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合集下载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赵子珊 温立洲 摘 要: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课题,在一些农村,某些公共产品的供应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

本文在阐述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概念介绍及理论基础(一)概念介绍公共物品是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将该产品提供给另一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某人消费公共产品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其所获得的效用。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公共产品时,不能排除他人(无论是否付费)对该产品进行消费。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包括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

农村纯公共物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县、乡级)管理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二)理论基础1.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学者庇古以其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的认识形成了庇古模型。

他先假设公民是以纳税的形式来获取公共产品,并认为若因取得公共产品而形成的正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以后所形成的负边际效用,这时公共产品的最佳供给便能实现。

萨缪尔森学者在庇古模型提出以后,针对公共产品发表了一般均衡理论,对于如何分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建立一个抽象模型,如果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加起来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那么则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

林达尔学者的均衡模型提出,获得公共物品的双方通过协商来决定各自的公共物品,以显示出他们各自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

综上,如果政府希望达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效果,就要满足公民的现实要求。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公共物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当今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农村交通不便一直是影响农村偏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以湘西怀化地区的乡公路供给状况为例,对当地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公共物品;乡公路供给;供给机制1 农村公路的供给状况现阶段我国农村公路总体供给水平很低,除了少数经济发达的村公路供给水平稍高之外,绝大多数村公路供给层度很低。

国家一般只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部分成本,另一部分则通过收费,集资等制度外筹资方式由农民承担。

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低投入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的严重不足。

据怀化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显示:至2006年底,通路方面:全市完成县到乡公路改造343公里,占年度任务260公里的131.9%;农村公路通达工程552公里,占年度任务426公里的129.6%;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666公里,占年度任务700公里的238%;完成农村客运站(点)建设81个,占年度任务67个的120.9%;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乡镇38个、行政村503个,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46%和186%。

但全市农村不通公路的行政村还有52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5%,没有进行公路改造的行政村有2691个,占总数的69.2%。

2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1)地方本级财政困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

湘西属于山区,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市县两级财政较为困难,导致本级财力对农业、农村科教、水利、交通、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极为有限。

且山区乡村难以列入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开发和建设项目;招商地理不便;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窄;致使涉农资金投入乏力,融资渠道有限,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公共服务覆盖不均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居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公共产品的特点,为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同时,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探讨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可以帮助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概念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概念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概念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针对农村地区的居民所提供的各种
基本公共设施和服务。

它包括但不限于道路、桥梁、水电供应、卫生设施、学校、卫生院、市场、公共交通等。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概念的核心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意义在于:
1. 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农村地区通常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如道路、水电供应等,通过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便利性。

2. 促进农村发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3. 增加公平和平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以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不平等现象,使农民享有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4. 提高农村治理能力: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可以增强农村地区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组织,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主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需要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实施,以确保供给的公共物品能够真正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推动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指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物品的需求而建立的制度体系。

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供给相对薄弱,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因此,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领域之一、为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创新措施:1.引入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社进行投资建设:利用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社的力量,引导其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并逐步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2.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制定全面的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科学规划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推行PPP模式: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益。

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优化,是创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创新措施: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机构的领导和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职能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2.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3.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推广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便捷性,例如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提供商品服务,提供在线教育等服务。

三、健全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机制。

为了提高农村社会福利的供给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创新措施:1.推行城乡统筹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的均等化和公平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2024年浅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2024年浅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2024年浅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地区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多个方面。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

这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信等多个方面。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文化服务教育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增加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方面。

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增加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

为此,应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医生的医疗水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这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也有助于增强农民的安全感,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六、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增加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供给,是维护农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为农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七、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战略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仅关系到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这一主题展开回答,探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应对之策。

一、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农村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农村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瓶颈尽管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不平衡,往往存在城乡差距。

其次,整体资源配置不足,导致公共物品供给难以满足需求。

此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还面临着公共财政收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三、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路径为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应采取多种路径。

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补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其次,激发市场需求,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物品建设。

再次,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同时,应加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统筹和协同,构建更加完善的供给体系。

四、加强农村教育公共物品供给教育是农村振兴的基石,只有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为了加强农村教育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五、完善农村医疗公共物品供给农村医疗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保障农民健康的关键。

