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心肺脑髓)

合集下载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2、心悸、心绞痛、心律失常
肝脏
肝脏的生理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大部分在左上部,小部分在右上部。
肝的西医结构
肝的西医生理作用
1、代谢维生素,2、激素灭活,3、调节人体酸碱平衡 4、解毒,5、调节人体血量,6、分泌胆汁。
肝脏的中医功能
一、肝主疏泄。
疏:疏通,泄: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人体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1、调节精神情志。 2、促进消化吸收。 3、调节任冲、调节精室:疏泄 4、调节气机:气、血、水液
肺脏
肺脏的生理位置
肺的西医结构
肺的西医生理作用 进行人体呼吸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脏的功能 一、肺主气 1、肺司呼吸,肺吸入清气,排除浊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一身之气,肺主持调解全身之气,包括先天之气,后天 之气。 二、肺朝百脉 是指全身血液汇聚于肺,经肺呼吸使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 身。助心行血。 三、肺主宣肃 1、肺主宣发。 宣发是向上向外,宣发主要作用:排除浊气,输布精微和津 液,宣发卫气。 2、肺主肃降。 肃降主要是向下通降,肃降主要作用:吸入清气,输布精微 和津液,清肃异物。
心有问题常出现的症状
A心病的常见症状 1心脏本身:心悸、心痛、胸闷; 2血:面色无华、暗晦; 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 4舌:舌尖红、舌疮;5脉:细微 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 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
心脏的养护
不抽烟喝酒,生活规律,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按揉穴位。
面部表现:脾湿重则易湿疹风疹,脾不统血则易紫癜、紫色斑 块,脾阳过盛则唇干裂,脾气虚则面暗黄。
中医脾的总结
五脏 五行 五色 五味 五季 五化 五液 开窍 在体 其华 六腑 五志 六气 五乐 脾 土 黄 甘 长夏 化 延 口 肉 唇 胃 忧思 湿 宫

中医基础理论:04-藏象学说-概说心肺

中医基础理论:04-藏象学说-概说心肺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同“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 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藏”不仅是一个解 剖学概念,而更重要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 功能单位的概念。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1)心主血:
意义: 生理: 心行血:心气充沛,阴阳协调,
血行正常,濡养全身
心生血:化生血液,血液充足
病理: 心行血:心搏异常,血行失常
心生血:心火虚衰,生血障碍
l.心主血脉:
(2)心主脉:
概念: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l.心主血脉: (2)主脉: 原理:
心脉相连,心气推动,血行脉中 心血脉三者构成一个密闭系统,心脏在其中起主 导作用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 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 血行正常,濡养全身
肺位最高,脏之长,水之上源
2.肺为娇脏
指肺清虚娇嫩,易受邪袭的生理特性。 外感内伤,皆易及肺, 而发咳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
治宜轻清、宣散
4.肺喜润恶燥
★(三) 系统联系
1.肺藏魄 2.肺在志为忧(悲):悲则气消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主一身之表 4.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病变:金实不鸣,金破(碎)不鸣 5.肺在液为涕 6.肺应秋
(2)心主脉:
生理: 阴阳协调,血脉调畅,
意义:
血行有度,脏腑得养
病理: 阴阳失调,经脉壅塞,
血行失度,失于濡养
★心主血脉的常见生理病理之象:
★面色 舌色 生理: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表现于体外的现象。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功能类似于五脏,而形态却类似于六腑。

一、五脏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为脏,故有六脏之说。

(一)心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阳中之阳,在五行中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1、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而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和协调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功能。

2、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归属于心。

(2)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3)在志为喜:是指心脏与喜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4)在液为汗:是指心脏与汗液有密切关系。

附:心包络心包络,又称心包(二)肺肺居胸中1、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宣散卫气,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主气、司呼吸:肺为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的内脏。

(2)主宣发、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3)通调水道:肺的宣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吐故纳新,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全身。

2、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体合皮是指全身的皮肤都归属于肺。

(2)开窍于鼻:是指鼻与肺直接相通,是气出入肺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都必须依赖于肺气的功能。

(3)在志为悲(忧):是指肺脏与悲或忧的情志有密切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藏象学说五脏—心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

