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概述二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二章 文学——笔端情怀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散文 第四节 小说 第五节 戏剧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一、 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文化共 有的伦理特征,也就是说,凡是那些“为文学而文学”、纯粹 追求形式的作品,以及那些无关伦理或有损传统伦理的“艳科” 作品,往往不受重视,而成为被批评的对象。中国古典文学的 主要目的在于载道,即提高和完善道德,这是中国文学现实主 义精神的独特表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四、 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1. 诗歌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从原始的以二言为主的歌谣, 到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的一大飞跃。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和谐的诗歌韵律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词之后,金元时代又出现了曲。人们常说的元 曲包含两种文学体裁,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 曲,后者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2. 散文
散文的萌芽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最早的成篇散文保存在 《尚书》(《书经》)中,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散文的形成。春秋战 国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散文创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 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说理、议论为主的诸子散文,另一类是以 描写历史人物、记述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后代的散文虽体式繁 多,但论说与记叙一直占重要地位。汉代以后散文逐渐骈化,出现了 骈文。魏晋南北朝时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到了中唐,韩愈、柳宗 元倡导古文运动,北宋欧阳修、苏轼等继承韩、柳传统,唐宋古文八 大家把散文创作推向新的高潮。其后,传统散文一直沿着古文与骈文 两条线发展,此起彼伏,互为消长。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26页文档资料
第二节: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1、四大类型
➢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高、大、深、庄。如故宫。
➢陵墓建筑:或依山为陵(唐代),或垒土为陵,植树以像山(秦 始皇陵)。其地面建筑依然高、大、深、庄。如乾陵。
➢寺庙建筑:以王府为模式,整体对称,一般四殿,高潮在第三殿 (最早是洛阳白马寺)。
隋唐:黄金时期。人物画成就显著。首先是初唐阎立本,“变古 象今”。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张萱和周昉 。山水画独立出来,形 成风格迥异的两派: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 ”,细笔勾勒,赋色工致浓丽;以王维、王洽等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水墨挥写,追求笔情墨韵。花鸟画也分科独立,如薛稷画鹤、边鸾 画孔雀、韩干画马等等。
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融入汉字书写之中 ,使其得以从写字之“技”升华为艺术之“道”。
2.律动的线条艺术 书法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书法最精纯的艺术语言 笔力是从字的点划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的感受,是判
定书法的一个重要标准。“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线条有节奏的内在品格,要求“一波三折”,绵延有致,
如同音乐“一唱三叹”。宗白华:一幅字就是一曲音乐。 墨色的变化使线条富于明暗层次,具有立体感,而这对
意境美的渲染表达十分重要。 线条对空间的分割则产生结构的章法,进一步扩展和加
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如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强烈的生命意识
书法讲究气势、情态,要在静态的空间形式中表现 出运动的感觉,运动是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时代意义:商周青铜器由于处在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具有更重要 的意义。
世界级珍品:商司母戊鼎、西周伯矩鬲、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PPT教学课件
2020/12/098源自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传统中国社 会难以产生的原因。
•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020/12/09
3
•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辽阔的地域广 大的国境促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1.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 度不相同
•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 方式和思想观念。
• 中土的中央集权(特点:重农轻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游牧民族的军事奴隶制(特点:擅长迁徙)、西北沙漠的 绿洲“小国”(特点:重视商业)。
• 3.各地的对外联系方式也各不相同:新疆—中亚,藏川 滇—印度,闽粤—东南亚。
•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封闭原因在于,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过于优越,让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
2020/12/09
4
3.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020/12/09
6
• (3)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增添异彩。 汉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为中原 农耕民族所喜爱、效法。盛唐长安胡骑胡音极盛 一时;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在全国各地流行。同 时,满族也逐渐被汉化,以至后来连自己的文字 也消亡了。
• (4)对外域文化扬弃吸收:“先秦百家”“中边 合一”使“有容乃大”成为当时的文化品格。对 后世的影响表现在:汉唐“拿来”佛教文化,明 清引入“耶稣会士”,近代“出洋习洋”。
《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22
实证主义
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 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 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 溶解于科学之中。 广义: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 、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实证主义则特指孔德的哲学。 返回
有埃及这一个中心,其余的文化都是从此处传播出去的——文 化只能生产或被创造一次,其余都是传播的功劳)。
