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2.1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检测
你能举例说出哪些植物 器官的细胞中富含糖类,脂质 和蛋白质吗?如何从这些植物 器官中提取呢?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目的要求
三、实验材料用具
四、实验方法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
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如:
△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 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Ⅲ→橘黄色 或 + 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 + 碘→蓝色
二、目的要求: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汁、花生种子、花生汁、马铃薯 片、豆浆、鲜肝液
2.仪器: 3.试剂:斐林试剂、苏丹Ⅲ、碘液、双缩脲
四、方法步骤:
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的选择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结果 ★
3.检测的方法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2)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3)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结果
成分 待测样品
还原糖
*
#
脂肪
Hale Waihona Puke 蛋白质淀粉*处填写预测结果 #处填写实测结果
五、注意事项
(1)、检测还原糖时应水浴50~60度加热 (2)、检测脂肪时,切片要薄,用苏丹Ⅲ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显微镜观察。
(3)
斐林试剂是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即 现配现用。颜色变化:浅兰色 棕色 砖 红色沉淀
高中生物16个实验的实验原理
高中实验16个实验原理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 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 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 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四、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高中生物___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PPT课件 图文
2mL 组织 样液
双缩脲试 剂A 2mL
双缩脲试 剂B 3-4滴
(创造碱性条件) (提供Cu2+)
水浴保温5 min
(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秒
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在载玻片上滴加两滴2滴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 色5分钟
吸去多余的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先低倍镜:选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到视野中央 。后
高倍镜: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0.9%生理盐水? 8%盐酸?
R—CHO+2Cu(OH)2→R—COOH+Cu2O↓+2H2O
甲液乙液等量混合,现用现配,切不可分开滴 加,或者久置后才用。
制备组织样液
砖红色的糖(还原糖)非(斐林试剂)常好吃
洗净、去皮、切块
梨或苹果
研磨
取5g,放入研钵中
过滤
滤液
(用单层纱布)
显色反应
向试管中加入 2ml组织样液
向试管中加入2ml 振荡混匀 50~65℃水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通过观 察两种颜色出现的部位来判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方法步骤:
(1)取材和制片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1滴0.9%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刮口腔内侧壁后涂抹在液滴上 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烘干
(2)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盛有30 mL 8%盐酸的小烧杯中,30℃
高中生物所有颜色反应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 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 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
原理::淀粉+碘液→蓝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
5、DNA的染色与鉴定
原理:DNA+甲基绿→绿色 鉴定:DNA+二苯胺→蓝色。
应用:用于DNA粗提实验的鉴定试剂。可以显示 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
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 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 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 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高中生物所有颜色反应
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
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方可 使用,而且是先用现配,条件是需要加热。
应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方可 使用,而且是先用现配,条件是需要加热。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
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 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结语
谢谢大家!
原理: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 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应用: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2、吲哚酚试剂与维C溶液呈褪色反应
原理:吲哚酚即2,6-二氯酚靛酚钠,其水溶液为 蓝紫色,维C具有还原性,能将其褪色
高中生物颜色反应汇总必背!,十张表帮你搞定!