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01生理特性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

心以阳气为用。

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心阳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心阴不足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心火宜降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

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

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失常:*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02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详细描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水、主骨、生髓、通脑等。

这些功能反映了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等。

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藏象学说将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描述了脏腑与五官、五体、五志等的关系。

如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等。

这种联结关系说明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形体官窍的表现来推断。

四、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同一性,即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昼夜更迭、地域差异等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五、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医生可以推测其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藏象学说强调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即阴阳平衡和表里相应的重要性。

这种配合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涵盖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

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

中医基础讲座(四)—藏象学说、心脏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

中医学既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

因此,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藏气法时论》)等;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内经》中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追溯藏象理论的形成之源,可发现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解剖学是比较粗浅的,对人体复杂深奥的生理病理现象还难以作出明确的解释。

因此,古人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节 藏象学说

第三节  藏象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⑴、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⑵、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以外部的征象来考证脏腑的功能活动 “有诸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 3、脏腑是形态与机能的统一体 脏腑不仅仅是一个解剖学上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学的综合概念!
一、五脏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形态:实质性脏器 功能:化生、贮藏人体的精、气、 血、津液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实”
㈢、小肠
2、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⑴、主受盛和化物 含义:是指小肠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 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的过程。 病理表现:腹胀腹痛、腹泻、便溏。
㈢、小肠
2、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⑵、主泌别清浊 含义:是指小肠将消化后的水谷精微与食物 残渣分开,并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 下输大肠的功能。同时吸收大量的水液。 病理表现:便溏泄泻、小便短少。
㈢、脾
3、脾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㈣、肝
1、肝的位置 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 又称为“将军之官”。
㈣、肝
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⑴、主疏泄 * 含义:是指肝气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 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 调畅气机:促进气血的运行、胆汁的分 泌与排泄、肺脾肾的水液代谢活动; ② 调节脾胃升降:促进脾胃的运化、升清; ③ 调节情志: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④ 疏泄调畅胞宫冲任:调节女子月经、男 子排精。
㈤、肾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藏精,主水,主纳气。 ⑶、肾主纳气 含义: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生理意义:防止呼吸表浅,维持呼吸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藏象学说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藏象学说

气 生理表现——呼吸均匀,气息平和通畅。
病理表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
新课讲授
2.主宣发和肃降
二、肺
(一)肺的生理功能
含义: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生理作用。
主 生理体现 宣
呼出体内浊气 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和汗液排泄
向上向外。

呼吸不畅——胸闷、喘咳。
恭喜你!你答对啦!
C.皮毛的润泽 D.水液的吸收
哈哈!你答错啦!
E.宣发卫气
综合测试
【A型题】 4.肺的生理特性是 ( ) A.肺为娇脏 B.肺为刚脏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E.主封藏
恭喜你!你答对啦! 哈哈!你答错啦!
综合测试
【A型题】 5.肺开窍于( ) A.鼻 B.耳 C.口 D.目 E.舌
2.心在体合脉 3.心其华在面
4.心在窍为舌 5.心在志为喜 6.心在液为汗
课堂小结
藏象、藏象学说的定义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心为火脏而恶热
心的生理联系
1、心合小肠 2、在体合脉 3、其华在面 4、开窍于舌 5、在志为喜 6、在液为汗
综合测试
【A型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恭喜你!你答对啦!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哈哈!你答错啦!
D.藏于内的脏腑器官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综合测试
【A型题】 2.“泻而不藏”,用于概括谁的生理功能(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肾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促进加速水液气化 抑制减缓水液气化
水液代谢加快 水液代谢减慢
水液 平衡
主水
(2)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肾 废水 三焦 膀胱
肾的分清泌浊
清者重新吸收
浊者化为尿液 排出体外
3、主纳气 纳:吸纳,摄纳,纳入;气:自然之清气。 即肾脏主管将肺脏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吸纳下达 于肾中(小腹腔的中央,丹田),以维持吸气的深度, 保证正常的呼吸频率。 自然之清气
肝贮藏血液,制约肝脏阳气,防止疏泄升发过度。
3456藏血
(2)调节外周血量分配。
肝藏血
静态变动态释放
外周形体(血液)
动态变静态回收
(3)防止出血:出血时以备用;止血作用。 肝不藏血则容易引起出血。 (4)形成月经:月经的血量多少与肝藏血量有关。 肝藏血量减少则月经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5)化生肾精:肝贮藏血液的多余部分可以转化 成为肾精收藏贮存于肾脏之中。
第二章:藏象学说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理论
一、藏象(脏象)的基本概念: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 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 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心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①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 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医学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整体观);
二、藏与精、气、神关系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一.定义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功能:贮藏精气,形态都是实质性器官内脏的内容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的器官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象藏形态象府三.内脏分类的依据根据功能的不同把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根据形态的不同四.藏象学说的形成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时代,标志:《黄帝内经》①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三个方面②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③反复的医疗实践五藏象学说有何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详于脏略于府3.详于功能略于解剖4.中医学的内脏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的概念。

