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
金融危机文言文翻译
【原文】金融危机,世之所患,国家之危也。
自古至今,朝代更迭,世事变迁,金融危机之祸患,未尝稍息。
是以,古之圣贤,皆以理财为本,慎于用度,以防金融危机之患。
夫金融危机,盖由人心不古,贪婪无厌,贪得无厌,妄为乱动,致使市场失衡,货币贬值,物价腾飞,民生凋敝。
此乃人心之恶,财气之衰,故金融危机由此而生。
昔者,汉武帝时,货币贬值,物价腾贵,民生困苦。
武帝乃下令改革币制,整顿财政,以救国难。
然汉武帝之政,虽一时之效,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之根源。
唐太宗时期,国家富强,然金融危机亦时有发生。
太宗明察秋毫,知金融危机之根源在于官员贪污,遂严惩贪污,整顿官场,使国库充盈,民生得以改善。
宋仁宗时,金融危机再度袭来。
仁宗深知,金融危机之根在于财政失措,遂亲政理财,削减冗员,开源节流,使国家财政逐渐恢复。
至明清之际,金融危机更为严重。
明成祖时期,财政困难,民不聊生。
成祖力图改革,然而时局动荡,改革未果。
清世祖时期,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民生疾苦,国力日衰。
夫金融危机,非一日之寒,亦非一日可解。
然古之圣贤,皆能审时度势,以正理财之道,使国家免于金融危机之祸。
今之世,亦当以此为鉴,秉持古训,正本清源,以防金融危机之患。
【译文】金融危机,乃世之大患,国之危难。
自古以来,朝代更迭,世事变迁,金融危机之祸患,未曾稍息。
因此,古之圣贤,皆以理财为本,谨慎用度,以防金融危机之患。
金融危机,起源于人心不古,贪婪无度,妄为乱动,致使市场失衡,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此乃人心之恶,财气之衰,故金融危机由此而生。
昔日,汉武帝时期,货币贬值,物价腾贵,民生困苦。
武帝下令改革币制,整顿财政,以救国难。
然而汉武帝之政,虽一时之效,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之根源。
唐太宗时期,国家富强,然金融危机亦时有发生。
太宗明察秋毫,知金融危机之根源在于官员贪污,遂严惩贪污,整顿官场,使国库充盈,民生得以改善。
宋仁宗时,金融危机再度袭来。
仁宗深知,金融危机之根在于财政失措,遂亲政理财,削减冗员,开源节流,使国家财政逐渐恢复。
【文言文】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原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二、翻译柳宗元,字子厚,是河东人。
他年少时就聪明机敏,没有什么不明白通晓的。
到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长大成人,能够考取进士,崭露头角。
众人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
后来他考中博学宏词科,被授予集贤殿正字的官职。
他才智杰出,刚正勇敢,议论时引经据典,贯通古今,涉及经史百家,言辞犀利,意气风发,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
他的名声大振,当时的人都仰慕他,愿意和他交往。
各位权贵要人,都争着要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纷纷推荐赞誉他。
贞元十九年,柳宗元担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柳宗元。
柳宗元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被召进宫中,和他们商议大事。
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与王观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与王观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与王观复书》原文及翻译译文《与王观复书》原文及翻译黄庭坚原文:庭坚顿首启:蒲元礼来,辱书,勤恳千万。
知在官虽劳勋,无日不勤翰墨,何慰如之!即日初夏,便有暑气,不审起居何如?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
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
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南阳刘勰尝论文章之难云:“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工。
”此语亦是。
沈、谢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
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
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往年,尝请问东坡先生作文章之法,东坡云:“但熟读《礼记·檀弓》当得之。
”既而取《檀弓》二篇读数百过,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观日月也。
文章盖自建安以来好作奇语,故其气象衰苶。
其病至今犹在。
唯陈伯玉、韩退之、李习之,近世欧阳永叔、王介甫、苏子瞻、秦少游乃无此病耳。
公所论杜子美诗亦未极其趣。
试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峡年月,则诗中自可见。
其曰:“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
”则往来两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
恐更须改定,乃可入石。
适多病,少安之余,宾客妄谓不肖有东归之期,日日到门,疲于应接。
蒲元礼来告行,草草具此。
世俗寒温礼数,非公所望于不肖者,故皆略之。
三月二十四日。
译文:黄庭坚叩首陈述:蒲元礼来,蒙您赐信,万分殷勤诚恳。
知道您做官虽然劳苦,但没有一天不努力写作,这使我感到何等的欣慰!这几天已到初夏,便有热气,不知您日常生活作息怎么样?送来的新诗,都寄意高远。
