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内容解读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完整word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 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 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 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 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 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 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 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 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 立的-人类个体。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 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 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马克思
1845
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 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1845年稿本)1.关于费尔巴哈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稿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校勘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提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
整篇文章贯穿了实践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点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未完成的手稿,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篇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许多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正值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面对的主要批判对象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更早的老年黑格尔派。
这两派都是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他们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都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1.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世界、现实、历史、真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2. 人不仅是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变和创造世界的主体;3.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4.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实践的影响和制约;5.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却无法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完整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完整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解读及启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解读及启示作者:刘备陈一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9期【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均称提纲)的第一条作为文献总论,可以说是提纲的纲,首先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肯定其看到了客体的作用;其次批判唯心主义离开唯物主义立场抽象地弘扬人的能动性;最后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确立正确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教育者主体性、着眼受教育者客体性、重视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提纲》;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提纲》是马克思实现人类哲学史上伟大革命变革过程中的一份纲要性文献,马克思通过这一纲要性文献彻底与费尔巴哈决裂,并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形式来充分展现自己的理论主张,不仅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更为人类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精华。
因此,它作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动,同样,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着很大的启示,尤其是提纲的第一条给予我们无限的智慧之光,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分析和思考。
一、《提纲》第一条的解读(一)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肯定其看到了客体的作用原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这里的“从前”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
“一切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其形态主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等,他们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本来“一切”就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再加上“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句话是为了进一步地强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同时也说明马克思曾经十分崇拜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说明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预示着此时此地要与费尔巴哈决裂。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全文引言费尔巴哈提纲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844年起草的一份重要文献,它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文将全面解读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第一部分: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这种决定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反映来实现的。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的观念和见解,而这些观念和见解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换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第二部分: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二部分主要批判了宗教的影响。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是对人类现实的错误解释。
宗教通过神的存在和超自然力量来解释世界,并试图通过信仰和祈祷来改变人类的命运。
然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只是人类对现实的逃避,它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只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迷茫和困惑。
第三部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物质世界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主导性。
而唯心主义则是一种以意识和精神为基础的哲学观点,它强调意识和精神的决定性和主导性。
费尔巴哈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他主张要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第四部分:物质解放和人的解放费尔巴哈提纲的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物质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当人们解决了物质问题,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解放。
同时,人的解放也需要物质的支撑,只有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平等。
结论费尔巴哈提纲是一份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对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宗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以及物质解放和人的解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阅读和理解费尔巴哈提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还涉及到意识形态、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解读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费尔巴哈最著名的作品,也是现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在影响着欧洲文学、哲学和新旧文化思潮的宏大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篇原文的主要内容是费尔巴哈的本体论,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实体都是同一种本质的。
费尔巴哈本体论的核心理念是个体存在而不是抽象,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实体都是具有独特本质的实体,是同一种本质的实体,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费尔巴哈曾倡导过“单一实体”观念,即一切存在物都有同一种实体本质,这些实体可能是物质、思想或情感。
费尔巴哈强调,同一种本质的实体并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实体,而是存在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实体的世界中,处在一个系统的关系之中,从而形成整体的一致性。
费尔巴哈的本体论能够解释神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即他认为世界是由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创造出来的,而上帝也是世界最高的本体,或者说,上帝是所有可能普遍存在的实体,也是世界的最高普遍存在的原因。
这一思想引发了西方文化的转变,即从宗教审查和封建等政治社会根植到独立的民族精神,从物质经济发展到文化的审美发展。
因此,费尔巴哈的本体论对于当今的哲学思想也有重要的意义。
费尔巴哈的本体论不仅只是一种思想,而且它也是一种方法,一种科学思想,他强调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建立思想体系。
例如,以经验为前提,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构建客观实在的世界,以探索真理的方法,而不是孤立的心理作用。
费尔巴哈主张从实践出发,向经验前进,从而使客观实在的世界得以发达和可信。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本体论是他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其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了西方文化的进程。
它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一种新的客观世界观,并引发了哲学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费尔巴哈本体论的影响,对现代文化有着重大意义,为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演变、实践和理解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素材,为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阅读批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阅读批注
一、导言部分:
费尔巴哈在导言部分阐述了他对宗教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人类自我投射的产物,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幻想和投射。
他批评了宗教的虚无主义和超验主义,并提出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宗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在这一部分详细分析了宗教的本质,他认为宗教是人类对神的幻想和投射,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反映。
他批评了宗教的虚妄性和对人类自由的压抑,同时指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类情感的满足。
三、神的本质:
费尔巴哈在这一部分探讨了神的本质,他认为神是人类自己的本质的投射和幻想。
他批评了神的超验性和虚妄性,并提出了宗教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反映的观点。
四、基督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在这一部分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基督教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幻想和投射的产物。
他批评了基督教的超验主义和对人类自由的压抑,同时指出了基督教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类情感的满足。
五、宗教的历史和发展:
费尔巴哈在这一部分回顾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反映。
