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二 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 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
如: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 Cu 2O ↓(砖红色)+ H 2O ,即Cu ( OH ) 2被还原成 2O ,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该反应式了解) 注意反应条件,水浴加热。
2.非还原糖:淀粉遇碘变蓝色。
另外蔗糖也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甘蔗、甜菜什么的来做还原糖的实验。
因为它们富含的糖是蔗糖。
3.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4.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 2+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
)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目中实在要用菜叶子了,记得有一个步骤叫做“脱色”)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我们用的蛋清液。
四、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 4溶液 2.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检测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A 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 溶液B 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 4溶液4.其他试剂: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检测脂肪实验中用来洗去浮色);碘液(检测淀粉液);蒸馏水(制作标本时使用)五、方法步骤。
糖类的显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糖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 熟悉糖类物质的颜色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学会使用显色试剂鉴定糖类,区分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根据糖分子中是否存在醛基或酮基,可以将糖类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还原糖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显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糖类的鉴定。
本实验主要利用斐林试剂和苏丹Ⅲ试剂进行糖类的显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纯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 蔗糖- 淀粉- 水浴锅- 试管- 移液器- 显微镜2. 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将0.1g NaOH溶于50ml蒸馏水中,加入0.05g CuSO4,混匀。
- 苏丹Ⅲ试剂:将1g苏丹Ⅲ溶于100ml 95%乙醇中。
四、实验步骤1. 还原糖的鉴定:- 取一定量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分别置于试管中。
- 向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混匀。
- 将试管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
- 若产生砖红色沉淀,则表明该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2. 非还原糖的鉴定:- 取一定量的蔗糖、淀粉溶液分别置于试管中。
- 向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苏丹Ⅲ试剂,混匀。
- 将试管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
- 若溶液颜色变为红色,则表明该溶液中含有非还原糖。
3. 鉴定结果的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产生的沉淀或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与斐林试剂反应后,均产生砖红色沉淀,表明它们是还原糖。
2. 蔗糖、淀粉溶液与苏丹Ⅲ试剂反应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表明它们是非还原糖。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对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定。
2. 斐林试剂和苏丹Ⅲ试剂是常用的糖类显色试剂,可用于糖类的鉴定和分析。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化学试剂。
2. 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误差产生。
3. 实验结果要及时记录,以便分析。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糖类与不同试剂发生的反应,探究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
实验材料:
- 试剂:
- 苏丹红溶液
- 亚硝酸银溶液
- 比色皿
- 样品:
- 葡萄糖溶液
- 果糖溶液
- 蔗糖溶液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比色皿和标注好的糖类溶液,每种糖类的溶液取适量放入不同的比色皿中。
2. 分别向不同的比色皿中滴加一滴苏丹红溶液。
3. 观察每个比色皿中的溶液变化,并记录下来。
若出现颜色变化或沉淀的形成,进行详细描述。
实验结果:
- 葡萄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并出现一些悬浮物。
- 果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呈现橙红色,有微弱的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
- 添加苏丹红溶液后,溶液变为淡黄色,并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结论:
- 葡萄糖溶液反应最显著,产生了橙红色的颜色变化和悬浮物
的形成。
- 果糖溶液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呈现微弱的橙红色变化,但
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 蔗糖溶液反应最弱,只有溶液的颜色变浅而没有悬浮物的形成。
实验原理解释:
苏丹红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呈现橙红色。
不同的糖类与苏丹红的反应程度不同,可以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来判断其反应性。
葡萄糖是单糖,具有还原性,与苏丹红溶液发生剧烈的反应,表现为明显的橙红色和悬浮物的形成。
果糖也是单糖,但其还原性较弱,所以反应较葡萄糖溶液弱。
蔗糖是双糖,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苏丹红溶液的反应最弱,只有溶液颜色变浅的情况。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学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实验目的】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2、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
