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英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时的英国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即联系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

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宣称英国和各自治领都是英帝国内的自治共同体,地位平等,在它们的内政和外交事务各方面互不从属,共同效忠英王,在英联邦中它们是自愿联合的成员。

《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

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爱尔兰均为英联邦内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它们与联合王国一起组成英联邦,共奉英王为国家元首;各自治领议会与帝国议会平等,英国议会的任何一项法律,未经自治领承认对自治领均不适用。

自治领可以修改和废除过去帝国议会通过的任何法案,自治领颁布的任何法律无须经英国议会批准;各自治领内政外交自主。

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

●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
首先,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其次,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

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第三,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

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纳粹德国兵不血刃地并吞了奥地利后,开始注意下一个侵略目标捷克。

由于靠近两国边境的捷克的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希特勒指使纳粹党徒和部分民众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又声称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要替他们“伸张正义”,准备用“军事行动扫荡捷克”,为其陈兵边界创造舆论条件。

而捷克政府自然也不愿任人宰割,也开始局部动员,加强了边界的作战兵力。

战争一触即发。

张伯伦与法国人一起向捷克政府施压,要他们割让苏台德区。

英国和法国希望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党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捷克政府开始表示拒绝,但英法表示,如果捷克政府不同意,那么英法就没有义务协防捷克。

最终,捷克政府妥协,同意割让领土。

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

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

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

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曾声称,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

而希特勒最终没有实践他的诺言,在占领了苏台德区后,第二年3月就悍然侵占了全部捷克。

●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对德国宣战。

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在此期间西线的法德边界却毫无动静,英法等国违背了自己许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屯重兵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后面,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小国抵抗着强大邻国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的谴责而已。

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西方则称为“假战”。

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西方的绥靖一语道破:“对于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丘吉尔临危受命
1939年9月1日早晨,战争爆发后的数小时,张伯伦召见丘吉尔,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

9月3日,丘吉尔被重新任命为海军大臣。

由于战事进展不顺利,下院议员们在1940年5月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将矛头指向张伯伦。

5月8日,张伯伦政府仅以81票的多数获得信任案,但是张伯伦感到他无法继续执政,因此准备组建联合政府,并让出首相位置。

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绥靖政策的积极贯彻者哈利法克斯勋爵接任,但是无法得到丘吉尔的支持。

张伯伦十分清楚,一旦丘吉尔离开内阁就要垮台。

此外工党也向张伯伦施压,十分明确地向他表明,工党将不会再支持由张伯伦或其亲信所领导的内阁。

于是张伯伦只得向国王提出辞呈,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5月10日下午6时,国王召见丘吉尔,令其组阁;一小时后丘吉尔会见工党领袖艾德礼,邀请工党加入内阁并获得支持。

3天后丘吉尔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热血、辛劳和汗水》。

下议院最终以381票对0票的绝对优势表明了对丘吉尔政府的支持。

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

在我们面前,有许多许多漫长的斗争和苦难的岁月。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全部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这就是我们的政策。

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

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

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

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信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

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

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征服北欧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计划,进攻北欧地区。

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

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

德军撤退到挪威腹地并据此坚守。

但由于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加上西线战事爆发随后撤退,北欧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采用采用曼斯坦因计划,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

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其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英法联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

5月19日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的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三个集团军四十个师约38万余人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

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公里的敦刻尔克周边滨海地区,东面、北面、南面的德军装甲铁骑对其形成合围。

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抵达距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刻尔克16公里处,但却在这时接到被证明是致命失误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给了英法联军以喘息之机。

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主持下,5 月26 日英军统帅部迅速拟定并实施“发电机计划”,英国海军抽调了1000 余艘舰船冲过德国空军的封锁。

与此同时,还从英国、比利时、荷兰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近8500 余艘各型各类的民间船只,分几路奔赴敦刻尔克地区,接应撤退的部队。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

同时英法联军也加强了敦刻尔克的防御阵地。

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

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敦刻尔克撤退从5月26日开始进行,至6月4日结束,共历时10天。

此次撤军共有约33.8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联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此外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国军队4万余人被俘。

整个撤退过程中还有2.8万余人死伤,士气亦一度低落。

但短短10天时间,“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让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8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英法联军和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

