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PPT课件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ppt课件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ppt课件
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缺血性改变 T波倒置或高直
早期(超急性期,缺血-损伤)
数分钟-数小时
高大直立对称的T波 ST段斜型升高 无病理Q波
急性期(缺血-损伤-坏死)
数小时/数日------数周
T波倒置 ST段斜型/弓背向上升高 病理性Q波
近期(亚急性期 坏死)
数周------数月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P波规则地出现,发生周期性的QRS波群 脱漏
P-R间期固定 多为器质性或阻滞部位在希氏束的远端
或束支,预后较差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P及R-R间期都各自维持自身固有的规 律性
T波倒置,但变浅 ST段恢复至基线 病理性Q波
陈旧期(坏死)
T波不再变化,多直立。 ST段恢复至基线,不再变化 病理性Q波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I III avF ST抬高,Q波形成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肢体导联的导联轴—额面六轴系统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反映水平面的情况
在心肌缺血心电图判断时一定要结合临 床综合分析,强调动态改变。
正常ST-T
心肌缺血时T波的改变
T波可变高尖(心内膜下缺血) T波可变低平或倒置(心外膜缺血) 对称性T波倒置或高耸价值较大。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心肌损伤的心电图表现(ST段)
ST段向量是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故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 血), ST段向量从心内膜指向心外膜,出现 ST段抬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 ST段向量从心外膜 指向心内膜,出现ST段压低.

心肌梗死-经典PPT课件

心肌梗死-经典PPT课件
(六)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 协调所致。
-
8
三、体征
(一)心脏体征
心脏浊音界增大,心率增快,少数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 弱,第四心音(心房性)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心室性)奔马 律,起病第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为心包炎所致。心尖区可 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乳 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房室传导阻滞可为完全性。 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 肌梗死如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表明梗死范围广泛,情况严重。
(五)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
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nft,有烦躁不安,面色苍 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 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
21
三、再灌注心肌-起病3-6小时内
一、溶栓疗法 先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 血备用。国内常用
尿激酶-30分钟内静脉滴注100万一150万U;或冠状动脉内注人4万 U,继以每分钟0.6万一2.4万U的速度注人,血管再通后用量减半, 继续注入30-60分钟,总童50万U左右。
链激酶-皮试阴性后-150万U静脉滴注,在60分钟内滴完;冠状动 脉内给药先给2万U,继以每分钟Q.2万一0.4万U注入共30分钟,总 量25万一40万U。治疗前半小时用异丙嗦25mg肌肉注射,并与少 量的地塞米松(2.5 - 5nig)同时滴注可防止其引起寒战、发热的副作 用。
无Q波心肌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有时 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课件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课件

03
CATALOGUE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流程
初步判断
初步判断标准
根据心电图的典型表现,如ST段弓 背向上抬高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为 心肌梗死。
重要性
初步判断是整个诊断流程的第一步, 有助于指导后续的定位和病因诊断, 提高诊断效率。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标准
根据心电图的异常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确定 心肌梗死的部位。
在慢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
1 2 3
诊断慢性心肌缺血
心电图是诊断慢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通 过观察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有助 于及时确诊慢性心肌缺血。
评估心肌缺血程度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通过观察ST段 压低程度、T波倒置深度等表现,有助于评估心 肌缺血的严重程度。
指导治疗
心电图的变化可以指导慢性心肌缺血的治疗,如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 方案。
02
CATALOGUE
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分类
心肌梗死定义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中 断或急剧减少,导致相应心肌持 久而严重的缺血,引起心肌坏死 。
心肌梗死分类
根据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可分 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ST段抬高
T波倒置
重要性
定位诊断有助于了解梗死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 供依据。
病因诊断
病因诊断标准
通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心肌梗死的病因。
重要性
病因诊断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04
CATALOGUE
心肌梗死心电图鉴别诊断

