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药学教材的革新思考-精品
对《中药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对《中药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中药学》是一门涉及到中药药事的学科,其本质是一门跨学科性的学科,而中药学也因此成为中医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在当今时代,中药作为一种研究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学科,对学生来说,掌握和深化有关中药学的知识将有助于提升对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理解和掌握,努力促进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针对《中药学》教学的改进与建议:1.深入理解中医药理论。
中药学教学应重点关注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增进对中医药理论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根据中医药理论内涵,在具体学习中药学知识时,有思路、有把握,并能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实践能力。
2.聚焦实践。
中药学教学要重视实践,落实课堂教学,让学生实践中药学知识,充分感受中药的药力。
他们可以从常见物质中制备新的中药,并在实验中掌握其使用方法。
3.促进协同合作。
在学习中药学知识时,学生应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是理论教学的基础,除了传授学生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外,实践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基本实验材料,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加深对中药学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培养科学思维。
在中药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思维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思维。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希望通过不断改进教学,给学生更多学习中药学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有效地掌握中医药理论及实践,从而促进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对于高校药学专业来说,中药学是其核心课程,而且在中药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常用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特征以及应用特点等,该课程的教学知识点比较繁琐,易混淆,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而且很多概念都比较晦涩枯燥。
中药学教学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类似于传统中医药师承教育,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点,将相关中医药学理论知识机械灌输给医学生,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所以,改革与优化药学专业中药学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药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一、注重培养药学人才,重视教学的实用性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有效结合中药专业和学生就业方向,而且还要合理运用中药学相关教材,确保医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吸收与中药学有关的知识与专业精华。
中药学课程教学中,应根据岗位职业需要,及时梳理药学专业就业需要用到的技术能力、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等,并且还要重视中药学的实际效用,将执业药师、中药师等证件考核作为中药学教学重点,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此外,有必要删减与职业工作、专业培养无关的中药学课程。
二、提升中药学教学能力,重视教学的丰富性在中医药文化光辉灿烂的我国,每味药材都有其特有文化价值,而且其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以往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可在课程中合理穿插与中药有关的文化知识。
例如,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含中药名称的趣味小游戏,这样不仅能够活跃中药学课堂教学氛围,去除中药学课堂的枯燥氛围,而且还有助于教学内涵的优化与丰富,从而实现和传统文化的完美对接。
三、正确应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方法(一)正确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比较完善的一种图形化思维工具,是通过架构、词汇以及图形等,全面整合知识重点、要点以及难点,并且与文字、图形相结合,明晰展现出教学重点。
中药学课程理论、知识比较繁琐,很容易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出现茫然抓瞎的情况,由此就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影响。
《中药二》新旧教材对比变化
病患者慎用。
对考试无影响。
②外感痰热咳喘者及孕妇慎用。
孕妇慎用。咳嗽新发者
孕妇及咳嗽新发者慎用
①3 岁、4~6 岁...... ②孕妇慎用。 ③故不宜过量服用或久服 第 九 节 ①5 岁、5 岁 ②3 岁、4~6 岁
①三岁、四至六岁...... ②孕妇禁用。 ③故不宜过量或久服
①五岁 ②三岁、四岁至六岁
肝、大肠经
十
表述进行了优化,
一
(3)...... (4)烫伤(外用)
(3).....;烫伤(外用)
对考试基本无影 响。
章
对不恰当的内容
白及【性味归经】微寒 【性能特点】苦微寒清泄
白及【性味归经】微寒 【性能特点】苦寒清泄
进行了修改,表达 更严谨
干漆【性味归经】有小毒
干漆【性味归经】有小毒
第
【性能特点】有小毒而力强
第
更严谨
十
修改了错别字,表
七
达更严谨,对考试
石斛【使用注意】本品甘补敛邪 石榴皮【性味归经】有小毒
石榴皮【性味归经】
十
【性能特点】温有小毒 八
【性能特点】温有小毒
章
第
十
无改动
九
章
补充了石榴皮性 味,表达更严谨
雄黄【性味归经】归肝、大肠、 胃、肺经
删除雄黄“ 归心 雄黄【性味归经】归心、肝、大肠、
章
② 1 岁、1~3 岁、3~5 岁、5~12 ②周岁、一岁至三岁、三岁至五岁、五 考试无影响。
岁
岁至十二岁
①...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 ①...慎用。忌食辛辣...
