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安庆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Ξ

鲍 红

(安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安庆246011)摘 要:安庆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非常丰富,共有12种类型,在数量及语义表达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超过了普通话,内部各形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对应转化关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结构形式与程度义表达之间的对应性、色彩义表达的加强性和变化性、构词方式上的方言融合性。

关键词:安庆话;形容词;生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0)01-0085-05

安庆话指安徽省安庆市城区方言。安庆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种类繁多、表意生动、使用频率极高,能细腻传达各种细致入微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安庆话鲜明的语言特色。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

词》收录了普通话形容词的七种生动形式〔1〕,本文所论述的安庆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共有十二种,有与普通

话共有的格式,也有本方言所特有的形式。即使形式相同,构词方式、语义特征等方面仍有诸多差异。对之加以考察,无疑会对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所收集的材料以安庆市三城区范围口语为主。文中词条,无本字的用同音字代替,无同音字的用“口”表示并加注国际音标。

一、构成形式及语义特征

(一)AA 式。由单音节形容词A 重叠构成,属于重叠式构词。如:

高高、瘦瘦、薄薄、短短、软软、白白、黄黄、扁扁、枵枵、俏俏

AA 式作定语时,习惯上不加“的”,而是直接加于名词前,如“酸酸味儿、黑黑皮儿、小小嘴儿、瘦瘦个儿、长长脸儿、绿绿色、大大眼睛、弯弯眉毛”等,与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不能这样说,必须加“的”,说成“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名词多数为可以儿化的单音节名词,整个格式表示“N 有点儿A ”的意思,程度适中。如“黑黑皮儿”,即表示皮肤有点黑但不令人讨厌;“小小嘴儿”,即表示嘴巴不大,很小巧,有喜爱的色彩。AA 式可直接作状语,第二个音节一般儿化,表示程度加深,其中“A ”只限于“好、慢、轻、险、乖”等几个形容词,如“好好儿说、慢慢儿走、轻轻儿擦、险险儿迟到着、乖乖儿跟我走”等。“A 儿”读得比“A ”稍长稍重,有强调的意味。

AA 式如果作补语和谓语,则必须加“的”,表示程度加深,增加形象的直感和主观的评价色彩。第二个A 读得较重,可儿化,也可不儿化。不儿化倾向于客观的描述,仅表示量的增加,儿化除表示量的增加外,还赋予喜爱、赞赏、怜惜等感情色彩,如:把鞋带系着紧紧的,就不得散了。|把萝卜晒着干干儿的才好吃。|头毛光光儿的,衣服挺挺儿的。|小脸黄黄儿的,小腿儿细细儿的。

少数AA 后面还可以加上后缀“势儿”,构成AA 势儿式,是普通话所没有的,表示“有点儿A 、比较A ”之意,除第一个A 读原调外,其余音节读轻声。如:扁豆要拣瘪瘪势儿的,鼓啷啷的就老着。|茄子要买结结势儿的。|那个男伢子长着黑黑势儿,也还过得去。|树上的桃子个子个长着大大势儿,怪喜人的。

(二)BA 式。BA 式是安庆方言中较常见的形容词生动形式,很有特色。普通话也有BA 式,如“雪白、飞快、通红”等,但数量不多,不及安庆话丰富。BA 式属于前加式构词,由单音形容词A 前加修饰性语素B 而成。其内部构成可分为四类:

第30卷第1期2010年1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SH AOXI NG UNI VERSITY V ol.30N o.1Jan.2010

Ξ收稿日期:2009-10-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徽安庆方言的语言学及文化语言学研究”

(08BYY 021)。作者简介:鲍 红(1968-),女,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

1.B 具有名词性,A 一般为B 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如颜色、性质、状态等,隐含“像B 一样A ”。如:冰冷、冰铁、笔陡、笔直、笔挺、笔尖、梆硬、铁紧、铁硬、沙白、雪白、血红、漆黑