急性心梗ppt课件

急性心梗ppt课件

(总分0-7分)
A:TIMI危险评分>4分
时, 以急性胸痛为主诉 的患者其非ST段抬高 ACS诊断可能性较大 B:大部分患者位于3~ 4分之间;且随着评分 值的增加,其复合心血 管事件发生率也逐渐增 高,临床危险性增加
TIMI计分法
鲁祖建,张志翔,郭宁.TIMI危险评分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8) 盛洁等.应用ROC曲线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胸痛患者中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2)
02 AMI流行病学(3) 05
急诊护士:
•要掌握AMI的典型与非典型症 •具有快速识别心律失常图形的能力 •加强预见性护理
小结
社会目标:
•加快EMS建设 •改进EMS与医院的连接和反应 •提高患者尽早呼救和就医意识
参考文献
• • • • [1] 严家娥,李群笑,李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与死亡率相关性观察及护理启事[J].护理研究,2013,20(6A): 37-39. [2] Rahimi K, Watzlawek S, Thiele H, et al. Incidence, time corse, and predictors of early malignan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fter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 invasive treatment[J].Eur Heart J,2006,27(14):1706~1711. [3] 肖艳,苏懿.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和节气规律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8):913-914. [4] 汪学付,宋瑰琦,邹恒娣,等.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3, 28(13):57-59. [5] 何明丰,陈景利,刘绍辉,等.430例不同证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节气的圆形分布统计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 救医学,2010,11(22):693-695. [6] 任晓红,孙英贤,李晓东,等.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 39(4):290-300. [7] 李博宇,华琦,李静,等.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 ,12(8):701-704. [8] 刘本德,韩继媛,徐丽. 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诱因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614-615. [9] 李昭,李志忠, 高玉龙,等.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40(3):225-230. [10]谢学勤,张秀英,赵冬王,等.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率及其变化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 926-928. [11]吴晓新,陈墩帆,闫春江,等. 813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3,20(6): 366-368. [12] 李广运.以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6A):127. [13] 何汉康,杨坚毅,陈剑,等.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11(8):926-928. [14]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 以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25 例早期诊断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 志,2014,12(6):691-623. [15] 袁永杰,贾家宝,罗祺.以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起病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 ,9(2):92-93. [16] 胡敏芝,苏若琼.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监测和护理[J].护理研究,2014,26(3):714-715. [17] 郭晓岚,卢少平,吴学勤,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9B):2931.

心肌梗塞护理查房PPT课件

心肌梗塞护理查房PPT课件

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 变
在冠状此动脉基粥样础硬 上发生血供 化 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1h , 心肌梗死
管腔严重狭窄
侧枝循环尚未建
诱因
1、休克、脱水、出血、外科 手术或严重的心律失常
2、工作过累、重体力劳动等 3、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 4、饱餐、大量饮酒、进食大
量脂肪物质。 5、寒冷刺激,特别是迎冷风
血红蛋白(g/l)
15-40
169.0
72
88
36.0
N端脑钠肽(pg/ml)
0-125
282.00
3392.00 3610.00
肌红蛋白(出现最早)肌钙蛋白(特异性指 D-二聚体(ug/ml)
降钙素原(ng/ml)
0-0.5
1.94
0-0.5
0.29
2.22
1.30
0.59
标)
并发症
治 疗
钙拮抗剂:异搏定、硝苯吡啶对预防或减少再灌注心律 失常保护心肌有一定作用。
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氯化钾1.5g,普通胰 岛素8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 次,7-14日为一疗程,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脂化过程,并 抑制脂肪分解,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葡萄糖和氯化 钾分别提供能量和恢复心肌细胞膜的极化状态有利于心肌 细胞存活。
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室颤、心肺复苏术
诊 断
后、心源性休克 2、贫血原因待查:上消化道出血待除外 3、胃间质细胞瘤
4、Ⅱ型糖尿病
1、Ⅱ型糖尿病5年,血糖最高19.7mmol/L,未予药物治
既 往 史
疗及监测 2、“胃间质瘤”1年,胃部恶性肿瘤,已发生肝脏转移,
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 3、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手术、外伤、输血史。

