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五法
高中文言文翻译五种技巧

文言文翻译五种技法指导一、保留.法—⑴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专有名词;⑵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语(古今称谓一致的词语)。
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②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译:让(汉朝的)使者对单于说,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里打猎”,射得(一只)大雁……③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004’安徽真题)译:(合浦)郡不生产粮食,然而海里出产珠宝,和交阯郡相邻境,经常互相通商,买进粮食。
④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2010年,安徽真题)译:(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遣使者接他们到身边来。
二、替换.法⑴(不完全替换法)双音节化法—将文言句中单音节词译成一个与其有着共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⑵完全替换法:①诸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固定结构等特殊的文言现象;②因为古今称谓有变化而不一致的词语。
例如: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地变故。
②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2011’安徽真题)译: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习,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④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2003’安徽真题)译:国君厌恶听到他的过失,那么忠臣就会转化成为佞臣;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转化成为忠臣。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如下:
1、留(保留法):凡国名、朝代、年号、地名、人名(字、号等)、官职名、
物名、器皿、数量词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翻译。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句中的南阳刘子骥,地名人名,不译。
2、换(替换法):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等,翻译时应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3、删(删减法):翻译时可删减词语,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
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等。
简单说就是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
删去。
4、补(增补法):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里译文时“见”的前面应加上“桃花源中的人”,“乃”前也要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5、调(调位法):翻译时,有些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
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
祖楷,魏殷州刺史。
父谦,周荆州总管。
彭少孤,事母以孝闻。
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
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
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精选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以下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个字: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小材料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具体方法:留、增、换、调、删。
“留”:就是保留。
(1)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的时候可以保留。
如:“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每”可以保留(2)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这个句子中的“三峡”“里”的意思保留不变。
“增”,就是增补把省略的内容添上例:“淸荣峻茂”可以翻译成(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两岸连山可以翻译成两岸(相)连(的)(高)山“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虽乘奔御风”中的“虽”可以用“即使”替换,“不见曦月”中的“曦”可以用“太阳”来替换“调”就是调换位置、调换语序。
如“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生”要提到“多”的前面可以翻译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不以疾也”中的“也”文言虚词不用翻译。
小材料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具体方法:留、增、换、调、删。
“留”:就是保留。
(1)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的时候可以保留。
如:“每至晴初霜旦”中的“每”可以保留(2)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自三峡七百里中”这个句子中的“三峡”“里”的意思保留不变。
“增”,就是增补把省略的内容添上例:“淸荣峻茂”可以翻译成(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2)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两岸连山可以翻译成两岸(相)连(的)(高)山“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虽乘奔御风”中的“虽”可以用“即使”替换,“不见曦月”中的“曦”可以用“太阳”来替换“调”就是调换位置、调换语序。
如“绝巘多生怪柏”中的“生”要提到“多”的前面可以翻译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不以疾也”中的“也”文言虚词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法指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简奥,其义深微。
欲明古人之意,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得法度。
兹为五法,以助学者翻译文言文。
一曰直译法。
直译者,直译其字,不增不减,不删不益,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平实、意义明显之句。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直译法要求译者对文言文有较深的理解,对字词含义要准确把握,以免误解原意。
二曰意译法。
意译者,译其意,不拘泥于字面,力求传达原文之意。
此法适用于文辞华丽、意义含蓄之句。
如《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译为:“我是高阳氏的后裔,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意译法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译文既不失原文之韵味,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
三曰增译法。
增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较为晦涩、需要补充说明之句。
如《史记》中“夫秦之所以强,以其地大而富也。
”增译为:“秦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增译法要求译者注意原文的语境,增加的词语要与原文意思相符,不可随意增减。
四曰减译法。
减译者,删去原文中的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重复、冗余之句。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减译为:“青衿,我心悠悠。
”减译法要求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避免删减重要信息。
五曰换译法。
换译者,以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古词,使译文更加贴近现代语言习惯。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古词。
如《左传》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换译为:“小心翼翼,如同踩在薄冰上。
”换译法要求译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都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词语的古今异义,使译文既不失原意,又符合现代语言规范。
