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乐官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一、本文概述《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西周时期的乐悬制度,通过音乐考古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该制度在音乐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乐悬制度作为当时宫廷音乐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也体现了西周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首先对西周乐悬制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乐悬制度在西周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同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对西周时期的乐器、乐谱、乐舞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乐悬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和历史价值。

本文还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对西周乐悬制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乐悬制度在宫廷仪式、宴享、宗教祭祀等场合的应用情况,揭示了其在西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乐悬制度,探讨了其在音乐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发展和变革。

《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这篇文章旨在通过音乐考古学的视角,全面深入地探讨西周乐悬制度的内涵、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历史和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西周乐悬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西周乐悬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既深远又复杂。

乐悬,即悬挂乐器于特定位置进行演奏的形式,是西周时期宫廷音乐表演的一种主要方式。

这一制度的形成,不仅体现了西周时期对音乐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背景。

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完善,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统治者们认识到音乐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王权、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因此设立了专门的乐官机构,制定了严格的乐悬制度。

乐悬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西周以前音乐文化的继承,也是对其进行的创新和发展。

西周乐悬制度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礼仪制度紧密相连。

试论西周古代礼乐制度

试论西周古代礼乐制度

艺术平台试论西周古代礼乐制度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谢丹摘要:礼乐制度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稳定的统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统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与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为了支撑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垒。

礼乐制度包含“礼”和“乐”两大层次,具体内容体系庞大,事无巨细的展示了其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

它在维护周王朝长期而稳定的统治,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为奴隶社会以及随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礼法指导,对整个社会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其有利有弊,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所使用的最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没有成文法的时代,实现法律的功能,为建立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做出了具大的贡献,也由此奠定了整个华夏社会秩序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礼乐制度的历史发展、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对中国古代这一伟大制度简要评析。

关键词:礼乐制度的历史发展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礼乐制度的多重影响随着近年来提倡国学的浪潮又一次地掀起,广大学者们又重提古代礼乐制度,它的重新提出和再一次的深入研究更加用事实证明了我们古代祖先的博大智慧。

事实上,我国的古代礼乐制度的使用时期距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但是现代社会还无时无刻无处不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传统制度下的社会发展总是会不可避免得带有历史的烙印。

我们现在就来重温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吧。

一、礼乐制度的历史发展"#“礼”和“乐”的初露端倪“礼”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它的贫富差距初露端倪早在部落时期就已有所形成。

而“乐”早在部落时期就随着先民对早期乐器诸如“骨笛”的创作、音律的创造一并产生。

这里的“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同自然界的模仿、原始人类表达情感的需要、人民的劳动生活中 。

$#礼乐制度的正式形成自中国人定居下来农耕为生,礼乐便得以兴起。

礼乐起源于祭祀,其核心始终在于祭祀。

礼法在商王朝的神权时代得到了相应的巩固。

而到了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西周时期,这个时期极为特殊,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明的开创先河。

探寻西周礼乐制度下的音乐教育

探寻西周礼乐制度下的音乐教育

探寻西周礼乐制度下的音乐教育作者:周川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3期摘要:从古至今,礼乐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走向,在西周时期开始形成和推广的礼乐制度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同时,必然也会加强音乐方面的传播与教育。

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与价值,从教育体制、教育过程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探寻礼乐制度下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与走向。

关键词:礼乐制度周礼乐教音乐教育音乐是我们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世界各地的国家或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风格特点的音乐。

我国不但有丰富多彩的音乐种类,更是最早将音乐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国家。

自西周开始形成的礼乐文明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从夏代和商代的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构成及其内涵西周时期,周公为巩固国家统治,总结前人经验制定了礼乐制度并进行推广,又经过之后的统治者不断对其增补完善而逐渐成型。

这个制度按照地位高低将人分成不同的等级,再依照等级来规定应当实行的礼乐,从现实角度来讲,它的目的是将划分等级的意识形态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中,将等级名分和隶属关系进一步制度化,使人们遵从当时的社会运转模式,从而有助于统治阶级的管理和维系社会的稳定。

礼乐制度主要由“礼”和“乐”两个体系构成。

“礼”体现的是人们在行为举止上的规范和原则,“乐”则是为了“礼”的顺利实施而作的重要补充,二者属于从属地位,“乐”的主要作用则是为了辅助“礼”的顺利实现。

“礼”作为周朝从上到下各种规章和制度的总结,不但成为区分人们身份尊卑贵贱的标准,同时也是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原则。