2.B 具有动词性,用B 这样动感十足的语素来形象生动地显示A 属性的特点,使人更便于理解。如:滚烫、翻烫、滚开、翻开、喷香、飞快、飞嫩、溜光、溜圆、溜尖、崩脆

3.B 具有形容词性或副词性,从程度上进一步突出描绘A 的属性。如:

焦干、焦枯、鲜甜、透湿、稀烂、稀化、通红、通亮、乌紫、乌青、阴绿、秘严〔an 35〕、崭新、温热、精光、精淡、生咸〔xan 35〕、生痛、

4.B 的理性意义不明显或已虚化,并不表示它字面的意义,或是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只能用方言中的同音字代替,只表示附加色彩,增加A 的程度义。如:

瘟苦、瘟臭、瘟腥、瘟臊、瘟馊、痴浑、嘭黄、彻亮、凄湿、基酸、闷饱

有些B 不止一种写法,如“精淡—津淡”,“笔陡—壁陡”,“绷脆—崩脆”。在B 与A 的组合方面,有的只与一个A 组合,如“嘭黄”,有的能与多个A 组合,如“笔、精、溜、瘟、通”等,多数有固定的搭配。

BA 式中A 一般具有稳定、明确的音和义,是全词的核心语义所在。A 为形容词性语素(“冰铁”例外,

“铁”是名词性语素),大多表示事物的属性。不过并非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都能构成BA 式,如表度量的“高、底、深、浅、远、近、长、短”,表评价的“好、孬、丑、恶”等就不能进入BA 式结构。

B 修饰A ,表程度,与副词“很”语义相当,因此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有时使用者为了对A 的程度有更进一步的表示,往往延长B 的读音,读音越长,程度越深。如“这屋子黢黑的|这屋子黢——

—黑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变成BX A 式,X 一般是詈词“”,加强程度。如:漆黑→漆黑。第三种方法是以“BA 2BA ”式重叠,这是BA 式形容词表示程度更深的主要手段,如“你家腊肉生咸的|你家腊肉生咸生咸的”。

(三)BBA 式。BBA 式数量有限,从内部构成看有以下几类:

1.由BA 式重叠B 扩展而成。如“梆梆硬〔 n 53〕、喷喷香、温温热、瘟瘟臭、大大开、崩崩脆、稀稀烂、溜溜光、肮肮苦、精精瘦、晶晶亮、通通亮、笔笔直、崭崭新”等,强调意味比BA 式更浓,但构词能力和使用频率都远不及BA 式;

2.由单音节形容词A 附加叠音前缀构成。如“披披满〔m on 53〕、麻麻亮、蒙蒙亮、点点高、点点远、滴滴小、滴滴长”等;

3.由双音节形容词AB 重叠A 而成。如“咪咪妈磨磨蹭蹭,口罗嗦,不干脆、精精味形容有点自负、自满、得意”

。4.不明构词理据的习惯语。如“奶奶〔nai 31〕经絮絮叨叨、婆婆妈妈之意”

。BBA 式中A 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附加BB 之后,意义不变,多数表示程度的加强,少数表示程度的减弱,如“温温热”的意思是“有点热”,而不是“很热”,“点点高”是“很矮”,而不是“很高”。但“点点矮”也是“很矮”的意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点点”这个叠音前缀本身就表示程度微弱;二是与反义形容词使用上的不平衡现象有关,即使表示消极义,人们也倾向于运用积极义形容词。比如即使面对一个很矮的人,人们不会问“你多矮”,而会说“你多高”。BB 与A 的搭配较固定,但“点点”和“滴滴”两个前缀能与表度量的“大、小、高、低、轻、重”等形容词自由搭配,且二者可互换。

(四)ABB 式。ABB 式在安庆方话中最富有表现力,数量也最多。普通话也有ABB 式,但安庆话的后缀BB 十分丰富,与普通话ABB 式后缀有很大不同。其构成有四种方式:

