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环境之乡俗的教化功能
乡村治理的民族宗教与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治理的民族宗教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乡村治理中,民族宗教与乡村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民族宗教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两个方面来探讨乡村治理的民族宗教与乡村文化建设。
一、民族宗教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是民族宗教的重要承载地。
在乡村中,各种民族宗教的信仰和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宗教,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乡村治理应加强对民族宗教的法律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保护民族宗教的权益和自由,保障乡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的打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乡村治理应加强对民族宗教传统的传承。
通过开展宗教文化活动,组织宗教节日庆祝和宗教仪式,让乡村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宗教的文化内涵。
同时,加强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保留乡村的历史文化记忆。
最后,乡村治理应加强对宗教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开展宗教教育和培训,提高乡村宗教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同时,引进一些优秀的宗教人才,推动乡村宗教事务的发展和进步。
二、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乡村文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
挖掘和传播乡村文化,有助于激发乡村居民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乡村治理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通过调查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风情。
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
其次,乡村治理应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同时,鼓励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激发乡村的文化创新活力。
最后,乡村治理应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通过支持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于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关于四川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周思源【摘要】乡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对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推进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应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6页(P3-8)【关键词】四川;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投入;创新发展【作者】周思源【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49.2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也可以称为乡土文化、农村文化,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娱乐和教化作用,对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乡村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师传性、时代性等特点,主要包括乡村文化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文学等)、手工技艺、民俗民风(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服饰饮食、民居建筑、乡村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充分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传统乡村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建设和培育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的作用,进而发挥好乡村文化的教化娱乐作用,以提高乡村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乡村文化振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要推进四川乡村文化振兴,应该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乡村文化挖掘整理实施乡村文化挖掘整理,以摸清家底、整理分类和挖掘特色为核心内容,有效恢复乡村文化生命力,让乡村文化更好地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一是摸清乡村文化资源家底。
开展全省乡村文化资源普查,对乡村文化资源种类、存量、分布、存在环境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调查;对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历史文化名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等资源进行备案登记,为研究和探索乡村文化提供依据。
民俗学练习题答案
学号:12011170 姓名:包露婷院系:文学院中文系12级5班1.简析民俗学的内涵与结构。
答:①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②民俗学的内容结构包括:a、研究对象——民俗研究和民俗事象b、研究方法——民俗学一般方法和民俗学的特殊方法c、研究意义——民俗学理论意义和民俗学现实意义d、概念范畴——民俗学概念体系和民俗学主要范畴2.简述民俗的功能。
答: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审美功能。
①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社会地位。
②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社会规范有很多种形式,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
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
③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俗能维持社会稳定。
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
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④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的功能。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
文化现象,从每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中,可以理解各种 文化构成在文化整体中所具有
的功能。 乡土文化在政治方面的功能可概括为 “教化”功能。人类社会政治系统的运
行,总离不开权力的推动和维持。关于政治权力,主要有两种理论倾向:一种是冲 突
论与斗争论的倾向,认为暴力权力或专制权力是达到政治统治、实现社会秩序的 主要