心肌梗死的课件PPT剖析

心肌梗死的课件PPT剖析

心肌梗死
一.诊断心肌梗死依据:
典型临床症状、心肌酶学、心电图改变
二.通常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
Q波心肌梗死 无Q波心肌梗死
三.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四.疑诊心肌梗死时要反复作全导联心电图,必 要时加作右胸导联和左侧后胸导联
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表现
一. 坏死性改变的病理性Q波 在原来QRS主波向上的导联呈QR或Qr型,原
T波改变 ST段
对称高 尖
斜型抬 高
倒置
斜型抬 高
倒置, 变浅
恢复基 线
恢复, 多直立
恢复基 线
病理Q波 —
+
+
+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和室壁
左前降支: 左室前壁 前室间隔 左回旋支: 左室侧壁 右冠状动脉: 右室壁 左室后壁(多数) 左室下壁(多数)
心肌梗死定位诊断
I II III avR avL avF V1 V2 V3 V4 V5 V6
下壁 — + + — — + — — — — — — 广泛前壁 — — — — — — ± + + + + + 前间壁 — — — — — — + + + — — —
前壁 — — — — — — — + + + ± 侧壁 + — — — + — — — — — + +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
ST段斜型升高持续达半年以上
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 初始向量显示心肌梗死特征
❖ 终末向量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特征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关于常见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课件

关于常见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课件
常用药物有ⅠA、ⅠC和Ⅲ类。 ►5. 射频消融:适用于顽固性者。
心房颤动
► 一、分类 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 、孤立性。 ► 二、临床表现 ► 1. 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 ► 2. 体征: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率不规则、脉膊短绌; ► 3. 房颤患者心室率变规则的可能情况:恢复窦性心律;
房速;房扑并有固定房室传导比例;交界性心动过速或 室速;如心室率极慢并规则,可能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 滞。
►② 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洋地黄、钙通 道拮抗剂、胺碘酮;
►③ AFFIRM试验结果提示,控制心室率可能比 转复窦性心律对患者更有益处。
►4. 预防血栓栓塞
►① 除<60岁的孤立性房颤外,其他都需 抗凝治疗;
►② 华法令:安全有效,使INR保持在 2.0~3.0;
►③ 阿斯匹林:不能耐受华法令的可给阿 斯匹林300mg/天。
►二、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较为少见,治疗同阵 发性室上速。
►三、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慢阻肺或心 衰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
房性早搏 室性早搏
心房扑动
► 一、病因 阵发性可见于正常人,持续性者见于多种心 肺疾病。
► 二、临床表现 ► 三、心电图特征 ► 1. 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其间等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 一、心电图特点 ►1. 提前发生的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 ►2. QRS形态与窦性时相同(无室内差异性传导
时); ►3.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临床意义 ►多半发生于病理状态,但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房性心动过速
一、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 1. 心电图特点:①心房率150~200bpm;
电位线消失,频率一般在250~300bpm; ► 2. 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是否衡定; ► 3. QRS波群与窦性相同。

心肌梗死课件 PPT

心肌梗死课件 PPT
AMI可发生在无心绞痛病史的患者
8
三、病理
心脏血液供应
9
三、病理
(一)冠状动脉病变: ❖ 冠状A有广泛的粥样硬化病变,常见的血管闭塞处
和相应的心肌梗死部位依次为:
10
三、病理
(一)冠状动脉病变: 1.左冠状A左前降支闭塞: ❖ 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隔和二
尖瓣前乳头肌梗死。
11
三、病理
3.胃肠道症状:可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下壁心梗时 多见,重者可发生呃逆。与迷走神经受刺激和组织灌注不 足有关。
26
五、临床表现
(二)症状: 4.心律失常:多见 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起病1-2W内, 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可 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
27
五、临床表现
24
五、临床表现
(二)症状: 1.疼痛(胸痛) 不典型者: (1)无疼痛,为少数患者,多见糖尿病 (2)疼痛部位:上腹部 (3)部分病人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牙周痛
25
五、临床表现
(二)症状: 2.全身症状:由于坏死组织吸收所致
(1)发热:发病后24-48h出现,T 38℃左右,持续约1周。 (2)心动过速、WBC↑、ESR↑等。
3
一、定义
❖ 临床特点(1)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 (2)WBC↑,血清心肌酶↑。 (3)心电图进行性改变 (4)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衰。
4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基本病因: 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少数为:冠状A栓塞、炎症、 先天畸形、痉挛、 冠状动脉阻塞
5
二、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发病机制:由于上述冠状动脉病变,造成管腔严重 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枝循环又未能充分建立。