为了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另外,还应加大医疗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医疗设施的先进程度,减少乡村医疗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本文将就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1. 资金短缺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2. 供给不足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很难满足居民的需求。

有的农村地区缺乏适宜的教育资源,有的农村地区缺乏适宜的医疗资源,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3. 质量参差不齐在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存在一些公共产品,但很多都是质量参差不齐的,例如农村的道路、学校、医院、供水等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4. 管理不善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往往受到管理不善的影响,有的地区甚至存在着公共产品管理混乱的情况,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对策研究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应当加大投入,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供给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产品领域,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供给中,以弥补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

3. 加强农村公共产品质量管理4.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政府应当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规范和监管,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公平性。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供给,加强农村公共产品的质量管理,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为农村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产品,如农村道路、 水利设施、教育、医疗等。这些产品的供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 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诸 多问题,如供给不足、不均衡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供给模 式、供给效率、供给均衡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实践 经验。国内学者则主要围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影响因素和政策措施等方 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全面梳理;二是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入 分析;三是缺乏对现有解决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3、供给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农 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供给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竞争与 监督机制;二是供求失衡,未能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导致部分公共产品供过于求, 部分供不应求;三是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公共产品供给难以得到 控制。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向:一是培育多元供给主体,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提高供给效率;二是建立农民需求表达与反馈机制,实现供求平衡;三是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效益。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二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三是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农民在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感谢观看

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议程设置分析

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议程设置分析

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议程设置分析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的加快进程,村庄公共物品供给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村庄的公共物品供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设施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正确合理地设置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议程,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议程设置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电力、道路、供水、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在制定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议程时,应当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

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教育方面教育是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孩子们对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议程中,应当重视教育资源的供给。

政府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完善教育设施,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对农村学生的奖励和补助,推动教育公平。

三、医疗方面医疗是关乎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领域。

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服务质量不高是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议程中,医疗资源的供给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医务人员到农村就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医疗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四、文化和娱乐方面文化和娱乐设施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内容。

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需要得到保障。

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议程中,应当加大对农村文化和娱乐设施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文化惠民政策,扶持农村文化艺术,鼓励文艺交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供给水平。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创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创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创新农村公共物品指的是为农村居民之间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设施,比如道路、桥梁、医院、学校、自来水、电力等。

这些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却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公共物品由集体所有制或政府提供,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变革,从集体所有制和政府提供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自主供给转变。

路径依赖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稳定的轨迹,历史的惯性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路径依赖理论主要解释了制度变迁中既有的机会窗口和路径依赖的作用。

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中,路径依赖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过去的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组织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农村公共服务和设施,这一模式受到了农村居民的习惯和信任,很难被打破。

因此,在农村改革的初期,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仍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或政府部门为主导的。

这种路径依赖的影响是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改善,对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妥善的保障。

然而,面对农村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趋势,传统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已经失去了适应性。

制度创新成为了必要的选择。

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仍然是重要的角色,但却更多地起到了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则可以通过投资、合作或合作社等方式介入到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中。

这种制度创新不仅促进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财政和人口等方面的压力。

总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而路径依赖和制度创新则是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两个主要因素。

充分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调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探索新的供给模式,将为农村社区发展带来良性循环和改善。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理论综述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依据与意义2.1 为什么要为农村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产品2.2 农村公共产品的作用3.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已经是不容置疑的共识了。

要达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就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要弄清楚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特点、支付能力和需求状况。

离开了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考察,则无法确定公共产品的供求均衡点。

无视农民需求,既浪费了国家财政,又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甚至破坏环境,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问题。

但是恰恰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我国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较集体化时期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更加注重公共产品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不过需" 求仍然表现为缺乏弹性;对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摊极为敏感;农民开始有了自主产权意识,同时参与供给决策的要求逐渐增强,但是仍然是被动性消费;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具有差异性。

农村公共产品本身的地域性特征(生产的地域性),公共产品的消费地域性和管理的地域性是同时存在的。

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叠加性(符合马斯格雷夫和萨缪尔森认为意愿需求曲线具有垂直可加的性质)。

(2)公共产品需求的本质是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一个地区、一个社会需要什么公共产品,需要多少公共产品,是受该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从农民的需要出发,既要考虑当地生产力水平和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还要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力。

