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新选

合集下载

凝血结果解读

凝血结果解读

凝血结果解读模式1:P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这种模式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刚开始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存在轻度的维生素K缺乏。

因为PT检测中涉及的VII 的半衰期很短,所以患者的凝血结果仅表现为PT升高,且通常其PT结果不会超过参考上限的一倍。

造成这种模式的另一种可能是,患者先天性缺乏VII。

当然,这是十分罕见的情况。

模式2:APTT明显升高,其余四项正常当APTT明显升高时,根据患者有无出血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情况:(1)患者存在出血。

那最可能的是先天性缺乏VIII、IX、XI 因子,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

或者患者体内存在因子抑制物,最常见的是VI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

要初步的鉴别这两类疾病,可采用血浆混合试验。

此外,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APTT也可能单纯升高。

(2)当患者不存在出血表现时,APTT升高可能是患者体内存在的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导致的。

此外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缺乏也会导致APTT升高,但这些情况极为鲜见。

模式3:FBG升高,其余四项正常因为FBG不仅是一种凝血因子,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因此,在一些炎症、创伤和妊娠等情况下,它都可能升高。

模式4:PT和APTT明显升高,其余三项正常出现这种模式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缺乏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华法林)/特定类型的鼠药中毒。

而这三种情况都与维生素K有关。

因为,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化十分重要。

因此,当患者由于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杀灭了可以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时,就会出现出血和PT/APTT升高。

而抗凝药华法林和一些灭鼠药(如溴敌隆、溴鼠灵),则是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使上述四种因子活性降低。

当凝血标本采血量明显不足,或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时,导致抗凝剂与血浆比例失衡时,也会出现PT和APTT假性偏高,这类情况要与病理性增高相区别。

另外,如果护士妹妹,“神不知鬼不觉”的把紫头管中的血(含络合剂EDTAK),偷偷倒进了蓝头管送检,那也会出现这种结果。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是一种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

这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凝血
酶时间(TT)。

下面是对这四项指标的解读: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衡量凝血因子活动水平的指标,它通常用于评估凝血系统中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应在特定的范围内。

P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
低或缺乏,可能与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或出血性疾病
有关。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APTT也是评估凝血因子活
性水平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应在特定的范围内。

延长的APTT可能与凝血
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增加或抗凝血物质增加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被海因斯-阿多森病引起。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用于标准化PT结果的指标,它在监测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时特别有用。

INR的正常范围因疾病和治疗而异。

INR增高可能与凝血活性降低有关,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4. 凝血酶时间(TT):TT用于评估凝血事件的速度。

延长的TT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受到抗凝剂的影响。

这可
能与出血性疾病、肝功能异常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解读凝血功能四项报告时,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如果有任何异常指标,建议咨询医生以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凝血时间的判断指标

凝血时间的判断指标

凝血时间的判断指标
凝血时间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通常用于诊断出血
或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凝血时间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评估外源凝血
途径的指标,通常用于监测抗凝治疗和诊断肝脏疾病。

正常的PT时
间在10-13秒之间。

延长的PT时间可能暗示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
异常,如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和共同凝血
途径的指标,主要用于监测肝素和抗凝药物的治疗。

正常的APTT时
间在30-40秒之间。

延长的APTT时间可能与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
碍或其他凝血因子缺陷有关。

最后,凝血酶时间(TT)是评估最终共同途径的指标,通常用
于检测纤维蛋白原浓度和纤维蛋白聚合功能。

正常的TT时间在11-
13秒之间。

延长的TT时间可能暗示着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功能异常,如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障碍或纤维蛋白多聚体异常。

除了这些常见的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时间指标,如凝
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它们在特定的
临床情况下也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总的来说,通过对凝血时间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
断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来说,定期检查凝血时间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预防和
治疗相关疾病。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是用来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的一项检查项目。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FIB)等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判断,我们可以得出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酶凝血酶原途径。

通常情况下,PT值在12-14.5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

另外,抗凝血药物使用也会导致PT延长。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源途径的时间指标,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值在28-40秒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APTT值延长,可能说明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抗凝血药物使用等。

3.血小板计数(PLT):PL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PLT值在150-450×10^9/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PLT值降低,可能说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受损,如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等。

另外,一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PLT值降低。

4.纤维蛋白原测定(FIB):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FIB值在2-4g/L之间是正常的。

如果FIB值降低,可能说明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如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等。

