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山中杂诗》教案及原文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针对《山中杂记》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山中杂记》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所作的一篇散文,以作者在山中游览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了山中的景色、风物、山民生活等,体现了文学家深厚的山水情怀和浓郁的文化积淀。
该篇散文对于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了解《山中杂记》作者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2.能够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山中景色、人物、文化背景等。
3.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和事物的特点。
4.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构思等。
教学过程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征读《山中杂记》这篇文学作品,并完成一些基本的预读工作,例如:1.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等。
2.了解文中所涉及的生物、文化等知识背景。
3.熟悉文学语言,了解一些生疏的词语、词组的含义。
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出“山”的主题,并与学生讨论山的课题。
再向学生展示本篇散文的题目、作者、文学类型等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
阅读整体阅读后,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构思。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山”的多样性,或者通过对作者的情感过渡的分析来展示课文的观点和主题等。
学习在此基础上,主要学习一下几个方面:文化背景;风物景观;人物形象。
1.文化背景:通过探索杂书的知识来了解唐代杂书的背景,进一步探究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物品的文化含义。
2.风物景观:通过阅读原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描绘的秀丽山水和各种生物,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3.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主题等。
###思考在学习之后,进行适当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并推断一些文章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散文?它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2.散文中的山中景色,是否代表了唐代人民的精神风貌?3.文中所描写的杂书、生物、物质等是否有必要理解?为什么?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1.带领学生认识《山中杂记》这篇文学作品,并掌握文本的基本信息和核心观点。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山中杂记》篇1教材简析:《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到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文章思路清晰,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平等、关爱、尊重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3、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了解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
4、联系自己观察小动物、养小动物的经历,体会作者与动物在一起的乐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描写动物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博爱和从动物身上寻找到的乐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病中仍然能积极的发现周围事物的乐趣的乐观心态,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平等、关爱、尊重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么,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它给你怎样的感受?给你带来了那些乐趣?2、在生活中,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冰心的《山中杂记》,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3、板书课题:山中杂记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1、作者简介: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
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
《寄小读者》是她最高水平的体现。
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2、写作背景: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她留美期间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
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仿佛回到了童年,尽情地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赐予她的发现和感悟。
《山中杂诗》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山中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正确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游览大山吗?今天我们跟随诗人吴均一起感受山中的风光,学习课文《山中杂诗》。
出示课题:山中杂诗二、新课学习(一)简介作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的景象?2.生字认知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课件出示识字游戏,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窥(kuī) 檐(yán)均(jūn)一字开花:窥(窥探)(窥视)(窥测)檐(屋檐)(房檐)(檐子)(三)精读感悟1.注意课文朗读,掌握诗句的节奏。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解释词语。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烟:此指云雾。
窥(kuī):从缝隙中看。
檐(yán):房檐。
3.理解诗的意思。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5.“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中“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6.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山中杂诗》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外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词语的锤炼。
2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重点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美景,猜句子
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2、集体朗读。
3、赏析课文,研习诗歌内容。
七年级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山中杂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中杂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解释。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归隐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美丽的山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学生:当你们身处山中时,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山中杂诗》,介绍作者吴均。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山际”“窥”“檐”等。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4、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
(2)分析“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这两句诗的妙处,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3)探讨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背诵诗歌(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诗歌。
(2)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或读过的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并进行分享。
(2)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山中杂诗》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身边自然景色的短文。
山中杂诗1、2、3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评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 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 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 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 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补救强化练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评析】 青年李白胸怀大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这是一首写他自己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一首诗。
迁移应用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诗 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提示出了物 候学上的两个重要的自然规律,这就是(用 自己的话说): 随着季节变化,植物要发生生理 变化。 生命的力量是非常旺盛 的 。(意思大致对就可以)
迁移应用练
•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 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 闲适自得 • 拥有独到的观察视角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你能从吴均的《山 中杂诗》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云从窗里出
• 《山中杂诗》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 出来的是: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自学检测练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押韵】韵脚 秋、流、州 自学检测练
翻译
