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泉实验教学设计doc资料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喷泉教案

中班科学喷泉教案

中班科学喷泉教案活动目标:1. 了解喷泉的原理。

2. 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1. 透明的塑料瓶若干。

2. 水杯、瓶子盖、塑料保鲜膜。

3. 小苏打、食用色素、醋。

4. 装饰用的小彩带、泡泡液、吸管。

活动过程:一、引入话题(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喷泉的图片,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喷泉是怎么工作的吗?”2. 简要介绍喷泉的原理:水通过管道喷出,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柱。

二、制作喷泉(1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制作简单的喷泉:将塑料瓶放入水杯中,盖好瓶盖,用塑料保鲜膜封住瓶口,然后在保鲜膜中央戳一个小孔。

2. 孩子们分组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安全。

三、观察喷泉现象(5分钟)1. 每个孩子将自制的喷泉放在桌子上,加入适量的水和小苏打。

2. 滴入几滴食用色素,观察水柱的变化。

3. 倒入适量的醋,观察喷泉的变化。

四、探索浮沉现象(5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小木块、铁钉、塑料瓶盖等)。

2. 孩子们将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些会沉下去。

五、装饰喷泉(5分钟)1. 孩子们用彩带、泡泡液、吸管为喷泉增添装饰,使其更加美观。

2. 尝试调整喷泉的高度和形状,观察变化。

六、总结分享(5分钟)1. 教师引导孩子们分享各自制作喷泉的经验和发现。

2. 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喷泉的原理,还亲自动手制作了喷泉,探索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探索和实验。

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及时给予孩子们指导和帮助,使活动顺利进行。

有趣的喷泉幼儿园实验教案

有趣的喷泉幼儿园实验教案

有趣的喷泉幼儿园实验教案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喷泉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2. 实验材料
•塑料瓶
•小螺丝刀
•简易电动水泵
•PVC软管
•食用色素
•水
•饮管
•餐巾纸
3. 实验过程
步骤一:制作喷泉装置
1.将塑料瓶底部用小螺丝刀钻一个直径约为2厘米的小孔。

2.将电动水泵放入塑料瓶底,使用PVC软管将电动水泵与喷泉设备连
接。

3.将喷泉设备放入塑料瓶内,将塑料瓶装满水并加入适量的食用色素,
将喷泉设备插入瓶盖中心并拧紧。

步骤二:进行实验
1.将喷泉装置放在平稳的桌面上。

2.将电源接上,开启电动水泵。

3.等待片刻,观察喷泉水流,并给幼儿介绍喷泉的原理,如:电动水泵
会让水流动,水流通过喷泉设备产生喷射效果。

4.可以给幼儿提供饮管,让他们尝试控制颜色,并产生不同的效果。

5.最后,在观察、玩耍后,将喷泉装置拆开并清洗干净。

4. 实验效果
这个实验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了解到喷泉的原理。

同时,他们还可以控制颜色,并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种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5. 实验注意事项
在使用电动水泵时,要注意安全,并确保使用的食用色素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操作过程中要确保有监护人在场,并帮助幼儿进行操作。

进行实验前,建议提前进行演示,在实验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思考、实践。

在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幼儿所用的工具和设备。

彩色喷泉小实验教案模板(3篇)

彩色喷泉小实验教案模板(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酸碱反应。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苏打、柠檬酸、色素、洗洁精、试管、试管架、量杯、漏斗、搅拌棒、取样勺。

2. 教学辅助:PPT、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PPT展示喷泉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喷泉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出实验主题。

二、实验原理讲解1. 利用PPT讲解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原理。

2. 解释洗洁精在实验中的作用,以及色素如何使喷泉呈现彩色。

三、实验操作步骤1. 将试管插入试管架中。

2. 倒入一大半清水至试管中。

3. 用取样勺放入半勺小苏打,并挤入一次洗洁精。

4. 滴入五滴色素,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5. 将一勺柠檬酸借助漏斗快速倒入瓶中,再搅拌一下。

四、实验进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 强调实验安全,如不要将实验材料入口。

五、实验观察与记录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形成的过程。

2. 观察喷泉的颜色,记录喷泉的形状。

六、实验总结与分享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

2. 教师总结实验原理,强调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思考其他能够产生喷泉的化学反应。

2.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趣的科学实验。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否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2. 学生能否观察到实验现象并正确解释。

3.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确保实验安全。

2.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误食实验材料。

2.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2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教案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教案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教案喷泉实验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一个实验项目,它通过利用气体的流动和压力原理,使水通过一定的装置形成喷射,引起水柱从地面喷出。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压力和流体力学的原理,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适合用于小学和初中的科学实验教学中。