在判断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疾病和因素相关,如肝病、肾病、恶性肿瘤、感染等。

此外,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测定结果。

因此,在判断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时,我们还需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CNAS-CL43: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43: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L4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Guid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Medical Laboratory Quality and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Hematology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CNAS根据临床血液学检验的特性而对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并不增加或减少该准则的要求。

本文件与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同时使用。

在结构编排上,本文件章、节的条款号和条款名称均采用CNAS-CL02:2012中章、节条款号和名称,对CNAS-CL02:2012应用说明的具体内容在对应条款后给出。

本文件的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的序号及内容与CNAS-CL02:2012不对应。

本文件为于2012年制定,本次为第1次修订换版。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CNAS对医学实验室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的认可要求。

临床血液学检验领域包括血细胞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寄生虫检查及出凝血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68-2006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WS/T 347-2011 血细胞分析的校准指南WS/T 359-2011 血浆凝固实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指南WS/T 405-2012 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WS/T 406-2012 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WS/T 407-2012 医疗机构内定量检验结果的可比性验证指南CNAS-RL02能力验证规则CNAS-CL31 内部校准要求3 术语和定义4 管理要求4.1 组织和管理责任4.1.1.2医学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单位的,应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医学实验室为非独立法人单位的,其所属医疗机构执业证书的诊疗科目中应有医学实验室;自获准执业资格之日起,开展医学检验工作至少2年。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在临床诊断中,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通过凝血功能检测可以对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评估,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下面就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进行介绍。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是常规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外源凝血途径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PT延长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Ⅶ、Ⅴ、Ⅹ、Ⅱ等,常见于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

APTT 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Ⅸ、XI、XII等,常见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使用等。

二、凝血纤维蛋白原测定(FIB)
凝血纤维蛋白原指的是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FIB水平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三、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蛋白形成凝血酶的时间,它主要用于评估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速度。

TT延长可能提示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Ⅰ、Ⅱ、Ⅴ、Ⅹ等,常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 D-二聚体(D-Dimer)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的升高可能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的情况。

D-Dimer检测在急性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包括PT、APTT、FIB、TT、D-Dime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医生在解读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准确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

凝血检查报告单解读凝血检查报告单是指一份血液检查报告,用于查看血液凝固的状况。

这个检查被用来帮助诊断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身体状况,例如深静脉血栓、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凝血检查中一些常见的指标、它们的正常范围以及异常结果可能表示的问题。

指标简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一些小而薄的细胞,它们在血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在出血时凝结血液。

检测血小板计数的目的在于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血小板来进行正常的凝血反应。

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30,000至400,000/mm3。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一种血液检测项目,通常用于评估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形成的速度。

这个检测涉及到一些凝血因子,例如凝血酶原,以及一些辅助因子。

这个检测通常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联合使用。

正常的PT测量值一般在10至14秒之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通过检测血液中一些特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来评估凝血过程中的速度。

这个测试通常被用来帮助确认下列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尿毒症血管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的APTT数值一般在26至39秒之间。

血纤维蛋白原(Fib)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它参与到止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中。

这个测试可以检查到一个人是否缺乏足够的血纤维蛋白原来正常地进行凝血。

正常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一般在200至400 mg/dL之间。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一种蛋白质分子,它在血液凝固时被释放。

如果一个人的D-二聚体水平过高,则可能暗示他们正在经历一种血栓形成的情况,例如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

正常值通常较低,而一个高于正常值的结果可能需要被进一步诊断,以确认一个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果解读正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这对于需要准备手术或担心有凝血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异常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异常,通常会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存在和可能的来源。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凝血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

凝血 7项的常规检查与解读伴随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各类疾病发生概率增加,特别为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凝血由四项转变至七项检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对凝血抗凝纤溶全过程观察及了解,有效预防临床出血性以及血栓疾病预防。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凝血检测指标,分析其在临床结果实际意义。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针对凝血检查而言,由传统四项检查转变为7项,其主要包含的项目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III(AT-III),临床凝血指标推荐上述七个指标,核心不仅涵盖三大系统,即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而且可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成本价格低廉,便于普及。

将七项指标联合应用检测,主要可实现三个目标,将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状况掌握,不仅可达到筛查的全面性,而且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互相应正。

一般临床上PT、APTT、AT、TT均呈上升趋势,Fg、FDP、D-Dimer均升高,表明处于高凝状态;Fg处于下降,其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为低凝状态。