只是语言生硬,不合声律,有的没有把最初构思时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
这种毛病也只是读书没有精练罢了。
谣谚说“袖长,舞姿易美;钱多,经商方便”,这不是空话!南阳人刘勰曾经论述写文章的艰难:“立意是凭空翻新,容易出奇,文辞却要求实证,很难工巧。
”这话说得也对。
沈约、谢跳等人是儒林的领袖人物,时常喜欢用新奇辞语,因此后来刘勰才有此议论。
人有负盐负薪者文言文翻译
人有负盐负薪者文言文翻译作品原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⑴盐负薪⑵者,同释重担⑶息⑷树阴⑸。
少⑹时,二人将行⑺,争一羊皮,各言藉⑻背之物。
惠⑼遣⑽争者出,顾⑾州纲纪⑿曰:“以此羊皮可拷⒀知主乎?”群下⒁咸⒂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⒃,曰:“得其实⒄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⒅伏⒆而就罪⒇。
字词解释1、负:背。
2、薪:柴火。
3、同释重担:(两人)同时放下重担。
同,同时一起;释,放下。
4、息:歇息。
5、阴:通“荫”。
树阴:树荫。
6、少:一会儿7、行:走。
8、藉:垫、衬9、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10、遣:使,令,让。
11、顾:回头,回头看。
12、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13、拷:拷打,这里是问的意思。
14、群下:部下。
15、咸:都。
16、盐屑:盐末。
屑,碎末17、实:事实,真相18、就罪:承认罪过。
作品翻译北魏的李惠任雍州刺史时,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不一会儿,将要走了,两人争夺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用的东西。
久久没得出结果,于是去报了官。
雍州的'长官李惠让争吵的双方出去,回头对州纪纲的主簿说:“打这张羊皮能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棒子敲打,见到【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才趴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作品道理1、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定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良的行为。
3、处理问题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常识、经验,再加之细心观察,以及善于思考。
4、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贪图小利。
5、合理地推理,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要盲目推理。
6、为人要诚实,不要贪心7、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
8、事实胜于雄辩。
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二十五日,宗元白:两月来,三辱生书,书皆逾千言,意若相望仆以不对答引誉者②。
然仆诚过也。
而生与吾文又十卷,噫!亦多矣。
文多而书频,吾不对答引誉,宜可自反⑧。
而来征不肯相见,亟拜亟问,其得终无辞乎④?凡生十卷之文,吾已略观之矣。
吾性呆滞,多所未甚谕,安敢悬断是且非耶⑤?书抵吾必日周、孔,周、孔安可当也⑥?拟人必于其伦,生以直躬见抵,宜无所谀道,而不幸乃日周、孔,吾岂得无骇怪⑦?且疑生悖乱浮诞,无所取幅尺,以故愈不对答⑧。
来柳州,见一刺史,即周、孔之;今而去我,道连而谒于潮,之二邦,又得二周、孔;去之京师,京师显人为文词、立声名以千数,又宜得周、孔千百,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⑨!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10?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11。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12。
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13。
今生则一之14。
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思之则一益也15。
庚桑子言藿蝎、鹄卵者,吾取焉16。
道连而谒于潮,其卒可化乎177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18。
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19?又状貌嶷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20。
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无怨。
亟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21。
孟子曰:“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2。
”宗元白。
【注释】①杜温夫:人名,其人不详。
文章题目一作《复杜温夫所用乎、欤、耶、哉、已、耳、焉、也八字书》。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蝜蝂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⑴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⑵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⑶矣。
