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借鉴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疾病名称】

【标准名称】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别名】

急性坏死性脑炎、急性包涵体脑炎

【英文名】

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s

【概述】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占已知病毒性脑炎的20-68%。国外HSE发病率为(4-8)/10万,患病率为10/10万;国内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HSV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发病机制】

【病因】

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I型和Ⅱ型,近90%的人类HSE是由I型引起,6%一15%系由Ⅱ型所致。病毒先引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然后沿三叉神经各分支经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并在此潜伏。数年后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诱发病毒激活,故约70%HSE:起因于内源性病毒的活化,仅约25%的病例是由原发感染所致,病毒经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脑叶,或口腔感染后病毒经三叉神经人脑而引起脑炎。

儿童期发病的HSE多为病毒新近感染;绝大多数新生儿的HSE系HSV-Ⅱ引起,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与胎儿接触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HSV-Ⅱ还可通过性接触传播,HSV-Ⅱ原发感染常发生在青年人,HSV-Ⅱ也可引起成年人的无菌性脑膜炎。

【病理】

病理检查可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可见病变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灶边缘的部分神经细胞核内可见Cowdry A型包涵体,包涵体也见于皮质及白质的星型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核内。软脑膜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慢性期受累部位可出现脑组织萎缩和胶质细胞增生。

【诊断】

【病史要点】

1.起病方式多急性起病,少数表现为亚急性、慢性或复发性病例。

2. 易患人群任何年龄均可患病,50%以上病例发生于20岁以上的成人;四季均可发病。

3. 病程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重症患者可因广泛脑实质坏死和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而死亡。

【症状要点】

(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期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2)约l/4患者可有口唇疱疹史;发病后患者体温可高达38.4~40.Occ,并有头痛、轻微的意识和人格改变,有时以全身性或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为首发症状。

(3)精神症状表现突出,如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情感淡漠和表情呆滞,或有动作增多、行为奇特及冲动行为,智能障碍也较明显,部分病人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

【查体要点】

查体可见偏盲、偏瘫、失语、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多动(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脑膜刺激征等弥散性及局灶性脑损害表现。多数病人有意识障碍,表现意识模糊或谵妄,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嗜睡、昏睡、昏迷或去皮质状态。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l 血液检查外周血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可加快。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细胞数明显增多,以单个核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对诊断颇有意义。包括:①检测HSV抗原:用ELISA法,P/N≥2:l者为阳性,早期检测CSF中HSX,抗原阴性可作为排除本病的依据之一;②检测HSV特异性IgM、l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测定及ELISA法,病程中2次及2次以上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加,即具有确定诊断的价值;③检测CSF中HSV-DNA:用PCR可早期快速诊断,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正常,也可见一侧或双侧颞叶、海马及边缘系统局灶性低密度区;若低密度病灶中出现点状高密度影提示颞叶有出血性坏死,支持HSE的诊断。头颅MRI有助于发现脑实质内长T1长T2信号的病灶,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周围不规则线状强化,病变严重可见中线移位、脑室受压等占位效应

【其他检查】

脑电图常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渡,以单侧或双侧联、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颥区的尖渡与棘波。

【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本病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脑损害,临床表现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病变程度相对较轻,预后较好。由于病人多有胸腰部带状疱疹的病史,头颅CT无出血性坏死的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检出该病毒抗原、抗体和病毒核酸阳性,可资鉴别。

(2)肠道病毒性脑炎:该病毒也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夏秋季,可为流行性或散发性。临床表现发热、意识障碍、平衡失调、反复癫痫发作以及肢体瘫痪等。病程初期的胃肠道症状、脑脊液中的病毒分离或PcR检查阳性可帮助诊断。

(3)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本病临床少见,常见于免疫缺陷如AIDS或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临床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表现意识模糊、记忆力减退、情感障碍、头痛和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约25%病人的MRI可有弥漫性或局灶性白质异常。因患者有AIDS或免疫抑制

的病史,体液检查找到典型的巨细胞.PcR检查脑脊液该病毒阳性而易于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药物治疗】

1.抗病毒化学药物治疗

(1)阿昔洛韦(Acyclovir):为一种鸟嘌呤衍生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具有很强的抗HSV作用,可提高患者存活率并减少后遗症,应尽早使用。常用剂量为15-30mg/(kg.d),分3次静脉滴注,或500mg/次,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连用14-21天。若病情较重,可延长治疗时间或再治疗一个疗程。

(2)更昔洛韦(Gancilovlr):抗HSV的疗效是阿昔洛韦的25-100倍,具有更强更广谱的抗HSV作用和更低的毒性。对阿昔洛韦耐药并有DNA聚合酶改变的HSV突变株对刚昔洛韦亦敏感。用量是5-10mg/(kg.d),疗程10-14天,静脉滴注。主要副作用是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并与剂量相关,停药后可恢复。

2.免疫治疗包括:

(1)干扰素及其诱生剂:干扰素是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组高活性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而对宿主细胞损害极小;a干扰素治疗剂量为60 x10+ItI/日,连续肌肉注射30天;亦可用口干扰素全身用药与鞘内注射联合治疗;干扰素诱生剂.如聚肌甙聚胞啶酸和聚鸟甙聚胞啶酸、青枝霉素、麻疹活疫苗等可使人体产生足量的内源性干扰素;

(2)转移因子:可使正常淋巴细胞致敏而转化为免疫淋巴细胞,治疗剂量为皮下注射每次1支,每周1-2次;

(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糖皮质澈素治疗本病尚有争议,但对病情危重、头颅CT见出血性坏死灶、以及脑脊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者可酌情使用;地塞米松10—15mg加糖盐水500ral,每日一次,lO一14天;对临床病情较轻,头颅MRI见脑室周围白质有散在分布的点状脱髓鞘病灶,提示存在病毒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脑损害者,主张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疗效,甲基强的松龙800.1000rag加入500ml糖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5天;随后改用强的松口服,每日80rag清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

【其他治疗】

全身支持治疗: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的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小量输血,或给予静脉高营养或复方氨基酸,或给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并需加强护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对症治疗:包括对高热的病人进行物理降温,以及抗惊厥、镇静和脱水降颅压等,严重脑水肿的病人应早期大量及短程给予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恢复期可进行康复治疗。

【常见并发症】

癫痫、高颅压、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褥疮

【预后】

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入院时昏迷,特别是Glasgow评分小于6分的患者。就诊至开始阿昔洛韦治疗之间延误过长,特别是超过2天的患者。

三分之二的存活患者遗留神经精神后遗症,包括:记忆力缺陷(69%);性格或行为改变(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