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_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繁体)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3)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3)方今取土,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
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者,公卿之选也。
记不必强,诵不必博,略通于文辞,而又尝学诗赋,则谓之进士。
进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选也。
夫此二科所得之技能,不足以为公卿,不待论而后可知。
而世之议者,乃以为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常出于此,不必法古之取人然后得士也。
其亦蔽于理矣。
先王之时,尽所以取人之道,犹惧贤者之难进,而不肖者之杂于其间也。
今悉废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驱天下之才士,悉使为贤良、进士,则士之才可以为公卿者,固宜为贤良、进士,而贤良、进士亦固宜有时而得才之可以为公卿者也。
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
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慎择者,公卿而已。
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类以聚于朝迁,则百司庶府,无不得其人也。
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类聚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虽有贤智,往往困于无助,不得行其意也。
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类以聚于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类以备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于州郡。
则虽有同罪举官之科,岂足恃哉?适足以为不肖者之资而已。
其次九经、五经、学究、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尝患其无用于世,而稍责之以大义矣。
然大义之所得,未有以贤于故也。
今朝廷又开明经之选,以进经术之士。
然明经之所取,亦记诵而略通于文辞者,则得之矣。
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于天下国家之用者,顾未必得与于此选也。
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武王数纣之罪,则曰:“官人以世。
”夫官人以世,而不计其才行,此乃纣之所以乱亡之道,而治世之所无也。
又其次曰流外。
朝廷固已挤之于廉耻之外,而限其进之路矣,顾属之以州县之事,使之临士民之上。
岂所谓以贤治不肖者乎?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数千里之间,州县之吏,出于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属任以事者,殆无二三,而当防闲其奸者,皆是也。
《张衡传》补充注释
《张衡传》补充注释【游】同“遁”。
外出求学;出仕。
《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之力者。
”宋苏舜钦《推诚保德功臣太子太保韩公行状》:“皇考以明^游京肺,遂家焉。
”鲁迅〈伪自由书〉彳爰记》引《黎烈文启事》:“烈文去蕨游欧息帚来,客居禧上。
”【贯】2[g u a n《X马']1.学习;复习。
《国语•鲁语下》:“查而^^,夕而曾彳复。
”韦昭注:“贯,雪也。
”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刖又^^^籍,俾逢奥羲。
”《明史•文苑传序》:“饰友^鼠擘有本原。
”2.熟习;熟练。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射御贯刖能掩禽。
”杜预注:“贯,雪也。
”晋陆机《演连珠》之二二:“臣^巧翥於器,曾敷刖贯。
”清黄宗羲《前乡进士泽望黄君圹志》:“六蕨畤,沿河搠蟹焉激,有塾自幅皆之曰:‘蟹精善搠蟹。
’涕望以搠蟹之杖跨之疾走而鹰曰:‘熊子贯乘熊。
‘塾自演宿颈昊之。
”【优c O n g容】1.举动。
《礼记•缁衣》:“畏民者衣服不肃优容有常。
”孔颖达疏:“雕容有常者,优容,言胃聚勤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怀沙》:“重莘不可谭兮,孰知余之优容!”王逸注:“优容,聚勤也。
”《文选•枚乘〈七发>》:“聚芳芬修,尚L於五凰,徙容猗靡,消息Uli。
”吕延济注:“优容,彳酋聚勤也。
”参阅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
2.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书•君陈》:“宽而有制,优容以和。
”《庄子•秋水》:“僮鱼出遁优容,是鱼之攀也。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下赢耋而周霓兮,步徙容於深宫。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略优容朗雅,本自天资。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其弟伺^,彳隹容言之。
”元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彳隹容,不大磬色。
”杨朔《中国人民的心》:“他的神情很从容,象是睡觉。
”【淡静】淡泊宁静。
《彳汉书•张衡传》:“常优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交往;结交。
《礼记•乐记》:“射乡郎食饕,所以正交接也。
”《汉书•刘向传》:“向禹人曾易辗威倭,廉靖攀道,不交接世俗。
变法革新和陶冶人才——评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作者: 吴玉琦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小学教育
页码: 85-91页
主题词: 上皇帝万言书;北宋王朝;人才选拔;熙宁;庶族;嘉祐;批判态度;统筹全局;教育工作;极言
摘要:王安石在执政期间,为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从广大庶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极力提倡和推行变法革新运动。
同时,他也十分关心教育工作,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而且还亲自领导了熙宁年间的兴学运动。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亦称《上皇帝万言书》,写于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
王安石在上书中针贬时弊,极言变法;并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全面阐述了陶冶人才的思想。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以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广阔视野,统筹全局,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陶冶人才措施,既解决了人才的有效培养问题,又解决了人才的必要待遇、合理选拔和恰当使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他的这些见解,尽管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从陶冶人才的角度看,不无可取之处。
我们应以批判态度,认真研究,推陈出新,引为借鉴。
精编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资料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本篇成文时间有说是宋仁宗嘉祐三年,即1058年(见《王安石文选译》第1页,刘学锴、余恕诚译注);也有说是嘉祐四年或之后(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9页,邓广铭著)。