②外感咳嗽者忌用
②外感咳嗽忌用
第
十 阴虚内热不宜服用。 二
最新 中药学教课效果的思考-精品
中药学教课效果的思考1以药物功用为核心,层次递进安排教学内容在《中药学》教学中,除药性理论内容外,重点在对单味中药的讲解,每味中药的功效、应用则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们使用的《中药学》教材都是以药物最主要的功效应用进行分章、节的。
教学应围绕功能主线,按照从共性到个性,从同点到异点,由浅入深的思路,将《中药学》各论内容分解为章节、药物、综合等几个层次,在此过程中既要突出药物共性特征,又要明了药物个性特点。
例如,在讲授发散风寒药概述部分进,强调辛温走表,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是本节所有药物的基本共性特征。
掌握了这些共性,就可找到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学习捷径。
在讲具体药物时,可把药物功用分解为基本功用与其他功用两个层次,在基本功用层次还应注意体现本章节药物共性特征与具体药物个性特点之间的关系。
如麻黄,基本功用为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这是麻黄属于发散风寒药的一个依据,而其个性特点则为发汗力强,善发汗解表,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其他功用为平喘、利水,主治肺气壅遏咳喘、风水水肿等。
单味药物讲完后,还可从综合层次对药物的功用进行对比、总结,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药物功用的理解、记忆。
如麻黄与桂枝,桂枝与肉桂,肉桂、附子与干姜等相似药对的功用异同点比较;不同章节药物的安胎、止痛、消痈功用总结。
经过这几个层次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前后贯通,构成一个记忆的基本框架,从而达到强化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2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学生,调整教学内容近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呈现出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中药学》的授课对象也随之多种化,如我校有五年制的中医临床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四年制的中药学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护理本科专业、预防医学等多个不同专业层次。
这些不同的专业层次,其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也有各有不同。
因此,应依据各专业层次特点的不同,相应调整《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推荐下载】谈谈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
[键入文字]
谈谈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中药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希望大家喜欢!
一、不良反应中增加药理及毒理学内容
《中药学》课程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不会重点讲授,经常是一带而过,而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中药的药理和毒理学内容。
因此,在讲授具体中药的不良反应时,可引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药理实验或是毒理实验的例子来加以解释,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理解。
如乌头及附子生用引起中毒时,首先会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久煎后毒性会减低但药效并不会减弱。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中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经较长时间煎煮后,可使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等,而所含强心成分却变化不大。
再如关木通剂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讲解时,可进一步解释其所含的马兜铃酸是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通过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及抑制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生长而导致出现肾毒性。
1。
对中药学教材的革新思考
对中药学教材的革新思考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中药的理论、药物学、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的教学是中医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药学教材作为中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中药学教材的革新思考势在必行。
一、中药学教材存在的问题1、内容陈旧、缺乏现代化传统中药学教材大多数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写的,书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关于各种药材的性味功效和制法等古老的知识,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现代医学和中药学结合的今天,中药学教材的陈旧性格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应用能力,造成知识的断层和缺失。
2、内容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很多中药学教材只是简要地介绍了各种药材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而缺乏系统性,没有对中药学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如药物学、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等。
3、缺少现代化的体系建设当前社会中药学的发展,包括中药材、中药制剂、新药研发等各个环节,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
但是,目前中药学教材的编写还停留在传统的范畴之内,缺少现代化的体系建设,没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标准化建设纳入到中药学教学中。
二、对中药学教材革新思考1、借鉴国际上的现代药物学教学模式现代的药物学教学已经逐渐借鉴了美国ABCD药学教育临床应用、药物治疗、基础科学和药物学核心内容四个领域的体系,这四个领域相互独立、相互交叉、相互提供支持。
在中药学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将中药学分为药材学、药物学、药理学和临床应用四个部分,形成现代化的中药学科学体系。
2、提高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了提高中药学教材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以借鉴西药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临床教学和实验课程的安排,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掌握中药学的实践性应用。
同时,教材的编写也应更加关注实际应用,整合最新的临床和药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将所学应用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
3、加强学科与产业的结合中药学的教育和产业应当结合起来,培养中药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中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其中包括一些现代化的苗木和仿野生驯化技术。
2023年中药执业药师教材变动
2023年中药执业药师教材变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医药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医药执业药师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职业。
