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形态变得复杂起来了。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有学校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三级课程体系。但是长期以来,为了确保我国基础教育的共同质量,同时也便于管理与评价,我国采用了“从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的课程政策模式,这使我国的课程多年来一直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原来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的国家课程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点。因此形势的发展给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我市的高中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存在着教师置自身的学习经历、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于不顾的“教教材”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着解读文本不到位、教材资源利用不充分甚至边缘化的倾向;一方面教学设施与新课程要求不配套,“硬件”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等支持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我省普通高中全面启动新课程后,在学生学习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已成为目前推进高中课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开发,作为我国新一轮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实际、效益低下的基础教育而言,是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一个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的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普通高中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能否取得成功,不仅关系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还有可能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比较关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注重那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1、美国长期以来没有正规的国家课程。各学区之间、各州之间的教育状况差异甚大,来自校内外的

各方面因素,都会产生对校本课程影响。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一些州政府利用公布教科书和备选清单、制定测试计划等,加强对校本课程的控制。

2、英国教育部门把是否开发校本课程列为提供多少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且作为教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发展,学习和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3、澳大利亚学校的课程分为统一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仅仅确定了统一课程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基本框架,并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和习题练习。学校校长和教师要根据文件精神制定本校的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设备,并送交中学学科委员会审查。校际之间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内容、种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成绩登记在毕业证书上。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表明,国家统一的必修课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已成为整个中学课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

4、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在《课程研究导论》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创立者美国的多尔明确提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他将统合性与分化性相对立,批评机械主义科学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加以研究的做法,指出这种方法只有置于相互作用的整体框架中才可能真实地解释现实。知识不再是对客观现实简单反映,而成为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的解释。多尔还认为,实施一体化课程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

(二)国内研究分析

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发挥作用的,而课程的完善与发展又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国外课程资源的研究比我们起步早,视野也开阔一些。而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教师心中只有教材。新课程实施后,为了打破教材教材“至尊”的神话,各地也作了一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如下几个不足:一是以某一类课程资源为切入点的多,从支持课程实施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课程资源的少;二是以学校为研究场域的多,在一个较大区域内研究课程资源的少;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多,而在学科教学研究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少。由于课程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而对其中的开发方面研究则更晚。我国课程开发研究主要成果表现于近些年来的书籍和论文中。他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的观点及内涵进行探讨

钟启泉在“从‘筛选型课程’到‘普及型课程’”一文中,引入和介绍了“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概念。并在其新作《课程设计基础》一书从课程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进行了阐述。崔允漷在《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一文中对“以学校为本”的理论进行了澄清,并对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政策问题提出了建议。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课程开发所包含的种种新的课程观点和主张,所隐含的种种课程信念和理论假设。

2、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进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