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是指对0-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前教育的原理是指在进行学前教育活动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规律。

了解学前教育的原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学前教育的原理。

首先,学前教育的原理之一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发展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发展。

其次,学前教育的原理还包括亲子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注重与家长的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另外,学前教育的原理还包括游戏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幼儿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此外,学前教育的原理还包括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的基本素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前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最后,学前教育的原理还包括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是指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学前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前教育的原理是多方面的,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时应该全面把握这些原理,注重个性化教育、亲子教育、游戏教育、情感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希望通过对学前教育原理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儿童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论,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原理名词进行解释。

1.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指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智力、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模仿、想象、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情感教育包括对幼儿情感的引导、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

4.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包括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关注、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和健康饮食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6.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教育包括对幼儿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通过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岁至6岁儿童的教育教授过程,有望使其在智力、情感、道德、社交、体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在孩子进入正式义务教育之前,培养他们的发展和学习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和成就。

在学前教育中有很多原理需要考虑和遵循。

第一原理:发展适应性方法在学前教育中,适应性开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自身,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生活经验、兴趣、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情境化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

适应性方法旨在为每个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第二原理:多元化教育方法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和要求,学前教育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

例如,艺术教育、音乐教育、故事教育和自然教育等。

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可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前教育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也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第三原理:关注游戏和体验在学前教育中,游戏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交往能力、沟通技能和共同合作能力。

游戏和体验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孩子们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探索世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原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行为习惯,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这些习惯是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关键。

同时,教育者应该建立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可以通过鼓励和认可让孩子们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第五原理:家庭与学校齐抓共建学前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参与。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教育原理》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剩余精力理论:亦称精力过剩论。

早在 18 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 (F . Scghiller) 的作品中就有了剩余精力说的萌芽。

到了 19 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宾塞 (H . SPenser) 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学说。

2.学前托幼机构教育:由托幼机构承担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进行的,对在园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卢梭: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4.发现法: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

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教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视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并非总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有时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一些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抱着“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的思想,将大部分财政支出应用于教育事业,大兴土木创建学校,引进师资举办教育,学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回自己家乡的,而是留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本地经济的建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也已经发现,并提出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唯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

另外,有些贫困地区,为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进入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给与其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3、学前教育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6、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7、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第二章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

3、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4、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5、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第三章1、因人施教是指幼儿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进步,促进他的发展。

2、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3、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解释学前教育原理中的重要名词,详细探讨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实践。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的连续过程,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

2.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影响着儿童的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3.儿童学说:儿童学说理论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目标1.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和主动性: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社会适应能力: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4.创造性思维: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学前教育应帮助儿童培养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学前教育实践方法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2.亲子互动教育:学前教育应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促进儿童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3.学前教育资源:学前教育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益智玩具、儿童图书、音乐和艺术等。

4.社区参与:学前教育应与社区合作,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5.多元评估:学前教育应采用多元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儿童的学习成果、兴趣和发展需求。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1.教师素质要求: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具备对儿童的关爱和敏感性。

2.专业发展:学前教育教师应持续进行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团队合作:学前教育教师需要与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判断、表达和创造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论,是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下面将对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原理进行解释。

1. 个性原则。

个性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2. 经验教育原则。

经验教育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感性经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促进幼儿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为幼儿的智力、语言、社会和情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育游戏原则。

教育游戏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把游戏作为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各种有益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 教育生活原则。

教育生活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把生活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内容,通过各种生活活动,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5. 教育发展原则。

教育发展原则是指在学前教育中,要注重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的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的名词解释导言: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关于幼儿教育的学科,研究幼儿发展、教育原理与方法,培养专业幼儿教育人才的学科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学前教育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前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一、幼儿发展理论幼儿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学的基石之一,它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和规律。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通过感觉、观察和思考来主动构建知识。

二、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法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

例如,启发式教学法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发现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协作学习法则注重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从幼儿发展的早期开始,针对存在发展问题的儿童提供系统的干预措施。

这一概念表明在儿童的关键发展阶段,通过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可以降低发展延迟、行为问题等风险。

四、反性别歧视教育反性别歧视教育是指在学前教育中,通过教导和培养良好的性别平等观念,消除性别歧视。

这一教育模式强调幼儿应该从小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性别的人,并不应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

五、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各个领域的活动和内容。

它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课程通常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六、游戏教育游戏教育是指通过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获得身体、感官和认知的发展。

游戏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

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陪伴和引导,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教育领域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教育原理和方法。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是广州自考学前教育本科中的一门必考课,专业性非常强,名次解释较多,现将教材中的名词解释归纳起来,便于大家复习。