而“乐”主要表现为贵族参与礼仪活动时所使用的乐舞,其形式与规模务必要同贵族的地位和等级保持一致。

浅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浅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浅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作者:徐海博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7期摘要:礼乐制度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稳定的统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统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与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为了支撑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垒。

礼乐制度包含“礼”和“乐”两大层次,具体内容体系庞大,事无巨细的展示了其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

本文对礼乐制度形成与内容的简要概述,对中国古代这一伟大制度进行理解。

关键词:礼乐制度;起源;发展;实质;兴盛;衰落;原因一、礼乐制度概述周武王灭商朝之后,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稳定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作为四大制度之一的礼乐制度可以说是西周时期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的文化制度。

西周礼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主,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徴、羽),八音为器乐的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

二、礼乐制度的形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西周,统一天下后,由于国家领土辽阔、交通条件等限制,周王朝无法亲历亲卫领导整个国家,管理起来比较费力,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时常动荡,管理起来耗时耗力,而若长久下去极易威胁统治,于是统治者取法于商,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周人的分封大都是同姓宗室,全国各地的管理者都是他们的同姓族人,实际上是把“封建(封邦建国)”和“宗法”的完美结合。

由此也便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关系,也称“大、小宗”。

如此以来,周王朝分别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王权统治地位。

周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

周公在这时候所做的工作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并使礼法制度更加完善,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更好地为宗法制服务。

于是周公在之前分封制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继承、发展、总结、完善,最后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以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四项制度一体的封建制度,为当时以及以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儒家君子之行的典范,对西周的发展有何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儒家君子之行的典范,对西周的发展有何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儒家君子之行的典范,对西周的发展有何影响引言:礼是一个民族开化与否的外在标准,是千万百姓的日常生活信条,是文明进化的集体规范。

中国向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孔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

”,儒家思想作为华夏文明的根基一直将“礼”作为君子的外在修为。

若要追根溯源中华文明的礼仪之源头,《周礼》、《诗三百》无疑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如同春风沐雨般将中国人从原始的茹毛饮血中唤醒了过来。

《诗三百》中的风雅颂既是音乐,也是文学诗词。

西周的礼乐制度,包括礼和乐两部分。

礼是乐的核心内涵,乐是礼的外在形式,二者互为表里。

西周礼乐的政治功用在于分贵贱、分是非、序尊卑,在于稳定整个封建统治根基,在于规范那些被西周王朝征服的国家的礼仪制度。

因此探讨西周礼乐制度,对于了解西周政治权力的运转、西周社会的风俗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周礼之制始于文王,为西周立国之魂周朝的礼和乐是一体的,礼乐的起源和发展远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前,甚至可以说这本来就是周人的一项传统。

古公亶父时期,周人的礼乐制度就已经兴起了,当时的周人崇拜上天,凡事皆讲求一个“以天配德”。

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周渐渐发展为商朝统治下的一方大邦,周与商的利益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

周人季历时代,在商朝的授权下,季历率领周人不断对周边邦国发动战争,周的疆域版图不断拓展。

季历因战功卓著被商王朝封为牧师,成为东方诸侯之长。

随后商朝忌惮周的势力扩张,于是将季历招到朝歌,最后困死狱中。

季历死后其长子姬昌继位,即周文王。

文王时期,周人的势力范围继续扩大。

文王死后,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此时的周人虽然已经非常强大,但比起殷商大国而言,仍然只算得一个小邦国。

为了彻底解除殷商对自身的威胁和猜忌,周武王姬发联合商的附属国发动了讨伐之战。

周人向来讲求礼仪,在讨伐殷商的过程中,也讲求“师出有名”。

于是周人给商朝的纣王安乐一个“有失天德”的理由,在大军行至牧野时,周人在誓师大会上仍然不忘强调自己是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师。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1. 引言1.1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周公(姬昌)是西周的开国君主,他在位时制定了一系列礼仪、音乐和舞蹈制度,被后人称为“周礼”、“周乐”。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周朝的政治背景、周公制礼的原因、周公制乐的意义、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以及周公制礼的传承。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是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灭商、周公辅佐成王,在统一战争结束后,为了巩固周朝政权、恢复社会秩序,周公开始了制礼作乐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社会大变革为人们提供了较高要求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周公制礼作乐不仅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障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更是为了确立封建礼仪的规范,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是周朝建立初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复兴,是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为后世的礼乐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周朝的政治背景周朝的政治背景主要是指周朝建立之初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环境。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政治的核心是以周公为首的贵族集团,通过封建制度对族群进行管理和控制。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贵族,以便维持王室的统治地位。