12
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发展,重点需要在实 践中做出如下 的调整:
首先,加强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的基础教育,培育和增强文化 自觉意识。
其次,创建高效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发现机制。 再次,创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有效激励机制。 最后,探寻农村非物质文化与新技术的兼容发展之路。
子” 。虽然这样的社会是想象的,但乡土社会比较接近这一情形。
7
第二节 农村民俗文化
8
一、农村的生计传统
在农村的不同地区,一般都有着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对应的生计模式 ( s ub s i s t e n c epa t t e r n)。所谓生计模式,是指一个群体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主要生产经 营方式和谋 生手段,是人们在生存竞争中根据经验积累而选择的相对固定的谋生 方式,如农耕模式、游牧模式、 农牧结合的模式、农渔结合的模式等。生计模式 中包含着民众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丰富的民间智 慧,因而是农村民俗文化的集 中体现。 一个农村地区的生计模式实际上也代表着该地区的生计传 统,因为一种谋生 手段演变为模式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某种生计方式的合理性和适应性逐渐为广大民众所认知和认可,于是这种生计方 式被广泛接受和选 择,并通过社会继替的途径代代相传,从而得以留存和延续下 来。如中国南方农村的稻作生产方式, 就与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一定的 优势和合理性,在长期积累生产经验和农艺的基础上,也 就演变成南方农村的生 计传统。 农村的生计传统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意义:
乡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乡土文化的意义与当代价值一、乡土文化的意义乡土文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承载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和智慧。
乡土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标志,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身份认同的来源。
乡土文化具有以下的几个意义:1. 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乡土文化通过传承美食、民俗、习俗等多种形式,将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承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感受乡村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2. 增强地域认同感和凝聚力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独特符号和象征,它融合了地方的气候、地貌、风俗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让居民产生强烈的地域认同感。
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凝聚居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增加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利于乡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形态,通过文艺表演、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形式,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乡土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的乡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但是,乡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1. 促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它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通过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源向乡村地区流动,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 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地区的一项资源,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
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展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同时,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可以为乡村地区提供就业机会。
3. 增进城乡交流与融合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乡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增进城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传承乡土文化构建特色农村文化体系
传承乡土文化构建特色农村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传承乡土文化,不仅能够保留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更能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农村文化体系,使农村地区焕发出独具风采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传承乡土文化以及构建特色农村文化体系。
一、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它包括了农村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
传承乡土文化具有以下重要性:1. 维护民族的历史记忆。
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乡土文化是一个社区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加强社区内部的联系与融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乡土文化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推动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 提升乡村形象和吸引力。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独特之处,是乡村的魅力所在。
通过传承乡土文化,可以使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貌,提升乡村的形象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来到农村旅游、休闲、观光。
二、传承乡土文化的方法和举措为了有效地传承乡土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和举措:1. 教育引导。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将乡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并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
同时,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化展览、传统技艺培训等,让人们亲身感受和参与到乡土文化中去。