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王安石是在被调进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之后写作本篇的;区别只是成文的具体时间。
[原文]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
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蒙恩备使一路:应该是指此前担任的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官(简称提点江东刑狱)。
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司法主管,根据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第443页引《宋史》原文:“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及举刺官吏之事”,我们可以看到该官阶职责不仅是监察司法公正,还兼管廉政检察。
路:北宋的行政区划称谓,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王安石于宋仁宗庆历二年,即1041年进士及第之后,历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厅公事(相当于幕僚,秘书)、知明州鄞县、舒州通判、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其中只有最后这个职务是路一级的官职。
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是指宋仁宗嘉祐三年十月,仁宗诏命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
据邓广铭教授推测:王安石并不愿意到京城就职,直至嘉祐四年的春夏之交才正式到任(见《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28页)。
当以使事归报陛下:应该把地方任职的情况加以禀报。
敢缘使事之所及:尝试根据任职所接触的情况。
冒言:狂妄大胆地评论。
择其中:挑选其中还算恰当的部分。
[原文]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
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
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2)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2)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
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
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
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
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
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
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面顾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
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
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
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此之谓也。
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
其所陟者,则皋陶、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
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
此任之之道也。
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当时人君,又能与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诚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无疑,而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
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
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
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
讲说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
而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
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
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doc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翻译、解析.doc 臣愚蠢无能,蒙恩准备派一路。
现在又蒙恩召回朝廷,有什么职责,而当以使事情回报陛下。
不知道自己无法称职,而不敢沿着使事之所及,冒着谈论天下的事情。
陛下仔细考虑而选择其中,很幸运!我看到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睿智的才能,早起晚睡,没有一天的放松,声色犬马、观游玩喜欢的事,没有丝毫的蒙蔽,而仁民爱物的意思,天下人信服,但又公开选拔天下所愿意辅佐您的,属的任务,而不倾向谗佞奸邪狡诈的我。
这虽然二帝三王的用心,不过如此罢了。
当他们丰衣足食,天下大治。
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对内则不能不以国家担忧,外就不能不害怕在夷狄,天下的财力天以贫困,而风俗一天天把坏,各地有志之士,諰諰却常常担心天下的长期不安。
这是什么缘故呢?困难在于不知道法度的缘故。
现在朝廷法令工具,什么都有,我认为没有百佛法的人,为什么呢?如今的法度,多不合乎先王的政治原因。
孟子说:“有仁心仁听到,而我没有给百姓的,为政不遵循先王的制度原因”以孟子的学说,看看现在的错误,正是在这里了。
现今的时代,离开了先王的时代很遥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遇到的情况不一,而要想完全遵循先王的政治,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但是,我认为现在的错误,担心在不取法先王的政令的人,认为该法其意蕴。
夫二帝三王,相距大概有一千多年,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准备好了。
他所遭遇的变化,所遇之势,也各不相同,他布置的方法也都不同,而他们治理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没有不相同的。
所以我说:该方法其意蕴。
法律的意图,就我所改变列改革,不至于倾覆震惊天下的耳目,隗嚣天下的人,而本来就合乎先王的政令了。
虽然这样,因为现在的趋势推测的,陛下虽然想改革变易天下的事,合乎先王的意旨,他一定不能了。
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明睿智的才能,有仁民爱物的意思,诚加的意,那么有什么做不成,什么不能得到?但我却认为陛下虽然想改革变易天下的事,合乎先王的意旨,他一定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国家人才不足的缘故,而有的中兴的名字啊。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创立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熙宁年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答案】B【解析】《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注云:“周宣王时(前827~前782)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又注:“《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今已失传。
