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这块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整体内容。
3.2 碑记内容概述碑记首先介绍了慈寿寺的名称和修建者——于慎行,并阐述了修建此庙的初衷。
接着详细描述了修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并表达了对佛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最后,碑记总结了整个修建过程,并祈求佛祖保佑慈寿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3.3 详细内容解读碑记中提到,于慎行修建慈寿寺的初衷是为了弘扬佛教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民心灵的安宁。
他深信佛教的智慧能够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他们摆脱痛苦和困惑。
于慎行还特别强调了修建此庙的意义,他认为慈寿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一座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在碑记中,于慎行还描述了修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他提到,在选址、募集资金和招募工匠等方面都经历了不少波折。
但是,凭借着对佛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念,于慎行克服了种种困难,并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五塔寺碑石帖摘纪(明、清墓志)
五塔寺碑石帖摘纪(明、清墓志)北京动物园北门,长春河北有一座明永乐初年建的寺院,那是印度高僧班迪来华,向明成祖献金佛像五尊和金刚宝座规式,成祖封他为国师,并为他建了此寺。
明成化九年(1473年)进而建成了五塔寺,又名真觉寺。
後来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且重修了整个寺院。
五塔寺是明清重要的皇家敬佛祈祀的场所。
特别是大清王朝时期,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
而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为避雍正皇帝“胤祯”的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
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
五塔寺后罩楼,主要是室内展,正面的大厅内,一年四季均有书法、石刻、碑帖展。
这次仅以墓志的拓片为内容的展示,试读了几贴,与朋友们共赏。
北京五塔寺:后罩楼:铁笔刀锋:展厅内影:1、明郭弦墓志铭志盖:故镇边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墓志铭志帖:志文:故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墓志铭故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墓志铭嘉议大夫督察院副使都御史五羊罗享信撰文镇远侯扬州张兴祖书丹驸马都尉凤阳沐昕篆额正统十二年丁卯七月十六日