总之,翻译文言文非易事,需遵循以上五法,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方能译出忠实于原文、易于理解的佳作。
然翻译之道,无止境也,学者宜不断学习,以期在翻译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言文翻译的5种基本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
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2、补。
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
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
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
这方面例子很多。
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
主要有下列几种:(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
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
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一、增增,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
如:原文:“子路率师以伐颛臾。
”译文:“子路率领军队去攻打颛臾。
”在此句中,“以”字翻译时,需增译为“去”,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
二、删删,即在翻译过程中,删除原文中无实际意义的虚词,使句子更加简洁。
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在此句中,将“曰”、“乎”、“也”等虚词删除,使译文更加简洁。
三、换换,即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古汉语词汇替换为现代汉语词汇,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如: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我们从变化的角度去观察,那么天地间的变化是无法用一瞬间来衡量的。
”在此句中,“盖将”、“以”、“曾”等古汉语词汇,被替换为现代汉语词汇,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四、调调,即在翻译过程中,调整原文中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在此句中,将“温故而知新”调整为“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使句子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五、补补,即在翻译过程中,补充原文中省略的内容,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
如: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伴在孔子身边。
”在此句中,“侍坐”一词翻译时,需补充为“陪伴在孔子身边”,使句子意思更加完整。
总之,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即“增、删、换、调、补”,是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的重要方法。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准确、流畅的翻译效果。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展开全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是指“增、删、调、换、留”五种方法,下面分别向同学们介绍。
一、增“增”就是增加词语。
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必须要补上才行,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1.翻译下面的句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译文: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面有着)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会死去;(假如)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以上括号中的文字就是在翻译时加上的。
如果没有这些词语,译文就不够通顺。
例2.翻译下面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句中后两个分句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例3.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这句中的“以”和“为”之间省略了“之”,翻译时也应补上。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都必须补上,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同样可以省略的成分可以不补。
二、删“删”就是减少词语。
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表示各种语意关系的虚词。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有的只是表示某种语意关系,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4.翻译下列句子。
执其手而与之谋。
译文:抓着他的手跟他商量。
句中的“而”是一个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5.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句中的两个“之”字,都是助词,第一个是音节助词,第二个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都不必译出。
三、调“调”就是调整词语和句子的顺序。
文言文另外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就是倒装,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一定要把顺序调整过来。
例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五大技巧

关于文言文的翻译五大技巧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
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留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
《观巴黎油画记》[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
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屈原列传》[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雁荡山》[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文言文翻译五决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文辞简奥,义理深奥。
欲窥文言之妙,必先精通翻译之道。
翻译五决,即翻译文言文之五大原则,如下所述:一、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翻译文言文,首重忠实原文。
译者当以原文为基准,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切不可随意增删原文,以免失真。
盖文言文言简意赅,一字一句皆含深意。
译者若随意增删,则易使原文之意失真,甚至产生歧义。
故翻译文言文,当以忠实原文为第一要义。
二、注重文法,把握句式文言文文法严谨,句式多样。
翻译时,应注重文法,把握句式,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句式多为主谓宾结构,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一结构。
同时,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较为普遍,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适当补充省略的内容。
三、解释生僻,疏通难懂文言文中不乏生僻词汇和难懂语句。
翻译时,应解释生僻,疏通难懂,使读者易于理解。
生僻词汇可依据词典或古注解释,难懂语句则需结合上下文,揣摩其意。
翻译过程中,若遇生僻或难懂之处,不可避而不谈,而应尽力解释,使译文通俗易懂。
四、尊重古风,保持韵味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翻译时应尽量保持古风。
古风主要体现在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表达,但需注意用词雅致,句式工整,修辞手法得当。
如此,方能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古风韵味。
五、注重语境,灵活变通文言文语境丰富,翻译时需注重语境,灵活变通。
语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情感、人物关系等。
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揣摩作者意图,使译文既符合原文,又具有时代感。