2. 保护传统建筑和古迹。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对传统建筑和古迹的保护。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修缮和修复古建筑,同时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政策,防止传统建筑的破坏和失修。
3. 支持民间艺术发展。
民间艺术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一、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秩序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支柱,它渗透在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乡村社会秩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一)道德规范乡村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善良、诚信等传统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规范在乡村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遵守,为乡村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
在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乡村民众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习俗传统乡村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礼仪规范等,都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习俗传统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更是在乡村治理中促进着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些乡村的节日活动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是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情感交流。
二、传统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不仅对乡村社会秩序产生着影响,更在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凝聚力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怀、家风家训等,使乡村社会能够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通联。
在乡村治理中,这种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十分明显,能够动员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推动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
(二)社会稳定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义气等价值观念,对于乡村的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在乡村治理中,这些价值观念能够引导村民处理矛盾、化解纠纷,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传统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逐渐被冲击和挑战。
在乡村治理中,一些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习俗传统面临着被现代价值观念取代的风险,这对于乡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构成一定的挑战。
(二)文化传承困境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一些传统的习俗节日、技艺技能等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传。
在乡村治理中,传统文化传承困境对于乡村治理的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也是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体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以及乡村文化的心灵寄托等方面来探讨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乡村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正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它代表了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传承乡村文化能够增强人们对乡村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乡村文化还具有凝聚社会的作用。
乡村社会相对于城市社会而言,更加注重社区关系、邻里互助和集体生活。
乡村文化作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互信。
乡村传统活动、村民组织的精神共享,以及乡村文化形成的庆典活动都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另外,乡村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乡村旅游成为近年来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
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休闲和寻求短暂的疏导压力。
同时,乡村文化的展示也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规划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举办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乡村文化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心灵寄托的意义。
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物质追求的过度,现代人对乡村的向往与渴望日益增加。
乡村文化作为城市人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精神寄托,有助于缓解城市人的压力和疲惫,唤醒人们对于传统乡土的向往和温情。
总之,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凝聚社会、经济价值和心灵寄托等多重社会文化价值与意义。
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弘扬乡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乡土文化是指源于农村,以农民为主体,扎根于土地、环境和民俗风情之中的文化。
它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弘扬乡土文化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乡土文化的概念,乡土文化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弘扬乡土文化的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乡土文化是指在农村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包括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乡土文化凝聚了农民对土地、家园和生活的热爱,是农村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土文化的传承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化对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1. 增进农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弘扬乡土文化可以让农民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地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
