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阅读复习资料
一绪论
1. 大众阅读又称社会阅读、全民阅读。

指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鼓励国民借助各种阅读平台积极阅读。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并非简单的书本阅读,它是一种阅读理念的创新,是学习型社会下的必然选择。

2.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这一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3.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

4. 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

“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叶圣陶
5. 阅读的多重内涵
(1)、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创造自我。

人们在阅读中,会受到文本的影响;人们对文本的不同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2)、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人类有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阅读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

(3)、阅读是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图书流传的时间性,形成了有效的人类文化的储存功能,为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提供了条件。

阅读使文化的继承和创造变为可能。

(4)、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

阅读是人的权利,阅读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6. 阅读研究的主要问题:文本研究、读者研究、阅读史研究、阅读心理学、阅读文化学、阅读社会学
7. 文本研究:文本的多种视角与多重价值、文本的多样性、文本的变化对阅读的影响、文本与阅读习惯
8. 文本的变化对阅读的影响: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文本在形态、数量、质量传播规模乃至内容上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带来阅读的方式、数量、规模和功能的变化。

(1)、文本的通俗化:首先是出版名著通俗本。

其次是对图书内容进行缩减。

再次是缩小开本,推出图书“口袋本”。

还表现在财经、励志图书的畅销上。

(2)、图文本的风行:首先,图文书以图画取代文字,为读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其次,图文书适应了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最后,图文书是出版界为适应视觉文化的新形式而进行的探索。

(3)、文本的电子化、网络化:“超文本”技术的运用。

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利用超文本机制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信息。

其中电子书是超文本技术的主要表现。

(4)、文本的多元化:视觉文化的出现。

使得人们对文本的选择倾向更趋于分散和多元化。

书报刊等传统媒体收到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挑战,新兴数字媒体的崛起使电视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再存在。

9. 电子书的优点:容量大;功能齐全,界面友好;使用方便,便于查找和检索;多媒体格式;自带辞典等工具书;便于携带、节约纸张、利于环保。

缺点:目前仍面临着消费成本、传统阅读习惯、知识产权、数字化标准等因素的制约。

10. 信息时代阅读习惯的变迁:
(1)、浅阅读:阅读进入休闲时代,流行阅读代替经典阅读,阅读过程随意性增强,浏览泛读代替了精读。

(2)、读图时代:首先,图像文本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系统,更容易被理解接受。

其次,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愉悦,追求新奇时尚。

(3)、网络阅读:由文本的电子化、网络化引起
11. 网络阅读的优缺点
优点:阅读方便快捷,互动性增强;阅读内容更广泛;可以利用多媒体、超媒体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阅读效果。

缺点:视觉疲劳;网络迷失;不符合传统阅读习惯;阅读选择困难;还受到网络普及程度、读者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

12. 读者研究
(1)、读者是阅读的主体。

(2)、读者文化意义的实现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读者的阅读行为受文本和阅读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3. 读者:通常指一个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作为主体认识和把握读物的人,即阅读行为的发动者。

14. 提高读书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有三种途径:第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具有阅读能力的人;第二,全社会要倡导读书风气,营造读书氛围,促进阅读活动,从而使潜在的读者成为显性的读者;第三,加强读者的阅读教育,不断提高读者的阅读修养,包括阅读观念、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质量等。

15. 读者的分类:
根据职业划分,有教师读者、学生读者、农民读者等;
根据年龄划分,可分为青少年读者、儿童读者、成年读者、老年读者等;
根据性别划分,可分为男性读者、女性读者等;
根据居住所在地划分,可分为城市读者、农村读者等。

16. 读者群体中个体读者的阅读行为特征:
(1)、从众性
从众是指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读者的阅读行为也具有这种显著特征。

(2)、逆反性
逆反心理是个人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在读者的阅读倾向中也有表现。

(3)、流行性
流行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

读者阅读倾向的流行性与从众性有区别,可以说是一种泛化的从众性。

17. 阅读史研究主要包括内容:中国阅读史理论研究;社会环境与教育对阅读的影响;社会意识、宗教对阅读的影响;文本变迁与阅读;学术、知识体系与阅读;生活、时尚与阅读;中国阅读传统;中国阅读史资料的集结;历代学者论阅读
18. 社会阅读构建层面
(1)、功能与价值层面
属于社会阅读文化的观念层面或思想层面,是社会阅读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

这一层面的内容包括:阅读的终极目的;阅读的功用;读书人的阅读观念和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道德修养、民族精神对阅读的影响。

(2)、社会意识与时尚层面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阅读个性是基于自己特有的阅读体验与价值判断,针对特定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阅读的时代性孕育阅读的个性。

新时期要大力弘扬和塑造阅读个性,倡导经典阅读和欣赏型阅读。

(3)、环境与教育层面
环境和教育因素是社会阅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经济、图书馆、出版业、社区与家庭、教育等方面。

经济基础是阅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们必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才会去享受阅读的快乐;社会经济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阅读社会化的普及程度。

