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二一《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X kb 1 .c o m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开朗: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4、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

《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制作设计:李新1.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

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田园生活。

(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复习导入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1)鲜美:(2)异:(3)豁然开朗:(4)并(5)平旷:(6)属:(7)悉:(8)怡然:(9)相闻(10)阡陌(11)俨然(12)交通2、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课堂导学】一、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1----5段文意1.2.3.4.5.三、翻译句子(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导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章语言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授课,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茂盛的桃林中,一位诗人迎面走来,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心系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济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循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八年级上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八年级上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翻译全文
2熟读成诵
3了解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
走近桃源
多媒体展示桃花源诗及图片导入。

自主学习(独学)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注音并释义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合作探究(群学)
4齐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5随机抽出重点语句,指名学生翻译并纠错(要求字词句对应翻译,保留原文风格)
6桃花源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_”;桃花源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以来引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和向往。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呢?请以《我梦想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想象丰富,层次清晰)课堂检测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现象。

3、找出文中的四字成语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5、划出文中表现环境优美宁静的语句;桃园人生活安乐幸福的语句;及民风淳朴的语句。

6、背诵全文
7、《桃花源记》并不是真的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拟这样一个桃源呢?它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方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要多记多背多积累,相信勤能补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赛课导学案_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赛课导学案_8
3、信息素养: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大部分能够自学了解所学的知识,能主动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当然由于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于计算机的特殊兴趣爱好,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
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文言散文,是陶渊明创作的精美散文,成语——世外桃源就出于此。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诗人以洗炼的笔墨,以武陵人进出,寻找桃源为线索,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人人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了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裨益。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1 桃花源记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含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学习重难点】1、掌握、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含义,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这种社会理想。

【学习流程】1、解释加点的词。

(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5)延至其家()(6)此中人语云()(7)诣太守()(8)欣然规往()(9)未果()2、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4)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多义字:复前行,欲穷其林()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便扶向路()寻病终()寻向所志()4、本文以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的桃花源。

5、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后见到了怎样的景象?6、“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7、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这理想在当时社会能实现吗?8、深入探究: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一、基础积累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垂髫()2.解词。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异之:欲穷:舍船:豁然:开朗:平旷:属:悉:怡然自乐:所从来:咸:问讯: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间隔:皆:叹惋:延:语云: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落英:缤纷:才:俨然:绝境:无论:便扶向路:寻向所志:规:未果:寻病终:问津:3.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5.通假字:便要还家:6.找出文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7.翻译:1)林尽水源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便扶向路9)寻向所志二、课文解读: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2.用原文语句作答: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联想到陆游的诗句:6)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7)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什么?)8)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什么?(第二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什么?)10)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什么?1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1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哪些?3、探究问题: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用四个字)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应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语感。

还要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四、问题导引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叫“世外桃源”的神秘世界,这个世界有怎样的景致?其中的人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读了课文,相信大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五、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填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第一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从此,“躬耕自资”,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初读课文,解决读音。

垂髫(tiáo)豁然(huò)俨然(yǎn)怡然(y í)邑人(yì)骥(jì)阡陌(qiān mò)诣太守(y ì)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逐段逐句疏通文意。

完成以下3个小题。

例:(1)通假字解释。

①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全部,详细)(2)一词多义解释。

舍:①便舍船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不久,副词)其:①欲穷其林(这、那)②得其船(他,代渔人)乃:①乃大惊(就,于是)②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3)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赛课导学案_1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赛课导学案_1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三、学法指导: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精心导入1.“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个环境优美而生活安乐的世界,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二、整体感知(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4.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5.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1)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

(2)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3)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一、诵读课文1、读一读给下列字的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及郡下()诣太守()与外人间隔()刘子骥()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2、学生自读课文(二读)要求:自由朗读,放开声音,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读出节奏。

3、全班齐读课文(三读),尝试背诵课文。

二、掌握以下重点的字词句意思。

(1).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通假字便邀还家通,。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根据故事的线索,可把本文分成几个层次?思考每层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写第二部分(第2~3段):写第三部分(第4段):写第四部分(第5段):写二.合作探究 . 展示反馈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林?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渔人在桃花源中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归纳总结 . 训练检1 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 精品导学案

21 桃花源记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东晋末年,士族地主把持朝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南朝宋政权。

饱经战乱的人民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代表了民众的这一心声。

第一课时积累词汇,通译全文。

1. 读准字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及郡.下 黄发垂髫.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2.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解释词义。

① 古今异义词词语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交通指运输业等妻子指男子配偶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管鲜美食物味道好俨然形容很像如此这样仿佛似乎,好像不足有欠缺,有缺点缘缘故,缘分延延长津津液②一词多义。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之:闻之()忘路之远近()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③根据意思,写出本文成语。

与世隔绝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没有人探求。

()和世俗隔绝。

()明确: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合作探究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巩固提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导学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导学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导学案(人教版)21.《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古汉语词汇,了解古汉语词汇古今不同的含义。

2、初步学会用注释来解读文言文句子的含义。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正含义学习过程:第一节课手术前首先,通读课文,借助参考书梳理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写作和练习。

他说,中国政府愿意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友好合作。

1我不确定我是否要回家。

经营:岸夹:杂:不同:差:平旷:所属:知:乐:曾:咸:问:第一代:街坊中的人:不回来了:间隔:全:易:3。

古今词义辨析美味:古意(交通:古意(妻子:古意(绝望:古意(不管:古义(所以:古义(故:古义(引申:古义(金:古义(4)多义辨析绝对:绝对。

船(似乎: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

似乎6.翻译下列句子语云;荒;送;欣然;课堂探究现在的意思现在的意思现在的意思现在的意思现在的意思现在的意思现在的意思今天是新年。

两者:①突然,有一片桃花林,沿着海岸有数百级台阶。

里面没有杂树。

草很好吃,树也在大量倒下。

(2)开始时极其狭窄,刚认识的人,行了十步数后。

(3)建筑物交通繁忙,鸡和狗气味难闻,这种男女交换的物种,被称为外人。

(4)黄头发垂着,快乐。

(5)土地平坦开阔,房屋看起来像美丽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6)回家后,摆酒杀鸡为食。

⑦自从秦时云第一次避免混乱,导致妻子城的人对这种绝望的局面不怎么还手,遂与外人不和。

今天问今天是什么世界,却不知道汉朝,不管魏晋。

⑨这个人一个接一个的举着字,听了,都叹了口气。

⑩其中有句谚语:“外人是不够的。

”课堂测试背诵课文,提出学习中的问题,以便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温馨提示:对你认为难以理解或有疑问的单词或陈述进行注释。

善于提问:提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第二课时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垂髫.( ) 郡.下( ) 诣.太守( )刘子骥.()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资料内容如下:(1)辨明字音:(2)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3)古今异义词: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6、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7、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8、间隔——古义:隔离。

今义:距离。

9、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4)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5)7个成语: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二)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1.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

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师提醒学生:(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丰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5、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并交流。

明确:美、乐、奇。

五、合作探究: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六、精读品析: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七、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资料内容如下: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桃源之美:美、乐、奇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理想的社会情感的寄托教学反思《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

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须放在首位,怎样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方法:多读。

让同学充分预习,反复的读,先把课文读通顺,然后找到自己感觉优美的句子,再反复读,能成诵最好。

反馈检测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具答之B.便要还家 C.欲穷其林D.为天下唱2. 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B.极端 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作标记B.标记 C.意志(5)寻.病终A.寻找 B.搜索 C.不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今义:______古义:______今义:______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