3.“学田”制度是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答案】B【解析】宋朝官学制度,继承和发展唐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其中一点是学田制度的确立。
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学田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实始于宋朝。
在这以后,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
4.“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答案】B【解析】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书院在唐萌芽时,多为个人或家族读书治学之所,既不普遍,也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
至宋朝,不仅书院的数量大为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方,并且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书院内部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由“年德老成”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5.《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制定的。
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精心编撰了《四书章句集注》等多种教材,制订了中国书院史上纲领性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七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含答案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
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
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
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济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
“札子”,古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就属这种文体。
策,又叫“策论”,是臣下向皇上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一种,它始于汉代的晁错。
策论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
制策又称策问,是朝廷考选进士时所出的问题。
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教战守策》是一篇对策。
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61)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上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960)共108年,称“百年”是举其成数。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8年即位时只有20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对。
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
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于下情已有所体恤。
中经丁忧,21岁入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进士榜。
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
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
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
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文言文阅读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那么食之,寒者那么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 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日:“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假设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日:“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日:“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日:“为之奈何?”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常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日:“令吏养之。
"晏子日:“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日:“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日:“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日:“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小题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土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土/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A.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B.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C.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D.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那么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小题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其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试译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三
试译王安⽯《上仁宗皇帝⾔事书》之三原⽂:商之时,天下尝⼤乱矣。
在位贪毒祸败,皆⾮其⼈。
及⽂王之起,⽽天下之才尝少矣。
当是时,⽂王能陶冶天下之⼠,⽽使之皆有⼠君⼦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官使之。
《诗》⽈:"岂弟君⼦,遐不作⼈。
"此之谓也。
及其成也,微贱兔置之⼈,犹莫不好德,《兔置》之诗是也。
⼜况于在位之⼈乎?夫⽂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则服,以守则治。
《诗》⽈:"奉璋峨峨,髦⼠攸宜。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王所⽤,⽂武各得其才,⽽⽆废事也。
及⾄夷、厉之乱,天下之才⼜尝少矣。
⾄宣王之起,所与图天下之事者,仲⼭甫⽽已。
故诗⼈叹之⽈:"德輶如⽑,维仲⼭甫举之,爱莫助之。
"盖闵⼈⼠之少,⽽⼭甫之⽆助也。
宣王能⽤仲⼭甫,推其类以新美天下之⼠,⽽后⼈才复众。
