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导论【中外文化史,2011(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词根,从语源学上来看,具有非同源的可能性。前者
以农耕为本意,后者强调城市化、市民化。但是真正的文明是从大 规模的农业生产才开始的,有农业生产才有城市与公民。
– 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导致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 段和形态。所以,两者有一致之处和联系的。
– 日本学者伊东俊太郎认为:使用文明的研究,可是帮助人们从“国 家“的狭隘单位中脱离出来,超越本民族中心主义,认识各种文明 的特点,通过对诸文明的比较,谋求共生共存的地球文明。他认为 ,文明是指伴随着城市形成的“都市革命”以后创造的内容,它是 文化发展的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文明与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 相连续的,文明是更高一级的“特殊的”文化的存在方式。
中外文化史
主讲人:林敏霞 E-mail/QQ:linmuyan1978@qq.com
Mp: 678196
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
探索中西文化发展的规律,进行中西文化 比较,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综合性特点。目 的在增加学生中西的文化知识,加深对中西文 化的认识,以便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 研究的思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文 化基础。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是什么?
西方世界的“文明”内涵:
– 公元前5世纪,罗马人星期之后,势力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建立辽阔的大 帝国,希腊人与罗马人将殖民地的民族特别是尚未被征服的日耳曼人看 成是野蛮人 (barbarian).文明与野蛮之分成为希腊罗马文明的一个重要思 想。
– Civil:公民的、人类社会的; – Civilian:平民的、非军人的; – Citizen:市民、公民; – Civitas:城市自治; – Civilitas:公民身份,特指罗马共和国所颁定的公民 。
2.世界经典文明阶段概况:
– 公民化、市民化的演化过程,文明是城邦化社会与蛮族的区别,野蛮民 族是外在于城邦居民社会的,是非社会化的。
– 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文明。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一词依然包含欧洲中 心主义的意味。比如: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是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 民族的自我意识,包括他们最近三两百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西方用这 个概念表达他们的自豪感。
(1)甲骨文,正立的 人形,头和四肢,胸前 有美观的花纹;(2) 金文,花更精致;(3) 小篆,胸前的花纹省略; (4)楷书,看不出 “人”形。
“文”字从甲骨文到
金文再到楷书的演变过 程,也恰恰反映了“文 化”的过程。
汉语中的“化”
– 变化、改动、生成。
•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文明的历史分期划分标准时是多重的
– 以生产形态为主要标准
• 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以社会整体开化为标准:
• 蒙昧、野蛮、文明
– 以物化形态(生产工具)
• 石器时代、(铜器)(玉器)、铁器时代、
– 以文明的生成变化为标准:
• 本原型文明、主合型文明、从合型文明、复合型文明 。
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区分和联系
第一章 导论
——关于文化的概述
文化之界定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明/文化发展阶段与体系 “文化史”的文化研究和人类学文化
研究的区分(补充)
本课程的框架和思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一、“文化”之界说
汉语中的“文”:
– 通“纹”,各色交错,纹路
•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
•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英文中的“文化”
– 1952年,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文化:关于概 念和定义的探讨》,161种。 目前,概有300多种。
– 经典的文化定义:
• 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复合论。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
• 兰登贝格(社会学家) :意义论。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套从社会活动中习得并传递的判断标准、 信念、行为,以及因此出现的行为的习惯模式,及其物质的和象 征意义上的产物。”
• 赫斯科维兹(美国人类学家):工具论。
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
• 《辞海》:广义-狭义,物质-精神。
– 《易经·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 以元亨”。
– 《尚书·虞书》:“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疏曰:经天 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 意为:第一是“经天纬地”,是“应乎天而时行”,是 人必须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第二是“照临”,指破除 蒙昧黑暗,追求光明。
– 这两层含义基本上已经包含了现代关于文明的基本定义 :第一,文明是人类利用自然,创造出自然本身所不具 有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第二,人类社会一文明进步来战 胜黑暗和蒙昧,追求文明是个个民族共同的理想。
• 《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社会遗产论。
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 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从一代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集体 的思想和精神制品,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总体。
文化的结构划分有着多重标准
– 二分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 四层次说:物质、制度、行为、心态
行为文化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 处于文化结构较深层 模式;
精神文化 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 处于文化结构的最深层
态等;
核心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本课 程认为精神文化处于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以精神 文化为主,同时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并在力所能及的 情况下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是什么?
