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解放区文学创作
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反映华北桑干河畔暖水屯土改运动。1948年9 月初版,1952年获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 主要人物:地主钱文贵。长工程仁。党员张 裕民。黑妮(钱文贵侄女)。
三、周立波《暴风骤雨》
1. 1948年创作,1952年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 2. 展现位于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土改斗争的整个过
▪ 40年代被后期被解放区文学界树为“赵树理 方向”。
▪ 1966年起遭到彻底批判,1970年被迫害致死。 1980年代开始,其价值得到重新肯定,作品 被关注。
“山药蛋派”:由赵树理开创的文学“山药 蛋派”,作品体裁以小说为主,题材大多围
绕农村生活,语言主要采用山西民间的乡音 土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征。
▪ 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1930年起发表小 说散文,结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 《采蒲台》等。
▪ 作品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在文体上久负 盛名。代表作《荷花淀》标志着孙犁短篇小 说创作的成熟。
▪ 孙犁小说特点
1. 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显示时代风貌。 2. 善于以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尤其是在小说
《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
1. 首先,表现了新的生活 和主题。
2. 其次,塑造了解放区农 村的新人形象。体现在 小二黑、小芹身上。
3. 第三,“评书体”的小 说样式。
4. 第四,作品的语言通俗 化。
三、《李有才板话》
▪ 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 之作”。
▪ 描写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 减租减息的曲折过程。
“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 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 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 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 好象驴粪蛋上下了上了霜。”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第 七 章
二、新问题小说的贡献与不足
1、贡献:大众化与农民化。 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可以与农民对话 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忠实反映 农民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并真正为农 民所接受。 其次,是自觉地将写作与农村变革实践 统一起来,常写“问题小说”,写农村变 革以及农民的命运、心理、情绪,追求创 作与现实生活的配合。
赵树理(1906—1970)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涌现的一位优秀作家。他出身于农民 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艺。在《讲话》 精神的指引下,在解放区的环境里,他 辛勤笔耕,努力实践,运用为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学形式,相继创作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 变迁》等一批新颖独特的小说-,描绘 了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塑造了新农民 的形象。素有“农民作家”之称。他在 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为中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丁玲是这批作家的代表。这期间, 她创作出了一批以歌颂为目的的批评 性作品,如《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等。整风运动后,丁玲 受到了批评,在土改运动中创作了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格和内容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 七 章
赵 树 理 的 小 说
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 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 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 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 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 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 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 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 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 为代表的“抒情型”。
1、扬弃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程式化框架,保留 了结构完整,故事性强,讲究情节的连贯性 完整性的特点。 2、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传 统方法,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的 发展中,用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少 有景物与心理的描写。 3、大众化的语言贴切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赵树理
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 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 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三是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 很高的境界。
三、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
A、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 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 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都没有做到的。
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 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 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这 在我写的几个小册子中,除了《孟祥 英翻身》与《庞如林》两个劳动英雄 的报道以外,还没有例外。
二、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 价值
3、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A、“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小说 与解放区文学
赵树理小说 解放区其他文学
赵树理小说
“赵树理方向”的意义 赵树理小说思想艺术特色与独特价值 赵树理的小说与以往乡土小说的不同
一、“赵树理方向”——《讲话》 指引下解放区文学的方向
“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 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 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 求,适应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 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面向大众的革命文学的一个榜 样,一种努力的前景。首先应从特定时代的要求 来看这个问题,肯定其历史的合理性与特色,同 时也应看到有得有失,不应轻易否定。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 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 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 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 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 式人物的形象;同时, 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 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 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 理、欣赏习惯相一致。 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 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 鲜明的民族色彩。在他 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 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 为“山药蛋派”的作家
第二十一、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思潮及创作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 谈会的召开,和毛泽 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讲话》在次年的 公开发表,是抗战文 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 史事件,也是解放区 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 三,《讲话》的历史局限 《讲话》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 论述中,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 并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 第二,对文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首 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 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解放区文学的第二个特 征,体现在艺术追求的 乡村化. 解放区文学的第三个特 征,体现在作家心态的 "工农兵"化.