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以暴疾殁于宣府之镇所守臣遗使驰报京师十九日卜闻皇上为之悲悼辍朝在廷文武之臣莫不骇叹翼日诏所司俾设其表还九月朔柩车至京寓朝阳门外命礼部致祭如仪賻赠其家择是岁九月丙午归窆怀柔熙红螺山先妣太夫人徐氏墓次仍命工部营理葬事初公之卒(窆、殡)其冢嗣聪跣以本状泣予言曰惟执事与亡父相知为最深奄兹不幸敢以墓铭为请予以衰耄出巡塞外公继总戎于斯凡有利于人而益于边者必商确其可否然后行之塞垣防范严谨烟尘不兴方庆朝廷任将得人兵民盛得其所岂意公遽云亡其可悲已乎予不果以拙陋辞乃雪泣为之序曰郭氏世为凤阳之临淮县望族在昔元运既终四方鼎沸我太祖高皇帝应天顺人举兵奋起畎亩以拯斯民于涂炭之中当时豪杰感风云之会皆肆力效忠左右辅弼公之伯祖兴祖父英尤其超毅者并统雄师东歼西伐南征北讨既而妖氛荡自遂奄有华夷洪武戊申上即帝位于金陵论功定爵兴封巩昌侯没赠陕国公谥宣武英封武定侯没赠营国公谥威襄伯父镇尚永嘉公主为驸马都尉父铭任应府典宝后没于国争母徐氏实中山王叔都督同知成之女年未三十丧其夫誓死教有二子长曰琮初授府军卫千户继升指挥佥事次即公讳玹字贞白永乐九年以世勋子授锦衣卫指挥佥事转汉府护卫指挥二十二年甲辰秋仁宗皇帝嗣位召还超升左军都督同知冬十一月袭封祖余武定侯爵给赐诰命追封故父铭为武定侯祖母严氏封营国公夫人母徐氏封太夫人故妻郑氏继室沐氏俱封夫人宣德二年掌署宗人府事纉修玉牒成被赏三年九月统领右掖军马扈从宣宗皇帝出境巡边至会州命总大营十月送俘获醜类男女牛羊还京后军诸司庶务其见重类若此今上皇帝继位益隆任使正统三年八月命往凤阳督修皇陵泊白塔诸陵竣事还京九年十一月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御宣府于时边镇政殷狼烟四起公夙夜罔敢自逸与镇守诸重臣筹议御寇保民之策于是整戎武精器械严斥堠谨峰火砌完宣府城垣及重修边垒二百余里虏寇闻风远遁朔漠晏然外夷岁来朝贡人畜动踰数千公抚绥劳徕人皆欢悦三年之间事集人怀利兴废举国家倚为长成士卒仰如慈父内外莫不交誉之一旦溘然长逝将校如丧所亲岂不重可悲也耶没距所生洪武乙亥十月五日享年五十有三初娶方氏赠威远伯政之女弟再娶邓氏王氏陈氏又娶沐氏黔国公之女也子男五长既聪锦衣卫散骑舍人次耽聙声闻皆知学好礼一女尚幼呜呼公以世勋戚里之湚资性温醇丰仪俊爽幼孤能自力学善书翰工经史富猷略事母其尽其孝处诸弟尤笃友和之义与人交久而益敬恒典戎其推其仁心抚爱士卒念其饥寒恤其饥苦逮为边将统握重兵躬临外阃复能谦退息居好贤下士其御戎狄也惟用常胜之兵而不求其近效视诸古之名将若赵充国李牧诸人信不多谖矣人假之以年所就讵可量哉今不可作矣兹因聪之请深愧不腆之词不足以发公之善姑述其概以告来裔云铭曰濠梁郭氏开国元勋阴德所基世多显人惟公之生俊伟纯粹早袭华勋卓有才艺摄政宗人请誉著闻玉牒榷纉修克慎克勤掌握兵戎扈跸出塞歼厥丑徒竭诚匪懈宣皇猎郊留守畀公总领诸务恪尽其忠边阃乏人简公出镇俾总戎师授以将印丈夫至此咸曰荣哉边政甫就梁木遽榷当宁震惊朝野悲悼君子云亡于芧何好红螺之原先陇在焉袝葬于斯百世弗谖佳气所钟山明水秀我铭其志永利尔后正统十三年龙集丁卯九月十七日立石2、明黄彭年墓志铭志盖:志石帖:殇童黄彭年墓殇童黄彭年生于癸已三月廿一日殇于已亥九月六日父钟神荣卫指挥佥事母白氏女传人既马恭敏公之女彭年生未弥月而丧其母养于外氏者七年不幸而殇葬于母墓之侧其舅为之志成化十五年九月八日3、明故王氏墓志铭志盖:志文帖:明故闫母太孺人王氏墓志铭赐进士第奉政大夫修正庶尹佥山西按察司事琴川郑玉撰文儒林郎大理寺左寺副直内阁经筵官莱阳周文通书丹将仕左郎礼部司务三衢李泉篆盖太孺人姓王氏讳乃山西平阳府鲜丘巨族厥公闫公之配也于永乐间充役湖广之云阳历年且久矣成化辛丑钦差御用监太监陈公取回于京以理国家之重务太孺人生子三长曰整即今中贵官也次曰纪信娶胡氏次曰纪端娶张氏继娶张氏授为御马监勇士之首者上官多乐爱之皆太孺人之所出也孙男长敏次钦娶杨氏次聪次明次锐次智次俊娶常氏孙女四先