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宋词故事:姜夔的合肥之恋

陈友冰

姜白石,名夔,字尧章,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一一五五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一二二一年)。享年六十七岁。因他曾居住过弁山(在今浙江吴兴)的白石洞下,所以又称“白石道人”。他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为人风流自任,布衣终身。他的词作,格调高妙,清空峭拔,对南宋以后的雅词影响甚着,清初的浙西词派更奉为圭臬。在姜夔的一生行迹中,与今天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曾结下不解之缘。

姜夔原籍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市),自幼随父亲宦游于湖北汉阳。父亲死后,他流寓湘、鄂之间。当时在湖北做官的名诗人萧德藻(千岩)赏识姜夔的才华,就把侄女嫁给他,并且带他到湖州居住(今浙江吴兴);因此他经常往来江淮之间杭州、苏州、金陵、合肥等地。又经萧德藻的介绍,他结交了当时的名诗人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三十岁之前,他寓居合肥赤兰桥边西风门巷时,结识了赤兰桥边两位琵琶艺妓,遂结良缘而且一往情深。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写了近二十首怀念这两位情人或咏歌合肥风物的词章,占他的全部词作约四分之一;而他对发妻萧氏,却无一

语提及,可见他情有独钟。

合肥,顾名思义就是肥水汇合之地。肥水,又作“淝水”,所以在欧阳修编的《新五代史》上,合肥又作“合淝”。合肥在秦汉之际(公元前二〇六年)建县,属九江郡。合肥地处巢湖、瓦埠湖之间,向南可经巢湖入长江,与长江沿岸各城镇交通;向北与瓦埠湖相隔仅百里,可朝发而夕至。经瓦埠湖可入淮河,又与沿淮河的城镇相通。由于合肥处在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衔接处,自然成为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合肥受南北朝,皮革、鲍、木,输会也。”正因为它是商货集散中心,所以在西汉初年就以一个县城跃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由县升为郡治,称合州。隋代又改合州为庐州。以后,从唐代直到清代,行政上皆无很大的变化。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又成为安徽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合肥的城区,历代也有变迁:汉代的合肥,在今市区的西北角,大蜀山下的董铺水库附近。三国时,魏、吴争夺合肥,反复鏖战多年。东吴几次围合肥,皆仗水军从所控制的巢湖沿南淝河达城边。为改变城在水边被动挨打的局面,魏将满宠将合肥城址迁往城西三十里的鸡鸣山下,使吴军无法发挥水军的优势。西晋统一后,又迁回合肥旧址。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六二七——六四九),大将军尉迟敬德(五八五——六五八)鉴于旧城地势低洼,又在城东的淝河南岸高地

筑新城,城为土筑。到唐德宗贞元年间(七八五——八〇四),庐州刺史路应求改土城为砖城,又因“合肥分野入斗度多”,改称金斗城,南淝河称金斗河。到南宋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为防御金兵进犯,淮西帅郭振将唐代合肥城的护城河变成横贯城东西的一条内河。到明武宗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因河北刘七起义军南下淮泗,有进攻庐州之势,“议者以金斗河东西贯城,虑水关难守。乃闭水关,筑堤以障之”。从此,金斗河改道城北,成今日模样。城内故道干涸成为一条横贯东西的街道,这就是今日市内最繁华的一条主街“长江路”的前身。而今日市内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一座桥,古代叫做“赤阑桥”。两宋时代,赤阑桥位于穿城而过的金斗河上。河的两岸,店铺林立,是个繁华的商业区。岸上楼馆,水下亭阁,日日笙歌,夜夜管弦。当时桥边多杨柳,别浦萦回之际,多少游子折柳相送;晓风残月之时,多少佳人桥边相思。至今留下众多的文坛佳话,美诗妙词。姜白石当年就是住在赤阑桥西的小巷内,亦是杨柳夹道。他在给朋友的诗中就曾说:“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送范仲纳往合肥》)。

上:今日下:合肥赤阑桥边姜夔旧居“西风门巷”旧址,上面隽有姜夔诗《送范仲讷往合肥》

他还专门用“淡黄柳”为词牌,自制了一首咏合肥的词。在词前的小序中,提到自己在合肥居住的,并强调柳树特多,这也是他将自制曲的词牌称为《淡黄柳》的原因:“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片,以纾客怀”。词中提到的“小桥宅”,在与赤阑桥相对的水西门内九曲水上旁。水上有座桥叫回龙桥。相传曹操与孙权争夺合肥,于此回马,故得其名。此桥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桥公(玄)曾在桥畔住过。桥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皆一代国色。孙策攻合肥得二乔,自纳大乔,孙策好友安徽舒城人周瑜纳小乔。姜白石在咏合肥诸词中常提到二乔。如《淡黄柳》:“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乔宅”。《解连环》:“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大概因为姜夔在合肥与一对姐妹歌妓相爱,赤阑桥与回龙桥又相距不远,所以常以二乔喻他所爱的姐妹歌妓。姜白石来往江淮间次数虽多,但留住时间较长者有两次:一次是宋孝宗淳熙十年(一一八五),白石三十岁之前,住在赤阑桥西小巷内,第二次是宋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秋,三十五岁时。逗留的原因与他在合肥的恋情大有关系。青年时代的姜白石曾从湖北寄居处沿江东下,在江淮间游历。他《白石道人歌曲集》中所载的编年最早的一首词是《扬州慢》,即是丙申至日(公元一一七六年冬至)路过扬州时作,此时白石二十二岁。如前所述,合肥位于巢湖

之滨,下连东吴,上接荆楚。宋时属扬州西路,距扬州不过两百多里。况且合肥为一大郡,人文荟萃,也是江淮一带游历者必到之处。姜白石在合肥歌楼云集的赤阑桥边,结识了两个身为歌妓的姐妹燕燕和莺莺。燕燕居长,善谈琵琶,莺莺为幼,善弹筝弦。白石把他俩戏称为“二乔”。在一首惜别词《解连环》中写道:“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相思。为大乔能重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为与燕燕莺莺朝夕相处,白石就赁屋居住在赤阑桥西的小巷内。他写了一首《淡黄柳》词,描绘他居处周围的情形: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不少学者因失于实地考察,根据词序,皆以为赤兰桥在今合肥城南,实际上却在城中部偏东,即今日桐城路穿越包河上的一座桥。如前所述,宋城是截唐城一半,向北延至南淝河,这样原在城中部金斗城上的赤兰桥就变成城南了。明清以后城区扩大,赤兰桥一带又变成偏东的市中心地区。至于词中抒写的早春季节乍暖还寒,寒食客愁皆词客抒情惯伎。唯携酒小乔之宅,燕燕飞来,问春何在,似是以物喻人,暗指与燕燕莺莺的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