以下是一份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的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喷泉实验探究压力对流体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喷泉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1. 水容器(如一个玻璃瓶)2. 小型水泵3. 排水管4. 水管5. 水龙头三、实验步骤:1. 将水容器放在桌面上,用水龙头或其他方法向水容器中注满水。

2. 将排水管连接到水容器底部,排水管另一端放入一个可以接水的容器中。

3. 将水泵插入水容器中,保证水泵的电线已连接好。

4. 打开水泵电源,观察水容器中的水流动情况。

5. 调节水泵的工作时长和水流强弱,观察喷泉高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中,当水泵开始工作时,水开始从喷泉装置中喷出,形成一个水柱。

2. 随着水泵的工作时长和水流强弱的变化,喷泉的高度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当水流强大时,喷泉高度较高;当水流较小时,喷泉高度较低。

五、实验讨论和问题提出: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水从喷泉中喷出时,有一个明显的高度,这是因为水受到一定的压力作用。

2. 喷泉实验中,水从喷泉装置中喷出的高度与水流的强度有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水流强大时,喷泉的高度会较高?为什么水流较小时,喷泉的高度会较低?六、实验拓展:1. 将水泵的出口与气球相连接,打开水泵,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可以发现,随着水流的输入,气球会逐渐膨胀,这是因为水的压力作用的结果。

2. 进一步拓展,将水泵的水管朝上垂直放置,打开水泵,观察水柱的形成和高度变化。

可以发现,当水柱达到一定高度后,水柱会折回降低高度,并重新形成喷射,形成周期性的喷泉效果。

3. 可以讨论喷泉的应用,例如喷泉广场、音乐喷泉、喷泉景观等,并初步探究喷泉设计中的原理。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

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与教学设计.doc氨的喷泉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常见且具有较高可视性的实验之一,它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效果,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氨的喷泉实验有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过程操作复杂,不易掌握,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实验过程可能会产生异味危害师生的健康安全,因此,对氨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能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可示性与可操作性,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一、改进氨的喷泉实验的方法1.改变氨气的来源:传统实验中,使用的是氨水与氢氧化钠产生氨气。

改进后可以利用氢氧化铵与钾氨水产生氨气,这种产生氨气的方法,不但操作更为安全而且效果更为好,可以更快速地产生氨气来参与实验。

2.改变实验环境:传统的实验是在室内进行的,但是在室内进行实验,可能会因为氨气的异味刺激到师生的呼吸道,从而带来不良的健康影响,同时氨气比空气比较重,会在室内停留较长时间,影响每日的教学及生活。

因此,应当将实验场地改为室外开阔空间,并在实验过程中添加一些盐酸,在环境中产生氯化铵,与产生的氨氧化合为无害的氯化铵,避免对环境造成危害。

3.实验的安全保障:氨气有毒性,因此在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师生的正常呼吸,防止氨气刺激到师生的呼吸道,同时在实验中,师生应配戴防护眼镜和口罩,避免有氨气被吸入呼吸道,有加强管道的保护措施,保证实验安全进行。

二、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反应特性,深化对酸碱中水的重要作用、氨气与酸碱反应特性,领悟氨气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的化学反应机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丰富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2.实验材料:氨气发生器、试管、玻璃棒、探针、酚酞溶液、氨水、氢氧化钠、盐酸、β-羟基-β-甲基丁酸(可做显色指示剂)。

3.实验步骤:(1)用氨气发生器产生氨气,将一个盛氨水的试管倒置,插上氨气发生器,开启氨气发生器的气嘴,等待氨气充满整个试管。

初中物理简易喷泉教案

初中物理简易喷泉教案

初中物理简易喷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喷泉现象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喷泉现象的原理2. 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3. 喷泉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段喷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喷泉现象。

2. 学生分享对喷泉现象的了解和疑问。

3. 教师简要介绍喷泉现象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喷泉现象的原理(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从喷泉中喷出来?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喷泉现象的原理。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解释喷泉现象的原理。

三、喷泉实验操作步骤(20分钟)1. 教师展示喷泉实验器材,介绍实验步骤。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喷泉装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四、喷泉实验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喷泉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喷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喷泉现象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巩固喷泉现象的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

3. 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为下次实验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解释喷泉现象的原理。

2. 学生能熟练操作喷泉实验装置。

3. 学生能举例说明喷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喷泉实验器材:喷泉装置、水、剪刀、胶带等。

2. 教学课件:喷泉现象的原理、操作步骤、应用实例等。

教学建议:1. 喷泉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装置。

3.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喷泉现象的原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以简易喷泉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喷泉现象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水下喷泉教案

