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3)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中医基础理论15第三章:藏象(第3、4节)
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分清别浊, 排泄二便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水道, 畅通无阻的状态。
(三)辨证三焦:
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 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 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 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 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 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 词。
第四 节 奇恒之府
(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 利—开合失常—遗尿、尿 失禁、尿 少 、小便不利。
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六、三焦(决渎之官)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分布于胸腔中的一个大腑,
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 腑”。
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 水液。
脏同盛同衰。
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 脑
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髓 汇聚而成。
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 皆属于脑”。
人脑重约1300~1500g,占全身重 量的 2~5%左右。
2、 生理功能:
( 1 )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
1、受盛化物:
小肠具在接受由胃下传的 食 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 进一步消化的作用。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 化物——变化、消化、吸收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小 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
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 “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 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 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 归于膀胱。
(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 用,排泄于小肠, 以助饮食物的 消化。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肾

第三章 藏象学说——肾

第三章藏象学说——肾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即“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肾脏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在五行属水。

由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故肾与膀胱相表里。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肾藏精:藏,即闭藏,是指肾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对于精气的闭藏其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促进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能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创造必要的条件。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就其来源而言,有先天、后天之分。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中。

出生之前,是形成胚胎的重要物质,是生命的构成本原;出生后,则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死的物质基础。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

人出生后,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而化生的水谷之精,转输到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以供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之需,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

可见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肾中密切结合而成为肾精。

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生成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源源不断地产生又充养和培育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和滋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化生。

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脏腑之精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方能正常。

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布散到全身。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在治疗上
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 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 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藏,是 指藏于躯体 内的脏腑组 织器官 ; 象,是 指表现于外 部的生理病 理现象与比 象。
现象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体内,但其 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 于外。
比象
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 相区分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 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 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 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 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 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 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 面色 • 舌色 • 脉象 • 胸部的感觉 •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藏象学说-第三章-藏象-心-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藏象学说-第三章-藏象-心-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第三章 藏象 心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生理机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
位于胸腔, 两肺之间, 略偏于左,
外应虚里。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又名胃之大络
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 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 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 拳头。
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
心行血----指心具有推 动血 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 ----指心具有化生血 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
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 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
心主脉的内涵 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 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内经》: “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身之血脉。”
代。 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 至54次/分, 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气血阴阳均不足,偏于心气虚 ,阴阳失 调。 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王某,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厥逆,脉沉迟弦 紧。诊为 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蒌 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一剂药痛减,三剂药痛止,此后加 减调理而愈)
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 率、调节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此功能是以 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为基础,“神乃形之主”,人 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 神、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
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心为君主之官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

藏象学说--课件

藏象学说--课件
(三)脾(位置:脾位于腹腔上部,左膈之下。)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 全身的生理作用。其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主运化水谷 2)主运化水液
一、五脏
(三)脾 (1)脾主运化
1)主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 食物入胃,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下达小肠,再经小肠进一步消
一、五脏
(二)肺 2.肺的联属功能 (1)肺合皮毛:
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润泽
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 皮毛受邪,则易感冒或憔悴
一、五脏
(二)肺 2.肺的联属功能 (2)肺开窍于鼻:
1)鼻的嗅觉与喉的发音都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通利,则 嗅觉灵敏,声音能彰。
2)病理:肺失宣肃→鼻塞、流涕、音哑等。
一、五脏
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 象。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气、血、津液、神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发挥
一、五脏
(一)心 2.心的联属功能
(1)心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于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 以了解心的生理功能。
舌体瘦薄,舌色淡
舌质红
舌质紫黯有瘀斑
一、五脏
(一)心 2.心的联属功能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1)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统属于心; 2)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
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化 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运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
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⑷ 肺开窍于鼻:鼻的通气、嗅觉与喉部的发音等
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
(三)脾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经络通利,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有序
病理:
疏泄不及 肝 失 疏 泄 疏泄太过
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或剌痛 或为瘀血、癥积、肿块,或经行不畅 经迟、痛经、经闭,或为水湿痰饮
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等。
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
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肌肉、四肢都需要脾所运 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滋润,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 健壮,四肢轻劲有力。
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 有关;口唇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盛衰,并与气 血充足有关。
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四)肝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脏腑、形体、官窍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
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糟粕,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运化水谷
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作用
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泌别清浊)

第三章.藏象学说 PPT课件

第三章.藏象学说 PPT课件
1.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 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它们之间通 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 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 是维护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机体对自然环: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 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 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 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 《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 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 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 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 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第三章.藏 象 学 说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 齐山 副主任医师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 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 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 改正 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医学-中医学精品教学(汕头大学)3、藏象学说