当前大部分的相关研究一般都是强调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是巨大的:一是由于“二元分割”导致的历史欠帐太多;二是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越来越个性化。

(3)关于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的原因的探讨。

主要观点有: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有收入效应,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公共产品提出了更高需求。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相对城市地区明显不足。

在农村地区,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娱乐等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较低,很多地方甚至无法满足基本需求。

2.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的财政收入相对城市较低,政府的财政投入也很难满足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由于农村地区利益相关方众多,政府投入资源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多。

3. 供给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以基础设施为主,对于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类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农村居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一些地区则有着较好的设施条件。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出现一些地区的资源空心化现象。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市有差距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明显不及城市地区,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待遇欠佳,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

三、对策措施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可以通过优化财政体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需求。

2. 完善供给结构在加大财政投入的也要优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加大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

要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 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备受关注。

公共物品是指不排除任何人使用的物品或服务,如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存在不足,农民的公共物品享受水平相对较低。

本文将探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公共物品供给不均衡。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投入较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相对城市地区严重不足。

例如,农村地区的道路状况差,很多地方没有硬化道路,给农民的生产和出行带来不便。

二是公共物品质量较低。

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往往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设备设施陈旧等。

这种低质量的公共物品影响了农民接受教育和就医的条件,制约了其发展。

三是公共物品管理不规范。

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欠缺,物品管理水平低下。

一些公共物品没有有效的维护,导致寿命缩短,影响供给效果。

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也容易导致公共物品的浪费和滥用。

面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公共物品供给。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发展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供给,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地区的财政拨款比例,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建设和改善的资金支持。

二是优化公共物品配置,提高供给质量。

政府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和配置公共物品资源。

比如,农村地区需要根据人口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道路建设。

此外,应加强公共物品的监管,确保其质量和数量。

三是改善公共物品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的维护和管理体系,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

加强对公共物品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同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领域,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

总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是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研究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但在实际情况中,农村地区的公共物品供给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难以满足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而且造成了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针对这一问题,一种新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模式逐渐被提出和实践。

该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弱化政府自身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角色,而是更多地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

与传统的“政府垄断”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一、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在传统的“政府垄断”模式下,政府仅仅承担公共物品的提供责任,而缺乏在资源配置、管理、维护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因而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而在新的模式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而传统的“政府垄断”模式却容易引发资源浪费和腐败等问题,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而新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垄断作用,加强了市场的参与和监管作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增强社会参与的意识在新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下,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对公共物品的责任感。

同时,政府也更加注重倾听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需求,使公共物品的供给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这种强调社会参与的理念有助于营造积极、合作、共赢的社会氛围。

当然,新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如何合理平衡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参与作用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是当前该模式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指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

这些公共物品包括道路、电力、水、教育、医疗、垃圾处理等。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将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于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电力供给不稳定、教育医疗资源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以减少农村-城市差距,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居民的产业转移和就业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地区的道路破旧不堪,缺乏可靠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网络状况差,给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其次是电力供给不稳定。

很多农村地区缺乏稳定的电力供应,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质量。

再次是教育和医疗资源有限。

农村地区的学校和医疗机构不足,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为了改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农村交通、电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其次,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供给。

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与监督。

建立健全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在改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领域,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提升。

同时,要注重农村居民的参与和需求反馈。

农村经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

农村经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

农村经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一、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农村公共产品指的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直接惠及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涵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1.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较少,导致供给不足。

2. 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学校和医院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4. 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存在农药农膜污染、乱倒垃圾等问题,给农村居民带来环境健康风险。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2.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农村人口医疗水平低,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制约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 环境污染严重,不但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还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四、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特点1. 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对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较为迫切。

2. 追求教育医疗平等:农村居民普遍希望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3.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渴望改善农村环境,减少污染,保护农田和自然资源。

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

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期望享受与城市居民相似的服务。

六、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1.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能力。

2. 完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村公共产品的开发和提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产品建设。

3.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便捷的供水供电、交通等服务。

基层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基层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基层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基层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报告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成了摆在农村治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治理调整和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供给互相作用,共同提高了农村的整体水平。

基层治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现代化建设中,基层治理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成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作为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体系的目标是使农村自治机构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提供基本服务和满足基础生活需求。

