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高产青霉菌的工艺研究
青霉素及其发酵生产工艺

青霉素及其发酵生产工艺引言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具有杀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都有抑制作用。
青霉素是由真菌属于青霉菌制造的,具体的发酵工艺可以实现其大规模生产。
青霉素的来源青霉素最早是由苏格兰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
弗莱明在实验中发现,一种称为青霉菌的真菌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
经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这种真菌产生的抑菌物质就是青霉素。
青霉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青霉素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由一个由螺旋形的β-内酰胺环和一个侧链组成。
这个结构决定了青霉素具有抗菌活性。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青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是指通过培养和发酵青霉菌来产生大量的青霉素。
以下是一般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的步骤:1.接种培养基:将青霉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包含有利于青霉菌生长和产生青霉素的营养物质。
2.培养和发酵: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中,并控制合适的温度和pH值。
同时,对培养物进行搅拌和通气,以促进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生。
3.青霉素提取: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青霉素会在培养物中积累。
将培养物经过离心等方法分离,然后使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
4.杂质去除:从培养物中提取的青霉素溶液中会含有一些杂质,需要通过过滤、萃取和洗涤等步骤进行去除。
5.结晶和纯化:经过杂质去除后的青霉素溶液会进行结晶,通过进一步的洗涤和纯化步骤,最终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为了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科研人员对青霉素发酵工艺进行了不断的优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优化方法:1.营养物质优化:根据青霉菌的营养需求,优化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矿物质等成分,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2.发酵条件控制:优化发酵罐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给等条件,使青霉菌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状态,从而增加青霉素的产量。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分析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分析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
它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安全和疗效的关键环节。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首先,选择高产菌株进行培养,保证菌株的纯度和活力。
然后,将菌株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气供应条件下进行培养。
发酵过程中,菌株会产生青霉素,但同时也会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如杂质和有毒物质。
因此,需要通过合适的发酵工艺和控制条件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
提取是将发酵液中的青霉素分离出来的过程。
一般采用溶剂萃取法,通过合适的溶剂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提取后,需要进行纯化处理,去除杂质和有毒物质,提高青霉素的纯度。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结晶、蒸馏、吸附和色谱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青霉素的特性和所需纯度进行选择,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青霉素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质量控制包括原辅料的质量检验、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和成品的质量评价等方面。
首先,需要对原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包括发酵过程的控制、提取和纯化过程的监测等,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最后,需要对成品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外观、溶解度、含量、纯度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和实施质量控制规范、建立质量检验实验室、培训员工等。
此外,生产企业还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接受监督和检查,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和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总之,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安全和疗效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青霉素产品,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药物支持。
医学人员应加强对青霉素的了解,提高对药品质量的重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论文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一班)【摘要】青霉索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其杀伤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神奇功效几乎人人都曾领教过。
它的发现对药物学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以致于人们把青霉索的发现使用列入二十一世纪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科技贡献。
