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情况总况

合集下载

新余通报调查情况汇报材料

新余通报调查情况汇报材料

新余通报调查情况汇报材料根据上级要求,我单位对新余市近期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展开了调查工作,并就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报。

具体情况如下:一、事件概况。

新余市近期发生一起重大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保障社会稳定,我单位迅速展开调查工作,全力以赴查明事实真相。

二、调查过程。

我单位高度重视此次调查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组成,全面展开调查工作。

调查组深入现场,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询问,收集了大量证据材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比对。

三、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组的共同努力,我们查明了事件的真相。

据调查结果显示,事件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无关。

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有效遏制了事件的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调查成果。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深刻总结了此次事件的原因和教训,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和建议。

同时,我们还就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了评估,总结了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下一步工作。

针对此次事件的调查结果,我单位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措施和预案,以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落实责任,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六、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新余市发生的重大事件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也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调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单位对新余市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调查的情况汇报,希望上级领导能够审阅并指导我们的工作,谢谢!。

新余 简介

新余 简介

新余新余,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浙赣铁路西段,全境东西最长处101.8公里,南北最宽处65.2公里,距省会南昌市153.1公里,东临樟树市、新干县,西接宜春市袁州区,南连吉安市青原区、安福县、峡江县,北毗上高县、高安市。

总面积317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9%),其中渝水区面积1785.92平方公里,分宜县面积1391.76平方公里。

新余市是中国工业名城、赣西城市之一、江西人均GDP最高城市、江西第一外贸城市,也是轻工业城市。

新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国22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全国首批8个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改革示范市之一、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蜜桔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新余市人均GDP一直是江西首位,全国前列,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生活水平较高。

地理环境新余地形以丘陵为主,新余市西部以丘陵为主,东部为平原。

地理位置在江南丘陵内,位于第三阶梯。

新余境内山地,大部分布在境界边缘,南部为武功山和九龙山,北部为蒙山,西南部为大岗山。

海拔高度为500~1000米,成为与邻县的边界线或分水岭。

山脉走向,以由北到西南为主。

由于地质结构关系,一般表现为山峰耸立、山势险峻、沟谷深壑。

地处分宜县西南部的大岗山主峰海拔1091.8米,为境内第一高峰;蒙山主峰海拔1004.5米。

市区的西北边界山地沿北向西南发展,即人和、欧里、界水一线;南面山地相对高度为120~200米。

山脉由西向东延伸至百丈峰,形成与峡江、吉安、新干等县的山地边界。

袁河是流经新余市的主要河流,属赣江水系,横贯东西,境内河段长116.9公里。

2013年末常住人口115.56万人。

新余2011年全年生产总值(GDP)7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0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01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213.14亿元,增长8.5%。

新余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新余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新余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新余市统计局2011年9月5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于2010年11月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近8000名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总数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138873人(不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和居住在市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员),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1096人,增长3.74%,平均每年增加4110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37%。

二、家庭户人口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共有家庭户344440户,家庭户人口为1042121人,占总人口的91.50%,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8人减少了0.15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598004人,占总人口的52.51%;女性为540869人,占总人口的47.49%。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82下降为110.56。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13994人,占总人口的18.79%;15-64岁的人口为832432人,占总人口的73.09%;65岁及以上人口为92447人,占总人口的8.1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3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34976人,占总人口的99.6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897人,占总人口的0.3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38799人,增长了3.53%,占总人口比重减少了0.1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297人,增长了143.56%,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了0.19个百分点。

新余人均GDP增速排名,新余GDP经济全国排名

新余人均GDP增速排名,新余GDP经济全国排名

新余人均GDP增速排名,新余GDP经济全国排名2023年新余市经济发展怎么样,新余市人均GDP怎么样,新余市发展的速度怎么样?下面跟随我一起看看新余市的经济增速和新余市GDP排名!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破7 ,增速创25年新低。

