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13
Public Economics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溯源
14
•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弗兰克· 奈特(Frank Knight)提倡经济自由主义学说。奈特认为,经 济学不是一门选择科学,而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 研究社会组织是怎样为有关的集体、为社会而运 行的学科,在布坎南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公 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 。 • 公共选择理论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学 领域尤其是福利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些争论和需要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争论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社会福利函数的性质,二是市场失灵与 政府干预的论述。 •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末 70年代初形成一种学术思潮。
Public Economics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溯源
15
• 英国的邓肯· 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 被尊为‚公共选择理论之父‛,他于1948年发表的 《论集体决策原理》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 1948年2月号)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 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当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 姆斯· 布坎南(James.M.Buchanan,1919一 )。 布坎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公共选择理论研 究的。他发表的第一篇专门研究公共选择的文章是 《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他是公共选 择研究领域著述最多的学者。布坎南因在公共选择 理论方面的建树、尤其是提出并论证了经济学和政 治决策理论的契约和宪法基础而获得1986年度诺贝 尔经济学奖。
Public Economics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溯源
16
• 公共选择理论的学术阵地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另一位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登· 塔洛克 (Gordon Tullock,1922一 )于1966年创办的 《公共选择》杂志,这个杂志现在被列为全世界30 个最重要的期刊之一。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二、偏好显示和投票机制
1.阿罗不可能定理(教材78-79) 即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 会偏好的理想的社会选择机制。 第一,合理性; 第二,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 第三,帕累托最优原则; 第四,个人偏好的无限制性; 第五,非独裁性。
2.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出现投 票循环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预习思考:
1 阿罗不可能定理及其评价 2 中位选民定理及其评价 3 投票悖论是怎样发生的 4 利益集团在代议制民主中的作用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第二节 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第三节 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为目标的利 益集团(环保、动植物保护组织 等)
利益集团分类 以福利在分配为目标的利益集团 (行业协会、工会等。在在分配 性公共决策中取得或维护其垄断 地位(寻租行为)
利益集团与寻租:
寻租:利益集团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用各种办法获得租 金的特权行为。 实质: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必然产物,引起租金供给来自于政府 的权力。 寻租方式:游说、贿赂、拉关系、走后门。 性质:非生产性活动,因为寻租只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 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和新财富(产品或劳务)。 后果:使资源配置扭曲;寻租者的垄断行为导致产品质量和生 产效率下降;耗费大量社会经济资源;政府部门争权夺利, 影响政府声誉,增加廉正成本;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降低行政运转的速度,甚至危机政权稳定;导致政府腐败
公共选择理论
多数通过规则下有三个问题: 多数通过规则下有三个问题: 多数通过规则下是否投票总存在唯一投票 结果? 结果? 投票悖论 多数通过规则下投票结果对谁有利? 多数通过规则下投票结果对谁有利? 中间人定理 多数通过规则下对复合提案投票是否满足 效率? 效率? 互投赞成票
投票悖论
假定有甲、 丙三人, 假定有甲、乙、丙三人,对A、B、C三个方案 进行投票,各人的偏好程度如下: 进行投票,各人的偏好程度如下:
A 投 B C 票 M F 者 G H 投票结果
中间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指这样一种投票者, 中间投票人指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 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中间状态。 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中间状态。这种分布 状况揭示了该定理的前提条件, 状况揭示了该定理的前提条件,即对公共品的偏 好成正态分布。 好成正态分布。 中间人定理: 中间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产品或服 务的边际收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 务的边际收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 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就 是多数通过规则下投票行为的最终结果。 是多数通过规则下投票行为的最终结果。
第三节 代议民主的偏好表达
以上所涉及的主要是直接民主, 以上所涉及的主要是直接民主 , 但并不 是现实中的公共选择过程, 是现实中的公共选择过程 , 更没有涉及到公 共决策的执行, 共决策的执行 , 这需要从代议民主角度加以 分析。 分析。 代议民主相比直接民主, 代议民主相比直接民主 , 可以降低公共 决策的成本,从公共决策需求方来看, 决策的成本 , 从公共决策需求方来看 , 包括 选民、厂商和利益集团行为; 选民 、 厂商和利益集团行为 ; 从公共决策供 给方来看,包括政治家、政党和官僚行为。 给方来看,包括政治家、政党和官僚行为。
公共经济学第4章公共选择理论
特点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个体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 最大化。同时,它关注政治市场的竞争性和民主性,以及政府失灵和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政府在提供 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可能存在的低 效、浪费和滥用权力等问题,为 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出现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自利 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分配和外部性问题等方面出现的无效率和不平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不完全 竞争、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01
02
03