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ppt课件
32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PPT课件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PPT课件
第46页/共65页
急性后下壁心肌梗死 acute post-inferior wall infarction

V1

V2
Ⅲ V3
aVF
V5
A.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第47页/共65页
急性后下壁心肌梗死
acute post-inferior wall infarction

V1

V2
Ⅲ V3
aVF
V5

V1

V2
Ⅲ V3
aVF V5
C. 心肌梗死发生后
3w
第52页/共65页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cute anterior wall
V1
i nⅠf a r c t i o n
V2


V3
V5
A.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1h
第53页/共65页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cute anterior wall
V1
infarction
1. 在R波向量本来就偏小的导联(V1、 V2、 V3),呈QS波;
2. 在原来呈负向波Q的导联,Q波增宽 (>0.04sec);
第25页/共65页
病理性 Q波形成条件
(一)梗死的直径:大于2..0~2.5cm(10-20%小于); (二)梗死的厚度>5~7mm; (三)梗死区还必须是在QRS起始40ms部位,否则可以产生R波丢失及/或S波加大或QRS波向上部分的切


第43页a/共V65页
心肌梗死的定位 localiza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后下壁梗死:Ⅱ、Ⅲ、aVF出现坏死型Q波, V1-V3出现反常R波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
•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仍反复发作多形性室速,可考虑使用 静脉β- 阻滞剂,急诊PCI, IABP
• 对室性早搏,二联律或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不使用抗心 律失常药
.
13
心梗早期原发性VT/VF发生率
作者 Madias Andresen Brezins Ruiz-Bailen Wyman
观察年限
29 (2 Yr)
2012ACCF/AHA/HRS心律失常的器 械治疗指南ICD部分
I类适应征
- 心梗后40天以上,NYHA I级,LVEF≤30%(A级证 据);
- 心梗后40天以上,NYHA II或III级,LVEF ≤ 35%(B级证据);
- 陈旧性心肌梗死伴非持续性室速,LVEF ≤40%, 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室颤或者持续性室速(C级证 据)
•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
.
11
VT
• 持续性的多形性室速处理同室颤 •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伴肺水肿、低血压(<90mmHg)或心
绞痛应电复律 •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血液动力学稳定,不伴肺水肿和低血
压,静注胺碘酮150mg(10分钟),间隔10~15分钟可重 复使用,以后0.5~1mg/分静脉滴注。如果药物治疗无效 ,电复律
.
19
心肌梗塞后抗心律失常药对生存率 的影响
相对死亡危险性
β阻滞剂有效地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死亡率和总死亡率。
美托洛尔,卡维地洛 .
20
胺碘酮(可达龙):↓心律失常死亡率,↑总死亡率
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
• 对未满足植入ICD条件的病人,β- 阻滞剂为一线 用药
.
23
他汀类药物对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
研究 病人数 方法
终点
结果
ASCOT-LLA MADIT-II AVID DEFINITE10350 654 Nhomakorabea62 458
阿托伐他 汀
他汀类
致命性VA ICD干预
降脂药
VA复发
他汀类 总死亡率+心脏骤停
无差异
P=0.054
他汀组减少
P=0.01
降脂药组减少60%
• 原发性VF者住院死亡率增加,但对以后是否发生猝死并 无预测价值
• 原发性VT/VF并不是植入ICD的指征
.
16
降低心梗后病人猝死危险
• 德国Munich和芬兰Oulu研究(1996-2000):2130 例 – 心梗后最佳治疗:血运重建(PCI/CABG),阿 司匹林, β –阻滞剂,ACE抑制剂,他汀 – 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低(2.4%) – 接受最佳治疗所有措施者:猝死发生率1.2% – 未接受全部最佳治疗措施者:猝死发生率3.6% (P<0.01)
.
30
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心功能分级 Ⅱ
年死亡率(%) 5-15
猝死(%) 50-80
III
20-50
30-50