苟能起,又不艾⑷。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论陈骙《文则》的修辞理论观
《文则》为南宋陈骙所著,是一部专门论述文章写作规则和技巧的学术专著。
“文则”的意思是写作文章的规则、准则。
陈骙在《文则·序》中说:“古人之文,其则著矣,因号曰《文则》。
”[1]说明陈骙写这部著作是为了给写作文章定一些规则和标准,也是自己写作文章遵循的基本规律。
从语言学建构理论角度分析,在这部论著中,作者论及了语法、句法、辞格、文章风格、文体等多方面内容。
最为突出的是,《文则》系统阐述了“文”的写作所能够使用的修辞手法,形成了古代文论专论中少见的中国修辞学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在诗学修辞之外专门用于“文”的写作专论,为中国古代文章写作建构了广义修辞学理论,体现了古代公文写作注重修辞效果的基本观点。
一、使用重复字词增强曲折感古人说,文贵于曲,曲径通幽是一种文学美感。
陈骙认为,在语言表达方面,可以使用重复字词,以此强化文义,增强语言的厚重感。
“诗书之文,有若重复而意实曲折者。
诗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此思贤之意,自曲折也。
又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此考古之意自曲折也。
《书》曰:‘眇眇予末小子’,此谦托之意自曲折也。
又曰:‘孺子其朋,孺子其往’,此告诫之意,自曲折也。
”[2]所举这些例子,在不同形式和程度上都使用了重复性词句。
但是这种重复并不是简单的文字重复,而是一种有意强化语义和语言韵律感的积极表达技巧。
这种重复可以把简单直白的语言变得曲折有深意,在表达方式的变换中将主要的词语重复,收到了强调意义、句式整齐、节奏流畅的表达美感。
实际上,这种重复不是消极重复,而是积极性反复。
例如,“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这里把“西方”“美人”按照不同表达形式进行反复,是一种强化,是一种对意义的强调,在语言形式上增强了曲折反复之美,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这种重复修辞理论后来成为“反复”修辞手法的主要内涵。
二、使用对偶手法增强节奏感陈骙在《文则》中说:“文有意相属而对偶者,如‘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诲尔谆谆,聴我藐藐’;□周景李金泽‘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合集5篇)
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合集5篇)第一篇: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各位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哦!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旧唐书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译文: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
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文言文复儿子书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复儿子书阅读附答案复儿子书(1)来信均悉(2),兹(3)再汇汝(4)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5)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6),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7)己告罄(8)?汝苟(9)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10)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11)有汝父庇荫(12),固(13)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14)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15)函(16)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17)负(18)老人训(19)也。
(选文有改动)(1)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命题人为了让考生读通原文,给出了近20条注释,诸如:(2)悉:知道。
(3)兹:现在。
(4)汝:你。
(5)业:已经。
(6)资:钱财,费用。
(7)即:就,便。
(8)告罄:财物用尽。
(9)苟:假如。
(10)特:不过。
(11)恃:依仗,依赖。
(12)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13)固:本来。
(14)稼穑(se):泛指农业劳动。
(15)致:给予。
(16)函:信件。
(17)毋:不要,不可。
(18)负:辜负。
(19)训: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儿自去国至今去________(2) 求学宜先刻苦宜________(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_______(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______【答案】(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答成“奋起”或“有所作为”也给1分)(每小题1分)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高中文言文翻译可打印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且夫水之积也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运斤然矣。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的体积,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大。