五脏(一)心在胸中偏左在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功能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心动力推动血液运行心脏搏动血营养物质脉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发挥营养作用。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血液运行的三大要素血液充盈脉管通利脉象和缓有力心气充足血(液)运(行)正常*生理面色红润光泽血液充盈但以脉管通利为前提条件心慌气短心气无力脉象无力血行障碍*病理心血不足─面色淡白胸部刺痛心脉瘀血口唇青紫脉涩心主神志①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精神振奋生理:心主神志正常————————————神志清楚反应灵敏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精神不振、神志不清、反应迟钝病理:心主神志异常思维混乱、记忆力差(健忘)失眠、多梦、心烦不安心主血脉之间的关系是:血液是神志的物质基础,神志是血液心主神志的外在表现。

心血充足:心主神志正常。

心血不足:心主神志异常心在志为喜喜由心生,大喜伤心,故喜为心志。

藏象学说(心、肺)

藏象学说(心、肺)


清虚之脏。
2019/2/13 45
(二)肺

特性:肺为华盖——

①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最高,覆盖于心,故称
“华盖”。

②居高位,能行水,— “水之上源”。 ③宣发卫气,保护内脏—“五脏六腑之盖”。 ④位居最高,开窍于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主表属卫,易合外邪—诸邪易侵之脏。
2019/2/13
2019/2/13
30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传统认识:“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 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 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 谓之智。”
—《灵枢·本神》

临床验证
2019/2/13
31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正常的生理表现
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 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 全身各脏腑 功能统一协调
人体组织器官五行属性
五行
木 火 土 金
五脏
肝 心 脾 肺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五官
目 舌 口 鼻
五体
筋 脉 肉 皮
五志
怒 喜 思 悲
五液
泪 汗 涎 涕


膀胱




窍:孔窍,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鼻孔二、耳二、口 舌合一,合称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又合称九窍
2019/2/13 14
(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含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行血生血,营养一身 . 包括 —《灵枢 邪客》 主藏神,主宰调节一身

中医学 藏象学说

中医学 藏象学说

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 对水谷精微的输布作用。
脾气虚(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消瘦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水谷化为精微,而水谷 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 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脾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概述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
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
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
实际上,用现在人的说法,“天 癸”就是生殖激素。在女子是雌 激素,在男子是雄激素。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真阳、原阳) :是人体一 身阳气的根本,具有促进人体温煦、 运动、兴奋,化气的功能。
肾阴 (真阴、原阴):是人体一身 阴液的根本,对人体有滋养、濡润、 成形、制约阳热的功能。
(3)心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 达语言。
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 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状态。
(4)心在液为汗
汗为心液:是指汗与心有密切 关系。
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与津液又 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 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 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可见内脏下垂等 病症。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 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 崩漏等慢性出血的病症。

藏象学 笔记

藏象学 笔记

藏象学笔记
藏象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以下是一份藏象学的笔记:
藏象学的基本概念:
1. 藏:指人体内脏,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 象:指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特点:
1.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等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将五脏分别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阐述其生理特性和相互关系。

3. 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主藏精、主水等。

4. 五脏的病理变化:五脏的生理功能失常会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心火亢盛、肝火上炎、脾虚湿困、肺气虚弱、肾精不足等。

