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性格特点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探微
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
[键入文字]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外有满清八旗劲旅,虎视眈眈。
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
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的崇祯皇帝,虽然决事果断,雷厉风行,但却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重用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一代名臣,但是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而一旦翻脸,严酷无情,大加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屈杀忠良、重挫军心的严重后果。
他虽然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寡情薄恩,翻脸无情,但也温柔多情,体贴他人,与皇后周氏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直至后来煤山自缢殉国。
据有关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有史书记载,他十八岁登基,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现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史志上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最为难得的是,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为朝野上下称道。
《明史》就评价崇祯说:“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执政初期,皇太极率领满清八旗骚扰关外,以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对此,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不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京畿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更是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
但不幸的是,袁崇焕后被崇祯皇帝以诛杀毛文龙、1。
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大明劫》观后感落木萧萧,西风又紧,壮士出关,功不成,誓不还,破虏杀贼,义胆忠肝。
悬壶济世,神游天下,不循常理,以一己之力,驱邪瘟,存医理,开医道先锋,造福后世。
本片主要是围绕两个中心人物来展开的——孙传庭和吴又可。
以“瘟疫”作为线索,将一个志在医人的郎中和一个志在医国的军人巧妙的结合展开,成功塑造了一个忠臣和一个医者的不同宿命。
他们一个是临危受命、统领明朝最后一批精锐之师的督师,一个是倦怠于太医院庸医弄权的官场的腐败而辞官做了江湖游医的落魄医士。
孙传庭欲救国,故操练士兵,整饬吏治,然而吏治积弊已久,又兼乡绅豪强横行。
吴又可求医道,故判别疫情,寻找瘟疫传播机理,却不为恩师所理解。
当瘟疫越演越烈,并夺走了恩师的生命时,孙传庭请吴又可出任军医。
至此,使地位和际遇的悬殊本不可能产生交集的人,因一场瘟疫让他们的人生和命运从此联系在了一起,一场场悲欢离合和人间惨剧也至此开始上演。
最终,医国者身死异乡而国破灭,医人者急流勇退,选择隐世着书终而医道常存。
虽然影片主要是围绕瘟疫展开,但不难看出,造成大明王朝的灭亡不单单是这样的天灾,而是种种积弊造成,这些原因都是造成大明王朝最终走向没落的因素。
影片中孙曾问吴:“大明朝是否气数已尽”吴答:“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又可以为皆是重驭世之术,轻经世之道。
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此处道理可以看出,医人与医国殊途同归,历代王朝总是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过程,而凡王朝久而未亡者,均是统治者有忧患意识且重视百姓的利益,把民放于首位,所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为经世之道。
而统治者若总是想着如何剥削统治百姓而非想着如何为民谋福,王朝危矣。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人患病而未能及时医治,亡去的仅是一人。
国患病而久未能治,亡去的却是整个国家。
明朝那些事儿之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
明朝那些事儿之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前言崇祯皇帝画像•大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到现在这最后一位皇帝,共历16帝,国祚276年。
崇祯帝煤山自缢后这个由大汉民族大统一的大明朝宣告灭亡,本该由天启皇帝背负亡国的骂名,可惜他天命早归,知道自己的过错,很早就去见太祖请罪,留下崇祯皇帝背“黑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朱由检出生于1611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在位十七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于天启二年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接过哥哥天启皇帝权利接力棒登基为帝。
崇祯皇帝画像坎坷经历•提起这位亡国之君,很多人都骂他亡国,守不住江山。
可惜的是后人看着的是表面,谁又想当亡国之君呢?又有谁想当亡国奴呢?不幸从他出生便开始了。
崇祯帝的父亲乃明光宗朱常洛,是祖父万历皇帝最不喜欢的太子,虽然是太子之尊,但却处处受到万历皇帝的责难,日子并不好过,作为儿子的朱由检和朱由校过得均不如意。
这就是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天启皇帝还好一点,因为是长子受到父亲和祖父关注多一点。
而崇祯帝就不一样了,母亲是光宗朱常洛的俾妾,幼年并不幸福。
五岁时,母亲刘氏得罪光宗,被父亲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
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
一直不受父亲的疼爱,所以到成年都没有被封王,直到哥哥天启皇帝登基于公元1622年才被册封为信王。
崇祯皇帝画像•册封为信王后的朱由检,想想前面的经历,种种浮现心头,就只想安安稳稳地过好余生的每一天,好好地当好自己的王爷,因为皇位已经和自己绝缘了,兄长天启皇帝春秋鼎盛,正值壮年,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这里。
殊不知当皇帝是注定了了,上天定要他背亡国的黑锅。
影视剧中的崇祯皇帝•在朝中因为哥哥的信任还是能为国家效力,处理一些国家的事情。
但是看到魏忠贤祸国专权,与东林党争的你死我活,至国家于危难,心里也是此起彼伏。
可惜看到哥哥天启皇帝的不作为,任由党争的发生、扩大、到激烈不可收拾,也是心灰意冷。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崇祯年间,是明朝最后的几十年,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自登基以来,面临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重困难,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崇祯并不是没有努力,但他的努力却并未得到成功。
