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看语言学的运用
《诗经》中的助词研究
《诗经》中的助词研究杨秋莲【摘要】《诗经》中的助词丰富多样,主要有“之、其、斯、有、而、矣、兮”等.根据助词的句法功能来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这三个大类,本文根据以上三大分类展开论述,探究《诗经》中的助词表现出的语用特点.【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7【总页数】3页(P40-41,65)【关键词】《诗经》;助词;类型;语用特点【作者】杨秋莲【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汉语的助词是放在词和词组之后,能够标志某种语法结构以及结构的变化,有时还能补足音节让语句和谐流畅的一类词。
汉语的助词在句子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也不能够充当句子的成分,更不能够单独回答某一些问题。
根据助词的句法功能来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这三个大类。
《诗经》中的助词丰富多样,主要有“之、其、斯、有、而、矣、兮”等,下面笔者将从标志性助词、音节性助词和语气性助词三方面分别论述,探究《诗经》中的助词表现出的语用特点。
标志助词是用来表示某种语法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也被叫做结构助词。
这种助词被我们广泛使用,且由于它的用途大,备受研究者重视,结构助词中我们最常用的是“之”这个词,除了“之”字之外,结构助词还有“是”“其”“斯”“有”“而”“以”“于”等。
[1](一)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往往承接助词,表示的是领属和修饰的关系1.可以表示事物的领属关系《诗经·周南·麟之趾》篇中的“麟之趾,振振公子”里面的“之”表示“趾”是属于“麟”这种动物的。
《诗经·齐风·鸡鸣》篇中“匪鸡则鸣,苍蝇之声”的“之”表示的是领属关系,《诗经·齐风·鸡鸣》篇中“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里面的“则”表示“明”是“东方”的“明”,“之”表示“光”是“月出”的“光”之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经》中的动物隐喻及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经》中的动物隐喻及翻译研究作者:成芳霞贾卫卫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观倾覆了人们对隐喻的传统认知,使隐喻研究转向了认知范畴。
《诗经》中大量的动物隐喻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主题。
在《诗经》英译中,理雅各和许渊冲对动物隐喻及动物意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处理策略,反映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翻译风格;译本各有特色,从分歧角度传递了动物隐喻的文化与文本功效。
关键词:《诗经》;概念隐喻;动物隐喻;英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之开端的《诗经》所收集的三百余首诗都是先秦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记录,而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集中有大量有关如飞鸟、昆虫、游鱼、野兽等动物的隐喻描写。
这些描写就像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面镜子,反映周人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家庭以及政治、宗教和战争等生活场景。
《诗经》的对外传播始于十七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Trigault,1577-1628)用拉丁语翻译的“五经”的一部分即《诗经》;十八世纪传教士对《诗经》的翻译与专研继续进行。
同时期,英国汉学家威廉·琼斯爵士(Sir.William Jones,1746-1794)也选译并出版了英文版的《诗经》诗歌。
迄今为止,《诗经》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相关研究也不计其数。
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2011年出版的The She King和中国当代翻译家许渊冲(1921-)2009年出版的Book of Poety是翻译最成功、也被翻译界研究最多的《詩经》英译本,而二者对诗歌中动物隐喻的分歧翻译和解决方法各有特色,对动物隐喻翻译提供了可资鉴戒的法子。
二、概念隐喻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拥有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启了隐喻修辞学的先河,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出的隐形比较,是一种修辞格[1]。
部编语文教材《诗经》中四首诗的理解与教学
部编语文教材《诗经》中四首诗的理解与教学程翔一部编本《语文》八下遴选了《诗经》中四首名篇,深受师生欢迎。
对这四首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教材将《关雎》《蒹葭》《子衿》的主题定位于“爱情”,将《式微》的主题定位于“劳动者对君王的怨言”。
这是受了程俊英《诗经注析》观点的影响。
本文对此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纵观两千年《诗经》接受史,对这四首诗的解释存在很大争议。
近代学者,颠覆旧说,创出新意;当代新著,审视反思,尊重旧说。
可以说,对这四首诗的解释史,折射出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风云变幻。
如今,四首小诗入选部编《语文》八下,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诗经》的机会,同时也将广大语文教师推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面前:“经学”与“文学”。