这并不容易,因为农村的面积广,群众分散,而且经济条件有限,这使基层治理面临重重困难。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因素。

农村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这些都是农民生计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农村地区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农民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需要政府调整政策、增加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等。

基层治理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相互作用。

基层治理的主体是农村自治机构,在现代化建设中,农村自治机构应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基层治理体系应当发挥作用,使农村自治机构能够满足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和改善农村群众的生活。

另外,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援助。

这一点更为关键,因为社会参与和社会援助能够推动政府的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在基层治理和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基层治理体系尚待完善,需要增强各级治理机构的运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村群众。

其次,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尚未完全匹配。

政府应该更好地了解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建立需要导向机制。

第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畴内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是全体农民共同利益的体现。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再加上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政策平台。

但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与城市相比,与农民实际需要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供给总量不足。

首先,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主干网络、农村科技普及、农作物改良等诸多方面供需差距明显。

其次,与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也存在短缺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目前还有 6 %左右的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大约23%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

此外,由于前些年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外获得资源的空间大为缩小,在乡镇财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外来的财政转移支付,意味着某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将减少或取消。

(二)供给效率偏低。

由于我国政府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由乡、村社区内部的需求决定,而是由上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指令决定的。

这种模式有时会导致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满足村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普遍不高。

(三)供给结构失衡。

农村公共产品存在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

首先,在一些贫困地区,大量资金被用来修建并非急需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的生产和供给。

但实际上,其中一些“硬”公共的供给利用效率极为低下,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

其次,对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迫切需要相关的公共产品却选择回避。

如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民生改善项目和农产品购销信息系统等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不足。

(四)供给缺失公平。

首先,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差距明显。

在市场经济发达,乡镇企业发展好的沿海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充足,能提供较多的农村公共产品;而在资源条件差,交通不便的中西部地区,一些政府财政拮据,无力提供满足农民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王晓、詹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却存在着严重失衡的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的分析和阐述,深入透视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支撑。

关键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失衡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赖于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实现。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匮乏不仅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而且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事实,认为在缺乏监督的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下,各种集资、摊派会逐渐增加以及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等因素是造成农民负担加重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二是从分税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乡镇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相称的角度,认为基层政府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责任,基层政府没有能力提供农村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是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匮乏的根本原因;三是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差异出发,认为传统计划经济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通过第三个方面进行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

1农村公共物品的界定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

农村公共物品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社会物品。

农村公共物品按其“公共程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非纯公共产品和非纯私人产品。

农村公共物品中的纯公共物品是指在过程中具有充分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主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

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效益上的外溢性和消费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的竞争性公共物品,主要包括既有社会受益又有个人受益特点的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

非纯私人产品是指在对集团、组织范围或成员合理界定后,对外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主要包括小范围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职业教育以及俱乐部形式的活动场所,如电影院、娱乐中心等。

通常,纯公共物品的供给应由公共财政开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由政府、社区和受益者共同承担。

从理论上讲,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有:①政府管理。

农村也需要政府管理来保障社会正常秩序。

②公共工程。

大中型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即如河流整治、饮水、灌溉等大型水利工程、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大规模植树造林、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重点基础设施及商品量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及农村环境保护工程等。

③公共教育。

包括农村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各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基建支出;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农村扫盲工作等。

④社会保障。

主要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农村福利机构的建立和福利设施的建设;以及自然灾害救济等。

⑤医疗保障。

如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传染病控制等基本医疗服务支出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⑥农业事业费。

包括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用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水利等部门的支出。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分析由于农村财政资源匮乏,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城乡差异和农民的需求不足。

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在农村房屋建造方面,72.1%的住户没有建房图纸;在道路建设方面,61%的农户住宅外没有水泥或柏油状路面,乡村道路完善、运行良好的占41.7%,一般的占36.4%,不完善或没有的占21.9%;在农业供水方面,我国农村生活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源占74.87%,饮用集中式供水的人口占55.10%,未达标44.36%;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我国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达11.1亿亩,建成灌溉面积8.38亿亩,实际灌溉面积7亿多亩,且2/3是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老化失修严重。

第二,健康与社会保障不足。

农村健康调查数据表明,25.3%的农村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处于亚健康状况,健康较好的仅占12.2%。