因此,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吧。
一、崇祯时期的经济崇祯时期,明朝经济的衰落已经十分明显,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国库空虚,而崇祯本人又不懂经济,所以他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并不得力。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经济问题,是由于明朝长期的封闭政策以及官僚主义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二、崇祯时期的政治崇祯时期,明朝政治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崇祯本人又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政治问题,是由于明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三、崇祯时期的军事崇祯时期,明朝军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清朝的崛起也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崇祯本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却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军事问题,是由于明朝军事制度的缺陷以及崇祯本人的不足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四、崇祯的个人品质崇祯本人也受到了历史的评价,有人认为崇祯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狭隘自私的君主。
史学家认为,崇祯的个人品质是很复杂的,他有着一些优点,如勤政爱民、有学问等,但他也有着一些缺点,如狭隘自私、决断力不足等。
综上所述,崇祯时期的历史评价是很复杂的,他的才能和不足都有所体现,但总的来说,崇祯时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崇祯时期的历史,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思,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吸取崇祯时期的教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
乾隆时期文人评明崇祯帝:性愎自用 不能辞亡国之咎
乾隆时期文人评明崇祯帝:性愎自用不能辞亡国之咎【原编者按】明朝灭亡,崇祯帝有多少责任,如何评价崇祯?朱允炆是自焚而死,还是出宫逃亡,其生死之谜何解?如何评价贰臣洪承畴?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做客澎湃?问吧,为读者解答相关疑惑。
摘要部分精彩回答,以飨读者。
13信高宣传委员:樊教授你好,请问从客观来讲崇祯皇帝的性格是不是导致明朝灭国的一项原因呢?如果是就一位帝王来说是什么养成了这样一种可以说偏执的性格?(对于性格的解读来自《罗辑思维》不知道正不正确),谢谢您。
樊树志: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但是明朝确实亡在他手上,他有责任,不能辞其咎。
一个来说,崇祯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启用温体仁做内阁首辅,使得朝纲日坏。
所以有崇祯皇帝遭瘟一说。
瘟,就是指温体仁。
这个问题,我在《明代文人的命运》一书中有详细的阐述。
另外,崇祯有很多内堂,就是小金库,但是他不拿出来。
辽东的军队发不出军饷,兵士们没有斗志,所以打不过清军。
明朝灭亡,崇祯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皇色葡萄球君:如何评价崇祯?樊树志:看到有很多读者都在问关于崇祯的问题,我就在这里一并说说我对崇祯的看法,诸君也可以参看我的两本书《崇祯传》和《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五岁。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清查魏忠贤阉党逆案,拨乱反正,营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
但是,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与外患同时袭来。
朱由检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无奈时运不济,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王朝走向了末路。
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进入北京,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演出了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乾隆年间在文坛颇有声望的历史学家全祖望,写了一篇《明庄烈帝论》,基调是: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时编纂完成的《明史》,对朱由检的评价似乎同情多于谴责,说他继承万历、天启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崇祯皇帝
中国古代帝王作业专业:历史学年级:2012级班级:历史学(2)班姓名:宋可伟学号:1211114170大明帝国的悲歌——亡国之君朱由检摘要:崇祯皇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除魏忠贤阉党,重用袁崇焕,他的措施给了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国以希望的曙光,但是他的性格让他最终没能成为“中兴之主”。
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思考和遗憾,人们对他有誉有毁,但历史还是留下他的痕迹的,这位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是一个悲剧。
他的经历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关键词:崇祯,勤政,“中兴”,阉党,袁崇焕,李自成,亡国一.坎坷的童年经历明思宗朱由检(1610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朝亡国之君。
“庄烈愍皇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
母贤妃刘氏,早薨”○1,明熹宗异母弟,他的年号是崇祯,因此人们习惯称他为崇祯皇帝。
他的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是不受他皇祖父万历皇帝的喜欢,他的母亲又是出身卑贱的一位宫女,在他五岁时,他的母亲因罪被他父亲杖毙。
因此他的童年很坎坷。
之后,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
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但不久东李也抑郁而终。
他十岁时,他的的祖父和父亲就在同一年去世,年幼失去双亲。
“天启二年,封信王。
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2。
由于他小时生活在宫廷里,目睹了宫廷尔虞我诈的生活,这就慢慢养成了他谨慎的性格。
因此,他不敢吃宫里的东西,特别是对当时把持朝政魏忠贤更是提防。
二.临危受命“中兴”曙天启七年,熹宗病危,由于他没有子嗣,就召见朱由检入朝,遗命继承皇位,“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渐,召王入,受遗命。