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中强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 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人才素质 和服务水平。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部门人力 资源管理应注重员工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力。
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建立员工绩效 评估机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 行科学评估和反馈,以提高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02 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
施。
建立政策调整和修正机制
03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确保政策的持续
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研究
案例一:某城市垃圾处理政策制定过程
背景
某城市面临垃圾处理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 策。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居民等各 方参与者通过博弈、协商等方式,争取自身利益最 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个体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 最大化。同时,它关注政治市场的竞争性和民主性,以及政府失灵和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政府在提供 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可能存在的低 效、浪费和滥用权力等问题,为 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出现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自利 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分配和外部性问题等方面出现的无效率和不平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不完全 竞争、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01
02
03
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中强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 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人才素质 和服务水平。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部门人力 资源管理应注重员工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力。
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建立员工绩效 评估机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 行科学评估和反馈,以提高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02 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
施。
建立政策调整和修正机制
03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确保政策的持续
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研究
案例一:某城市垃圾处理政策制定过程
背景
某城市面临垃圾处理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 策。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居民等各 方参与者通过博弈、协商等方式,争取自身利益最 大化。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
• 在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中,有三类主要的决策参与 者,即选民、政治家和官僚。 • 一、选民行为目标和特点
• 选民个人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投票者,无论是在经 济市场上还是在政治市场上,其行为动机和目标都是一致 的,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都作为理性的经济 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或政治活动。 • 选民的行为特点: • 1.某些选民会放弃投票权。 • 2.某些有着共同利益的选民会结成特殊利益集团。
• 中间投票人:是指这样一位投票者,他的偏好正好处于
所有投票者的偏好的中点上,高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和低 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型中,个人
偏好都是单峰型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 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不仅使中间投票人获益最大, 也使其他人损失最小。
• 3、偏好强度与投票交易
• 在政治市场上,多数票规则的缺陷之一是没有考 虑每个人对不同表决方案的偏好强度,无论一个 人对某种方案的偏好多么强烈,他也只能投一票。 这样就可能出现多数人通过的方案产生的总收益 小于少数人支持的方案被否决导致的总成本。投 票交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3节 关于政治行为的经济理论
• 二、政治家行为目标和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和消费 者、生产者具有同样的行为动机,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其具体目标是当选或连任,也可说是争取选票最大化。 • •
政治家的行为特点:
1.政治家在竞选时会宣布一些最能被“中间投票人” 接受的政策主张 • 2.在收入政策方面,政治家更多地倾向于用发行公债 来代替税收。 • 3.在支出政策方面,政治家总是倾向于扩大公共支出 的规模和范围。
•
2、单峰偏好与中间投票人定理
• 单峰偏好:是指个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如数量大小)排列的备选方 案中,有一个最为偏好的方案,而从这个方案向任何方向的游离,其
第4章 公共选择
• 4、竞争性质的不同。 • 在经济市场中,由于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促使着 厂商会不断地扩大生产、改善管理,以此去满足消费 者,并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公共选择中 ,对于每一届政府来说,其行为具有短期性和垄断性 。 • (二)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 存在公共选择的必要性的原因有二: • 1、公共产品的存在。 一是在提供效率上,公共产 品的公共提供比私人提供更有效率。二是在交易费用 上,由于公共产品消费中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会使得 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交易费用大于公共提供时的交易 费用。
爬山
爬山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选择钓鱼钓鱼打球
打球
打球
• 4、单峰偏好和多峰偏好 • (1)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 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 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 (2)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 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 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 终变好。 • 一般地说,如果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单峰的,那么投 票悖论就不会出现。