3、认识到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是生物组织的重要成分。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也可以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糖类中的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可以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淀粉遇碘变蓝色。
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材料器具】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花生种子匀浆,豆浆。
2.仪器:解剖刀,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滴管,大小烧杯,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斐林试剂(甲夜: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夜: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溶液)苏丹III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A夜:质4溶液),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夜: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碘液。
【实验注意问题】1、一定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让动的坚决不动。
2、保持安静,坚决不能大声喧哗。
3、注意实验安全4、注意爱护实验器材,谁损坏谁负责。
【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和分析:【课后巩固】1、以花生子叶为材料进行脂肪的检测时,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是( )①盖盖玻片②切子叶③苏丹Ⅲ染液染色④滴加蒸馏水⑤酒精洗去浮色A.④②①③⑤B.②④①③⑤C.④②③①⑤ D.②③⑤④①2、下列各组中的前项为需检测的物质,中项为使用的试剂,后项为产生的颜色,正确的是( )A. 葡萄糖、斐林试剂、砖红色B. 脂肪、苏丹Ⅲ染液、红色C.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蓝色D. 脂肪、苏丹Ⅳ染液、橘黄色3、医院确认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及结果是( )A. 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B.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C. 加入苏丹Ⅲ溶液,出现橘黄色D.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淡黄色4、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错误的是( )A.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B.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好材料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5、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时必须( )A.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B.先加入斐林试剂乙液,后加入甲液C.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使用C三项操作方法都正确D.以上A、B、。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糖类的颜色反应特点,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糖类物质分子结构中含有的羰基(C=O)和羟基(-OH)等官能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
常见的糖类颜色反应有醛基的银镜反应、羟基的费林反应以及羧基的酸碱指示剂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样品:本实验选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等常见糖类物质作为样品,同时准备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费林试剂等试剂。
2.银镜反应:取5滴硝酸银溶液和5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硝酸银-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各样品是否产生银镜。
记录实验结果。
3.费林反应:取5滴费林试剂A和5滴费林试剂B,混合均匀后,分别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加入试管中,再滴加混合好的费林试剂,观察各样品是否发生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4.酸碱指示剂反应:取少量不同糖类样品分别加入试管中,再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各样品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银镜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银镜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银镜现象,说明这些糖类具有醛基;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银镜现象,说明它们不含醛基。
2.费林反应:实验结果显示,果糖和麦芽糖在费林反应中呈现阳性反应,颜色发生变化;而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费林反应中未观察到颜色变化。
这说明果糖和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其他三种糖属于非还原糖。
3.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显示,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在酸碱指示剂反应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而淀粉和纤维素未观察到明显的颜色变化。
这说明前三种糖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而其他两种糖则不具有。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具有醛基,属于还原糖;淀粉和纤维素不具有醛基,属于非还原糖。
单糖和双糖的还原反应实验现象
单糖和双糖的还原反应实验现象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通常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糖类物质与α-萘酚都能起呈色反应(Molish反应)。
单糖、双糖、多糖均具有这个性质(苷类也具有这一性质)。
因此,它是鉴定糖类物质的一个常用方法。
单糖及含有半缩醛羟基的二塘都具有还原性,多糖一般无还原性。
具有还原性的糖叫做还原糖,能还原Fehling试剂、Benedict试剂和Tollens试剂。
蔗糖是二塘没有还原性,但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水解为等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其水解液具有还原性。
蔗糖水解前后旋光方向发生改变,
因此蔗糖水解反应又称转化反应。
用旋光仪可观察到旋光方向改变的情况。
还原糖存在变旋光现象,其原因在于α、β两种环状半缩醛结构通过开链结构互相转化,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用旋光仪也可观察到变旋光现象。
单糖及具有半缩醛羟基的'二糖,可与苯肼生成糖脎。
糖脎有良好的黄色结晶和一定的熔点,根据糖脎的形状、熔点及形成的速度,可以鉴别不同的糖。