复习一下《文化学概论》中的内容:
中国文献中的文明
《文化学概论》中对于文明与文化区分的界定:
▪ 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手段,而文明则是文化的 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中的进步成果。
▪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方面:
▪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
补充概括的知识点:埃利亚斯关于文明与文化区分的概括: 第一,文化是使得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一个民族的 自我和特色,而把文明看成是是使得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 ,表现着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文化使得各个民族不一样, 文明使得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第二,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和精神气 质,而把文明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 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 ,有知识等词语联系。
小结:
这种关于文明和文化的联系,可以说是广泛 被接受的。因此,国内很多关于文化史,或者文 明史的研究,其实并不能严格地进行区分。因此 ,本课程的文化史其实是在一定的文明史框架下 来讲述的。离开文明史的框架和体系,没有办法
学习文化史。
三、文明/文化发展阶段与体系
文明发展四阶段划分
1.世界古代文明阶段 2.世界经典文明阶段
第三,在某种意义说,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不变的,它表现出 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终在运动的、前进的、表现着殖 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 行的影响,而文明与未来有关,表现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文化和文明又是有联系的,很多时候,文明被看做是文化 的发展形态 :
–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0 年):文化乃 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 蔡元培《何谓文化》(1920 年在湖南的讲演):文化 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1922):文化者,人类心能所 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1926):第一 ,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第二,文化 是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 复习《文化学概论》中的相关内容:
《文化学概论》对于文明与文化区分: ▪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 应。 ▪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 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 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 “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 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 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 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1.世界古代文明阶段概况: ▪ 以新石器时期文明形态的形成为起点,到公元5世
纪为止。在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基本形成,从新 时期时代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是世界 主要的史前文明和早期文明滥觞时代。 ▪ 从大的范围来说,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几种重 要的文明形态相继产生。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埃 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古代地 中海地区,先后产生了各有特色的文明类型。 ▪ 其基本的特点是:创造了早期的语言文字或是文 字符号系统,发展了冶铜与冶铁技术,从采集和 渔猎生产转向农业社会,有了最早的国家或是类 似的社会组织。
汉语中的“文化”
– 文明教化。《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
– 西汉以后,“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后武力”,文成为 一种统治手段,“文化”意为以文德教化的一种统治手 段。
简而言之,古代汉语中“文化”是用一定的方法 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
近现代中国学者受到西学的影响,对文化有更为 现代的定义:
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 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 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 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 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 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 贺麟《文化与人生》(1947):所谓文化就是经过人类 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英文中的“文化”
– 英文的culture是指通过人工劳作,将自然界的 野生动植物加以驯化和培养,使之成为符合人 类需要的品种,原意是物质性的栽培。
– 后来引申为人们对精神和身体的发展和培育, 特别是艺术和道德的培养。进而广泛指称人们 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人们在征服自然和自 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教师主讲和学生适当讨论相结合;
学生需要阅读相关的指定书目;
根据选课学生数量,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比例, 尽量安排每一位学生对事先给定的主题做至少 一次的课堂发言。
阅读相关书籍、撰写读书报告、闭卷考试 平时10%,作业30%,期末考试占60%。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二册,南京:中山书店,193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重印,1987
– 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 、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本课程对于文化定义的概括:
–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由 语言和符号构成的全部世界。包括以及几个部分: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人类建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 以及相关技术;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 。
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 处于文化结构的次表层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编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01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03
– 衍生1:包括语言文字在内象征符号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 兹乎。”
–Baidu Nhomakorabea衍生2:伦理教化、休养、人为的装 饰。
•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衍生3:美、善、德行之义,德行的 修炼过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
以农耕为本意,后者强调城市化、市民化。但是真正的文明是从大 规模的农业生产才开始的,有农业生产才有城市与公民。
– 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导致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 段和形态。所以,两者有一致之处和联系的。
– 日本学者伊东俊太郎认为:使用文明的研究,可是帮助人们从“国 家“的狭隘单位中脱离出来,超越本民族中心主义,认识各种文明 的特点,通过对诸文明的比较,谋求共生共存的地球文明。他认为 ,文明是指伴随着城市形成的“都市革命”以后创造的内容,它是 文化发展的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文明与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 相连续的,文明是更高一级的“特殊的”文化的存在方式。
中外文化史
主讲人:林敏霞 E-mail/QQ:linmuyan1978@qq.com
Mp: 678196
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
探索中西文化发展的规律,进行中西文化 比较,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综合性特点。目 的在增加学生中西的文化知识,加深对中西文 化的认识,以便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 研究的思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文 化基础。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是什么?