其教材的变动,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在2023年,中药执业药师教材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动,这对于从业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消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变动。
一、教材变动的背景2023年中药执业药师教材的变动,是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的变动是正常的事情。
此次变动可能与中医药理论的不断深化、药材资源的更新、新药物的研发等多种因素有关。
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也需要中药执业药师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二、教材变动的内容教材的变动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内容,比如新增的知识点、调整的教学顺序、删除过时的内容等。
在2023年的中药执业药师教材变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知识点,比如最新的国家标准药典的内容、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名贵中药材的新认识等。
一些过时的内容可能会被删除或调整,比如一些被淘汰的药材、过时的治疗方法等。
三、教材变动对从业者的影响教材的变动对中药执业药师从业者的影响是直接的。
从业者需要根据最新的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和更新知识,以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平。
他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掌握最新的中医药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教材变动对学习者的影响对于正在学习中药执业药师的学习者来说,教材的变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消息。
他们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教材内容,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尤其是在备考过程中,教材的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考试内容,因此学习者需要密切关注教材的变动,以便更好地备考。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药执业药师教材的变动,我个人持欢迎态度。
教材的变动意味着中医药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材的变动也为从业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使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材的变动也是对中医药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这将有利于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最新 中药化学教材革新思考-精品
中药化学教材革新思考本文作者:严优芍郭丽冰沈志滨单位:广东药学院中药化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使学生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学生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从历届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中药化学是较难学的专业课程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有升,如何从我院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中药化学课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为对目前中药化学的教学现状有个整体了解,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我院中药学2007级4个班的本科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4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20份,回收率92%。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学生的学习态度(见表1)学生学习中药化学的目的比较明确,但学习兴趣、主动性有待提高:64%的学生认为学习中药化学是为专业学习做准备,但对该课程的兴趣上,仅31%的学生对其有兴趣,56%的学生兴趣一般。
在平时学习中,61%的学生只是偶尔预习复习,而21%的从不预习复习。
50%的同学认为学习中药化学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量太大,31%的学生认为是本身化学基础不好,使学习中药化学有困难。
另外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期望值的调查中(见表3),仅13%的学生喜欢设计性实验,还有26%的学生希望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主体的独白式讲授,21%的学生希望老师在实验课上能演示或详细讲解每个步骤,学生照着做。
由此可见,部分学生还没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
2.学生对中药化学课教学现状的评价(见表2)对于教学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所授内容安排较好,而内容先进性有待加强:54%的人认为中药化学课授课内容符合专业要求,有一定深度、广度,35%的人认为老师在授课时有实际案例分析,并用新的发展成果充实教学内容,53%的人认为理论课、实验课学时安排合理。
中药学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改革
中药学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改革中药学专业教育是培养中药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药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增加,中药学专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药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行思考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中药学教育的现状1. 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中药学专业教育主要侧重于中药的基础理论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训练,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综合知识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2. 缺乏实践环节中药学专业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真实医疗场景的了解和实践经验,从而难以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3.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中药学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大多数是传统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缺乏现代医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无法将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中药学教育的思考1. 提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中药学教育应加强与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交叉融合,提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可以引入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中药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实验和临床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医疗工作,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加师资培训与引进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中药学专业教育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引进工作,使教师队伍更具多样性和学科交叉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药学教育的改革1. 优化课程设置中药学专业教育应重新评估与优化课程设置,既注重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又加强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构建起中药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