• 1、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 • 投票经济人的选择行为可分为四个方面: • 首先,是目标。投票人在进行投票时,有两个 方面的目标。一个是投票者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另一个是投票人所在或所代表团体的利益, • 其次,是候选方案。 • 再次,是选举规则和程序。选举规则即人们常 说的投票规则,如一致通过原则、多数同意规 则等等。选举程序,有直接选举和代表代为选 举的间接选举两种主要形式。
• 公共产品的存在,首先要求政府要组织集体行动进行生产,而 一旦有了政府或集体的行动,就产生了一个政治过程,分散的 私人选择也就转化为集体的公共选择。其次,决定公共产品的 数量和生产方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公共产 品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公共选择的必要性。 • 2、外部效应的存在。导致外部效应的制造者不需要承担坏效 应的损失或好效应的收益,这表明存在着一种非价格的因素, 它在自由交换的市场上是解决不了的,或解决的成本超过了收 益。也正因为此,决定了外部效应问题只有通过非市场决策即 公共选择来解决。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经济学
政策向中间选民演变的过程: 左图:民主党(D)失败,共和党(R)获胜 中图:民主党向中间调整了政策,获胜,共和党( R) 失败 右图:共和党也向中间调整政策
公共经济学
(二)唐斯假说 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1957) 政治家或政党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和消费 者和生产者的动机是一样的。‚民主政治中 的政党与经济中追求利润的企业家是类似的。 为了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他们制定他们相 信将能获得最多选票的政策,正像企业家生 产将能获得最多利润商品一样。‛
公共经济学
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
私人选择 (市场决策) 决策涉及的资源配置领域 决策过程/程序 决策的工具 决策的原则特点 个人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 私人产品 市场过程/市场程序 货币选票 自愿原则 消费量=需求量 公共选择 (非市场决策/集体决策) 公共产品 政治过程/民主政治程序 政治选票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消费量与需求量可能不相等 没有直接联系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1965)对传 统利益集团理论提出挑战。
“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 在强制的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 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 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或集团的利益。”
公共经济学
公够把个 人对 N 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 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成员的各种各样 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阿罗不可能定理并没有说,不应该把民主作 为政府的形式,但是,它认为,无论社会在 把其成员的偏好加总时采用哪一种方案,作 为社会选择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公共经济学
市场的个人决策与非市场集体决策
公共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
一、公共经济决策的含义 二、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1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 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 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 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 其特点:把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 其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 货币,而选举制度是市场制度。
⒋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陷:
⑴此制度十分复杂费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价值判断 或效用函数上的差异,达成一致就要经过磋商与谈判。 在市场中,谈判通常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达成契约的 成本较低;在公共选择中,在当事人数目众多时,一致 同意要花很大的交易成本才能实现。
⑵最后一个投票者的否决权给了他过大的讨价还价的能 力。有可能会导致讨价还价、敲诈和拖延,甚至达不成 协议。 ⑶该规则假定投票人都是诚实的,而忽视了投票人的偏好 显示难题。
24
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
⒉遵从的原则不同 在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选择 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 的公共选择则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 有一定强制性。这样,投票人假如不幸成为 少数派,那么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所支付 的税收,就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
25
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
我们不能否认也不能制止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 利益的动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 种制度,使政治家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 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16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⒊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 在实行间接民主制的国家,选民的意愿一般是通 过选民代表来表达的。
但现实中,选民代表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 理性经济人,其利益并不总是和选民的利益相 一致的。为了使其能够对选民负责,就必须建 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对其经济人的本 性进行有效的限制。
1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 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 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 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 其特点:把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 其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 货币,而选举制度是市场制度。
⒋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陷:
⑴此制度十分复杂费时。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价值判断 或效用函数上的差异,达成一致就要经过磋商与谈判。 在市场中,谈判通常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达成契约的 成本较低;在公共选择中,在当事人数目众多时,一致 同意要花很大的交易成本才能实现。
⑵最后一个投票者的否决权给了他过大的讨价还价的能 力。有可能会导致讨价还价、敲诈和拖延,甚至达不成 协议。 ⑶该规则假定投票人都是诚实的,而忽视了投票人的偏好 显示难题。
24
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