部分的多糖和碘(I2)液可起颜色反应,一般淀粉遇碘呈蓝色,而糊精遇碘呈蓝色、紫色、红色、黄色或不显色,糖原与碘一般呈红棕色,纤维素与碘不显颜色。
糖的颜色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的颜色反应原理及实验方法;2. 掌握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定方法;3. 熟悉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糖类在浓酸作用下,可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糠醛及其衍生物。
糠醛及其衍生物与某些试剂反应,可产生具有特定颜色的化合物,从而实现对糖类的鉴定。
1. 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在浓酸作用下生成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萘酚反应生成红紫色复合物。
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证明还原糖的存在。
2. 非还原糖的鉴定:非还原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花生种子,鸡蛋清,马铃薯匀浆。
2. 试剂:浓硫酸,萘酚,蒸馏水,NaOH溶液,CuSO4溶液,3,5-二硝基水杨酸,苯酚,亚硫酸钠,酒石酸钾钠,葡萄糖,碘液。
四、实验步骤1. 还原糖的鉴定:(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苹果或梨匀浆和2mL马铃薯匀浆。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硫酸。
(3)振荡均匀,观察两支试管液面间是否出现紫环。
2. 非还原糖的鉴定:(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花生种子和2mL鸡蛋清。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硫酸。
(3)振荡均匀,观察两支试管液面间是否出现紫环。
3. 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进一步鉴定:(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葡萄糖溶液和2mL淀粉溶液。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NaOH溶液和1mLCuSO4溶液。
(3)将两支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2分钟。
(4)观察两支试管中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还原糖的鉴定:在苹果或梨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加入浓硫酸后,液面间出现紫环,证明其中含有还原糖。
2. 非还原糖的鉴定:在花生种子和鸡蛋清中加入浓硫酸后,液面间未出现紫环,证明其中不含还原糖。
3. 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进一步鉴定: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后,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为还原糖;在淀粉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后,未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淀粉为非还原糖。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报告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实验1 糖的呈色反应和还原糖的检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鉴定糖类及区分酮糖和醛糖的方法。
2.了解鉴定还原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原理糖经浓无机酸处理,脱水产生糠醛或糠醛衍生物。
戊糖形成糠醛,己糖则形成羟甲基糠醛。
这些糠醛和糖醛衍生物在浓无机酸作用下,能与酚类化合物缩合生成有色物质。
与一元酚如α一萘酚作用,形成三芳香环甲基有色物质。
与多元酚如间苯二酚作用,则形成氧杂蒽有色物质,反应式如下:通常使用的无机酸为硫酸。
如用盐酸,则必须加热。
常用的酚类为α一萘酚、甲基苯二酚、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等,有时也用芳香胺、胆酸、某些吲哚衍生物和一些嘧啶类化合物等。
有人认为,用浓硫酸作为脱水剂时,形成有颜色的产物与酚核的磺化有关,见如下反应式;(一)糖的呈色反应1(Molish反应(α,萘酚反应)本实验是鉴定糖类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糖在浓酸作用下形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α一萘酚作用,形成红紫色复合物。
在糖溶液与浓硫酸两液面间出现紫环,因此又称紫环反应。
自由存在和结合存在的糖均呈阳性反应。
此外,各种糠醛衍生物、葡萄糖醛酸、丙酮、甲酸、乳酸等皆呈颜色近似的阳性反应。
因此,阴性反应证明没有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阳性反应,则说明有糖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糖的定性试验才能确定有糖的存在。
2(蒽酮反应糖经浓酸水解,脱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与蒽酮(10一酮一9,10一二氢蒽)反应生成蓝一绿色复合物。
3. Seliwanoff反应(间苯二酚反应)该反应是鉴定酮糖的特殊反应。
在酸作用下,己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
后者与间苯二酚结合生成鲜红色的化合物,反应迅速,仅需20—30s。
在同样条件下,醛糖形成羟甲基糠醛较慢。
只有糖浓度较高时或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才给出微弱的阳性反应。
蔗糖被盐酸水解生成的果糖也能给出阳性反应。
4(Bial反应(甲基间苯二酚反应)戊糖与浓盐酸加热形成糠醛,在有Fe3+存在下,它与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缩合,形成深蓝色的沉淀物。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糖类的颜色反应原理;2、掌握几种糖类的颜色反应方法。
二、实验原理:糖类的颜色反应是糖类分析化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定性、定量糖类的方法。
实验中常用的糖类的颜色反应有:Fehling试剂法、Benedict试剂法、Tollens试剂法、硫酸-菲林试剂法等方法。
Fehling试剂法:将Fehling试剂加热后,可以还原还原性物质,在加热试管中的葡萄糖等还原性物质可以被Fehling试剂氧化,使Fehling试剂生成红色沉淀。
这是一种定性反应。
Benedict试剂法:将Benedict试剂与鎏金菜籽酸或者其他还原物质加热混合,可以产生红色沉淀,这是一种定性反应。
Benedict试剂法可以进行定量测试饮料、药丸和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
Tollens试剂法:Tollens试剂是硝酸银(AgNO3)加氨水(NH4OH)混合物,在酒精碱中,沉淀可以被还原成银金属样层,可以用于定性还原性物质。
硫酸-菲林试剂法:将硫酸与菲林混合,加热后可以在试管里生成红色的糖类化合物。
硫酸-菲林试剂法只能用于检测存在羰基的且有一个可还原基的物质。
三、实验步骤:1、Fehling试剂法(1)、取两个Fehling试剂A和B,各取5ml到试管中。
(2)、将两瓶试剂放在沸水中加热至完全溶解。
(3)、加入15-20滴50g/L的葡萄糖溶液(5g/L的郎柿紫溶液可以增强色度)。
(4)、加热试管,用沸水浴将试管加热约1-2分钟。
(5)、观察试管中是否产生红色沉淀,红色沉淀表示存在还原性物质。
2、Benedict试剂法3、Tollens试剂法(3)、将试管摇匀。
4、硫酸-菲林试剂法(1)、取1ml的硫酸和1ml的菲林到试管中。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试剂和试管须洁净,并防止污染。