2. 建设实践基地中药学专业教育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的能力。
3. 推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中药学专业教育应积极推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心得
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心得
随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中药学教学模式也不断更新换代,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也给我们教学活动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
首先,中药学教学模式要追求学科特点,注重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意识,加强民族药用的传承和推广,为全球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在实施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时,要深入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探讨中药学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提升实践素质。
此外,在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采取多种途径,建立起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构建把实践教学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和能力建设。
最后,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视频教学和虚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资源,在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走上一条科学的学习之路,并且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更好地服务民族药用的传承和推广。
经过多次改革实践,使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只有实施改革后,才能真正理解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让中药学教学更加成功,以及更加先进。
以上就是我的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心得,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实践后,中药学教学模式改革给我们教学活动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考,让我们受益匪浅。
希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全球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最新 中药学课程系统革新研究-精品
中药学课程系统革新研究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中医药人才。
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专业为了培养既熟悉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传统中药,创新能力强,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的中药学高级专门人才,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原则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现代中药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因此中药学专业课程开设需要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现代中药发展需要的高等人才。
2010-06,学校对2006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对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
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是:加强基础理论,优化课程结构,拓宽知识口径,增设个性课程,构建专业方向模块,重视实验教学。
2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统一。
通识教育是鼓励本科生在宽口径、厚基础的积累上找到更多通往成功的可能性,而专业学习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成功方向,个性教育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1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通识教育的内容与选修课制度相结合,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利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新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在大学一、二年级安排大学公共英语外,部分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中药化学”“药物分析学”,教师采用英语、或英汉双语教学,以保持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学习和应用英语,大大提高其英语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中药学》教材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中药学》教材建设思考【摘要】探讨《中药学》教学面临的新形势,针对该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面广,学生学习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提出创新教材形式,加强教材编委队伍建设等几点意见,以提高高职院校中药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药学;创新性人才;教材《中药学》作为中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等[1]。
《中药学》教材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调整思路,创新《中药学》教材。
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中药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自己关于建设《中药学》新型教材的思路,以利于培养中药及中医行业的创新性人才。
1 中药学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1.1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中药是由多种化合物所组成的成分群[2],在中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中药品种多,而每一种中药的性能、功效都有所不同。
再加上大部分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甚至在同一个机体里面,因为炮制方法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用药效果。
