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六章-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课件:心身疾病

(一)诊断原则和要点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
心 身
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疾 病 诊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 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断
原
3、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则
(1)病史采集
心
身
(2)体格检查
疾
病
诊
断
(3)心理行为检查
程
序
(4)综合分析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14 12 10 8 6
4
2
0
吸烟 饮食/缺乏锻炼 酗酒 感染 接触有毒物质 枪伤 性行为 车祸 吸毒
美国人九个死亡原因所占百比率(McVinnis和Foege,1993)
2003年部分城市前十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序号
死亡原因
1
恶性肿瘤
2
脑血管病
3
呼吸系病
4
心脏病
5
损伤及中毒
6
消化系病
7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 病
很易引起不耐烦 有时间紧迫感
固执己见 有旺盛的精力 有过度的敌意
B型性格
心境平静 随遇而安 不争强好胜 做事不慌不忙 不计较时间
C型性格
克制自己 压抑愤怒 情绪深藏不外露 不善表达 有不安全感
A型性格是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 险因素!
(三)生理因素
生理的心你知理道社,会为因生 疾什素病理么,患始同有者样的基在患是病指前某的些生心理身
(The diagn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四、常见的心身疾病※
(The typical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医学心理学第6章 心身疾病

引起。
(六)支气管哮喘
• 1、概念 •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
来发病有增加趋势,在我国支气管哮喘的 患病率为1%-4%,它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 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中性 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 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 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 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 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 间和清晨发作、加剧。
• 2、病因 • 遗传因素:双亲之一——子女28%; 双亲均
患——子女45%
• 饮食因素:高盐、低钙、低钾、高蛋白质 摄入、饮酒过多
• 环境因素:战争、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
• 心理因素:情绪因素、压力 • 人格因素:A型性格 • 其他因素:肥胖、服用避孕药等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 焦虑、紧张:病程长、病因复杂,期望过高,缺 乏相应知识担心发生严重并发症。、
四、临床常见心身疾病
• (一)原发性高血压 • 1、概念 •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
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综合征。 •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并可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
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 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身心疾病之一。
• ②争强好胜、暴躁:常常是雄心勃勃,目标 远大,措施强硬,行为刚毅、果敢勇猛,只 想到奋斗目标,不顾不良后果。有时甚至一 意孤行,独断专横。
• ③敌意:总是把周围的人看作自己的竞争 对手,把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比重看得大, 有很强的他人和环境控制欲。
• A型行为方式 • 做一件事总想一下子干完,不干完不踏实 • 总觉得时间紧张不够用,走路风风火火,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合评估
采用全面评估,包括心理测量和体格检查等, 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因,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 疾病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心理疗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 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变不适应 的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管理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规律的运 动、健康的睡眠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对心身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很重要。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学科,心身疾病是一类身体状况受心理因 素影响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疾病,包括身体症状受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 导致身体健康恶化等。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等,综合影响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平衡。
心身疾病防治的策略
1.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加强心身医学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干预策略。 3. 建立心身医学团队,促进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心身疾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基因与心身健康
探索基因、表观遗传和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
• 功能性疾病:如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 身体化障碍:体验到身体症状但无明确医学解释。 •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 疼痛性疾病:如慢性疼痛综合征、疼痛失调等。
心身医学模型的应用
心身医学模型将心理因素纳入临床实践,通过整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心身疾病 的治疗提供综合性的方法。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十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1.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分类: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3.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4发病机制1>心理动力学理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性2>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免疫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是心身发病的重要机制3>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已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审理反应身心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1、消除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②消除心理学病因③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常见疾病:A型行为模式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容易发货、激动、发怒。
此类型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a型人格)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癌症(c型人格)十一异常心理问题1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2功能(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正确、创造性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