解放区文学创作: 小说: 成就最大,涌现了包括 赵树理,孙犁等在内的一 大批小说作家. 歌剧 : 独特性最明显.《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 艺术学院1945年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 年4月正式公演.
�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白毛女》富有革命 浪漫主义色彩.运用 了民歌,小调和地方 戏曲的曲调,吸收了 中国古典戏曲的歌唱, 吟诵,道白相结合的 传统,还借鉴了西洋 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 格的处理方法,为新 歌剧决定了模式.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诗歌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和阮章竞的《漳河水》是 "民歌体"长篇叙事诗中 的代表作. 《王贵与李香香》采用陕 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 和手法写成,较多地运用 了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甚至大胆地化用"信天游" 的某些原句.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在解放区大规模的"土地 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 些反映与表现"土改"的 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 骤雨》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 部小说与小说《暴风骤 雨》,歌剧《白毛女》曾 于1951年同伙斯大林文学 奖.
40年代戏剧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 ◆《小二黑结婚》通过一对青年男女追 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革命根据地 农民中新一代在斗争中的成长,歌颂了 农民对封建恶霸势力斗争的胜利,同时 揭露了封建迷信思想和包办婚姻的愚味 和可笑。
◆小说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 唱的传统,在情节发展中,在矛盾斗争 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小二黑和小芹 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两条矛盾线索来 展现的。一条是与金旺、兴旺兄弟为代 表的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另一条是与 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封建落后意识 的斗争。在小说中,两条线索交错进行, 前一条矛盾线索为副线,后一条矛盾线 索为主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 时代精神的要求,由“皖南事变”所引 起的愤怒,激起了郭沫若澎湃的创作热 情。他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创作出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 《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 等六部大型历史剧,登上了20世纪中国 历史剧创作的高峰。
◆《屈原》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中最杰出的浪漫主 义作品。《屈原》以一天之内(由清晨到夜半 以后)屈原精神世界的大起大落,来概括他一 生的理想追求及其悲剧结局。 ◆侍女婵娟,是屈原形象的补充。她是作者 以屈原辞赋所一再泳赞的“秋兰”、“香草” 的形象为美学基础创造出来的。她是《屈原》 中的“诗的魂”,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第二十章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
40年代戏剧概述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一)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的倾斜 最能显示“广场戏剧”的特色的是它的演 出形式。在这方面,抗战初期的演剧队有许多 创造,有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活报剧等。 (二)敌后根据地的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在群众性秧歌剧大规模创作与演出的基 础上,出现了“新歌剧”的创造实验,并 先后产生了《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竟)、《刘胡兰》 (魏风等)等代表剧作,而《白毛女》更 成为现代民族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第一,它是大型的戏剧,故事情节复 杂,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明显。 ◇第二,语言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唱白 兼用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2解放区文学创作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11
五、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艺术追求
(1)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改造中国传统的评 书体形式,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 (2)在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 上一页 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 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 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开人物 下一页 的性格。 (3)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是在形象体系还是在情 节结构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 退出 (4)在小说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 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 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 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 12
退出
B. 浪漫主义特色:
(1)理想化的人物――复仇女神喜儿 (2)传奇式故事 ――“ 白毛仙姑 ”的民间传说 (3)抒情化场面――歌唱、道白、音乐、舞蹈融合一体
[例1]
目录
小二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
一.神仙的忌讳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 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 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黑道。 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 摆的装扮天神。 二诸葛忌讳“不宜栽种”,三仙姑忌讳“米烂了”。 这里边有两个小故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 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看历书,又掐指 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 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 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 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 19
第二十二讲 解放区文学概述