西方世界的“文明”内涵:
– 公元前5世纪,罗马人星期之后,势力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建立辽阔的大 帝国,希腊人与罗马人将殖民地的民族特别是尚未被征服的日耳曼人看 成是野蛮人 (barbarian).文明与野蛮之分成为希腊罗马文明的一个重要思 想。
– Civil:公民的、人类社会的; – Civilian:平民的、非军人的; – Citizen:市民、公民; – Civitas:城市自治; – Civilitas:公民身份,特指罗马共和国所颁定的公民 。
2.世界经典文明阶段概况:
– 公民化、市民化的演化过程,文明是城邦化社会与蛮族的区别,野蛮民 族是外在于城邦居民社会的,是非社会化的。
– 是欧洲中心主义的文明。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一词依然包含欧洲中 心主义的意味。比如: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是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 民族的自我意识,包括他们最近三两百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西方用这 个概念表达他们的自豪感。
(1)甲骨文,正立的 人形,头和四肢,胸前 有美观的花纹;(2) 金文,花更精致;(3) 小篆,胸前的花纹省略; (4)楷书,看不出 “人”形。
“文”字从甲骨文到
金文再到楷书的演变过 程,也恰恰反映了“文 化”的过程。
汉语中的“化”
– 变化、改动、生成。
•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文明的历史分期划分标准时是多重的
– 以生产形态为主要标准
• 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以社会整体开化为标准:
• 蒙昧、野蛮、文明
– 以物化形态(生产工具)
• 石器时代、(铜器)(玉器)、铁器时代、
– 以文明的生成变化为标准:
• 本原型文明、主合型文明、从合型文明、复合型文明 。
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区分和联系
第一章 导论
——关于文化的概述
文化之界定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明/文化发展阶段与体系 “文化史”的文化研究和人类学文化
研究的区分(补充)
本课程的框架和思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一、“文化”之界说
汉语中的“文”:
– 通“纹”,各色交错,纹路
•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
•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英文中的“文化”
– 1952年,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文化:关于概 念和定义的探讨》,161种。 目前,概有300多种。
– 经典的文化定义:
• 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复合论。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
• 兰登贝格(社会学家) :意义论。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套从社会活动中习得并传递的判断标准、 信念、行为,以及因此出现的行为的习惯模式,及其物质的和象 征意义上的产物。”
• 赫斯科维兹(美国人类学家):工具论。
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
• 《辞海》:广义-狭义,物质-精神。
– 《易经·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 以元亨”。
– 《尚书·虞书》:“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疏曰:经天 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 意为:第一是“经天纬地”,是“应乎天而时行”,是 人必须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第二是“照临”,指破除 蒙昧黑暗,追求光明。
– 这两层含义基本上已经包含了现代关于文明的基本定义 :第一,文明是人类利用自然,创造出自然本身所不具 有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第二,人类社会一文明进步来战 胜黑暗和蒙昧,追求文明是个个民族共同的理想。
• 《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社会遗产论。
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由一个民族在他们特殊生活条件下不 断发展的活动中创造并且从一代传向一代的物质手工艺品,集体 的思想和精神制品,以及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总体。
文化的结构划分有着多重标准
– 二分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 四层次说:物质、制度、行为、心态
行为文化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 处于文化结构较深层 模式;
精神文化 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 处于文化结构的最深层
态等;
核心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本课 程认为精神文化处于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以精神 文化为主,同时兼顾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并在力所能及的 情况下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是什么?