丁巳,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3。
他从他哥哥接过的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清王朝虎视眈眈的一个危机重重的烂摊子。
那么他即位后,采取一些列措施来拯救已经日薄西山的明王朝,他会采取何种措施来拯救明王朝呢?(一)除阉党明朝政朱由检刚即位前,就面临大宦官魏忠贤的威胁。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人祸, 农民起义, 满族 ^ 侵各种外忧内患一齐冲击着病人膏肓的明王
朝, 灭亡廿{ 土 扰不可避免 , 亡国之君 , 难辞其咎, 虽然他 日口声说 自己不
致使李 白成得以喘息逃脱而东山再起 , 数年围剿之功毁于一旦。因 而孙拒不受命 , 以有耳聋为由不予就任, 崇祯派巡按御使杨一俊核 实, 杨核实相告确有耳聋并非“ 托疾”致使崇祯武断地认定杨包庇孙 , 传庭, 派绵衣卫押解f ] 回京受审。致使一员杰 出的帅才无端被关
关键词 : 崇祯 ; 格 缺 陷 ; 愎 自用 性 刚
中图分类号 : 4 K28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0 9 4 5 (0 0 O 一O 3 一O 10 - 4 8 2 1 )2 3 2 2
一
、
引言
() 1崇祯即位伊始, 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 , 天下侧目, 崇祯能审时 度势, 不动声色, 将客魏阉党集团一网打尽, 并钦定逆案 , 永不叙用 阉
是亡国ZC , _t 但明王朝的确是亡于他手 , 不论怎样说他对此应负有不 可推卸的责任。下文就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
~
分析, 论述中难免挂 ; , 万 如有不正之处, 诚请方家斧正 。
二、 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
我们说他冈 发自 , 用 从下列事迹就可看出端倪:
人监狱达三年之久。中 原战事置渚脑后 , 铸成了 无法挽回的 错误。
党成员 , 此举使天下人心大 决, 臣民欣欣望治, 正因如此 , 使他对 自己 无上的权力有了新的认识: 权势如日中天的魏氏也不过尔尔, 何况其 他大臣!这就助长了他的骄逸之气 , 认为天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 中, 对大臣的意见往往不予理会 , 独断专行。正如清乾隆时的大学士 全祖望所说: 烈之明察济以忧勤, ‘ 住 其不谓以亡 国之君, 固也, 性愎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导读: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一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二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
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历史趣谈:崇祯帝勤于朝政生活简朴 为何明朝还是被灭亡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崇祯帝勤于朝政生活简朴为何明朝还是被灭亡了导语: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往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和他的一个随从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他们找到两棵一人高1644年一个春日的拂晓,往日庄严肃穆的紫禁城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和他的一个随从互相搀扶着爬上了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他们找到两棵一人高的海棠树,然后拿出随身带着的绳子,在树上上吊自杀了。
这个上吊自杀的中年人就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死得非常狼狈,据说当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着,只有右脚上穿着一只红鞋,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为了避免后人对他的死产生不必要的猜测,还是特意留下了一封遗书,对他的自杀作了一个说明,那么这个当了17年皇帝的崇祯究竟为什么会自杀?他的死又是谁造成的那?那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这位皇帝,崇祯,是明代的末朝皇帝。
据史学家介绍,崇祯皇帝本人,倒并不是那种骄奢淫逸、昏庸无道的君主。
相反的,他还比较务实,勤于朝政。
在生活上,更是提倡朴素,节衣缩食。
说起来,也可算是个很想搞好朝政、懂得节俭的皇帝。
但问题在于,明代后面几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无度的角色。
他们贪图享乐,后宫淫乱。
长年不理朝政,指派后宫太监去监督各部大臣,任用他们执掌生杀大权。
横行不法,倒行逆施,已经将大明江山作践得差不多了。
到了崇祯末年,内库空虚,外强中干。
宦官当道,奸党横行。
老百姓流连失所,赤贫千里。
各地的起义队伍,此起彼伏,纷纷举起造反旗帜。
灾民们一呼百应,夺城掠地。
势如破竹,直逼京城。
而这时的生活常识分享。
自尽前崇祯留下的遗诏是什么?暗示明朝灭亡的真相!
自尽前崇祯留下的遗诏是什么?暗示明朝灭亡的真相!本文导读:但正如许多明粉所评论的那样,勤奋并不代表你优秀。
工作再努力、再勤奋,方向错了,也是白搭。
朱由检宵衣旰食,光《罪己诏》都写了六次,可最终也没有迎来大明王朝的复兴。
公元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在北京煤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年仅33岁。
临死前,他留下了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短短61个字,道尽了这位皇帝凄凉的心境。
当然,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比如两线作战,内有流寇为患,外有东北鞑子为祸;打仗总是没钱,主要原因是崇祯运气不好,碰上了小冰期,取消了工商税;崇祯本人治国能力不行,没有好老师教等等。
然而,崇祯帝最后遗诏的内容也暗藏了明朝灭亡的部分原因,那就是——诸臣误朕!我们试图从这一角度解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崇祯年间的官员和前朝的官员到底有什么不同?皇帝就算能力一般,掌舵的内阁官员能力不错的话,明朝这艘大船还是不会翻船的。
我们比较一下嘉靖、崇祯两朝官员的人员构成有哪些不同!嘉靖当老板的时候,手下有几位著名的牛人,比如刘大夏、杨一清、杨廷和,一代大神王阳明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这些团队成员既有在中央政府下属部门工作的经验,又有在地方长期工作的基层经验。
他们对于明朝整个官僚体系以及运转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
但到了崇祯当老板的时候,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时,留给崇祯的班底主要有刘一燝、韩爌、朱国桢等,但这些都是庸碌之辈,能力一般。
他们缺少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实操性较强的治国理念!同样是面对宦官专权,杨一清可以机智地发动太监来揭发刘瑾,而之后的叶向高、刘一燝、朱国桢等人却对九千岁魏忠贤毫无应对办法,结果就是任人宰割。
崇祯上台之后,一举铲除魏忠贤,整个阉党集团几乎被消灭。
他开始重用东林党人,但用着用着,朱由检就发现这些读书人的能力确实很一般,并没有真正解决内忧外患,于是再次启用身边的太监。
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任帝王,不是因为昏庸无能,而是奸臣当道!