1.BA →ABB ,由偏正关系的双音节形容词BA 颠倒语序然后重叠B 构成。从表意程度上看,BA >ABB ,如“梆硬”就比“硬梆梆”的程度深,表现出两种形容词重叠式程度义的等级差异。如:

冷冰冰、绿阴阴、红通通、硬梆梆、白沙沙、新崭崭、香喷喷、黑黢黢、酸基基、圆溜溜、脆崩崩;

2.AB →ABB ,由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 重叠B 而成。表意程度上,ABB >AB ,如“撩俏”指爽快,

“撩俏俏”指很爽快。如:

年轻轻、精致致、稳当当、齐整整、平展展、老角角〔ko 55〕稳重、老成、逸当当、木骨骨糊涂、没有分寸、精味味外表神气、气派、洋呵呵形容神气、快活、

撩俏俏、黏糊糊;3.A +BB →ABB (A 为形容词性语素)。数量最多,A 为单音节形容词,能单独使用,变为ABB 式以后,基本词义不变,加上BB 附缀,更加生动形象,加深程度。如:

6

8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30卷

空捞捞、长夭夭、急抓抓、烂哕哕、

糟、能绞绞、软唧唧、精拽拽、清丝丝、枵薄薄、孬兮兮、活跳跳、光釉釉、松泡泡、湿基基、糍台台、紫歪歪、黄艾艾;

4.A +BB →ABB (A 为名词性或动词性语素)。词干A 也能单独使用,但变成ABB 式以后,A 的词义大多已发生变化,与后缀BB 一起表示一种状态义,比如“披溜溜”形容汤汁等食物盛得太满快要溢出的一种状态,“披”的动作义已改变。如:

汗津津、水拉拉、皮月强月强、毛哈哈、鬼戚戚、骨立立、沙嘎嘎、粉团团、病歪歪、气昂昂、响当当、洋兮兮、披溜溜、裹搭搭、死沉沉、颤润润

BB 多数读阴平31或入声55,少数读其他调值,如“平展展、逸当当”中“展展’读上声,“当当”读去声。BB 表示程度的加深,有些仍有一定的理性意义,如“冰冰、整整、展展”;多数理性意义虚化,除表示程度的加深,BB 还具有很生动的修辞效果,能增强词语的形象色彩。少数情况下,同一个BB 可与不同的A 组合,如“孬兮兮、脏兮兮、洋兮兮”;同一个A 也可附加不同的BB ,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色彩,如“酸———酸基基(味道比较酸)———酸溜溜(有点嫉妒之意)”,说明BB 具有很强的描绘作用,使ABB 式形容词表意生动而富于形象感。ABB 式如果是褒义,大多可以儿化,表示喜爱或不讨厌的色彩,如“长夭夭儿、撩俏俏儿、精味味儿、能绞绞儿”,如果是中性义,儿化后则有褒义色彩,如“枵薄薄(中性义)———枵薄薄儿(褒义)”,如果是贬义则不能儿化。

(五)AABB 式。其构成有四种方式:

1.AABB 是单音节形容词A 的叠音加后缀BB 构成,A 是词干。如:

瘦瘦叽叽、大大样样、密密麻麻、矮矮墩墩、糊糊汤汤、毛毛哈哈、水水拉拉、新新崭崭、稀稀拉拉、精精拽拽、

憨憨、慢慢滔滔

这组词都能变成ABB 式,如:光光溜溜→光溜溜。

2.AABB 是双音节形容词AB 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撩撩俏俏、闷闷实实、逸逸当当、精精干干、咪咪妈妈磨磨蹭蹭,嗦,不干脆、精精味味、齐齐整整、稳稳当当、精精致致

很多AB 式形容词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如“撩俏、逸当、精味、闷实、咪妈”等,为安庆话所特有。A 组词都能变换成ABB 式,比ABB 式要正式一些。

3.AABB 是由A 的叠音加B 的叠音构成。AB 不成词,但A 、B 分别能成词,意义相关或相近。如:

抻抻、如如是是、清清丝丝、裹裹搭搭、鼓鼓囊囊、空空捞捞、急急抓抓、白白胖胖、黑黑瘦瘦、酸酸臭臭、包包疖疖、麻麻癞癞、汤汤水水、婆婆妈妈

A 与

B 之间或为名词组合,如“包包疖疖、婆婆妈妈”;或为动词组合,如“

抻抻、裹裹搭搭”;或为形容词组合,如“白白胖胖、黑黑瘦瘦”;或为混合组合,如“清清丝丝”是形名组合,“空空捞捞”是形动组合。这组词少数也能变换为ABB 式,如“裹搭搭—裹裹搭搭”。

4.AABB 也是由A 的叠音加B 的叠音构成,AB 不成词,但与3类不同的是A 与B 大多都是方言记音,没有明确的意义,只有组合以后才表示某种意义,如:嘎嘎懂懂愚钝,懵懂,不明事理、咧咧瓜瓜不整洁、哩哩啦啦、嘀嘀哝哝背后不停地说别人的短处、毛毛碴碴、神神叨叨、理理落落、花花搭搭、糊糊汤汤、凄凄摸摸

也有很少词还能看出一点意义,如“凄凄摸摸”的“凄凄”只是记音,“摸摸”有点实义,但已不全是本义,组合后侧重形容某人东抓西摸,不与人交往,沉浸自我世界的一种状态。AABB 式的一、四音节重读,二、三音节轻读。若是褒义,第四音节可以儿化,描摹状态、加深程度的同时增添喜爱的色彩,如“撩撩俏俏儿、清清丝丝儿”。

(六)BABA 式。这种重叠式可分为以下两类:

1.铁紧铁紧、沙白沙白、梆硬梆硬、鬼精鬼精、死长死长、翻开翻开、滚圆滚圆、乌紫乌紫、嘭黄嘭黄

2.白胖白胖、酸臭酸臭、酸痛酸痛、细长细长、黑瘦黑瘦、矮胖矮胖、酸甜酸甜

1类数量较多,A 为核心语素,B 是对A 进行程度或状态上的修饰,是BA 式的重叠,比BA 式程度更深。2类数量较少,B 与A 是形容同一主体的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形容词性语素,B 不能用来表示A 的程度,二者是并列关系,形容两种状态,语义上比“又B 又A ”稍重,摹状色彩也更浓。正因为如此,2类词78第1期 鲍 红:安庆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语有些可以按上述AABB式重叠,如“白胖白胖/白白胖胖、细长细长/细细长长”。二者略有差别,AABB式侧重表状态,BABA式既表状态,也表程度,如“酸酸甜甜”指“又酸又甜”,“酸甜酸甜”指“很酸很甜”。

(七)特殊四字格式。

1.A头A脑式。如:

笨头笨脑、呆头呆脑、贼头贼脑、傻头傻脑、□〔Bei213〕头□〔Bei213〕脑行为鲁莽、木头木脑、猪头猪脑、蠢

头蠢脑、昏头昏脑、□〔k‘i u35〕头□〔k‘i u35〕脑缩头缩脑、

头脑、愣头愣脑、憨头憨脑、鬼头鬼脑、滑头滑

脑、狠头狠脑言行举止比较凶狠、虎头虎脑、角〔ko55〕头角脑形容一种长相:前额和后脑勺向外突出、狗头狗脑形容小孩长得结实,易于成长

普通话中也有少量A头A脑式形容词,但不及安庆话多。该格式的形容词多由“笨、呆、傻、蠢、木、猪、狗、虎、”等形容词性、名词性或动词性的A加上语缀“头”和“脑”构成,主要用于描绘或评价人的相貌、行为,口语色彩较浓等,大多数带有贬义或讥讽的色彩,少数是褒义词,如“虎头虎脑、角头角脑、狗头狗脑”。

2.A儿巴Y式。如:

孬儿吧兮、孬儿吧哄、痴儿吧呆、洋儿吧兮、冷儿吧洋、蔫儿吧唧、呆儿吧兮

为数很少,但很有特色,为安庆话所特有,表示贬义。作为核心语素的A都是消极义单音节形容词性语素,其余为语缀,语义模糊,起加强程度和凑足音节的作用,整个格式表示“很A”的意思。都可以换成ABB式,如“孬儿吧兮→孬兮兮”,但比ABB式程度要深。

3.A不BC式。如:

瘦不拉肌、甜不拉滋、酸不拉哕、干不拉麸、白不傻肌、白不拉肌、软不拉肌、黑不拉肌、黄不拉肌、脏不拉兮、死不愣登、粘不拉肌、松不拉哕、直不笼统、八不大五、黑不溜秋、团不溜秋、光不溜秋、圆不溜秋、胖不溜秋、灰不溜秋、酸不溜秋

由单音节形容词加多音节后缀构成,表示程度的加深,同时带有贬义色彩。其中“不”无理性意义。表意程度上,“A不BC”式大于ABB式。

4.A里AB式、A里A气式、A里BC式

A里AB式:AB为双音节形容词,A为重复音节,“里”为插入性黏着语素,如:邋里邋遢、古里古怪、唠里唠叨、窝里窝囊、毛里毛糙、疙里疙瘩、木里木骨、冒里冒失、糊里糊涂、拉里拉瓜。

A里A气式:两个A为单音同形的形容词,“里、气”为语缀,如:流里流气、妖里妖气、傻里傻气、怪里怪气、土里土气、假里假气、鬼里鬼气、秀里秀气。

A里BC式:A是核心语素,其余为语缀,如:苦里巴兮、饿里饿实、傻里吧唧、花里胡哨。以上三式都是单音或双音形容词的贬义变式,是对原式形容词表意程度的强化。

5.ABC D式。如:

可怜巴巴、臭气哄哄、赤亮霞霞、雾气重重、热气腾腾、冷淡壁秋、心慌吐气、老实巴脚、哭司巴哕、黑咕隆咚、湿拉瓜叽、奸刀巴兮、赤脚拉啪、漆马乌黑、莫抓莫挠、挡事绊脚、夹咕夹六吃得乱七八糟之意、拣精夹肥、雾气狼烟、水三倒四、粗声哑气、小而不言、瞎〔xa55〕答胡嘻、吊儿郎当、毛手毛脚、刁慌神乱、罡哗作涌方言记音,形容乱凑热闹,乱管闲事,人来疯等

A BC D式的内部构成灵活多样,大部分有单音形容词原式,如“苦、黑、湿、奸”,或者有双音形容词原式,如“可怜、冷淡、老实”;少数无形容词原式,而是几个意义相关的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语素组合而成,如“挡事绊脚、水三到四、雾气狼烟”;不少本字不明,只能用同音字代替,如“夹咕夹六、罡哗作涌”等。这样的四字词语在安庆话中数量众多,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大多以贬义为主,在口语中极其活跃。

(八)“V/A人(啊)”式

安庆话里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形容词生动形式“V人(啊)式”。如:

1.动词性语素+人:冰人使人感觉冰、烧人感觉热、呛人、瘆人、腻人、戳人、磨人、哕人欲呕吐的感觉、怄人、漾人过于油腻的感觉或胃部不舒服、逼人压迫感:房子小,~、气人、巴人紧绷绷的感觉、冲人指说话冲或某种气味太浓重、挤人感觉拥挤、