1.凝血7项常规检查内容解读2.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通常在临床上正常参考值为10-14秒,凝血酶原时间主要为一类筛查试验,核心为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验证先天性或凝血酶原、凝血因子V、VII、X 缺陷的存在,同时运用于对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剂量的监测,为监测口服抗凝剂首选指标。

该项指标时间延长超过3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严重肝硬化;②纤维蛋白原缺乏;③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II、V、X减少;④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原发性纤溶亢进;⑤血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

该项指标时间缩短主要表明,血栓栓塞疾病前状态、DIC初期呈高凝状态。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

如何解读出凝血检查结果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健康意识较过去相比强化不少,不少公民已经养成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的习惯。

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因缺乏医学方面的常识,很难看到报告中的数据值,凝血检查也是如此。

出血与凝血作为检查项目中相对常规的一种,与不少疾病均存在较大的关系,有90%出血与凝血问题,均可以通过凝血实验室给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在当下常规检查项目中,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四项等项目,读懂相关数据也有较大的意义。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凝血四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对检查中四个指标数值反映的信息进行解读较有必要。

在FIB水平不高的情况下,PT、APTT都延长,如果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或存在弥漫性血管内溶血、肝病等情况,也会导致PT、APTT都延长。

PT、APTT都延长也可能在凝血过程中,因共同通路凝血因子出现异常所致,常见的情况为凝血酶原(Ⅱ因子)异常、凝血因子V异常、凝血因子X 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等。

在相关情况下,均会导致PT、APTT出现同步延长的情况。

在凝血四项结果中,可能出现PT、APTT都缩短的情况,该结果表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同时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血栓形成风险不小。

如果检查结果为FIB升高,PT、APTT缩短,也为同样的情况,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较大。

在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还会结合D二聚体指标,其主要为高凝状态的反应指标。

出现该结果后,临床医生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用以预防血栓。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对于PT延长,AFTT大体正常的情况,体检者多为缺乏维生素K、误服华法林或含有相关成分的鼠药。

药物华法林对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X等羧化,均持有抑制作用。

也是因此,所以华法林具有抗凝血的功效。

在凝血功能四项检查中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的情况,对于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会出现APTT延长的情况。

新进检验试题及答案

新进检验试题及答案

新进检验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检验科的常规项目?A. 血常规B. 尿常规C. 心电图D. 肝功能答案:C2. 检验科的血液分析仪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功能?A. 白细胞计数B. 红细胞计数C. 血红蛋白测定D. 血糖测定答案:D3. 以下哪个指标不是反映肾功能的?A. 血肌酐B. 尿素氮C. 甲状腺素D. 尿酸答案:C4. 以下哪个项目不是用于检测糖尿病的?A. 空腹血糖B. 餐后血糖C. 糖化血红蛋白D. 血脂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血液学检验的范畴?A. 血型鉴定B. 凝血功能C. 肝功能D. 血常规答案:C6.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用于检测细菌的?A. 培养法B. 染色法C. 聚合酶链反应(PCR)D.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答案:D7. 以下哪项不是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项目?A. 室内质量控制B. 室间质量评价C. 仪器校准D. 患者教育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尿液分析的常规项目?A. 尿蛋白B. 尿糖C. 尿酸碱度D. 尿白细胞答案:C9. 以下哪项不是血液凝固功能检测的内容?A. 凝血酶原时间(PT)B.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 纤维蛋白原D. 白细胞计数答案:D10. 以下哪项不是生化检验的范畴?A. 肝功能B. 肾功能C. 电解质D. 心电图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血常规检验中,红细胞计数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答案:RBC2. 肝功能检验中,谷丙转氨酶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答案:ALT3. 肾功能检验中,血肌酐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答案:Cr4. 血液凝固功能检测中,国际标准化比值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答案:INR5. 尿液分析中,尿蛋白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答案:UPRO6. 血液学检验中,血小板计数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答案:PLT7. 电解质检验中,钠离子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_。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凝血报告单是指医生进行血液检测后,生成的一份血液凝血指标的结果表格。