本文将对青霉紊的生产工艺及其提取遗行深入的讲解。
[关键词]青霉素生产工艺发酵提取灭菌一前言: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它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除用于治病的抗生素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
它主要是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或细胞结构功能来影响生物细胞代谢。
在众多抗生索类群中,青霉素以抗菌广谱、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成为人类治疗疾病的首选。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索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一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紊的总称。
二青霉素生长菌青霉素最初是从点青霉素产生,生产能力很低.后来找到适于深层培养的产黄青霉菌.经一系列的诱变、杂交,育种,才得到高产的菌种。
目前国内青霉索的生产菌种按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
三青霉素生产工艺工业化生产途径主要分为三种:1,微生物发酵。
即生物合成途径,目前大多数抗生素品种采用发酵生产,其特点是成本较低,周期较长。
2,化学合成。
结构相对简单的抗生素可采用此途径,如氯霉素和磷霉素。
但是一般全合成项目花钱多,耗时长,成本高,经济效益差。
3,化学半合成。
利用化学方法修饰改良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扩大抗菌谱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获得新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相对成本也很高。
四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前体种子制备成品检测及包装1,生产孢子的制备将砂土保藏的菌种孢子用甘油、葡萄糖、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进行斜面培养,经传代活化。
青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

青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研究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在医疗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青霉素发酵工艺是生产青霉素的关键环节,涉及到菌种选育、培养条件优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优化青霉素发酵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等。
目前,青霉素发酵工艺普遍采用分批发酵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低等优点。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发酵周期长、产率低、能耗大等。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发酵废水的处理和排放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优化青霉素发酵工艺成为了工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青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方法:选择优良的菌种是优化青霉素发酵工艺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现有菌种进行筛选和改良,可以获得具有更高产率、更强耐受性的菌种。
同时,可以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菌种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生产效率。
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控制培养温度、pH值、溶氧量等因素,可以为菌体的生长和代谢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
还可以探索新型的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方式,以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产率和质量。
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实时监测各项参数对于控制发酵过程和优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线监测菌体生长情况、代谢产物浓度等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发酵条件,确保菌体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发酵过程的自动化和优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稳定性。
经过上述优化措施,青霉素发酵工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下是优化后的青霉素发酵工艺结果分析:产量方面通过筛选优良菌种和优化培养条件,青霉素的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原工艺相比,优化后的工艺在产量上提高了20%,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质量方面优化后的青霉素发酵工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青霉素的质量。
经过检测,优化后的工艺所生产的青霉素效价高于原工艺,且杂质的含量也有所降低,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年产吨青霉素工厂工艺设计完整版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工艺设计对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年产吨青霉素工厂的完整工艺设计。
一、原材料准备1.糖源:选择代谢产物丰富的废弃物如玉米渣或甜菜渣作为糖源,通过液化、糖化、转化等步骤获得高糖浆。
2.氮源:使用廉价而丰富的天然氮源如废弃物油饼作为氮源,通过进气的方式提供给发酵器中的微生物。
3.矿盐:按照青霉菌生长的需要配置适量的矿物质盐料,如磷酸盐、硫酸盐等。
二、发酵过程1.发酵菌株选择:选择高产青霉素的优良菌株,进行菌株的培养和保存。
2.发酵罐配置:配置一定数量的发酵罐,每个发酵罐容积可根据产量需求调整,良好的搅拌设备用于保持培养液的均匀悬浮。
3.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将糖源、氮源、矿盐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经过消毒处理后灌装到发酵罐中。
4.发酵过程控制:控制发酵罐内的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参数,以满足青霉菌生长和产生青霉素的要求。
5.发酵时间控制:根据不同的菌株和发酵条件,控制发酵时间以达到最佳产酸期。
