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说的建立——张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课件

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西奥多·施莱登首次使用“细胞”一词 来描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并提出了“所有植物和动物都由 细胞构成”的观点。
细胞学说的提
细胞学说的创立
1838年,德国动物学家特奥多尔·施 旺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植物 都由细胞组成,并指出细胞是生命活 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的内容
03
细胞学说的完善与发 展
细胞核的发现
总结词
细胞核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功能,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繁 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描述
细胞核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中有一个重要的结构,后来被称 为细胞核。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细胞核的功能,包括遗传信息的储存和表达等。
详细描述
通过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疾 病的精准治疗和个性化治疗,为患者带来更 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这些技术 也面临着伦理和安全等方面的挑战和争议。
05
细胞学说对现代科学 的影响
对生物学的推动作用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框架,为后续的细胞生物学、分子 生物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细胞功能的初步认识
随着对细胞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细胞在生命过程中的动的基本单位” 的观点。
02
细胞学说的创立
细胞的发现与命名
细胞的发现
细胞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荷兰显微镜学家安东尼· 范·列文虎克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红细胞和精子细胞。
染色体的认识
总结词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结构,由DNA和蛋 白质组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的结构和数量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
世界生物学史之十:细胞学说的建立

世界生物学史之十:细胞学说的建立世界生物学史之十:细胞学说的建立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诗人、自然科学家 J.W.von歌德认为有机界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神圣统一性与第一原理衍生出来的,即由共同的原型所组成。
德国自然哲学家、生物学家L.奥肯根据自然哲学思想与不确切的观察,提出由球状小泡发展成的纤毛虫是构成生命的共同单位。
学者们寻找动植物原型的思想对细胞学说的提出有一定影响。
19世纪20、30年代,有些学者提出“小球”可能是植物或动植物的基本结构。
其中法国生理学家H.J.迪特罗谢曾明确指出所有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由小球构成。
但是他所指的小球比较含糊,有时是细胞,有时是细胞核,也有时甚至是早期显微镜缺陷所造成的衍射圈。
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开始采用消色差显微镜。
1831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1835~1837年,捷克生物学家J.E.浦肯野及其学生G.G.瓦伦廷对构成动物某些组织的“小球”进行描述,并提到与植物细胞有相似性。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发表《植物发生论》,提出只有最低等的植物,如某些藻类和真菌是由一个单细胞组成的。
高等植物则是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单体即细胞的集合体;因而认为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
他还认为细胞的生命现象有两重性:一方面细胞是独立的,只与自身生长有关;另一方面又是附属的,是构成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发展了R.布朗关于细胞核的看法,认为核与细胞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并把它称为细胞形成核(cytoblast)。
他描述了先由粘液颗粒长成细胞形成核,再在其表面出现小囊,逐步形成细胞的过程。
他认为所有显花植物都具有共同的细胞形成规律。
德国动物学家 T.A.H.施旺于 1837年10月,获悉M.J.施莱登的研究成果而受到启发,认识到从细胞核入手对论证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一致性有重要意义。
他于1839年出版《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

细胞膜功能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3、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双 层 线粒体: 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膜
叶绿体: 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内质网: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对 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高尔基体: 动物细胞:与细胞分泌物有关 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 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 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 旋,直看清楚物像为止.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片表皮细胞
常用的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人类红细胞
二、对细胞的深入探索
二、对细胞的深入探索(细胞学研究的 发展) (一)显微细胞水平:原生质论;经典 细胞学;实验细胞学等。 (二)亚显微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 发明;物理、化学技术的建立等。 (三)分子细胞水平:从分子水平 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且有很多 重大发现。
炭疽杆菌为需氧芽孢杆菌,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在 无氧条件下则不生长。人和动物接触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 如空气、水、食物、土壤等,经皮肤伤口、皮肤黏膜、消化 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 疽、脑炭疽等。炭疽杆菌释放炭疽毒素,这种毒素能杀死血 液中的免疫细胞;增强微血管的通透性,导致出血和组织肿 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炭 疽杆菌作为生物武器的剂型就是其芽孢附着在一定的载体 (羽毛、树叶、昆虫或滑石粉等)上后,再进行大面积的扩 散传播。 炭疽杆菌虽有致病力强、感染后潜伏期短、致死率高等 特点,但让人感到恐惧的真正原因是它的高度隐秘性,发病 初期常被当作感冒、皮肤病,以致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抗生 素能够抑制炭孢感染,但条件是必须在接触炭疽杆菌后的48 小时内使用。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1.1《细胞学说的建立》优质课件(15张)(共15张PPT)