⾼中⽣物颜⾊反应汇总必背!,⼗张表帮你搞定!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沉淀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可使⽤,⽽且是现⽤现配,条件需要⽔浴加热。
应⽤: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为还原糖;不同⽣物组织中含糖量⾼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苏丹Ⅳ脂肪→红⾊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显微镜观察。
应⽤:检测⾷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质原理:蛋⽩质双缩脲试剂→紫⾊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应⽤: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原理:淀粉碘液→蓝⾊注意:这⾥的碘是单质碘,⽽不是离⼦碘。
应⽤:检测⾷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5、DNA的染⾊与鉴定染⾊原理:DNA 甲基绿→绿⾊应⽤:可以显⽰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 ⼆苯胺→蓝⾊应⽤:⽤于DNA粗提取实验的鉴定试剂。
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原理:RNA 吡罗红→红⾊应⽤:可以显⽰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剂,⽽不是单独染⾊。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
应⽤: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细胞质接近⽆⾊。
应⽤:可以⽤⾼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9、酒精的检测原理:橙⾊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化学反应,变成灰绿⾊。
应⽤: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10、CO2的检测原理:CO2可以使澄清的⽯灰⽔变混浊,也可使溴麝⾹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
高中生物科学探究(1) 物质鉴定类实验
高中生物科学探究(1)物质鉴定类实验(2019·海南卷)下列检测生物分子的实验中,关于颜色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遇碘液可显蓝色B.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D.脂肪被苏丹Ⅳ染液染成橘黄色解析:淀粉遇碘液可显蓝色,A正确;葡萄糖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B正确;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显紫色,C正确;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D错误。
答案:D1.有机物的检测与鉴定的基本思路细胞中有机物的检测与鉴定是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来达到检测与鉴定的目的。
可通过如图所示的几个方面对每种有机物的检测与鉴定进行分析和判断:2.物质鉴定类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在显色实验(如物质鉴定)中,材料最好不带颜色或颜色较浅,或实验时对有色材料进行脱色处理。
(2)物质鉴定实验一般不设立对照实验,若需设立对照实验,对照组应加入成分已知的物质,如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对照组可加入稀释的鸡蛋清。
鸡蛋清作为鉴定蛋白质的材料时,因其较黏稠,故使用时需稀释。
(3)可溶性还原糖鉴定中不宜选择甜菜、甘蔗等作为实验材料,它们不含还原糖。
(4)颜色深浅与所鉴定的物质的含量有关,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3.列表比较6种物质的鉴定1.(2022·山东菏泽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脂肪鉴定的操作步骤依次是切片→制片→染色→洗去浮色→观察C.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D.常用番茄、苹果等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解析: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需采用50~65 ℃水浴加热的方式,通过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判断组织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A错误。
脂肪鉴定的操作步骤为取材→切片→制片→观察,B错误。
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鉴定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一般由碳、氢与氧三种元素所组成。
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糖的化学性质;(2)掌握鉴定糖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萘酚试验(molish)糖类化合物一个比较普遍的定性反应是molish 反应。
即在浓硫酸存在下,糖与-萘酚(molish试剂)作用生成紫色环。
实验方法取3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 ml %的各待测糖水溶液,滴入2滴molish 试剂( -萘酚的乙醇溶液),摇匀。
把试管倾斜450,沿管壁慢慢加入约1ml 浓硫酸(切勿摇动),小心竖直后仔细观察两层液面交界处的颜色变化。
硫酸在下层,试液在上层样品:葡萄糖、蔗糖及淀粉解释:糖被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或糠醛衍生物,后者进一步与-萘酚缩合生成紫红色物质,在糖液和浓硫酸的液面间形成紫色环。
(二) fehling试验(1)实验原理fehling试剂:含有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的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若同时有还原糖存在,则产生黄色或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为防止铜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或碱性碳酸铜沉淀,fehling试剂中需加入酒石酸钾钠,它与cu2+形成的酒石酸钾钠络合铜离子是可溶性的络离子。
(2)操作方法取4支试管,编号,分别加入fehling试剂i和ii 各。
摇匀并置于水浴中微热后,分别加入5滴待测糖溶液,振荡后置于沸水浴中加热2 ~ 3min,取出冷却,观察颜色变化及有无沉淀析出。
fehling试剂 i:称取 g硫酸铜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得淡蓝色的 fehling试剂 i。
fehling试剂 ii:将17g酒石酸钾钠溶于20ml热水中,然后加入20 ml 含5 g naoh的水溶液,稀释至100 ml得无色透明的fehling试剂 ii。
样品:葡萄糖、果糖、蔗糖及麦芽糖解释: 硫酸铜与碱溶液混合加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
实验报告糖的性质(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 掌握糖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3. 研究糖的化学性质,如氧化、还原、水解等;4. 分析糖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二、实验原理糖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羟基结构。
根据糖的结构和性质,可将糖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不能被水解,如葡萄糖、果糖等;二糖是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如淀粉、纤维素等。
糖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糖的溶解性受溶剂、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常温下,糖在水中溶解度较大,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
糖的熔点、沸点相对较高。
糖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
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或酮基,具有还原性,可以与某些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
同时,糖分子中的糖苷键在酸、碱、酶等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石棉网、玻璃棒、滴管、温度计、天平等;2. 试剂:葡萄糖、蔗糖、淀粉、碘液、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碘化钾、淀粉酶等。
