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糖类的颜色反应
生物化学实验
⽣物化学实验实验⼀1、糖类的颜⾊反应1. α-萘酚反应糖在浓⽆机酸(硫酸或盐酸)作⽤下,脱⽔⽣成糠醛及糠醛衍⽣物,后者能与α-萘酚⽣成紫红⾊物质。
注意:因糠醛及糠醛衍⽣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 间苯⼆酚反应在酸作⽤下,酮糖脱⽔⽣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酚作⽤⽣成红⾊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因为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2、还原作⽤许多糖类由于其分⼦中含有⾃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因此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银等⾦属离⼦还原,同时糖类本⾝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所⽤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本⾝被还原成红⾊(颗粒⼤)或黄⾊(颗粒⼩)的Cu2O沉淀。
实验⼆脂肪碘值的测定碘值(价)是指100g脂肪在⼀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
碘值是鉴别脂肪的⼀个重要常数,可⽤以判断脂肪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
脂肪中常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个或多个双键,能与卤素起加成作⽤⽽吸收卤素。
常⽤碘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起加成作⽤。
脂肪的不饱和程度越⾼,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与其双键起加成作⽤的碘量就越多,碘值就越⾼。
故可⽤碘值表⽰脂肪的不饱和度。
I2+-CH=CH--CHI-CHI-本实验⽤溴化碘(Hanus试剂)代替碘。
⽤⼀定量(必须过量)溴化碘和待测的脂肪作⽤后,⽤硫代硫酸钠滴定的⽅法测定溴化碘的剩余量,然后计算出待测脂肪吸收的碘量,求得脂肪的碘值。
加成作⽤:IBr+-CH=CH--CHI-CHBr-剩余溴化碘中碘的释放:IBr + KI KBr + I2再⽤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来的碘:I2 +2Na2S2O3 2Na2S4O6+2NaI思考题:何谓空⽩溶液和空⽩实验?空⽩实验有何意义?在各种分析⽅法中,为消除⼲扰,⽤与测定试样时完全⼀致的条件进⾏测定的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 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如: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 Cu 2O ↓(砖红色)+ H 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 2O ,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该反应式了解) 注意反应条件,水浴加热。
2.非还原糖:淀粉遇碘变蓝色。
另外蔗糖也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甘蔗、甜菜什么的来做还原糖的实验。
因为它们富含的糖是蔗糖。
3.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4.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
)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目中实在要用菜叶子了,记得有一个步骤叫做“脱色”)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我们用的蛋清液。
四、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 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检测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A 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B 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 4溶液4.其他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检测脂肪实验中用来洗去浮色);碘液(检测淀粉液);蒸馏水(制作标本时使用)五、方法步骤。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糖类与不同试剂发生的反应,探究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
实验材料:
- 试剂:
- 苏丹红溶液
- 亚硝酸银溶液
- 比色皿
- 样品:
- 葡萄糖溶液
- 果糖溶液
- 蔗糖溶液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比色皿和标注好的糖类溶液,每种糖类的溶液取适量放入不同的比色皿中。
2. 分别向不同的比色皿中滴加一滴苏丹红溶液。
3. 观察每个比色皿中的溶液变化,并记录下来。
若出现颜色变化或沉淀的形成,进行详细描述。
实验结果:
- 葡萄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并出现一些悬浮物。
- 果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有微弱的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变为淡黄色,并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结论:
- 葡萄糖溶液反应最显著,产生了橙红色的颜色变化和悬浮物
的形成。
- 果糖溶液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呈现微弱的橙红色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反应最弱,只有溶液的颜色变浅而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解释:
苏丹红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呈现橙红色。
不同的糖类与苏丹红的反应程度不同,可以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来判断其反应性。
葡萄糖是单糖,具有还原性,与苏丹红溶液发生剧烈的反应,表现为明显的橙红色和悬浮物的形成。
果糖也是单糖,但其还原性较弱,所以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