部编《语文》八下“预习”中这样表述:《诗经》中有不少歌咏爱情的诗,或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或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怅惘。
这些诗,今天读来仍会让人怦然心动,获得美的愉悦。
诵读这两首诗,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课本依据程俊英《诗经注析》1991年中华书局版为底本,将《关雎》和《蒹葭》作为爱情诗来理解。
这当然可以,但不够完整。
《诗经》是儒家经典,排在“五经”之首,位列“十三经”第三,历来是学子必读之书。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儒家经典在古代属于政治书籍,代表国家意志。
孔颖达作《毛诗正义》是奉唐太宗之诏。
《毛诗正义序》指出:“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古人读儒家经,不止于科举,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近代,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儒家经学地位虽时有起伏,但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不曾撼动。
儒家经学,不限于学术,总与政治血肉融合。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儒家文化受到强烈冲击。
胡适说:“儒家经典中,除《论》《孟》及《礼记》之一部分外,皆古史料而已……其他《诗》则以文学眼光读之……”(见《论六经不够作领袖人才的来源》)胡适把《诗经》当成文学作品,不再作为经典看待。
《诗经之谜:解读古代最早的诗歌集》
《诗经之谜:解读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导言诗经作为中国文化古老的瑰宝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经中的一些谜题至今仍未被完全解开。
本文将探索这些谜题,解读古代最早的诗歌集。
什么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
它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西周到春秋时期。
《诗经》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民谣和乐舞歌曲,雅则是宫廷礼仪相关的诗歌,颂则是颂祖先和国家的赞颂性诗歌。
谜题一:作者身份诗经的第一个谜题就是关于作者的身份。
由于诗经距离现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无法准确确定具体的作者。
然而,根据文献记载和文字分析,有一部分诗歌的作者可能是伯牙、仲尼和太戊等历史人物。
此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诗经》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每个作者代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
这种观点认为诗经是集合了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诗歌,以展现古代中国的多元文化。
谜题二:诗歌主题《诗经》中的诗歌主题非常多样化,有些是关于爱情的,比如《蒹葭》和《关雎》;有些是关于自然景观的,比如《采薇》和《东篱》;还有一些是歌颂君王和国家的,比如《东方之日》和《周南·关雎》。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诗经中有一些诗歌主题并不符合现代的审美观。
譬如《召南·采蘩》描述了两个人的约会过程中,女方被男方的行为吓到,显然与现代的浪漫爱情诗有所差异。
这也使得人们对于《诗经》的诗歌主题产生了疑惑和思考。
谜题三:文化意义《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其中一些诗歌描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道德和伦理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
另外,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也反映了古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感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谜题四:诗歌语言《诗经》的诗歌语言使用了特殊的韵律和格律,称为“骈文”。
口头传统的程式与《诗经》中的套语研究
的记 录 、 观察、 描述 、 采集与分析 。 也 就是 1 3承 文化 本 体 的 研 究。 近 年来 , 口头 传 统 也 是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领 域 。“ 所 谓‘ 口头传 统 ’ 包含两层意思 。 广 义 的 口头 传 统 指
1头交流的一切 形式 .狭 义的 1 3 3头传统则特指传统社会 的 沟通模式和 1 3头 艺术 ( v e r b a l a r t s ) 。民俗 学 和 人 类 学 意义 上
第2 1卷 第 7期
Vo L 21 No . 7
鄂
州
大
学
学
报
2 0 1 4年 7月
J u 1 . 2 0 1 4
J o u na r l o fE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口头传统的程式与《 诗经》 中的套语研 究
洪 常春
( 黄山学院 外 国语学院 , 安徽 黄山 2 4 " 5 0 2 1 )
风・ 溱 洧》 ) 、 “ 滔滔不归” ( 《 豳风 ・ 东 山》 ) 。 ( 3 ) 语 义 相 同而 字 数 不 一 ( 因配 合 韵 律 ) 的 整 体 重 现 的
诗句, 如“ 我心伤悲兮 ” ( 《 桧风・ 素冠》 ) 和“ 我 心伤悲 ” ( 《 召 南・ 草虫》 《 小雅・ 鹿呜》 《 小雅・ 四牡 》 和《 小雅・ 扶杜》 ) 、 “ 之 子
言 与 文 字 两个 概 念 的 区别
深远。 1 3头 传 统 研 究 既 是一 个 研 究 领 域 。也 是 一 种 学 术理 念、 学 术 方 法 和学 术 范 式 。这 一 套全 新 的 学 术 范式 。 从传 统 人 文 学科 单 纯 依 赖 文本 文献 , 理 解人 类 文 化 。 拓 展 到 口头 文 化 的研 究 领 域 .从 根本 上 改 变 了传 统人 文学 术 的一 系列 根 深 蒂 固 的 假 设 和 信 念 。 “口头 程 式 理 论 对 古 典 学 ( t h e