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农村社会的自觉发展。
2. 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乡土文化传承了农村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弘扬乡土文化能够在农村社区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样的共同认同和信仰有助于凝聚农民的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
3.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农民通过弘扬乡土文化,更加关注和保护环境资源,注重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这有助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三、弘扬乡土文化的具体措施1. 加强乡土文化的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活动、文化讲座等形式,普及乡土文化知识,让农民了解乡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校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2. 支持乡土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承。
政府在乡村建设中增加投入,鼓励农民参与乡土艺术的创作和传承。
开展乡土文化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乡土文化艺术。
文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传统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俱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价值为了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配合乡村文明建设,应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
我们对全区村落文化、工业遗迹、文化遗址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周边毗邻地区进行了走访比较,发现宁夏村落文化遗存和民俗内容丰富,具有整理、研究与成果展示的价值和必要。
建议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
扶持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规民约是传统的乡土社会成员以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依托,为维持秩序、互相协调、共同救济等为目的,要求成员之间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治理文化。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就已记载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规约。
进入新时期,乡村治理应赋予新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来梳理农村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传统乡约文化当中先进合理的精华,摒弃迂腐愚昧的糟粕,重构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现代价值。
组织相关专家深入调研,为乡村法规制定和乡村法治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引导村民学法、守法,提高农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自觉,营造既讲法治又有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
探索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乡贤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与社会治理
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与社会治理家乡,一个温馨而古老的地方,充满了乡音和乡愁。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那就是社会公序良俗和社会治理。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的描述,展示我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和社会治理的特点。
首先,我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严格遵循着传统和尊重。
尊老爱幼、尊重师长,是我们家乡人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注重尊重他人,并且以身作则。
社交礼仪在我们家乡人中非常重要,我们坚信,礼仪之邦必能和谐发展。
每逢节庆之际,我们家乡人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以此传承着家乡的文化与传统,这种尊重传统的行为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一种保持与延续。
其次,家乡的社会治理力求公平、公正和透明。
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家乡注重法治观念的树立,推行依法治理的原则。
政府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全体市民的权益。
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并及时进行公告和宣传,以提高居民对法律的认知和依从性。
同时,政府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基层社区的支持和建设力度,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与社会治理还体现在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
我们家乡的人们具有环保意识,生活中崇尚绿色环保的理念。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我们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倡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政府也在环保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投入,建设了一批环保设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并对违法环境行为进行了打击。
这些举措使得我们的家乡成为了一个绿色、干净、宜居的地方。
最后,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与社会治理还表现在文明交通上。
我们家乡的人们注重交通规则的遵守,尊重道路交通秩序。
行人礼让车辆,车辆相互谦让,大家共同为了安全和畅通而努力。
政府也加强了对交通管理的力度,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了整体交通系统的效率。
这种良好的交通秩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家乡的社会公序良俗与社会治理在许多方面展现出来,包括尊重传统、追求公平正义、重视环境保护和维护文明交通等。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弘扬乡风文明的教化价值
弘扬乡风文明的教化价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弘扬乡风文明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乡风文明指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生活风气的集合,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