通过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主体定位于农民, 赵树理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小说文体。 通过对传统民间文艺样式如说书、评书、快 板等的借用,赵树理的小说语言达到了人物 口语与叙述语言的统一。
赵树理的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讲究情节 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具有“文摊”大众化风格。 他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更能为农民接受的阅读方 式,并且通过乡村经验的书写,形成了阶级共 同体的想象与认同。 这回应了《讲话》关于“工农兵文学”的设想。 赵树理由此成为具有时代影响的一位作家。
“作家的职责在于按照《讲话》来提供合乎 需要的文学产品。他们只能按照革命机器的 要求纳入《讲话》的再生产环节当中,充当 ‘媒介’和‘转换器’”。
《讲话》的论述是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与大 众之间启蒙关系的一种彻底颠倒,包含着社 会关系与话语关系的重新设定。
尽管文艺为大众服务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命题, 然而片面地将知识分子与大众对立起来,却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演变出一系列 始料未及的历史景象”。
这种规约表征着一种经济社会决定论的文学 观念,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政治话语运作方式, 具有显明的意识形态性。
自此“作家和文学创作被规定为‘整个革命 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纳入革命运作的 结构性位置。这种位置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 作家的实践经验和批判性活动来确立,而是 预先被革命机器所规定好了的 ”
第二十二讲 解放区文学概述
一、关于《讲话》
左翼文学在1940年代表现为“解放区文学” 形态。“解放区文学”形态的最终成形与 “延安文艺座谈会”密切相关。
1942.5,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延安文艺工 作座谈会。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身份做 了发言,即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讲话》是一纲领性文件,不仅促成了“解 放区文学”形态的形成,而且对建国后的文 学有深远影响。
解放区的小说创作
《王贵与李香香》
故事并未完全摆脱农民受尽 欺压,奋起反抗,最终打败 强大统治者的老套路,就连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亦无 新意可言。但是作者在文中 加入了革命思想,把农民自 发的个人反抗与革命形势的 篷勃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 而为传统的爱情题材注入了 新的内容,新的思想,这才 是作品在主题上的深刻之处。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一、小说 抗战爆发以后,解放区文艺界便立即掀起了 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各种通俗化、大 众化、小型化的艺术种类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而小说的创作却相对滞后。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一是因为小说创作对现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 抗战初期解放区高昂却又略显浮躁的抗战气氛制约 了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体验。 二是因为解放区原来的文艺基础比较薄弱,一大批 小说作家如赵树理等此时正在磨练当中。而大量从 国统区、沦陷区及其它抗日根据地过来的作家对解 放区人民的生活尚不熟悉,缺乏更深层次的感悟, 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阮章竞(1914-),广东中山 人。曾长期生活在太行山区从 事革命宣传工作,对漳河两岸 的民歌民谣相当熟悉。曾创作 演唱长诗《柳叶儿青青》、新 歌剧《赤叶河》、长诗《圈套》 及《送别》、《盼喜报》等短 篇诗歌。1949年3月,他发表 了《漳河水》。这是解放区继 《王贵与李香香》之后又一部 以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农村现实 生活的优秀作品,问世后得到 了人们的普遍赞扬。
叙事诗及抒情诗
叙事诗代表作除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的《漳河水》外,还有张志民的《王 九诉苦》、《死不着》、李冰的《赵巧儿》、 贺敬之的《搂草鸡毛》; 抒情诗代表作有贺敬之的《行军散歌》、戈 壁舟的《别延安》、《边区好似八阵图》、 刘御的《延安短歌》、蔡其矫的《回声集》 等。
Get格雅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2章 解放区小说
解放区文学
赵树理所生活的是已经实行了民主改革的根据地、解放区 的农村,他笔下展示的是不同于“五四〞和民主革命时期 的中国农村社会,这里有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政权。 郭沫假设在读完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后,曾经有这样的 感慨:“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 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 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 赵树 理把党领导下根据地农村的巨大变化、人民政权下农民生 活的日新月异及新时代新风气下农民的精神状态作为表现 的主题,把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作为主要任务,这 是赵树理为新文学史所作的开拓性的奉献。
解放区文学
新文学史上,“五四〞时期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小 说流派,30年代有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农村小说, 赵树理可以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代乡土文学作家。他 继承了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生活、探索农民问题的传统。但 不同的是,“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是住在北京 或上海的知识分子,他们站在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上审视 农民身上的愚昧和麻木,得出的是农民必须接受先进思想 启蒙的结论。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作家那么站在先进阶级 的立场上观察农民社会,探讨的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的 出路问题。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22章 解放区小说
解放区小说
一、解放区文学概况: 1.解放区文学的队伍构成:
①早期苏区文艺骨干;②从上海等地来的左翼作家;③各 地奔赴根据地的文学青年;④根据地土生土长的文学新人。
但在延座讲话精神指引下,他们都追求以“战士〞二字 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文学价值,在革命战争的历史环 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革命文艺战士〞。
社会斗争和变革,而是从冀中农村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 中,多层面地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2,他善于从人物的心灵、情感层面契入,从日常生活小事 入手,挖掘人物的灵魂美和人情、人性美,展示民众的精 神状态,表现冀中农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斗争 中表现出的饱满热烈的情绪和无私情怀。 3,在艺术上注重抒情和风俗化的描写,带有诗化的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
30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 的传统,还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 处理方法,为新歌剧决定了模式。
.