2、加热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不要让试管破裂,以免引起意外。
3、加热的时间要控制好,过久易使红色沉淀再溶解,过短不充分。
糖的呈色反应实验报告
糖的呈色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糖在特定条件下与化学试剂发生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从而了解糖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糖的呈色反应是基于糖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与特定试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类型的糖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因此在与试剂反应时会产生独特的颜色变化。
1、莫立许(Molisch)反应所有糖类在浓硫酸存在下与α萘酚作用,生成紫红色复合物。
2、蒽酮反应糖类在浓硫酸作用下,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物质。
3、斐林(Fehling)反应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在碱性条件下,能将硫酸铜还原为氧化亚铜,产生砖红色沉淀。
4、班氏(Benedict)反应原理与斐林反应相似,也是利用还原糖的还原性,但班氏试剂比斐林试剂更稳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材料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溶液;α萘酚、浓硫酸、蒽酮试剂、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2、仪器试管、试管架、滴管、酒精灯、水浴锅。
四、实验步骤1、莫立许反应取 5 支试管,分别加入 2 mL 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
然后向每支试管中滴加2 滴α萘酚乙醇溶液,摇匀后沿管壁缓缓加入 1 mL 浓硫酸,观察各试管内溶液界面处的颜色变化。
2、蒽酮反应取 4 支试管,分别加入 1 mL 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和淀粉溶液。
然后向每支试管中加入 2 mL 蒽酮试剂,摇匀后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 10 分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斐林反应取 3 支试管,分别加入 2 mL 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和蔗糖溶液。
然后向每支试管中加入 2 mL 斐林试剂 A 液和 2 mL 斐林试剂 B 液,摇匀后放入沸水浴中加热 2 3 分钟,观察是否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4、班氏反应操作步骤与斐林反应类似,只是试剂使用班氏试剂,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莫立许反应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在与α萘酚和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界面处均出现紫红色环,而蔗糖溶液无明显变化。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α-萘酚反应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1%淀粉溶液100 mL0.1%糠醛溶液100 mL浓硫酸 500 mL4、实验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 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1、原理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塞氏试剂: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4、实验操作取3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3支试管中各加入塞氏试剂5 mL,充分混合。
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糖类的还原作用一、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糖类的还原性质;2、学习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
糖变色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糖类在特定条件下发生颜色变化的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糖类在不同试剂作用下的颜色变化特点。
3. 学习并掌握糖类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糖类可以与某些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变化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基于糖类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醛基、酮基等,与试剂中的特定基团发生反应,形成具有特定颜色的化合物。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糖类及其颜色变化反应:1. 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反应,生成棕红色物质。
2. 蔗糖:在酸性条件下,蔗糖与苯酚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3. 淀粉:在碘液中,淀粉与碘形成蓝色复合物。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3,5-二硝基水杨酸、氢氧化钠、苯酚、碘液、硫酸铜溶液、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烧杯、酒精灯、数显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还原糖的鉴定- 将葡萄糖、蔗糖、淀粉等样品分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蔗糖、淀粉溶液。
- 向每支试管中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混匀。
- 将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2. 蔗糖的鉴定-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蔗糖、淀粉溶液。
- 向每支试管中加入苯酚试剂,混匀。
- 将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3. 淀粉的鉴定-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蔗糖、淀粉溶液。
- 向每支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1. 还原糖的鉴定- 葡萄糖溶液与3,5-二硝基水杨酸反应后,溶液变为棕红色。
- 蔗糖溶液与3,5-二硝基水杨酸反应后,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 淀粉溶液与3,5-二硝基水杨酸反应后,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2. 蔗糖的鉴定- 葡萄糖溶液与苯酚反应后,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 蔗糖溶液与苯酚反应后,溶液变为紫色。
- 淀粉溶液与苯酚反应后,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α-萘酚反应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