弘扬乡风文明意味着倡导社会正气、文明礼仪,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勤奋奉献。
这种乡风文明的精神,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教化价值。
弘扬乡风文明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弘扬乡风文明,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我们需要从尊老爱幼、孝亲爱子、诚实守信、礼让宽容等传统美德中汲取力量,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这些美德在我们的行为中得以体现,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弘扬乡风文明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素养,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一个地区的乡风文明水平决定了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形象。
弘扬乡风文明,就是要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培养社会公德,促进社会进步。
只有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做到礼貌待人、文明交往,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乡风文明是一个地区最好的名片,只有通过弘扬乡风文明,才能使这个地区更加吸引人、更加宜居。
弘扬乡风文明有助于塑造精神风貌,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一个地区的乡风文明体现了这个地区的精神风貌,决定了这个地区的整体素质水平。
弘扬乡风文明,就是要倡导向上向善的思想道德风尚,培养社会成员的健康心态和积极心灵,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弘扬乡风文明,才能使社会更加充满阳光、更加和谐美好。
弘扬乡风文明有助于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乡风文明的传播不仅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弘扬乡风文明,才能使社会的舆论氛围更加正能量,让人们心怀感恩、品行端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同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弘扬乡风文明是一项有着重要教化价值的工作。
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俗文化
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俗文化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俗文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乡村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产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俗文化,以期寻找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和策略。
首先,要了解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俗文化,我们需要明确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和传承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包括节日、习俗、礼仪、民间传说等。
它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社群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文化认同、社会凝聚、情感宣泄等作用。
然而,乡村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年轻人流失的问题,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认同,这导致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
因此,在乡村治理视域下,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应该成为一个优先考虑的任务。
首先,乡村治理应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对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可以挖掘出更多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乡村居民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如设立乡村文化节,组织传统民俗活动等,激发村民的自豪感和参与热情。
其次,乡村治理应注重民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民俗文化虽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需求和环境。
因此,乡村治理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如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同时,也可以采取措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如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民俗文化,开设培训班和乡村文化体验活动等。
再次,乡村治理应加强民俗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在乡村治理中,应将民俗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组织民俗文化知识普及活动,在社区、村庄等公共场所设立展览馆和文化讲堂,向广大群众传播民俗文化知识,引导他们重视和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来。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精读提纲
《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精读提纲一、概念定义:1.礼治:与法治相对,强调通过礼的教化作用来维护社会秩序。
2.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传统习俗、道德规范和乡约村规等礼制来维系社会秩序的状态。
二、礼治秩序的特点:1.人治:礼治秩序强调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而不是依赖法律等外部强制力。
2.重视传统:礼治秩序强调传统习俗和历史经验的权威性,认为传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3.教化为主:在礼治秩序中,人们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而不是依赖法律惩罚。
4.熟人社会: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更为显著,人们相互熟悉,彼此信任,通过口耳相传、示范模仿等方式传承礼制。
三、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1.传统习俗的维系:乡土社会中的居民通过遵循传统习俗来维护社会秩序,这些习俗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准则。
2.乡约村规的作用:在乡土社会中,乡约村规是维系礼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些规章制度通常是由村民自发制定,旨在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3.教化为先的理念:在乡土社会中,教育以道德教化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村民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通过教育,人们学会尊重传统、遵守礼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4.口耳相传与示范模仿:在乡土社会中,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示范模仿。