3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区分和判断1>.常识性的区分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
心身疾病 ppt课件

家庭 支出
49
(3)环境因素_自然灾害
地震
洪水
飓风摧毁的房屋
50
战争--“海湾战争综合 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 PTSD)
51
恐怖事件--美国9’11事件
52
恐怖事件--俄 罗斯学校人质 劫持事件
53
( ) 环 境 因 素 空 气 污 染 3 _
泰姬陵
北京沙尘暴
54
空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三)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 病基础,又能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
62
(四)脆弱器官生理变 化
生理始基: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 机 体的生理特点。
甘油三酯高——冠心病 胃蛋白酶高——胃溃疡 尿酸高——痛风症状
63
(四)脆弱器官生理变 化
1、只有生理始基,没有心理社会刺 激,不会发病 2、有心理社会刺激,没有生理始基, 也不会发病 3、有心理社会刺激和生理始基,但缺 乏特征的心理特征,即对社会生活 有较强的“心理免疫”力,也不会发 病。
心身疾病
1
内容
一、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分类 三、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四、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五、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六、常见的心身疾病
2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概念
心身疾病是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 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 疾病的总称。
3
一、心身疾病概述
58
情绪
4、文化性应激源 (culture stressor)
文化性应激源主 要源于社会文化环 境的改变,如语言、 风俗、信仰、社会 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59
(二)认知评价
归纳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案例二:焦虑症与消化系统疾病
总结词
焦虑症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焦虑症状可能导致功能性胃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 统疾病。
详细描述
焦虑症患者常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胃痛、腹泻、便秘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焦虑情绪还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平衡,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黏膜屏 障功能障碍,进而引发消化系统疾病。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或遭受身体损伤,可能导致心身疾病的出现。
CHAPTER 03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 言语、情绪等表现,判 断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
心理测验法
利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患 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如焦虑、抑郁等。
访谈法
通过与患者进行深入的 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 、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关注心理健康
家庭和社会应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必 要的支持和关爱。
CHAPTER 04
心身疾病案例分析
案例一: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
总结词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抑郁症患者更易患心血管疾病,且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易出现抑郁症状。
详细描述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这些风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此外,抑郁症还可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 疫系统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杂性。
探索心身疾病的早期干预策略
针对心身疾病的早期阶段,开展预防性和干预性研究,制定有效的早期干预措施。 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及其防治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又称心里生理障碍,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中医对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心身疾病的主要由情志内伤所引起,七情太过或不及均会损及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而情志活动异常导致机体出现的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如“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2)西医对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现代医学认为:心身疾病在发病过程中既有生物学方面因素的作用,如:遗传;也有社会、文化方面因素的作用,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张生活事件等对心身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方面因素的作用,如:情绪反应特点、人格特征、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
各种病因通过生理这一中介机制起作用,主要包括神经生理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方面。
常见的心身疾病(一)原发性高血压病:导致血压升高难度因素很多,而人们的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改变是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持续精神紧张或焦虑因素,使血管阻力增加,便产生血压上升。
同时,交感神经的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的形成高血压。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起着明显作用。
胆固醇含量增高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条件。
但目前发现胆固醇增高主要原因是情绪因素,否定是饮食。
也是研究者指出,冠心病与人们性格有密切关系。
即A型性格者比B型性格者患病率为高。
(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瘘管实验指明,奇迹一条龙心理因素可改变胃液分泌,如愤怒、紧张、惊慌和憎恨等心理因素往往使胃酸增加,而抑郁、苦闷或焦虑等胃液减少。
火灾、洪水、空袭和地震等造成的心理影响,常可引起应激性胃溃疡。
在通常情况下丧偶、离婚、恐惧、失败等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心身疾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心身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出题率也是在攀升,但是很多的考生往往重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知识的复习,对医学心理学敬而远之,认为分值少还枯燥难记,就放弃了。
其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竞争力是很大的,要想取胜,细节是关键。
我们要关注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不能轻言放弃,特别是心身疾病,那么心身疾病有哪些内容,哪里又是考点呢?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以前有人将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②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但是一般都将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混合使用,因为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易理解,但实践中难以明确界定。