说到崇祯皇帝朋友们肯定不陌生,作为明朝最后一任帝皇。
他背负了明朝灭亡的骂名,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基本也都是昏庸无能。
但是明朝灭亡真的全怪崇祯么?其实并不全是崇祯的锅,虽然明王朝的灭亡与他有关,但绝不是决定性的原因。
崇祯上位的时候明朝已经逐渐衰落了,他上位后也是励精图治想要挽回衰败的局面。
不仅每日勤勤恳恳的批阅奏章,而且提拔有志之士希望为朝廷效命,来挽回衰败的颓势。
但是崇祯在识人方面还是欠缺太多,他认为周延儒是非常贤德的臣子。
因此非常其中他,但是周延儒实际却是最大的蛀虫。
利用皇帝对他的信赖不仅铲除异己,而且大肆买官卖官。
朝堂之上都是他的党羽,因此这种情况下明朝怎么可能起死回生呢?周首辅不仅没有起到辅佐皇帝的作用,还处处蒙蔽崇祯。
让崇祯以为天下安好,其他的官员虽然知道实际的情况,但是也不敢多言,怕周延儒借机清理掉他们。
因此在这些大臣们的蒙蔽之下,崇祯帝还以为天下太平,知道李自成气势已成,再也瞒不住的时候。
崇祯帝知道也晚了,即便杀掉周首辅也没有什么意义。
崇祯皇帝其实还是非常有上进心的,在他上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客氏党羽。
将这些国家蛀虫清理后以为可以扭转乾坤,但是奈何朝廷上下都已经是腐败透了。
很多看起来清正廉明的臣子其实也是在大肆收敛钱财,根本就无法全部清除干净。
如果真的要全部清理这些贪腐的官员,那么明朝朝堂之上恐怕没有几个人了。
崇祯或许也知道这一点,因此清理掉客氏之后就收手了。
想必他的目的是为了震慑那些贪污的官员,但是很可惜这些官员互相勾结已经不怕崇祯帝了。
每个人上朝堂的目的已经不是想办法让明朝更好的发展,而是想办法怎么能把钱财全部收入囊中,待明朝灭亡以后能够有足够的钱财过完余生。
在这种情况下局面已经彻底无法挽回了,但是崇祯帝不想大明朝的基业葬送在自己的手中。
这样他将会是千古罪人,而且他也不想效仿前朝皇帝,在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让位给其他人。
面对李自成勇猛的起义大军,崇祯帝还是想破釜沉舟放手一搏的。
但是由于太多的蛀虫存在,国库已经非常的空虚。
崇祯帝
崇祯帝的性格及其与明朝灭亡的探究摘要:崇祯皇帝,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君主,庙号思宗。
他于公元1627年即位,共在位十七年。
崇祯帝朱由检好学勤政、严于律己,同历史上所有的亡国之君比起来,他的身上都不具备一个亡国之君该有的特征。
那么,明王朝的统治还会覆亡在他的手里,他应该对明朝的灭亡承担什么责任?本文就对这些疑问作以探讨。
关键词:崇祯、性格缺陷、明朝灭亡序言翻开史书,细细品鉴,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经历了许多次的王朝更替,但它们却都有着十分相似的命运。
在经过创业-怠业-亡业的过程后,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亡国之因却大体或因沉湎酒色荒怠朝政;或因昏溃无能终致误国而已。
但崇祯皇帝作为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却不像历史上其他亡国之君一样遭世人唾骂,反而却颇受同情和赞誉。
从表面看,这主要在于崇祯帝根本就不具备通常人们印象中亡国之主该有的品质。
暮在《甲申传信录》卷一中说:“上英谋天挺,承神庙、熹庙之后,励精图治,骎骎然有中兴之象。
然疆场外警,中原内虚,加以饥馑荐至,盗寇横出,拮据天下,十有七年,神器遽移,遂死社稷。
呜呼!英谋睿虑,曾不一施,其留恨又何极也!”显然,在他看来,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灭亡并不负有主要责任,而且他对崇祯的死表达了无限的遗憾与同情。
邹漪《明季遗闻》也把历史上一些因丧德误国的君主与崇祯作了对比,更加觉得明朝不应该亡于崇祯之手。
其具体是这样阐述的:“先帝以圣明在御,旰食宵衣比之太康之尸位,厉王之内嬖,哀、平之外戚,惠帝之昏弱,明皇之淫荡,道君之放逸,百无一似,谓宜治平立至。
而逆寇犯阙,身殉社稷,言天言人,都不可信。
”在这段话中,邹漪把崇祯皇帝同夏朝的太康,周朝的厉王,东汉的哀帝、平帝,西晋的惠帝以及唐代的玄宗和宋徽宗作了对比,认为崇祯皇帝要比他们强的多。
但无论怎样,历史事实却是崇祯是一个亡国之君,这也多少令人有些同情与惋惜。
的确,崇祯帝不算是一个很差劲的皇帝,至少比起数十年不朝,荒政怠政的万历帝和昏庸无能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来说崇祯皇帝倒可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了。
【明朝历史】乾隆皇帝评明朝末代皇帝:悲壮的死真的值得效仿-
【明朝历史】乾隆皇帝评明朝末代皇帝:悲壮的死真的值得效仿-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
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
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崇祯的错。
善良是人的天性。
人们对崇祯亡国抱有同情,主要是因为他在最后时刻壮烈殉国,而且留下了感人的遗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
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
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以死报国,其情其景,令人感动。
不过,崇祯帝将所有责任推给“众爱卿”,其反省、道歉显然并不那么真诚。
即便崇祯帝的检讨发自内心,然历史主义回望显然问题多多。
只是他的死太悲壮了,并不是所有末代君主都能做到,因而崇祯虽是亡国之君,但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其开脱。
1940年代,傅增湘为崇祯帝新写的碑文说:迄于思宗,运丁阳九,毅然舍身殉国,且遗书为万民请命,其悲壮之怀,沦浃于人人心腑者,历千龄万祀而未沫。
故明社久墟,而意概英风,未尝随破碎山河以俱逝。
此人心天理之公,故后世所宜崇敬者也。
况碧血遗痕,长留禁苑,吾人怵目恫心,宁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扬修烈也乎?崇祯帝舍身殉国,不忘百姓,其悲壮之怀历千古而弥新。
但从明亡反思,崇祯帝难道真的没有责任?责任肯定是有的。
“十全老人”乾隆大帝出于大清帝国长治久安的考量,很不赞同明亡之后政治家、历史学家对崇祯帝的评价,以为崇祯帝以死报国固然悲壮,但并不值得效法。
一个伟大的君主不是自杀,而是要凭借自己的智慧让帝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
崇祯帝悲壮地死了,并不能置换其应负的责任。
乾隆帝认为,故有善守之主,必无败亡之理。
既然将一个帝国折腾没有了,帝国第一责任人必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帝在临死前将明帝国衰败、灭亡的责任全部推给臣子,仅此事实就足以说明崇祯帝的糊涂、颟顸、不负责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崇祯皇帝抑郁人格与明朝灭亡