影响时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3、历史学派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美国的弗朗兹· 博厄斯《移民子孙的变迁》 《原始人的心理》《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 》《种族、语言和文化》 克拉克· 威勒斯、路易斯· 克罗伯等。 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认为只有具 体的和经验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可靠的。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周易· 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 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 ,称为形而下。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 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 化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 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 畴。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授课教师: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纪念日
69周年
9月30日
烈士纪念日
本章内容
温故:第一章PPT37
(收“意见、建议”纸条)
知新: (首先提问预习情况) 第二章(P22-39)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文化学的流派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P22-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课件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宣讲的佛法,也称 原始佛教。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徒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有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创造性的 发挥。佛教教义的发展在印度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 教三个阶段。其间,尽管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原始佛教差距越来 越大,但基本上仍以释迦牟尼所宣讲的基本教义为核心,是在 此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11) 生。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 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 老死。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作老,身坏命终谓之死。
6. 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乘唯识学派则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 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四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 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亦即真如、实相; 无住处涅槃,或略称无住涅槃,指依于智慧,破除无明,远 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又因大悲救度众生而 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即所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 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 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他一切宗教、 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 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 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 分割开来的。
2. 法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PPT课件
燧 人 氏 钻 木 取 火
2.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
国学
乡学
大学
(天子所设)
小学
(诸侯所设)
德、行、艺、仪 艺:礼乐射御书数
闾
党
州
乡
私学大师: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学记》、《大学》是教育思想的总结
西周学校学制系统
3.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向提出的文教政 策之一,是对百家争鸣的一个官方收束,目的 是统一思想;同时配合官学和选士提拔,为读 书做官铺设道路。
太学规模很大,平民相继入学。晋时增设国子 学 ,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南朝宋时设 儒学、玄学、史学、文学,以四学制打破儒家 一统教育的局面。 • •
5.唐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弘文馆 崇文馆
府州县学 专门学校
算学
数学 武学
国子监
国子学 四门学 宗学
《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
唐文宗时以楷书刊刻 《周易》、《尚书》、 《毛诗》、《论语》等十二 本 成于开成二年,史称开成石 经。
科举制的弊病
第一
考试内容的陈腐。八股文要求必须按照 四书五经的官方注疏,“代圣贤立言” ,不准许有个人见解。
第二
考试方法的僵化。后期格式规定极为严 格:每篇必须有破题、承题、起讲、中 股、后股、束股等部分构成,成了文字 游戏。
第三
录取人数极低,残害人才。清每三年才 录取200多人,却以读书做官为诱饵,使 数十万人皓首穷经,老死不止。
实例分析——朱熹及其教育思想
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 四十年之久,主持重修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精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 并为其作注,这四部书对元、明、清三代的教育 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课件]文化学概论:第二章PPT
五、功能学派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 (B.K.Malinwski,1884-1942)、德拉克利夫-布朗。其主 要著作:前者有《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后者有 《安达曼群岛的居民》。 代表人物:爱德华· 埃文斯—普理查德、迈耶· 福蒂 斯、麦克斯· 格拉克曼、威廉· 雷蒙德· 弗斯 学派的基本观点: 1.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都有满足人类世纪生活需要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 功能。 2.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 3.重视文 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 23
一人类学的兴起文化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源泉就研究对象而言人类学虽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西方社会认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荷马史诗奥德赛已有人类学的思想的记载与描述但科学的人类学体系应是近代资本主义扩展和科学昌明的产物
文化学概论:第二 章
第二章 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一节 文化学发展简史
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文化学是在近代西 方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同人 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实际上,文化学体系就脱 胎于人类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其中受人类学 的影响最大。 从演变序列来看是:
21
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① ②
学术观点: 1.杜尔干的贡献: 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创造了“集体表象”的概念,并予以很好的解释。 2. 布留尔则发展“集体表象”,运用它来研究原 始人的思维,并提出了“互渗律”概念。 影响与地位:法国社会学派是近代法国文化研究 领域出现的第一个学派,奠定了法国文化学研究的 特色,对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的产生巨大影响。 22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课件
绪论
❖ 一、关于“文化”
❖ 1、什么是“文”? ❖ 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易.系辞下》
4
引申为:文字、文章; 礼乐制度; 精神修养; 美、善、德行等,如成语“文质
彬彬”。
❖ 2、什么是“化”?