2.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3.常见心身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2)冠心病(3)糖尿病(4)支气管哮喘(5)消化性溃疡(6)肠道易激综合征(7)经前期综合征主要的考点是心身疾病的特点,容易出多选题,常见的心身疾病多选题,单选题都可以出现。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第六章心身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 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心身障碍(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心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著作中逐渐改用( DSM-IV)的分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一一第十版》(ICD-10)的分类,对经典的“心身疾病”名称已不再使用。
但日本心身医学会仍然有心身疾病的分类。
目前所指的心身障碍是从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由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两个方面来考虑。
这样,目前的心身障碍显然要比原来的心身疾病广泛得多。
因为它不仅是指疾病,而还指患者体验的心身不适。
但这要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本章讨论的心身疾病主要以狭义的概念进行,归纳起来,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②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③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⑤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单选题]1.关于心理应激的说法错误的是A.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应激的原因B.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江南博哥)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C.心理应激是包括输入(原因)、中介、反应、应对的动态过程D.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解除焦虑E.反应则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拉扎卢斯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中的有害刺激、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目前,学界普遍使用心理应激这一概念,并将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这一定义强调环境刺激是对人有威胁和挑战性的社会、心理或生物刺激物,反应则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现代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心理应激是包括输入(原因)、中介、反应、应对的动态过程。
掌握“心理应激”知识点。
[单选题]2.应激的心理反应不包括A.认知反应B.情绪反应C.行为反应D.生理反应E.自我防御反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应激的心理反应包括:认知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自我防御反应。
掌握“心理应激”知识点。
[单选题]3.研究表明,具有C型人格特征的人易患A.冠心病B.糖尿病C.恶性肿瘤D.哮喘E.偏头痛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型行为易发生恶性肿瘤的倾向已为临床观察和实验所支持,其特征为:①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②行为上过分与人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谦虚、谨慎、自信心差、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权势;③情绪上易愤怒但不向外发泄。
掌握“心身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4.不属于A型行为特征的是A.脾气急躁B.时间紧迫感C.争强好胜D.对人有敌意E.抑郁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A型行为的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
掌握“心身疾病”知识点。
[单选题]5.与肿瘤有密切关系的行为是A.A型B.B型C.C型D.D型E.E型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C型行为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心身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心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著作中逐渐改用(DSM-IV)的分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的分类,对经典的“心身疾病”名称已不再使用。
但日本心身医学会仍然有心身疾病的分类。
目前所指的心身障碍是从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由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两个方面来考虑。
这样,目前的心身障碍显然要比原来的心身疾病广泛得多。
因为它不仅是指疾病,而还指患者体验的心身不适。
但这要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本章讨论的心身疾病主要以狭义的概念进行,归纳起来,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②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③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⑤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心身疾病与躯体疾病都有躯体症状。
躯体症状均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所不同的是在病因上。
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的作用,而躯体疾病则没有这些特点。
心身疾病与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在病因上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前者表现为有明确的躯体损害症状,通常累及植物神经支配下的组织或器官,而后者则无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仅表现为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近五十年来,心身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统计,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病人中,有略高于1/3的病人是躯体疾病,不足1/3的病人是心理疾患,其余1/3的病人是心身疾病。
徐俊冕对上海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的1108例门诊初诊病人作了调查,结果其中有368例患心身疾病,占总数的33.2%。
另外在八十年代我国的几项以心身疾病为目标的患病率统计中,大致占总就诊人数的1/3左右。
见表6-1。
表6-1 国内心身疾病发病率调查作者病人心身疾病比例徐俊冕(1983)吴彩云等(1986年)李文哲(1982年)贺云香(1982年)各科门诊病人肺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门诊病人住院病人门诊病人(连续14天)内科住院病人(1年)老干部体检文艺工作者1,1082,6905535532,137484567368(33.2%)55.6%60.3%75.4%613(22.8%)150(27.1%)150(27.1%)439(20%)211(43.5%)286(50.4%)近年来,据心身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其患病率有以下特征:在性别方面,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以更年期最高,65岁以上老人和15岁以下儿童较低;在地区方面,城市高于农村,工业发达地区高于工业不发达地区;在工作性质方面,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等等。
另外,近年来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则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开展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心身疾病的分类亚利山大(Ai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并认为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
Qurbas则认为冲突是非特异性的,而人格类型则有重要发病意义。
现在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中均有作用。