医学-中医学精品教学(汕头大学)3、藏象学说

心---血---脉
主血——血液 主脉——脉道
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心的阳气充沛 (2)心主血脉的条件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行血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生血
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 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 行,二阴得以调畅,凡行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
第三章 藏象学说
陈湘南 汕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
czcxn2019126
学习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3.了解熟悉五脏的系统连属; 4.熟悉掌握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cang 隐藏 潜匿 藏
zang 通“臓”,为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4. 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百脉聚集于肺,经过肺清浊
之气交换,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
送至全身。
肺司呼吸 调节气机 主治节 助心行血 调节水液代谢
(二)肺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悲: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鼻有主通气、嗅觉和助发音的功能,需赖
肺 气的宣发作用。
在液为涕:
三、脾
象:形象、征象 生理、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
映于外的征象。
第一节 概述
二、主要内容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 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 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 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03藏象学说

03藏象学说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 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 通畅。
3)正常生理、病理表现 正常:心气旺盛 面色红润,
血脉充盈
异常:心气不足
脉有力。
面白无华或青紫、


散布全身
膀胱 尿 返回

1、肺系的构成:
居胸中,诸脏之上,称“肺为华盖”。与 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为娇脏。
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A、肺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吸进 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的生命 活动。

——《素问》
(一)心
1、心系的构成: 心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在体合 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 五行属火。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 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2)影响因素 A、心气的推动作用是否正常 B、脉道是否通畅 C、血液是否充盈
第二章 藏 象
本次课重点:
1. 藏象的定义 2. 五脏的生理功能 3.气的概念和功能 4.气和血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 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 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 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主全身血脉 功能正常与否表现在面部 心的气血与舌相通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3.13藏象学说详解