• 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 影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江水一道奔流。 • 那天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幽 黑的峡谷隔开了你我,怀着无限的思念, 我独自赶赴渝州。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
读出情感
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赏析词语
提出朗读要求,指导朗读,
提示学生阅读课前导读
方法点拨找准景物,生动的修饰语,恰当的修辞,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与“望”比较,分析妙处
二、《峨眉山月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4推敲词句。
齐读读准字音
逐句读读准节奏
自由读整体感知,读出情感
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
赏析词语
强调默写容易错的字。
提示学生结合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选取前两句,方法巩固。
从词性入手,分析妙处。
三、《滁州西涧》
自学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
展示
明确答案
读准字音逐句读读准节奏自由读整体感知读出情感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赏析词语提出朗读要求指导朗读提示学生阅读课前导读方法点拨找准景物生动的修饰语恰当的修辞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课题
古诗词诵读赏析
课型
古代诗歌阅读新授
教学
目标
1能读准字音,节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内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赏析词的妙处。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山中杂诗》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4推敲词句
齐读读准字音
逐句读读准节奏
《山中杂诗》教案
教学内容:《山中杂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课题“山”是古代文人雅士歌咏不尽的永恒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两首写山的诗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山中杂诗》和《山中》(王维)。
二、初读诗文,了解作者和朝代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山中》唐·王维王维,唐朝诗人,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浩然合称“王孟”。
三、再读诗文,理解重点字词及诗义。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你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学生互相解决提出的疑问,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3、连词成句,简单的说说诗文的意思。
4、教师总结四、背诵古诗。
同学们刚才已经读懂了古诗,现在我们一起来熟读吧!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读(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直至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山”的古诗,是哪三首?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品味他笔下诗文的内涵1、《山中杂诗》这首诗是作者隐居在山中所做,当时作者远离尘嚣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闲暇,所以山中的生活显得很有乐趣。
让人觉得人和自然已经融为一体,分不出是人间还是仙境,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3、《山中》唐·王维这首诗是诗人在山行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诗中的色彩斑澜、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我们又应该怎么读呢?三、课后拓展课后再收集描写“山”的古诗,体会一下。
山中杂诗
课题:古诗四首课标与教材:课标对初一学生在诗歌教学方面的要求是: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积累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2.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
学习难点:体会修辞的运用,了解诗、词的体裁特点。
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和默写诗歌。
2、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去品味诗词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旨。
学情分析:新初一的学生在经过了前面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磨合之后,学习互助小组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可以基本做到互相交流和帮助,诗歌四首在前期预习的情况下,已经有近半数的学生能在教读之前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上课时应关注后进的学生在朗读和背诵理解方面的进展!创新支点与设计:一、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如果班上有读得较好的,到最后也可以试作表情诵读。
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欣赏的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已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
因为在本阶段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而不涉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也不要求学生认识诗的艺术风格。
山中杂诗其一教案
山中杂诗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文诗《山中杂诗其一》,学生能够了解唐代山水诗的特点以及此诗描写的自然景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山水之美,感悟自然之神奇,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理解古文诗《山中杂诗其一》。
2. 难点: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透彻理解此诗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5分钟)1. 让学生观看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
第二步:讲解背景 (10分钟)1. 介绍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和特点:着重描绘自然景物,常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山水之美。
2. 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山中杂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步:分析诗歌 (15分钟)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句解读《山中杂诗其一》。
2.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四步:学生诵读 (10分钟)1. 让学生逐句朗读《山中杂诗其一》,并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入体会此诗的意境。
第五步:诗歌赏析 (20分钟)1. 学生依次表达自己对《山中杂诗其一》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第六步:拓展延伸 (15分钟)1. 让学生观赏其他唐代山水诗的作品,了解不同诗人对自然的描绘方式。
2. 引导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山水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七步:课堂总结 (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回答问题。
2. 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山中杂诗其一》深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
四、教学反思通过设计专题诗歌教案,让学生在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图片、诗歌赏析和合作讨论等,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
七年级下册《山中杂诗》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一、【导入】作者介绍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山中杂诗》原文及译文
《山中杂诗》原文及译文《山中杂诗》原文及译文《山中杂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
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杂诗》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中杂诗》原文:吴均〔南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中杂诗》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从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在窗户间穿进穿出。
《山中杂诗》赏析: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
”“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
“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
”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
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
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
”“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
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
”“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
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下册级课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集体备课个案补充一、导入复习:略(一)山中杂诗一.作者简介吴均 :南朝梁文学家,独创“吴均体”,(描绘山水风光,文体清拔有古气)二.内容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能看到落日的余辉——这是头两句所描写的画面。
“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在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茅檐下;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
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这句诗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生动而不喧杂,安逸而不沉寂。
三.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闲居山林的隐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山居闲适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二)竹里馆一.作者简介:王维:唐代山水诗人,字“摩诘”,其诗被苏轼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内容赏析: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就意境而言,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