30-70
.
28
ICD vs. 药物治疗
总死亡率(%)
Drug Therapy
No ICD Therapy
amiodarone simvastatin
Metoprolol
Imagesuccinate captopril
(5 Yr)
(2.4 Yr)
. (3 Yr)
(3 Yr) (3.5 Yr) (1 Yr)
(6 Yr)
• 定义:
– 原发性VT/VF:无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临床 表现,VT/VF为急性电事件
– 继发性VT/VF:为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并发 症,预后极差
.
10
VF
• 非同步电除颤
• 如果无效,或为无脉搏的VT,可静脉注射 胺碘酮-300mg或5mg/kg后,再次电击
• 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钾>4 mEq/L, 血镁>2.0 mEq/L
1986 - 1989 1989 - 1993 1990 - 1994 1995 - 2000 2000以后
VT/VF发生率(%) 8.3 9.0 3.6 4.1 2.8
.
14
.
15
在急性心梗早期(<48h)
• 原发性VF发生率近年来明显下降,与积极的早期干预治 疗有关:抗血小板、抗凝、溶栓、PCI
Case 1
• 王XX 56/M • 间断胸闷、心慌1天,加重4小时 • 10余年前MI+PCI
.
1
.
2
.
3
Case 2
• 融XX,65/M • 间断胸背痛14年,加重4小时40分,伴意识
丧失2次 • 既往:CABG+PCI
.
4
电风暴猛于虎!
.
5
心肌梗塞后患者室性早搏的意义
总和
生存率
存在心衰
P=0.003
他汀组减少78%
P=0.001
4S
4444 辛伐他汀
心脏骤停
无差异
.
24
醛固酮拮抗剂减少心脏性猝死
.
25
.
26
黔驴技穷?
.
27
ICD上位史
- 1969年Mirowski 狗实验成功。 - 1972年研究生产成功(与Medrad公司合作), - 1980年2月4日,第一例用于临床 (Johns Hopkins) 命 名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 1986年经静脉—皮下途径成功。 - 1988年第二代ICD,具有程控功能 。 - 1989年第三代ICD,分层次治疗(tiered therapy) - 1995年双腔ICD问世,带DDD或DDDR起搏
生存率
.
6
心律失常抑制(CAST)试验
• 氟卡尼、英卡尼和莫雷西嗪
• 心肌梗塞后病人
• 室性早搏减少,但增加死亡率 (死亡率治 疗组为5.1%,安慰剂对照组为2.3 %)
.
7
心梗后不同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治 疗选择
.
8
急性心梗早期(<48h) 的室性心律失常
.
9
急性心梗早期(<48h)的VT/VF: 原发和继发
- Mäkikallio TH et al:Am J Card.iol 2006;97:480-484
17
心肌梗死后 恢复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
18
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危险分层
• 心肌梗塞历史 • 心衰严重程度(LVEF) • 其它实验室指标
– 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波电交替、心内 电生理、NSVT
.
21
ACEI/ARB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
• 改善血液动力学,降低血压 •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纤维化 • 对抗血管紧张素介导的炎症反应
.
22
他汀类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
• 通过抗缺血作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 抗炎作用: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激活,减少炎
性因子释放、降低C反应蛋白 •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抗氧化作用 • 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