四、实验步骤1. 物理性质实验(1)溶解性实验:将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分别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溶解情况;(2)熔点实验:将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分别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熔化现象;(3)沸点实验:将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分别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沸腾现象。
2. 化学性质实验(1)氧化实验:将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分别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颜色变化;(2)还原实验:将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分别加入盛有碘液和淀粉的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3)水解实验:将一定量的淀粉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淀粉酶,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物理性质实验结果(1)葡萄糖、蔗糖在水中溶解度较大;(2)葡萄糖、蔗糖熔点较高,分别为146℃、185℃;(3)葡萄糖、蔗糖沸点较高,分别为198℃、185℃。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16个实验原理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 葡萄糖酸+ 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 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5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 糖类的颜色反应一、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Molisch反应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氏试剂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浓硫酸4、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内各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实验二糖的还原作用一、目的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原理许多糖类由于分子中含有自由的醛基及酮基,故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铁等金属离子还原,同时糖类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衍生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用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进行糖类的还原作用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他们是含铜离子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生成氧化亚铜沉淀的颜色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颗粒大小不同引起的,颗粒越小呈黄色,越大则呈红色。
三、器材试管及试管架竹试管架水浴锅电炉四试剂斐林试剂本尼迪克特试剂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五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再向各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1%果糖、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各1ML。
置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
观察各管溶液的变化。
另取6支试管,用本尼迪克特试剂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三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一、目的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α-萘酚反应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1%淀粉溶液100 mL0.1%糠醛溶液100 mL浓硫酸 500 mL4、实验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0.1%糠醛溶液各1 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1、原理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试管及试管架,滴管3、试剂塞氏试剂: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1%果糖溶液100 mL1%蔗糖溶液100 mL4、实验操作取3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3支试管中各加入塞氏试剂5 mL,充分混合。
将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糖类的还原作用一、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糖类的还原性质;2、学习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
1-4实验(物质鉴定)
实验一、物质的鉴定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 本尼迪特试剂——→砖红色/红黄色沉淀(全部单糖,部分二糖-蔗糖例外)(现配现用、Cu(OH)
2、蓝色)
2、淀粉+ 碘-碘化钾溶液——→蓝色
3、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
(先加A液,再加B液)
4、脂肪+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用酒精洗浮色,制片镜检查)
二、实验步骤
1、取材(要求富含被测物质、白色或接近白色)
2、制备组织样液/ 制片
3、颜色反应,观察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先低倍,找到观察对象
↓
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倒像)
↓变大、变少
后高倍观察变暗:调反光镜和光圈
变模糊:只能调细准焦螺旋。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颜色反应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中全部(quánbù)颜色反响(fǎnxiǎng)归纳(guīnà)高中生物实验(shíyàn)中全部颜色反响(fǎnxiǎng)归纳生物实验中颜色反响的总结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复原糖原理:复原糖+菲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注意:菲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前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是需要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复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上下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响条件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4.碘液检测淀粉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根本结构的染色剂原理:淀粉+碘液→蓝色;碘液能使动植物细胞着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在观察动植物细胞根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时用碘液做染色剂,使细胞核染上颜色便于观察。
5.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应用:用于DNA粗提实验的鉴定试剂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原理:RNA+吡罗红→红色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线粒体的染色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高中生物实验颜色反应总结17例
高中生物实验颜色反应总结17例01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原理:还原糖+菲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菲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是需要加热。