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复有⽂、武之境⼟。
故诗⼈美之⽈:"薄⾔采芑,于彼新⽥,于此 亩。
"⾔宣王能新美天下之⼠,使之有可⽤之才,如农夫新美其⽥⽽使之有可采之芑也。
由此观之,⼈之才,未尝不⾃⼈主陶冶⽽成之者也。
所谓陶冶⽽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已。
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诸侯,⾃国⾄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所观⽽习者,皆先王之法⾔德⾏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者,则⽆不在于学。
此教之之道也。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
何谓饶之以财?⼈之情,不⾜于财,则贪鄙苟得,⽆所不⾄。
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庶⼈之在官者,其禄已⾜以代其耕矣。
由此等⽽上之,每有加焉,使其⾜以养廉耻⽽离于贪鄙之⾏。
犹以为未也,⼜推其禄以及其⼦孙,谓之世禄。
使其⽣也,既于⽗⼦、兄弟、妻⼦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憾矣;其死也,⼜于⼦孙⽆不⾜之忧焉。
古代文学成人本科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诗经选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间的诗歌。
2、建安时期五言诗最伟大的创获是蔡琰所作的(《悲愤诗》)3、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是(嵇康)和阮籍4、中唐最富创意的诗人是(李贺)。
5、北朝乐府的代表作是(《木兰辞》)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7、(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被梁启超誉为“秦汉以后第一大文”。
8、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柳宗元)是大量为普通人立传的第一人。
9、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10、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是讽刺假隐士之作。
1、《诗经》主要体式是(四)言,也有少数杂言。
2、现存最早的七言绝句是汉代的(《垓下歌》),每句中夹一个兮字。
3、西晋太康诗人(潘岳)的《悼亡诗》为传统诗歌开出一个专题4、(谢灵)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诗人5、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6、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作是(《韩非子》)。
7、“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苏洵)的《六国论》。
8、被鲁迅先生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曹操)。
9、枚乘的(《七发》)是汉代散体赋的奠基之作。
10、《登楼赋》的作者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
1、宋玉目前公认可信的楚辞作品是(《九辩》)2、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出自(《归园田居》)4、“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出自(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5、明初推重唐诗的代表著作是(《唐诗品汇》)6、气盛辞壮是(《孟子》)的风格。
7、《与吴质书》的作者是(曹丕)。
8、《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杨衒之)。
9、苏辙之文的风格是(汪洋澹泊)。
10、明初散文,以“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为代表。
1、“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是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的话。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出自《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张籍《节妇吟》)4、“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出自(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5、王安石晚年诗歌被称为(荆公体)6、佶屈聱牙是指(《尚书》)的语言风格。
【教育名家名著】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教育名家名著】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教育读书】教育名家名著: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又是文学史上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曾任多年地方官。
仁宗时上书皇帝,要求变法,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两度任宰相,推行新法.在教育科举方面实行了许多改革,如立太学“三舍法”;置律学、医学、武学等专科学校;废止科举中的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策论试士;设经义局,修《三经新义》颁于学官,既作为社会统一的意识形态,又是学校和科举改革的标准教材。
王安石遗世著作主要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上皇帝万言书》。
《王文公文集》收入上册。
这篇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的上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任提点江东刑狱任满返京述职时,写给仁宗皇帝赵祯的上书。
但也有人考证王安石上《万言书》当在嘉祐四年或五年。
据《宋史王安石》记载:“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
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
”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也记载在嘉祐三年。
这封上书,实际上不仅是王安石要求革新变法的具有纲领性的政治论文,而且也是他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
宋自立国以来,实行文臣治国政策,重视科举择人。
真宗以后,科举制度的腐败、恩荫的宽泛、学校教育的废弛,使得官僚行政机构十分庞大和腐朽,科场流弊丛生,加之考试内容、方式的陈腐、死板、只重文辞、不尚实学,于是,官场上“无能之士,禄以利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
”所以,到了北宋中期,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许多有志改革的人物,他们都把改革学校和科举,搜罗人才,刷新吏制作为头等重要的内容。
如范仲淹的“庆厉新政”,就是以“改革吏制,选拔贤能”为其中心的。
在他的十项改革大纲中“明陟黜”、“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等,都是涉及人才问题的,其指意即在于从改革科举、考察官吏,选拔一批具有实际从政能力,通晓政令案牍和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我国十一世纪变法家的宣言书——读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三 僧道 越 来 越 多
(
、
,
“
三费 ” 是
;
:
一 是 道场 离 瞧
, ,
ji a o
轿 )
, 。
,
百
严 重 地 破坏 了 北 宋 的 社会 经 济
》 { 哗事 诗 中说
:
王安 石在