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兴可见子孙绵绵代为乏人才耳成化丁亥彼选入内庭读书习礼人所不及成化壬辰至于乙已之年荷蒙圣恩陞今右监丞之职荣幸甚矣日待天颜得其欢心承上接下和言悦色一时中官贵人举而用之盖公之才德足以有为公之干济亦非等闲之比耶历事累朝忠心素著致有令子职居禁扉中外咸称其善少长皆喜其能可谓巨擘之臣也哉公之历年既久劳效尤多斯不负上官任用老成之人以礼朝廷推恩臣下莫大之典也太孺人生于永乐癸卯二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有三古之罕有者公之侍亲昏晨定省尽其孝养冬温夏凉悦其容颜又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信斯言也公之事亲如此又何加哉由是躬尽汤药弗能获效焉以疾终于正寝弘治乙卯八月十六日也墓在都城门外西香山乡之原先茔之次卜是年九月十七日以为古宅之兆而安葬之予因其请辞之弗获姑述其事实以铭之铭曰山西世家是为祖邑配我先气咸相内治人生百寿七十古稀淑德端庄妇道有仪闺閫内外积善有余子孙森立惟公中贵早事圣恩忠勤弗替出入禁庭小心慎密历年且久始终如一勒之金石垂于后世4、郑承宗墓志铭志盖:志文帖:明诰封昭勇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南桥郑公墓志铭明诰封昭勇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南桥郑公墓志铭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奉敕整饬岢岚等处兵备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前奉命巡视京营礼补给事中翰林院庶吉士滨隶刘余泽撰特进营禄大夫柱国宁阳侯总督京营戎政奉敕提督皇极等门工程侍经筵两京掌管中左前军都督府事寿州陈应诏书特进荣禄大夫柱国管理侍直禁兵红盔将军中军都督府休羌伯敦煌毛国器篆夫保姓受氏衍宗枋以昌厥后非爆而节必拓隐德之乃程量当世者类多采之士林则乡间之侠约也存爱慕义无穷者可概使之湮咸不称乎余久习静山中适吾乡友人手南桥郑公状实请于余佘屡谢不获请遂按所著之行而忘之状曰公讳承宗字子善别号南桥先世为湖广襄阳人始祖通以定功藉于京通生宽宽生玉玉生玺玺生秀秀生福福生公公垂髻时攻儒术会家世中叶旋德叶去间以甚承精权奇观时变用虽稍久公独不敢隃奓事二尊人甘脆有右更善体亲志时出橐中异俾仲弟承恩肆力经生叶以故仲弟裒精治易得窥进退稍长之蕴居府庠时动依名节公之力居多余时季弟承宪阙贾失意公助以缗镪更授心计付一而息之稍稍充伏臈矣为两女弟相攸择配奁饰裳珥终不余力而惜财焉先是公念祖茔楸隘欲卜吉壤以妥先灵越期月始得小西门地迁葬焉后有海内名流道经于此见其嶙纡错迟回久之顾谓守者曰他年必出阴贵居正何季弟笃生皇贵妃昭事今上泽及阖门荣封三世堪輿之说亦足徵已公虽贵盛乎每诫其子若孙卑以自牧善处于人而无忌于天公之屡盈可谓有道矣岁辛丑合朝请建皇储公日夜不遑字举家斋沐拜疏疏凡五上几蹈不测公益侃侃后虽断自宸衷而公之忠洇亦可概见居恒笃信竺乾家言常为二尊人手书地藏报恩等经复捐赀劂净土又修文晶宫以祈冥鉴云凡里中有病者葬者婚逾时者皆賙卹之恐后人固不忘报公独不靳施也减获正虑戏十皆奉约束无敢杰骜自咨者公之操行处家又何如邪公之长嗣历任礼仪房屡著成绩洊陞锦衣卫指挥使遇覃恩公得封为昭勇将军如其官人以为公之食报云公为人貌中分素强尠病每每餐不减壮时今年孟春为伊侄都获公母马夫人董丧事惋勣过则俄而寝不襄越数日正襟危坐忽睹一僧入堂公举手加额曰念佛念佛诘异遂随呜呼公履挥冤之盛而大节无訾易箦之时尤能洒然于去来之间此生中必有自持者世安得以豪责目公哉公生于嘉靖戊戌三月十四日卒于万历壬子二月十九日享年七十有五公始娶冯继娶薛娶李先公卒俱赠淑人今复娶阮氏子二皆薛淑人出长国贤见任锦衣卫指挥使娶栗氏封淑人次国宾见任锦衣卫百户娶黄氏卒继娶张氏孙男