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1%淀粉溶液100 mL0.1%糠醛溶液100 mL浓硫酸 500 mL4、实验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 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1、原理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塞氏试剂: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4、实验操作取3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3支试管中各加入塞氏试剂5 mL,充分混合。
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糖类的还原作用一、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糖类的还原性质;2、学习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
糖类的颜色反应还原作用
CH2OH
H OH C
H C OH
+ HO C H O H C OH HC CH2OH
葡萄糖(Glc) :分子中有醛基,有还原性。
H H C OH HCO OH C H H C OH H C OH
CH2OH
CH2OH
C OH HO C H
H C OHO H C OH H2C
CH2OH
HO C HO C H
+ H C OHO H C OH H2C
果糖( Fru ):是典型的还原性糖
H OH
3
OH
H
2
1
OH
OH
H OH
葡萄糖(glucose )
6
HO CH2 O
1
CH2OH
5 H OH 2 H 4 3 OH
OH H 果糖(fructose)
蔗糖:无还原性
麦芽糖(maltose)
试解释以上表格现象:
再见
1
CHO H 2C OH HO3C H H4C OH H5C OH
6CH2OH
开链型
6
HO
H
4
5
H OH
OH H 1CHO
32
OH
H OH
开链型
6
HO CH2
H
4
5
H OH
3
OH
H
2
1
OH
OH
H OH
环型
H CO
H C OH OH C H
H C OH H C OH
CH2OH
HO H C
H C OH HO C H O
麦芽糖是由2分子D-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糖类的颜色反应还原作用.ppt
4.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解析:新式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便于人们感情的沟通和交流。 答案:C
关键词——交通和通讯不断进步、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顺应 时代潮流 图说历史 主旨句归纳 (1)近代交通由传统的人力工具逐渐演变为 机械动力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 汽车、电车、轮船、飞机先后出现。 (2)通讯工具由传统的邮政通信发展为先进 的电讯工具,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2)成果:1909年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修筑权 。
救亡图存 的强烈愿望。
京张铁路 建成通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a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响1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糖类的性质实验——颜色反应
一、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1.原理 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 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 类的特异反应。
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是并未能阻止其侵略。故B、C、D
三项表述都有错误。 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原理
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
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
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3.材料与方法
1.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
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2.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反应,但产生的紫环颜色不同,反应后试样的颜色也不同,其中糠
醛的紫环颜色最深,且试样颜色为深棕接近黑色。
加入浓硫酸后,
糠醛溶液立刻发生变化,淀粉和蔗糖产生现象时间相当。
发生以上现象是因为糖类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形成糠醛及其衍生物,才能与α-萘酚反应,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同种类的糖需要的时间不同,因此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不同,而糠醛溶液可直接与α-萘酚反应,所以产生紫环现象的时间最短。
且不同的糖性质不同,导致
紫环的颜色也不同。
2.由表2可知,果糖溶液最先变红,蔗糖溶液出现红色的时间与果
糖几乎相同,葡萄糖溶液变红时间最晚,且颜色最淡。
果糖是酮糖,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
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因此果糖反应最快。
而蔗糖是二糖,可
水解为酮糖。
葡萄糖是醛糖,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
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5.讨论与结论
Seliwanoff反应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均在2分40秒左右出现红色,葡萄糖在4分钟左右变色。
前人所做试验中1%的果糖和蔗糖有在2分钟时开始变色,有在3分钟时开始变色,1%的葡萄糖有在3
分时变色,有在4分钟时变色。
因此我所做的试验结果与前人相似。
但有些试验中加热时间延长到20分钟,分别记录2分钟,5分钟,10分钟,20分钟时溶液的颜色,发现在2分钟时果糖有黑色沉淀生成,其他溶液均无沉淀。
加热至10分钟后,溶液均变为棕色或黑色。
加热时间应在1~5分钟为宜,试样浓度在0.5%~1%最适宜。
本次实验我做的基本正确,通过实验验证了α-萘酚反应和间苯二酚反应,了解了糖类颜色反应的原理,操作和现象。
参考文献
1. 张世仙,刘焱,朱彬,金茜,曾启华,α萘酚,硫酸法测定酒糟多糖含量[J].食品科学 ,2013,34(18):245-248.
2. 陆红,何正平,吴忠良,淀粉与碘的颜色反应与还原糖含量的关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31-32
3. 杨万政,对Molisch实验两个问题的探讨[J].1河北林院学报1995,10(4):346-347
4. 朱万仁,关于Seliwanoff反应机理的初探[J].大学化学,1998,13(2):46-48
5. 陈忠云,关于戊糖和己糖在强酸作用下形成峡喃机理的讨论[J].大学化学1992,7(5):55-63
6. 和渊,还原糖鉴定实验中还原糖含量与反应颜色变化的关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5,31(1):25-27
7. 哈森其术格,贺锋嘎,间苯二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芥菜多糖中的果糖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3):446-447 8. 王继勇,程 珏,孙志铭,杨万泰,间苯二酚与丙酮反应的机理[J].化工学报,2005,56(7):1237-1241
9. 李利军,孔星,张家仁,赖学寨,间苯二酚与蔗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甘蔗糖业,2004,14(1):27-30
10. 曹会兰,张秀芹,酮糖的显色试验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