该报告单在医生对病人进行某些手术或治疗之前是必须要进行的。

凝血报告单的目的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从而指导病人的治疗和手术决策。

在理解凝血报告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血液凝血的知识。

当身体出现出血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最终形成血凝块,以止住出血。

凝血过程涉及到众多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

在进行凝血报告单的解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和正常值范围。

典型的凝血报告单包含了许多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等。

在凝血酶原时间这一指标中,正常值范围通常是11-14秒。

当这一值过高时,说明患者的凝血因子有可能不足或者存在某些异常。

而在aPTT指标中,正常人的值通常在25-35秒之间。

当值过高时,也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凝血因子异常问题。

其次,需要了解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许多凝血指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如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会同时在凝血报告单中出现。

这两个指标都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凝血问题,但是INR的范围会更加具体和准确。

此外,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也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指标。

D-二聚体检测高含量可能涉及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出现了一些因素,而纤维蛋白原可能涉及到心血管健康、炎症、肝脏疾病等因素。

最后,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和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明确各项指标的意义和范围,有助于明确患者的血液凝血状态和存在的问题。

但是,仅仅针对凝血报告单中的一些参数进行诊断是不够的。

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综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是否有其他需要考虑的疾病或用药等因素。

例如,在患者的肝脏功能不正常时,可能会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下,您的医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而不是仅依赖于血液检测结果做出决策。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凝血功能是人体在出血时迅速止血的机制,它包括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凝血因子介导的病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止血机制的各个层面与环节的功能状态,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就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的解读作一详细介绍。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价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通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INR是根据PT结果和特定的校正系数计算而得,它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疗效。

正常情况下,PT为10-14秒,INR为0.8-1.2、如果PT和INR的结果增加,就可能表示有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价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常用来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为25-36秒。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不全。

3.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价凝血系统凝血酶生成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TT为14-21秒。

如果TT延长,可能意味着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降低。

4.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蛋白,它在出血时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正常情况下,FIB的浓度为2-4g/L。

如果FIB浓度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5.凝血酶原活动(FⅡ):凝血酶原是凝血因子Ⅱ的前体,它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FⅡ的活性为70-120%。

如果FⅡ活性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6.抗凝血酶Ⅲ(AT):AT是一种抑制凝血酶活性的血浆物质,它能抑制血栓的形成。

正常情况下,AT的活性为80-120%。

如果AT活性降低,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7.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和修复血管损伤的主要细胞成分。

正常情况下,PLT的计数范围为150-400×10^9/L。

如果PLT计数减少,可能表示血小板功能异常或凝血系统发生了失调。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凝血功能是机体在遭受血管损伤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血栓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凝血功能指标是一系列血液凝血的生化参数和指标,通过测定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诊断与评估血液病理学和凝血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机体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来评估肝脏功能以及检测血液凝血因子的异常。

正常值为12~14秒。

当PT延长时,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如血友病等。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机体内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一般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相关疾病。

正常值为25~40秒。

当APTT延长时,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异常或抗凝血药物的使用。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的标准化指标,常用于评估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

正常值为0.8~1.2、当INR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存在出血风险。

纤维蛋白原(FIB)是促进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的关键凝血因子,是评估机体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一个指标。

正常值在2~4g/L。

当FIB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形成障碍,存在出血风险。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在150~400×10^9/L。

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时间(TT)、降解纤维蛋白产物(D-dimer)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使用、疾病的存在等,因此在解读凝血功能指标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总之,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对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凝血功能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它主要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情况并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指标进行解读,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检测指标的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它们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凝块形成,起着止血的作用。

正常范围为100-300 × 10^9/L。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偏高则可能出现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过一位患有自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他的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范围,出现了皮肤淤斑、鼻出血等症状。

通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他的血小板数量,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用药方案。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它们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外源、共同通路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为11-14秒。

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内源、共同通路的凝血功能,正常范围为25-35秒。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曾遇到一位患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的病人,他的PT和APTT延长,提示他的凝血功能异常。

通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他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出血和并发症发生。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凝血功能四项检测中的第四个指标,它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正常范围为2-4g/L。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中的重要蛋白质,它参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维持正常凝血功能的关键物质。

在临床中,有一位患有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患者,他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一直低于正常范围,出现了易淤血、出血不止等症状。

通过凝血功能四项检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和用药选择。

凝血六项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六项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六项报告单怎么看凝血六项报告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项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于一些出血或凝血异常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凝血六项检查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原时间是指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用于检测外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PT的值在11-13.5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异常或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用来检测内源凝血途径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凝血因子缺乏等问题。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用来监测患者在抗凝治疗时的凝血功能状态。