水下喷泉教案

水下喷泉教案教案名称:探索水下喷泉教学目标:1. 了解水下喷泉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水下喷泉的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下喷泉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难点:观察和描述水下喷泉的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透明容器、水、食用油、食用盐。

2. 实验器材:搅拌棒、眼镜、手套。

3. 实验环境:教室实验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水下喷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实验操作: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器材,指导他们进行水下喷泉实验。

学生通过搅拌容器中的水和食用油,观察并描述水下喷泉的运动规律。

3.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水下喷泉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4. 拓展应用: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水下喷泉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5.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技能水平。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相关实验,拓展对水下喷泉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普活动,分享水下喷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经验。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化学喷泉实验初中物理教案

化学喷泉实验初中物理教案

化学喷泉实验初中物理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体的产生和溶解过程;
2.观察和研究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提出观点的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1.氢氧化钠固体;
2.稀盐酸溶液;
3.试管;
4.试管架;
5.酒精灯。

三、实验步骤:
1.取一个试管,装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
2.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观察试管内气体的变化;
3.观察气体的产生和溶解过程;
4.分析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1.实验时需佩戴实验服和手套,避免化学药品溅入眼睛或皮肤;
2.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手部和实验仪器。

五、实验结果:
1.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气泡逐渐密集并从试管口释放出来;
2.释放出的气体可燃烧,有可能是氢气。

六、实验讨论:
1.实验中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
2.释放气体的气泡是氢气,可通过火源点燃;
3.实验中氢气的性质和溶解性可展开更多的探讨。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气体产生和溶解的过程,进行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积累了化学实验的经验。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善于观察、勇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初中物理制作实验喷泉教案

初中物理制作实验喷泉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制作实验——喷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

2. 喷泉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喷泉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 难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注意事项的遵守。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瓶、塑料瓶、吸管、剪刀、胶带、水。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喷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喷泉的形成原理。

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大气压强的应用。

2.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观察到大气压强的作用。

3. 讲解喷泉的原理及制作方法讲解喷泉的原理,即利用大气压强将水压入瓶内,形成喷泉。

然后教授喷泉的制作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给定的器材制作出喷泉。

4.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包括如何准备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等。

同时,强调注意事项,如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时要轻柔等。

5.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6. 实验总结与拓展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出喷泉的原理。

然后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使喷泉更稳定、更美观。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压强的应用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注意事项的遵守。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实验喷泉,使学生了解了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中化学自制喷泉教案

高中化学自制喷泉教案

高中化学自制喷泉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溶解性与气体生成的关系。

2. 掌握少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技术。

3. 观察气泡的产生及喷涌过程,认识气体溶解时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
1. 烧杯
2. 碘酒精灯
3. 马口铁钎
4. 玻璃管
5. 软铁丝
6. 饮料瓶
7. 磁力搅拌器
三、实验步骤:
1. 将饮料瓶装满水,将玻璃管插入瓶中并用软铁丝固定。

2. 在瓶中加入适量的盐,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均匀。

3. 在碘酒精灯上放一点火,然后用马口铁钎从火上取下一团火焰并把它放在烧杯中,使得火焰充满烧杯。

4. 将烧杯倒过来,将玻璃管的一端放在烧杯内,让火焰在瓶中烧燃剩下的一小部分氧气。

5. 观察气泡在水中的产生及喷涌的过程。

四、实验原理:
1. 盐在水中溶解时会产生气体。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注意用火的安全。

2. 需要配合老师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

六、实验结果分析:
1. 实验中观察到水中产生了气泡,并有喷涌现象发生。

七、实验延伸:
1. 可以改变溶质种类和浓度,观察气泡产生的变化。

2. 可以改变其它条件,如温度、压强等,观察气泡产生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气体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对溶质和溶剂之间的互相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

喷泉实验教案(5篇)喷泉实验教案篇一喷泉实验教案内容:喷泉实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中,绝大多数都不能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而喷泉实验是个例外,它是高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它的实验现象,原理以及由此得出的氨的物理性质历年来在各省高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

学情分析:学生来到高中不久,一般还未经历文理分科,且由于初中化学的趣味性和实验性较强,同学们对化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在考试中遇到一些新的实验题后,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不知怎么分析才好。

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做法根据实验现象,自己会分析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由此得出结论。