5.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心与肺、肝与脾、脾与肾等。

藏象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1. 指导诊断:通过观察外在的脉象、舌象、面色等征象,推测内在脏腑的病变。

2. 指导治疗: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养心安神、清肝泻火、健脾化湿、补肺益气、益肾固精等。

3. 指导养生:根据五脏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如养心、养肝、养脾、养肺、养肾等。

『中医知识』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知识』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知识』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五脏,即心、肺、脾、肝、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脏腑功能总的概括。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奇恒之腑。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已形成了独特完整的理论——经络学说。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是生命活动总的体现。

它们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因此,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二是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药师必修课:藏象学说

中药师必修课:藏象学说

中药师必修课:藏象学说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是要学习“藏象”学说,“藏象”又称“脏象”,其学说在古代哲学的影响下,贯穿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药物、预防等各个方面,在中医药学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药性能中,归经的理论基础便是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了解藏象学说,是为了能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按照归经理论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藏象学说基本特点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循行联结,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使人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藏象学说的内容主要为脏腑、形体和官窍等。

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把握人体,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从功能上看,“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脏别论》)即五脏生化和贮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强调五脏的精气保持充满而不能溢泄,也不能受水谷而积实。

六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府通“腑”,有府库之意。

从形象上看,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脏别论》)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

六腑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因传化不藏,故虽有积实而不能充满。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

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奇恒之府,形多中空,与腑相近,内藏精气,又类似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府”。

《素问·五脏别论》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五 脏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心
1.主血脉 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 运动,以营养周身的作用。
2.主神志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
3.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1.主疏泄:调节气机;促进脾胃消化;维持气血津液运 行;调节生殖机能。
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精之 府。与肝相表里
胃者,水谷之海 与脾相表里
小肠 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与心相表里。小肠主液
大肠 1.传化糟粕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 出焉。 与肺相表里。
2.主津
膀胱 1.贮尿 2.排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与肾相表里。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朝百脉主治节 4.在志为悲 5.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肺为华盖,娇脏。 通于秋气。
6.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1.主藏精
2.主水 3.主纳气 4.在志为恐
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先天之本。通于冬气。
5.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 6.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胆 1.贮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胃 1.受纳水谷 2.腐熟水谷 六腑
藏象学说
藏象是指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及病理变化表现 于外的征象。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脏腑。 脏腑是指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 腑。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的总称,其 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和津液 等精微物质。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焦的合称。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的合称。功能上多藏精气,形态上多为中空 属腑。

藏(脏)象学说

藏(脏)象学说

藏(脏)象学说之⼼脏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髓⽓⾎津液神之间的互相关系,以藏象学说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宿及⾃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学说。

藏:是藏语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脾、肺、肾),六腑(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府(脑、髓、⾻、脉、胆。

⼥⼦胞)。

象:⼀是指这五个⽣理病理系统表现于外的⽣理病理象征。

⼆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的五个⽣理病理系统与外在⾃然环境的事物现象⽐所获得的⽐象。

⼀、五脏(⼀)⼼五⾏属⽕,为阳中之阳,与⼩肠相表⾥。

⼼为⽣之本,神之居,⾎之主,脉之宗。

⼼昔,五脏六腑之⼤王,为君主之官。

1、⼼主⾎脉⼼具有化⽣⾎液。

推动和调控全⾝⾎液运⾏的作⽤。

⼈⼼动,则⾎⾏于诸径。

五神脏⼼藏神(精神、意识、思维)肝藏魂(梦、幻觉)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脾藏魄(意念、主意)肾藏志(志向、毅⼒)⼼⽓充沛:⼼⾎充盈,⾯⾊红润光泽,⾆红润、脉道通利、脉和缓有⼒,节律整齐。

⼼⽓不⾜:⼼⾎亏虑,⾯⽩⽆华,脉道空虚⾆淡⽩脉细脉⽆⼒。

⾎脉受阻:⾯⾊灰暗,唇⾆青紫有瘀点2、⼼主神明:是指⼼有统帅全⾝脏腑,经络、形体、官宿的⽣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理活动的功能。