三、青霉素提取和纯化1.发酵液分离:通过过滤等方式将发酵液中的发酵菌株和固体颗粒分离。
2.提取剂的选择:选择适宜的有机溶剂提取发酵液中的青霉素。
3.提取和分离过程:经过分析、萃取、萃取液浓缩、结晶操作等离心过程,最后获得纯度较高的青霉素晶体。
4.青霉素晶体的干燥:将获得的青霉素晶体进行干燥处理,以降低含水量。
四、青霉素的粉碎和包装1.青霉素晶体的粉碎:将青霉素晶体通过粉碎设备进行细磨,使之成为直径适宜的颗粒。
2.粉碎后的干燥:将粉碎后的青霉素放在干燥设备中,降低含水量。
3.青霉素的包装:将青霉素粉碎后进行包装,常用的包装方式有瓶装、胶囊装、纸盒装等。
五、废水处理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初级沉淀,将悬浮物沉淀下来。
2.经过中性化处理,调整废水的pH值以便进一步处理。
3.废水进一步通过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步骤,使之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通过以上工艺设计,可以建立一个年产吨青霉素的工厂,实现青霉素的高效生产。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引言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在青霉素的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是确保高质量产品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及常用的生产设备。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青霉菌的培养:选用高产菌株进行培养,通常使用青霉菌的液体培养基,如玉米粉培养基、磷酸二氢钾培养基等。
2.发酵:将培养好的青霉菌菌种接种到发酵罐中,通过控制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条件,使菌株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繁殖。
3.青霉素的提取: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后,菌体中产生的青霉素需要进行提取。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有机溶剂法、浸提法等。
4.纯化:提取得到的青霉素溶液中可能含有其他杂质,需要进行纯化。
纯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结晶、蒸馏、析出等。
5.干燥:纯化后的青霉素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水分,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
6.包装:最后,将干燥后的青霉素进行包装,以便储存和运输。
青霉素的生产设备在青霉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生产设备,以确保生产工艺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常用的设备:1.发酵罐:用于培养青霉菌菌种并进行发酵过程。
发酵罐通常由不锈钢制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可调节的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参数。
2.静态混合器:用于混合发酵罐中的培养基和青霉菌菌种,保证菌株能够均匀分布并获得充分营养。
3.分离设备:包括离心机、过滤器等,用于将发酵液中的青霉菌菌体和代谢产物分离。
离心机通过离心力将菌体和液体分离,而过滤器则通过微孔等作用将菌体滤出。
4.萃取设备:用于青霉素的提取,常用的设备有搅拌式萃取塔、液液萃取塔等。
这些设备利用溶剂对溶解青霉素,实现青霉素的分离。
5.真空干燥器:用于将纯化后的青霉素产品进行干燥,去除水分。
真空干燥器通过降低压力,加速水分的挥发,从而实现青霉素的干燥。
6.包装设备:用于将干燥后的青霉素产品进行包装。
常见的包装设备有自动包装机、药物包装机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规格和容量的包装。
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

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下面将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培养生长菌、发酵培养、分离青霉素、纯化青霉素和制备药物。
首先是培养生长菌。
青霉素生产的起始点是菌种的培养。
通常使用的菌种是青霉属真菌,通过前期培养方法培育得到。
经过一系列的培养和筛选,获得高产青霉素的菌株。
接下来是发酵培养。
将分离的高产青霉素菌株接种到发酵罐中,并加入适当的培养基,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为菌株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大规模发酵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通气速率和搅拌速率等参数,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青霉素的产生。
然后是分离青霉素。
通过培养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青霉素和其他混杂物。
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纯,以获得纯净的青霉素。
分离青霉素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沉淀法、提取法和蒸馏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紧接着是纯化青霉素。
分离得到的青霉素还存在一些杂质和其他类似物,需要进行进一步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溶剂结晶和吸附层析等。
通过这些纯化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
最后是制备药物。
经过纯化的青霉素需要进行制剂,以便于临床应用。
制备药物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制备青霉素干粉、青霉素口服片和青霉素注射剂等。
制备过程需要控制好剂量和质量,确保青霉素的药物效果和安全性。
以上就是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
整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参数和条件,以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青霉素。
青霉素的生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医疗领域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

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青霉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它的提炼工艺流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以下是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的详细描述。
首先,青霉素的提炼通常从青霉菌的培养开始。
选择适当的青霉菌菌株,能够高效产生青霉素。