周朝还设立了官职制度,将国家事务分解到各级官员身上,以确保国家运行顺畅。

周朝政治的特点是其高度的礼制和等级制度。

贵族们通过举行盛大的宴会和仪式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这种礼制不仅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背景之一。

周朝政治背景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礼制的盛行以及贵族集团的控制。

这种政治背景为周公制礼作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奠定了封建文化的基本格局。

2.2 周公制礼的原因周公制礼作乐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析:周公制礼的原因可以从周朝的政治背景出发。

[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产生

[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产生

[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产生篇一: 礼乐制度的产生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

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

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

”又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丧葬礼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死者入葬时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级而有所不同。

古代墓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随葬品和有关遗迹,因而为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已有学者提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的新见解①。

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期,该文化墓葬的型制就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趋势,礼乐制度亦初现端倪。

少数大墓的墓扩面积可达10 平方米左右,并常见木质葬具。

随葬品多至60 余件,除玉、石、陶器之外,还有精致的象牙雕筒、象牙梳、象牙琮等。

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出土的木质葬具,有长方形和井字形等样式。

山东邹县野店第51 号墓使用双层木质葬具②,井字形椁框,内套木棺,随葬品多置于棺、椁之间或二层台上。

这种原始的棺椁伴随着贫富分化现象,显露出等级制度的萌芽。

①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年版。

②《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

净的白陶,乌亮的黑陶和精美的彩陶,陶瓶数量多达38 件。

最引人注意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型制所反映的贫富分化现象愈加明显。

如大汶口10 号墓,墓圹东西长 4.2 米,南北宽3.2米,面积为13.44 米。

墓底有二层台,中央又挖掘一长方坑以放置死者,尚残留木质葬具的痕迹。

死者周身覆一层厚约2 厘米的黑灰,疑为衣着痕迹。

头部佩戴着由77 个单件组成的三串石质装饰品,佩戴的臂环、指环以及随葬的石铲皆为玉质,还有大型的象牙雕筒和象牙梳。

周朝礼乐制度

周朝礼乐制度

周朝礼乐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可以追溯到较早的商朝时期,以其作为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一种新结构,成为春秋时期的核心文化发展。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在自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早期的礼仪制度,又相当重视它的完善与发展。

虽然礼乐制度主要在文学上受到影响,但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宗教文化,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学的基础。

礼乐制度是由西周先王实行的,以表达帝王尊贵的地位和礼乐的神圣性,特别是称为“天赐礼”的宗教节日礼乐,帝王扮演着神职,进行礼乐活动。

礼乐包括各种礼仪、乐器、游戏、曲调和舞蹈以及神职仪式,是仪式和宗教的结合体。

根据礼乐制度,礼仪和乐曲分类明确,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礼仪、宗教和乐曲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大量发展,西周把委任一些官员负责礼乐精炼,还有专人供养礼乐,甚至在公元前7世纪把歌舞官员统一称为“礼乐官”。

西周礼乐官在行礼时有特定的角色,其乐曲也有特殊的作用,可以表达政教文化的重要性和皇权的神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制度也得到了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由西周扩大到中国大陆的每一个领域,无论是宗教活动,还是军事活动,礼乐官也参与其中,传播着礼仪和文化。

当时的礼乐制度在形式和结构上得到了完善,这些形式和结构沿用至今。

汉代以后,礼乐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典籍《周礼》和《礼记》的撰写,礼乐制度得到凝练,无论是礼仪还是乐曲,都有着严格的规范。

同时,它还受到了外邦文化的影响,把外来文化融入现有的礼乐制度中,以更加完善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汉代受到了一定的发展。

到了晋朝,礼乐制度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更趋于完善,由西周传统的宗教仪式,发展成为政治仪式和文学创作。

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礼乐制度也一直在发展,融入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而且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魅力,向后世传承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礼乐制度上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中,更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可以说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礼乐制度的影响。