蔗糖是双糖,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苏丹红溶液的反应最弱,只有溶液颜色变浅的情况。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及还原作用实验一:糖的颜色反应实验1.1 莫氏实验一、目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掌握莫氏(molisch)实验鉴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浓硫酸、浓盐酸)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缩合物,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其反应如下图: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定糖。
三、实验器材1、棉花或滤纸。
2、吸管1.0ml(*4)、2.0ml(*1)。
3、试管1.5*15cm(*4)。
四、实验试剂1、莫氏试剂:称取α-萘酚5g,溶于95%乙醇并稀释至100ml。
此试剂需新鲜配置,并贮于棕色试剂瓶中。
2、1%蔗糖溶液:称取蔗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
3、1%葡萄糖溶液:称取葡萄糖1g,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4、1%淀粉溶液:讲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溶液合成薄浆状物,然后缓缓倾入沸蒸馏水中,边加边搅。
最后以沸蒸馏水稀释至100ml。
五、操作于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1%葡萄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和少许纤维素(棉花或滤纸浸在1ml水中)。
然后各加莫氏试剂2滴1,摇匀,讲试管倾斜,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5ml(切勿振摇!)硫酸层沉于试管底部与糖溶液分成两层,观察液面交界处有无紫色环出现。
六、注意事项1、试管中加入各种糖后,应做好标记,浓硫酸加入的方式应保持一致。
2、莫氏反应非常灵敏,所用的试剂应洗净,不可再样品中混入纸屑等杂物。
3、当糖浓度过高时,由于浓硫酸对他的焦化作用,将呈现红色及褐色而不呈现紫色,需稀释后再做。
思考题:1、解释α-苯酚反应的原理。
2、用莫氏试验鉴定糖时需注意哪些?试验1.2 塞氏试验一、目的掌握塞氏(Seliwanoff)实验鉴定酮糖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酮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水生产5-羟甲基糠醛,后者与间苯二酚作用,呈红色反应,有时亦同时产生棕色沉淀,此沉淀溶于乙醇,呈鲜红色沉淀2,以果糖为例,其反应如下:三、实验器材1、吸管0.5ml(*3)、5.0ml(*1)。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则不需要加热。 (4)现象不同: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产生砖红色沉
淀,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产生紫色物质。
[高考实验对接]
(ⅰ)
(ⅱ) (ⅲ)
【模板应用分析】
实验材料选择:与教材 试验不同,但都是富含 目的有机物且白色或无 色的生物材料,与教材 实验要求相同。
[多维思考]
(1)如果本实验要检测脂肪,应该怎么做? 提示:可将腐乳制成腐乳组织液,加入苏丹Ⅲ或 Ⅳ染液,观察组织液颜色变化。
(2)如果本实验出现了腐乳腐败现象,可能是由 于什么原因? 提示:可能的原因是在制作腐乳过程中,无菌操 作出现失误,造成杂菌污染所致。
实验试剂的选择: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 剂反应,与教材实 验要求相同。
实验变量分析:是 对教材实验的拓展。 ①②③组的单一变 量是处理时间,③ ④组的单一变量是 温度
使酶失活 浅
蛋白酶
不变
【模板应用分析】
浅
(ⅴ)
氨基 转换
实验结果: 生物材料中 的目的有机 物含量越多, 颜色越深, 否则越浅。
糖类和脂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有机化合物 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还原糖+ 斐林试剂 50℃~65℃温水浴砖红色
沉淀。
苏丹Ⅲ染液 →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
(2)脂肪+
苏丹Ⅳ染液 →红色 (3)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4)淀粉+ 碘液 →蓝色。
二、实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 选材: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 制备组织样液
↓ 显色反应:
制浆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糖类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羰基(C=O)和羟基(-OH)等官能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糖类颜色反应有醛基的银镜反应、羟基的费林反应以及羧基的酸碱指示剂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样品:本实验选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常见糖类物质作为样品,同时准备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费林试剂等试剂。
2.银镜反应:取5滴硝酸银溶液和5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硝酸银-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各样品是否产生银镜。
记录实验结果。
3.费林反应:取5滴费林试剂A和5滴费林试剂B,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费林试剂,观察各样品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4.酸碱指示剂反应: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各样品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银镜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银镜现象,说明这些糖类具有醛基;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银镜现象,说明它们不含醛基。
2.费林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果糖和麦芽糖在费林反应中呈现阳性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费林反应中未观察到颜色变化。
这说明果糖和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其他三种糖属于非还原糖。