它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
当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朵。
这只鸟,当海上有大风的时候,将要迁徙到南海。
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子。
再说,水的积聚不深,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那么小草就能成为一只船。
把杯子放在上面就会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大的原因。
风的积聚不厚,那么它承载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然后才开始向南飞。
再说,水的积聚如果很深,那么它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那么小草就能成为一只船。
把杯子放在上面就会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大的原因。
风的积聚不厚,那么它承载大翅膀就没有力量。
2021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文言文参考译文汇编
2021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卷文言文参考译文汇编【2021四川卷参考译文】梁书•王筠列传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
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
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
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
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
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
”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
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
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i)、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
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
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全球变暖文言文翻译
夫天地造化,万物生生不息。
然自汉唐以降,人类文明日益繁盛,生齿日繁,耕作益广,然不知自然之理,遂有全球变暖之兆。
夫全球变暖,实乃天地之气运使然。
太阳之热力,地球之呼吸,相互激荡,乃成气候。
今夫太阳,虽恒久如一,然地球之气运,则有盈虚、寒暖之变。
地球之冰盖,犹如玉带,环绕地球,调节气温。
然自工业革命以来,烟囱林立,煤炭石油,焚如烈火,烟尘蔽日,温室气体,充斥天地。
夫温室气体,如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乃地球之呼吸之产物,本无大害。
然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之活动,使得温室气体剧增,地球之呼吸,渐失平衡。
于是,地球之气温,遂有上升之象。
夫气温上升,则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频发,动植物之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夫全球变暖,其害无穷。
夫山岳之冰,融化成水,汇成江河,势不可挡。
夫海洋之水,因气温上升,蒸发增多,海平面上升,沿海之地,面临灭顶之灾。
夫旱涝灾害,使得农作物减产,民生凋敝。
夫动植物之生存环境破坏,物种灭绝,生态失衡。
夫人类之智慧,无穷无尽。
然面对全球变暖,人类之智慧,似乎不足以应对。
夫人类,当思己过,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夫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固沙止风,皆为当务之急。
夫全球变暖,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过。
人类当有长远之计,世代相传,共克时艰。
夫节约能源,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乃人类之正道。
夫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乃人类之福祉。
夫人类之智慧,当如日月之光辉,照耀大地。
夫全球变暖,非一人之力,乃全球之力。
人类当携手共进,共谋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夫如此,地球之气候,终将恢复平衡,人类之生存环境,必将焕然一新。
夫全球变暖,非小事也。
夫人类,当以此为警,珍爱地球,爱护家园。
夫如此,天地之和气,将永续长存,人类之文明,将永世昌盛。
(注:以上文言文翻译,力求忠实原文,同时兼顾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和韵味。
)。
事稍拂逆文言文翻译
夫人生于世,必有所遇,亦必有所拂。
遇者,幸也;拂者,命也。
盖天地之大,万物之繁,无不有其定数。