《逼上梁山》
• 新编京剧《逼上梁山》是1943年延安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 究社集体编写(杨绍营、齐燕铭等执笔)的。
• 此剧共3幕27场,根据《水浒传》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 事改编而成。
• 剧本在保存原著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了阶级压迫的严酷,一方面突出了人民创造历 史的主题。
• 1944年元旦前后,该剧由延安平剧院演出,产生了轰动效 应。
声音
• 毛泽东:“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 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 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 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 由你们再颠倒过来”,“这是旧剧革命的 划时期的开端”。
.
.
《小二黑结婚》
• 1943年发表。 • 作品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皎的村庄,
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自由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 阻挠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
• 小二黑、小芹与二诸葛、三仙姑及金旺、兴旺兄弟俩的冲 突斗争,反映了4O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民主意识与封 建意识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特定区 域里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 作品以其内容的贴近、形式的大众化,一出版就获得广泛 好评和热烈欢迎,在解放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 作品在多方面取得了成功: • 1,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 • 2,作品所着力刻画的小二黑、小芹,无疑是根据地、解
• 三,解放区文学的第三个特征,体现在作家心态的“工农 兵”化。• 周立波 • 马烽、西戎 • 孔厥、袁静 • 柳青 • 欧阳山
中国现代文学:解放区文学创作
解放区文学创作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解放区文学成就;第二节讲述赵 树理的小说创作。
教学重点: 解放区文学成就;“山药蛋派”;赵树理小 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孙犁小说的风格。
必读作品及 《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荷花淀》 文献: 《白毛女》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述
反映“土地改革”斗争的作品。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两部作品被称为“土改”小说双璧。它们 分别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和三等奖。
《桑干河上》作者丁玲,描写的是1946年华 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 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 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 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 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白毛女》
四、报告文学和文艺通讯数量激增。出现了刘 白羽、吴伯箫等的报告文学和文艺通讯。
第二节
赵树理
一、赵树理的创作道路:
赵树理(1906—1970 年)小说家。原名树 礼。山西沁水人。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小二 黑结婚》(1943)、《孟祥英 翻身》(1945);《邪不压正》 (1948);中篇小说《李有才 板话》(1943);剧本《两个 世界》(1944);长篇小说 《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 他的创作被称为“赵树理方 向”。
二、《小二黑结婚》(1943):
该小说讲述解放区新一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 揭示了农村中旧习俗和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 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
《小二黑结婚》唱段
①类是以二黑和小芹为代表的朝气蓬勃、敢于斗 争的农村新人形象。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是建立 在一种对新的民主政权的信任之上的,他们在法 律观念与平等意识等方面很有自信,因此,表现 得格外坚决。
解放区文学创作
(二)创作
赵树理受到传统文学、民间艺术和农民 语言的熏陶,是一个具有农民气质的作 家,成功开创了文艺大众化创作的风尚, 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 就,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而富有价 值的文学现象。
1、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 《小二黑结婚》(1943年) 《李有才板话》(1943年) 《孟祥英翻身》(1944年) 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 《福贵》 (1946年)
(一)代表性作家作品介绍
1、新歌剧《白毛女》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 体创作,贺敬之、丁 毅执笔,马可、张鲁 等作曲。
根据“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改编,表达“旧社 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采用西方歌剧的主题 音调塑造戏剧形象, 并吸收了中国民间音 乐。 主人公喜儿的形象经 过多次修改,起初现 实,有农村妇女的局 限,逐渐变成一个历 经苦难与勇于反抗的 女性形象。
3.题材禁区
两个东西不能写:人民内部黑暗和知识分子的 个体心理 王实味——最早提出写解放区的黑暗。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 节有感》——批判封建意识、小生产意识、官 僚主义等——从毛泽东到一般的领导对这些作 品都持反对态度。 在《延座讲话》中题材问题被上升到立场问题: 暴露派和歌颂派。
二、赵树理
1、生平