它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抗凝治疗的理想效果。

正常情况下,INR的值在0.8-1.2之间。

如果INR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抗凝治疗不足或者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凝血酶时间(TT)是用来检测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的值在14-21秒之间。

如果TT延长,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溶解功能障碍等问题。

纤维蛋白原(FIB)是用来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FIB的值在2-4g/L之间。

如果FIB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急性期炎症反应、肿瘤、心肌梗死或出血等情况。

最后,D-二聚体(D-Dimer)是用来评估患者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水平。

正常情况下,D-Dimer的值在0-0.5mg/L之间。

如果D-Dimer升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情况。

凝血功能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功能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功能质量控制流程凝血功能质量控制是个很重要又有点复杂的事儿呢。

一、样本采集。

咱先说说样本采集这个环节。

采血的时候啊,可不能马虎。

护士姐姐或者采血的工作人员得特别注意采血的部位,一般都是选择合适的静脉,这就像在挑选一个合适的小通道来获取血液样本。

而且啊,采血的器具一定要干净卫生,这就好比给血液准备一个干净的小房子,要是房子不干净,血液可能就会受到污染,那后面的检测可就不准确啦。

采血量也得准确哦,多一点少一点都可能影响结果。

就像做饭的时候,调料放多放少都会影响菜的味道一样。

二、样本运输与保存。

采完血之后呢,样本运输和保存也是关键。

得把血液样本安安稳稳地送到检测的地方。

如果是在医院内部运输,就像护送一个小宝贝似的,要避免震动和摇晃。

要是不小心晃得太厉害,血液里的一些成分可能就被晃散架了,这可不行。

保存的温度也很重要,要放在合适的温度环境里,太冷或者太热都会让血液里的凝血因子之类的小家伙们不开心。

就像我们人一样,在舒适的温度下才会状态好。

如果保存不当,等到检测的时候,血液可能已经“变了样”,那检测出来的凝血功能结果肯定就不靠谱了。

三、检测环节。

再来说说检测环节。

检测仪器就像是一个超级精密的小侦探,要好好对待它。

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准,就像给小侦探定期检查身体、校准眼睛一样。

这样它才能准确地发现血液里凝血功能的各种小秘密。

检测试剂也要选对哦,不同的试剂可能就像不同的钥匙,要找到适合打开凝血功能这扇门的那把钥匙。

而且使用试剂的时候,要按照说明书严格操作,不能自己乱改步骤,不然就像乱改菜谱一样,做出来的结果肯定不对味。

操作人员也得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就像厨师要经过培训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一样。

操作人员得熟悉整个检测流程,不能手忙脚乱的,每一个操作都要稳准狠。

四、结果分析与报告。

检测完了,还有结果分析与报告这个重要的部分呢。

分析结果的时候可不能敷衍了事。

要把检测出来的数据仔仔细细地看清楚,看看有没有异常的数值。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

凝血报告单怎么看凝血报告单是医学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下面是凝血报告单的详细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衡量外源性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

正常值一般为10-14秒。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衡量内源性凝血系统活性的指标。

正常值为26-39秒。

如果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血液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一种将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样品进行比较的指标,用于衡量抗凝治疗的效果。

正常值一般在0.8-1.2之间,如果INR值超过正常范围,则可能需要调整抗凝治疗剂量。

4.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血液中的凝血产物,可作为判断血栓形成和凝血活动的指标。

正常值应小于500微克/升,如果D-二聚体值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或凝血活动增加的情况。

5.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凝血因子,对血液凝固过程起重要作用。

正常值一般在2-4克/升之间。

如果纤维蛋白原含量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营养不良等情况。

6. 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一种测量血液凝固开始到形成凝块的时间。

正常值一般在14-18秒之间。

如果凝血酶时间延长,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治疗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7.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指标。

正常值一般在150-45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骨髓疾病或药物因素等情况。

综上所述,凝血报告单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情况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报告单中不同指标的数值及其与正常范围的对比,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其他相关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

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可以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出血液不凝固或过度凝固的情况,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要点。

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针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指标。

它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方法和结果差异的影响,最常用于评估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INR 结果在1.0~1.5之间被认为是正常的。

如果INR大于1.5,说明血液凝固功能下降,需要密切关注。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PT结果较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增加。