❖ 本义:变化、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
生”——《易.系辞下》
❖ 引申义:风俗、风气的教化,如成语“潜 移默化”
5
❖ 3、“文”与“化”的并联使用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易 .贲.》 ❖ 将“文化”合为一词使用是西汉刘向:“凡
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古人对文化理解:“以文教化”
中国传统文的, 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同样也是没有 前途的。”
❖
----李政道
2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是一个很庞大也很沉重的题目, 远非一次概说能够全部概出来的。宋朝诗人著名苏 轼在七言绝句《题西林壁》中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这首诗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感觉, 可谓恰如其分。我们这个讲座,只是起个引路导航 的作用。要深切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知识, 恐怕还需要同学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12
•狭义文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
•果,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
13
中华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记忆”。
14
敦煌藏经洞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伟大的唐代。
15
就是这5000个字,在人类历史上处于极高的精神地位。
文化学概论新讲义
文化学概论(课件)前言一、教学内容(一)文化学相关基本概念(二)文化学理论及其发展概述(三)文化学研究方法(四)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二、教学方法(一)理论分析(二)案例分析(三)启发式教学(四)课堂和课后思考与练习(五)专题讲授三、教学目的(一)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二)了解文化学理论与方法(三)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四)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历史现实问题四、学习方法与要求(一)课前预习(二)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三)勤于思考;加强练习(四)教学相长,积极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五、先修课程(前期知识储备)(一)中国通史(二)中国文化史(三)世界通史(四)中国地理(五)世界地理第一章文化与文明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一、“文化”词源解析(一)“文”、“化”二字在甲骨文中早已出现(二)“文”的本义及引申义1、“文”之字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本义为花纹或纹理。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2、引申义: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等。
案例:(1)非洲部族人的纹身(2)宗教图腾——“龙”、“狼”等(3)中国远古墓葬中的“红方格”(三)“化”的本义及引申义1、“化”之字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生化”。
2、引申为变化、教化。
主要指人的精神品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即“教化迁善”。
反例:顽固不化,朽木不可雕也。
(四)“文化”一词的产生1、“文”、“化”并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文”、“化”合为一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的“文化”,指与野蛮相对的教化,即“以文教化”。
3、在西方,“文化”一词也带有“以文教化”的含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contents •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创新与发展目录01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历史性、传承性、创新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不同地域、民族和时代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创造了最早的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文化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庸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主张在处理问题时保持中立和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
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诚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强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中国语言文字文化1 2 3介绍汉字的起源,包括结绳记事、八卦、图画等早期记事方式,以及仓颉造字的传说。
汉字的起源详细阐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汉字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汉字的演变分析汉字的结构,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汉字的结构与内涵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汉语的特点介绍汉语作为孤立语的特点,如缺乏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等。
同时,阐述汉语声调的作用和影响。
汉语的魅力探讨汉语在表达上的独特魅力,如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法、生动的修辞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 整版
目录
CONTENTS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与药用价 值,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食 疗、食补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服饰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 等,具有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吸 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 的服饰文化。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体现了身份地位、场合 和礼仪规范的要求,如穿着打扮、颜 色搭配、饰品佩戴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 代表作品。
官僚制度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按 照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着管理 国家事务的职责。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9-史学(2h)PPT课件
2021
15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 本末体,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金石学,是以古代金石器物,如青铜器、古钱 币、石碑名刻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金石
2021
25
形式: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 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初唐时 的《隋书》把史书分为十三类;清朝乾隆时 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 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 载记、诏令奏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 地理、目录、史评、史抄。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中国古代史书体载和形式。
2021
4
最早的历史典籍
继甲骨文、金文之后,《尚书》中记载 了殷、商王朝的大事,是中国最早的文 献总集,是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
《诗经》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如 《绵》、《公刘》等反映了周王朝某些 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视为汉 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 周部族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 料。