赵树理(1906-1970): 现、当代作家。原名赵树礼。 山西沁水人。生于贫农家庭。 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 曲。卖过字 画,当过江湖郎 中、差役、录事,教过私塾, 饱尝生活的艰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抗日宣 传和民政工作。1939年起编 辑《黄河日报》、《抗战生 活》、《中国人》等报刊。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小说[10页]
第一节 赵树理 第二节 解放区的其他小说
第一节 赵树理
一、生平与创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 山西沁水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酷爱民间艺术,是当年“八音会” 的全把式,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赵树理 从小就受到地方文化艺术的熏陶,对民间 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周立波的小说
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阳人, 早年受过“大革命”的激荡,后来一直是 党的工作者。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和土改革命等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大 历史事件。
三、康濯、欧阳山和柳青的小说
在解放区的小说创作中,还有一类以 表现农村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的时代中出 现的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作品,典型的 有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欧阳山的 《高干大》和柳青的《种谷记》。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确立自己艺 术风格的名作。作品讲述的是解放区新一 代的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 爱的故事。
第二节 解放区的其他小说
一、孙犁的小说
孙犁(1913—2002),生于河北省安 平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短时期的机关职 员,也当过一年小学教员。1937年冬,孙 犁参加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工作,投身于 伟大的抗日战争。以后一直参加冀中冀西 开展的抗日宣传活动。
四、新英雄传奇
(一)《吕梁英雄传》 (二)《新儿女英雄传》
五、其他小说
解放区工业题材的小说比较典力发电厂解放后在复工过 程中,工人们和敌人作斗争,克服技术上 的困难,最后终于恢复了生产,工人们在 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人。
二、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内容
赵树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 是一个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农民化了 的作家,他同劳动人民有着深刻的历史和 文化精神的血肉般的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3学时,共54学时;3 学分。
课时分配如下:引言(2课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课时)第二——三章20年代小说(4课时)第四——五章20年代新诗(4课时)第六章20年代戏剧(2课时)第七章20年代散文(2课时)第八章3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九——十三章30年代小说(10课时)第十四章30年代新诗(2课时)第十五章30年代戏剧(2课时)第十六章30年代散文(2课时)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第十八章40年代小说(8课时)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2课时)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2课时)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2课时)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2课时)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课程目的:一、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二、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通过精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主要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采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课时分配如下: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课时)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5课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开端(0.5课时)第三节文学观念的变革(0.5课时)第四节问题叙述的创新(0.5课时)第一章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的确立(12课时)第一节“人的文学”与白话文学(2课时)第二节启蒙精神与现代小说确立:鲁迅(2课时)第三节人生写实与浪漫抒情:郁达夫(2课时)第四节诗体解放与诗美探寻:郭沫若、徐志摩(2课时)第五节性灵发现与散文勃兴:周作人(2课时)第六节话剧的舶来与初创:田汉(2课时)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重要收获(14课时)第一节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1课时)第二节小说流派与群落的竞起:沈从文(2课时)第三节风格多样的长篇体式:老舍、巴金、茅盾(3课时)第四节雅俗交融的现代通俗小说:张恨水(2课时)第五节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2课时)第六节现代诗学的标志:戴望舒、卞之琳(2课时)第七节犀利、幽默与独语:林语堂(2课时)第三章 20世纪40年代:战时背景下的文学嬗变(10课时)第一节战争状态与文学的区域分化(2课时)第二节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赵树理(2课时)第三节都市、消费与文学的现代性:张爱玲、钱锺书(2课时)第四节凝目现实与诗学的综合:艾青、穆旦(2课时)第五节感应时代的历史剧(2课时)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成书:是丁玲在解放区深入农村生活后,以反映土地改革运 动为内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8年9月初版,1952年获苏 联斯大林文学二等奖。 二、文本内容:通过对华北桑干河畔暖水屯土改运动曲折过程的 描写,真实而深刻地映现了中国农村所发生的伟大历史变革的 生活图画。作品的内容丰富,但始终围绕着农民推翻旧的土地 制度而获得解放这一中心。 三、主要人物 狡猾阴险的地主钱文贵。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张裕民。 受地主剥削的长工程仁。 四、小说特点 1、围绕主要矛盾和主要线索,小说设置了多种矛盾和多个人物, 出场的人物有四十多个。 2、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相当的层次,写出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复 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层次性。显示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水平。