从病因上看,伤风感冒发烧(90%)是主要病因,其次高血压、脑血栓、心脏病(4%);再次是胃痛、肠道疾病及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痛、风湿(3%);等等。

从就诊上看,看病次数0.6次/人年,年均花费309元。

其中,有26.5%的病人因为医药费归而未能去医院就诊。

第三,农村科教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具体表现为:①农村科普体系不健全,基层科普机构基本瘫痪,科普渠道单一;②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运行依然困难;③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第四,农村内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差距在扩大。

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情况看,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水平与东部农村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省、市、区之间的差距更大。

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第一,财政投入不足是农村发展之后的主要原因。

长期的“以农补工”的历史因素使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据资料显示,1978~1998年,全国农业基建投资仅994亿元,占同期各行业基建投资的1.5%。

投资资金来源层次分配不合理导致投入效率低下,从而引起投资不足。

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由当地政府投入,大型基建由上级政府转移支付。

但是由于农业区地方政府的财力不足难以支撑建设,而上级转移支付有限,从而加剧了农村基建的投资缺口。

第二,农民劳工投入减少是农村基建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统一“两工”后,农田水利投入下滑。

据统计,2004~2005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农民投工比1998~1999年度下降近70%,减少700亿元。

现在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存在“有事不议、有事难议、议而不决”等问题,农民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下降。

第三,地方政府挪用农村基建资金,大搞“政绩工程”,短视行为严重。

有些政府决策者为谋取个人利益,借“建设新农村”之名,弄虚作假,大搞“美化”、“亮点”工程等“豆腐渣”工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第四,中央、地方政府分权不明,造成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外部强制成本,减少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分权的优势是可以降低决策成本和外部强制成本,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的偏好和需求水平。

但是,单一的分权将失去规模经济,导致社会收益和成本外溢,并带来税制低效、税收转移、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

有效地分权建立在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私人承包商之间合理的分工合作基础之上。

地方分权具有一定的限度。

一项公共产品或服务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关键是权衡该公共产品随生产规模带来的收益和成本。

如果公共产品没有规模经济,或者外部成本和收益很少,收益曲线R将向下移动。

这时N点左移,公共产品生产规模趋于减少。

相反,如果公共产品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外部收益或成本,收益曲线将向上转动。

这时N点右移,要求该公共产品或服务在更大的范围内生产。

4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对策①突出重点,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在实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按轻重缓急,将公共产品供给的重点放在能直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来,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

第一,建立城乡一元化的公共教育体制。

第二,建立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第三,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救济体系。

第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另外,加大财政对乡村道路、电网、通讯、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②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确立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增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建立健全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而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方式应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无所不包,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其次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今后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使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向农村公共产品倾斜;最后要合理划分事权,以事权定财权,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③倡导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现有的研究表明,农村部分公共物品,如小型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服务等,由私人提供更有效;部分农村良种、专用品种栽培技术、市场信息等,可由“龙头”企业提供。

也就是说,那些外部性不强,且排他性消费成本不高,可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弥补供给成本的准公共物品,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私人资本参与提供。

倡导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不仅可以打破政府垄断供给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局面,而且可以优化公共物品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减少重复供给的发生。

参考文献:[1]郑曦.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朱钢,贾康.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3]何菊芳.公共财政与农民增收[M].上海三联书店,2005.内容提要:本文从财政的三大职能“效率、公平和稳定”讨论出发,以农村公共物品的认识为切入口,在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及农村公共物品投放进行了较切实际的剖析探讨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应与新农村建设充分结合起来、让财政职能定位于“效率、公平与和谐”,以促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财政的三大职能可表述为“效率、公平和稳定”。

我认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财政的三大职能应上升为“效率、公平与和谐”。

要实现这一目标,公共财政的阳光就必须照耀农村,使农民只是职业的不同,而不是因职业的差异人为造成等级差别,让农民享受的是不同的国民待遇。

否则,不仅社会和谐无从谈起,还将危及社会稳定,效率、公平也必然失去基础。

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目前的实际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认识公共物品是相对个人物品而言的。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提供。

但在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长期处于不足或滞后的状况。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农村公共物品有个清楚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