西周礼乐制度【可编辑版】

西周礼乐制度【可编辑版】

西周礼乐制度西周礼乐制度西周礼乐制度,说到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治国呢,就会想到西周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是从古代就开始的,至于礼乐治国是不是像字面上那么彬彬有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fanen1582 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说奴隶制度的崩溃。

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例如:1、关于乐队的排列和各个乐器的的多少,规定王的乐队和所有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士的只可以排列一面。

试论西周古代礼乐制度

试论西周古代礼乐制度

试论西周古代礼乐制度作者:谢丹来源:《艺术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礼乐制度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稳定的统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统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与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为了支撑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垒。

礼乐制度包含“礼”和“乐”两大层次,具体内容体系庞大,事无巨细的展示了其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

它在维护周王朝长期而稳定的统治,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为奴隶社会以及随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礼法指导,对整个社会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其有利有弊,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所使用的最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没有成文法的时代,实现法律的功能,为建立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做出了具大的贡献,也由此奠定了整个华夏社会秩序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礼乐制度的历史发展、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对中国古代这一伟大制度简要评析。

关键词:礼乐制度的历史发展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礼乐制度的多重影响随着近年来提倡国学的浪潮又一次地掀起,广大学者们又重提古代礼乐制度,它的重新提出和再一次的深入研究更加用事实证明了我们古代祖先的博大智慧。

事实上,我国的古代礼乐制度的使用时期距现在已经很遥远了,但是现代社会还无时无刻无处不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1},这种传统制度下的社会发展总是会不可避免得带有历史的烙印。

我们现在就来重温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吧。

一、礼乐制度的历史发展1.“礼”和“乐”的初露端倪“礼”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它的贫富差距初露端倪早在部落时期就已有所形成。

而“乐”早在部落时期就随着先民对早期乐器诸如“骨笛”的创作、音律的创造一并产生。

这里的“乐”产生于同自然界的斗争、同自然界的模仿、原始人类表达情感的需要、人民的劳动生活中{2}。

2.礼乐制度的正式形成自中国人定居下来农耕为生,礼乐便得以兴起。

礼乐起源于祭祀,其核心始终在于祭祀。

礼法在商王朝的神权时代得到了相应的巩固。

“周人尊礼尚施”,从礼与乐看西周宗法礼乐制的构建

“周人尊礼尚施”,从礼与乐看西周宗法礼乐制的构建

“周人尊礼尚施”,从礼与乐看西周宗法礼乐制的构建礼乐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体系当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礼乐”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影响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

在礼乐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有许多人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不得不提及西周时期所建立的“宗法礼乐”制。

西周在前人,即殷商的“宗法制”的基础之上融合了“礼”和“乐”这两大元素,并形成了流传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化。

一、周礼是承袭殷礼而发展,西周在“殷礼”中加入“礼”与“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西周宗法礼乐制度以祭祀为例,在殷商时期的贵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他们极大部分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因素的祭祀。

其中尤为典型的是对祭祖的安排。

在祭祖的活动中,殷商时期形成的是“周祭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一周一祭。

当然,又因为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复杂,所以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名称不同的祭祀活动,这样也就造成了一周可能会有五场甚至六场的祭祀安排。

虽然当时对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这么频繁的祭祀无疑会对当时的殷商王朝经济产生巨大压力。

在宗法继承上,其首要的核心依旧是大宗法继承制。

其实在商代,血缘关系在继承中就已经开始取得重要的地位,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虽然有这类现象的出现,但并未形成相关的制度保留下来。

《公羊传·隐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由此可以看出,长幼之序在继承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殷商人在天神的崇拜方面更是几乎痴迷的状态,他们认为“民神异业”“民神杂糅”,也正是对上天的崇拜,他们从不强调民的作用,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几乎全部都是“神”的影子。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反复占卜吉凶,以求安稳。

殷商在官职的排列上,王的地位仅次于天,在万人之上。

其下依次设置有冢宰、卿士。

这样的一个官职系统,虽然有些简陋,但对于当时来说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稳定的需求了。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西周礼乐制度,说到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治国呢,就会想到西周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是从古代就开始的,至于礼乐治国是不是像字面上那么‘彬彬有礼’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例如:1、关于乐队的排列和各个乐器的的多少,规定王的乐队和所有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的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的可以排列两面,士的只可以排列一面。