从40年代开始,他的小说和文 学观就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 象。40年代后期,他被作为实 践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方向” 而 获得很高的赞誉。建国前他的 小说《邪不 的 评价褒褒贬贬,时起时伏。 “文革”结束后,他的价值重 新
• 《小二黑结婚》 • 1943年5月,赵树理写《小 二黑结婚》一举成名。农村青 年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却 遭到双方父母“二诸葛”、 “三仙姑”和掌握村政权的恶 势力的刁难和迫害,最后在民 主政府支持下终成眷属。 • 《小二黑》是“赵树理方向” 的奠基石,无论是在人物塑造, 还是情节结构和语言驾驭上, 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 所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世 界。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 香香人才长得好。 王贵是个好后生。 一对大眼水汪汪,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 就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庄稼地里顶两人。 玉米开花半中腰, 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 赵树理 • 在现代文学诸多杰出的作家 中,赵树理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他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 土生土长的作家,既受过现代 的文化教育,又有着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然 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 他成功地将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民间文学传统结 合起来,开创了新型的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 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人物形象 1、杨白劳是旧社会老一辈农民的形象。他忠厚、 勤劳、善良,但软弱。 2、喜儿是与她父亲有着不同性格的另一种农民形 象。她天真活泼,勤劳善良,有顽强的反抗和复仇 精神。 四、《白毛女》的艺术手法:是诗、歌、舞三者结合 的民族新歌剧。在创作上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长 处。 1、《白毛女》是富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新歌剧。 2、《白毛女》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 调,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相结 合的传统,还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 处理方法,为新歌剧确定了模式。
三、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一)小说方面:成就最大,反映解放区各方面生活。形成 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 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 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 情型”。 (二)戏剧创作: 1、新歌剧《白毛女》等。 2、传统旧戏剧的改造。 3、话剧创作。 (三)诗歌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民歌体”长篇叙事诗。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 (四)散文方面: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 面。刘白羽、孙犁、周而复。
• 山药蛋派(山药蛋是山西对于马铃薯的俗称)
• 受著名作家赵树理影响,也以他为代表,包括马 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 农村的作家,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 家群体,作品以当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 容,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 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读者的喜 爱。这是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 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火花派”。 • (注:《火花》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山西的文艺刊 物。)
孙犁的代表作 《荷花淀》
标志着孙犁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1945年5月15日 《解放日报》副刊发表。
孙犁小说的特点
1、通过日常生活画面显示时代风貌。侧重于从人的 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 富与优美。 2、善于以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尤其是在小说中塑 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3、写实和抒情的完美结合。孙犁常用白描手法写景 叙事,表现场景氛围,寄寓自己的深厚情思。
《李有才板话》 描写阎家山农民与地主阎恒元及 其爪牙之间围绕着村政权的改造和 减租减息而展开的斗争。此小说得 到更高评价,被誉为“解放区文艺 代表之作”。被指定为整风学习、 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 料。 小说主要有三类人物: 主人公李 有才;地主阎恒元和他的亲族爪 牙;“小”字辈人物。与《小二黑 结 婚》相比,这部作品少了一些幽默 式的喜剧色彩,多了一些冲突的复 杂和严峻。人物关系、冲突样式也 大大复杂化了。不但类型多而且同 类人物也不相同。李有才是最具有 特色的人物。
孙犁的小说
