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明末苏州人民反抗阉党迫害的正义行为和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人,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有《七录斋》行世。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人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明末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福州推官、文选员外郎等职。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担,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之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深受人民爱戴。
三、基础知识
1、正音:
张溥(pǔ) 蓼(liǎo)洲魏阉(yān) 废祠(cí) 旌(jīng)其所为十有(yîu)一月丁卯(mǎo) 缇骑(tíjì) 堪(kān) 诛(zhū) 缙绅(jìn shēn) 欤(yú) 蹈(dǎo)死曷(hã)故矫(jiǎo)诏(zhào) 猝(cù)发投缳(huán) 高爵(juã)显位佯(yáng)狂赠(zâng)谥(shì)美显户牖(yǒu) 扼(â)腕(wàn) 社稷(jì)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古义:头颅。今义:多指一个团体的领导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亲信,名词;
今义:指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共的)
(4)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名词;今义:色彩
(5)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常,两词连用,不同寻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极。
3、指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说明。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用介词“于”表被动)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宾结构后置作状语)
激昂大义(被动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去今之墓而葬焉(墓,修墓,名词作动词)(2)其疾病而死(患病,名作动。)(3)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名作动。)(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用棺材收敛,名词作动词)
(5)今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老死,形容词作动词)
(6)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身,使……折服。使动用法)
(7)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即近处和远处,形容词作名词)(8)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那样,当做奴仆。)
(9)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明,表明;形作动。大,重大意义,形容词作名词)5、解释下列多义词
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支付)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发难)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慨叹)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当: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处在某个地方或时候。)
请于当道(主持,掌管)
然五人之当刑也(面临,面对)
道: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称道)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路)
徒: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空,徒然)
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德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上路,行程)
其辱人贱行(行为)
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的;代五人)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结构助词,的)
为之声义(代周顺昌)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到)
以: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目的连词,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凭借……的身份)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相当于而,表修饰)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因为)
而:其疾病而死(表因果、承接关系)缇骑按剑而前(表修饰关系)
抶而仆之(表承接关系)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表转折关系)
6、翻译下列句子(答案见教参102)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整体感知
本文在写作上突破了一般碑记文的模式,试说明其构思特点。
(思路提示:可从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不落俗套方面着想。)
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卒、经历、功绩及其子女的大概情况,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本文如果也这样写,就会落入俗套。作者以“激于义而死”作为引领全文的纲,先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随后追述苏州市民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再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昭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主旨。
五、思考探究
1、试分析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第2段把“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激于义而死焉”的五人做对比,突出“独五人之皦皦”的伟大;第5段把“大阉之乱”时“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之少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6段把“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的意义的重大;又把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这样反复对比,使五人的形象更加突出,也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2、试分析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