例如在炮制中药荆芥时,生荆芥性温,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而经炮制得到的焦荆芥,性平,具有止血的功效。
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是学生学习中药学课程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如何掌握如此多的信息,除了靠学生本身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外,在中药学教材编写和排版上也应该独具创新。
1.2教材缺乏实践内容,教学形式单一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课外实践是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药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主要集中在本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上,除了教学所要求掌握的典型性中药以外,对于其他非代表性的中药,学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3]。
另外,目前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职院校生源主要集中在城镇,而来源于农村地区的学生逐渐减少,来源于城镇的学生对中药植物的识别能力低,这就要求在中药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图片和视频内容,并且利用网络资源以弥补学生对中药材认识的不足,从而避免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过于单一。
对中药学教材的革新思考
2023-11-08•教材概述•教材内容革新•教材形式创新目录•教材使用体验优化•教材推广与实施•结论与展望01教材概述教材的定义和作用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文本载体。
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核心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教师教学和学术研究也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03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与现代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脱节,缺乏对中药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反映。
中药学教材的现状和问题01中药学教材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体系。
02现有的中药学教材在知识内容的更新、学科前沿的反映以及实践应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教材改革的重要性教材改革是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中医药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改革应当紧密结合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实际,注重知识内容的更新和实践应用性的提高。
教材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02教材内容革新总结词增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详细描述通过引入典型临床案例,将中药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涵盖中药治疗的常见病症和最新研究成果。
增加临床案例更新中药学知识总结词反映中药学最新进展详细描述更新教材中的中药学知识,包括中药的最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配伍禁忌及最新研究成果等,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药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总结词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详细描述增加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包括中药的鉴别、炮制、制剂及临床应用等。
通过设置实验课程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增强药理学知识详细描述加强中药药理学知识的介绍,包括中药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效果。
总结词强化中药药理学知识VS03教材形式创新引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如电子书、网络课程、多媒体动画等,将传统纸质教材升级为数字化教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中药学知识。
关于如何学好《中药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学好《中药学》的几点思考
学习《中药学》,首先要准备好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不要把中药学
当成一般学科来学习,要特别重视物理性质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详细了解,以便从容对待任何新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把《中药学》的重点往有实践性的方面去发展。
及时参加一
些草药实验室、草药展览会等,使自己从实践到理论的环节上,了解更多
的关于中药的信息。
第三,要注意中药学的安全性问题,谨慎运用,学习相关的毒理、质
量控制、急救等内容,以及预防和疗效等要素,要经常总结,提高实验技能。
最后,要经常参加医学团体的研讨会,在各行各业中进行思想交流;
还要经常学习新进展,以提高自身水平。
只有不断追求学习,才能让自己
更加了解《中药学》。
高职高专《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高专《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中药学》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课,同时更是高职高专中药类专业的核心课。
当前《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受教学任务、课时量、学时的限制,学生们实际能掌握的中药内容少之又少;而《中药学》又在各课程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进行《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角度,浅谈几点对《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药学;教学改革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精心选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的中心线,在制定课程时,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面向,并采用好的教材,因为好的教材可以让高职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期内学到专业知识的精髓。
课程内容要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为主线,参考中药相关岗位群的职业要求,融入中药师、执业药师考核内容,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删减一些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在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的内容。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增加目标检测模块,以此强化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用的多的内容,使教材体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内容适用、实训重用的特点。
二、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精心设计课程,注重教学效果的多彩性(一)融会贯通,突出重点难点众所周知,《中药学》和《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在课程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在不同学期内,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中药的来、产地、采收加工等知识,作为了解内容,重点放在对中药的功用分类、药性、功效、应用方面;尤其强调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这样就会使得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实用性,又容易突出重难点。