2、关于舞队所用的人数和排列的方法,规定王的舞队可以由八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八个舞行,即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舞队;诸公可以由六个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六个舞行,即三十六人组成一个舞行,由四个舞行,就是十六人组成一个舞队。

(1、2,参考,杨荫浏编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p33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西周的政体官制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西周的政体官制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四)——西周的政体官制政治体制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

就是使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工作方式等具体制度和规范。

86.1西周等级制度下各层级的主要社会作用西周建立于我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其政治组织已相当严密,文明教化也达到较高水平。

西周时期所形成的基本政治体制和政治意识,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基调,对中国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盛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继承周代的制度。

'86.2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西周的政治体制既与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政体不同,也与秦汉之后以郡县制和官僚制为主的帝国体制不同,是处于过渡时期的一种政体模式。

以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态可分为三个阶段--'古国、方国、王国',夏朝之前的氏族部落(三皇五帝)为古国阶段,夏商至周公东征之前为方国(联盟)阶段。

《尚书·周书》牧誓、大诰篇内,西周就将同盟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友邦君',证明周公东征前,西周只是一个国与国的联合体,成员间没有明确的等级性名号,还未确认王与各级诸侯之间的名分。

86.3夏商周三代演进过程而周公东征之后,西周形成了宗周为本、诸侯国为辅的国家联合体,相比于之前的方国联盟,西周的政治实体更加稳定、更为高级,可称为'王国'。

而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强大商国的覆灭过程,对西周统治者的政治思想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对上天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因此总结经验教训,以德立国、以礼治国,从而创造性的建立了'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西周统治者希望通过名目繁多的礼仪来维系贵族等级,消除内部纷争,做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使各色民等安于本分,以维持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第三讲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

第三讲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大司乐

西周的礼仪
二、雅乐
2、西周雅乐内容 、 包含三大类: 包含三大类: 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 小舞:《帔舞》、《羽舞》、《皇舞》、 :《帔舞》、《羽舞》、《皇舞 小舞:《帔舞》、《羽舞》、《皇舞》、 旄舞》、《干舞》、《人舞》 》、《干舞》、《人舞 《旄舞》、《干舞》、《人舞》 宗教性乐舞《舞雩》 宗教性乐舞《舞雩》
一、礼乐制度
4、建立的目的和原因 :①吸取前代灭亡的 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 ② 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并 以来宣扬制度的合法化.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上》 庶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数不上等有利于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德”。 外有礼乐制度,内有道德思想——约束人民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把德放在音乐 的首位,把形式与技术放在次要地位。
一、礼乐制度
2、西周礼乐制度等级制之政治基础 、 ——宗法制、分封制 宗法制、 宗法制
一、礼乐制度
• 2、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生及其概念 、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 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 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 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作“礼乐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作“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也就是以“ 从属于“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 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有“房中” 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乐有“房中”、 之分,舞有“大武” “雅”、“颂”之分,舞有“大武”、“勺”(13— 15)、“象”(15—20)之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 )、“ )、 )之别。 较明确的“雅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制度。 较明确的“雅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制度。

西周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西周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西周的官制是怎么样的西周是继商王朝之后又一个奴隶制王朝。

王,又称周天子,既是内服百官的首脑,又是外服诸侯的共主。

西周官制比商朝官制更加完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周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 西周官制之内服官西周内服官有卿事寮和太史寮之分,为专管内服官的两大官署。

古代同官称寮。

卿事寮是卿士及下属百官的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是师、保、傅和尹。

周武王曾以姜尚为师,号“师尚父”。

周成王又以召公奭〔shi式〕为太保,周公旦为太傅。

《大戴记·保傅篇》说:“保,保其(指王)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三公地位很高,对周天子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

尹与三公地位相当。

据《令彝》记载:周公的儿子伯禽曾作过周王的三公,也被任命为“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即负责管理三事大夫、四方诸侯,统辖朝中百官。