⽣理:⼼⾎充⾜,⼼神得养,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记忆⼒强。

病理:⼼⾎不⾜,⼼神失养,精神不振,思维反应迟钝,失眠多梦健忘。

邪扰⼼神,神⽆所主,⼼烦不寐,甚则神昏,谚语发狂。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关系⽣理意义在体合脉:⼗⼆经脉,三百六⼗五络,其⾎脉皆上其华在⾯:住于⾯,故⾯⾊能反映⼼⽓⼼⾎的盛衰。

在窍为⾆:⼼与⾆体通过经脉相连,⾆反映⼼脉功能的状态,与语⾔声⾳味觉有关。

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导致⼼⽓涣散,或导致⼼神失守,发为癫狂。

在液为汗:⼼藏神,故精神性出汗与⼼有关,⼼主⾎,汗由津液所化,⾎与津液⼜同源互化,故汗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因⽽有“汗为⼼之液”“⾎汗同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

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心主血和肺主气相互关联。

肺主气,有促进心行血的作用。

肺气正常是血液正常循行的必要条件,反之,正常的血液循环,是维持肺呼吸功能正常的基础,故有“呼出心与肺”之说。

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主要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行气血,定息道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强调了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奇恒之府——女子胞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正中部,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有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一)女子胞的解剖形态女子胞,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即胞门又称子门)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

(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1.主持月经:月经,又称月信、月事、月水。

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

健康的女子,到了14岁,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子宫发生周期性变化,约1月左右周期性排血一次。

月经开始来潮,直到49岁为止。

“女子胞中之血,每月换一次,除旧生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

在月经周期还要排卵一次。

月经的产生,是脏腑气血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胞宫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来潮,所以胞宫有主持月经的作用。

2.孕育胎儿:胞宫是女性孕产的器官。

女子在发育成熟后,月经应时来潮,便有受孕生殖的能力。

此时,两性交媾,两精相合,就构成了胎孕。

“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类经·脏象类》)。

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气血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

胎儿在胞宫内生长发育,约达10个月左右,就从胞宫娩出,呱呱坠地,一个新的生命便诞生了。

故曰:“女子之胞,一名子宫,乃孕子之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

(三)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女子胞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1.女子胞与脏腑:女子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

在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脾与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化血,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它们分司血的生化、统摄、调节等重要作用。

故脏腑安和,血脉流畅,血海充盈,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

在五脏之中,女子胞与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女子胞与肝: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全身气血调节之枢。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血的藏与泄。

肝为血海,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本。

肝血充足,藏血功能正常,肝血下注血海,则冲脉盛满,血海充盈。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而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因此,肝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月经方面。

女子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经、带、胎、产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女子的经、孕、胎、产、乳无不与气血相关,无不依赖于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r临证指南医案·卷九》)之说。

(2)女子胞与脾: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经。

女子胞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血的化生与经血的固摄两个方面。

脾气健旺,化源充足,统摄有权,则经血藏与泄正常。

(3)女子胞与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肾与女子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天癸的至竭和月经孕育方面。

“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天癸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机能成熟所必需的重要物质,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因此,女子到了青春期,肾精充盈,在天癸的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应时来潮,就有了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

反之,进入老年,由于肾精衰少,天癸由少而至衰竭,于是月经闭止,生育能力也随之而丧失了。

2.女子胞与经络:女子胞与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

其中,以冲、任、督、带为最。

(1)女子胞与冲脉:冲脉上渗诸阳,下灌三阴,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之海。

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灵枢·逆顺肥瘦》)。

脏腑经络之气血皆下注冲脉,故称冲为血海。

因为冲为血海,蓄溢阴血,胞宫才能泄溢经血,孕育胎儿,完成其生理功能。

故曰:“经本阴血也,何脏无之,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景岳全书·妇人规》)。

(2)女子胞与任脉:任有妊养之义。

任脉为阴脉之海,蓄积阴血,为人体妊养之本。

任脉通畅,月经正常。

月经如常,方能孕育胎儿。

因一身之阴血经任脉聚于胞宫,妊养胎儿,故称“任主胞胎”。

任脉气血通盛是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基础。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方能有子。