复习一下《文化学概论》中的内容:
中国文献中的文明
《文化学概论》中对于文明与文化区分的界定:
▪ 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手段,而文明则是文化的 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中的进步成果。
▪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 方面:
▪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
补充概括的知识点:埃利亚斯关于文明与文化区分的概括: 第一,文化是使得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一个民族的 自我和特色,而把文明看成是是使得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 ,表现着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文化使得各个民族不一样, 文明使得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第二,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和精神气 质,而把文明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 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 ,有知识等词语联系。
小结:
这种关于文明和文化的联系,可以说是广泛 被接受的。因此,国内很多关于文化史,或者文 明史的研究,其实并不能严格地进行区分。因此 ,本课程的文化史其实是在一定的文明史框架下 来讲述的。离开文明史的框架和体系,没有办法
学习文化史。
三、文明/文化发展阶段与体系
文明发展四阶段划分
1.世界古代文明阶段 2.世界经典文明阶段
第三,在某种意义说,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不变的,它表现出 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终在运动的、前进的、表现着殖 民和扩张的倾向。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有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 行的影响,而文明与未来有关,表现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文化和文明又是有联系的,很多时候,文明被看做是文化 的发展形态 :
–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0 年):文化乃 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 蔡元培《何谓文化》(1920 年在湖南的讲演):文化 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1922):文化者,人类心能所 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1926):第一 ,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第二,文化 是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 复习《文化学概论》中的相关内容:
《文化学概论》对于文明与文化区分: ▪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 应。 ▪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 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 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 “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 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 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 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1.世界古代文明阶段概况: ▪ 以新石器时期文明形态的形成为起点,到公元5世
纪为止。在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基本形成,从新 时期时代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这是世界 主要的史前文明和早期文明滥觞时代。 ▪ 从大的范围来说,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几种重 要的文明形态相继产生。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埃 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古代地 中海地区,先后产生了各有特色的文明类型。 ▪ 其基本的特点是:创造了早期的语言文字或是文 字符号系统,发展了冶铜与冶铁技术,从采集和 渔猎生产转向农业社会,有了最早的国家或是类 似的社会组织。
汉语中的“文化”
– 文明教化。《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
– 西汉以后,“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后武力”,文成为 一种统治手段,“文化”意为以文德教化的一种统治手 段。
简而言之,古代汉语中“文化”是用一定的方法 将文明礼仪普及教化。
近现代中国学者受到西学的影响,对文化有更为 现代的定义:
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 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 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 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 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 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 贺麟《文化与人生》(1947):所谓文化就是经过人类 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英文中的“文化”
– 英文的culture是指通过人工劳作,将自然界的 野生动植物加以驯化和培养,使之成为符合人 类需要的品种,原意是物质性的栽培。
– 后来引申为人们对精神和身体的发展和培育, 特别是艺术和道德的培养。进而广泛指称人们 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人们在征服自然和自 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教师主讲和学生适当讨论相结合;
学生需要阅读相关的指定书目;
根据选课学生数量,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比例, 尽量安排每一位学生对事先给定的主题做至少 一次的课堂发言。
阅读相关书籍、撰写读书报告、闭卷考试 平时10%,作业30%,期末考试占60%。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二册,南京:中山书店,193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重印,1987
– 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 、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本课程对于文化定义的概括:
–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由 语言和符号构成的全部世界。包括以及几个部分: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人类建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 以及相关技术;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 。
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 处于文化结构的次表层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编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冯天瑜、杨华、任放编著:《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01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03
– 衍生1:包括语言文字在内象征符号 、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 《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 兹乎。”
–Baidu Nhomakorabea衍生2:伦理教化、休养、人为的装 饰。
•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衍生3:美、善、德行之义,德行的 修炼过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