将选定的青霉菌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如温度、pH和营养成分等。
通过培养,青霉菌能够生长并产生青霉素。
随后,对培养得到的青霉菌发酵液进行分离和除杂。
通常是通过离心、滤过和微生物膜的方法,将菌体和其他杂质分离开来,得到纯净的青霉菌发酵液。
然后,通过酸化和沉淀,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发酵液酸化后,青霉素会形成无溶性的盐,沉淀到底部。
然后将沉淀物进行过滤,将沉淀的青霉素与溶剂分离开来。
溶剂中含有水,可以有效地溶解青霉素。
接下来,将青霉素的溶液进行浓缩。
通常使用蒸发和冷冻干燥的方法,将青霉素溶液中的溶剂去除,使其浓缩成固体。
这样可以减少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最后,通过结晶和纯化,将青霉素提纯。
青霉素溶液进行结晶,使其形成结晶体。
经过多次结晶和过滤,去除杂质,提高青霉素的纯度。
最后得到的青霉素经过干燥,得到纯净的青霉素产品。
整个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中,需注意操作的质量控制。
在培养阶段,需要控制菌株选择和培养条件,以获得高产青霉素的青霉菌。
在分离和除杂阶段,需要控制分离效果,确保得到纯净的青霉菌发酵液。
在提取和浓缩阶段,需要控制提取效率和浓缩效果,以获得高纯度且无溶剂残留的青霉素溶液。
在结晶和纯化阶段,需要控制结晶和过滤效果,以获得高纯度的青霉素产品。
青霉素提炼工艺流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使青霉素的生产效率和纯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满足了临床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青霉素的提炼工艺会进一步完善,为医疗领域的抗生素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菌高产青霉素的工艺研究Penicillium Technology Research of High Yield of Penicillin13生工杨雅娴1308301001目前全世界用于青霉素生产的高产菌株几乎都是以产黄青霉为出发菌株,经不同的改良途径得到的。
高产青霉素的菌种需经菌种的选育,青霉素的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
工艺流程大致如下:菌种的保藏、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提取和精制。
Worldwide for the production of penicillin producing strain were mostly produced for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trains, obtained through different ways of improvement. High-yield breeding of penicillin subject to strains of bacteria, penicillin production including fermentation and extraction in two parts. Process flow is as follows: the preservation of species, spore preparation, seed preparation, fermentation, extraction, and refining.关键词:青霉素、高产、选育方法、工艺一青霉素菌种选育方法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工作是一门应用科学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微生物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而其研究目的是微生物产品的高产优质和发展新品种为生产不断地提供优良菌株,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所谓菌种选育,就是利用菌种遗传变异的特性,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性状,经筛选获得新的适合生产的突变株,提供生产,以稳定提高抗生素产量或得到新的抗生素产品。
提高抗生素产生菌的抗生素产量是菌种选育技术的最基本的任务。
抗生素是微生物生物合成的产物,由于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特殊性,抗生素发酵生产的原料与抗生素产量并不像化学合成一样有严格的计量关系,采用具有高产优质代谢特性的菌株作为生产菌株,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原料、设备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抗生素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菌种选育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不断丰富着新的内容。
育种技术有自然育种、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等,随着抗生素合成途径的阐明,菌种选育由诱变结合随机筛选发展成理性筛选,大大提高了筛选频率。
1.1 自然选育菌种选育最早是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来自然选育,应用菌种自发突变,提高了抗生素生产水平。
自然选育是一种纯种选育方法,它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突变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排除衰退型菌株。
以此来达到纯化菌种、复壮菌种、稳定生产的目的。
自发突变是指在没有人工干预下生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
微生物以10-6左右的突变率进行自发突变。
生产上将该方法又称为自然分离。
在制药企业,一般情况下生产上采用的选育方法为自然选育方法,利用每年的春季、秋季进行菌种的自然分离,从中挑选高产稳定菌株,制备砂土管或深冷管保藏。
自然选育的方法经济实用,技术难点低;缺点是正突变率太低,难以大幅提高生产水平。
1.2 紫外诱变选育紫外线(UV)是一种最常用的物理诱变因素。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DNA双链之间或同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阻碍双链的分开、复制和碱基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
紫外线照射引起的DNA损伤,可由光复合酶的作用进行修复,使胸腺嘧啶二聚体解开恢复原状。
因此,为了避免光复活,用紫外线照射处理时以及处理后的操作应在红光下进行,并且将照射处理后的微生物放在暗处培养。
常用紫外线诱变形成大量营养缺陷型菌株。
用15W 或20W 紫外灯管,距离15cm~30cm,照射l0sec—20min。
在照射受试菌前,灯管须预热20min,使灯光稳定。
菌悬液要磁力搅拌,使所有单细胞或单孢子均匀受到照射。
紫外线诱变由于使用方便、效果显著,所以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紫外线诱变操作简单,工厂实验室一般可自制紫外线照射箱来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
1.3 抗生素诱变选育诱变育种是抗生素发酵中常用的主要育种方法。
它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频率大幅度提高,然后用简便、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符合育种要求的突变株。