自考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二)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

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直接指导:这是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

言语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方法,包括讲解、讲述、谈话等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

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事件,描绘所讲的对象。

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直观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让幼儿使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引导他们认识事物。

演示: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把传授的知识。

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间接指导:这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

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点

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点

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点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进入正式学校之前,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其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语言、社会性、情感及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指导和规范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的原理知识点,以便加深人们对学前教育的了解。

一、儿童中心原则学前教育的核心是儿童,因此儿童中心原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这意味着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关注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教育者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儿童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综合发展原则学前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因此综合发展原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语言、社会性、情感及身体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经验,促进儿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为其正式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三、游戏教育原则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游戏教育原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获得乐趣,培养社交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应提供多样化、有趣的游戏环境,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

四、情感教育原则情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原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包括情绪管理、情感交流、同理心等。

教育者应创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引导其积极健康地发展情感。

五、家庭教育合作原则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家庭教育合作原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学前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教育者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发展,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六、个别差异教育原则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别差异,因此个别差异教育原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求。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是指为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提高其全面发展能力的教育。

它是在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通过系统地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前教育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发展原理学前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全面发展原理。

这意味着学前教育应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各个方面,促进其在知识、语言、认知、社交、情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促使儿童在各个方面均衡发展。

2.社会化原理学前教育是儿童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社会化原理强调学前教育要培养儿童积极融入社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分享和互助,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个别差异原理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

个别差异原理指出学前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差异性,灵活安排教育内容和活动,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应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刺激和支持,促进其全面成长。

4.亲近自然原理亲近自然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儿童通过与自然环境接触,能够增强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学前教育应提供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包括户外探索、观察植物和动物等,引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合作共育原理合作共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

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应共同承担起为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责任。

学前教育应建立家长和教师的密切合作机制,促进双方信息的畅通和互动,共同制定儿童教育计划和目标。

同时,学前教育也需要与社区资源、公共机构等合作,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学前教育原理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到6岁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与培养的教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前教育的原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学前教育的原理,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具有自己的差异。

个体差异原理认为,学前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二、全面发展原理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原理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

这包括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活动以及与其他儿童和成人的互动,以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

三、亲子互动原理学前教育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或托儿所中,家庭也是重要的学习场所。

亲子互动原理认为,家长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鼓励家长与孩子积极互动、共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家庭互动,孩子可以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情感与社交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四、游戏为主原理游戏被认为是学前儿童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游戏为主原理认为,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在自主探索、模仿和合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因此,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导的方式来进行,提供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跨学科整合原理学前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跨学科能力。

跨学科整合原理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取全面的经验。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儿童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社会参与原理社会参与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社会参与原理认为,儿童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其他儿童和成人进行互动,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1)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1)

教育:广义上讲凡是能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是指由接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根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知识技能传授、思想品德培养等旨在促进身心各方面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

价值:它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属性。

就价值的本质而言,它表示的是事物在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

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主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

学前教育正向功能: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促进功能。

学前教育负向功能:学前教育的消极作用,学前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阻碍作用。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

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

电大本科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阶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理论和方法。

学前教育原理的核心是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交和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

学前教育原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儿童为中心。

学前教育应针对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发展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二,积极互动。

学前教育应注重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促进他们的社交和语言发展。

第三,情感培养。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促进他们的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

第四,综合教育。

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包括智力、语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发展。

第五,个体差异。

学前教育应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育。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原理是以幼儿为中心,通过积极互动、情感培养、综合教育和个体差异等原则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这些原理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考-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打印

自考-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打印

自考-学前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重点--打印P2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3- P7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 P13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P23教育功能的特点: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确存在,但是不是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和敏感期后发展的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把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随后阶段发展的作用,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 岁扫盲,三岁读书”,任何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幼儿期是语言掌握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刺激以及大量运用口语的机会,首先发是口语,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的,所以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

儿童周围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如果人为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从儿童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是“杀鸡取卵”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原则,在儿童生理心理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无能。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活动。

2.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

5.人的个体的发展是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6.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

7.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8.全民教育是保证每一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9.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第二章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

(天然环境包括: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

人工环境包括: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环境等)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狭义的文化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4.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

6.人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第三章l.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儿童的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3.遗传决定论这一流派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儿童进行的全面发展教育。

在学前教育中,有一些重要的原理需要理解和应用。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原理的解释。

1. 幼儿发展原理幼儿发展原理是学前教育中最基础的原理之一。

它强调幼儿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全面发展。

幼儿发展原理认为,幼儿的身体发展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和运动,智力发展需要适宜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刺激,情感发展需要关爱和支持,社交发展需要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