,
司供 费 不 资 府衣 粮 ; ③ 张
“ “ “
,
二 是京 师 多建 寺观
,
又 多 设 徒卒
,
添置宫
“
丰 年 不 饱食
”
上 安 石 在舒 州 写 的 穷 主 兼 并”
,
发凛
“
,
诗
,
指出
,
。
“
贫
远小人
。
又 说:
②
是
: 、 、
三冗三费”
,
是宋祁 的 上疏内容
,
“
三 年佐荒州
。
市有
”
一 天 下 有 定 官 无 限员 地 方 官 比 以 前 增 加 到 五 倍
;
,
弃 饿婴 …
《
… 崎岖 山 谷 间
百室无 一盈
二 厢 军 几 十 万人 不 作 战 而 耗 衣 食 无 定数
,
救 北宋 王 朝。
张之 中
是 他托 古 改制
。
、
进行 变 法革 新 的
是要求革 新变 法 浪潮 中 的一 个 巨 浪
王 安 石 在 洋洋万 言的 上 书 中
, ,
理 论 基 础 和 策 略方 针 其二
,
以地 主
王 安 石 从 总 结 历史 上 有作 为 的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1][123]。
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
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
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饶”义探微
[作者简介]王敏,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中教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㊂饶义探微ʻ王敏(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内蒙古 包头 014040)[摘 要] 饶 词义丰富,在古汉语中它不仅有实词义,还有虚词义㊂虚词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保留㊂从以下三个方面问题探究:(1)其意义的演变情况;(2)词义虚化的原因;(3)从 饶 及由它组成的双音虚词来探讨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与让步连词之关系㊂[关键词] 饶; 假饶; 纵饶; 假设关系连词; 让步关系连词[中图分类号]H 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9-0072-02‘敦煌歌辞总编“卷四‘重句聊章㊃无常取“: 饶君多有驻颜方,限来也被无常取㊂ 又‘先祗备㊃闻健先祗备“: 饶你累七总周旋,也不如闻健先祗备㊂ 又: 饶你驻得一千驱,也不如闻健先祗备㊂ 在这几句中, 饶 都是即使,尽管之义,是表让步的连词㊂ 饶 是从何时虚化的,如何虚化,它还有哪些虚词之义,这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㊂一㊁ 饶 意义的演变‘说文解字㊃食部“: 饶,饱也㊂从食尧声㊂ 段玉裁注:饶者,甚饱之词也㊂引以为凡甚之称㊂汉谣曰 今年尚可后年饶 ,谓后年更甚也㊂近人索绕㊁讨饶之语,皆谓已甚而求巳也㊂ 从段注可看出 饶 引申为甚,非常,但此义之书证却很少见㊂后引申出 多 余 之义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㊃人部“ 优 字下: 凡有余皆曰饶㊂ ‘古今韵会举要㊃笑韵“: 饶,胜也㊂ 诸葛亮‘自表后主“: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㊂ ‘文选㊃王粲<从军诗>“: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㊂ 吕向注: 饶,余也㊂ ‘小尔雅㊃广诂“: 饶,多也㊂ ‘玉篇㊃食部“: 饶,丰也㊂ ‘墨子㊃备城门“: 山林草泽之饶足利㊂ ‘史记㊃陈丞相世家“: 平既娶张氏女,齐用益饶㊂ 唐李白‘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 邹鲁多鸿儒,燕赵饶壮士㊂ 明李梦阳‘得何子过湖南消息“: 湘江饶苦竹,几听鹧鸪啼㊂又引申为肥沃㊂‘孙子㊃九地“: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㊂ ‘汉书㊃韦贤传“: 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㊂ 隋卢思道‘蜀国絃“: 西蜀称天府,由来擅沃饶㊂同时又由 多 引申出多给㊂‘史记㊃陈丞相世家“: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㊂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又况委法㊁受赂㊁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谓不能饶之以财也㊂又由 多给 义引申出另外增加㊂此义出现得较晚㊂‘广雅㊃释诂一“: 饶,益也㊂清㊃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㊃小部“: 饶,今苏俗买物请益谓之讨饶头㊂ 唐㊃沈佺期‘和上巳连寒食“: 行乐光辉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饶㊂ 元㊃石君宝‘紫云庭“第一折: 我唱的是‘三国志“,先饶十大曲㊂ 明㊃汤显祖‘邯郸记㊃生寤“: 饭熟了么? 还饶一把火儿㊂又由多㊁宽裕,引申出宽恕㊁宽容㊂‘正字通㊃食部“: 饶,俗谓宽恕曰饶㊂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之十七: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㊂ 杜牧‘送隐者“: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㊂又由饶恕引申为 让 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饶,犹让也㊂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㊂ 陆游‘秋声“: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㊂ 王实甫‘集贤宝㊃退隐“: 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㊂二㊁ 饶 意义的虚化饶 之连词义是由 让 引申而来㊂ 让 有 谦让,退让义,退让后任凭别人如何去做㊂‘助字辨略“: 饶,‘广韵“云 余也㊂ 杜子美诗: 浣花溪里花饶笑㊂ 言多余义㊂又杜牧之诗: 饶是少年徐白头㊂ 杨龟山云 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㊂ 此饶字,纵也,任也㊂饶得为纵任者,饶让也,让而不与之较,故得转为纵任也㊂假饶犹云纵令,设词也㊂ 朱骏声认为 饶 与 任 ㊁ 由 ㊁ 如 皆一声之转㊂在上古此四字同属 日 纽㊂此两种原因使得 饶 有了虚词之义㊂探求其最早的用例㊂‘敦煌歌辞总编“收录的是隋唐五代期间的歌词㊂杜牧‘猿声“: 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今白头㊂ 这是目前所见 饶 作为连词的最早用例㊂所以 饶 当是在五代时逐渐有了连词之意义㊂后来的书证还有:(1)宋㊃张先‘山亭宴“: 饶他此后更思量,总莫似,当筵27 语文学刊 2016年第9期情绪㊂(2)宋㊃黄大舆‘梅苑“: 北岭天,饶瑞雪南枝,地殷红苞,朦胧霁月映寒梢,谁把玉人纱罩?(3)宋㊃计有功‘唐诗纪事“: 饶镜色巢雪夺灯辉,却羡秦州雁逢春,尽北归㊂(4)清㊃郑方坤‘五代诗话“: 饶经八万仞,终是落空亡㊂(5)清㊃吴景旭‘历代诗话“: 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棒,更无朋辈在,到家唯有子孙迎㊂知年少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㊂(6)清㊃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饶这么严,他们还偷空儿闹个乱子来㊂自唐以后,此种用例较多,不一一列举㊂三㊁从 饶 与 假饶 ㊁ 纵饶 看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与让步连词‘助字辨略“中认为 假饶 之 饶 意为 纵也,任也 ㊂ 假饶 本表假设㊂在杨伯峻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概括了古汉语中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有84个,其中以 假 开头的有 假,假设,假使,假如,假若,假令,假而,假饶,假似,假是 ㊂ 假 即有表假设,假如之义㊂‘正字通㊃人部“: 假,设辞㊂ ‘荀子㊃正名“: 假而得问而嗛之,则不能离也㊂ ‘列子㊃杨朱“: 杨子曰 世故非一毛之所济㊂ 禽子曰 假济,为之呼? 