“口头诗学”及其《诗经》学的应用研究(钟与鼓)书评
“口头诗学”及其《诗经》学的应用研究(钟与鼓)书评“口头诗学”理论是在对荷马史诗与南斯拉夫口头传统史诗展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解释理论和分析方法。
最初由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阐述,故也被称为“帕里—洛德理论”。
这一理论自诞生之初就带有比较文学的色彩,并且保持着很强的活力。
上世纪60年代之后,它的影响广泛扩展到全世界不同民族文学传统的研究中,其中也包含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我将在初步学习“口头诗学”理论及相关《诗经》学研究的基础上作一报告。
具体而言,主要阅读了洛德的《故事的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和王靖献的《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The Bell and the Drum:Shih Ching as Formulaic Poetry in an Oral Tradition)两书。
《故事的歌手》一书发表于1960年,是洛德对该理论展开系统论述的著作,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着堪称“口头理论圣经”的地位。
阅读该书当能够对这一理论最初的面貌及其核心有较为直接的把握。
《钟与鼓》一书发表于1974年,是台湾学者王靖献的博士论文。
它是“口头诗学”理论运用于《诗经》研究的代表作。
下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洛德《故事的歌手》为中心对“口头诗学”的理论背景及核心观点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则主要对王靖献的《诗经》研究展开评述。
我将在这一过程中给出一些尝试性的思考。
一、“口头诗学”理论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主要依据洛德《故事的歌手》一书对“口头诗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展开介绍。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获得基本的了解:该理论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是在怎样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提出的?帕里在该理论提出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洛德又是在怎样的前提下展开其工作的?对于这些背景性问题,我们将主要依据弗里教授的《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一书的进行必要的说明。
(一)背景根据弗里的介绍,“帕里—洛德理论”的提出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荷马问题”是该理论提出所针对的直接问题;其次,帕里及其前辈对荷马史诗细致的“语文学”研究是推定其为口头史诗性质的重要基础;最后,对活态史诗的“人类学”考察则是证明这一推定的必要参照。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三、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1.古代汉语研究2.中古汉语研究3.现代汉语研究四、中国语言学史的里程碑事件1.重要著作与学者2.学术流派与争论五、中国语言学史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2.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3.国际交流与合作六、结论正文:在中国语言学领域,语言学史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定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里程碑事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
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语言发展历程、探讨语言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如《诗经》、《春秋》等。
这些经典中包含了古人对语言的观察和思考,为后世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语言学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研究语言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演变。
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中国语言学史既包括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包括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这三个阶段的语言研究相互衔接,构成了中国语言学史的整体框架。
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脉络,挖掘汉语的内在规律,提高汉语教学和研究水平,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和现代汉语研究。
1.古代汉语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以甲骨文、金文、文献典籍等为对象,探讨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中古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着重研究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3.现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为依据,关注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现象。
《诗经》中叠音词语言现象传承探析