⒉遵从的原则不同 在以自由交换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选择 基本上遵从自愿交换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 的公共选择则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具 有一定强制性。这样,投票人假如不幸成为 少数派,那么其所接受的公共产品,所支付 的税收,就并不一定是他们所乐意接受的。
25
二、公共选择和私人选择
我们不能否认也不能制止政治家存在着追求自身 利益的动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 种制度,使政治家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也 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16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⒊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 在实行间接民主制的国家,选民的意愿一般是通 过选民代表来表达的。
但现实中,选民代表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 理性经济人,其利益并不总是和选民的利益相 一致的。为了使其能够对选民负责,就必须建 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便对其经济人的本 性进行有效的限制。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 1、罗彻斯特学派,研究领域为“实证的政治理论”,并
善于运用博弈论的抽象语言来描述现实的政治法律过程。 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赖克、Ordeshook等。
2、芝加哥学派,关注制度现实,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
(George Stigler)、贝克尔(Becker)等。
3、弗吉尼亚学派,对公共选择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前提
1、“经济人”假设,能够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有利 于自己的决策。 2、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易”性质,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 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而非“选 择”。 3、政治规则完善论,政治过程的“理性的人”或经济人的 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一个社会必须制定合理的政治行为规 则。
3、中位选民定理
影响投票行为的普遍规律。中位选民是指将处于所有投票 者最优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中位选民定理并中的利益集团与寻租
一、利益集团的含义
利益集团,指那些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对政府的 决策能够施加影响的团体。
二、利益集团产生的必然性
2、寻租行为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1)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使本来可用于生产的 资源白白被消耗,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者新财富,只是改 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入了私 人口袋,导致资源无效配置。 (2)寻租还会导致不同部门官员的争权夺利,败坏政府声 誉,增加廉政成本。
3、寻租问题的治理对策
C C
B
A
C
B
3、单峰偏好是指每个选民的偏好只有一个峰值
循环投票,要么多数人暴政,要么进行投票交易
三、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1、不可能定理,无论何种规则下,政府决策都可能产生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理论渊源 : 19世纪的社会契约理论:权力应受到制约 19世纪末,维克塞尔提出公共选择理论的构成 要素:个体分析方法、经济人假设、将政治视 为一种交易;主张对制定政策的规则进行改革; 20世纪初意大利财政学派:小集团为集体做决 策 20世纪50、60年代阿罗、布坎南、图洛克等
(二)产生和发展:
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则受个
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 策略性投票 无意参加投票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 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
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政治市场
市场环境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个人
政府
内容 媒 介 杠杆 主体 个人之间可 进行的简单 交易 (个人、厂 商) 个人或集体 之间进行的 复杂交易 (政客、组 织) 动力
经济 物物交换 市场 (商品)
钞 票
价格 (等价交 换、平等 自愿)
规则 (不平等 性和强制 性服从与 统治)
参与者承认 的公共产品 政治 选 的成本 市场 票 (政策、法 律制度)
三、公共选择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弗吉尼亚公共选择学派(影响最大)
代表人物:布坎南、图洛克 研究方法和内容:强调个人选择,研究宪法经 济学、公共财政 主要观点:①反对多数经济学派和传统政治学; ②认为社会选择仅是个人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③认为政府失灵是普遍现象,原因在于缺乏规 则约束,主张宪法改革以改善规则 ④集中研究利益集团、寻租、立法、司法、行政 等
(二)产生和发展:
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则受个
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 策略性投票 无意参加投票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的转变
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 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
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政治市场
市场环境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个人
政府
内容 媒 介 杠杆 主体 个人之间可 进行的简单 交易 (个人、厂 商) 个人或集体 之间进行的 复杂交易 (政客、组 织) 动力
经济 物物交换 市场 (商品)
钞 票
价格 (等价交 换、平等 自愿)
规则 (不平等 性和强制 性服从与 统治)
参与者承认 的公共产品 政治 选 的成本 市场 票 (政策、法 律制度)
三、公共选择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弗吉尼亚公共选择学派(影响最大)
代表人物:布坎南、图洛克 研究方法和内容:强调个人选择,研究宪法经 济学、公共财政 主要观点:①反对多数经济学派和传统政治学; ②认为社会选择仅是个人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③认为政府失灵是普遍现象,原因在于缺乏规 则约束,主张宪法改革以改善规则 ④集中研究利益集团、寻租、立法、司法、行政 等
经济学第四章公共选择课件
➢坚持一致同意规则的结果有可能达不成集 体决策。
00:28
返回
19
•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 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 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 了所谓的政治均衡。
• 税收份额:也称为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 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 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
00:28
13
• 林达尔Lindahl设计了一种机制,通过一致性规 则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
• Lindahl均衡如何实现? • 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