居民们通过互相交流和观察彼此的行为,来学习传统的礼治秩序,从而将其传承下去。
四、礼治秩序的意义与局限:1.意义:礼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社区内部的互信与合作。
同时,通过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传承,使得乡土社会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2.局限:礼治秩序过于依赖人的自觉和自我约束,容易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礼治秩序可能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乡土中国中教化的解释
乡土中国中教化的解释乡土社会,除了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外,还存在着一种不同的权力,即“教化权力”。
论证说,“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当然是经济利益“,不完全吧,有些人把控制另外一些人当成一种权力。
而“教化权力”不是一种横暴权力,“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而且也不是经济利益,所以“教化权力”明显不同于“横暴权力”。
也对也不对。
关键就是这个推理的前提,我们是否能够认同“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当然是经济利益“这句话。
“教化权力”只是表面上没有动用暴力,但是一旦谁敢不服从这种“教化权力”,在传统社会中意味着几乎没有生存空间,譬如田小娥。
追求爱情的田小娥当然不容于乡土社会,进不了祠堂,也不被族长以及当地乡土社会所承认。
学习上,有些博导对博士;工作上,有些领导对下属;婚姻里,有些男人对女人,都拥有绝对的权力,这都是从乡土中国延伸出来的习惯,恐怕也不是为了什么经济利益,更多是满足自己的强烈控制欲。
从现代心理学来分析,不能控制自己的人才想去控制别人,从社会学来说,这就是一种隐形的“教化权力”,尊师重教,尊重领导,男女有别。
你必须服从,反抗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隐忍的是大部分,那些内心的抑郁和痛苦,不是外人所能知,甚至跳楼者亦有之。
由“教化权力”塑造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个人认为也可以归为“横暴权力”的一种,因为必须服从。
差序格局塑造了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农业社会,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在精神物质不发达的社会,一个明确的差序格局有着明确的权力关系,以及对权力关系的规定即纪律,谁应该服从谁,谁对谁拥有权力。
应该说,这样的社会关系是稳定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但是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是没有人关心的。
每个人都被固定在某一个角色中,按照角色行事,按照年龄行事,即使是差序格局中的顶层人物,也有自己的痛苦。
去年网络有句话“男到中年,不如狗”,男到中年,其实就是差序格局中的顶层人物了,拥有对家庭的绝对权力,以及责任。
乡土中国教化权力的概念
乡土中国教化权力的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乡土教化也正是这种民族多样性的最佳体现。
乡土教化,即教化权力的衍生物,指在乡土上发挥教化作用的社会组织、地方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
从古至今,乡土教化具有深远意义,对当地人民生活有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上,乡土教化一般被认为是由传统社会、文化习俗以及组织性宗教信仰共同形成的权力系统。
它不仅具有文化和社会特性,而且还有政治方面的特点,受到传统社会规范和政治设置的影响,从而实现社会内部的秩序维持。
乡土教化也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观的实现者,它也是当地人民社会性生活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社会作用。
乡土教化在中国古代主要是由君主制、封建制度以及传统宗教信仰引导的,它不仅影响着社会中的思想、行为机制,而且也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中国的乡土教化有其特殊性,以传统宗教信仰体系为基础,将宗教结合地方文化,促进乡土的融合,并在仪式活动,社会婚姻礼仪,社会秩序,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代中国,乡土教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日益流失的传统文化习俗给乡土教化带来了挑战,但它仍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的有效手段。
从各地的乡土教化现象来看,当地文化的延续深入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结构,也使当地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体系中。
乡土教化是尊重地方文化,增强每个地区文化自觉性,吸纳各地特色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加强民族文化融合等重要作用。
总之,乡土教化为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撑,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乡土教化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缩影,它必须得到积极的保护和发展,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乡规民俗在现代基层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以南海区桂城街道大圩社区为例
南方论丛……2016年第5期…乡规民俗在现代基层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以南海区桂城街道大圩社区为例梁 茵 张喜平 陈楚明[摘 要] 乡规民俗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基层自古以来重要的治理资源,是国家法治的基础,具有稳定一方的关键作用,尤其在熟人社会中治理成本较低且效果良好。
本文通过社区文化的活化机制来探讨如何发挥乡规民俗的调节和教化作用。
[关键词] 乡规民俗 基层治理 功能[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GDB-10146(2016)05-0071-04一、乡规民俗的概念古代中国,乡规民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是中国特殊政治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
相较而言,中国地域辽阔,村落分布多有偏远,受制于古代原始交通,政令几乎下不到村镇一级,维护一方的稳定主要靠乡规民俗。
古代地方,代代延续,逐渐形成恰当而有效的稳定的地方治理方式。
乡绅多是科举制度的落第举子,而德老则几乎是古代“民选”的结果。
可以说,这是早期的村民自治的原型,大事小情都有人来管理,各方人群极少有争议。
秉持的原则,道德信义是第一位的,加之相互之间隶属街头巷尾的“熟人社会”形态,道德品行大都了解,很多的事情可以得到“皆大欢喜”的解决。
这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中国“老有所为,家风世俗德有所养”的传统道德内涵。
同时涉及农业生产的诸般事宜都有凭借,监督和管理,这也形成一种事实:越是偏远的地方群落族群之间越是融洽;食不果腹的时下,道德标准反而越为推崇。
乡规民俗源于“久居而明”,成长于“道德典范”,规范壮大于“法治社会”。
在今天,乡规民俗更是道德的最基本的表现。
乡规民俗是道德层面的治理体系补充,是体现“村民自治,道德规范”有力支撑。
村民恶法是因为法律总在“罪恶发生之后施以惩戒,警戒世人是目的”;而道德约束,民主监督却是“治病救人、防微杜渐”,一个是杀人而救人,一个是“劝人治病救人”。
法律是救人于危难,而道德却是救人于平常,功效远高于桎梏的法律。
从移风易俗角度看乡规民约社会治理功能
从移风易俗角度看乡规民约社会治理功能移风易俗是指改变陋习,使之风气变得纯朴、淳厚的一种社会举措。
乡规民约则是指乡村社会自发形成的一套规范和约束机制。