《诗经》中叠音词语言现象传承探析作者:张猛刚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6期摘要: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研究《诗经》叠音词,对理解《诗经》句意有促进作用。
文章以《诗经》叠音词为引,以部分历代作品为点,对叠音词这种语言现象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后世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诗经》叠音词语法结构语言现象传承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甲骨文和金文当中没有叠音词,《尚书》中有一些,《诗经》中大量出现。
叠音词的出现体现了社会进步和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郭锡良先生《先秦汉语构词法》所言:“周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时期。
因此,突破单音的格局,变革构词方式的动力,必然要在汉语内部形成。
”《诗经》叠音词增强了乐感,在于它特有的音色与节奏。
由于诗歌自身特征更能体现其流动性和韵律性,符合《诗经》特点和押韵需要,在摹景状物、表示动作重复或程度加深方面具有单音词难以匹敌的优势,因此《诗经》中叠音词大量出现。
据统计共有359个,使用了655次,为汉语词汇发展传承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一叠音词传统语言学称“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或“重文”,今人则称“叠音词”、“重叠词”或“叠词”。
组成叠音词的单位既可是语素,又可是词。
前者如关关雎鸠中的“关关”;氓之嗤嗤中的“嗤嗤”为叠音单纯词,诗经中大部分拟声词都属于这一类。
“惴惴其傈”中“惴惴”,“忧心忡忡”中“忡忡”,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或某种情貌为叠音复合词。
《诗经》叠音词大部分是对事物形、神、状、态、貌的刻画,如描写人神态的“君子陶陶,言笑晏晏”;描写动物的“烝然汕汕,有兔爰爰”;描写心理的“悠悠我心,中心养养”。
《周南·葛覃》“维叶莫莫”的“莫莫”形容枝叶茂密、难以透光的样子;《小雅·东山》“慆慆不归”、“慆慆”形容长久的样子;《豳风·狼跋》“赤舄几几”、“几几”形容装饰华美的样子;《豳风·鸱鸮》“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谯谯”指羽毛稀疏脱落的样子,“翛翛”指羽毛枯残而无光泽的样子,“翘翘”形容危险的样子;《周南·卷耳》“采采卷耳”采了又采是动作的重复;《小雅·鹿鸣》“呦呦鹿鸣”是声音的延续;《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形容水势大的样子;《小雅·渐渐之石》“渐渐”形容山势陡峭的样子。
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
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承载了历史的记忆。
而语言学研究则关注着语言的起源、演变和运用规律。
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为我们解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变化和演变规律。
例如,研究《诗经》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学特点和意义。
例如,研究《红楼梦》中的修辞手法,可以了解到曹雪芹对于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还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承载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研究《论语》中的言行规范和家庭伦理,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还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学翻译是将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这其中涉及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文学翻译提供更准确、更贴近原作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例如,研究《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和文化符号,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作的意义和风格。
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视角和文化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总之,古代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文化提供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诗经》的修辞艺术及其影响
要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 和表现手法 , 使 在外丈夫 的思 念。情节 简单 , 语 言通俗 , 不用 比 语言表现得更加准确、 鲜明、 生动。从艺术 的角度 兴 , 纯用赋法 , 但耐人寻味 , 富有特色:
讲, 修辞是艺术经验 的总结 和深化 。作 为我 国第 1 . 《 诗经》 抒写思念 , 多在 风 中、 雨 中, 如《 郑 部诗歌选集 , 体现了先民的智 慧和艺术创造力。 风 ・ 风雨》 , 而该诗选择在 黄昏, 因为这个时候最
最高 旨 趣, 也是中国诗歌最具真精神之所在 , 而这 “ 匪( 彼) 面命之 , 言提其耳” 写对后辈的教诲 , “ 耳 种 旨趣和真精神是 由《 诗经》 奠定的。 提面命 ” 已经 成 为 常 用 的成 语。而 《 小雅 ・ 蓼 《 王风 ・ 兔爰》 是 一首苦于劳役 的诗 , 全诗 3 莪》 : 章, 第 2章唱道 : 母兮鞠我 , 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 顾我复我, 出 我 生之初 , 尚无造 , 我 生之 后 , 逢 此 百忧 , 尚寐 人 腹我 , 欲报 之德 , 昊天 罔极 。
一