个份额下,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选择相同的公共 品数量,则达到均衡。如果选择的公共品数量不 同,则拍卖者宣布新的份额,直到均衡为止 • 可以证明,结果是Pareto有效的。
•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基本单位,集体 行动不过是由单个个人行动组成的,公共利益也不过是个 人利益和偏好的汇总和表达,因此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最 终分析基点,必须落实在政治过程中单个的个体——投票 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决策分析上。
00:28
6
➢ 经济人假设
•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即现实 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 大化的。
00:28
24
边
际
效350
( 元 )
益 、 成 本
、
税
收
∑MB
MC=AC
50
t
MBA MBB MBC MBM MBF MBG MBH 保安雇佣量(个)
012345 67
00:28
25
A
B
C 投M 票F 者G
H 投票结果
00:28
返回
19
• 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 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 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 了所谓的政治均衡。
• 税收份额:也称为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 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须承担的 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
00:28
13
• 林达尔Lindahl设计了一种机制,通过一致性规 则决定公共物品的提供。
• Lindahl均衡如何实现? • 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
个份额下,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选择相同的公共 品数量,则达到均衡。如果选择的公共品数量不 同,则拍卖者宣布新的份额,直到均衡为止 • 可以证明,结果是Pareto有效的。
•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基本单位,集体 行动不过是由单个个人行动组成的,公共利益也不过是个 人利益和偏好的汇总和表达,因此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最 终分析基点,必须落实在政治过程中单个的个体——投票 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决策分析上。
00:28
6
➢ 经济人假设
•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即现实 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最 大化的。
00:28
24
边
际
效350
( 元 )
益 、 成 本
、
税
收
∑MB
MC=AC
50
t
MBA MBB MBC MBM MBF MBG MBH 保安雇佣量(个)
012345 67
00:28
25
A
B
C 投M 票F 者G
H 投票结果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 布坎南在《公共选择理论》(1972)一书中 说过,公共选择学派想要做的事情是,把 40年来人们用来检查市场经济缺陷和不足 的方法,完全不变地用来研究国家(政府) 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并提供改进的措施。 为了提出改进政府干预行为的措施,公共 选择学者首先对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政 府失败"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具体深入的 研究。
三、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1.投票和社会偏好。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 研究假定投票是由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 那些人们来进行的。公共选择的目标为:提高 社会福利或对福利进行再分配。 参与投票的经济人对提高福利有自身的期待,社 会福利为个人福利的加总;福利再分配是一项 零和博弈,即部分人的福利增加是另一部分人 福利的损失,社会总福利没有增加。 同一项公共决策不可能同时实现两个目的,必须 区分目的来选择不同的公共选择程序。
• 2.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在西方,民主分为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 投票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有许多 投票原则: 全体一致原则:效率低、采用少; 简单多数和2/3多数原则被普遍采用。 这些原则都表明了多数决策。
多数通过规则的梅尼思.O.梅斯定理(梅氏定理 梅氏定理表明多数投票原则只有在两个备选方 案,同时满足4个条件时有效,在多个方案时, 就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此种现象被称为“投 票悖论”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学习要点: 经济人的概念; 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与集体行为; 合适的公共选择方式可以约束官僚的行为; 政府失灵的必然性 中国的抉择科学化、民主化是一个逐进深 入的发展过程。
• 一、公共选择与非市场抉择
• 对人们选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各种决策的内容不同,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方法对选择问题(或称为决策问题)进行研究。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4
案例分析1
在2004年广东省的人大、政协“两会”上, 人大代表林才贤认为,公务员加薪支出应提前 公开,增强透明度,实行听证。公务员所加的 薪水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财政资源,因而公务 员加薪不能由政府说了算,值不值得加、怎样 加、加多少都应该问问他们的“主人”。合理 的加薪程序应该是政府提出加薪申请,纳税人 听证,报人大批准,交财政实施,结果分别向 人大和政府备案,并将涨幅向社会公布。 试对林才贤代表的主张进行评论。你认为公务 员加薪应以什么为基础。
28
互投赞成票*
含义:偏好强度不同的投票者根据 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会愿意就那 些与其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 票交易,从而出现“互投赞成票” 的现象。 投票交易存在的条件:与提案有关 的效益和成本不一致。
29
隐含的投票交易*
互投赞成票常常以隐含的形式出现。当分别 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和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 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隐含的投票 交易就会发生。
19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改变*
净效益
. 丙的偏好峰 . 甲的偏好峰 乙 ’ 的.偏 好 峰
.
.
.
.
0
.
.
.
.
1 2 3 焰火燃放次数 中间偏好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20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改变*
第一轮 配对投票 第二轮 配对投票 第三轮 配对投票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A E
MSB B
0
效益和成本 (元)
Q*
QB 供给量 TSC TSB
TSB’
0
Q*
案例分析1
在2004年广东省的人大、政协“两会”上, 人大代表林才贤认为,公务员加薪支出应提前 公开,增强透明度,实行听证。公务员所加的 薪水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财政资源,因而公务 员加薪不能由政府说了算,值不值得加、怎样 加、加多少都应该问问他们的“主人”。合理 的加薪程序应该是政府提出加薪申请,纳税人 听证,报人大批准,交财政实施,结果分别向 人大和政府备案,并将涨幅向社会公布。 试对林才贤代表的主张进行评论。你认为公务 员加薪应以什么为基础。
28
互投赞成票*