使 有表连词假如之义㊂‘论语㊃秦伯“: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㊂ ‘论衡㊃祀义“: 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㊂ 设 有表连词假如之义㊂‘史记㊃魏其武安侯田蚡列传“: 设百岁后,是属宁复有可信者呼? ‘法言㊃重黎“: 设秦得人如何? 李轨注: 设,假㊂ 若 有表连词假如之义㊂‘左传㊃僖公二十三年“: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 令 有表连词假如之义㊂‘战国策㊃赵策三“: 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复来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呼? ‘史记㊃魏其武安侯列传“: 今我在也,而人皆籍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㊂ 而 有表连词假如之义㊂杨树达‘词诠“卷十: 而,假设连词,用同如㊂ ‘论语㊃为政“: 人儿无信,不知其可也㊂ ‘说苑㊃奉使“: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义如不安,顾无变囯俗㊂ 似 虽无表假设之义,但似本有 似乎 , 不确定 之义,所以亦与表假设的 假 合为复音词㊂元无名氏‘陈州箩米“楔子: 假似那陈州百姓每部伏我呵,我可怎么整治他㊂ 是 有表代词 这,此 之义, 假是 最初意为 假如这样 ,后来 是 表代词的意义逐渐削弱,慢慢合为一个双音词㊂此种用法出现较晚㊂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三折: 他家是搬的走了,我这五个钱问谁讨?从以上分析可见, 假 由表假设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多是与其义同的词组合而成㊂在这些复音词中,两个语素是并列关系㊂这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一种常见方式㊂ 假饶 也当属于此种情况㊂ 饶 虽无 假设 义,但 饶 与 如 ㊁ 若 皆属 日 母,此当为一声之转㊂且假设关系与让步关系很多时候难以辨别清楚㊂宋㊃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黄河岂可守?此是天道㊂假饶守得河,他日契丹在腹心中,安保其不生变也? 此文中的 假饶 可理解为 假如 ,也可理解为 即使 ㊂所以 假饶 古人在使用时,有时倾向于假设之义,有时倾向于让步之义㊂书证如下:(1)宋㊃朱鉴‘诗传遗说“: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须是有金玉之质,方始琢磨得出㊂若是泥土之质,假饶你如何去装饰,只是个不好物事㊂ 此处表让步㊂(2)清㊃程川‘朱子五经语类“: 须是先理会本领,端正其余事物,渐渐理会到上面㊂若不理会本领了,假饶你百灵百会,若有些子私意,便粉碎了㊂ 此处表让步㊂(3)清㊃黄宗羲‘明儒学案“: 直心而动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不然犹藏也㊂我辈择地而蹈讵,不自谓躬行,予尝度之犹然在誉毁之间,假饶一规一矩曾何当于本心㊂ 此处表假设㊂所以 假饶 不仅有 假设,假如 之义,亦有 纵然,即使 ㊂ 饶 表 纵然 义,除 假饶 外,还有 纵饶 ㊂唐陈陶‘陇西行“: 纵饶夺得胡林塞,碛地桑麻种不生㊂ 饶 本虚化较晚, 假饶 出现得就更晚一些㊂且表让步义的类似词还有 纵令㊁纵使 ,这进一步说明在古汉语中假设关系与让步关系界限不是很明确,很多表示假设关系的词也可用来表示让步关系,或者在意义的理解上两可㊂从前面对 饶 意义引申的介绍可看出, 饶 还有其它虚词之义㊂如明陶宗仪‘案说郛“: 汉文帝躬俭约,修道德,躬先天下,天下化之,故致充实殷富,泽加黎庶,谷至石数钱,上下饶羡㊂ 此处 饶 为副词,修饰动词 羡 ,表程度㊂本文从 饶 之义深发开去,探究 饶 虚化之过程,它的让步之义主要是由 让 义引申而来,且其与 如 ㊁ 若 皆有声传关系㊂后来 饶 由单音词渐变为双音词,其义亦保留在双音词中,既有假设关系,又有让步关系㊂因而发现在古汉语中,假设关系与让步关系界限并不清晰,在理解时常有混淆的情况,所以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也常表示让步关系㊂在现代汉语中, 饶 表让步之义在普通话中已难听到,但在方言中仍有保留㊂如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我们常说: 饶他是个有本事的,也不能看不起人㊂ʌ参考文献ɔ[1]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3](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语文出版社, 1992.[5](清)刘淇,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M].中华书局,2004.[6]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7语言文字王敏/ 饶 义探微。
《张衡传》补充注释
《张衡传》补充注释【游】同“遊”。
外出求学;出仕。
《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
”宋苏舜钦《推诚保德功臣太子太保韩公行状》:“皇考以明經游京師,遂家焉。
”鲁迅《〈伪自由书〉後记》引《黎烈文启事》:“烈文去歲游歐歸來,客居滬上。
”【貫】2 [ɡuàn ㄍㄨㄢˋ]1.学习;复习。
《国语·鲁语下》:“晝而講貫,夕而習復。
”韦昭注:“貫,習也。
”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則又講貫經籍,俾達奥義。
”《明史·文苑传序》:“師友講貫,學有本原。
”2.熟习;熟练。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射御貫則能獲禽。
”杜预注:“貫,習也。
”晋陆机《演连珠》之二二:“臣聞巧盡於器,習數則貫。
”清黄宗羲《前乡进士泽望黄君圹志》:“六歲時,沿河搠蟹爲戲,有塾師諧之曰:‘蟹精善搠蟹。
’澤望以搠蟹之杖跨之疾走而應曰:‘龍子貫乘龍。
’塾師縮頸異之。
”【從cōnɡ容】1.举动。
《礼记·缁衣》:“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
”孔颖达疏:“從容有常者,從容,謂舉動有其常度。
”《楚辞·九章·怀沙》:“重華不可遌兮,孰知余之從容!”王逸注:“從容,舉動也。
”《文选·枚乘<七发>》:“衆芳芬鬱,亂於五風,從容猗靡,消息陽陰。
”吕延济注:“從容,猶舉動也。
”参阅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上。
2.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书·君陈》:“寬而有制,從容以和。
”《庄子·秋水》:“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下蘭臺而周覽兮,步從容於深宫。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追光寺》:“略從容閑雅,本自天資。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其弟伺間,從容言之。
”元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杨朔《中国人民的心》:“他的神情很从容,象是睡觉。
”【淡静】淡泊宁静。
《後汉书·张衡传》:“常從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王安石·上仁宗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
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
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
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
讲说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
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
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
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所谓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见异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诸子之异说,皆屏之而莫敢习者焉。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