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的分类方法不同,所包括的疾病种类很不一致。
到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地进行深入的讨论,表6-2是日本学者提出的分类,可供参考。
表6—2 日本心身疾病分类方法及各类主要疾病分类各类主要疾病名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妇产科骨骼肌系统外科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陈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早搏、雷诺氏病、β-受体高敏症、原发性循环动力过度症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心因性呼吸困难、喉头痉挛等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部分慢性胃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管痉挛、贲门或幽门痉挛、反胃症、反酸症、胆道功能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暖气(吞气症)、神经性呕吐、异食癖、心因性多食症、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气体潴留症、腹部饱胀感等肥胖症、糖尿病、神经性低血糖、心因性尿崩症、心因性烦渴、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等)、尿道综合症等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因性知觉障碍、心因性运动障碍、慢性疲劳症、面肌痉挛、寒冷症、神经症(包括器官神经症和神经衰弱、癔病、以及焦虑症、忧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等)痛经、原发性闭经、假孕、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紧张症、妇女不适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原发性外阴瘙痒症、孕妇焦虑症、产妇疼痛症、泌乳障碍、扎管后综合征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脊柱过敏症、书写痉挛、痉挛性斜颈、局限性肌痉挛儿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老年病科等外伤性神经症、频发手术症(Poly surgery)、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等哮喘、直立性调节障碍、复发性脐疝、心因性拒食、神经性腹痛、遗粪症、遗尿症、神经性尿频、心因性发热、夜惊症、口吃、睡眠障碍、心因性咳嗽等神经性皮炎、原发性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多汗症、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眩晕综合症、嗅觉异常、过敏性鼻炎、咽喉异感症、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晕动症、癔病性失音等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神经性大小变视症、眼部异物感、癔病性视力障碍、心因性溢泪、眼肌疲劳、眼睑下垂等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口腔黏膜溃疡、部分口腔炎、心因性牙痛、异味症、唾液分泌异常、口腔异物感、原发性颞凳关节痉挛、心因性三叉神经痛等老年冠心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老年心律失常、老年脑血管疾病(包括暂时性脑局部缺血发作、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脑出血、高凝状态、脑栓塞等)、老年性甲亢、老年糖尿病、部分老年癌症、老年性痛风、吸收不良综合症、老年尿失禁、老年性皮肤瘙痒、风湿性特发性肌痛、老年神经症、老年肥胖症等第二节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一、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
目前普遍认为,在发病过程中既有躯体的生物学方面因素的作用,如遗传素质;又有社会文化方面因素的作用,如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张生活事件等对心身疾病所起的激发作用,还有心理方面因素的作用,如情绪作用、人格特征、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心理状态。
以上三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
然而,目前对这些因素在致病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仅仅提出一些理论假说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以下就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作一讨论。
(一)社会文化因素人不仅是生物的有机体,而且是一个社会成员。
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和客观环境的事物发生关系,也和其他社会成员发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和情境对人都具有很大的信息量。
人类所不同于动物群体的重大区别之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必须按社会规范行事,受其制约和限制。
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经常从社会所获得的信息,并据此时刻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生物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于社会的要求。
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外部信息所作的适应性反应并不总是成功的,一种行之有效应性行为的失败,必然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并进而影响人的生理状况,严重而持久的影响还可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
心身疾病就是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随社会环境影响带来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
社会文化因素对心身疾病的重要作用,可以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中得到说明。
以冠心病为例,调查几个不同的国家发现,患病最高者为美国和芬兰,其次为南斯拉夫、希腊和日本,而最低为尼日利亚。
美国每年死于冠心病患者高达60万人,占死亡者总数的1/3以上;而在尼日利亚连续8000例尸体解剖中,仅发现6例心肌梗塞,占死亡总数的0.75%。
可见,这种不同社会环境对冠心病发病率有巨大影响。
当然,这里有种族差异饮食习惯、疾病情况、人口的年龄组成、体力劳动的多少等因素的作用。
但是,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不同社会中的心理社会刺激的差异。
然而,在同一社会文化环境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分工不同,其发病率也有所不同。
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调查结果表明,冠心病的发病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而从事紧张和繁重脑力劳动者,又比一般脑力劳动者高。
(二)心理因素1. 情绪作用现代科学已证明,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而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状态相联系,心理因素影响躯体内脏器官,一般是通过情绪活动的中间媒介作用而实现的。
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下,首先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
当持续的消极情绪作用后,则常常会使人的神经系统机能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各种心身疾病。
例如愤怒、焦虑、惊恐等消极情绪的持续作用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和脑溢血等。
又如长期处在严重的忧愁、悲伤和痛苦等情绪状态下,胃肠机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和癌症的发生。
另外,消极情绪还能影响呼吸系统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班秃等皮肤病有密切关系,对白癜风、慢性湿疹和牛皮癣等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2. 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的作用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对于人体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具有明显的影响。
同样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的人,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
另外,在重大的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下,对某人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