从移风易俗的角度看乡规民约的社会治理功能,可以发现乡规民约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移风易俗的意义、乡规民约的特点和社会治理功能这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移风易俗对于乡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乡村社会中,陋习和不良风气可能会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
而移风易俗就是针对这些陋习和不良风气进行改变,使之风气变得纯朴、淳厚。
这不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更是对社会稳定的一种保障。
移风易俗的实施需要一套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而乡规民约恰恰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乡规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乡规民约是由乡村社会自发形成的一套规范和约束机制,其内容包括社会习俗、规范行为、约定惩罚等。
乡规民约是基于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而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性质。
乡规民约是一种既定的社会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风气的良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乡规民约的执行和管理通常是由村社自行负责,村民参与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
乡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乡规民约可以促进移风易俗的实施。
乡规民约是一种乡村社会自发形成的一套规范和约束机制,其内容既包括社会习俗、规范行为,也包括约定惩罚等。
通过乡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可以让村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改变不良风气,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乡规民约可以弥补法律法规的不足。
在一些偏远乡村地区,法律法规的执行可能存在难度,而乡规民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提供一种民间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机制。
乡规民约可以增强村民自治意识和民主意识。
乡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通常由村民自行负责,这不仅可以增强村民自治意识,还可以促进村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村民的政治素养和自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说 明 和 论 证农 村社 会 所 体 现 出 来 的教 化 功 能决 定 了农 村 社 会 继 续 并 将 长 期 存 在 的 价 值 和 必要 性 。
[ 关键 词 】 村社 会 ; 农 乡俗 ; 化 教 农 村 社 会 具 有 保 存 传 统 文 化 的功 能 , 村 社 会 环 境 则 在 文 农 力 , 成 了 十 分 紧 密 的 集 体 , 而 组 织 互助 协 力 成 为 代 代 相 传 构 因
化 的 传播 过 程 中担 当 了重 要 的角 色 , 为文 化传 播 的 媒 介 。本 成
乡 里 习 俗 , 是 农 村 社 会 长 久 积 累 的 根 深 蒂 固 的 习 俗 . 是 无 这 它 形 的 . 经 内 化 为 农 村 居 民 的 行 为 规 范 和 道 德 标 准 , 着 一 种 已 起 对 社 区 居 民 行 为 和思 想 的 约 束 和 教 化 功 能 ; 次 , 文 的 乡俗 其 本 还 包 括 了 中 国 的传 统 节 日以 及 在 节 日中 人 们 所 遵 循 的各 种 风 俗 习 惯 , 国 的 传 统 节 日种 类 繁 多 , 有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和 教 中 具 育 意 义 。相 比城 市 社 会 逐 渐 形 式 化 的 传 统 节 日内容 , 村 社 会 农 对传 统 节 日则 更 加 重 视 . 氛 也 更 加 浓 厚 。 气
支 配 力 . 成 了 一 个 民族 或 一 个 国 家 的 社 会 惯 制 和 风 尚 . 一 形 为
个 政 权 的 法 律 、 政 提 供 了 许 多 有 用 的 素 材 或 合 理 的依 据 。这 行 便 是 社 会 民俗 中从 俗 到礼 再 到 法 的 必 然 过 程 。
乡里 社 会 。 称作 村 落 社 会 。 扩 大 为 村 镇 社 会 。它 是 用 地 也 或 缘 关 系把 若 干 不 同 家 庭 、亲 族 团 体 组 合 起 来 的 生 活 共 同 体 , 是
第 三 , 理 村 落 的 共 同 生 活 秩 序 : 落 社 会 要 靠 村 洛 内部 管 村
加 以 管 理 , 是 相 应 地 产 生 了村 寨 管 理 职 能 机 构 , 生 了村 长 、 于 产
村 头人 和他 们 的 权 力 。村 寨 各 方力 量 及 村 管 理 组 织 往 往 起 到一
新 农 村 建 设
农村 济 科 0 年 3 第0期( 第2 期) 经 与 技21 第2卷 5 总 9 2 3
李 晓静 ( 国农 业大 学 人发 学院 , 京 10 9 ) 中 北 0 13
【 摘 要 ] 村 社 区也 可 称 为 乡里 社 会 , 育 了 中 国的 传 统 文化 。在 农 村 社 会 环 境 中 , 比 法 治 的 约 束 和 制 裁 , 农 孕 相 乡
教化功能 。
以及 家 庭 和 家族 的 教 育 传 教 . 农 村 社 会 环 境 中得 到 了传 承 和 在 发 展 , 对 生 活 在 其 中 的人 起 着潜 移 默 化 的 教 化 功 能 。村 落 社 并
会 习俗 的传 播 与 交 流 , 大 了 社 会 习 俗 对 整 个 社 会 的 影 响 力 或 扩
的 惯 制 。这 种 惯 制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三 方 面 : 婚 丧 大 事 的 协 力 ① 互 助 ; 修 建 房 屋 的 协 力 互 助 ; 耕 种 收 割 的 换 工 互 助 . 是 千 ② ③ 也
百年来 的 协 力 习 俗 。
文所 讲 的 乡俗 首先包括的是农 村这种 乡里礼 会本身所具 有的
固定 在特 定 地 方 的 更 大 范 围 的社 会 单 位 . 可 以称 作 地缘 共 同 又
体 的 基 本 单 位 。村 落社 会 的 乡 里 习俗 以及 教 化功 能 表 现 在 以下
三个 方 面 :
第 一 。 格 维 护 村 境 的惯 制 : 是 一 个 村 落 的 成 员 从 土 地 严 这
2 中 国传统 节 日的文 化 内涵 及教化 意义
中 国 传 统 节 日文 化 是 在 几 千 年 中 华 文 明 的 历 史 传 承 过 程 中 逐 步 形 成 的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要 组 成 部 分 , 所 包 涵 的 是 其
丰 富 的 文 化 内涵 表 达 了对 美 好 理 想 、 慧 与 伦 理 道 德 的 追 求 与 智
1 乡里社 会的 习俗及 化意 义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以及 城 市 化进 程 的 快 速 发 展 , 统 农 村 社 会 传 各 种 乡里 习俗 ,经 过 时 间 的 考 验 以及 社 会 文 化 发展 的进 步 , 优 秀 因 素 被 过 滤 沉 淀 。 成 了现 在 普 遍 适 用 的 城 市 公 约 等 , 在 形 而 乡里 社 会 . 种 乡里 习俗 则是 以无 形 的 方 式 发 挥 着 它 的 约 束 和 这
观念 出 发 维 护 全 村 利 益 的一 种 惯 俗 , 是 由传 统 的 地 缘 关 系和 它
向 往 . 利 于弘 扬 民族 精 神 、 强 民族 凝 聚力 和促 进 社 会 和谐 。 有 增 相 比城 市 社 会 逐 渐 形 式 化 的 传 统 节 日内容 , 村社 会 对 中 国传 农 统 节 R的 传 承 要 彻 底 的 多 , 现 在 : 类 更 丰 富 , 表 种 内容 更 具 体 , 形 式 更 具 特 色 “ 统 节 日承 载着 丰厚 的历 史 文 化 内涵 , 民众 传 是 精 神 信 仰 、 美 情 趣 、 理 关 系 与 消 费 习 惯 的 集 中 展 示 与 传 承 审 伦
定发展村落社会的作用。 农 村 社 区里 的 成 员在 长期 共 同 的 生 活 、 动 和 人 际 交 往 中 劳
形 成 了特 定 的 价 值 观 、 生 观 、 德 信 念 , 体 现 在 习 俗 、 惯 、 人 道 并 习 信 仰 中 的 文 化传 统 . 些 特 定 的 观念 和 文 化 通 过 各 种 文 化 活 动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