个傍晚怀人的艺术范型 , 李 白《 菩萨蛮》 : “ 暝色 有人楼上愁。 ” 李清照《 声声慢》 : “ 梧桐更 术, 相 对于 比、 兴 的研究 , 赋 的研究是 薄弱环节 。 人高楼 , 到黄 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 所谓“ 赋” , 朱熹说 : “ 赋者 , 铺 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兼细雨 , 也。 ” 说 明赋的特点是不用 比、 兴, 而采用直接叙述 得? ” 辛弃疾《 满江红》 : “ 芳草不迷行客路 , 垂杨只 碍离人路 , 最苦是 , 立尽月黄 昏, 栏杆 曲0 ” 《 红楼 或描写。从修辞艺术 的角度说 , 《 诗经》 最有特色
的赋 主要有 两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 采 用 白描 的手 法进行 铺叙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汉语发展史中,有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经过漫长的劳动与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和表达欲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到先秦时期,单字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
于是,复音词不失时机地出现,担起了表达的重任。
直到现在,汉语仍以双音词为主,不可不说是滥觞于此。
较早较简单的复音形式首推叠音词,叠音词的灵活多样运用,又首推《诗经》。
叠音词是现代语言学概念,与之有关的古代汉语概念有“重言”、“重语”、“重文”、“叠字”、“叠词”[1]等。
本文所谓叠音词,是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的“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构成”[2]的单纯词这一概念。
具体到《诗经》文本中,有如下界定:1、相同的两个音节:本文主要以相同两个字的重叠形式为研究对象,兼顾“相同的两个音节”这一因素。
像《郑风•大叔于田》的“叔于田,乘乘马”的“乘乘”,虽是两个相同字的重叠形式,但前一个读“chéng”,是动词,架、乘坐的意思,后一个读“shèng”,是量词,指一辆,“乘乘马”是说乘坐一辆四马拉的大车。
“乘乘”虽然是相同两个字的重叠形式,但由于音节不同就不属于叠音词的范围。
2、单纯词:相对合成词而言。
概观《诗经》中出现的重叠形式,有很多其意义是原单字义或者通假单字义的加深加强或者持续,其单字或者通假单字的同义使用也出现在《诗经》文本中,如《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毛传:“悄悄,忧貌。
”《说文•心部》:“悄,忧也。
”又《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毛传:“悄,忧也”。
“悄悄”与“悄”意思相同,都表“忧”。
像这类的重叠形式就是重叠式合成词,它由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语素重叠而成,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对象。
单纯词则是两个相同的字(或音节)合成一个语素。
如《邶风•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习习”,它并不是“习”这个单字字义“数飞”的加深加强或者延续,而只表示“和舒”的意思。
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
浅析《诗经》中的拟声词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拟声词的分析,简要说明拟声词在《诗经》中可体现的画面美,音乐美与建筑美。
而后再说明了拟声词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拟声词;画面美;音乐美;建筑美大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者占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数目。
然而其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最丰。
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鸟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劳作之音、车马之音、钟鼓之音等不一而足。
结构上看,有置于句首起比兴作用的,有放在句中描摹环境的,有具体用来表情达意的。
声音的摹写使得场面或宏大或细腻,音调或婉转或铿锵,节奏或舒缓或急促,给人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其可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神志。
它给我们展现出了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反映着先民们的悲欢离合,生息劳作。
如此美妙的音韵,如此鲜明的画面是如何通过拟声词反映出来的?让我们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任何语言都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统一体,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形式。
前苏联当代文艺理论家TH波斯彼洛夫教授也队声音语言在文学创作作品中的重要性做了论述:“在原则上,艺术语言永远不应令人只通过视觉,只通过手稿或印刷文字去领会,而要能从听觉上。
从其生动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上来接受。
正是在其中,语言艺术的作品才能彻底揭示自己思想内容的全部情感——形象的丰富内涵。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音意结合体。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重性,即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产物。
能指就是听觉印象或影响效果,所指就是指代事物。
每个词都是声音印象和事物概念的统一体。
拟声词做为最原始的语言形态,也是意义的结合体,其能更直观的通过语言表情达意,如“叮咚”、“隆隆”,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思维,只需要将其音发出来就能知道所指何物了。