应用:检验和检测某糖是否还原糖;不同生物组织中含糖量高低的测定;在医学上进行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肾炎。
0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原理: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注意: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应用: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含有脂肪。
0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
应用:鉴定某些消化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用于劣质奶粉的鉴定。
04碘液检测淀粉、使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染色原理:淀粉+碘液→蓝色;碘液能使动植物细胞着色。
注意:这里的碘是单质碘,而不是离子碘。
应用: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淀粉;验证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在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时用碘液做染色剂,使细胞核染上颜色便于观察。
05DNA的染色与鉴定染色原理:DNA+甲基绿→绿色应用:可以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应用:用于DNA粗提实验的鉴定试剂。
06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原理:RNA+吡罗红→红色。
应用:可以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07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原理: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08线粒体的染色原理: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应用:可以用高倍镜观察细胞中线粒体的存在。
09酒精的检测原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制作果酒时检验是否产生了酒精,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 环节一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是几种化学试剂和物质颜色反应特征;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实验,跟同学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团结协力共同探究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参与学习,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了解健康的饮食习惯。
培养学生团结分工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从而将有关有机化合物鉴定出来。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还原糖 (加热)先浅蓝再棕色最后是 砖红色 脂肪红色蛋白质 紫色 (因为有肽键)环节二:复习准备实验的基本要求通读实验手册,明白三种物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
环节三:老师讲解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按我们的计划开始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方案,分15个小组实验。
先做验证实验:蛋白质、还原糖、淀粉和脂肪的检测,然后选取老师提供的待测物质探究这些物质里的主要成分,待测物质有豆浆、花生浆、马铃薯匀浆、新鲜猪肝匀浆、苹果汁、雪梨汁、橘子汁,每种物质都要探究主要含有糖类还是含有脂肪还是含有还原糖。
同学们同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配置菲林试剂的时候要注意用量,配好的斐林试剂不是全部倒入验证还原糖试剂里;为了节约能源,水浴加热的热水,到老师讲台取用已经烧好的热水,再加热。
注意颜色的变化过程。
第二、验证脂肪的时候,滴加了A 液后、必须震荡,才能滴加B 液;第三、注意药品不能随意混用,尤其是滴管是专用的; 第四、先做验证实验,再做探究实验;第五、实验完成后,废液必须统一倒入指定的废液回收瓶,并清洗好仪器; 第六、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必修一必知实验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加热葡萄糖+ Cu OH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OH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五、方法步骤: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1. 制备组织样液;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 2生成;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缩短实验时间;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葡萄糖 + 2Cu2+ + 4OH—加热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 即Cu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一.实验目的: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三.方法步骤:第一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问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提示: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问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问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提示: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第四步:观察并用细胞准焦螺旋调焦;四:讨论: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的原因:答: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3.P8图是一个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大肠杆菌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答: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等;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实验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 和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 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四.结论实验四 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一.实验目的: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四.方法步骤:讨论: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 为什么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3.活细胞内,线粒体的分布总是均匀的吗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一、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 2.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因为液泡呈紫色,易于观察;也可用水绵代替;0.3g/ml 的蔗糖溶液;用蔗糖溶液做质壁分离剂对细胞无毒害作用;三、实验步骤:1.如果将上述表皮细胞浸润在与细胞液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中,这些表皮细胞会出现什么现象答:表皮细胞维持原状,因为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为什么答:不会;因为红细胞不具细胞壁;实验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一.实验目的:1.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二.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实例1: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一.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实例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催化淀粉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1.