行为与态度 , 其总称为人格。 人格可以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抉择 , 从 而影响他
的事 业 。
明朝第 十 六 位 君 主崇 祯 皇帝 在 位 十七 年 勤 勤
恳恳 , 却因抑郁人格使 自己成为亡 国之君 。
初入 宫为 淑女 , 万 历 三 十八 年 十 二月 生 庄 烈 皇帝 。 已, 失光宗 意 , 被遣 , 薨 J 2 ’ 。皇宫 历 来 都是 母 以 子贵 , 但是 崇祯 帝 的生 母反 而是 因为有 了 自己的儿
己的能 力估 计 过 高 , 惯 于把 失 败 和 责 任 归 咎 于他
人; 同时又很 自卑 , 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 , 但从 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 , 认为别人存心不 良; 不 能 正确 、 客观 分析 形势 , 有 问题易从 个人 情感
出发 , 主 观片 面性 大 。一 般 这 类人 , 人 际关 系 十分 紧张 , 生 活多不 顺心 。
研究 的基 础上 , 运 用 心 理历 史 学 部 分 研 究方 法 , 从 人格 理论 角度 出发 , 着重 分析 崇祯 帝童 年抑郁 人格 的形 成 以及 人 格表 现和 对 明朝 命运 的影 响 。
为固执死板 , 敏感多疑 , 心胸狭隘; 爱嫉妒 , 对别人 获 得荣誉 感 到紧 张不安 ; 自以为是 , 自命 不 凡 , 对自
崇祯 皇 帝抑 郁 人 格 与 明朝 灭亡
尤玉龙
( 齐齐哈尔大学 文史学 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 6 1 0 0 6 )
摘 要 : 崇祯皇帝在位十 七年 , 兢兢业业 , 却成为历史 上的亡 国之君。 崇祯 早期形成 的抑郁人格 导致 了不 恰 当的做
事 方式, 行事风格 , 最终加速 了明朝的灭亡。
勤勉之帝也能招致覆国?细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勤勉之帝也能招致覆国?细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于煤山寿皇亭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5岁。
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蓝袍上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明史·本纪第二十四》)。
崇祯帝也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了,他于18岁(1627年)接手其兄熹宗朱由校的皇位,共在位17年,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一心想把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光复强大,然而此时的国家已是内忧外患、积难重重,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不是几味汤药就可以挽救的了。
让我们先为这位明朝老人诊断一下病情吧:一、旱灾、蝗灾带瘟疫,天灾连年可以说从崇祯帝即位到死亡的十七年里,中国北方蝗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饿死者无数,“死人弃孩,盈河塞路”,尤其在陕西,“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崇祯十三年(1640年),在河北地区又爆发了瘟疫,那时称“疙瘩病”、“疙疽病”后又发展成“肺鼠疫”,由于当时医学条件限制,再加上旱灾、蝗灾,几年的时间里蔓延扩散到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到崇祯十七年秋,累计死亡民众达千万人以上。
二、兵变、起义夹战乱,内乱不止崇祯元年(1628年),在旱灾、蝗灾和官府的压榨下,陕西等地终于爆发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高迎祥为起义军领袖的第一代“闯王”。
起义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至崇祯八年(1635年),全国势力强大的起义军已发展至十三家七十二营,他们在河南荥阳集会,并攻下了南直隶凤阳,甚至还挖掘了明的祖陵。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续称“闯王”,转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皇帝是昏君么 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是大明的亡国之君,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亡国之君都是非常昏庸的皇帝,正是因为其昏庸所以才导致了王国的灭亡,崇祯皇帝是昏君吗?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崇祯皇帝不能称之为昏君,因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只是明朝的积弊实在是太深了,崇祯皇帝无法力挽狂澜才导致灭亡。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不是昏君。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始了大力的整顿朝局,首先剪除了魏忠贤阉党,其果断和雷厉风行令人拍手称快。
并且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特别的勤政,真的可以说的上是“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崇祯皇帝殷殷求治。
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
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
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
同时整饬边政,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并且在个人生活上崇祯皇帝崇尚节俭,也不好女色,几乎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从崇祯皇帝的所有行为来看,实在是不能说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
既然崇祯皇帝不是昏君,而且勤政爱民,那么明朝为什么会在崇祯的手里灭亡了呢?明朝之所以有崇祯这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还难免灭亡的命运,完全是因为明朝的积弊实在是太深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朝走向衰亡,并不是一朝的昏庸所致,明朝的万历皇帝怠政三十年已经注定了明朝逐步的走向灭亡的命运。