3.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酸碱指示剂反应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这说明前三种糖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而其他两种糖则不具有。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具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淀粉和纤维素不具有醛基,属于非还原糖。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糖类的颜色反应原理;2、掌握几种糖类的颜色反应方法。
二、实验原理:糖类的颜色反应是糖类分析化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定性、定量糖类的方法。
实验中常用的糖类的颜色反应有:Fehling试剂法、Benedict试剂法、Tollens试剂法、硫酸-菲林试剂法等方法。
Fehling试剂法:将Fehling试剂加热后,可以还原还原性物质,在加热试管中的葡萄糖等还原性物质可以被Fehling试剂氧化,使Fehling试剂生成红色沉淀。
这是一种定性反应。
Benedict试剂法:将Benedict试剂与鎏金菜籽酸或者其他还原物质加热混合,可以产生红色沉淀,这是一种定性反应。
Benedict试剂法可以进行定量测试饮料、药丸和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Tollens试剂法:Tollens试剂是硝酸银(AgNO3)加氨水(NH4OH)混合物,在酒精碱中,沉淀可以被还原成银金属样层,可以用于定性还原性物质。
硫酸-菲林试剂法:将硫酸与菲林混合,加热后可以在试管里生成红色的糖类化合物。
硫酸-菲林试剂法只能用于检测存在羰基的且有一个可还原基的物质。
三、实验步骤:1、Fehling试剂法(1)、取两个Fehling试剂A和B,各取5ml到试管中。
(2)、将两瓶试剂放在沸水中加热至完全溶解。
(3)、加入15-20滴50g/L的葡萄糖溶液(5g/L的郎柿紫溶液可以增强色度)。
(4)、加热试管,用沸水浴将试管加热约1-2分钟。
(5)、观察试管中是否产生红色沉淀,红色沉淀表示存在还原性物质。
2、Benedict试剂法3、Tollens试剂法(3)、将试管摇匀。
4、硫酸-菲林试剂法(1)、取1ml的硫酸和1ml的菲林到试管中。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试剂和试管须洁净,并防止污染。
2、加热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不要让试管破裂,以免引起意外。
3、加热的时间要控制好,过久易使红色沉淀再溶解,过短不充分。
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最新整理)
3.水浴锅
四、试剂
1.莫氏(Molisch)试剂: 5% α-萘酚的酒精溶液,称取 α-萘酚 5g,溶于 95%酒精中,
并用此酒精使总体积达 100mL,贮于棕色瓶内。此试剂需新鲜配制。
2.塞氏(Seliwanoff)试剂:称取间苯二酚 0.05g 溶于 30 mL 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
至 100 mL,此试剂需新鲜配制。
1.试管及试管架 2.竹试管夹 3.水浴锅 4.电炉 四、试剂 1.斐林(Fehling)试剂 菲林甲液(硫酸酮溶液):称取 34.5g 硫酸铜(CuSO4·5H2O)溶于 500mL 蒸馏水中。 菲林乙液(碱性酒石酸盐溶液):称取 125g 氢氧化钠和 137g 洒石酸钾钠溶于 500 mL 蒸馏水中。 为了避免变质,甲、乙二液分开保存。用前,将甲、乙二液等量混合即可。 2.本尼迪克特(Benedict)试剂 称取柠檬酸钠 173g 及碳酸钠(Na2CO3·H2O)100 g 加入 600mL 蒸馏水中,加热使其溶
注意事项:硫酸铜不能多加,否则将产生蓝色的 Cu(OH)2。此外在碱溶液中氨或铵盐与 铜盐作用生成深蓝色的络离子 Cu(NH3)42+,妨碍此颜色反应的观察。
2.蛋白质的黄色反应 在一试管内,加蛋白质溶液 10 滴及浓硝酸 3~4 滴,加热,冷却后再加 10%NaOH 溶 液 5 滴,观察颜色反应。 3.米伦氏反应 ① 用苯酚做实验:取 0.5%苯酚溶液 1mL 于试管中,加米伦试剂约 0.5mL(米伦试剂含 有硝酸,如加入量过多,能使蛋白质呈黄色,加入量不超过试液体积的 1/5~1/4),小心加热, 溶液即出现玫瑰红色。 ② 用蛋白质溶液做实验:取 2mL 蛋白质溶液,加 0.5mL 米伦试剂,此时出现蛋白质 的沉淀(因试剂含汞盐及硝酸之故),小心加热,凝固之蛋白质出现红色。 注意事项:蛋白质溶液中如含有大量无机盐,可与汞产生沉淀从而丧失试剂的作用,如 此试剂不能测定尿中的蛋白质。另外试液中还不能含有 H2O2、醇或碱,因它们能使试剂中 的汞变成氧化汞沉淀。遇碱必须先中和,但不能用盐酸中和。 4.茚三酮反应 取 1mL 蛋白质溶液置于试管中,加 2 滴茚三酮试剂,加热至沸,即有蓝紫色出现(注意: 此反应必须在 pH5~7 进行)。 六、思考题 1. 氨基酸与蛋白质具有哪些共同的颜色反应?说明原因。 2. 蛋白质除了可以实验中的这些颜色反应外,你还知道哪些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 糖类的颜色反应一、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Molisch反应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氏试剂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浓硫酸4、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内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实验二糖的还原作用一、目的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原理许多糖类由于分子中含有自由的醛基及酮基,故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等金属离子还原,同时糖类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衍生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用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进行糖类的还原作用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他们是含铜离子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颜色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颗粒大小不同引起的,颗粒越小呈黄色,越大则呈红色。
三、器材试管及试管架竹试管架水浴锅电炉四试剂斐林试剂本尼迪克特试剂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五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再向各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1%果糖、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各1ML。
置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