中国远古时代的大量历史传说,如《大 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造人》 等等,尽管其真实性受到质疑,但其中 包含的史学元素却光彩夺目。
2021
3
有意识的历史记载
文字和历法的产生及其不断成熟,为史学的 出现创造了条件,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逐渐成 为统治者的经常性活动和国家大事。
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 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已包含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 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负责记载的史官,则 担当占卜,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 之责,他们可以被看作最早的史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
• 2.西方学者对文明的理解 • 西方古代的“文明”(civilization)概念 • 近代西方学者对文明的理解 • (1)文明是指良好的人类生活方式 • (2)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
16
• 3.我国学者对文明的理解
• 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有区 别的概念。
• 关于文明的定义,山东大学陈炎先生的《“文明”与 “文化”》(《学术月刊》2002年第2期)认 为:“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 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 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 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 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
17
• 河北工程学院的冯石岗在《在文化与文明 的关系中把握文明》(《河北建筑科技学 院学报》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文 明是标志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历史范畴, 既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 积极成果,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定阶段,其 发展呈跃进式前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 1.两者的区别 • ①从内容上看 • ②从时间上看 •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 • ④从性质特征上看 • ⑤从词义上看
.
19
• 2.两者的联系
• ①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的 产物和表现。
• ②文化和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本身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
• ③文化决定文明前进,文明促进文化发展。
.
20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
1
第一章 文化释义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 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 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2
•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 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 1.传统文化的内涵 • 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
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
.
13
第二节 文化的属性
• 一、超自然性与社会性 • 二、普同性与多样性 • 三、继承性与变异性 • 四、功能性与系统性
.
14
第三节 文化与文明
• 一、文明的含义
• 1.我国古代对文明的理解
• 我国古代就曾使用“文明”一词。200 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句。
•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天下 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 章而光明也。”
识和活动的痕迹,才能成为文化。
.
8
• 其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 第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 1.文化由不同的成分所组成。 •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
化 • 2.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 • 3.文化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
9
• 二分法:
• 德国学者牟勒来挨尔(T.Muller-Lyer)在其《文化的 现象及其进步的趋向》一书中,把文化分为文化 的下层机构和文化的下层机构两大类:
• (1)文化的下层机构:①经济;②生殖;③社 会组织;
• (2)文化的上层机构:①语言;②科学;③宗 教与哲理的信仰;④道德;⑤法律;⑥美术。
.
10
• 九分法:
• 德国人类学家拉策尔(F.Ratzel)在其《人类 学》中将文化分为如下九类:(1)言语; (2)宗教;(3)科学与艺术;(4) 发明与发现;(5)农业与畜牧;(6) 衣服与装饰;(7)习惯;(8)家庭与 社会风俗;(9)国家。
.
5
•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 检讨》 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 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 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 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 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 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 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
12
• (5)宗教的动作 • ①礼仪的形式;②病人的看待;③死亡的处理。 • (6)家庭与社会制度。 • ①婚姻的形式;②亲属关系的计算方法;③遗产;
④社会管理;⑤游戏与运动。 • (7)财产 • ①不动产与动产;②价值与交易的标准;③贸易。 • (8)政府 • ①政治的形式;②司法及法律的手续。 • (9)战争
.
11
• 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C.Wissler,又译为威士莱) 在其《人类与文化》书将文化分成如下九类:
• (1)语言:语言文字制度。 • (2)物质的特质 • ①食物习惯;②住所;③运输与旅行;④服装;
⑤器皿用具;⑥武器;⑦职业与工业。 • (3)艺术:雕刻、描写、图画、音乐等。 • (4)神话与科学知识
•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 教化。
.
3
•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 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 culture。
•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 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
4
•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 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 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 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
6
•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 两类:
•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 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 表。
•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 为代表。
.
7
• 四、全方位把握文化的内涵 • 首先,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文化。 • 人与动物的生理区别:1.发音器官不同; • 2.神经系统不同 ;3.躯体外表不同。 • 第二,自然界的物品,只有打上人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