三公之下,主要的政务长官有“三事大夫”和“三有司”。

三事大夫是指任人,也称常任,负责执行政务;准夫,也称准人,负责司法;牧,也称常伯,主管民事。

三有司与三事大夫分权。

有司徒,一称司土,管理土地、赋税;司空,一称司工,管理筑城、开沟、修路等工程;司马,管理军政。

此外,还有司寇,掌管刑狱。

大行人,负责天子与诸侯间朝觐〔jin近〕、聘问等事。

太史寮包括史、卜、祝等官。

史官除太史、内史等外,又有御史。

太史为太史寮之长,掌历法、记事,同时参与机要,可对朝政提出谏议。

内史,又称大史、作册内史、大内史等,负责代天子起草任命诸侯大夫的简策。

御史又称柱下史,与商朝守藏史职务相当。

卜的数量比商朝要少。

祝,除掌管宗教事务外,更多地负责宗庙祭祀,所以又称宗祝、宗伯。

乐正,负责音乐及教育国学贵族子弟。

这些职务与卿士一样,大都是世袭的,称世官。

西周为王室服务的宫内官日渐增多。

太宰是周王室事务的总管。

周公旦曾兼任此职。

虎贲〔ben奔〕,负责宫廷守卫,由师氏统领。

缀衣,管理王室衣物。

趣马,管理王室马匹。

膳夫,管理王室饮食。

西周前期乐官考

西周前期乐官考
① 笔 者案 ,所谓 乐官 ,主要 指古代掌 管宫廷 乐舞之 官;由此而产 生的一 系列相 关制度 ,如职 官设置 、机 构设 置、管理职
能等 ,则称之为 乐官制 度。 乐官制度 形 成于 商代后 期 ,详拙 文 《乐官制度 形成 于商代 后期 考》, 《 华 南师 范大 学学报》,
2 0 0 8年 ,第 1 期 ,兹 不 多赘 。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7 3 8 9( 2 0 1 4 )0 1 — 0 0 7 7— 0 5
两周 时期 实施 的 乐 官 制 度 , 属 于 周 朝 礼 乐 制 度 、职官 制度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也 是古 代音 乐 发展 史上 一个 值得 关 注 的 问 题 。此 前 已有 学 者 作 过 探
期 以至 东 周 的职 官 制 度 ,西 周 前 期 官 制 ( 包 括 乐 官 制 度 ) 则 不 能 完 全 依 据 此 书 。因 此 ,昔 日的探 讨 多 未能 弄清 西周 前期 乐官 制度 的具 体情 况 ,当然
也难 以弄 清 当 时乐 制 与 之 前 的殷 人 乐 制 及 之 后 的
它不是 也 不可 能是 西 周职 官情 况 的 真 实记 录。
它只是 在一 定程 度上 保 留和相 当曲折地 反映 西
周 职 官的 情 况。从 而 ,就 决 定 了这 样 一 种 事
实 :完全 信 从 和 依 据 《 周 礼 》 来谈 论 和 研 究
的 《 师簋铭 》 又有 云 :“ 命汝 嗣 ( 司 ) 乃祖 旧官小
② 笔者案 ,各种 中国古代音 乐通 史一般都对周朝 乐官制度 有所述及 ,专 文则如陈应 时先生 《 有 关周朝 乐官 的两个 问题》 ,
《 艺术探 索》,1 9 9 5年 ,第 1 期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2:“白日升天之说,上古无有也……韩退之(愈)集载《谢自然》诗曰: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

人多以为上升,而不知自然为魅所着也。

故其末云: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

”[15]538明代杨慎《升庵集》卷73《谢自然》:“谢自然得非妖道士挑之以奔乎?是以圣人不语怪,而士君子深恶而痛绝之,亦以避祸而远辱也。

”[16]3-4这里猜测谢自然被道士“挑之以奔”,真的很有意思。

“挑之以奔”是很有可能的,以致道士用编造的升天谎言掩盖真相,骗取信徒的信任和皇帝的嘉奖。

除了韩愈,还有施肩吾以及中晚唐士大夫范传正、夏方庆、刘商等都有以其“过旧山”、“还旧居”为主题的吟咏。

《万首唐人绝句》卷42《谢自然却还旧居》:“仙侣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随。

不知辞罢虚皇日,更向人间住几时?”[17]5字里行间的意思似乎写的是“升仙”以后的归返。

杨慎《诗话补遗》卷2《谢自然升仙》:“谢自然女仙,白日飞升……盖谢氏为妖道士所惑,以幻术贸迁他所而淫之,久而厌之,又反旧居。

观[刘]商诗中所云,仙侣招邀,意在言外,惜乎昌黎又不闻也。

然则世之所谓女仙者,皆此类耳。

”[18]3-4这里认为的谢自然可能为妖道士迷惑而淫奔,其实是假借升仙遮人耳目而迁居别处,后来被厌弃而返旧居,代表了后世部分人对于谢自然的怀疑。

世上本无御风驾云的神仙,尽管没有任何明显“诈骗”的证据,然而后人的猜测未必没有道理。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仍是美好的愿望成为主导。