所以,胞宫的作用与冲任二脉的关系更加密切。

(3)女子胞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一行于身后,一行于身前,交会于龈交,其经气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摄气血,以维持胞宫正常的经、孕、产的生理活动;(4)女子胞与带脉:“带脉下系于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血证论·崩带》)。

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

(5)女子胞与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于胞宫之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

女子胞直接或间接与十二经脉相通,禀受脏腑之气血,泄而为经血,藏而育胎胞,从而完成其生理功能。

[附]精室女子之胞名曰子宫,具有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功能,是女性生殖器官之一。

而男子之胞名为精室,具有贮藏精液,生育繁衍的功能。

精室是男性生殖器官,亦属肾所主,与冲任相关。

故曰:“女子之胞,男子为精室,乃血气交会,化精成胎之所,最为紧要”(《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下卷》)。

精室包括解剖学所说的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等,具有化生和贮藏精子等功能,主司生育繁衍。

精室的功能与肾之精气盛衰密切相关。

睾丸,又称外肾,“睾丸者,肾之外候”(《类证治裁·卷之首》)。

“外肾,睾丸也”(《中西医粹》)。

亦称势,“宦者少时去其势,故须不生。

势,阴丸也,此言宗筋,亦指睾丸而言”(丹波元简注《灵枢·五音五味》)。

奇恒之府——髓“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肾生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逆调论》)。

髓由肾精所化生。

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原,“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灵枢·五癃津液别》)。

水谷精微化而为血。

髓可生血,血亦生髓。

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

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

奇恒之府——脑脑,又名髓海、头髓。

在气功学上,脑又称泥丸、昆仑、天谷。

脑深藏于头部,位于人体最上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集之处,为元神之府。

(一)脑的解剖形态脑,位居颅腔之中,上至颅囟,下至风府(督脉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第1椎体上部),位于人体最上部。

风府以下,脊椎骨内之髓称为脊髓。

脊髓经项复骨(即第6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髓。

脑与颅骨合之谓之头,即头为头颅与头髓之概称。

脑由精髓汇集而成,不但与脊髓相通,“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而且和全身的精微有关。

故曰:“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脏生成》)。

头为诸阳之会,为清窍所在之处,人体清阳之气皆上出清窍。

“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寓意草·卷一》)。

外为头骨,内为脑髓,合之为头。

头居人身之高巅,人神之所居,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之气血皆汇集于头。

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二)脑的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气、元精、元神,称之为“先天之元”。

狭义之神,又有元神、识神和欲神之分。

元神来自先天,称先天之神,“先天神,元神也”(《武术汇宗》),“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寿世传真》):人在出生之前,形体毕具,形具而神生。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人出生之前随形具而生之神,即为元神。

元神藏于脑中,为生命的主宰。

“元神,即吾真心中之主宰也”(《乐育堂语录》)。

元神存则有生命,元神败则人即死。

得神则生,失神则死。

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为生命的枢机,故“脑不可伤,若针刺时,刺头,中脑户,人脑立死”(《素问·刺禁论》),“针人脑则真气泄,故立死”(《类经·针刺类》)。

2.主精神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于脑的结果。

思维意识是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任物”的结果。

中医学一方面强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灵枢·本神》),心是思维的主要器官;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类证治裁·卷之三》),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在元神功能基础上,后天获得的思虑识见活动,属识神范畴。

识神,又称思虑之神,是后天之神:故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

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

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也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情绪、欲望等心身需求有关。

属欲神范畴。

总之,脑具有精神、意识、思维功能,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修真十书》)。

脑主精神意识的功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

否则,便出现神明功能异常。

3.主感觉运动:眼耳口鼻舌为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

人的视、听、言、动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五官居于身上,为知觉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显最高,便于接物。

耳目口鼻之所导人,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也”(《医学原始》)。

“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医林改错》)。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

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

“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内镜》)。

脑髓充盈,身体轻劲有力。

否则,胫酸乏其功能失常,不论虚实,都会表现为听觉失聪,视物不明,嗅觉不灵,感觉异常,运动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