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章法结构
章法格古诗格式
章法格古诗格式
1、四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2、五言体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3、六言体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
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4、七言体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
它起于民间歌谣。
5、杂言体
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病后登快哉亭诗歌章法结构
病后登快哉亭诗歌章法结构一、首联——点题与起兴。
诗的首联“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先写了雨后的蝉鸣。
这里的“经雨清蝉得意鸣”,诗人描绘出一幅雨后蝉欢快鸣叫的画面。
这一景象的描写,一方面是眼前实景的呈现,另一方面也有点题的作用,因为他是在病后登上快哉亭看到的这一景象。
而“征尘断处见归程”则是由眼前景引发的联想,那远方的道路上征尘消失之处,仿佛就是自己的归程。
这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情绪的基调。
就像是一场戏的开场,先把舞台背景和主角的初步心境给展现出来了。
二、颔联——承接与拓展。
颔联“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承接首联,开始深入到诗人自己的状态。
“病来把酒不知厌”,诗人因为生病,只能借酒消愁,而且还“不知厌”,这就把病中的那种烦闷、无聊和无奈的情绪进一步表达出来了。
“梦后倚楼无限情”,从喝酒写到做梦后倚楼眺望,“无限情”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情感,比如思乡之情、对自己病体的忧虑、对未来的迷茫等等。
这一联在首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诗人病后的状态和内心丰富的情感给展开了,就像是舞台上的主角开始详细诉说自己的故事一样。
三、颈联——转换与深化。
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这一联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之处。
诗人的视角从自身转向了外界的景色。
他看到乌鸦带着夕阳的余晖飞向古老的寺庙,荒草把郊野的景色延伸到荒城之中。
这一景象充满了一种衰败、凄凉的感觉。
这里用乌鸦、斜阳、古刹、荒草、荒城等意象,把那种孤寂、落寞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浓烈。
从章法结构上来说,这是从对自己内心情绪的直接表达,转换到借景抒情,通过外界景色的描写来进一步深化自己内心的那种惆怅和落寞的情感。
就好比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中间,突然插入一段外界环境的描写,但是这个环境描写又和自己的心境息息相关。
四、尾联——收束与点题升华。
尾联“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又回到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上。
“故园又负黄华约”,说自己又辜负了和故园的菊花的约定,也就是不能按时回到故乡。
古诗的章法结构
古诗的章法结构【一句一景】所谓“一句一绝”,即每句写一个景。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照应】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
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不对称性】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唐代绝句,一般是在第三句转出新意,整首诗可以均衡地分成前后两层意思。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有感而发。
这是一般结构的常规格式。
但诗人们有时也要突破这种常规,将一句诗构成的画面和另外三句诗构成的截然相反的画面组结在一起,利用这种篇幅分合的一与多的悬殊表达出作者别样的情感。
这样,不仅能使主题更加突出,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诗没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画作,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赏一幅高明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画外;就像进入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就像口含橄榄,品味丰富,余韵悠长;就像观赏杂技魔术节目,起伏跌宕,精彩纷陈……绝句的章法。
绝句,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古绝、今(近)绝,其章法无非是“起——承——转——结(合)”。
起,就是起头、开篇;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结(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首句交代事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臣;次句接着说贾谊就是“逐臣”中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者(自然被召入京);——但诗意在此却发生了“转折"——“可怜”(就是可惜可叹的意思)、“虚”,文帝对他再好也是“虚”的空的!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治国安民之策,却热衷于鬼神之道,这样的“领导”之下,贾谊纵有满腹经纶,纵有治国雄才,也是无法施展的了!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哟!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起——深秋季节沿着一条长长的山间石道上山(点题“山行”);承—-行进间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家隐隐约约,美景摇曳;转—-诗人并没有继续向山中走,而是“停车”止步了,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深秋的枫林吸引了诗人;结——经霜后的枫叶真美呀,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胜过初春的红花呢!(升华到哲理的层次:谁说秋天就一定意味着凄凉呢?)试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笔锋腾挪,转出新意,而是沿着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写如何攀山,如何探访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 绝句的转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
诗经的章法结构
诗经的章法结构
诗经的章法结构是指诗经这部作品的整体组织结构。
诗经的章法结构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风、雅、颂、雅颂和杂诗。
1. 风:风是指古代民歌。
诗经中的风共有15篇,共收录了160首古代民歌。
每篇风由多首歌谣组成,歌谣内容主要表达了对爱情、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慨。
2. 雅:雅是指古代朝廷宴会上唱的歌曲。
诗经中的雅共有40篇,每篇雅由多首歌谣组成。
雅的内容主要以祭祀、宴会等官方场合为背景,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对社会稳定的愿望。
3. 颂:颂是指赞美君主的歌曲。
诗经中的颂共有8篇,颂的内容主要赞美了周朝的君主和社会制度,以及对君王的期望和祝福。
4. 雅颂:雅颂是雅和颂两种体裁的合集,共有31篇。
雅颂的内容既赞美君主,又融入了一些民间歌谣和风俗习惯,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
5. 杂诗:杂诗是指风、雅、颂以外的其他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杂诗共有105篇,内容涵盖了各种主题,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慨。
总体来说,诗经的章法结构以风、雅、颂为主,并穿插了雅颂和杂诗,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情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事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
诗歌的结构章法指的是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法。
通常情况下,诗歌的结构章法包括四个方面:格律、结构、意象和意境。
1.格律:指诗歌的音乐结构,包括韵律、节奏、韵脚等。
2.结构:指诗歌的组织结构,包括段落、行数、句子结构
等。
3.意象:指诗歌的意境、氛围和情感,以及诗歌中出现的
具体意象。
4.意境:指诗歌整体的意境、氛围和情感,是诗歌整体呈
现的一种心理意境。
通过运用这些方面的手法,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诗歌结构和意境,使诗歌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诗词的章法,句法
而句法,是构成诗句的一些规则。
我们先来说一下句法。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诗句构成的一般结构。
就五言诗来说,基本句式的构成是,二下三句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句形是五言诗句的常用句型。
所以说,这种句型是五言诗的基本句型。
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都是采用的这种句式。
除此之外几种一般句式。
如,二一二句式,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二二一句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几种句式,都是五言诗的常用句式。
七言诗的基本句式是四下三也就是,前四后三。
如: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
雨前初见--- 花间蕊,雨后全无--- 叶底花。