引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出分析实验题目的三个步骤教学重难点: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分析注意事项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对该实验的升华和提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装置图→观看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同学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探究方法教师采用边看视频边讲解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能弄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投影一张漂亮的喷泉图片提问大家看老师的ppt上是什么啊?(学生答:喷泉)老师的喷泉呀是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地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实喷泉不仅仅可以在这些地方看见,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大家想看吗?(学生答:想看)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实验室里面的喷泉!板书:喷泉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97面,自己先预习一下实验的基本内容)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装置吧!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装置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装置,我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装置啊,好,××同学!××:铁架台,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烧杯,带有胶头滴管和玻璃管的塞子,装满氨气的烧瓶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的还是相当认真的。

喷泉实验教案

喷泉实验教案

喷泉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探究不同高度的水柱喷射高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2.实验并了解压力和引力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器材
喷泉装置、水桶、尺子
三、实验步骤
1.将喷泉装置放在水桶中,将其底部固定在水桶底部。

2.将喷泉装置接通水源,调节水源大小,并记录每个高度的喷射高度。

3.将喷泉水柱产生的每个高度与水源压力记录下来。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喷泉高度和水柱高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注意水的安全使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记录数据,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3.在实验结束后,先将喷泉装置关闭,再关闭水源。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和水柱高度与压力有关,水源压力越大,产生的喷泉高度越高。

2.实验结果还表明,引力在喷泉实验装置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喷泉水柱高度受到引力的影响。

3.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说明压力和引力在物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物理简易喷泉原理教案

初中物理简易喷泉原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理解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以及压强差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能够独立完成喷泉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步骤2. 影响喷泉形成的因素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喷泉实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喷泉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喷泉实验原理介绍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解释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以及压强差对喷泉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理解,要使喷泉形成,需要产生足够的压强差。

3. 演示喷泉实验进行喷泉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喷泉的形成过程。

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影响喷泉形成的因素。

4. 学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按照喷泉实验的步骤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5. 实验总结与拓展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实验心得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喷泉实验的条件?如何使喷泉喷射更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喷泉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演示法:展示喷泉实验的视频或图片,进行实验演示。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喷泉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喷泉形成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喷泉实验,操作规范。

3. 学生能够理解影响喷泉形成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对喷泉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喷泉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实验名称:喷泉实验探究实验目标:1.探究不同喷泉口的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2.探究不同水流量对喷泉高度的影响;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实验工具和材料:1.喷泉装置(包括水箱、喷嘴、水泵等);2.不同形状的喷泉口(如圆形口、方形口等);3.测量尺、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a.连接喷泉装置并保证其正常运行;b.准备好不同形状的喷泉口;c.准备好测量尺、计时器等实验工具。

2.实验步骤:a.将水泵打开,调节水流量至合适;b.使用圆形口进行实验:i.在一定高度上将圆形喷泉口固定在喷泉装置上;ii. 记录喷泉的高度及喷水时间;iii. 重复实验三次并取平均值。

c.使用方形口进行实验:i.将圆形口更换为方形口,并重复步骤b中的实验。

d.比较两种喷泉口的实验数据,分析其差异。

e.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引起差异的原因。

3.实验结果:a.记录圆形口和方形口的喷泉高度及时间数据;b.统计数据并进行比较;c.根据数据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实验讨论与总结:1.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圆形口和方形口的喷泉高度及时间数据。

2.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喷泉口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水流量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4.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拓展实验:1.探究不同喷泉材质对喷泉高度的影响;2.探究不同水温对喷泉高度的影响;3.探究不同喷泉装置参数(如水压、水位等)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实验时要小心,避免发生意外;2.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实验并寻求帮助。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对不同喷泉口的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进行实际观察和数据分析。

同时,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此外,通过提出拓展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在实施过程中,应确保实验装置的正常运行,并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关于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关于喷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氨气喷泉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2. 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观察氨气喷泉现象,分析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器材:1. 烧杯(500mL)2. 带双孔塞的烧瓶(250mL)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30cm)5. 氨气瓶6. 水槽7. 酚酞试液8. 水位计9.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确保连接处气密性良好。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确保导管插入水杯底部。

3. 向烧瓶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烧瓶内水位变化。

4. 将氨气瓶打开,缓慢将氨气瓶口靠近烧瓶口,使氨气进入烧瓶内。

5. 观察氨气在烧瓶内溶解情况,记录氨气溶解时间。

6.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喷泉现象。

7.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呈碱性。

8.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

实验现象:1. 氨气在烧瓶内迅速溶解,形成氨水。

2. 当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时,喷泉现象发生,水从烧瓶喷出,形成喷泉。

3. 若在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喷泉喷出的水呈碱性。

实验数据:1. 氨气溶解时间:约30秒2. 喷泉高度:约30cm3. 喷泉持续时间:约5分钟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使得氨气在烧瓶内迅速溶解,形成氨水。

2. 当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时,氨水体积增加,压强减小,水从烧瓶喷出,形成喷泉。