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水解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中间产物遇碘后,会呈现红褐色或红棕色;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注:市售a-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600C 三方法步骤:实例3: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操作步骤:用表格开式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一.实验目的:1.了解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情况2.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略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三.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取20g新鲜的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分别放入锥形瓶A500mL和锥形瓶B500mL中,再分别向瓶中注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2.检测CO2的产生用锥形瓶和其他材料用具组装好实验装置如图,并连通橡皮球或气泵,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约50min;然后将实验装置放到25-350C的环境中培养8-10h;3.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一.实验目的:1.尝试用过滤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2.分析实验结果,探究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以及各自所呈现的颜色;二.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所以用层析法来分离四种色素;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三、实验材料:幼嫩、鲜绿的菠菜叶四、实验步骤:步骤注意问题分析1.提取色素加SiO2 加SiO2为了研磨得更充分;5克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SiO2、CaCO3和5mL丙酮或10mL无水乙醇迅速、充分研磨;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除去水分加CaCO3加丙酮迅速加CaCO3防止研磨时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含镁,可被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产生的氢代替,形成去镁叶绿素,CaCO3可中和液泡破坏释放的有机酸,防止叶绿体被破坏;叶绿体色素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减少研磨过程叶绿素的分解,减少有毒性的丙酮挥发;2.收集滤液漏斗基部放一单层尼龙布,研磨倒入漏斗内挤压,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用棉花塞塞住试管口; 尼龙布起过滤作用;试管口用棉花塞塞紧是为了防止丙酮挥发;3.制备滤纸条将干燥的滤纸,顺着纸纹剪成长10cm,宽1cm的纸条,一端剪去二个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划一铅笔线; 干燥顺着纸纹剪成长条一端剪去二个角可吸收更多的滤液;层析时,色素分离效果好;可使层析液同时到达滤液细线;4.划滤液细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划出细、齐、直的一条滤液细线,干后重复三次; 滤液细线越细、越齐越好;重复三次;防止色素带之间部分重叠;增加色素在滤纸上的附着量,实验结果更明显;5.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将3mL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划线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纸条;烧杯要盖培养皿盖;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层析液中的苯、丙酮、石油醚易挥发;6.观察实验结果由上至下分别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扩散最快是胡萝卜素,扩散最慢是叶绿素b,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四种色素之所以能被分离,是因为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五:实验讨论:1.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答: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如触及层析液,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就会失败;2.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什么答: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①叶片要新鲜、浓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以免滤液挥发;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关键是:一是滤液细线要细且直,而且要重复划几次;二是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问题:1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2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3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4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5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6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7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8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9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10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11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12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一P110一.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二.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 三.操作步骤:结论:块的增大而减小;四.课后讨论题答案:1.当NaOH 与含酚酞的琼脂块相遇时,其中的酚酞变成紫红色,这是常用的检测NaOH 的方法,从琼脂块的颜色变化就知道NaOH 扩散到多远;在相同时间内,NaOH 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说明NaOH 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相同的;2.根据球体的体积公式V=4/3πr3,表面积公式S=4πr2,计算结果如下表;3.细胞越大,;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但是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一.实验目的:1.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3.绘制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 二.实验原理: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2.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通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三.实验材料: 洋葱可用葱、蒜代替;因为根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易观察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讨论:1答: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一、目的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一)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3.试剂(1)莫氏( Molisch)试剂: 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2)1%葡萄糖溶液 100mL(3)1%果糖溶液 100mL(4)1%蔗糖溶液 100mL(5)1%淀粉溶液 100mL(6)0.1%糠醛溶液 100mL(7)浓硫酸 500mL4.操作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 0.1%糠醛溶液各 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1.原理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3)水浴锅3.试剂(1)塞氏(Seliwanoff)试剂 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2)1%葡萄糖溶液 100mL(3)1%果糖溶液 100mL(4)1%蔗糖溶液 100mL4.操作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糖类与斐林试剂实验现象