观察各管溶液的变化。
另取6支试管,用本尼迪克特试剂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三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一、目的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α-萘酚反应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1%淀粉溶液100 mL0.1%糠醛溶液100 mL浓硫酸 500 mL4、实验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 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1、原理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塞氏试剂: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4、实验操作取3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3支试管中各加入塞氏试剂5 mL,充分混合。
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糖类的还原作用一、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糖类的还原性质;2、学习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
高中生物颜色反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颜色反应知识点总结一、细胞中的颜色反应概述在高中生物实验中,颜色反应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和区分细胞内不同化学物质的方法。
通过特定的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反应,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变化,从而帮助我们识别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核酸的颜色反应1. 甲基绿-吡罗红染色法- 原理:甲基绿与DNA结合呈现蓝绿色,吡罗红与RNA结合呈现红色。
- 应用:用于区分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DNA和RNA。
2. 瑞氏染色法- 原理:利用瑞氏染料与核酸的亲和力不同,使得DNA和RNA呈现不同的颜色。
- 应用:常用于观察细菌和病毒的核酸分布。
三、蛋白质的颜色反应1. 比氏试剂法- 原理:比氏试剂(含铜离子的碱性溶液)与蛋白质反应生成紫色复合物。
- 应用:用于检测和定量蛋白质。
2. 布拉德福德法- 原理:布拉德福德染料与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 应用:用于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四、糖类的颜色反应1. 安托诺夫试剂法- 原理:安托诺夫试剂与多糖反应,生成黄色至红色不等的沉淀。
- 应用:用于检测多糖。
2. 费林(Fehling)试剂法- 原理:费林试剂与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 应用:用于检测还原糖。
五、脂类的颜色反应1. 苏丹III或苏丹IV染色法- 原理:苏丹染料与脂肪反应,生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
- 应用:用于检测细胞内的脂肪。
2. 脂溶性色素法- 原理:某些脂溶性色素可以与类固醇等脂类物质结合,产生特定颜色。
- 应用:用于观察和鉴定类固醇激素等脂类物质。
六、酶的颜色反应1. 酶底物法- 原理:特定酶作用于含有显色团的底物,产生颜色变化。
- 应用:用于酶活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原理: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显色底物产生颜色变化来检测抗原。
- 应用:广泛应用于免疫学检测。
七、结语颜色反应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上述各种颜色反应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各种化学物质的存在和作用,为进一步的生物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糖类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2. 掌握糖类化合物的鉴定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糖类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根据糖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它们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本实验主要研究单糖和二糖的性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葡萄糖、蔗糖、淀粉、氢氧化钠、硫酸铜、酒石酸钾钠、-萘酚、浓硫酸、斐林试剂(甲乙液)、苏丹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2.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量筒、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糖类化合物的鉴定(1)-萘酚试验(Molish反应)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0.5 mL葡萄糖、蔗糖和淀粉溶液,再滴入2滴-萘酚试剂,摇匀。
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 mL浓硫酸,切勿摇动。
观察试管内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
(2)Fehling试验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0.5 mL葡萄糖、蔗糖和淀粉溶液,再滴入2 mL Fehling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摇匀。
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2. 糖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1)还原糖的鉴定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0.5 mL葡萄糖、蔗糖和淀粉溶液,再滴入2 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摇匀。
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颜色变化。