一养家国贤出见任锦衣卫百户娶张氏卒继娶李氏孙女三国贤出者二国宾出者一一许聘蒋中翰之子国韫二尚幼曾孙女一养家出公将以五月初九日厝于小西门之先茔余既志矣因铭曰畴金阴贵公剏祖阡厥壤魄复迥亘澄泉畴集蕃祉公握真銓剷去健羡冥契象先衔年抒赤宋考光有鵒鸽笃爱馗朗无前迈兹翼子世德永延润枯椙訣罔恤金鹱识精皓龄翻斁大年铭有于此熙残普化煌煌紫谒膴膴祁连昭武契叶犹传5、钱义墓志大明御用监太监钱公墓志铭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官眉山万安撰赐进士及第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修玉牒前翰林院学士豫章谢一夔书奉天翔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前征夷将军太子太保襄城侯历阳李瑾篆初公以足疾讫假调摄一日痰忽作上命医胗疗至则中可复治急舁出禁城西私地已瞑目矣实成化甲辰七月廿二日申时也距其生宣德甲寅十二月廿七日得年五十有一上闻悼惜再四赐白金百两紵丝六端有副楮币万缗为殡葬资皇太后中宫皇太子俱有赙命礼部谕祭者再遗太监郭润柯兴二公襄事卹典稠叠焉公尝奉敕建真觉寺于都城西香山乡每语润兴曰身后务瘗我于斯使体魄有依尔等识之至是润兴卜以是岁八月十八日扶柩葬于寺侧从夙愿也乃具状介公诸魄锦衣指挥钱通徵铭纳诸幽予弗获辞按状公钱姓讳义其先河西钜族正统丁已与其兄太监喜福能通被选入内垣时公年才四岁三代祖考妣莫知其详赋性警敏嗜学稍长动静每取法于监局前辈前辈见者咸其之且曰是子将来必大显贵天顺丁丑英庙复辟日见近幸升奉御寻选侍今上于东宫夙夜执事罔敢少怠有暇辄取儒书读诵或有誚之者答曰不犹愈于闲坐乎闲者韪其言甲申上嗣统超升御用监左监丞明年成化乙酉进太监公仪观瓌伟言动详雅自是宴四夷简命主席聘王妃命与司礼监掌礼且通释老经典命祈祷累有感应用是渊衷简在蟒衣玉带禄米金币宝镪图书玩器不幽賚予也盖公宅心醇厚事上恭谨与诸兄处爱敬交至犹善礼待贤士宽驭仆役人有见侮略不与校有私谒悉拒不纳矧操履廉介每令评物价纤毫无所私凡古人奇异器物名公书画人所不识者一日悉知其详且能品题其高下朝廷凡有制造必经与工艺者商确然后称旨其生而累荷宠遇之后没而重逢卹典之颁岂偶然哉据状备述于右且絷以铭曰公性警悟公资瓌伟自入禁篽业习勤只瘁力供奉皇用载熹晋升既崇锡予曷已近臣遭逢伊谁堪比岁嗟在辰大造閼止皇卹以恩士吊以誄佛祠之旁营魂实倚为勒墓铭传示千祀6、故镇翊将军问兵官武定侠郭公墓志铭志盖:志帖:志文:故镇翊将军问兵官武定侠郭公墓志铭故镇翊将军问兵官武定侠郭公墓志铭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五羊罗亨信撰文镇远侯扬州顾兴祖书丹驸马都尉凤阳沐昕篆额顶正统十二年丁卯七月十六日镇朔将军总兵官武定侯郭公以暴疾逝于宣府之镇所守臣遗使驰报京师十九日卜闻皇上为之悲悼辍朝在廷文武之臣莫不骇叹翼日诏所司俾护其表还九月朔柩车至京寓朝阳门外命礼部致祭如仪赙赠其家择是岁九月丙午归窆怀柔县红螺山先妣太夫人徐代墓次乃使工部营理葬事初公之卒其冢嗣总跣以奉状泣予言曰惟执事与亡父相知为归深奄兹不幸敢以墓铭为请于予来耄出巡塞外公继总戎于斯凡有利于人而益于边者必商确其可否然后行之塞垣防范严谨烟尘不兴方庆朝廷任将得人兵民咸得其所岂意公邃云亡其可悲已乎予不果以绌陋辞乃雪泣为之序曰郭氏世为凤阳之览淮县望族在昔元运婚终四方鼎沸我太祖高皇帝应天顺人飞奕奋起畎敢以拯斯民于涂炭之中当时豪杰感风云之会皆肆力效忠左右辅弼公之伯祖与祖父英尤其超毅者并统雄师江歼西伐南征北计既而妖气荡恩遂奄有华夷洪武戊申上即帝位于金陵论功定爵兴封翬昌侯设则陕国公谥宣武英封武定侯没赠营国公谥威襄伯父镇尚永嘉公主为驸马都尉父铭任辽府典宝后没于国事母徐氏实中山王叔都督同知成之女年未三十丧其夫誓死教育二子长曰琮初授府军尉千户继升指挥佥事次即公讳玹字贞白永乐九年以世勋子授锦衣卫指挥佥事转汉府护卫指挥二十二年甲辰秋仁宗