3.13藏象学说详解

生理特征:⑴肝为刚脏⑵肝主升发。
23
⒌肾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肾 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 也”。主要生力功能:⑴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⑵主水⑶主 纳气
24
生理特性: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 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 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 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神的藏精、 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 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 现。若肾气封藏失职会出现滑精、 喘息、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多 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 崩漏、滑胎等。
25
26
3
1.“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包括五脏(心、肝、脾、肺、 肾)、六腑(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 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4
2.“象”,是指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 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二是指外在自然环境的事 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19
⒊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 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主要生理功能:⑴.脾主运化,是指脾 气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 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输 送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包括运 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方面。⑵.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 能。脾不统血多见于下部和肌肉皮下 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
16
⒉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 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 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 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鼻为肺之外窍。
17
主要生理功能:⑴主气司呼吸包括肺主 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⑵主行水,是 指肺气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输 布和排泄的功能。又称“通调水道”。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为华盖之脏, 又参与调解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肺 为水之上源”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 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 症状: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 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和膀胱,出 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脾系统: 脾系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 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 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系统: 肝系统: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肾系统: 肾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 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 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2.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 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 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问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 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 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 脾 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 ③主统血; 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肝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 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与胆相表里。
奇 恒 之 腑பைடு நூலகம்
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 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 行配属。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 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 述相互关系。 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 )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 相互为用的关系。 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 )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 密切。 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 的关系。 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 )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 关系。 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 )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 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 )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 气机。 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 )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 )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 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 )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 肾阳。 肾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指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如口腔的咀嚼,胃、肠的蠕动等)把大块食物磨碎;后者指各种消化酶将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营养素。
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肾(水)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节情志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心主血脉主藏神。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1.心与肝:
2.肝与胆:胆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通,构成表里;消化功能促进,精神情志配合。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经络相通,互为表里;胃纳脾化,脾升胃降;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在生理功能上,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
2、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从认识五行的概念和特征开始,让同学们了解五行的特性和划分的依据。
2、通过讲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让同学们掌握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
3、讨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讲新课(另附):
教具挂图
五脏、六腑彩色,PPT电教幻灯演示教学。
课后分析
㈠脑
脑,即脑髓。位于颅内,上至颅顶,下至风府。由髓汇聚而成,故称“髓海”。
脑髓不但与脊髓相通,上至脑,下至尾骶(dǐ),皆精髓升降之通道,且与全身精微有关。
1.脑藏元神
元神由先天之精化生,在人出生之前,随性而生,藏于脑中,脑为元神之府。
2.脑主精神思维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提出元神与心神都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关。脑具有主持精神思维活动的功能。
人出生后,机体由脾胃的运化作用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称为“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后天之精仅起充养作用,因而肾精所化的肾气,也主要属先天之气,即元气。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其作用属阳。
消化:
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静脉曲张: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血管突出皮肤表面,像蚯蚓一样,弯弯曲曲,疙疙瘩瘩,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
2.传递信息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称为脉搏。人体脏腑组织通过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与血脉息息相通,气血之多寡、脏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通过脉搏反映出来。因此,脉搏是全身信息的反映。
血液运行方面 心主血,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情志活动方面 心主藏神而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肝主疏泄、畅达气血而调节情志。
2.心与脾:
血液生成方面 脾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脾统血,固摄血液循脉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功能相互促进,协调水液代谢及贮尿和排尿。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心主血脉主藏神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气的生成清气与水谷精气合成宗气,水液代谢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气化水液运化水湿,土能制水肺(Biblioteka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节情志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心主血脉主藏神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小肠(火)
心为阴、为里
小肠为阳为表
心主血脉(经脉互相络属)(功能相互促进 )
小肠受盛化物 分清别浊(下移上熏传变)
胃(土)
脾主运化 消化水谷 转输精微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脾为阴、为里
胃为阳、为表
(经脉互相络属)(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大肠(金)
肺主气 主行水(经脉互相络属)(肺降肠排)
大肠主传导 主津液(肠通肺宣)
中医药基础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知识
第三章藏象学说(3)
第三节 奇恒之腑及脏腑关系
四、奇恒之腑
奇者,异也;恒者,常也。奇恒之腑,不同常规脏腑的腑。形态似腑,中空管腔;
功能似脏,主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为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腑。除胆外,其余既无表里配合,又无五行配属,而与奇经八脉有关。
肺为阴、为里
大肠为阳为表
膀胱(水)
肾为水脏肾司开合(经脉互相络属)(功能相互促进 )
膀胱为水腑贮存尿液 排泄小便(贮排水液代谢)
肾为阴、为里
膀胱为阳为表
三焦
心包为阴为里
三焦为阳为表
保护心脏 代心受邪(经脉互相络属)
通行元气 通行水谷 散布精微(通水散精)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关系有四个方面,一是经脉络属;二是脏器接近;三是气化相通;四是病理相关。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在生理上气化相通,功能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其中,有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4)126块。
中国人的骨头要比欧美人少,大多数人只有204块骨头。而在欧美,绝大多数人有206块骨头。这是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脚上第5趾骨为2块骨头,不像欧美人有3块骨头。每只脚少1块,所以只有204块。
疽(jū):
人出生之后,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及摄入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经脏腑气化所生成的精微物质。
脏与腑的六大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功能相互促进,下移上熏传变。若心火循经下移小肠,导致小肠实热,则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小肠实热循经上熏于心,导致心火上炎,出现心烦、面赤、舌尖红或口舌糜烂。
3.脑主感觉运动
眼、耳、鼻、口、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部,感觉归于脑。脑藏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统领肢体运动。
㈡髓
髓(suǐ),骨头的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髓包括骨髓、脊髓和脑髓。
精髓:人出生时所具有的骨髓、脊髓和脑髓,以父母的先天之精为物质基础。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后天之精(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吸收和布散水液。
9.脾与肾:
先后天相互资生方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
水液代谢方面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气化水液,水液的吸收排泄正常有赖于脾气的制约。
10.肺与肾:
呼吸方面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协助肺吸纳清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精神互用方面 心藏神,肾藏精,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
5.肝与脾:
消化方面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疏泄助脾运化,运化滋养于肝。
血液方面 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脾生血统血有赖于肝之疏泄,肝脏藏血又有赖于脾运化生血。
6.肺与肝:
气机升降方面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升降相宜则气机舒展。
静脉瓣:除脑和头颈部、内脏大多数器官的静脉无静脉瓣膜外,其余各部的静脉都具有防止血液逆流的瓣膜。
相关阅读:
脉管炎:脉管炎全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发生于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导致中小动脉节段性狭窄、闭塞,肢端失去营养、出现溃疡、坏死,是一种较顽固的血管疾病,中医学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于“脱疽(jū)”范畴。并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种炎症表现,与细菌感染没有关系。
脏脏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肝(木)
行血与藏血
精神意识与调节情志
疏泄与运化
藏血与统血
气机升降
气血运行
精血同源
藏泄相关
阴阳承制
心(火)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节情志
心主血脉主藏神
主血与升血
行血与统血
心血载肺气散布
肺助心血运行
心肾相交
精血互生
精神互用
脾(土)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节情志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水液代谢方面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通过宣降将水液下输膀胱,“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㈡脏与腑之间的六大关系
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关系列表
腑脏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胆(木)
肝为阴、为里
胆为阳、为表
肝主疏泄 分泌胆汁调节情志(经脉互相络属)(消化功能)
胆附于肝 贮藏排泄胆汁 主决断 与人之勇怯有关(精神情志)
3.主管运动
筋肉的张缩支配骨骼的收展形成人体的运动。
㈣脉
脉,指脉管,与心在结构上直接相连,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合作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
脉的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
脉为血之府,约束和促进气血,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
动脉瓣:动脉瓣只有在主动脉和肺动脉有,它们的作用也是防止血液倒流。
髓的生理功能:
1.充养脑髓
脑为髓海,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不断地补益充养脑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