含义:偏好强度不同的投票者根据 收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会愿意就那 些与其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 票交易,从而出现“互投赞成票” 的现象。 投票交易存在的条件:与提案有关 的效益和成本不一致。
29
隐含的投票交易*
互投赞成票常常以隐含的形式出现。当分别 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和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 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隐含的投票 交易就会发生。
19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改变*
净效益
. 丙的偏好峰 . 甲的偏好峰 乙 ’ 的.偏 好 峰
.
.
.
.
0
.
.
.
.
1 2 3 焰火燃放次数 中间偏好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20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改变*
第一轮 配对投票 第二轮 配对投票 第三轮 配对投票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投票者 甲 乙’ 丙 得票数 结果
A E
MSB B
0
效益和成本 (元)
Q*
QB 供给量 TSC TSB
TSB’
0
Q*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的目的: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 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 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 政治经济周期等。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六、政治经济周期 七、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认为,公共选择是一 詹姆斯.M.布坎南 .M.布坎南 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 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 戈登·图洛克 图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基本上是运用 戈登 图洛克 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学传统问题的一门学科。 丹尼斯.C.缪勒(Dennis C.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可以被 .C.缪勒 丹尼斯.C.缪勒 理解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将经济学应用于政 治学。 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 ) 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 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 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7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选票在政治市场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货币, 投票规则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市场规则, 投票者可以看作是市场中的消费者,而政 治家则是政治市场中的企业家,官僚机构 就是政治市场中的企业,他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就决定了政治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公共经济学之公共选择理论(ppt 84页)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公共选择理论的领袖人物当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 姆斯·布坎南。布坎南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他发表的第一篇专门研究公 共选择的文章是《社会选择、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 (载《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2期,1954年4月 号)。布坎南与戈登·塔洛克二人合著的《同意的计 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 论的经典著作。布坎南因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建 树,尤其是提出并论证了经济学和政治决策理论的 契约和宪法基础,而获得198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 奖。此外,著名经济学家阿罗和唐斯对公共选择理 论的建立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一个人具有双峰或多峰偏好,则他从最 为偏好的方案偏离时,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 下降,但之后会再上升。
投票者对每年焰火燃放方案的排 列
第一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
投票者
A
3
2
1
B
1
3
2
C
2
1
3
4.2.2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 现
配对投票:当有三个或更多的方案备选时,就其 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 循环性:按照所进行的配对投票中的次序的 不同,多种可选择的提案都可在简单多数规则下 获胜的现象 举例:焰火燃放 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形的,多数 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会出现唯一性 只要有一个投票者的偏好是多峰形的,多数 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可能会出现循环现象。
这便是“循环投票之谜”。在循环投票的 情况下,哪一个方案最终获得了通过,不 是依据是否符合多数人的意愿,而是依据 投票的程序。这样如果操纵了投票的程序 就操纵了投票结果。
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 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 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 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 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 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 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 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 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 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 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 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 《法则的理由》(The Reason of Rules)与布瑞南合著; 《自由、市场与国家》(Liberty, Market,and State); 《经济学:在预测科学与道德哲学之间》 (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Economy); 《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与塔洛克(G.
Tullock)合著; 《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 《赤字的民主》(Democracy in Deficit》与瓦格纳(R.Wagner
)合著; 《宪法合约的自由》(Freedom in Consitutional Contract); 《课税的权力》(The Power to Tax)与布瑞南(G.Brennan)合
(2)参与程度不同:不投票,也可消费公共品。市场 决策中,不购买就无法消费。
(3)决策须满足的消费偏好体系不同:政府决策是一种混 合选择,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偏好。市场决策是个人行为,充分 显示本人的偏好。