崇祯皇帝虽然是有所作为,但是崇祯皇帝的能力却无法做到力挽狂澜,明朝的灭亡是崇祯的能力所限,也是明朝的腐烂已经达到了根部所致。
总而言之,崇祯皇帝不是一个昏君,只是一个时运不济的皇帝,接手了那么一个烂摊子,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无法做到力挽狂澜而已。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凡是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学家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的,一般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并且积极的付诸行动的君主,在崇祯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举措,但是却没有做到力挽狂澜,最终亡国。
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复杂的。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崇祯皇帝有着不同的评价。
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政治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的政治危机期。
他继位时,面临着多方势力的夹击,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
他又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领导能力,无法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政治决策往往是迟疑不决、犹豫不决的表现,使得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从政治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负面的。
经济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经济发展的低谷期。
他的统治时期,明朝的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国家财政状况非常困难。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加强对商人的控制、限制商品流通等,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萎缩。
从经济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也是比较负面的。
文化方面,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文化繁荣的时期。
他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积极推动科举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文化教育的普及率。
他还重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明朝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文化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积极的。
崇祯皇帝的统治期间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他的政治决策和经济政策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全面评价崇祯皇帝,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崇祯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他的统治期间是明朝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
虽然他的政治决策和经济政策存在问题,但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全面评价崇祯皇帝,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崇祯帝与阁臣关系探析
格 孤僻 。后 因西 李产 女 ,朱 由检 由东李 抚 养 ,东 李 天性 善 良 ,且 无子 嗣 ,对 朱 由检 的 生活 照料 细 心 备至 。天启 年 间 ,魏忠 贤 、客 氏专 政 ,对 庄 妃 十分 刻 薄 , “宫 中礼 数 多 被 裁 损 ”,生 活 清 贫 , 年 少 的朱 由检 深 受东 李生 活 习性 的感 染 ,继位 之 后 依 然 保 持 克勤 克 俭 , 以至 于 到 了 吝啬 的地 步 , “怀宗帝英 明勤俭 ,不可谓非令主 ,乃其受病独 在 慎金 钱 ”。父 亲 光宗 驾 崩后 ,兄长 朱 由检 继位 , 终 天启 一 朝 ,熹 宗并 无子 嗣 ,而朱 由检 作 为其 兄 天启帝 的血缘至亲 ,根据 《皇明祖训》 中 “兄终 弟及 ”成例 ,可继 皇 帝位 , 由此 遭 到 了 以魏 忠 贤 为 首 阉党 的忌惮 。
因而 ,朱 由检 在 藩 邸之 时 ,为 明哲 保身 “常 称 疾 不 朝 谒 ”,以此来 躲 避 魏 忠 贤 的猜 忌 。熹 宗 驾 崩后 ,留下 遗 诏 由朱 由检 继位 ,事 实 上 ,朱 由 检 也是 唯一 的合 法继 承人 。而魏 忠 贤准 备 阴谋 乱 政 ,秘 不发 丧 ,最终 在 张皇 后 的主持 下 请朱 由检 进 宫 。为避 免 阉 党加 害 ,朱 由检 十分 小 心 , “于 心 危 甚 ,袖 食 物 以进 ”,甚 至 在 夜 里 ,他秉 烛 独 坐 ,未 有丝 毫懈 怠 ,其 间有 一宦 官持 剑 走过 ,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不仅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有重大影响,而且是明代宦官出镇制度史上的重要内容。 崇祯帝在位期间三次遣派宦官出镇,除受天启年间遣派诸
边宦官镇守的影响外,与崇祯时军政形势的恶化,文官的腐败无能,崇祯帝的用宦思想和自身性格因素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崇祯朝出镇宦官
6.期刊论文关于明代戏剧家沈自征经历的一段史实考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4)
明代戏剧家沈自征其性格和气质颇具游侠色彩.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袭扰北京,沈自征奉大司马之命前往袁崇焕军营侦之,劝其入朝拜见崇祯帝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否定沈自征曾有入"袁营"的经历.但据各种史料看,沈自征的确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经历反映了明末的一段史实.