诱变育种应用其单核的孢子。
用稀释的表面活性剂制备单孢子悬液,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是吐温-80(Tween-80),浓度0.01%~0.1%。
选用最适剂量在高诱变率的前提下,既能扩大变异幅度,又能促使变异移向正变范围的剂量,即为最适剂量。
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先后使用,同一种诱变剂的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的同时使用,均常呈现一定的协同效应,会取得更好的诱变效果。
利用微生物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如变色圈、水解圈、抑菌圈、反应圈的大小等,以便在初筛中即可从形态性状估计其生产潜力。
设计和采用高效筛选方案和方法,以期花费最少的工作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
诱变育种和其他育种方法相比较,具有速度快、收效大、法简便的优点,缺点是诱发突变缺乏定向性,必须与大规模的筛选工作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次级代谢产物高产菌株的筛选方法1.4.1 筛选负突变的回复菌株选择经过诱变处理后抗生素生产能力明显降低或者完全丧失、但其它性状仍近于正常突变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诱变,再挑选高产菌株。
因为二次诱变都作用于和抗生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上,动摇了抗生素合成的遗传基础。
用此方法得到的突变株,其抗生素合成的酶受到调节的程度,往往低于原出发菌株。
此外,从负突变株中筛选回复突变株较容易,因为负突变株产量较低或者没有产量,便于从中检出有较高产量的回复突变株。
1.4.2 筛选去碳源分解代谢调节突变株速效碳源被快速分解利用时,往往对其他代谢途径中的酶(包括许多抗生素合成酶和其他的酶)有阻遏或抑制作用,成为青霉素发酵产量的限制因素,不利于发酵生产的工艺控制。
筛选去碳源分解代谢调节突变株,对于提高青霉素发酵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青霉素生产中最常见的碳源分解代谢调节是“葡萄糖效应”,葡萄糖被快速分解代谢所积累的分解代谢产物在抑制青霉素合成的同时也抑制其他某些碳、氮源的分解利用。
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性质进行抗葡萄糖分解代谢调节突变株的筛选。
筛选去碳源分解代谢调节突变株要注意避免走另一个极端,即片面追求葡萄糖分解代谢速率下降,因为保持合适的葡萄糖分解代谢速率是发酵高产的关键。
1.4.3 筛选前体或前体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前体或前体结构类似物对于某些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可抑制或促进抗生素的合成。
筛选对前体或前体结构类似物的抗性突变株可消除其对产生菌的生长及其抗生素的抑制作用,高产量。
第一类前体是产生菌不能合成或很少合成的化合物,需要人为加入发酵培养基以促进产抗。
第二类前体是产生菌能够合成但不能大量积累的初级代谢产物,发酵生产中需要补以促进产抗。
第三类前体是初级代谢终产物,对本身的生物合成有反馈调节作用,难以大量积累。
1.4.4 其他生物育种技术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使基因克隆技术进入青霉素产生菌育种领域,持续的菌株改良,结合发酵工艺的改进,使当今世界青霉素工业发展水平突飞猛进。
二青霉素的生产流程2.1 菌种的保藏从来源于自然界土壤等,获得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分离、选育和纯化后即称为菌种。
菌种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后,以超低温,即在液氮冰箱(-190~-196℃)内保存。
所谓冷冻干燥是用脱脂牛奶或葡萄糖液等和孢子混在一起,经真空冷冻、升华干燥后,在真空下保存。
如条件不足时,则沿用砂土管在0℃冰箱内保存的老方法,但如需长期保存时不宜用此法。
一般生产用菌株经多次移植往往会发生变异而退化,故必须经常进行菌种选育和纯化以提高其生产能力。
2.2 孢子的制备生产用的菌株须经纯化和生产能力的检验,若符合规定,才能用来制备种子。
制备孢子时,将保藏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通过严格的无菌手续,将其接种到经灭菌过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下培养5~7 日或7 日以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孢子数量还是有限的。
为获得更多数量的孢子以供生产需要,必要时可进一步用扁瓶在固体培养基(如小米、大米、玉米粒或麸皮)上扩大培养。
2.3 种子制备其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以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并接种到发酵罐中,种子制备可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
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级数的多少,决定于菌种的性质、生产规模的大小和生产工艺的特点。
扩大培养级数通常为二级。
摇瓶培养是在锥形瓶内装入一定数量的液体培养基,灭菌后以无菌操作接入孢子,放在摇床上恒温培养。
在种子罐中培养时,在接种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
接种材料为孢子悬浮液或来自摇瓶的菌丝,以微孔差压法或打开接种口在火焰保护下按种。
接种量视需要而定。
如用菌丝,接种量一般相当于0.1%~2%,从一级种子罐接入二级种子罐接种量一般为5%~20%,培养温度一般在25~30℃。
如菌种系细菌,则在32~37℃培养。
在罐内培养过程中,需要搅拌和通入无菌空气。
控制罐温、罐压,并定时取样作无菌试验,观察菌丝形态,测定种子液中发酵单位和进行生化分析等,并观察无杂菌情况。
种子质量如合格方可移种到发酵罐中。
2.4 青霉素发酵工艺控制青霉素大规模生产是采用三级发酵,其目的主要是使青霉菌军体数量逐步扩大和适应发酵,其次是使发酵罐连续使用,缩短发酵周期。
2.4.1碳源、氮源的影响和控制。
2.4.1.1 碳源青霉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如乳糖、蔗糖、葡萄搪、甘露糖、淀粉以及天然油脂等。
葡萄糖是容易利用的碳源,有利于菌体的生长;乳糖是青霉素生物合成最好的碳源。
青霉素发酵培养基中采用葡萄糖和乳糖两种碳源就能适合青霉菌发酵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在发酵初期利用氧化速率快的葡萄糖使青霉素大量、迅速、强壮地繁殖菌丝体;当葡萄糖耗尽时青霉菌进入发酵后期,此时利用氧化缓慢的乳糖,使发酵液pH 较稳定,避免速效碳源的分解产物阻遏作用,有利于青霉菌大量、持久地分泌青霉素。
2.4.1.2 氮源玉米浆是青霉素发酵最好的氮源,因为玉米浆含有多种氨基酸,如精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以及青霉素生物合成的前体苯乙酸及其衍生物。
由于玉米浆的质量难以控制,也可选用便于保藏和质量稳定的花生饼粉或棉籽饼粉来代替。
2.4.2影响发酵产率的因素基质浓度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即对容易产生阻遏、抑制和限制作用的基质进行缓慢流加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