皇帝嗣位召还越升左军都督同知冬十一月袭封祖父武定侯爵给赐论命追封故父铭为武定侯祖母严氏封营国公夫人母徐氏封太夫人故妻邓氏继室沐氏俱封大众宣德二年掌署宗人府事缵修玉牒成被赏二年九月统领右掖军马扈从宣宗皇帝土境巡边至会州命总大营十月送传获丑类男女牛羊还京后车驾时猎近郊屡命居守京师总领五军诸司庶务其见重类若此今上皇帝继位益隆任使正统三年八月命往凤阳督修皇陵治白塔诸陵竣事还京九年十一月挂镇翔将军继克总兵官镇御宣府于时边镇政般狼烟四起公夙夜罔敢自逸与镇守诸重臣等议御寇保民之策于是整戎伍精器械严斥埉谨峰火砌完宣府城垣及重修边垒二百余里虏寇闻风远遁溯漠晏然外夷咸来朝贡人畜动跃数千公抚绥劳徕人皆欢悦三年之间事集人怀利兴废举国家倚为长嵅士卒仰如慈父内外莫不交誉之一量溘然长逝将校如丧所视岂不重可悲也耶没渠江生洪武乙亥十月五日享年五十有三初娶方氏赠威远伯政之女弟再娶邓氏王氏陈氏又取沐氏黔国公之女也子男五长即聪锦衣卫散骑舍人次眈晴声闻皆知学好礼一女尚幼呜呼公以世勋成里之胤资性温酬丰仪俊爽幼孤能自立学善书翰工经史富猷略事母克尽其孝处诸弟尤笃及乖之义与民交久而益敬恒典戎躯推其仁心抚爱士卒念其饥寒恤其疾苦逮为边将统握重兵躬临外阃复能谦退自居好贤下士其御戎狄也惟用常胜之兵而不求其近效视诸古之名将若赵充国李牧诸人信不多缘矣人般之以年所统讵可量哉今不可作矣兹因聪之请深愧不腼之词不足以发公之善姑述其槃以告来裔云铭曰豪梁郭氏开国元勋荫德所基世多显人惟公之生俊伟纯粹早袭华勋早有才艺摄政宗人诸誉有闻王牒缵修克慎克勤掌握兵戎扈竭出塞猷厥丑徒竭诚匪懈宣皇猎郊留守升公总领诸务恪尽其忠农阃乏人简公出镇俾总戎师授以将印文夫至此咸曰荣哉边政甫就梁木遂确当守震赘朝野悲悼君子云亡于予何好红螺之原先陇在焉附葬于斯百世弗谖佳气所钟山明水秀我铭其幽水利而后正统十三年龙集丁卯九月十七日立石7、明嘉祥公主圹志志盖:志帖:8、清黑舍里氏墓志铭碑首:碑身:帖片:清故淑女黑舍里氏圹志铭淑女黑舍里氏法名群圣保皇清光禄大夫辅政大臣一等公文忠索公一品夫人佟佳氏孙女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愚庵索公一品夫人佟氏长女也生而聪慧三四岁俨若成人至性温纯动与礼合事祖母父母孝敬不违咸谓异日必贵而多福也岂料迍邅忽遘疹疾时淑女犹跪祷神前愿保稚年以慰抚育至意虽古之娴习四孝者不能及巳和天不佑遽尔玉殒祖母父母俱痛惜怜悼不能自己因择吉壤以妥之淑女年仅七龄生于康熙戊申年七月十二日卒于甲寅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今乙卯四月廿一日葬于德胜门外之新阡铭曰煌煌灵芝淑气所钟既秀而茁遽陨霜风玉折珠沉魂返莫从有鹤嘹淚有树郁葱千秋永世常护幽宫国子监祭酒沈荃撰文并书丹侯补侍读冯源济篆额长沙府通判刘源填硃康熙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立石9、清纳兰方揆方墓志铭志盖:志石:帖片:清额驸纳兰揆芳墓志皇清诰封和硕额驸纳兰揆公墓志铭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讲学士双峰来羹见撰文诰授奉改大夫户部湖广司郎中沟西南安府知府海宁陈矣游书丹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加三级沾河阿金篆额公讳揆方字正升今予告太师明公之第三子也孝慈高皇帝于公为曾祖姑而公与太师公又皆新词帝室此其宠劳岂寻常之比而已哉当太师公乘船时公方在弱趻从塾师学暨太师公致政家居则公之伯兄纳兰公已谢世矣而公仲兄今掌翰林院事直功先生则又在帝左右凡巡幸所至皆命扈从故不能常侍太师公侧而长留兰下者则公也公命且死矣此太师公之所以不能已于悲也余昔娶公兄纳兰公女故公子余情好家笃当余妻之亡公失之哀而公之配郡主则起于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