独裁的封建统治阶级穷凶极恶的反革命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垂死挣扎,深刻地揭示了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外强中干的封建
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真实地反映了处于封建末世的亡国之君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在皇权秩序分崩离析的形势下,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
悲剧的矛盾性格和世纪末情结,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地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独具特色的封建末世亡国之君的典型艺术形象.
进行"细读",指出他们论争的宗派特点.最后性格来探讨论战激烈的原因,指出八股文经历对艾南英的傲慢和"好辩"有深刻影响.
4.期刊论文李嫘刘宇亮评价三题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
在崇祯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时,首辅刘宇亮主动请缨外出督师抗敌.尽管其所处阶级与时代环境的局限决定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但此忠义
设有标下系统,标下建制构成、官丁人数、职能分配趋于稳定和成熟。崇祯朝先后遣派的出镇宦官有两种内型:监视太监和总、分监内臣。体统上,监
视太监职比监察巡视科道,总、分监内臣分别比同督抚。职权上,总、分监内臣除完全具备监视太监的职权以外,更多地参与军事剿御和边镇军政事务
。它们的职权具有四个特点:一职掌的相对独立性,二职权行使的会同性,三职权范围的模糊性,四职权受到诸方监督。 崇祯朝的宦官出镇,不
之举仍应受到肯定与赞扬.虽然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导致其为人理政时有疏忽.但一些论者仅凭<明史>中一段话焉不详的记载便断章取义,指责刘宇亮督师
之际临敌畏葸,"急趋晋州"躲避,而在"刘光祚案"的处理上则"出尔反尔,玩弄国宪",并进而据此否定刘宇亮的治绩与为人,这既是有悖于史实又是有失公允
的.
5.期刊论文永增崇祯皇帝的性格悲剧 -中国石油石化2005(12)
7.期刊论文谢晓丽.焦振廉《寓意草》成书及流传情况述略 -陕西中医2008,29(2)
<寓意草>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嘉言所作医案专著. 1喻嘉言事略喻嘉言,名昌,号西昌老人,新建(今属江西)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
于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得年七十九岁.根据<清史稿>等记载,喻嘉言自幼擅于文辞,性格放任不羁,明崇祯间以副榜贡生入都,上书言事,欲有所作为
2.中国历史研究社崇祯长编 1982
3.张廷玉明史 1974
4.计六奇朋季北略 1984
5.张德信略论崇祯帝性格的形成[期刊论文]-史学集刊 1994(2)
相似文献(8条)
1.学位论文吴兆丰明代崇祯朝宦官出镇研究——以京畿及周边诸镇为中心 2007
宦官出镇,即指宦官被派往边镇或内省协助、监督文武将吏镇守。明代的宦官出镇制度经历了萌发、形成、发展的过程。嘉靖十八年后,除南京等
3.期刊论文冯小禄.FENG Xiao-lu文社·宗派·性格--艾南英陈子龙之战再检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38(1)
以艾南英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几社和豫章文社的发展,对艾、陈之战重述,指出论战有两次,分别在崇祯元年秋冬间和崇祯二年秋,都与
复社、艾南英为文社的,而是采取的组织斗争策略.然后对艾、陈之战
新编京剧<袁崇焕>刚一亮相,即在沪一炮打响.平均票价400元的"京派"新戏,在有1 400个座位的上海美琪大戏院,连续两个晚上几乎座无虚席.这在传
统戏曲普遍不景气的今天,堪称了不起的成绩.上海的观众固然是冲着于魁智等名家名角去的,但375年前冤死于崇祯皇帝刀下的民族英雄袁崇焕,也给了这
出戏浓重的悲剧魅力.