3. 酚酞试液遇碱性物质变红,喷泉喷出的水呈碱性,说明氨气在水中溶解后,水中的氨水呈碱性。

4. 影响喷泉效果的因素有:氨气的浓度、烧瓶内氨水的体积、挤压胶头滴管的力量等。

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可以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的浓度、烧瓶内氨水的体积和挤压胶头滴管的力量是影响喷泉效果的关键因素。

3. 通过氨气喷泉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性及喷泉原理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烧瓶与带双孔塞的烧瓶连接处气密性良好,以免氨气泄漏。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喷泉实验教案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泡沫,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与结果。

实验原理:在酸化反应中,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生成气体CO2,该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从而产生喷泉效果。

实验材料:
1. 碳酸氢钠(小苏打):5g
2. 醋酸:10mL
3. 水:适量
4. 塑料瓶:1个
5. 漏斗:1个
实验步骤:
1. 取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将碳酸氢钠倒入瓶中。

2. 在慢慢倒入醋酸至瓶内。

3. 立即将漏斗置于瓶口,并将漏斗底部浸泡在水中。

4. 观察瓶内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气体生成的泡沫。

5. 当瓶内气体充满漏斗,气泡溢出时,即可观察到喷泉效果。

预期结果:
1. 在化学反应进行过程中,瓶内会产生气体CO2,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

2. 随着气泡的不断产生,气泡会从漏斗中溢出,形成一定高度的气泡喷泉。

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中需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化学物质。

2. 实验操作时需注意轻放,避免溅出化学物质造成伤害。

3. 实验后,及时清理残留物质,保持实验环境干净整洁。

拓展实验:
1. 可以尝试调整碳酸氢钠和醋酸的比例,观察气泡的产生是否会有所变化。

2. 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化学物质替代碳酸氢钠和醋酸,观察不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泡效果。

实验结论: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观察到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水中形成气泡的过程,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条件与结果。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4. 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利用液体在容器内受到压力差的作用,通过喷嘴喷出的现象。

实验中,容器内液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被吸入导管,并从喷嘴喷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容器(如烧杯)2. 导管(如玻璃管)3. 喷嘴(如塑料喷嘴)4. 胶头滴管5. 氨气6. 水7.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容器、导管、喷嘴等是否完好。

2. 将烧杯盛满水,将导管插入烧杯底部。

3. 将喷嘴连接到导管的末端。

4. 将氨气充满容器,确保容器内氨气充足。

5. 将胶头滴管插入容器内,挤压胶头,使水从导管进入容器内。

6. 观察喷泉现象,记录喷泉高度。

7.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下不同喷嘴形状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8. 若有酚酞指示剂,将酚酞加入烧杯内,观察喷泉喷出的水是否变红。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随着氨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2. 更换不同形状的喷嘴,喷泉高度无明显差异。

3. 若加入酚酞指示剂,喷泉喷出的水变红,说明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讨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喷泉实验原理是利用液体在容器内受到压力差的作用,通过喷嘴喷出的现象。

2. 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喷泉高度的因素有氨气浓度、喷嘴形状、液体表面张力等。

3. 实验中,为什么喷泉喷出的水会变红?实验中,喷泉喷出的水变红是因为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酚酞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变红。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了不同因素对喷泉高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利用酚酞指示剂检测氨气溶解于水的情况。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氨气泄漏。

2.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喷泉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喷泉的形成及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喷泉实验产生的条件
3、了解喷泉实验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实验原理
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
计为喷泉实验。

三、实验仪器
烧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稀盐酸(1:2),石灰石,稀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制备 CO2的装置检查气密性,接着在反应装置中加
入适量石灰石及已经配好的稀盐酸(1:2),并收集气体。

2、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是否装满气体,并且迅速倒入事
先配制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快速塞上连接有导管并夹好
止水夹的胶塞,振荡。

3、将烧瓶倒置在铁架台上,将事先准备好装有清水并滴
加了酚酞溶液的烧杯放在烧瓶下方,并将导管放入水
中。

4、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气密性一定要好
2、气体一定要收集满
教学反思
1、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
会,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操作、现象观察、原理分析研究,获取探索知识的科学方法和乐趣,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运用物理知识作铺垫,进行思考分析与计算讨论,加深了对喷泉实验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典型的“氨的喷泉实验”→迁移到其他气体与溶液间的喷泉设计→再扩展到气体与气体间的喷泉实验分析→火山爆发现象的解释。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实验教案
课题:喷泉实验
院系:化学工程学院
班级:2013级化学本科班
学号:40271113108
姓名:王琴杨倩
指导老师:罗树常张志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