夫古之人以朝夕专其业于天下国家之事,而犹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臣故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也。
又有甚害者。
先王之时,士之所学者,文武之道也。
士之才,有可以为公卿大夫,有可以为士,其才之大小、宜不宜则有矣,至于武事,则随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学者也。
故其大者,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也,其次,则比闾、族党之师,亦皆卒两、师旅之帅也。
故边疆宿卫,皆得士大夫为之,而小人不得奸其任。
今之学者,以为文武异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于边疆宿卫之任,则推而属之于卒伍,往往天下奸悍无赖之人。
苟其才行足自托于乡里者,亦未有肯去亲戚而从召募者也。
边疆宿卫,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当慎重者也。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北宋] 王安石選自臨川文鈔·第壹卷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
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
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介之蔽,而仁民愛物之意,孚於天下,而又公選天下之所願以為輔相者,屬之以事,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此雖二帝、三王之用心,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
而效不至於此,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諰諰xǐ xǐ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
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為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
」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於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
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
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
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
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誠加之意,則何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於此時者也。
夫人才乏於上,則有沈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
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
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
今以一路數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
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
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
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
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
」非此之謂乎?然則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
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後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
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後稍視時勢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於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商之時,天下嘗大亂矣。
在位貪毒禍敗,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嘗少矣。
當是時,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後隨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
詩曰:「豈弟君子,遐xiá不作人」。
此之謂也。
及其成也,微賤兔置之人,猶莫不好德,兔置之詩是也。
又況於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徵則服,以守則治。
詩曰:「奉璋峨峨,髦máo士攸宜。
」又曰:「周王於邁,六師及之。
」文言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無廢事也。
及至夷、厲之亂,天下之才,又嘗少矣。
至宣王之起,所與圖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
故詩人嘆之曰:「德輶yóu如毛,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蓋閔人才之少,而山甫之無助也。
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類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後人才复眾。
於是內修政事,外討不庭,而復有文、武之境土。
故詩人美之曰:「薄言採芑qǐ,於彼新田,於此葘zī畝。
」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農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
由此觀之,人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所謂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謂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教道之官而嚴其選。
朝廷禮樂、刑政之事,皆在於學,學士所觀而習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
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
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法在於學。
此教之之道也。
所謂養之之道何也?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也。
何謂饒之以財?人之情,不足於財,則貪鄙苟得,無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祿,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祿已足以代其耕矣。
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養廉恥,而離於貪鄙之行。
猶以為未也,又推其祿以及其子孫,謂之世祿。
使其生也,既於父子、兄弟、妻子之養,婚姻、朋友之接,皆無憾矣;其死也,又於子孫無不足之憂焉。
何謂約之以禮?人情足於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
先王知其如此,故為之制度。
婚喪、祭養、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數為之節,而齊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其命可以為之,而財不足以具,則弗具也;其財可以具,而命不得為之者,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
何謂裁之以法?先王於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藝矣,不帥教則待之以屏棄遠方終身不齒之法。