宋、元以降,直至明、清,相关谢自然的“胜迹”,几乎遍布于“果州”亦“顺庆府”治“南充县”的许多山陵。

勿论当年韩愈的创作态度如何,勿论后世儒生的议论倾向如何,百姓们却更愿意将谢自然视做真正的神灵,而将地方的祭祀、供奉维持长久。

究其原因,“绿发童颜”毕竟是十分美好的形象。

参考文献[1]韩愈.谢自然诗.昌黎先生集(卷1)[M].《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李昉.道部四·天仙.太平御览(卷662)[M].北京:中华书局影重印涵芬楼影印宋刊本,1960.[3]李昉.谢自然.太平广记(卷66)[M].北京:中华书局,1961.[4]王象之.舆地碑记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4.山灵泉碑.[5]林宝.韩.元和姓纂(卷4)[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沈汾.谢自然.续仙传(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张伯端.七言四韵.悟真篇注疏(卷上)[M].翁葆光.注.戴起宗.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邓牧.司马天师.洞霄图志(卷5)[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9]刘昫.隐逸传.旧唐书(卷192)[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刘肃.隐逸.大唐新语(卷10)[M].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11]释契嵩.非韩第二十九.镡津集(卷19)[M].《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元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12]黄震.读文集韩文.黄氏日抄(卷59)[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3]祝穆.慈竺院记.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35)[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刘将孙.汴梁路栖云观记.养吾斋集(卷17)[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5]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2)[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影印本,1995.[16]杨慎.谢自然.升庵集(卷73)[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7]洪迈.谢自然升仙.万首唐人绝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8]杨慎.谢自然升仙.诗话补遗(卷2)[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者杨丽容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王颋为博士,暨南大学古籍所教授,华盛顿大学亨利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高丽大学东洋史系客座教授。

西周时期,典章制度完备,尤其是礼、乐,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成为一种制度,礼是不能独行的,必须和乐配合在一起,因此,在古代,礼、乐不分。

不同的礼仪活动,都按不同的音乐来进行,使用的音乐是有严格规定的。

此外,西周还设立乐官,管理音乐方面的事宜,可见,音乐在西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在西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西周的礼制有细致而完整的规范,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祭祀工具和礼仪工具,也在规范之列,故又称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相传由周公制定。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周初,周王室为了维护政治统治,通过“兴正礼乐”,以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

周代宫廷最重要的音乐活动,都用于各种典礼仪式中。

从史籍的记载看,周礼仪活动内容相当繁复,在祭天地、宗庙、大飨、燕礼、大射以及乡饮酒、王师大献、行军田役等礼仪活动中,都有音乐活动。

祭祀天地、宗庙的音乐,一般用“六代乐舞”,大飨礼,即天子飨诸侯,或诸侯相飨,《礼记·仲尼燕居》[1]864-872中有对大飨九种礼节与所用音乐的具体说明。

燕礼是周代君臣宴饮之礼,《礼记·燕礼》对宾主献酬之后,乐工鼓瑟吹笙、演唱歌诗的音乐行为有详细记录。

由于礼仪活动是为了维护王权制度的形象,因此,出于对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西周礼乐制中自然会强调音乐行为上的等级规范,并形成一整套制度。

如在大射礼仪活动中,由于等级地位高低不同,所奏的乐曲也不同。

如在大射礼仪活动中,由于等级地位高低不同,所奏的乐曲也不同。

《礼记》[1]1076、《周礼》[2]1804都记有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频》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在宴享娱乐中乐队、乐舞的编配与规模大小上,制定有严格的规章。

有关对成套编钟、编磬的使用,《周礼·春官·小胥》中提出的规则是“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在乐舞队列规模的安排上,亦有“佾”数(行列)的限定,如《左传》记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有二。