城市GDP方面:截至2023年,全国大部分城市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GDP最高的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百强城市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30.石家庄(河北2)5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31.合肥(安徽1)5600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口:769万)32.潍坊(山东4)53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4万)33.徐州(江苏5)52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862万)34.常州(江苏6)52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469万)35.温州(浙江3)46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36.绍兴(浙江4)4400亿元,同比增长7.1%(501万)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36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01万)38.大庆(黑龙江2)4280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281万)39.济宁(山东5)4220亿元,同比增长8.4%(人口:808万)40.淄博(山东6)420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461万)41.盐城(江苏7)418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21万)43.昆明(云南1)40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26万)44.南昌(江西1)400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524万)45.临沂(山东7)382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1083万)46.东营(山东8)37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万)47.包头(内蒙古2)3689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276万)48.台州(浙江5)368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603万)49.泰州(江苏9)3600亿元,同比增长9.9%(人口:508万)50.嘉兴(浙江6)359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455万)51.洛阳(河南2)3576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62万)52.厦门(福建3)356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67万)53.镇江(江苏10)356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11万)54.金华(浙江7)34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55.南宁(广西1)3425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666万)56.沧州(河北3)34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57.襄阳(湖北2)34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50万)58.宜昌(湖北3)3332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05万)59.邯郸(河北4)33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60.泰安(山东9)3292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56万)61.榆林(陕西2)329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35万)62.惠州(广东5)314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70万)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091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00万)64.威海(山东10)30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80万)65.中山(广东6)30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2万)66.保定(河北5)29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67.吉林(吉林2)2950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68.鞍山(辽宁3)294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364万)69.南阳(河南3)2916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09万)70.德州(山东11)2793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50万)71.岳阳(湖南2)2790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559万)72.太原(山西1)2753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29万)73.聊城(山东12)273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91万)74.乌鲁木齐(新疆1)2730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75.常德(湖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76.漳州(福建4)2700亿元,同比增长10.9%(人口:496万)77.贵阳(贵州1)2692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468万)78.淮安(江苏11)265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560万)79.衡阳(湖南4)2603亿元,同比增长8.7%(人口:810万)80.茂名(广东7)2534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601万)81.滨州(山东13)251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82.芜湖(安徽2)244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361万)83.湛江(广东8)243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84.菏泽(山东14)2400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843万)85.柳州(广西2)2398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86.株洲(湖南5)2350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95万).87.许昌(河南4)2318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31万).88.江门(广东9)2311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48万)89.咸阳(陕西3)23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95万)90.廊坊(河北5)223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50万)91.枣庄(山东15)2215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92.周口(河南5)219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880万)93.连云港(江苏12)2141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7万)94.湖州(浙江8)21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262万)95.宿迁(江苏13)2052亿元,同比增长%(人口:572万)96.新乡(河南6)203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600万)97.通辽(内蒙古4)2028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98.遵义(贵州2)2025亿元,同比增长14.6%(人口:800万)99.郴州(湖南6)202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69万)100.兰州(甘肃1)202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你所在的城市进入排名了吗?你所在的省份又有多少城市上榜了呢?快跟身边的小伙伴们讨论起来吧~~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

新余未来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新余未来经济产业发展趋势

新余未来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新余未来经济产业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余的现状。

新余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目前,新余的经济主要以冶金、化工、机电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新余市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和机遇。

一、数据产业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据产业迅速兴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余作为江西省的重要城市,具备了良好的数据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有望在数据产业上发展起来。

具体来说,新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相关产业,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数据服务和解决方案,提升新余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随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余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新余可以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品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新余的软实力和文化价值。

三、绿色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绿色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余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农业、农村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新余还可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为新余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现代服务业的崛起现代服务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余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具体来说,新余可以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教育、健康等服务业,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推动新余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创新创业的加强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余可以加强创新创业的培育和支持,为创业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环境,激发创业者的创新激情。

同时,新余还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新余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落户新余,推动新余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余概况

新余概况

新余概况新余是江西省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1960年设市,1963年撤市,1983年复市,全市人口114万,面积3178平方公里,现辖一县四区,工业化率达51.3%,城市化率达56.6%,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全国22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全国首批8个"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改革示范市"之一、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试点市"、"中国新能源之都"、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海内外影响力城市、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长安杯"城市。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变了过去"一钢独大"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了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为支柱的多元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GDP连续七年保持15%以上的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四年增长45%以上,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201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经济工作主线和"通过8至10年努力,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的民生工程主线,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生态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我的家乡新余调研报告格式