再通过课堂互动、目标检测,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
(二)温故知新,提高自身技艺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是中药学课程内容的核心。
像“发汗解表”“回阳救逆”这样的功效和药性理论知识晦涩难懂,要理解它既需要中医基础的理论,也需要中医诊断的知识。
最新-中药学教学改革意义参考 精品
中药学教学改革意义参考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以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功效及临床应用为核心,以辩证用药为依据的一门基础学科[1]。
同时又是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各科的桥梁。
中药学在整个中医基础课程中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门课程,体例单一、重复,药与药之间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再加上初学者没有临床经验,很难记忆每一味中药的性质及功效,更谈不上应用了。
因此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学好中药学,培养出优秀的中医师,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在二十多年的《中药学》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采用层次递进教学法[2]及教学模式[3]相结合的形式,在《中药学》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教学模式及层次递进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同道分享。
1层次递进教学法层次递进教学法是将《中药学》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层次实施教学的方法。
以层次结构为主要框架,进行教学研究。
如以章节为层次、以药物性能功效为层次、同一章节两味药进行对比、综合归纳每一章节药物特点为层次等。
11优势层次递进教学法的优势是可使学生从简单、重复繁琐的中药学教学体例中,感到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中药的印象;其次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并且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4]。
另外,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记忆中药,理清中药分类,使其对《中药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药,融会贯通,灵活用药,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种分层递进讲述中药学的形式,对学生高效率的掌握中药是非常有帮助的。
12层次递进教学思路首先以章节为主线,从宏观到微观,将中药学整体版块分解为不同的版块,如《中药学》[5]分总论和各论两大块,总论包括哪些章节,各论又包括哪些章节,总论的哪些章节是必须掌握的,各论的哪些章节相对临床来说更加重要,使学生很快熟悉教材内容的结构层次,以金字塔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最新 中药学实践教程革新初探-精品
中药学实践教程革新初探1实践教学改革初探基于上述调研结果,笔者尝试对本校中药学课程的传统授课模式做了改革,并梳理思路(图1所示),引入了饮片观摩教学、模拟药房实训、社区用药情况调查及案例讨论等实践教学模式。
1.1饮片观摩教学中药学的课程特点决定其与《中药鉴定技术》、《方剂与中成药》等课程联系紧密,内容交叉,但又各有侧重。
因此在饮片观摩教学的实践教学设计上,为避免与《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实训内容重复,本课程更侧重于中药性能、功效及应用的梳理与掌握。
在饮片观摩教学中,选择重点药物或其组成的经典方剂进行实训。
以解表药为例,选择麻黄、桂枝、苦杏仁、甘草等几味中药,同学们在对各中药材进行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如手摸、鼻闻、口尝,获知药物的真实性味,与教材所记载药物性味进行比较,再从性味推知其可能功效,结合日常生活应用及已有理论知识,分析各味药的性能、功效,进而依据中药七情理论,分析各味药组合在一起的意义及临床主治病症。
1.2模拟药房实训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积极利用教研室的模拟药房,并结合《中药鉴定技术》实训课程安排,采取反向设计,首先向学生描述一种常用中药的性能及功效,请学生回答是哪味中药,并在斗架中找出对应饮片,接着对照饮片,在已有性能功效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该药其余功效及应用。
2社区用药情况调查在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中,依据重庆市药店以社区为中心分布的特点,分批带领学生去北京同仁堂药房、科渝大药房等地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观察中药饮片的陈列、包装,了解中药饮片的销售情况,加强学生对中药应用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观察时记录坐店医生所开中药处方1~2例,考察结束后学生以提交调研收获的形式,指出所记录处方中每味中药,依据功效分类所属类别、功效,并从整体角度出发分析整张处方的功效。
3药食同源中药应用实践中药中许多品种都是药食同源,在补虚药中更为多见。
因此,在补虚药章节教学结束后,教研室举办了“药食同源中药应用之我见”展示赛。
中药学教学革新研究
中药学教学革新研究《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临床各科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
是一门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我校高职高专生年龄、知识结构、理解力及学习时间等特点,探讨高职高专生《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以下几点为本人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尝试。
1指导学生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医与药联系记忆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是统一的,中药学课程一般又晚开课于中医基础理论。
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
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据理立法、按法处方、以方用药是紧密联系的。
如化痰止咳平喘药主入肺脾二经,源于中医理论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化痰药之所以又可用于治疗癫痫惊厥、阴疽流注、瘿瘤瘰疬等病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中药学记忆方法时,还应强调活学活用,不能死搬硬套每味中药。
中药学理论干涩枯燥,但是,它上联基础,下联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可见,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学好中药学要持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特别是脏腑生理和脏腑辨证两部分。
这样,就可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会贯通。
以上一些学习方法对初学者不失为是好的思维方式和技巧,但深入研究中药性用,决不能流于表层,机械记忆,而应以药物临床实际为主。
应鼓励学生全面学习,下苦功夫理解记忆,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医与药联系记忆方法,是学习中药学入门时的一把钥匙。
2引用中药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增强课堂趣味性,不但能加深理解记忆,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讲述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