故君子遇逆境,当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以一时之得丧,而动其心。
昔者,孔子游于鲁,见国政日非,民生凋敝,遂行其道,欲以德化民。
然时世昏暗,风俗颓废,孔子之道,竟无人能识。
孔子叹曰:“道之不行,命也夫!”然孔子虽知命,终不改其志,乃退而修《春秋》,以垂教于后世。
夫孔子之遇,可谓拂逆矣,然孔子不以为意,反以之成就其德业,此乃君子之所以异于小人也。
又有孟尝君,齐之贵公子也,其才智过人,然而时逢乱世,世态炎凉,孟尝君虽位高权重,亦不能免于拂逆。
一日,孟尝君因事被齐王所逐,乃逃于诸侯之间,备受艰辛。
然孟尝君不以逆境为苦,反以之锻炼其意志,广结天下豪杰,终成一代名士。
夫孟尝君之遇,亦可谓拂逆矣,然孟尝君能以拂逆为砺,此亦君子之所以异于小人也。
盖人生之事,顺逆相间,固难避免。
然世之君子,能以拂逆为鉴,以逆境为师,则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昔者,苏秦,一布衣之士,游说诸侯,初时屡遭挫折,乃刻苦自励,终成合纵之策,使六国强盛一时。
夫苏秦之遇,亦可谓拂逆矣,然苏秦能以拂逆为动力,终成一代名士。
夫事稍拂逆,固非人之所愿,然君子之道,在于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此乃君子之所以能处拂逆而不乱其心者也。
且夫人生于世,必有所得,亦必有所失。
得者,幸也;失者,命也。
故君子不因得而骄,不因失而怨。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此乃君子之所以能处得失而不失其正者也。
夫事稍拂逆,固非人之所愿,然君子之道,在于以道制欲,以德服人。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此乃君子之所以能处拂逆而不失其道者也。
故君子遇拂逆之事,当以宽宏大量,包容一切。
不以己之私欲,而害人之利益;不以己之喜怒,而动人之是非。
如此,则拂逆之事,虽不能免,然君子之心,自能泰然处之。
总之,事稍拂逆,固人生之常态。
然君子能以拂逆为磨砺,以逆境为养料,则必能成就一番伟业。
温水文言文翻译
温泉者,天地之精华,阴阳之和也。
其源深藏于地底,其气蒸腾于山巅。
凡游者至,无不心向往之,欲一亲其芳泽。
余近日访友于远方,幸得温泉一游,遂赋诗以记其事。
时维春末,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余与二三好友,共驾轻车,经山越岭,行至温泉之地。
遥望山川,烟波浩渺,翠色欲滴。
行至泉边,但见热气腾腾,如云似雾,恍若仙境。
友人曰:“此温泉水,温润如玉,浴之可祛病除邪,延年益寿。
”余闻言,心甚欣喜,遂解衣入浴。
水温适中,如春日阳光,暖意融融。
泉中水草,翠绿欲滴,小鱼戏水,悠然自得。
浴毕而出,余见山色更佳,草木更翠。
友人邀余共登高望,但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犹如一幅水墨画卷。
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余感慨万千,遂赋诗一首:温泉浴后赋温泉泉水清且温,浴者归来心自宁。
翠草萋萋山色好,轻风徐来意无穷。
友人笑而答曰:“君诗意浓,然未竟全篇。
”余遂续曰:山川壮丽何须夸,天地精华在此间。
共浴温泉心相印,友谊长存乐未阑。
浴后余与友人漫步于泉边,谈笑风生。
此时此刻,心中无一丝杂念,唯有天地之宽广,山水之灵秀。
温泉之水,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日暮时分,余与友人辞别温泉,踏上归途。
虽离别在即,然心中所感,难以言表。
温泉之游,如同一梦,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后世之人,若得温泉一游,必当珍惜此行。
愿此温泉之水,永葆生机,为世人带来福祉。
而余此次温泉之游,亦将永远镌刻在心中,成为一段永恒的佳话。
(注:本文为文言文,字数约500字。
文中所述温泉浴后之感,纯属虚构,仅以此文抒发作者对温泉之热爱与向往。
)。
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原文及译文
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原文及译文
原文出自柳宗元的《与李翰林建书》,原文为:“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
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
”
译文为:“我烦闷时就出外走走,走动时心里又很恐惧。
走到野地,那里有毒蛇、大蜂,仰望天空,俯视大地,刚一迈步就觉得劳累疲倦。
”
这段原文描述了柳宗元在心情郁闷时选择出游,但出游的过程中又因为环境陌生而心生恐惧。
尤其是当走到野外的时候,毒蛇和蜜蜂等危险生物的存在,让他刚迈出一步就会觉得劳累和疲倦。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翻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翻译【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意思为:设若我不干这种活,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向;假设连词。
假若,假如的意思。
斯;指示形容词。
这,此。
出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全文如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
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允许用蛇)抵他的税收。
李习之论文
李习之论文【原文】李习之《答朱载言书》论文最为明白周尽①,云:‚《六经》②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也;其读《诗》也,如未尝③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
如山有岱、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