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三.思想感情:通过写诗人退居辋川的生活情景,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也流露出诗人孤独的心境。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一内容赏析:首联: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颔联:“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山中杂诗教案
山中杂诗教案教案标题:山中杂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中杂诗,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山中杂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一个具有山林氛围的教室环境,如播放自然声音,摆放一些山中的植物和石头等。
2. 向学生介绍山中杂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它是一种描写山中景色和感受的短诗形式。
阅读理解:1. 选择一首经典的山中杂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感受。
3. 与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他们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创作实践:1. 给学生提供一些山中杂诗的例子,让他们阅读并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或附近的山川景色。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写下一首山中杂诗。
4.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相互评价和提供建议。
评价与反思:1. 收集学生的山中杂诗作品,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2.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估,包括表达的准确性、诗歌的韵律和意境等方面。
3. 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关于山中杂诗的知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风景名胜区,让他们亲身体验山中的美景,并以此为灵感创作诗歌。
3. 组织一场山中杂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教案评价:该教案通过引入活动、阅读理解、创作实践、评价与反思以及拓展活动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对山中杂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欣赏自然美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该教案设计合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山中杂诗 教案
山中杂诗教案教案标题:山中杂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山中杂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山中杂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创作山中杂诗。
教学内容:1. 山中杂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欣赏。
3. 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山中杂诗的了解。
2. 引入山中杂诗的定义和背景。
二、讲解山中杂诗的特点(10分钟)1. 介绍山中杂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解释山中杂诗的特点,如自然描写、情感表达等。
三、欣赏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15分钟)1. 选取几首经典的山中杂诗,进行朗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讲解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15分钟)1. 分析山中杂诗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
五、学生实践与展示(1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指导,进行山中杂诗的创作。
2. 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评价。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教学资源:1. 山中杂诗的经典作品选集。
2. 展示山中杂诗的图片或视频。
3. 学生的创作作品展示。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创作作品质量和创新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山中杂诗,并进行互相分享和交流。
2. 组织山中杂诗朗诵比赛或展览,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教案撰写者:XXX(教案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山中杂诗》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
2.读读背背,积累古诗。
3.受到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受到情感熏
一、【导入】作者介绍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
首未选。
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
《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
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
《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
吴均的
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
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二、整体感知:
《山中杂诗》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
了诗人()的表情。
全诗不外短短四句,一句一(),然句句不离山中
的主题。
三、欣赏导知:
1、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风格。
每句之前,假如用“你
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人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绝妙的丹青,
就会响起一曲漂亮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彼苍。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分歧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构成一种特别的情况,给
人以新颖的觉得。
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2、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糊口:山岳环抱,竹木繁茂,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
人世的尘滓,随意而逼真地表达了诗人舒服闲适的表情。
全诗不外
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夕照西沉,只
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翠,
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交往往,白云
穿窗而过,都阐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大,并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群鸟不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表现了山居的喧嚣超脱,远离尘嚣。
3、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
一切的翰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普通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构造
分歧,开了一种新的格局。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不时有
人在此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阐明在景的背后清楚
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不雅的描画。
至于三
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大白地显露出人的存在。
并且在
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澹泊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川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察看角度的选择适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夕照”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如许,就分歧与平
常的写山岚、夕照、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客观颜色,
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统一物象,却大家有大家的
角度。
而一个胜利的作品,老是能取新奇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
特征与情味,吴均的作品也恰是如斯。
四、练习:判断正误
1、全诗四句,一句一景,都不离山中主题。
()
2、全诗一句一景,没有人的痕迹。
()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景,抓住了特征。
()
4、传达出诗人悠然宁静的心情。
()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
描写诗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密,鸟在人家屋顶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从窗
里飘了出来。
全诗体现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
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
起一曲优美的乐章。
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放眼四望,触处
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
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
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
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
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
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
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
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
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
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
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
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
角度。
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
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