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抗争、辛勤劳作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非常优美,非常形象的拟声词,给我们再现了他们生活劳作的场景。
如:“关关、丁丁、锵锵、坎坎、邻邻”等。
从语用角度考察《诗经》中的程度指示代词“之”和“其”
明 显 、 直 接 的 语 言 反 映 。从 最 狭 义 的 角 度 讲 , 最 语 用 学 就 是 研 究 指 示 语 的 , 一 些 在 语 境 中才 能 确 定 即 所 指 对 象 的词 语 或 结 构 , 指 示 代 词 、 称 代 词 、 如 人 物
主代 词 、 态 、 些 情 态 助 动 词 , 示 移 动 的 动 词 、 时 某 表 时间和地 点副词 、 些 称 谓 , 及 在特 定 语 境 中表 某 以
9 0
便 是 如 此 。 “ 之 覃 兮 ” 达 的 是 “ ”的 延 长 、 葛 表 葛 蔓 延 的 程 度 , 果 不 用 这 个 “之 ”字 , 变 成 “葛 覃 如 就
示 事 物 和 人 的社 交 关 系 的 词 语 或 结 构 。 …指 示 代 词 有指 称 、 别 、 代 三 种作 用 , 指别 作 用 看 , 示 指 替 从 指 代词 可 以分为 以下 五 种情 况 : 方 所 的 , 人或 物 指 指 的 ( 括 人 或 物 的 数 量 ), 时 间 的 , 性 状 或 程 度 包 指 指
地 理 解 为 助 词 或 者 语 气 词 。 在 《 文 解 字 》中 , 说
“ ” 一 个部 首 :出也 , 卿 过 L, 茎 益 大有所 之 是 “ 象 f枝 J
之 。一 者 , 也 。 凡 之 之 属 皆 从 之 。 4 ‘ ”是 地 ”. ‘ l其 “ ” 的 一种 籀 文 写 法 :簸 也 , 竹 , 形 , 其 箕 字 “ 从 象 下
第3 0卷Biblioteka 第 2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 URNALOF DAO N N0R 0 I G MAL UNI RS VE IY I
V 13 No 2 o. 0 . Ma c . 01 rh 2 O
《诗经》的语言艺术和创作手法
ywjszxk@《诗经》的语言艺术和创作手法我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诗词曲赋,各领一代风骚。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并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有诗160篇,包括了十五国风;“雅”有诗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有诗40篇,分为“周颂”“鲁颂”以及“商颂”。
这三百多首诗歌描绘了周王朝由盛到衰五百年间的生活面貌:有歌颂先祖创业的赞歌,也有祭祀鬼神的乐章;有对王公贵族奢华生活的记述,也有对贫苦百姓怨愤载道的反映;有针对劳动和礼仪文化的释读,也有关于恋爱、婚姻和社会习俗的思考。
《诗经》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周朝社会的百态。
一、语言艺术作为一部伟大的诗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其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朴素性、简明性、清新性以及生动性在我国上古时期有相当高的水平。
首先,《诗经》的语言艺术源于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为了准确传达自己的感情,诗人不仅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为诗歌选择最为恰当的词语,还要在选择词语时,注意辨析意义相近的词。
《诗经》中共有建筑名词82个,马名38个,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余个。
此外,还有大量的人物名词、地理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以及各类事务名词等。
在动词方面,以表示看的动词和用于描写手部动作的动词为例,表示看的有瞻、相、见、觏等7个,用于描写手部动作的有采、挹、投、捣、击、携等50余个。
这些细腻丰富的动词能生动恰当地展示出诗人的情感。
在形容词方面,《诗经》中不仅有单音节词,还出现了许多叠音词。
著名语言学家向熹曾指出,《诗经》中的叠词除“燕燕”是名词,“处处”“言言”“语语”“宿宿”“信信”5个词是动词外,其余均为形容词。
[1]据统计,《诗经》中共有叠音词654个,其中用于摹声的有107个,用于绘形的有280个,描述肖像的有136个,表达心理的有44个,形容动作的有56个,用于其他的有31个。
诗经《抑》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抑》原文|译文|鉴赏《大雅·抑》是《诗经》中的一篇,相传为卫武公所作。
此诗语言精练,堪称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此诗。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抑》原文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译文及注释译文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
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
”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
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
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
_诗经_中的句式与诗歌体式_朱迪光
收稿日期 :2007— 06— 25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 “ 中国古典抒情诗歌结构研究” (04A008)。
62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 抒情诗很可 能是起源于最 简 单的感叹 。这首诗以直接的感叹为诗的主要内容 , 三句诗没有一句是 一个完整的句子 , 三句联在 一 起也不能算是通常 意义上的逻辑完 整的句子 。 这 应算是比较早期的 抒情诗 。 与这 首诗相类似的 还 有很多 , 如 《诗经 · 召南 ·驺虞》 :
於我乎夏屋渠渠。 今也每食无余 。 Fra bibliotek嗟乎不承权舆 !