(2)脂肪的鉴定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0.5 mL葡萄糖、蔗糖和淀粉溶液,再滴加3滴苏丹溶液,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
(3)蛋白质的鉴定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0.5 mL葡萄糖、蔗糖和淀粉溶液,再滴加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
然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萘酚试验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溶液与-萘酚试剂反应生成紫色环,蔗糖和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葡萄糖具有Molish反应,而蔗糖和淀粉不具有此反应。
2. Fehling试验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溶液加热后生成黄色沉淀,蔗糖和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颜色反应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quánbù)颜色反响(fǎnxiǎng)归纳(guīnà)高中生物实验(shíyàn)中全部颜色反响(fǎnxiǎng)归纳生物实验中颜色反响的总结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复原糖原理:复原糖+菲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注意:菲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前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是需要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复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上下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响条件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根本结构的染色剂原理:淀粉+碘液→蓝色;碘液能使动植物细胞着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在观察动植物细胞根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时用碘液做染色剂,使细胞核染上颜色便于观察。
5.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应用:用于DNA粗提实验的鉴定试剂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原理:RNA+吡罗红→红色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色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糖类的性质实验报告实验现象
糖类的性质实验报告实验现象糖类的性质实验报告实验现象引言:糖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不仅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糖类的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其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糖类的性质和反应现象。
实验一:糖的溶解性实验实验步骤:1. 取一小量蔗糖和葡萄糖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
2.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相等体积的水。
3. 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观察糖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蔗糖和葡萄糖都能够在水中溶解,形成透明溶液。
实验分析:糖类是极性物质,而水是一种极性溶剂,所以糖类能够在水中溶解。
溶解过程中,糖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发生氢键相互作用,使糖分子逐渐分散在溶液中。
蔗糖和葡萄糖的溶解度都很高,说明它们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实验二:糖的还原性实验实验步骤:1. 取一小量蔗糖和葡萄糖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
2.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3. 加热试管,观察溶液的变化。
实验结果:蔗糖溶液变为深蓝色,葡萄糖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分析:蔗糖和葡萄糖都具有还原性,能够将氧化态较高的金属离子还原为较低的氧化态。
在实验中,硫酸铜溶液中的Cu2+被蔗糖和葡萄糖还原为Cu+,导致溶液颜色的变化。
蔗糖的还原性较弱,所以溶液呈现深蓝色;而葡萄糖的还原性较强,所以溶液呈现红色。
实验三:糖的酸水解实验实验步骤:1. 取一小量蔗糖和葡萄糖分别加入两个试管中。
2.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3. 将试管放入沸水中加热,持续加热一段时间。
4.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实验结果:蔗糖溶液变为棕色,葡萄糖溶液变为深棕色。
实验分析:蔗糖和葡萄糖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
稀硫酸能够催化糖类分子中的羟基与酸中的氢离子反应,形成糖酸。
加热过程中,糖酸进一步分解,产生碳烟和有机酸。
最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酸中的氢离子中和,使溶液呈现棕色或深棕色。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糖类能够在水中溶解,形成透明溶液。
棒糖颜色反应实验报告
1. 了解糖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2. 掌握Molish反应(~萘酚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糖类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与~萘酚反应生成红紫色复合物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糖类化合物在浓酸作用下,可以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与~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本实验通过观察棒糖在浓酸作用下与~萘酚反应生成的颜色变化,来验证糖类化合物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棒糖、浓硫酸、~萘酚、蒸馏水、试管、试管架、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试管架、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加入适量的棒糖。