弃世距公之死不及两寒暑呜呼悲哉犹记公命全为郡主作铭以岁诸函余辞之不获不得已乃追述正妻之言补缀成之以塞公请日月任何又承太师公之命执笔以铭公然则人生之态忽而世事之不可祀玩如此岂不悲哉公之孝友本于至诚遭太夫人丧溢于情而制于礼惨切于心几至委顿盖久而后复其常也其事太师公先意承志无不曲中夫子之语子夏曰色难惟公能不愧焉家庭之间融融怡怡花萼竹林曾无闲然伯兄既早逝而仲兄勤于王事公以为世受国恩所藉以报效者唯兄一人其放复烦以家累乎而院长先生亦常语人曰余久在外所持以慰吾亲者以有吾弟耳呜呼今则已矣可胜悲哉公为人沉静宣言笑然事无论巨细众或聚讼孚孚公徐发一言皆折服无以易太师公所谓出语常当于心又多有出于意外者盖实录也公于书无所不读乃对之如未尝有书者家故多藏书而搜罗购求虽厚价收之亦所不惜得所未有辄穷日夜疲寐食句栉字比钩棘锄芜无余剽而后已惟其笃志于此故他所窘好皆误如非苟以自异于世之纨绮者而刮磨豪习未尝以富贵眗人与人交不为翕翕奕其所蝓心不背易之家居恭谨史所载万石君家未足多者公于金既有知已之雅今之铭公虽太师公之命实公之遗言也然徵公言余其能已于斯后哉昔韩迟之之铭马君至有久不死之恨而欧阳承之余黄梦升江邻哉诸人皆不胜琴笛之感乃余两年以来于公与郡主之嘉言懿行将大书特书不一书而已昔人所叹华屋山丘良有此也公生于康熙十九年四月廿四日以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十四日不起高祖扬吉努曾祖金台石祖化迓叹太师公其父也配郡主和硕康亲王之女男子二人长安昭次元普公之没也上闻之恻然且念太师公老矣恐其过时而悲特谕速营窀穸亦异数也于是太师公将以四十七年正月廿五日卜奠公于皂角七乃先期命余为。
北京朝阳:东岳庙大清两圣帝碑
北京朝阳:东岳庙大清两圣帝碑
东岳庙大清两圣帝碑
著名的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曾在康熙三十七年,遭受一场大火,主体部分残遭毁圮,康熙三十九年,康熙敕命重建,并立碑纪述了当时的情况。公元一七六一年,乾隆皇帝对东岳庙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并立碑,记述了皇家出帑重修东岳庙的事宜。
乾隆辛已嘉年之望重葺朝阳门外
东岳庙蒇工既亲莅落成会献岁时巡南服道经
岱宗念往牒用事得失所由兹于有司请记而阐其义曰古祀岳之文壝而弗屋神而佛像升柴必以其方故举典称望焉人四岳各望乎境而
泰山之祠偏天下岂不以大生之德扬诩万汇食则思报国与民共之匪犹夫肆觐告功间时特行者比耶讼礼者为庙之肇清博综輿志未有在宋大中洋符前者
这两通碑立在岱岳大殿神路两侧,并在东丁碑林前方,并建了碑亭。两通碑保存完好,字迹还算清楚,只是乾隆皇帝的字有些冷辟,异体字、笔画顺序出奇的字,让人无法辨认,很多字康熙字典上都没有!只好凭感觉猜了!
东岳庙二进院南北神道:
一、神道东边的康熙御碑:
阳碑:
碑首:御制
碑座:
碑身:
碑文:
东岳庙碑文
京师朝阳门外向有东岳庙自元明迄今历有年所康熙三十七年居民不戒而毁于火其明年朕发广善库金鸠工庀材命
和硕裕亲王董其事不劳一民不兴一役经使于三十九年三月讫工于四十二年六月不三岁而落成殿阁廊庑视旧加饬
焉夫五岳为名山之长而泰山尤群岳之宗于时为春于德为仁而其神之灵文能肤寸成云霖雨天下故诸岳共祭于其秩
而泰山之祠偏宇内崇德报功所从来久矣朕继位以来殚心治理访求民隐阅视江工屡经鲁地皆命专官致祭凡以为苍
生祈福祉也兹朝阳既都城之巽位而东岳庙文适在其地则因其方位之近以隆望秩之典亦礼之可名义只者然则斯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治十有六年,岁次己亥,春三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辰朔十五日丙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