人感觉痒:茅草~,桃子~、晒人感觉晒。

2.形容词性语素+人:烦人心情烦乱、碜人难看;令人讨厌:这伢子有点~、累人、粘人感觉黏乎乎、嘈

88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30卷

人因进食较粗糙事物而不舒服、麻人感觉发麻、痒人、辣人等。

3.名词性语素+人:杠人接触粗糙或凹凸不平物品时的不舒服感觉

此式中的V/A 多数是动词,少数是形容词,极个别是名词,与后面的“人”构成动宾关系,但表达的语义却是“使人感觉V/A ”,总体上是表达人的一种消极的、不如意的主观感觉和感受。一般在后面加上语缀“啊”,使其成为形容词,所表达的使感意义更明确,也可不加。“人”和“啊”均读轻声,“啊”念?A 。由于读

音弱化,“啊”常省略。此式能受程度副词“特别、太、真”等和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不能扩展(“气人、烦人”

等少数词例外,但也只能插入“死”或“得死”);只作谓语和宾语(只限于作“有点、觉得、感觉”等词的宾语),

如:脸巴人,没搽香。(谓语)|红烧肉好吃,就是有点漾人。(宾语)

二、语法功能

(一)除AA 式可不加“的”直接做定语、状语,“V/A 人(啊)”式不用加“的”直接作成分外,其余生动形式必须加轻声“的〔ti 〕”才能进入句子作成分。

(二)安庆话形容词生动形式可作谓语、补语、定语,作谓语更普遍。除AA 式外一般不作状语。如:小女伢不错,精精干干的。(谓语)

老张拉里拉瓜的,一点都不想好。(谓语)

穿这么点点子,小手冻着冰铁的。(补语)

这么嫩夭夭的藕还不要哇。(定语)

三、结语

安庆话形容词生动形式表意生动,用例宽泛,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位置。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结构形式与程度义表达之间的对应性。形容词生动形式大多表示对性状程度的强调,但不同形式对性状程度的强调程度是不均衡的,有深浅轻重之别,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差异。安庆方言中形容词的程度表达极其细微,某一形容词属性程度的轻重通常可以有许多结构形式来表达,其丰富程度远远超过普通话。如“瘦”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分别表示“瘦”的不同程度,并形成一个由轻到重的序列:

瘦<瘦瘦的<瘦精精<精瘦<精精瘦<精瘦精瘦<瘦不拉肌

对应上文,就是:A

(二)色彩义表达的加强性和变化性。普通话形容词生动形式不少用于书面语,安庆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主要活跃于安庆普通市民的口头语言中,几乎不用于书面语和较正式的口语场合,口语色彩和主观色彩特别浓厚,对人与事物的描绘多是临时性,主观感情倾向强烈,或褒或贬,或爱或憎,少有中性。

首先是它的强化作用。形容词原型以中性为主,而这些生动形式都带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如特殊四字格式的A 头A 脑式、A 不BC 式、A 里AB 式、A 里A 气式、A 里BC 式、ABC D 式就是以贬义为主,很少表褒义。不论褒贬,这些形式大多是对基式形容词感情色彩的强化。其次是它的变化性。或中性、贬义转变为褒义,或中性、褒义转变为贬义,如“秀气”是褒义,但“秀里秀气”的褒义被削弱,略带贬义;“直”是中性,“笔直”略带褒义,“直不笼统”偏于贬义;“酸”是中性,“酸酸儿的”是褒义,“酸不拉哕”贬义色彩明显。

(三)构词方式上的方言融合性。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安庆话属于江淮官话,有普通话七种形容词生动形式中的六种(安庆话没有ABC 式);也有普通话无而临近的湖北、湖南方言有的BBA 式。AABB 式

和ABB 式通过儿化增加喜爱情感的用法也与湖北英山方言相似〔2〕。属皖西南赣语怀岳片的宿松方言也

有“V/A 人”式,虽有差异,但语义相同,功能接近〔3〕。可见,正是周边多方言的互相渗透和补充,赋予安庆

话形容词丰富的生动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安庆方言形容词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37-658.

〔2〕陈淑梅.湖北英山方言的“X 儿的”〔J 〕.方言,1997(3).

〔3〕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62-263.

〔4〕郝凝.安庆方言词汇〔J 〕.方言,1982(4).98第1期 鲍 红:安庆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