英国人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民心士气,特别是民间船只的快速行动能力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丘吉尔首相对此有着高度评价:“敦刻尔克海滩的战斗经过,将彪炳在我们所有的史册中。

但我们必须非常慎重,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

战争不是靠撤退打赢的,但这次伟大的撤退中却孕藏着胜利。


法国沦陷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

我们将战斗
到底。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防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之下也将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是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
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

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

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

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

在纳粹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便着手对付欧洲北部的英国。

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需要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

于是在希特勒1940年6月向英国提出“和平建议”,但最后再三再四地遭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拒绝。

因此,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即对英国进行登陆作战。

作战拟订以步兵登陆英国南部,并深入及占领伦敦,从而一举占领英国。

但此次作战需要首先歼灭英国的空中力量,以保障登陆行动的顺利。

因此,德国空军便受命歼灭英国的空军。

希特勒及德国最高统帅部把此次行动的最早日期定于8月5日,代号为“鹰袭”。

在8月6日,德意志帝国元帅戈林才把进攻日期正式定于8月12日,名为“鹰日”。

然而,因为英国南部天气不稳定,因此德国空军才于8月13日发动对英国的空中攻势。

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

为了实施空中进攻作战,德国空军集中了3个空军集团军,作战飞机2400余架。

而当时的英国只有防空歼击机700架,高炮200门,还有轰炸机500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

不列颠之战就在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上空,在大英帝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始了。

德国空军为迅速夺取制空权,袭击的重点为英国空军的机场,其特点是空袭活动极其频繁,空战十分激烈,从8月13日开始,德国空军每天出动1000多架次,10天内对英国12个空军基地进行了不间断和摧毁性打击,英军损失飞机286架。

飞行员亦伤亡甚重,幸存的飞行员经过连续空战已筋疲力尽,自身元气大伤。

如果德国空军继续袭击,英国空军将无法支持。

但8月25日晚上英国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德国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

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

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

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考文垂、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普利茅斯等几个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火海中,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受到严重损失。

但是,作为战争有生力量的英国空军却保存了下来,并很快恢复了战斗力,重创了德军,捍卫了英国,一直坚持到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整个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4.6万多架次,向英国投下了7万多吨炸弹,损失飞机约1500余架。

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居
民约8.6万余人,100多万栋建筑物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

英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没有让一个德国士兵登上不列颠的土地。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赞扬英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大无畏精神时,曾动情地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妄图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狂妄企图。

德国空军这把钥匙始终也没有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这是希特勒发动战争来首次遭遇失败,德国的空军遭受重创。

原先德国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准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德国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演变为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

海狮计划的失利不列颠战役的胜利,使得英国得以保存军事上的优势,而后继续同德国抗争,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最后英国也成为盟军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

●大西洋海战
大西洋海战是从1939年10月17日持续到1945年5月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同英、美为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而进行的海战。

二战前的英国拥有一支总吨位为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就有1500艘。

对于英国而言,大西洋海上交通航线是英国赖以输入战略物资、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而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这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1939年9月初大战爆发时,德国决定以海军主力切断英国人赖以生存的大西洋海上交通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

所以德国海军部队悄悄杀奔大西洋航线,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运输。

英国则针锋相对,将强大的皇家海军投入保卫海上交通线,战争遂由此起。

海战初期,德国的U型潜艇以及与之相伴的“狼群战术”一度让英军束手无策。

其中1939年9月14日,德国的“U—47”号潜艇成功潜入英国海军的斯卡帕弗洛基地,将排水量近30 000吨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击沉。

但德国潜艇初战的成功,立即引起英国政府的警觉,并促使英国政府对商船队实施严密的护航作战,并开始组建大型护航船舰队,专门对付U型潜艇。

到1941年,声纳的发明,使得护航队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潜艇到达的时间。

1941年春天,护航队向U型潜艇发动了反击。

从3月到10月,他们击沉了17艘U型潜艇。

1943年是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仅5月份,盟军海面和空中部队就击沉了25艘潜艇。

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将领邓尼兹命令德国700艘潜艇全部浮到海面上,向英国投降。

大西洋海战以德国的失败结束。

●地中海海战
地中海战场是二战的组成部分,自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布正式参战开始,至1943年9月10日意大利海军舰队在马耳他岛向英国投降止,历时3年3个月。