句子的结构是,前四后三。
这种四下三的句型,是七言诗的基本句型。
在七言诗的句子中用的十分普遍。
除此之外,和五言诗一样,也有很多一般句型。
如,四一二句式年年喜见-- 山-- 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这些都是七言诗常用的句型。
此外,也有很多特殊的句式,但在古人的诗词中应用的并不十分普遍。
如;五言诗的,三下二,一二二句型。
七言诗的一三三,二下五,五下二,等等句型。
在古人的诗词中用的比较少见。
以上是就句式来说诗词的基本句法。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在诗词的句子中,有一个字,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字,这就是,眼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所以这个眼字,就是这么来的。
眼活,全句活,眼不开,全句无味。
所以呢,这个字在诗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方,灵山()静水在括弧中填入不同的字,就会使整句意思不同。
所以说,这个字,在整句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我们来具体的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这两句中的,咽,和冷字,就是这两句的眼。
眼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古人又把眼,称之为炼字。
千锤百炼的意思。
因为这个眼字,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在斟酌这个字的时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 泉做了铺垫。
②“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 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 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 b.铺垫下文。 练中悟6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 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妙处。
解析 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 情。
(2)章法构造(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 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 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构造章 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 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 是收束全诗。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 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练中悟3 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 项(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章法结构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 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 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 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 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 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
“承”、“转”、“合”。这是古人写诗填词 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 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
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注意: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 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 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 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 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 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 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 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 。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 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 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 破。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 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 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 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 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 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诗歌章法结构》课件
02
诗歌章法结构的构成要素
韵律
总结词
诗歌的韵律是其章法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通过音节、音韵和声调的变 化,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详细描述
韵律是诗歌的骨架,它决定了诗歌的 节奏和旋律。通过运用不同的韵脚和 声调,诗人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情感和 氛围,使诗歌更加动人和难忘。
节奏
总结词
节奏是诗歌的内在规律,它通过语言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感。
阅读中的应用
理解诗歌主题
评价诗歌质量
掌握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把握 诗人的创作意图。
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助于读者对诗 歌的艺术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判断其 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巧。
感受诗歌美感
章法结构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分析章法结构,读者可以更 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 的美感。
诗歌章法结构的重要性
01
02
03
表达情感
合理的章法结构能够更好 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使诗歌更加感人。
增强表现力
章法结构的变化和对比能 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 诗歌更加生动和有趣。
形成风格
章法结构是形成诗歌风格 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 章法结构能够形成不同的 诗歌风格。
诗歌章法结构的分类
按形式分类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教学中的应用
教授创作技巧
在诗歌教学中,分析经典诗歌的 章法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创作 技巧,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
培养审美能力
通过对章法结构的讲解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
诗歌。
促进跨学科交流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课件
子黄时雨。(
)
6、赋、比、兴
赋: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区1、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起逑兴。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
3、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
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赋
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宋) 欲扬先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举例: 2、贾生 李商隐
欲抑先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
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 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 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