阅读文化的物质基础,需要出版业、图书馆、社区和家庭以及教育来支撑。

第一章推荐书目&名著的阅读
1. 推荐书目是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对某一专门问题的文献经过精心选择而编成的书目,供读者学习某门知识或了解某一事件。

也包括为配合专业学习和研究而编的专业阅读书目。

又称为导读书目、举要书目、必读书目等
2. 民国时期推荐书目的四种类型
(1)、针对时局发展,列举经邦济世书籍的书目;
(2)、着重于介绍国外著作,引介外邦文化,为我所用的书目;
(3)、弘扬国学的推荐书目;
(4)、针对专门学科的推荐书目。

3. 推荐书目的特点
(1)、教育性推荐书目作为读者的顾问和向导,其教育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和鲜明。

(2)、时代性在推荐书目中,编者对图书的选择性态度与当代人对图书的要求反映得很突出,而编目人对图书的态度与人们对图书的要求总是受到时代的制约,所以推荐书目十分明显地带着时代的烙印。

(3)、思想性作为向人们揭示与报道图书文献,指导阅读的工具,推荐书目在对图书的挑选、排列、评注等方面,都体现着鲜明的思想性。

它反映了时代的政治倾向性和编目人的思想倾向性。

这两种倾向性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4. 推荐书目的功能(导读)
(1)、精选
对图书的选择是推荐书目的一个突出的功能,历来为编目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只有从繁多的图书中挑选出最好的、最适合读者需要的,又比较容易得到的图书,才能达到推荐书目“导读”的目的。

(2)、编排
科学地编排图书,有助于读者集中精力有系统地阅读图书。

(3)、评注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推荐书目的教育作用,有效地指导阅读,还需要揭示每一本具体的书,使读者能了解这一本书的内容、版本等情况,需要有书目提要、评注。

5. 当代推荐书目的现状
(1)、推荐书目具有较大的社会需求
首先源于文化事业和出版事业的繁荣。

其次是教育事业的推动。

此外,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荐书目兴盛的客观条件。

(2)、名家名校推荐与科学选目相结合
名家在学术上的成就增加了书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高校推荐书目在目前也具有较大影响。

(3)、综合性和文史类推荐书目是主流
综合性书目往往囊括了自古至今各个领域的名著,这些名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

6. 推荐书目的前景分析
(1)、针对性较强的推荐书目
(2)、专科推荐书目
(3)、推荐书目要具有实现的可行性
(4)、个性化的推荐书目服务
(5)、多种载体形式的推荐书目
7. 《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资治通鉴》。

8. 根据上述书目所收传统经典,大致可分为八类:四书五经;前四史与《资治通鉴》;先秦诸子;其他子部书;唐宋诗文;其他诗文;古典小说;其他书籍。

9. 传统经典的现实意义:梁启超的意见:一是,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二是,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

今天,我们阅读,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或许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第二章畅销书与阅读
1. 畅销书:销量比较大,读者自由选择的图书。

2. 畅销书的运行机制:名著与名人效应;热点话题;媒体交互;广告与炒作;禁书;其他。

第三章阅读的时代性
1. 中国的阅读传统
(1)、阅读的思想与方法:强调读书为学的首要意义是修身弘道,以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读书须求广博,为学须求通达;读书为学须“思”、“习”、“行”相结合。

(2)、阅读的现实需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其次,是勤学苦读;第三,是对文本的尊重。

2. 印刷术产生后抄本仍长期存在的原因
(1)、由于印刷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常常是需求量比较大的书才进行印刷,而一般一些需求量比较小的书就还保留抄本。

(2)、从版本的角度看,有些抄本由于是珍本、秘本,不得印刷,只能抄。

(3)、有些书是由于规模宏大,难以印制,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4)、古人认为,抄书是一种学习书法、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抄本可以长期流传的一个原因
(5)、手抄本时代的延续还有其他一些特殊原因。

3. 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在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为欧洲带来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与知识的普及。

(2)、印刷术使书籍的使用失去了界限,知识得以普及,使书籍不再像手抄本那么珍贵,可以走进大众中,走出图书馆与藏书楼。

4. 书籍的力量和象征意义:首先,书籍是知识的宝库。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书籍是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

第三,书籍有助于或者影响着国家的治理。

第四,书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书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

第四章阅读的区域性与民族性
1.阅读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文化模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阅读文化的差异。

阅读活动与出版活动、藏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教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出版业发达、藏书机构和藏书家众多,教育和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也是阅读发达的地区。

2. 阅读的民族性
不同地域的宗教、经济、心理、语言形成独特的民族阅读文化模式,从而阅读文化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阅读文化的民族性集中体现为各个民族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3.阅读区域性与民族性的影响
就世界范围来说,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国民的文化素质较高,阅读文化也较发达。

就中国而言,不同地域之间的阅读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即使在同一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4. 中国的文明带:北方游牧文明带,黄河文明带,长江文明带,沿海文明带和西南文明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