如渎有济、淮、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不必均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曰,文章词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④;溺于时⑤者曰,文章必当对;病于时者曰,文章不当对;爱难者曰,宜深,不当易;爱易者曰,宜通,不当难。
此皆情有所偏滞,未识文章之所主也。
义不深不至于理,而辞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⑥《僮约》是也。
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
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辞之对与否、易与难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非对也;‘遘闵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对也;‘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刘’非易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非难也。
《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庄,至于刘向、扬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
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
‛其论于文者如此,后学宜志之。
【注释】①周尽:周到详尽。
②《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③未尝:不曾,没有。
④苟通而已:只要通顺就可以了。
⑤溺于时:顺应时俗。
⑥王褒:字子渊,汉宣帝时著名文学家。
王褒特别善于写咏物小赋,是汉代写咏物小赋的代表作家。
【译文】李习之所写的《答朱载言书》,论述文章最为明白、周到详尽。
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引用。
所以在读《春秋》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诗经》的。
在读《诗经》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易经》的。
在读《易经》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书经》的。
被子学过的文言文翻译
吾闻古之贤者,好述物之情状,以启后人之智慧。
今余亦欲效仿前贤,述一物之妙用,此物也,名被子。
被子,古之谓衾,盖取其温暖之性,以护人身体,安眠之用。
夫被子,虽为布帛所制,然其温暖如春,柔和似水,令人心生欢喜,情不自禁。
昔者,黄帝之时,百姓尚未知衣被之用。
黄帝感念民生疾苦,遂命匠人制衣,以蔽体御寒。
然衣之厚重,使人汗流浃背,不得安适。
于是,黄帝又命工匠,制一物,曰被子。
被子轻柔,温暖如怀抱,人得之,如获至宝。
被子之用,大矣哉!春日,万物复苏,被子如春阳,温暖人心,使人忘却冬之严寒。
夏日,炎炎烈日,被子如微风,轻拂肌肤,使人清凉。
秋日,落叶纷飞,被子如暖炉,温暖身躯,使人不畏秋之凄凉。
冬日,北风呼啸,被子如暖阳,照耀心房,使人温暖如春。
被子之制,亦非易事。
须选良材,织之精巧,缝之严密。
否则,恐不能御寒保暖,反增人烦恼。
故制被子者,须用心良苦,精益求精。
余观今之人,皆知被子之用,然不知其所以然。
或谓被子,仅一布帛之物,何足道哉?余以为,被子虽小,其情意深矣。
父母为子,制新被,以示关爱;夫妻之间,共被而眠,以示恩情;朋友相聚,赠被以示情谊。
被子,非但御寒之物,更是一份深情厚谊的象征。
昔人有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余以为,床前之被,亦如明月,照亮人心。
人卧被中,如卧故乡,温暖如昔。
被子,虽小,其作用大。
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传递着温暖与关爱。
吾辈当珍惜此物,传承此情,使被子之用,得以延续,永不消逝。
翻译:我曾听说古代的贤人,喜欢描述事物的形态,以此来启迪后人的智慧。
如今我也想效仿前贤,描述一样事物的妙用,这东西名叫被子。
被子,古时候称为衾,取其温暖的特点,用来保护人的身体,安眠时使用。
被子,虽然是由布料制成,但它温暖如春,柔和似水,让人心生欢喜,情不自禁。
在黄帝时代,百姓还不知道衣服被子的用途。
黄帝感念百姓的疾苦,于是命令工匠制作衣服,用来遮体抵御寒冷。
然而衣服过于厚重,让人汗流浃背,不得安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复杜温夫书》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
二十五日,宗元白:两月来,三辱生书,书皆逾千言,意若相望仆以不对答引誉者②。
然仆诚过也。
而生与吾文又十卷,噫!亦多矣。
文多而书频,吾不对答引誉,宜可自反⑧。
而来征不肯相见,亟拜亟问,其得终无辞乎④?
凡生十卷之文,吾已略观之矣。
吾性呆滞,多所未甚谕,安敢悬断是且非耶⑤?书抵吾必日周、孔,周、孔安可当也⑥?拟人必于其伦,生以直躬见抵,宜无所谀道,而不幸乃日周、孔,吾岂得无骇怪⑦?且疑生悖乱浮诞,无所取幅尺,以故愈不对答⑧。
来柳州,见一刺史,即周、孔之;今而去我,道连而谒于潮,之二邦,又得二周、孔;去之京师,京师显人为文词、立声名以千数,又宜得周、孔千百,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⑨!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
便止,亦何所师法10?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11。
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12。
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13。
今生则一之14。
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思之则一益也15。