万方数据
崇祯帝的性格特点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探微
作者:颜丙震
作者单位:安顺学院,政法系,贵州,安顺,561000
刊名:
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 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2009,(8)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张德信.谭天星崇祯皇帝大传 1993
万方数据
他尽管特旨批准,但对兵马减少而军饷增加开始怀疑。再加上周延儒及其同党一帮佞臣的恶意攻讦,朱由检对其疑心加重,信心逐渐动摇,以致最后中了后金的“反问计”,对袁崇焕重,朱由检反说:“慎重即因循,何益!”成基命再次叩头:“敌在城下,非他时比。”171朱由检仍不省悟,一意孤行,最终宣布袁崇焕罪状,随即将其磔于西市,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在财待农民起义问题I二,朱由检急躁、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也得到充分显现。崇祯六年,对农民起义主剿的曹文诏并取得辉煌战果,起义军损失惨重。在此关键时刻,骁勇善战的曹文诏被调往大同,不能不说是朱由检在用人上的一大失所致,实际上是朱南检见到兵部所议曹文诏“怙胜而骄”之词后,猜忌的心理驱使他很快接受了未验证的结论。崇祯九年(1636)十月,朱由检召杨嗣昌至京主持兵部。大加赞赏,便认为杨嗣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相见恨晚。杨每有所请,朱由检无一不听。杨嗣昌却在利用皇帝的信任排斥异已。杨早先与在京师近郊设防抵御的孙传庭有隙,在东、河北军务后,“疏淆陛见”。杨嗣昌怕他在皇帝面前揭露自己的过失,便将其奏疏退了回去。孙传庭一气之下耳聋加重,便“引疾乞体”。杨嗣昌又借机弹劾他“托疾,非真聋”。朱由检勃然大怒,将孙削籍为民。后命巡抚杨一催核实耳聋真伪。杨一傻核实后奏报:“真聋,非托疾。”嘲朱由检却不问青红皂白便将杨一催与孙传庭一并逮捕入狱。朝野百官都知是冤枉,但慑于皇帝的威严和喜怒无常的性格,谁也不敢替孙杨二人申辩,而杨嗣昌仍被朱由检信而不疑。农民起义的爆发壮大,需要综合治理,方有缓和之望。而驱使下,频繁调兵遣将,“先后被委任的杨鹤、曹文诏、陈奇瑜、洪承畴、杨嗣昌、孙传庭、李建泰等,几乎无不以责成期限始,以变成泡影终。结果或被遣戍,或被弃市,或被逼自杀,或被逼降敌,没有一个人有好的下场。”【1味由检刚愎自用到此等程度,难怿到了最后已经没有大臣肯为其效力。朱由检即位之初成功地隐蔽了自己,顺利地登上了帝谦虚、自立自强的性格带来的成功的一方面。然而,当其地位巩固以后,一味迷信手中的权力,这时其性格也就转化到了到了明朝末期,内部党争愈益激烈,相互争斗不已;自内阁首辅以下历任辅臣。以及大小官员,贪污纳贿之风日盛,不可遏止;朱由检对臣下猜忌多疑。责罚极严,一遇失误,非杀即贬,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尤其是其刚愎自用,辅臣及文武百官只求避祸,唯皇帝之命是从,不敢如实奏报或提出与皇帝相左的意见或建议。朱由检所呼唤的能臣,只不过是顺承己意的“良臣”;明朝中枢,日渐离析,以至处于崩溃边缘。边臣武将更是人人自危,重足而立,无心也无力备边御敌。偶与后金兵交战,或败或逃又难免受朝廷责罚;后期的将领却很难与袁崇焕、孙承宗相匹敌,因此,在与清军的交战中,明朝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了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可以说是崇祯帝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使明朝失去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支持,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农民起义屡抚屡叛,屡剿屡起,不能不说与各地镇攻北京城时,有的太监甚至给起义军通风报信,欲另谋明主。日开门投降。最后,各守城太监及将领纷纷开门迎降,也就不后金、农民起义,使朱由检顾此失彼,举止失措。日益激烈的党争,越发加重了朱南检的性格缺陷。形势越危重,其性格缺陷暴露越充分,对事变的处置便越无章法。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导致他自缢煤山的悲惨结局,明王朝也就在他手中【l】张德信,谭天星.崇祯皇帝大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34.【2l中国历史研究社.崇祯长编:卷l[MJ.上海:上海书店,1982:11.【3114][6117][81191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3-06790.【5】计六奇朋季北略:卷4【M】.北京:中华书局,1984:92.【101张德信.略论崇祯帝性格的形成【J】.史学集刊,1994,(2):28.作者简介:颜丙震(1979一)男。山东潍坊人,现为贵州省安顺学院政法系教师,2004年于曲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位,并不动声色地除掉r魏忠贤及其同党。这是朱由检谨慎、甘肃省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jlLj止.址j上..址.址.址.址.址.址j.L舢.址4Lj‘.址.址.址.址.址舢.摹ILJ.L.‘ILj-L4上-舢.‘屯舢J止(上接第27页)粹主义和El本帝国主义,成吉思汗是刽子手,征上是不同的。成吉思汗的战争表现为巨大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才促成了民族的融合和文明的融合;希特勒纳粹的批判,也无意否认血腥的历史事实,但笔者认为成吉思汗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表现的是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决定了他具有不同的本质、性质和特征。(1)成吉思汗与希特勒纳粹主总之,成吉思汗是历史杰出人物,是世界历史杰出人物。是基于人性的,是人性的发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下的偏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来评价,不能以他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是这个民族而不是那个民族,是这个民族的英雄那个民族的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物,应把它放在历史上来评价,从而考察历史趋势,以有用于现今。成吉思汗和他的铁骑发动了战争并最终取得了和平,展而不断改变,现实的人性也在不断演变。成吉思汗战争正性演变的规律,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进程以及人性发展的要求.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使人动物化,非文明化。(2)成吉思汗与希特勒纳粹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成吉思汗的战争是中华民主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表帝国主义是对其他困家和民族的侵略,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局,希特勒纳粹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以失败而告终。(3)成吉思汗与希特勒纳粹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在特①主要包括羯、鲜卑、匈奴、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在晋代。中国东部、西部和北部,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作者简介:刘会齐(1972-),男,天津宝纸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从事哲学、经济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