孙犁长期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从1930年起开始发表小说、散 文作品,到1949年创作了三十多篇小说,结集出版《荷花淀》、 《芦花荡》、《嘱咐》和《采蒲台》等。孙犁的作品数量不算 多,但风格独特,在文体上久负盛名。
孙犁小说的创作风格
1、作品从所熟悉、所感动的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了冀中、 冀西和雁北一带人民的生活斗争和精神风貌,现实性、客观性 和时代性鲜明,现实主义精神品格突出。 2、善于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透视和捕捉新生活的美质,把平 凡和伟大、真实与典型、个别与一般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写实 与抒情、单纯与丰富、朴素与绚丽完美地融为一体,写出真善 美的极致。小说虽然高扬着现实主义的旗帜,但却洋溢着浪漫 主义的诗情画意。
1、《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 真实的案件为素材。生活原型岳冬至和智英祥 。赵树理 把原本是悲剧性的事件写成大团圆的小说 。小说抨击农村 中的恶势力,批判旧思想,歌颂新人物新时尚。 2、人物形象 非常鲜明的六个人三组人物: 小二黑、小芹是根据地新生民主力量的代表。 二诸葛、三仙姑是当时农村传统意识的体现者。 金旺、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恶势力。 3、《小二黑结婚》的艺术成就 作品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 塑造了解放区农村的新人形象。 “评书体”的小说样式。 通俗化的文学语言。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一、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新面貌 1、题材、主题新。出现了新的题材与主题,而且有 比较成功的作品。 2、人物新。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3、形式新。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众化语言, 与传统的民族、民间文艺相联系。 二、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1、体现了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2、体现了艺术追求的乡村化。 3、体现了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
周立波《暴风骤雨》
• 1948年创作,分为两部。 1952年获斯大林文学三等奖。是 反映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又一部力作。它通过展现位于松 花江畔的山村元茂屯土改斗争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中国农村 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一、基本主题:土地改革不仅推翻了地主统治,而且更重要的 是有力地启发和提高了农村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 二、《暴风骤雨》人物 主要人物:贫苦农民赵玉林、郭全海。凶恶地主韩老六。 次要人物:白玉山、白大嫂、李常有、老田头等人。 三、《暴风骤雨》特点: 在叙述上吸纳传统小说和民间艺术的特点,在语言上运用东 北农民的口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重现真实生动的生活场 景。长于描绘日常生活,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新歌剧《白毛女》
一、根据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传说改编 而成。鲁艺师生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 二、剧本摒除了原故事中的传奇色彩和迷信色彩,融 进了阶级斗争的思想内容。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 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尖锐 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共 产党和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 ‘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 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 农民形象。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 沁水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 民间曲艺、戏剧、民歌、民谣、 鼓板等民间艺术,受民间艺术 和农民语言的熏陶,并终生醉 心于此。 1943年,写《小二黑结婚》 和《李有才板话》一举成名。
40年代后期被解放区文学界树为“赵树理 方 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旗帜, 赵 树理因此确立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 史地位。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一些行政职 务,主编《说说唱唱》。1955年创作长篇 小说《三里湾》。后来又写了短篇小说 《登记》、《锻炼锻炼》等,长篇评书体 小说《灵泉洞》(上)。1959年后受到批判。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 批
其他作品 1、《李家庄的变迁》 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结构庞大。通过一个村庄从大 革命失败到抗战胜利20多年的变 迁,表现农民命运的变化。 2、《三里湾》(1955)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 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
•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贡献
• 1、以新生活和新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小说反映根据地解放区农村的巨大历史性变化,为 新文学小说人物系列增添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 2、继承五四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改造国民性的新 传统,创造出更具现实性的新型“问题小说”。 • 3、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 提供了艺术经验。小说汲取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有生 命力的因素,融合新小说的长处,形成雅俗共赏的 评书体小说样式。 • 4、在语言上,他把北方农民的口语融汇在人物对 话和叙述过程中,通俗而不庸俗,口语化而又有艺 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