庚桑子言藿蝎、鹄卵者,吾取焉16。
道连而谒于潮,其卒可化乎177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18。
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19?又状貌嶷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20。
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无怨。
亟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21。
孟子曰:“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2。
”宗元白。
【注释】
①杜温夫:人名,其人不详。
文章题目一作《复杜温夫
所用乎、欤、耶、哉、已、耳、焉、也八字书》。
②二十五日:此信写于元和十四年(819)春,月份不明。
逾:超过。
望:埋怨。
引誉:即“延誉”,称扬其美,使名声远传。
③频:频繁。
自反: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想法做法是否妥当。
④征:征询,追问。
其:表示反问的语气词,意如“难道”。
⑤呆滞:痴笨,不灵活。
谕:明白。
悬断:凭空推断。
⑥抵:到达。
这里是写到的意思。
周、孔:周公、孔子,儒家心目中的大圣人。
⑦拟人:比拟人。
伦:类。
“拟人必于其伦”,语出《礼记.曲礼下》。
直躬:坦白,直率。
⑧悖(背)乱:逆乱,文中指违反礼义。
浮诞:轻浮放荡。
幅尺:较量,计算。
“无所取幅尺”,言不用规矩衡量一下。
⑨刺史:指柳宗元。
道连:取道连州(州治在今广东省连县)。
谒:拜见。
当时连州刺史为刘禹锡,潮州刺史为韩愈。
之:到。
邦:地区,地方。
显人:有名声、有地位的人。
文词:文章。
数(shu暑):计算。
扰扰:纷乱的样子。
10雕斫(zhuo茁):雕饰砍削,指过分修饰文辞,与“自然”相对。
引笔行墨:指挥笔写文章。
快意累累:言写作时痛快的感受累累不断,这是写作中思路顺畅、文辞若涌的境界。
累累,多的样子。
11立言:提出一种观点。
状物:描摹事物的情状。
过人:超过别人。
才致:才能和情趣。
12助字:虚字。
当:适合。
律令:法令,规则,这里指语法。
13疑辞: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乎、欤、耶、哉、夫”诸字用在句末,一般表示疑问语气。
有的字(如“哉”、“夫”)有时也作叹词用。
决辞: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14一:一样。
“一之”,指把疑辞、决辞当作一回事。
15闻人:有名声的人。
类:类似,相同。
一益:有一些收获。
16庚桑子:亦作“亢桑子”。
17藿(hu6获):豆叶。
18蠋(zhu逐):大青虫。
19鹄卵:天鹅下的蛋。
20状貌:形貌,形状相貌。
嶷(yi疑)然:高的样子,形容人体态魁梧。
视端:指看东西时眼神很正。
形直:形体端直。
歧径:岔路。
“心无歧径”,谓人心地单纯,并无杂念。
21亟(ji即):赶快。
固:坚持。
22不屑:不愿去做,表示轻视。
全句为:“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意思是说,教育人有多种方法,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教诲。
【翻译】
二十五日,宗元启:两个月来,承蒙你多次来信,每封信都超过一千字,信的意思好像是埋怨我没有回答你、没有写信赞美你的好处,让你名声远扬。
这样讲确实是我的过错。
而你又给我寄来十卷文章,唉呀!也够多了。
文章寄得很多而书信写得频繁,我没有回答你,没有赞美你、让你名声远扬,你也应该自己反省一下。
可你却来问我不肯和你相见的原凶,你多次来拜访、多次来询问,难道最后我连一句回答的话都没有吗?
你的十卷文章,我已简略看了一下。
我这个人天性呆笨,对你的文章许多地方都不太懂,怎么敢凭空推断它们是好还是不好呢?信巾写到我,总是把我称为周公、孔子,周公、孔子,我怎么能称得上呢?比拟人一定要用和他同类的人来作比,你可以直率地把想法告诉我,不应该说一些奉承的话。
可是不幸得很,你竟然用周公、孔子来称呼我,我怎能不感到惊奇呢?而且我还怀疑你为人不讲礼义、轻浮放荡得很,全
不顾规矩,凶此越发不回答你。
你来到柳州,见到一个刺史,就把他称为周公、孔子;现在要离开我,途经连州而到潮州,去拜访那儿的刺史,到了那两个地方,又得到了两位周公、孔子。
到了京城,京城里那些有地位的人因为会写文章而建立了名声的数以千计,又该得到千百个周公、孔子了,为什么你胸中乱纷纷地有那么多周公、孔子呢?
我虽然很少写文章,自己不会修饰文词,但挥笔写作时,只觉得痛快的感受累累不断,意思表达完了就放下笔,又哪里效法过什么呢?我提出一种论点,描摹一件事物,未曾希望超过别人,我也不能够明确地辨别出你的才能情致如何。
只是见到你用助字,不合语法,只能就这一点来回答你。
我们所说的乎、欤、耶、哉、夫等字,都是表示疑问语气的虚字;矣、耳、焉、也等字是表示肯定语气的虚字。
现在你却把它们当作一回事。
你应该考察一下,从前有名声的人使用助词的方法和我所讲的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慎重地思考一
番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庚桑子说土蜂变不成豆叶上的大青虫,小鸡不能孵天鹅下的蛋,我同意他的看法。
你路经连州到潮卅去拜访那里的刺史,难道最后就能变化了吗?然而,如今世上一些寻求知己的人,一遇到知己,有的写了十几篇文章,就一定要到京城去,急忙抢时间,冒着风雨,跑着去拜访高门大户,指望苟且得到好处。
如今你年纪不是很小,而从荆州来到柳州,还将从柳州到连州、潮州去拜访那里的刺史,道路十分遥远,那么你的志向果真和别人不同吗?又见你形态魁梧像个大丈夫,眼神端正、身躯正直,心地单纯,没有杂念,你的气质确实是好的,只是慎重地充实自己就是了。
而慎重地充实你的心胸,那又不是我独自能做得到的,你不要埋怨我。
赶快到连州、潮州去学习作文的方法,时常想想我讲的话,并不是我要坚持拒绝你的要求。
孟子说过:“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教诲呢。
”宗元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