我的家乡新余调研报告格式

我的家乡新余调研报告格式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新余市是江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地处中国东南部,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新余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为了深入了解新余市的实际情况,本次调研将对新余市的人口、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新余市的人口状况,包括总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迁徙情况等,以便为新余市的人口规划提供依据;2. 分析新余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主要产业、经济增长率、贸易状况等,以便为新余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3. 调研新余市的文化特色,包括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文化传承等,以便为新余市的文化推广提供建议;4. 研究新余市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等,以便为新余市的旅游业发展提出意见。

三、调研结果1. 人口状况:根据新余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新余市的总人口为X万人,其中男性占比为50%,女性占比为5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余市的人口呈现出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2. 经济发展:新余市是江西省的经济中心之一,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电子信息、建筑业等。

截至2020年底,新余市的经济增长率为X%,其中制造业增长率最高,达到X%。

新余市的贸易状况也较为活跃,对外贸易总额达到X亿元。

3. 文化特色:新余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演资源,包括豫剧、新派戏曲等。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新余市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亟需加强传承和保护。

同时,新余市也应该推动现代文化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

4. 旅游资源:新余市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例如飞流瀑、龙旗温泉、崇仙湖等。

这些景点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新余市的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结论与建议1. 针对新余市的人口状况,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和城市建设,加强对城市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并合理推进农村人口的流动;2. 为了进一步发展新余市的经济,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新余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3.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加强文化创新,推动新余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4. 为了促进新余市的旅游业发展,可以加强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新余高架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新余高架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新余高架项目建设情况汇报新余高架项目自2018年开工以来,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目前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建设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约为30亿元,项目全长约15公里,是新余市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包括地下管线迁改、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交通疏导等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还充分考虑了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保障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安全。

目前,新余高架项目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的建设,下一步将进行路面铺设、绿化美化等工作。

同时,我们还将配套建设相关的交通设施,包括立交桥、匝道、服务区等,以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预计项目将于2021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新余高架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同时,也要感谢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配合使得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新余高架项目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我们将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回报市民的信任和支持,为新余市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确保新余高架项目的顺利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见证新余高架项目的建设成果,共同分享城市发展的成就。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余市情况第一部分:项目市场研究与定位报告一、市场研究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新余及周边经济文化发展状况a、城市概况区位:地处江西中部偏西、袁河中下游、鄱阳湖平原边缘。

东邻樟树、新干,南连吉安、峡江、安福,西接宜春,北靠上高、高安。

下辖一县一区(分宜县,渝水区)。

面积:全境东西长约102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土地总面积316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9 %。

地势:境内九岭山、武功山、峰顶山交汇,地貌类型较为齐全。

基本形态有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岗地、阶地、平原等6种类型,属丘陵平原地区。

全市南部多山,东西部为丘陵缓岗,中部则为袁河流域狭长的冲积平原。

整个地势由南、西、北向中、东部倾斜,并在东部扇形敞开,略呈鞍状。

市内水网密集,大小25条河流纵横交错。

城镇化:2009年初,新余市被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市,全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

2012年新余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78.24%,城镇化率达63.58%。

根据规划,新余市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80%。

全市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加快主城区和城乡公路建设,狠抓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

同时,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农业:新余盛产优质水稻、棉花、新余蜜桔、苎麻、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秸杆氨化养牛基地;新余是中国的“夏布之乡”,夏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

工业:新余是江西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主体,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电力、煤炭、食品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

新余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高新技术工业园、五金工业园、绿源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电器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b、经济运行及投资GDP:2012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其中,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力争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力争7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力争3200亿元。

市委、市ZF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目标,即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00亿元,其中,新能源1400亿元、钢铁1000亿元、新材料200亿元;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家,销售收入150亿元。

近几年新余GDP增长情况:2005年177亿;2006年214亿,名义增长21% ;2007年278亿,名义增长30% ;2008年402亿,名义增长45% ;2009年484亿,名义增长20% ;2010年一季度104.52亿,名义增长44% 。

基数并不大,所以仍有可能保持较高速度人均GDP:2011年新余市实现生产总值779.21亿元,人均GDP达到68155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552美元,成为江西省唯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设区市,也是全国44个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新余综合实力已接近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意味着新余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全省领先,昭示着新余步入上中等收入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三大产业结构:2012年以来,江西省新余市坚持调结构促转型。

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有: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把帮扶企业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积极帮助企业渡难关。

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加快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户外照明、生物制药产业,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