”即分别用八佾、六佾、四佾、二佾的规定,一佾即一个由八人组成的行列;乐曲的应用也有明确的规定。

如《雍》只能在天子祭祀时撤除祭品之时使用,《三夏》是“天子享元侯之乐”,《文王》是“两君相见之乐”等。

这些规定如果违反便是“僭越”,或者“非礼”。

在春秋时,孔子的眼里,这些仍然作为周礼乐等级制的象征,孔子对鲁国的季氏“八佾舞于庭”所表示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慨态度,表明周礼乐等级制度在他西周礼乐文明昌盛,乐官制度内容丰富,乐官听音知律、祭祀登歌,既主持礼乐活动,又负责音乐的声教传播,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周乐官乐官制度大司乐西周乐官制度研究□吉林师范大学谭黎明欧阳缙熠摘要关键词………………………………………………………………………………………………………………………………………………………SHILIAOYANJIU3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西周音乐除了用于祭祀礼仪活动之外,还有供娱乐或供宴饮活动所用的音乐。

夏代统治者在音乐上的享乐,在历史上也是“享有盛名”的。

《夏书·五子之歌》记夏启之子太康“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管子·轻重甲》说他有“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

享乐侑食之乐,是商代宫廷贵族享乐活动中很重要的内容。

在宴饮场合,贵族们的进食一般总要由许多人来伺候,所谓“以乐侑食”,是指宴饮享乐中,音乐方面,有专门的乐师、舞臣执掌,食物方面,有专门的厨官提供服务。

音乐上的享乐最为荒淫的,就是商末的纣王。

《史记·殷本纪》[3]105言其“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周代虽然也有享乐侑食之乐,其与夏商两代很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宫廷中恣意享受女乐声色的行为,被严格控制住了。

从《周礼》中可以看到,宴享音乐中对各种乐官、乐人的配置,极少有女性乐人在内。

只有在另外的场合(例如宫中房中娱乐活动以及私家娱乐活动等),才有奴隶乐妓。

虽然如此,周代宴饮之乐仍然是有一定规模的。

除了《周礼》中的大量记载,仅《论语·微子》中提到的侑食乐师,就有大师挚、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鼓方叔、播鼗武、少师阳、击磬襄这许多专职者。

西周的音乐教育,是以礼乐教育为其主体。

由于其中作为综合艺术的“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历史上又称其为“乐教”。

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的性质。

乐教也具有美育的性质。

在礼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上,是互为表里、各有侧重,即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西周的音乐教育的实施,有相当严格的制度。

其教学过程是根据四时来安排的,并且是循序渐进地展开的。

对西周礼乐教育贡献最大的是周公旦,他执政的主要功绩就是制礼作乐、倡导乐教,开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

从西周礼乐教育的整体设计中反映出的很重要的教育思想,一是以教育为立国安邦之重要举措,二是将道德伦理教育与乐舞艺术教育、将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共构一体。

而这些显然是与周公分不开的。

二、西周的乐官及其职掌关于西周的乐器,出土乐器常见的有甬钟、编钟、镈、编磬、特磬、钮钟、铜铃等。

包括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拨弦乐器。

在《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名称就有29种。

从《诗经》中看,西周祭祀乐歌中使用的乐器,主要为编钟、编磬、悬鼓、鼗、柷、圉、排箫、管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这些从《周颂·有瞽》可窥其概貌。

在宴饮乐歌中,除钟、鼓、埙、篪等乐器外,琴瑟类弹弦乐器较为常用。

如《小雅·鹿鸣》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鼓钟》的“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当时已有不同的乐器伴奏形式及综合乐队。

西周的乐器,多数是极其笨重而不易移动的,如编钟、编磬、悬鼓等敲击乐器规模都是很大的。

弹琴、鼓瑟者必须端坐于地。

这些乐器是周天子及公卿大夫所独占的,在民间并不流行;从这些笨重而又巨大、美观的乐器,可见西周统治阶级安逸舒适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

西周时期,由于乐器种类的增多,出现了称为“八音”的乐器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从音乐声学的角度看,是音质、音色的区分,故曰“八音”;从物理形态的角度看,是根据乐器制作质料的区分,所以,“八音”的概念就是指:金(钟、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管);匏(笙、竽);土(埙、缶);革(鼓);木(柷、敔)。

因此,后人也以“八音”作为各类乐器的统称。

西周的编悬乐器较商代有较大发展。

特别是西周初期至中晚期,雅乐编钟上已形成“宫———角———徵———羽”四声音阶、八件成套的规范,在设计上,一个钟能在正鼓音和侧鼓音发出两个呈小三度音程关系的音,这样,对先秦钟律体系有重大影响的“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钟乐规范,得以正式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