2 曲__笔__入__题_: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得好,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点: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面: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举例: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写尽了 环境的苦寒与孤静;“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点面结合,凸显“蓑笠翁”坚忍不拔,卓尔不群的形 象特征。
诗歌结构章法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抒情)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句渲染气氛 首句渲染气氛 阕 主句写景 上片上片 阕 主句写景 写景写景 次 次
词
词
下片 阕 :抒情 主
下片 阕 :抒情 主
尾句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尾句过渡
故 事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 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 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 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 “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 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 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 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 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 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 板上晒冬瓜 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 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 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 “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的章法结构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诗没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画作,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赏一幅高明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画外;就像进入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就像口含橄榄,品味丰富,余韵悠长;就像观赏杂技魔术节目,起伏跌宕,精彩纷陈……
绝句的章法。
绝句,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古绝、今(近)绝,其章法无非是“起——承——转——结(合)”。
起,就是起头、开篇;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结(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首句交代事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臣;次句接着说贾谊就是“逐臣”中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者(自然被召入京);——但诗意在此却发生了“转折”——“可怜”(就是可惜可叹的意思)、“虚”,文帝对他再好也是“虚”的空的!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治国安民之策,却热衷于鬼神之道,这样的“领导”之下,贾谊纵有满腹经纶,纵有治国雄才,也是无法施展的了!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哟!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起——深秋季节沿着一条长长的山间石道上山(点题“山行”);承——行进间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家隐隐约约,美景摇曳;转——诗人并没有继续向山中走,而是“停车”止步了,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深秋的枫林吸引了诗人;结——经霜后的枫叶真美呀,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胜过初春的红花呢!(升华到哲理的层次:谁说秋天就一定意味着凄凉呢?)试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笔锋腾挪,转出新意,而是沿着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写如何攀山,如何探访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
绝句的转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
因而学习写绝句,必须在第三句上下功夫,多琢磨,多体味。
历来诗家也是十分重视第三句,有不少好的经验总结,堪为今日之借鉴。
如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有论:“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可以说,第三句是绝句写作的“牛鼻子”。
1. 人→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2.景→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2. 人→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己→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往→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5.现在→将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6.果→因: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刘采春《望夫歌》)7.实(实景)→虚(想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另如动→静,视觉→听觉,远→近,山→水,天→地,动物→植物,所思→所为,叙(描)→议……反之亦然。
当然,上述这些类别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
孤立静止的。
很多时候,是结合、综合起来运用的。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就是由静(花枝)到动(鸟),由植物到动物,由视觉到听觉,由地面到空中,从正面到侧面,各时空元素交织融合,烘托渲染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画面,诗人的喜悦之情洋溢其中,跃然纸上。
我们强调第三句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一、二、四句就可以信手而为了。
那也是有规矩,有规律,有技巧的。
起句,基本要求是“开门见山”,即前述杨载所言“平直叙起”。
尤其于绝句而言,篇幅短小不可迂回,而要紧扣诗题,贴近主旨。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值得注意,那就是题目的利用。
比如《竹里馆》、《登鹳雀楼》就是典范,诗文中都充分利用了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前者实际上是“独坐”在“幽篁”中的“馆”里的;后者,诗人在题目已经“登鹳雀楼”了,所以开篇就直接写登楼后之所见:“白日依山尽,……”,这就是高明之处。
第二句“从容承之”,就是要求接得自然顺畅,使首句(包括题目)的内容得以延伸和扩展,为下面的“转”作好铺垫,蓄足“势”。
第四句作“结”,要求“画龙点睛”,升华诗意,往往也是全诗“出彩”的地方。
结得好,顿令全篇生辉;结得不好,便“点金成铁”,“鸡汤变清水”!好的结句,应如钢锤撞金钟,振聋发聩,余音袅袅;要含蓄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从技术、技巧的层面讲,结尾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以“理”结。
即用议论作结。
议论往往流于说教,不易打动人。
这就要求前面的铺垫、蓄势要好。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的《贾生》。
——以“情”结。
即以抒情感慨作结。
一般是由景及情、触景生情,或是一种情感的深化。
如前面杜牧的“替人垂泪到天明”句。
再如武元衡《寒食下第》: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以“景”结。
即以景物描写作结,把诗人的情感、情绪及议论观点,融入景物之中。
这种结的方式,比较多用,结得好就别有韵致。
如李白的“惟见长江天际流”,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还需说明的是,以上所讲绝句四句各司起——承——转——合之职,只是就一般而言的。
实际有很多灵活变通的。
如第一句起,二三句承,第四句既转又结。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还有一二句起,三句转,四句结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还有一句起,二句承,三四句并列转结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还有一二句并列而起,三四句并列作结,像两副对联;或一二三四句平分秋色,像四扇屏风。
其间并无明显的起承转结关系。
这种情况多见于写景的山水诗,几幅景色用“蒙太奇”手法组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掌握了绝句的章法,加以推演,律诗的章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不外乎“起——承——转——合”,只不过绝句是以“句”为单位,律诗以“联”为单位罢了。
其中的规律变化,都是一致相通的。
至于词的章法,最一般的格式是分上下两阕(或两片),“过片”便是转折,或上实下虚,或上景下情,或上叙下议,或上古下今,等等等等。
反之亦然。
拿几篇名作解剖分析一下,就能悟出个道道来。
以后有机会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