(4)决策结果接受的性质不同:政府决策结果的接受带有 强制性。市场决策则完全是个人自愿的,其结果也是个人愿意 接受的。
Hale Waihona Puke 17——经济与政治的桥梁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来研究政治问题。公共选择理论所运用的经 济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坚持经济人假设 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 交易政治学
18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
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 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即 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 上则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 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 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 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
竞争是间断 少数服从 关联度小 的,且只能 多数
有一个胜者
12
——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决策有何不同?
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成本与收益对应程度不同 权责关联程度不同 强制程度不同
13
政府决策与市场决策的区别:
(1)消费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是通过政治投票表达个 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愿望,投票者的政治地位平等,实行 “一人一票”制。市场决策则是货币投票,个人购买力大 者“投票”权力大。
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 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 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 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 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
7
1、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 经济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消费 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 ;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人们 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 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
公共选择理论
Public choice theory
1
推荐阅读书目: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阿马蒂亚·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公共经济学》 朱柏铭 江大学出版社 《公共部门经济学》 黄新华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也称为“公 共选择”,“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经济 学”,“政治经济学”等,是一门介于经济学 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的 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 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 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揭 示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Philosophy); 《宪法经济学探索》(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5
一、理论概述
1、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 2.经济与政治的桥梁
6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 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 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 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
10
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市场
非市场
价格反映 偏好
企业提供 私人产品
企业
私人
投票反映 偏好
政府提供 公共产品
政府
选民
11
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区别
个人选择 竞争特点 与最终结 及结果 果
选择规则 参与者职 责和损失
经济 确定 市场
政治 不确定 市场
竞争是连续 的,且允许 多个卖主存 在
自愿性
关联度大
3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
4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美国人,将政治决策的分析 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1986年诺 贝尔奖获得者。
重要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体系》(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15
(2)在经济领域里,有一个标准的 参照系;但是,在政治领域里,并不存在 货币,同时也不存在像价格体系那样的共 同的参照系,来衡量政治资源的稀缺程度 ,并使得政治资源趋于合理配置。
16
(3)在经济领域里,人们已经认可个人 利益是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市场 经济的最本质的所在。
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由于公共利益是政 治学的直接目的,因此利他主义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以至于正统的政治学一直不承认 合格的政治家、行政官员以及够格的公民应 该是自利的。
14
2.经济与政治的桥梁
——经济学与政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1)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学研究的
直接对象实际上是私人利益;在政治生活中,政治 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公共利益,它的目标是想办法 遏制放肆的个人主义,控制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为 人类生活提供和平和体面,为人类经济活动、文化 活动和社交活动提供稳定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8
政治市场:活动的主体是选民、 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他们之间 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人们通过民 主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 公共物品、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 制度。
9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 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 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 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
Economy); 《同意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与塔洛克(G.