通常情况下,PT结果的正常范围是11~13秒。

如果PT超过正常范围,说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检测凝血因子的内在凝血途径。

APTT结果较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APTT结果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超过正常范围,需要考虑凝血因子缺乏或疾病状态,并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中凝血酶原的指标。

通过检测FIB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功能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在2.0~4.0 g/L之间。

如果FIB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凝血异常,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五、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D-Dimer)是血栓溶解产物,通过检测其水平可以了解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

D-Dimer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增加。

一般来说,D-Dimer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凝血功能正常。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解读凝血功能四项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功能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四个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凝血功能四项报告进行解读,分析常见的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就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凝血功能状态。

PT的正常范围通常在11-13.5秒之间,具体数值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室标准进行调整。

当PT延长时,提示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的原因包括维生素K缺乏、肝病、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使用过量等。

而PT缩短则可能提示患者存在一些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或者华法林过量。

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活酶(内源凝血酶)至纤维蛋白原之间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的范围通常在25-35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与血友病、抗凝药物(如肝素、达芬定)使用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有关。

而缩短的APTT可能提示患者遗传性凝血因子的异常或者抗凝药物的过量使用。

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根据PT测试结果进行转换得出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患者在华法林治疗下的凝血状态。

INR的正常范围通常在0.8-1.2之间,不同的治疗目标会有所不同。

在华法林治疗中,INR的监测对于控制患者的凝血状态至关重要。

INR增高可能与华法林过量使用有关,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而INR过低则增加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纤维蛋白原正常范围在200-400mg/dL之间。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者肝脏疾病有关;而降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则可能反映患者存在纤溶功能亢进、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情况。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

凝血七项报告单解读凝血七项(Coagulation Seven Test)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指标。

下面是对凝血七项报告单的解读:1.凝血酶时间(PT):P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0-14秒之间。

若PT值延长,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陷或纤维蛋白原缺乏。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血液中凝血酶形成的时间,用于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35秒之间。

延长的APTT值可能提示凝血因子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

3.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血液中纤维蛋白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TT应在15-20秒之间。

延长的TT值可能暗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种将PT标准化的方法,主要用于监测患者在抗凝血治疗期间的凝血状态。

正常情况下,INR应在1.0左右。

INR值增高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5.凝血酶时间INTEGRA(FI):FI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时间方法,用于评估凝血活性。

正常情况下,FI应在114-145秒之间。

FI值延长可能暗示凝血因子异常或血液稀释。

6. 凝血酶原时间INTEGRA(FIB):FIB是一种新型的全自动凝血酶原时间方法,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活性。

正常情况下,FIB应在200-400 mg/dL之间。

FIB值降低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或异常。

7. D-二聚体(D-D):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D-D值应在0.5 mg/L以下。

升高的D-D值可能暗示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通过解读凝血七项报告单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状态。

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液稀释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凝血七项指标的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判断【麻醉及疼痛专业讨论版】
1、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2、凝血酶原时间(PT)11~13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Ⅰ、Ⅱ、Ⅴ、Ⅶ和Ⅹ因子缺乏,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

缩短:先天性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2~43秒,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是否缺乏。

延长:Ⅷ、Ⅸ和Ⅺ因子缺乏,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应用肝素等抗凝药,循环抗凝物质增加。

缩短:血液高凝血状态。

4、纤维蛋白原(Fg)2~4g/L
减低:纤溶亢进、DIC、重症肝病等。

增高:糖尿病、急性感染、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

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1~6mg/L
增高见于原发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或溶栓治疗。

6、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CT)70~130秒反映体内肝素和类肝素物质。

如未用肝素情况下ACT延长,表示体内类肝素物质增多,如严重肝病。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
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③口服避孕药
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
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①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②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③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④治疗肺梗塞2.0—4.0
⑤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⑥人工瓣膜手术3.0—4.0
监控:IN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

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减少或停止用药。

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数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秒。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
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1.延长:>10秒
①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②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③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 、X 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

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2.缩短:
①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②血小板增多症
③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
④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⑤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

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

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1.延长:>3秒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2.缩短: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1.增加:
①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②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③糖尿病酸中毒
④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⑤妇女经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⑥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2.减少:
①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②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③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⑤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⑥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⑦天门冬酰胺酶治疗白血病。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g/L-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

六、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分析前质量控制)
1、采血: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尽快送检、避免从输液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3、抗凝剂选择:推荐用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8℃),塑料试管影响最小。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