糖类与斐林试剂实验现象糖类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它们在生命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斐林试剂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糖类的试剂。
在实验中,糖类和斐林试剂反应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于我们理解糖类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原理斐林试剂是由斐林酸、草酸和硫酸组成的混合物,它能够与糖类反应产生一种红色沉淀。
这种反应是基于糖类的还原性质,即糖类能够还原一些氧化剂,如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中的斐林酸和草酸是氧化剂,它们可以被还原为无色的物质,而糖类则被氧化为酸,同时还原了斐林试剂,使其发生颜色变化。
二、实验步骤1. 取一小段蔗糖放入试管中。
2. 加入适量的水,并用试管摇匀,使蔗糖溶解。
3. 加入2~3滴斐林试剂。
4. 加热试管,使其沸腾,并观察现象。
三、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蔗糖溶液会发生颜色变化。
一开始,溶液呈现无色透明的状态,但随着加热,溶液逐渐变为黄色,最终变为红色。
这是因为斐林试剂被还原,产生了一种红色的沉淀。
同时,蔗糖也被氧化为酸,使得溶液呈现酸性。
四、实验解释在实验中,斐林试剂被还原的过程可以用以下反应式表示:C6H12O6 + 4Fe(CN)6 3- + 3H2SO4 → 6H2O + 4Fe(CN)6 4- + 3CO2 + 3SO2反应中,蔗糖被氧化为酸和二氧化碳,同时还原了斐林试剂中的铁离子,使其形成了红色的沉淀。
这种沉淀是由于还原后的铁离子形成了一种复合物,它的颜色取决于离子的浓度和比例。
五、实验应用斐林试剂广泛应用于糖类的检测和鉴定。
不同种类的糖类在与斐林试剂反应时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和沉淀,这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糖类。
例如,葡萄糖和果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时,会产生橙黄色的沉淀,而麦芽糖则会产生深红色的沉淀。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食品工业中对糖类的检测和分析。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斐林试剂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实验中加热时要小心,避免试管爆炸。
3. 实验后要将试管中的废液处理干净,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组别:生科三班十组组员:韩国良、林心恬、温淑娟、沙黑玛章节: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2章目录一、教材分析 (1)二、学情分析 (1)三、学习目标 (1)1. 知识目标 (1)2. 能力目标 (2)3. 情感价值观目标 (2)四、学习重、难点 (2)五、教法、学法 (2)六、教学准备 (2)七、教学流程 (2)八、课时安排 (4)九、教学过程 (4)1.实验目标 (4)2. 实验原理 (4)3. 材料器具 (4)4. 方法步骤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7)6. 注意事项 (8)十、创新实验 (8)十一、参考文献 (1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2 章第1 节的一个实验。
1.课标要求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类的性质实验(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
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2)滴管
3.试剂
(1)莫氏( Molisch)试剂: 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
积达100mL,贮于棕色瓶内。
用前配制。
(2)1%葡萄糖溶液 100mL
(3)1%果糖溶液 100mL
(4)1%蔗糖溶液 100mL
(5)1%淀粉溶液 100mL
(6)0.1%糠醛溶液 100mL
(7)浓硫酸 500mL
4.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
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 0.1%糠醛溶液各 1mL。
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
斜执试管,沿管壁慢慢加入浓硫酸约1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浓硫酸在试液下形成两层。
在二液分界处有紫红色环出现。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糖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
此反应是酮糖的特异反应。
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
在实验条件下蔗糖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滴管
(3)水浴锅
3.试剂
(1)塞氏(Seliwanoff)试剂 0.05%间苯二酚-盐酸溶液
1000 mL
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00 mL
(2)1%葡萄糖溶液 100mL
(3)1%果糖溶液 100mL
(4)1%蔗糖溶液 100mL
4.操作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各0.5 mL。
再向各管分别加入塞氏试剂 5 mL,混匀。
将3支试管同时放入沸水浴中,注意观察、记录各管颜色的变化及变化时间。
思考题
1.可用何种颜色反应鉴别酮糖的存在?
2.α-萘酚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总结
(一)α-萘酚反应
(二)间苯二酚反应
糖类的性质实验(二)糖类的还原作用
一、目的
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糖类还原性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原理
许多糖类由于其分子中含有自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故在碱性溶液中能将铜、铋、汞、铁、银等金属离子还原,同时糖类本身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
糖类这种性质常被利用于检测糖的还原性及还原糖的定量测定。
本实验进行糖类的还原作用所用的试剂为斐林试剂和本尼迪克特试剂。
它们都是含Cu2+的碱性溶液,能使还原糖氧化而本身被还原成红色或黄色的Cu2O沉淀。
生成Cu2O沉淀的颜色之所以不同是由于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沉淀颗粒大小不同引起的,颗粒越小呈黄色,越大则呈红色。
如有保护性胶体存在时,常生成黄色沉淀。
三、器材
1.试管及试管架
2.竹试管夹
3.水浴锅
4.电炉
四、试剂
1.斐林(Fehling)试剂 1000mL
甲液(硫酸酮溶液):称取34.5 g硫酸铜(CuSO4·5H2O)溶于500 mL蒸馏水中。
乙液(碱性酒石酸盐溶液):称取125 g氢氧化钠和137 g洒石酸钾钠溶于500 mL蒸馏水中。
为了避免变质,甲、乙二液分开保存。
用前,将甲、乙二液等量混合即可。
2.本尼迪克特(Benedict)试剂1000 mL
称取柠檬酸钠173 g及碳酸钠(Na2CO3·H2O)100 g加入600 mL蒸馏水中,加热使其溶解,冷却,稀释至850 mL。
另称取17.3 g硫酸铜溶解于 100 mL热蒸馏水中,冷却,稀释至150mL。
最后,将硫酸铜溶液徐徐地加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拌,混匀,如有沉淀,过滤后贮于试剂瓶中可长期使用。
五、操作
先取1支试管加入斐林试剂约 1mL,再加入4 mL蒸馏水,加热煮沸,如有沉淀生成,说明此试剂已不能使用。
经检验,试剂合格后,再进行下述实验。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斐林试剂,再向各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麦芽糖溶液、1%淀粉溶液各1mL。
置沸水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
观察各管溶液的变化。
另取6支试管,用本尼迪克特试剂重复上述实验。
比较两种试法的结果。
思考题
1.斐林氏、本尼迪克特氏试法检验糖的原理是什么?
2.试比较斐林氏和本尼迪克特氏试法。
实验总结
斐林氏与本尼迪克特试法
试解释以上表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