2. 使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棒糖溶解情况。
3. 待棒糖溶解后,继续向试管中加入~萘酚,观察颜色变化。
4. 观察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棒糖在浓硫酸的作用下逐渐溶解,溶液颜色变深。
加入~萘酚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紫色,持续一段时间后颜色逐渐变浅。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棒糖在浓硫酸作用下溶解,溶液颜色变深;加入~萘酚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紫色,持续一段时间后颜色逐渐变浅。
2.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棒糖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了溶解,同时生成了糠醛及其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与~萘酚反应,生成了红紫色复合物,验证了糖类化合物的存在。
1. 实验过程中,浓硫酸的加入量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本实验中,棒糖的颜色反应与其他糖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八、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棒糖在浓酸作用下与~萘酚反应生成红紫色复合物的现象,证明了糖类化合物的存在。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Molish反应(~萘酚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后续糖类化合物的鉴定实验奠定了基础。
属于2-去氧糖的颜色反应是
属于2-去氧糖的颜色反应是
蓝绿色反应。
2-去氧糖的颜色反应指的是Fehling滴定。
Fehling滴定实验是一种
用来检测糖类的实验,它可以用于鉴别2-去氧糖,特别是检验淀粉是否
含有2-去氧糖,比如葡萄糖和果糖等。
Fehling滴定的基本原理是,2-去
氧糖可与铜(II)离子络合生成一种深色的沉淀,这种沉淀的颜色在湿度和pH值的不同变化情况下而有所不同。
该实验中,当加入Fehling溶液时,若存在2-去氧糖,则溶液的颜色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有的会变成浅褐色,有的变成棕褐色,有的变成深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
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三.材料与方法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5mL,混匀。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四.结果与分析
表1
表2
1.由表1可知,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糠醛均可发生Molisch
反应,但产生的紫环颜色不同,反应后试样的颜色也不同,其中糠醛的紫环颜色最深,且试样颜色为深棕接近黑色。
加入浓硫酸后,糠醛溶液立刻发生变化,淀粉和蔗糖产生现象时间相当。
发生以上现象是因为糖类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才能与α-萘酚反应,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种类的糖需要的时间不同,因此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不同,而糠醛溶液可直接与α-萘酚反应,所以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最短。
且不同的糖性质不同,导致紫环的颜色也不同。
2.由表2可知,果糖溶液最先变红,蔗糖溶液出现红色的时间与果糖几乎相同,葡萄糖溶液变红时间最晚,且颜色最淡。
果糖是酮糖,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因此果糖反应最快。
而蔗糖是二糖,可水解为酮糖。
葡萄糖是醛糖,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五.讨论与结论
Seliwanoff反应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均在2分40秒左右出现红色,葡萄糖在4分钟左右变色。
前人所做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有在2分钟时开始变色,有在3分钟时开始变色,1%的葡萄糖有在3分时变色,有在4分钟时变色。
因此我所做的试验结果与前人相似。
但有些试验中加热时间延长到20分钟,分别记录2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时溶液的颜色,发现在2分钟时果糖有黑色沉淀生成,其他溶液均无沉淀。
加热至10分钟后,溶液均变为棕色或黑色。
加
热时间应在1~5分钟为宜,试样浓度在0.5%~1%最适宜。
本次实验我做的基本正确,通过实验验证了α-萘酚反应和间苯二酚反应,了解了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操作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世仙,刘焱,朱彬,金茜,曾启华,α萘酚,硫酸法测定酒糟多糖含量[J].食品科学 ,2013,34(18):245-248.
2.陆红,何正平,吴忠良,淀粉与碘的颜色反应与还原糖含量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31-32
3.杨万政,对Molisch实验两个问题的探讨[J].1河北林院学报1995,10(4):346-347
4.朱万仁,关于Seliwanoff反应机理的初探[J].大学化学,1998,13(2):46-48
5.陈忠云,关于戊糖和己糖在强酸作用下形成峡喃机理的讨论[J].大学化学1992,7(5):55-63
6.和渊,还原糖鉴定实验中还原糖含量与反应颜色变化的关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31(1):25-27
7.哈森其术格,贺锋嘎,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芥菜多糖中的果糖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3):446-447
8.王继勇,程珏,孙志铭,杨万泰,间苯二酚与丙酮反应的机理[J].化工学报,2005,56(7):1237-1241
9.李利军,孔星,张家仁,赖学寨,间苯二酚与蔗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甘蔗糖业,2004,14(1):27-30
10.曹会兰,张秀芹,酮糖的显色试验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