他批评了宗教的虚无主义和对人类自由的压抑,同时指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对人类情感的满足。
六、结论部分:
费尔巴哈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他的观点和批判,他呼吁人们摆脱宗教的束缚,追求真正的人类解放和自由。
他提出了人类自由的重要性和唯物主义的观点,呼吁人们通过理性和科学来认识和改变世界。
以上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阅读批注。
费尔巴哈的《关于
基督教本质的批判》对宗教、神学和基督教信仰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论证,对后来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马克思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文原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文原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于1845年创作的一部哲学著作。
这部作品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德文原版的部分内容概述,以供参考。
1.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方面的贡献,认为他正确地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
然而,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他只是从客体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忽视了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这种唯物主义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变革。
2.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提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类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造世界。
3.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观点具有局限性。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自我异化的表现,但他没有看到宗教背后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
只有消除社会矛盾,才能消除宗教。
4.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制度的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5.革命与社会主义在最后一部分,马克思强调了革命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才能建立一个新的、无阶级的社会。
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们将实现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总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它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马克思自己的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关于基督教本质的批判》(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一书中。
这本书被认为是唤醒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之一、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阐述了他对人类本质和宗教的理解。
以下是对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一、对基督教和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了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存在。
他指出,宗教是人类的幻想,是人类对自身理想的投射。
宗教隐匿了与人相关的问题,并把人们的希望、向往和渴望投射到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上。
他认为,基督教的神被创造成人类的理想图像,而这个理想作为外在的存在,成为人们所追求和崇拜的对象。
因此,宗教成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将个人的力量和创造性都归因于神。
二、人类本质的本体论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神。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不是来自神的创造。
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应该仅仅是神性的映射,而是要关注人类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困境。
他主张人类应该回归自身,认识和尊重自身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人类的实践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来自于他们的实践活动。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是在实践中被形成和塑造的。
因此,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践人类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本质和力量。
他批判了将思想和信仰与实践分离的观念,并呼吁人们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四、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费尔巴哈认为,社会关系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他批判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主义观念,而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
五、解放与人类幸福费尔巴哈认为,解放是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的关键。
他认为,只有通过破除对神的追求和依赖,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论文,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对该文献逐句的解读,字数可能会超过1500字,我会尽量精简内容。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解读:这一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也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意味着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表面现象。
第二条: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解读:这一条指出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意味着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
第三条: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虽然强调感性的客体,但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忽视了实践活动和批判在改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五条:他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ﻫ一ﻫ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ﻫ
二ﻫ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ﻫ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ﻫ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ﻫ
五ﻫ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ﻫ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ﻫﻫ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ﻫ(⒉)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ﻫ七ﻫ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ﻫ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ﻫ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ﻫ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ﻫ十一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
马克思
1845年春天於布鲁塞尔
自己的解读:
第一条
首先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研究的客体认为是与人类活动毫无关系的,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而看不到改造与被改造的方面。
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却将其过度夸大,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精神。
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他提出研究感性客体即客观事物,但是没有正确认识人的实践,将其与狭隘的犹太人牟利经商的活动等同起来。
同时认为人的活动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这两点描述的是其实践观点的缺陷。
第二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认为没有通过实践、与现实相脱离的思维的真理性是无从考证的,探讨这些问题在他看来是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一套唯心主义理论,认为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到后来被引申为“无意义的”)。
第三条
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强调要看到人在实践中改造自己也改造着社会环境,教育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
第四条
肯定了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异化的产物,但是没有提出其社会根源、如何解决即消灭宗教世界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提出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就是说宗教世界其实是世俗世界自我矛盾的产物具体指的就是阶级矛盾导致社会不平等带来的压迫,因此人们寻求虚幻的寄托来达到心灵的满足。
因此要消灭“神圣家族”,就要在“世俗家庭”中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现实和人间世界,消除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
第五条
这句话指费尔巴哈反对和批判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哲学研究对象,主张哲学应研究自然界和现实社会。
但他不是把人的活动首先看作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这就必然使他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因此,消极的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第六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是对宗教的致命一击。
但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却是错误的。
实际上,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则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
这两段的意思是:由于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他在分析人的本质时,就不能对造成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的本质的现实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因而他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离开了历史发展进程,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看成是超历史超社会的抽象的人类个体。
第二,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某种共同属性,理解为人生来就有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理智、意志和感情。
第七条
费尔巴哈所分析的那种不属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超历史时空的、超阶级关系的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其实,任何人都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具体的人,都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第八条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
所有社会意识包括错误的神秘主义都根源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最终从人们的意识中被清除。
第九条
旧唯物主义,即那种不是把感性活动理解为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的唯物主义者,它把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人作为孤立的单个人来考察,而不是作为社会实践的人、阶级关系的人来理解,因此,这种不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认识论,在观察社会历史时就会走向唯心主义。
第十条
“‘市民’社会”:即指资本主义社会。
“新唯物主义”: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指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
指明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揭示了哲学的阶级性。
第十一条
指出马克思哲学重在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本质特征。
在上学期的社会学导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提到过这一点是马
克思和韦伯、涂尔干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