一切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主要意义:
1.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一门新学科—— 细胞学的兴起,使人们对生物体结构的认 识从器官层次进入到细胞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
1.细胞的发现 (1)1604年,荷兰眼镜商詹森制成世界上第一台 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10~30倍,可观察一些小 昆虫的整体形态。
Objective 物镜 Body Tube 镜管 Eyepiece 目镜
(2)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1635-1720)用自己 创造的复式显微镜看
到了软木片的细微结构,这种细微结构,其实就是软木 片死细胞的细胞壁。
命名为小室(cella),后译为细胞(cell)
软木切片细胞图
(3)1674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 (1632-1732)利用自己制作的放大倍数达 300倍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池塘中的原生动 物、牙垢中的细菌、鲑鱼的红细胞等。
草履虫 图
2.推进了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 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恩格斯对细胞学说 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它与进化论和能量守 恒定律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细胞学说的建立 __世纪由__和__两位科学家建立
了细胞学说。其要点有: (1) 细胞是一个__,一切__都是由
细胞发育而来,并由____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__的单位,既有它自
红细胞
通过大量的观察动植物及人体组 织的细胞装片,你能总结出哪些结论?
结论: 1.构成生物体的不同细胞,它们在
形态、结构、大小各不相同。 2.细胞在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特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一1.1《细胞学说的建立》优质课件(14张)(共14张PPT)

•
几种具划时代意义的显微镜
→
细 胞
组 织
细胞的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大小各不相同,与功能相适应, 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进而形成器官、系统、生物体。
对细胞的深入探究
三个时期
显微水平时期 亚显微水平时期 分子细胞水平时期
广阔前景
动物细胞的结构
单击画面继续
植物细胞的结构
单击画面继续
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动物和低等植物具有中心体
单击画面继续ຫໍສະໝຸດ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31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2021/8/312021/8/312021/8/31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312021/8/31August 31,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312021/8/312021/8/312021/8/31
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放大倍 数达几十万倍。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PPT精选文档共31页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细胞,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本构造,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把细胞说扩大到动物界,1858年德国病理学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的著名论断,至此细胞学说完全建立。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R.Hooke,1635-1703)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首次发现蜂窝状的植物细胞。
此后100多年间,许多学者对动植物细胞进行了广泛的观察,但对细胞的内在结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地位尚不明了。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本构造;细胞不仅本身是独立的生命,并且是植物体生命的一部分,并维系着整个植物体的生命。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A.H.Schwann,1810-1882)受到施莱登的启发,结合自身的动物细胞研究成果,把细胞说扩大到动物界,提出一切动物组织均由细胞组成,从而建立了生物学中统一的细胞学说。
1858年,德国病理学魏尔肖(R.C.Virchow,1821-1902)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的著名论断,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生命自然发生说的观点。
至此细胞学说才全部完成。
试讲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试讲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它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本次试讲中,我将为大家介绍细胞学说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性。
细胞学说起源于17世纪,当时荷兰科学家安东·范·李文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细胞学说,但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许多微小的生物体,这为后来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之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薄片中的细胞,并将其描述为一个个的小房间,这便是细胞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
19世纪初,德国生物学家马修·舒莱登和西班牙生物学家费利克斯·丘鲁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从而提出了细胞学说的基本原理:所有生命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而细胞则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细胞学说不断发展和完善。
20世纪初,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廉·休谟和安德鲁·方丹对细胞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细胞器学说,即细胞内部有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更是使细胞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分子生物学家发现,细胞中的生命活动是由遗传物质DNA控制的,而DNA通过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来实现。
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细胞学说的范围,还为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是生物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它为我们认识生命提供了基础,也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胞学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生物学领域,还渗透到了医学、环境保护、工业等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应该对细胞学说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高二生物课件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分解