於我乎每食四簋。 今也每食不饱 。 于嗟乎不承权舆 ! 感叹体式中一般都少 不了感叹词 , 如前所 引 诗中的 “于嗟” 等 , 而 《 诗经》 还有 一特别的 语 助词 “兮” 在许多 情况下都 有感叹的 语气 , 从 而 使 《诗经》 感叹体的数量增多 。 《 诗经 · 周南 · 螽 斯》 : 螽斯羽詵詵兮 。 宜尔子孙振振兮 。 螽斯羽薨薨兮 。 宜尔子孙绳绳兮 。 螽斯羽揖揖兮 。 宜尔子孙蟄蟄兮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托 · 日尔蒙斯基说 : “抒情诗歌的结构 , 要求对语音 、 句法和主题材料 作有规律的 切分 。 韵 律 -句 法结构的 研究 , 对 于 确定诗的 艺 术 建构 的 语 言 起 源 , 具 有 特 别 的 意 义 。”① 《诗经》 为我 国古代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 , 收集的诗歌有原始 社会到春秋时期 的作品 。 虽 然 经过后来的修改润 色 , 但从研究 诗歌的起源及 其 早期形态来讲 , 它 还是最好 不过的材 料 。 先民 对 语言的掌握是由简 单到复杂的 , 体现在诗歌中 应 该是由简 单 的 句子 到 复 杂 的 句子 。 本 文 尝 试 从 《诗经》 中的句式切入来分析 《诗经》 的诗歌体式 并推测其起源 。
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从认知隐喻角度探究《诗经》中意象隐喻以及其翻译文/罗丹妮【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自古就有许多学者研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现今,有关《诗经》翻译研究的大部分学者是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分别在其音韵、字义和句法等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诗经》翻译应该做到传神达意,然而,却很少系统的涉及到《诗经》中意象翻译方面,与此同时,鲜有人从认知学角度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
因此,本文将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关的认知翻译理论对《诗经》中的意象隐喻翻译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研究《诗经》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能使国内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意象隐喻;概念隐喻;认知翻译【作者简介】罗丹妮,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研二学生。
一、引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充满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现存305集,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涵盖了周代生活得各个方面。
因而,传承并且弘扬《诗经》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作为我国对外传播中方文化的一种必要手段,其译者的译术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内在价值。
现今,译者从各个角度分析并且翻译《诗经》,但是鲜少有人从认知隐喻角度来研究其意象隐喻的翻译。
本文将从认知隐喻角度用定性法探究《诗经》中的意象隐喻,并且研究意象隐喻的翻译方法,这也为研究《诗经》的译者们提供参考。
二、《诗经》英译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诗词的发源地,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 多年间的305 篇诗歌。
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是1871 年詹姆士·理雅各的分行散文式译本——The She King,这是《诗经》在西方传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在西方流传的一座里程碑,该译本在英语世界中至今仍被奉为“标准译本”。
《诗经· 风》 句法结构与节奏关系量化研究
《诗经风》句法结构与节奏关系量化研究宋曦【摘要】先秦时期,声调尚未出现,建立在声调基础之上的格律也未形成,《诗经》本质上讲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定其节奏,从语言形式上讲,两字一顿是其公认的节奏.而这一节奏的语言学基础是什么,相关研究较少.为探究这一问题,本文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诗经· 风》中的四言诗的句法结构、词汇和助词位置进行穷尽性统计和分析,并与同时期的非韵文文本中的相关项一一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诗行二二节奏的形成,主要是采用与之契合的句法结构,其次采用词汇手段来弥补,此外,语言本身的特点也促成了这种节奏的形成.【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5)002【总页数】6页(P51-56)【关键词】节奏;量化研究;句法结构;词汇;助词位置【作者】宋曦【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3节奏和韵律是构成诗体的基本要素[1]。
音系学对节奏的定义是指言语中可感知的单位突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用重读对非重读音节、音节长度(长对短)或音高(高对低)等型式或这些变项的组合型式来说明。
最有规律的型式,如多种诗歌中所见的,称作“节律”[2]。
汉语音节没有重读对非重读、长音节对短音节这样的对立,汉语诗歌格律较严谨的是近体诗,它的格律是以声调的平仄对立为基础,声调是南北朝时期被发现的,而《诗经》产生于早于它至少一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当时声调尚未发现,也没有以声调为基础的格律,因此,《诗经》不是格律诗,只是合乐的歌词,由音乐生成其节奏。
既然称其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理应遵循诗歌的基本要素,如节奏和韵律,那么,它用什么特征来突显节奏的规律性?如果从先秦两汉有关的音乐资料中恢复《诗经》的音乐结构,几乎不太可能,因此只能根据文本分析,从诗歌的语言结构中发现它与音乐节奏的对应关系[3]。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征。
简述《诗经》的艺术特征。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其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
其中,以下几种特征较为突出:1. 音乐性:《诗经》中的文章句式、用词、韵律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音乐性。