同时,翻译过程中,若遇特殊情况,如典故、寓言等,可适当调整,以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总之,翻译文言文五决,旨在使译者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特点,提高翻译水平。
以下为具体应用示例: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之良师。
选取其优点而学习之,发现其不足而改正之。
”本例中,译者遵循了翻译五决,忠实原文,注重文法,解释生僻,尊重古风,并灵活变通,使译文既准确传达了原文之意,又具有古风韵味。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一以直译为基础,所谓直译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落实,有意思的要译出来,没意思的要搞清它的作用。
二抓准动词。
动词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眼睛,它前连主语,后接宾语,在文言文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有时候它对我们理解句式还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有先抓动词的意识,要分清动词的活用,尤其是使动,意动和为动。
三理清句式。
句式是句子的骨架,要把握好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注意补充主语和宾语,把话说清楚)和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
四体会虚词。
主要把握虚词的指代内容(分清人称和指示的区别)和虚词所体现出的句子的语气(推测,反问,希望和商量等)。
五验证句子的简明和连贯。
也就是说看基本成型的句子表意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简洁,上下句之间是否连贯。
最后誊写到试卷上。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最新)

本网整理了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希望同学们把握好五步法,勤加练习。
更多资讯敬请及时关注本网站。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五步”法文言文翻译题,赋分值高而得分率低。
考生翻译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等错误倾向,其实,翻译当中有一条主线,即什么词需要翻译以及如何翻译。
如果沿着这条主线思考,分“五步”进行精细到位的翻译,就能突破文言文翻译这个难关。
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
“通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左顾右盼”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例: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2高考新课标卷)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
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错误译文:萧燧说:“东西在不同的地区,不应该给(东西),但是(你们)怎么可以坐视不问,还用过去的治理方法呢?”【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考生没有“通句意”,就生拉硬扯地翻译,深层原因则是不懂“左顾右盼”之法。
根据上文的“严州”“婺州”“浙西常平司”等,可以判断出“东”指婺州,“西”指严州,根据上文(萧燧)先“出知严州”,再“移知婺州”,可知“旧治”即指原管辖地区(严州)。
通过此番“左顾右盼”,联系“岁旱”“移粟”等处,粗通句意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正确译文: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转换。
“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
文言文翻译五法

一、补出省略成分,保持完整意思文言文简洁精练,常常微言大义,但大量的省略为理解带来了困难。
如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等。
其中主语成分的省略最为普遍。
如:(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淮安考题)(2)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南京考题)(3)然后世未有能及(之)者。
(连云港考题)(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徐州考题)例(1)(2)都省略了主语,例(3)省略了宾语,译时要补出来。
例(4)的情况较为特殊,前后句之间省略了连接成分,译时要补出“如果不停止的话”,否则句意不通。
二、把握句式特点,译出原文语气古今汉语的句式从整体上看基本一致,但是文言文中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必须把握其特点,译出其语气。
如:(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扬州考题)(6)微斯人,吾谁与归?(常州考题)(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镇江考题)例(5)是文言判断句,陈述语气中流露着诚恳,要译出来。
例(6)要译出反问语气,并把倒装成分“谁与归”调整过来。
例(7)是含有介词“于”的句子,需要调整句序:(只求)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三、重视实词虚词,译好关键词语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实词译不准确,这个句子意思就无法表达出来。
而虚词是句子能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其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功能不能忽视。
其中,有的词语至关重要,把握不好,全句的理解就受到影响。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徐州考题)例(8)中的“则”(如果)是关键词,翻译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全句表达。
四、注意修辞手法,译好借代互文(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盐城考题)(1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盐城考题)以上两例,都使用了借代手法,“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丝”、“竹”代指音乐,不能望文生义,直接翻译。
此外,互文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法,译时要前后贯通。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己喜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驾驭了文言文学问的重要标记。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假如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殊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干脆译出来,让人觉得稀里糊涂,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当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很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常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假如原封不动地依据原句依次翻译出来,意思就模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出名称干脆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予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然而,于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因其晦涩难懂而却步。
为使古文之美得以传承,翻译古文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五种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供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将古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清晰,语义明确的情况。
例如:原文:《论语·为政》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调整词汇和语法结构,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的情况。
例如:原文:《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译文:蜩和学鸠嘲笑它说:“我猛地飞起,撞击榆树和檀树,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上罢了。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说明。
此法适用于古文词汇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情况。