预计1-6月份,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5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亿元,增长2%,占工业经济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积极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用三大园区对接三大产业发展。

预计1-6月份,全市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亿元,增长6%。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新余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大力发展苗木花卉、蜜桔、高产油茶、优质早熟梨、有机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七大特色农业。

上半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7.4亿元,实现利润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9.6%。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4.6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1020”工程,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项目获国家商务部批复。

1-6月,商贸流通业“1020”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率达90%,完成投资11.3亿元,完成销售额32.2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32.57亿元,较年初增加88.07亿元,增长13.67%;各项存款余额549.1亿元,较年初增加21.29亿元,增长4.03%。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12年1至3月,新余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1亿元,同比增长27.6%。

其中,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7.7亿元,增长42.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1亿元,增长25.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9亿元,增长21.6%。

其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大产业投资呈现“一产逐步加快、二产增速趋缓、三产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

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8.2亿元、63.5亿元和37.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8.4%、18.5%和28.4%。

二是新开工项目大幅增加,在建规模稳定增长。

1至3月,新余市新开工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87个,同比增加17个,同比增长45%,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52.7亿元,增长11.2%。

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同比增加10个,增长10.4%;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370.1亿元,增长20.5%。

三是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得到加强。

1至3月,新余市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1.6亿元,保障性住房本年施工面积34.9万平方米;用于农林牧渔业的投资8.2亿元,增长1.9倍;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14.3亿元,增长7.4%;用于教育事业的投资2.3亿元,增长近9倍;用于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投资3.4亿元,增长近1.5倍。

四是投资主体变化明显,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

从控股情况看,今年一季度该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国有和集体项目投资完成33.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34.3%,而非国企业完成投资71.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5.7%。

五是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良好。

1至3月,新余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资金累计到位146.0亿元,同比增长28.4%,高于当期投资增幅0.8个百分点。

在本年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0.1亿元,同比增长34.6%;国内贷款17.8亿元,同比增长27.0%;利用外资0.4亿元,同比增长21.2%;自筹资金87.4亿元,同比增长43.9%;其他资金12.9亿元,同比增长12.4%。

表4财政支出: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意见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市本级财政支出管理,规范市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严格控制和节约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规、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提出如下意见:一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原则公共财政的原则。

财政资金要重点保工资和党政机关正常运转,保法定增长和重点支出项目,保社会稳定。

强化预算约束的原则。

预算内支出要严格按财政预算执行,预算外资金要严格按综合预算计划管理。

节约和效益的原则。

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问效,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措施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是严格按预算使用经费,按时间进度拨付经费。

年初预算通过批准程序下达后,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

二是严格控制预算追加。

财政给予各单位基本经费保障后,除突发性、灾害性、临时性发生支出外,原则上一般不再追加。

三是单位确需追加的,应先使用部门预算,不足部分再办理追加,除特别紧急外,上半年不予办理。

追加资金的渠道按单位预算外收入、规费收入、政府性基金、动用预备费的顺序办理。

四是严格经费审批制度。

经费的追加先由单位提出经费申请报告,由财政部门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并提出意见,需要解决的报市政府审批。

从严控制人员经费的增长。

严禁事业单位人员逆向调动,严格控制编制;各单位超编人员只安排人员经费,不安排公用经费;临时人员一律不安排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安排,非义务教育实行核定基数,定额拨款,包干使用。

严格控制公用经费支出。

财政对各单位的经常性必需公用经费列入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予以基本保障。

c、居民生活与消费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2012年一季度,新余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1亿元,同比增长17.4%。

增幅居全省第三。

我们主要分以下几点看:一是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22亿元,同比增长1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同比增长12.7%。

城镇消费品市场增速快于乡村消费品市场5.2个百分点。

二是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6.58亿元,同比增长24.3%,零售业零售额17.56亿元,同比增长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96亿元,同比增长20%。

2011年我市消费市场需求活跃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18.2%三是旅游业在上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

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547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7.4%;国内旅游总收入33.23亿元,增长31.3%。

接待入境游客1.62万人次,增长18.6%;旅游外汇总收入397.8万美元,增长35.3%。

统计同时表明,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呈上涨态势,涉及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六涨二落”的格局,其中食品比2010年上涨13.7%、烟酒及用品上涨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3.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8%、居住价格上涨2.7%,衣着下降3%、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