在演唱时,可以产生悠扬动听的旋律,让人们陶醉其中。
2. 抒情性:《诗经》中的文章多数以抒情为主,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抒情性使得文章更加感染力强,深入人心。
3. 艺术性:《诗经》中的文章在写景、状物、比喻、拟人等方面都非常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使得《诗经》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绘画、音乐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4. 朴素性:《诗经》中的文章语言非常朴素,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这种朴素性使得文章更加真实、自然,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5. 多样性:《诗经》中的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描写自然、社会、人生的诗歌,也有讽刺、谏言、祭祀等方面的文章。
这种多样性使得《诗经》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在政治、社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诗经》的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其音乐性、抒情性、艺术性、朴素性、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些特征使得《诗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1. 历史性:《诗经》中的文章许多都是当时的民歌、祭祀文、历史文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文章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文学性:《诗经》中的文章句式整齐、押韵和谐、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语言学:《诗经》中的文章语言非常优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隐喻性,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它对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4. 音乐性:《诗经》中的诗歌可以产生悠扬动听的旋律,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中看语言学的应用
11文秘2班叶萌 20111004236
语言学纲要这门课程让我们初识了语言学的运用,那么接下来我就以《诗经》为例来谈一谈语言学中的修辞的运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早年的诗歌美学。
《诗经》在修辞上的“赋,比,兴”原本是孔子讲授诗学的内容分类,但后来它就成了《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启汉语修辞学的三大纲领。
《诗经》本身在这三大纲领的指导下创造出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格。
所以从汉语修辞意义上讲《诗经》奠定了现代汉语修辞的基本框架。
可以说是《诗经》奠定了汉语的修辞学元素。
在汉语发展史上,修辞始终伴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发展。
我认为,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上对修辞起奠基作用的经典著作有三部:《诗经》,《离骚》,乐府诗及《古诗十九首》。
而汉语修辞发展的基本线索则是《诗经》----楚辞(《离骚》)---汉赋(贾,枚,司马,班,张,赵)及乐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
它所体现的则是汉语修辞由民众(约定俗成)到文人加工,再到官方确立的一个过程。
这在《诗经》的“风”,“雅”,“颂”上就有体现。
在《诗经》里所谓的赋比兴手法是源于民众的语言创造,可以说当今的大多语法修辞现象都是由《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演变而来。
比喻反复与暗喻反衬是《诗经》里出现最广泛的修辞现象。
比喻反复的典型例子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就是借喻。
其后的“参差荇菜”句分别用“流之,采
之,芼之”反复咏唱,修辞上形成反复,使得诗句情意绵绵。
在修辞中,反复是为了突出语义,抒发情感,《诗经》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和反复吟咏句子。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于诗中,表达出强烈情感。
在《诗经》里运用最广的另一比喻方法就是暗喻反衬。
典型的例子就是《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盍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盍至哉?”以前是对归期的渴望与质疑,表现出思念的无休止与茫然。
后面用“鸡栖于埘……牛羊下来”暗示出对徭役的不满情绪。
一天天盼着日落,鸡,牛都恋归,这人难道连鸡,牛都不如?于是才有了“如之何勿思”的感叹。
我们现在语法修辞上所说的夸张修辞重视的是“夸”的成分,而忽略的是“张”的意义。
其实夸张修辞包含有夸和张两个层面的修辞意义。
如我们今天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夸,它的特点是与数字相关。
可是有同样修辞效果而与数字不沾边的我们不能说它不是夸张。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要说借物抒情手法运用,最早就要追溯到《诗经》了。
在《诗经》“风”里除《关雎》外最纯熟的当推《蒹葭》一首。
《蒹葭》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它凄美的语言色彩比《关雎》更具有感召力,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以有专家在文章中才这么说:“《诗经》‘风’这个劳动人民创造的部分所出现的修辞格有比拟(喻)(明喻,暗喻,借喻),反衬,对比,反问,排比,反复,夸张七大类。
这基本构成了现代汉语常见
的修辞手法。
所以说《诗经》‘风’奠定了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
奇怪的是我们在《诗经》‘风’里没有明确的拟人手法运用,对偶等其它修辞范例也没有出现。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只能说明对偶等修辞的出现较晚,而主要是由文人创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