地中海海战主要是英美为首的同盟国与意大利、德国围绕着地中海海上交通线展开的争夺战。

地中海战场与欧洲战场、非洲战场直接关联,对大西洋战场、东南亚战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中海战场由于英国和意大利双方战略指导和兵力配置、部署状况,海战态势处于彼此攻防转换的局面,但英国基本上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

1942年6月以后,美国海军投入地中海战场,增强了盟军在地中海的实力。

德国海军也派出潜艇、鱼雷快艇和辅助舰艇投入地中海战场。

在整个地中海海战中,英国以地中海舰队为核心,并得到大西洋方面舰队和美国海军的支援,在地中海战场大多时间里占据优势地位。

意大利海军虽拥有一定的实力,牵制和消耗了英国的海军兵力,但受制于战略指导,缺乏燃油和雷达等装备,空军协同不够,未能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处于相对被动的劣势地位,最终以英美同盟国的胜利,德意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

意大利和德国海军总共损失舰船389艘,吨位306423吨;商船损失132艘,2106521吨。

英美盟国海军损失舰船349艘,吨位506061吨。

《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4日下午,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他的随行人员:第一海务大臣、总参谋长、空军副参谋长,还有外交部和国防部有关人员等一行人登上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后,在驱逐舰护航下,前往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陆。

8月9日上午9时,威尔士亲王号驶抵纽芬兰普拉森夏港,与等在那里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乘坐的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会合。

随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奥古斯塔号巡洋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

10日晨,罗斯福总统带着僚属登上了“威尔士亲王”号,两国首脑会晤的结果产生了一个文件,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8月13日两国首脑在“威尔士亲王”号的后甲板上进行了签字仪式,并且在甲板上一起作礼拜仪式。

8月14飞日,两国首脑向全世界正式公布发表《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全名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联合宣言》。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

《大西洋宪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联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作为一个尚未参战的国家,与英国一起发表如此明确的声明,对德、意、日法
西斯是个沉重的打击。

《大西洋宪章》不仅标志英、美两国在反法西斯基础上的政治联盟,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开始形成,而且也是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1941年9月,在伦敦召开了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

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希腊、挪威和“自由法国”参加了会议,并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大西洋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

苏联政府为了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促进反法西斯联盟进一步加强,于9月24日发表声明,赞同宪章的基本原则,同时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

●莫斯科会议
1941年部长级会议(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出席会议的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总统特使哈里曼,英国军需大臣比弗布鲁克。

会议任务是商讨如何有效地援助苏联作战,当时德苏战争已进行3月余,德军进逼莫斯科,苏军亟需盟军协同作战和加强支援。

美、英当局也认识到最终打败纳粹德国要靠苏联陆军。

罗斯福曾致函斯大林,表示将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资援助。

丘吉尔也表示,愿从英国的美援定额中拨出部分物资支援苏联。

会议于10月1日签订对苏供应议定书,规定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美、英两国每月向苏联提供飞机400架(100架轰炸机和300架战斗机)、坦克500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美、英还承担协助运输供给苏联的武器物资的义务。

11月7日,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无息贷款。

虽然会议签订的议定书未能满足苏联的全部要求,但这些援助仍然是对苏联的重大支持,而且会议对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促进苏、美、英3国战时合作起了积极作用。

●马来海战
1941年的下半年,日本南侵东南亚的局势日益危险,作为遏止日本南下的威慑力量,也根据大西洋宪章的要求,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率领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和4艘驱逐舰组成Z舰队开赴远东。

12月4日,舰队抵达新加坡。

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时,由日本登陆舰队派兵在泰国等地登陆,然后越过马来亚边界向新加坡进攻。

12月8日,当得知日军登陆的消息后,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中将决定由“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和4艘驱逐舰组成的Z舰队离新加坡北上,企图袭击日军运兵船,截击日本登陆部队。

12月9日,Z舰队被发现,因为处于日本海军陆基航空兵的攻击范围内,又缺乏空中掩护和支援,准备返航新加坡。

12月10日法属印度支那的日军海军第22航空战队,在关丹东南70英里发现Z舰队,日军飞机便接连向两艘主力舰发动攻击,此外还有日军34架俯冲轰炸机和51架鱼雷机从越南西贡起飞,扑向Z舰队。

最终仅一个半小时,缺乏空中保护的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双双都被击沉。

其中“威尔士亲王”号前后被6枚鱼雷命中,于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