例如:原文:《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乃大怒,曰:‘彼可取而代也!’”译文:项羽非常生气,说:“那个人可以取代他!”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使译文更加完整、连贯。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简洁,但语义不够完整的情况。
例如: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飘扬,所以追赶他们。
五、删减法删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的一些重复、冗余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删减,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繁复,但语义重复的情况。
例如:原文:《孟子·告子下》云:“是亦不可以已乎?”译文:这也不能停止吗?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引字叔休。
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
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
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文言文五部翻译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句奇而韵长。
然后世学者,多难于解读,故翻译之法,遂应运而生。
今吾试述文言文五部翻译法,以期为学者们提供一助。
一、直译法直译法者,即以现代汉语直译古文之意也。
此法要求译者须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不误解。
具体步骤如下:1. 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2. 注意词性、语法、句式等,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3. 遇到生僻字、词,应查阅字典,确保翻译准确。
二、意译法意译法者,即根据原文大意,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原文之意也。
此法适用于原文难以直译,或原文表达过于简略,难以理解的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深入理解原文,把握其主旨大意。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力求准确、流畅。
3. 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文学性。
三、增译法增译法者,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句式,使译文更加完整、易懂。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找出缺失的信息。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补充缺失的信息。
3. 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四、省译法省译法者,即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删减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找出可以省略的内容。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删减原文内容。
3. 注意保持原文的主旨和风格。
五、注译法注译法者,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等进行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找出需要注释的内容。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对生僻字、词、典故进行注释。
3. 注意保持注释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总之,文言文五部翻译法各有侧重,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准确、流畅、生动,使读者能够领略到文言文的韵味。
如此,方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其言简奥,其意深远。
然时代变迁,语言演变,今之人读古文,往往艰涩难懂。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一大难事。
然有法可循,则事半而功倍。
今试述文言文翻译之五法,以俾学者有所遵循。
一、直译法直译者,即依原文之意,逐字逐句翻译之也。
此法最为直接,可保持原文之原意。
然文言文之字词往往有双关、多义,直译时需仔细推敲,以免误解。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此法虽简单,但需细心,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二、意译法意译者,即不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而以现代汉语表达原文之意也。
此法适用于原文含义深远,难以直译之处。
意译时,需把握原文之主旨,运用现代汉语之表达方式,使读者易于理解。
如《庄子·逍遥游》中“逍遥游于无穷之境”,意译为“在无边际的境界中自由自在地游荡”,虽不拘泥于原文,但能传达其意。
三、增译法增译者,即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增加一些原文中未明确表达,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测出来的内容。
此法适用于原文省略较多,需要补充说明之处。
如《左传》中“楚师败绩”,直译为“楚军大败”,而增译为“楚军大败,全军覆没”,则更能体现原文之意。
四、省译法省译者,即在翻译时,删去原文中不必要的字词,使译文更加简洁。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意义,或者过于繁琐,不影响理解之处。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伯杀人,父仇也”,省译为“项伯杀人,为父报仇”,去掉了“父仇也”三个字,但意思并未改变。
五、融合法融合法者,即将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方法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此法适用于原文内容复杂,表达方式多样之处。
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直译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洲”,意译为“两只鸟儿在河中的小洲上叫声悠扬”,增译为“两只鸟儿在河中的小洲上欢快地叫声”,省译为“鸟儿在河中小洲上叫声”,融合直译、意译、增译、省译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五法
作者:山东省临朐龙泉中学马青青时间:2005-12-27 21:03:40 来源:会员转
发人气:1689
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
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
“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
“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
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补、删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保留专有名词
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
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
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
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
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
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
有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
三、增补省略成份
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补出省略的主语。
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
2、补出省略的谓语。
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
3、补出省略的宾语。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
4、补出省略的量词。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5、补出省略的介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
四、删除无义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
主要有以下情况:
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
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主要有以下情况:
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
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
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