約之以禮矣,不循禮則待之以流、殺之法。
《王制》曰:「變衣服者,其君流」,《酒誥》曰:「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
盡拘執以歸於周,予其殺!』」夫群飲、變衣服,小罪也;流、殺,大刑也。
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
夫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又非獨其禁嚴而治察之所能致也。
蓋亦以吾至誠懇惻之心,力行而為之倡。
凡在左右通貴之人,皆順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帥者,法之加必自此始。
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所惡矣,則天下之不罰而止者眾矣。
故曰:此養之之道也。
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於鄉黨,必於癢序庠xiáng 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書之以告於上而察之。
誠賢能也,然後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所謂察之者,非專用耳目之聰明,而私聽於一人之口也。
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
得其言行,則試之以事。
所謂察之者,試之以事是也。
雖堯之用舜,亦不過如此而已,又況其下乎?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遠,萬官億醜之賤,所須士大夫之才則眾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二自察之也,又不可以偏屬於一人,而使之於一日二日之間考試其行能而進退之也。
蓋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類以持久試之,而考其能者以告於上,而後以爵命、祿秩予之而已。
此取之之道也。
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
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
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
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
又以久於其職,則上狃niǔ習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於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
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
偷惰苟且之人,雖欲取容於一時,面顧僇lù辱在其後,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
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
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
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chù zhì幽明。
」此之謂也。
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凶是也。
其所陟者,則皋陶、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
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
此任之之道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當時人君,又能與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誠惻怛cè dá,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無疑,而於天下國家之事,無所欲為而不得也。
方今州縣雖有學,取牆壁具而已,非有教導之官,長育人才之事也。
唯太學有教導之官,而亦未嘗嚴其選。
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未嘗在於學。
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刑政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當知也。
學者之所教,講說章句而已。
講說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
而近歲乃始教之以課試之文章。
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
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
故雖白首於庠序,窮日之力以帥上之教,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
蓋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故先王之處民才,處工於官府,處農於畎畝quǎn mǔ,處商賈於肆,而處士於庠序,使各專其業而不見異物,懼異物之足以害其業也。
所謂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見異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諸子之異說,皆屏之而莫敢習者焉。
今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
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課試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窮日之力以從事於此。
及其任之以官也,則又悉使置之,而責之以天下國家之事。
夫古之人,以朝夕專其業於天下國家之事,而猶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奪其日力,以朝夕從事於無補之學,及其任之以事,然後卒然責之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為者少矣。
臣故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也。
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時,士之所學者,文武之道也。
士之才,有可以為公卿大夫,有可以為士。
其才之大小、宜不宜則有矣,至於武事,則隨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學者也。
故其大者,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也;其次則比、閭、族、黨之師,亦皆卒、兩、師、旅之帥也。
故邊疆、宿衛,皆得士大夫為之,而小人不得姦其任。
今之學者,以為文武異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於邊疆、宿衛之任,則推而屬之於卒伍,往往天下姦悍無賴之人。
苟其才行足以自託於鄉里者,未有肯去親戚而從召募者也。
邊疆、宿衛,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當慎重者也。
故古者教士,以射、禦為急,其他伎能,則視其人才之所宜,而後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則不強也。
至於射,則為男子之事。
苟人之生,有疾則已,苟無疾,未有去射而不學者也。
在庠序之間,固常從事於射也。
有賓客之事則以射,有祭祀之事則以射,別士之行同能偶則以射,於禮樂之事,未嘗不寓以射,而射亦未嘗不在於禮樂、祭祀之間也。
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先王豈以射為可以習揖讓之儀而已乎?固以為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國家之具也。
居則以是習禮樂,出則以是從戰伐。
士既朝夕從事於此而能者眾,則邊疆、宿衛之任,皆可以擇而取也。
夫士嘗學先王之道,其行義嘗見推於鄉黨矣,然後因其才而託之以邊疆、宿衛之士,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屬之人,而無內外之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