2. 感知与认知原理感知与认知原理着重关注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是指幼儿通过感官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而认知则是幼儿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的能力。

学前教育中的教学活动通常会通过刺激多样的感觉器官来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 游戏教育原理游戏教育原理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和发展。

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和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创造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各种感知和认知技能。

游戏教育原理认为游戏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 教育者角色原理教育者角色原理认为教育者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教育者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为幼儿提供充满挑战和刺激的学习环境,并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做出相应的教育安排和引导。

5. 家庭参与原理家庭参与原理强调了家庭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者,他们对幼儿的教育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学前教育机构应该积极与家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分享教育经验,并提供家庭教育的资源和支持。

6. 文化多样性原理文化多样性原理认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社区。

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和鼓励幼儿的文化背景,并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让幼儿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并拥有全球视野。

7. 学前教育评估原理学前教育评估原理强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观察和评估。

评估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支持措施。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原理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从狭义上讲,学前教育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 6、7 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2、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实践。

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起源说,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4、《母育学校》夸美纽斯编写的专门的学前教育手册,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育学校是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它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智力的基础。

5、骑士教育是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一种学前教育。

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和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教育,其养成需要三个阶段:出生到7 岁,在家庭中进行,父母是老师,主要任务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

6、预成论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

认为,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故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

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要求儿童整齐划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7、《颜氏家训》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家庭教育思想家,他撰写了《颜氏家训》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颜之推认为,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应注意:及早施教、严慈兼施、均爱、注意环境的作用等事项。

8、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 18 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

学前教育原理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理论,以指导学前教育的实施和改进。

二、儿童中心原则1. 尊重儿童:学前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其提供积极、丰富的学习环境。

2. 综合发展:学前教育应促进儿童的身心、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游戏为主: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性原则1. 社会化教育: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2.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前教育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

四、个别化原则1. 差异化教育:学前教育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满足每个儿童的发展需求。

2. 个别化辅导:学前教育应注重对特殊儿童的个别化辅导,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五、环境原则1. 和谐环境:学前教育应创造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使儿童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成长。

2. 自主学习:学前教育应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评价原则1. 多元评价:学前教育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儿童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全面了解他们的能力和潜力。

2. 进程评价:学前教育应注重对儿童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评价能力。

七、教师角色原则1. 引导者:学前教师应充当儿童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观察和了解儿童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引导儿童主动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学前公共教育是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3、学前教育价值是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6、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

7、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第二章
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前教育制度的基础。

3、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4、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

5、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第三章
1、因人施教是指幼儿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采取适合于他的特点的方式方法,对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进步,促进他的发展。

2、幼儿教师是以幼儿教育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3、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4、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5、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具有动力作用的教育观念系统。

6、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7、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归因倾向是指教师在幼儿发展的原因上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8、教师的情感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教师积极工作,有所创造和成就,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9、教育机智是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地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

10、显概念是指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隐概念是指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第四章
1、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

2、教育环境主要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

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情的特定教育机构——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

4、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第六章
1、幼儿班级是幼儿园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2、混龄编班是指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3、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是班级管理者为班级的未来确立目标并提出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

4、幼儿行为辅导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

5、同步教育也称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

6、移情训练法是指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

第七章
1、幼儿园课程是儿童幼儿园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2、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

3、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是指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和乌索娃的“学前教学论”等理论的影响下,以乌索娃、查包洛塞兹为代表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4、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里亚市在马拉古兹的发起和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推出了一个新的有特色幼儿教育体系,即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5、幼儿园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

6、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是一种概念化得课程设计思路,为进行实际的课程设计提供途径和方法。

7、目标模式是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

8、过程模式是指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

9、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10、教学策略是指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措施的总和。

11、效果评价指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第八章
1、幼儿园教学指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2、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幻灯、录音、录像等)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3、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如模范行为、英雄事迹等),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

4、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5、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6、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老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又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麻醉后坼去支架。

第九章
1、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差异,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材料等方面的多选择性,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最适合的教育。

2、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3、活动模式是指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幼儿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活动,如操作活动、表演活动、游戏活动以及生活活动等,通过主体的“做”进行学习,获得生动的知识经验。

4、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指的是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它们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发现法是指将某种矛盾、现象和规律等设计为可供幼儿探索的、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以使幼儿习惯于究原因、寻依据、提依据、提异议、求异同等,使他们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第十章
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是指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

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3、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4、效率标准时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

5、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6、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

7、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

8、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

9、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10、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

1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
12、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