Tullock)合著; 《自由的限度》(The Limits of Liberty); 《赤字的民主》(Democracy in Deficit》与瓦格纳(R.Wagner
)合著; 《宪法合约的自由》(Freedom in Consitutional Contract); 《课税的权力》(The Power to Tax)与布瑞南(G.Brennan)合
(2)参与程度不同:不投票,也可消费公共品。市场 决策中,不购买就无法消费。
(3)决策须满足的消费偏好体系不同:政府决策是一种混 合选择,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偏好。市场决策是个人行为,充分 显示本人的偏好。
(4)决策结果接受的性质不同:政府决策结果的接受带有 强制性。市场决策则完全是个人自愿的,其结果也是个人愿意 接受的。
Hale Waihona Puke 17——经济与政治的桥梁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来研究政治问题。公共选择理论所运用的经 济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坚持经济人假设 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 交易政治学
18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
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 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即 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 上则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 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 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 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
竞争是间断 少数服从 关联度小 的,且只能 多数
有一个胜者
12
——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决策有何不同?
偏好表达方式不同 成本与收益对应程度不同 权责关联程度不同 强制程度不同
13
政府决策与市场决策的区别:
(1)消费偏好的表达方式不同:是通过政治投票表达个 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愿望,投票者的政治地位平等,实行 “一人一票”制。市场决策则是货币投票,个人购买力大 者“投票”权力大。
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 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 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 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 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
7
1、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 经济市场:活动的主体是消费 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 ;交易的对象是私人物品;人们 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 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
公共选择理论
Public choice theory
1
推荐阅读书目: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阿马蒂亚·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公共经济学》 朱柏铭 江大学出版社 《公共部门经济学》 黄新华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公共选择理论,在英文文献里也称为“公 共选择”,“集体选择”,“公共选择经济 学”,“政治经济学”等,是一门介于经济学 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的 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 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 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揭 示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Philosophy); 《宪法经济学探索》(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5
一、理论概述
1、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 2.经济与政治的桥梁
6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 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 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 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
10
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市场
非市场
价格反映 偏好
企业提供 私人产品
企业
私人
投票反映 偏好
政府提供 公共产品
政府
选民
11
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区别
个人选择 竞争特点 与最终结 及结果 果
选择规则 参与者职 责和损失
经济 确定 市场
政治 不确定 市场
竞争是连续 的,且允许 多个卖主存 在
自愿性
关联度大
3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
4
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美国人,将政治决策的分析 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1986年诺 贝尔奖获得者。
重要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体系》(Fiscal Theory and Political
15
(2)在经济领域里,有一个标准的 参照系;但是,在政治领域里,并不存在 货币,同时也不存在像价格体系那样的共 同的参照系,来衡量政治资源的稀缺程度 ,并使得政治资源趋于合理配置。
16
(3)在经济领域里,人们已经认可个人 利益是经济生活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市场 经济的最本质的所在。
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由于公共利益是政 治学的直接目的,因此利他主义占有非常重 要的地位,以至于正统的政治学一直不承认 合格的政治家、行政官员以及够格的公民应 该是自利的。
14
2.经济与政治的桥梁
——经济学与政治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1)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经济学研究的
直接对象实际上是私人利益;在政治生活中,政治 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公共利益,它的目标是想办法 遏制放肆的个人主义,控制社会中的利益冲突,为 人类生活提供和平和体面,为人类经济活动、文化 活动和社交活动提供稳定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8
政治市场:活动的主体是选民、 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官员;他们之间 交易的对象是公共物品;人们通过民 主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 公共物品、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 制度。
9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 坎南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 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 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