胡克和他的显微镜
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的切片, 发现软木片是由许多小室组成的, 并将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自制了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 观察到池塘水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
建立过程3.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1838年,施莱登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1804年施莱登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医生家庭里。年轻时他是一名律师。1833年, 施莱登开始研究自然科学,1835年他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受老师指点开始了 对植物细胞学的研究。
当一次偶然的机会施莱登和施旺一起用餐时,这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向施旺 指出,细胞核在植物细胞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他灵感大发, 等到用餐结束后,施旺立刻着手证明动物细胞中细胞核的存在。
细胞生长大的原因:
1.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 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 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 细胞核中的DNA是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 增加的,如果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 就会过重。
“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 各种功能的基础”
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施旺:“现在我们已经推倒了分隔动植物的巨大障碍。”
建立过程4.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1858年,德国医生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别的活细胞”
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不同的细胞,大小的差别很大(微米um)
最小——细菌类的支原体的细胞,直径为100nm 最大——鸵鸟蛋的卵黄
人体的淋巴细胞, 仅6 μm ;血小板 仅4 μm 人体内最大的是成熟的 卵细胞0.1mm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1.2.3《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教学课件(共24张PPT)

病理学家、政治家。细胞病理学创始人,总结 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名言 “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至今未 被推翻。
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细胞学说(补充)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5、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B.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C.它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是多位科学家在探索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而建立的
谢谢!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最早对生命体进行研究的是谁? 他们是如何研究的? 有什么发现?
发现历程-人体解剖
安德烈·维萨里 (Andreas Vesalius) 比利时 解剖学家盖仑的追随者和批判者,通过对大量人体标 本的解剖,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 平的结构。 相关故事:与宗教的冲突,夜半盗尸,宗教迫害
1.细胞学说揭示了 A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B 生物体的统一性 C 细胞核中产生新细胞 D 人类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2.人类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科学家是 A 施莱登和施旺 B 罗伯特·虎克 C 列文·虎克 D 马尔比基
3、下列不是细胞学说内容的是( ) A.细胞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B.生物体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 C.细胞来源于细胞 D.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元 4、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个学科的科学价 值主要是( ) A.告诉人们所有的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B.证明了生物的统一性 C.说明了动植物细胞是一样的 D.使人们对生物体的认识进入分子水平
1.维萨里
A.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洋葱表皮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在结构上 的区别是 ( ) • A.细胞核 B.细胞膜 • C.细胞质 D.细胞壁 6、下列生物不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 • A.大肠杆菌 B.蓝藻 • C.酵母菌 D.脊髓灰质炎病毒
• 7.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40X时,则视野内 的物像放大倍数为 A.长度和宽度均放大400倍 B.面积放大了400倍 C.长度或宽度放大了400倍 D.标本体积放大了400倍 8.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装片的程序是 ①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移走,换上高倍物镜 ②在低 倍镜下找到目标 ③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 ④调细准 焦螺旋和反光镜,直至视野适宜、物象清晰为止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③④②①
9、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镜与低 倍镜相比 ( ) A、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象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物象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10.下列显微镜操作的方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C) (1)对光时,阳光照在反光镜上,视野越亮越好 2在进行低倍物镜与高倍物镜的转换时,扳动物镜 转动较省力 3使用完毕之后,要用干布拭去载物 台上的水和赃物 4装箱之前,应下降镜筒,使物 镜插入通光孔中 5取、放显微镜时,要左手托镜 座、右手握镜臂,并且要轻拿轻放 A、123 B、124 C、35 D、234
细胞学说要点
•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 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 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 体的生命起作用
•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科学发现的特点
长期性: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合作性: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
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
的结构基础。
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 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 进程。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 ①蓝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⑧链霉菌 A、①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⑥⑦
2、某单细胞生物,体内不具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它 最可能是( ) A、真核生物 B、异养生物 C、无核膜生物 D、有线粒体生物
3、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 A.细胞的多样性 B.细胞结构的复杂性 C.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D.生物界的多样性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蓝藻进行光合作用 B.蓝藻是自养生物 C.大肠杆菌是腐生类异养生物 D.大肠杆菌进行寄生生活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从发现细胞和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的角度来介绍
维萨里 施旺
比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虎克
列文虎克 马尔比基
魏尔肖…
施莱登
耐格里
2.从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序来介绍
肉眼观察 光学显微镜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
3.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观察
解剖人尸体
观察死细胞
观察动、植物的活细胞 观察受精卵的分裂……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同努力的结果。
技术性: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
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继承性、修正性: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
科学发现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需要理性思维和
实验的结合。
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
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