说起辛夷花的名字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一姓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头昏头痛,鼻子流脓流涕,腥臭难闻,四处求医,均无效果,十分苦恼……有一天,朋友来看他,见状便劝道:“老兄,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医?”他听后觉得有道理,反正呆在家里得了这种病,死也死不了,还不如出去逛逛名山大川,散散心也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教材的革新思考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重要工作之一。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
而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又是推进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药界,自1959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中药学》教材以来,便构建了《中药学》教材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当代高等中医院校中药教学的基本构架与内容,为培养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后的第2、3、4、5版《中药学》教材,均由凌一揆教授主持修订,这在上个世纪中医药教育界深受欢迎,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教材建设和改革在全国中医院校的兴起和发展,面向各层次使用的《中药学》类教材层出不穷,其主体构架依然沿袭了前述《中药学》教材,在此基础上也有所改革、发展。
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乃至于其他综合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版本多,仔细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祈望得以规范。
一、教材名称
目前,综观中医院校本科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有《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
代表性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供中医七年制使用的《临床中药学》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临床中药学》(专著),其余无论是教材,还是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考试指南,均使用《中药学》名称。
张廷模教授在其主编的精编《临床中药学》教材中指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植(或养殖)、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性能、功效、应用、药理、化学成分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的一门一级学科”,又将其称为“广义的中药学”。
由于学科不断分化,将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定、化学、炮制、制剂、临床应用等作为二级分支学科。
狭义的中药学既是中医学的一门二级学科,也是中药学的一门二级学科。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专业学科目录中,中药学与中医学并列属于一级学科,为符合逻辑层次,避免名称混淆,故将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
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其与狭义中药学的内涵类似。
倘若使用《临床中药学》名称,既与学科目录吻合,又与专业研究方向吻合。
可见,随时代发展,学科分化,教材名称也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统一。
建议在中医药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对其进行规范、统一。
若按二级学科目录定为《临床中药学》,则有利于教学和学科建设,乃至人才培养。
二、教材内容有待规范
迄今,狭义的《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教材名称虽不同,但内容构架大体相近,大致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
但仔细观其内涵结构上,也有不少差异。
(一)内容构架与载药味数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常用的《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教材,其总论与各论章节数以及收载药味数方面不尽一致,应试类指南以及专著,也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
而且,总论部分涵盖内容结构、组合方式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
由常章富教授主编,200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执业药师《中药学》应试指南,其载药360味,按大纲要求掌握180味,熟悉120味,了解60味。
表1显示,教材记载的药味数多寡不均,三级要求药味数亦不尽一致。
迄今各院校开设《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课程学时数有限,通常在54~108学时之间。
由于学时数限制,三级要求药味过多,势必加重学习负担。
再者,应当考虑到所选药物和所载的药味数应为其后的临床应用以及执业医药师和研究生应试奠定学习基础。
表2显示,除高学敏教授主编的《临床中药学》专著外,其余总论大同小异。
有学者提出《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重要的是规范教学内容,并强调应突出学科特色,关注其研究核心,即中药的理论与临床应用。
教材既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指导其后“运用”、“应试”的工具,虽可突出教材特色,但也应相对规范。
倘若依据二级学科,名称统一为《临床中药学》,那么教材内容应当与其研究核心吻合,重点突出中药的基本理论与“性―――效―――用”特点,充分反映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
建议:①总论突出中药基础理论特色,以中药性能、功效、配伍应用理论为核心,增加“辨证用药原则与规律”,适度反映常用有效“药对配伍用药特点”,以突出临床用药特色;引入中药不良反应与用药警戒思想以及“中毒解救”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反映“安全用药”特点。
②各论纳入药物,应在具有广泛性的基础上,突出适用性,收载药味数应适中。
对于不常用,仅属地区用药,不宜放在正药的三级要求中。
③药物分类,应依据药物的实际使用情况予以改革、调整。
如麻黄现今多用于治疗各种喘咳,而用以发汗解表频率相对较少,可将其归入止咳平喘药。
再有厚朴,其主要功效是行气消积,即便有“燥湿”之功,但主要通过行气以改善湿滞中焦、脘腹胀满之症,故建议将其归入“行气药”为妥。
(二)功效术语
不同版本《中药学》对具体中药的功效术语表述上不尽相同,欠规范之处颇多。
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专门培养两名博士生,对中药功效术语进行研究,拟予以规范。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陈蛹于2004年撰著“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重点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中药学》(第6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版)的功效术语进行了统计调查,根据术语应用的广、频程度从众多的功效术语中,选取了部分术语进行规范研究,提出了建议术语。
2008年,曾祥发博士撰著的“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从历代本草文献、历代方剂研究、药理研究及现代临床报道四个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中华本草》(精选本)及七版《中药学》教材中记述不规范的部分中药功效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规范化建议。
此外,王绪前发表学术文章,对《中药学》五版和六版教材中的部分药物功效术语进行了评述。
还对中南五省教材载桂枝的功效就有三种:“发汗解表”、“发汗解肌”、“解肌发汗”;“温经通阳”“、温通经脉”、“温阳止痛”;“助阳化气”、“化气利水”、“温助阳气”、“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